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2024年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工作汇报精彩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230986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2024年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工作汇报精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3年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工作汇报【第一篇】

(2019年2月14日)。

去年以来,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以xx镇为试点,积极探索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通过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科学配置管理职能、加强财政扶持、推进镇域配套建设、破解镇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构建起了符合基层政权定位、适应城镇化发展需求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走出一条具有新时代特征、特点的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子。

一、改革背景。

-3网合一,把多领域各类网格整合为一套综合统一、覆盖全域的网格化管理体系,xx镇综合执法队严格实行执法人员分包片区联网责任制,对重点领域进行全天候巡查,发现问题与网格管理员及时有效处理。五是统一资源配置。我们以“一张网”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与信息化网络建设,推进社会治理服务管理综合指挥中心建设,中心设在xx镇政府,面积达40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负责统一协调指挥镇域网格管理服务信息工作。

三、主要成效。

(一)行政管理体制更加顺畅。统筹镇党委和政府机构设置,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强化了镇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实行党政合一和大部门体制,提高了服务管理效能。探索镇区合一管理模式,有效促进了xx镇与皮毛园区融合发展。

(二)镇域经济不断壮大。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转型升级相结合,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美国力维、俄罗斯阿列克斯等国际知名品牌落户xx,引进京津转移项目4个;搭建设计研发平台2个,扶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3家,6家企业在石交所、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城镇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建成了占地80亩的惠和公园,完成了7条主干道的拓宽及便道、绿化、亮化提升工程;完成了投资1300万元的人民街改造,实施建筑立面、牌匾、路灯等13项改造工程,打造一条明清风格的商业街,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提升。

2023年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工作汇报【第二篇】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戴南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保持了在泰州地区乡镇中的领先地位,但是对照苏南和全国发达地区乡镇,我们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更好的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实现“十二五”期间奋斗目标,为兴化经济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国家、省、市将我镇列为扩权强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镇。现就改革试点镇有关情况做以下汇报。

一、戴南镇发展情况。

戴南镇下辖33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万人,另有外来人口5万多人;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8平方公里,江苏戴南科技园区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523亩。20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预算内财政收入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可用财力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60元,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全国千强镇等,并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由于主导产业汽车子午线轮胎用钢帘线和不锈钢制品初具规模,2006年被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不锈钢分会授予“中国不锈钢名镇”的称号,并被同行业誉为“中国钢帘线之都”。

加工发展到40多个系列1万多个品种,材料和制品产量已占全国的七分之一。“中国〃戴南”不锈钢制品产业集群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和江苏省重点培育产业集群。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2006年在香港成功上市,现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钢帘线生产企业,2008年又投资10亿元兴建“兴达九厂”,向世界第一大钢帘线生产企业冲刺。戴南已成为名闻遐迩的“不锈钢名镇”、“钢帘线之都”。同时,我们认识到,现代制造业的加快发展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和推动,只有实现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产业大镇才能成为产业强镇,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和爆发力。近年来,我们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先后投资5亿元,新建不锈钢原材料交易市场——“中国〃戴南不锈钢交易市场”和“中国〃戴南不锈钢交易城”,吸引全国各地1000多户客商进场交易,成为全国最大的不锈钢原料集散地和华东地区最大的不锈钢制品交易中心。省级物流园区——江苏省戴南不锈钢综合物流中心,集采购、仓储、配送、展示、交易、信息及综合配套等多种服务功能为一体,拥有钢城、京广、中远航运等71家物流公司,开设广东、成都、西安、哈尔滨等30多条专线,每天承运量达4000多吨。苏果大卖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乡镇超市,苏宁电器、天宝大酒店等一批知名商贸企业纷纷落户。目前,除已有的工、农、中、建等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银行外,江苏银行、南京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等十二家商业银行都纷纷到戴南设立机构或拓展业务,形成了“金融一条街”。

2、着力推动从“放手放开”到“集约集群”的新转变。戴南发展的最大特色是产业,最大优势也是产业。可以说产业成就了戴南。上个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的放手改制和经营领域的不断放开,推动了戴南民营企业的大发展。但这种粗放式发展方式同时带来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内部恶性竞争、环境不堪重负等弊端。因此,我们于2006年报请省发改委,科学编制了覆盖周边三市七镇的《中国〃戴南不锈钢制品产业集群规划》,着力打造以戴南为核心的“千亿级不锈钢”产业集群。以此规划为龙头,通过项目立项、供地、环评审批等,调控产业布局,引导产能合理配置,推动产业向“高端”和“终端”发展。我们兴化市委、政府也专门制定了《关于促进和扶持全市不锈钢企业发展的意见》,通过设立专项引导资金、重大项目用地优惠、企业纳税超基数奖励、扩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扶持奖励不锈钢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多条措施,进一步把不锈钢产业做强、做出特色。同时,镇财政先后投入资金近2亿元,集中打造省级工业园区——江苏戴南科技园区,使之成为苏中苏北体量最大的乡镇工业园区,提升产业集聚度。目前已有254家企业落户,销售收入和缴纳税金分别占全镇的61%和64%。投资5000万元(镇财政配套1800万元)建设国家级不锈钢质量检测中心、不锈钢研发中心及不锈钢制品创业园等科技创新工程。镇里每年还设立500万元的科技创新引导资金,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开发专利、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全镇拥有1家博士后工作站、36家高新技术企业、各类专利产品140多个。戴南不锈钢产业正在实现从“戴南加工”到“戴南制造”的转变,从“戴南制造”到戴南设计、研发和“戴南创造”的升级。

布局镇域内工业、农业、商贸、居住、交通和生态等功能区,推动了城镇建设良性扩张、农村自然村庄的有效整合,实现了“企业向园区集中,商户向市场集中,居住向城镇和农村居住点集中”。近年来,我镇高标准新建了迎宾大道、戴南大道、园区大道等镇区主要干道,镇区形成“六纵六横”的道路交通网络。建成兴达小区、金泽花园等14个现代化住宅小区,建有多幢超10层的高层住宅,19层的天宝公寓为泰州乡镇最高商住楼。镇财政投入30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明珠、时代、兴达等十大休闲广场,最近又启动建设占地220亩的新区人民公园和面积300亩的老镇区茅山河公园。我们高度重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新建了全省面积最大、设施一流、风格别致的乡镇文化艺术中心。投资1600万元,新建苏中地区乡镇最大的新华书店。投资亿元按照二级甲等标准新建了戴南人民医院。我们还突出帮扶反哺、以工补农,切实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形成了鲜食葡萄、花卉苗木等五大高效农业产业园,基本实现了“家园绿化、河道清化、村庄净化、道路硬化、干道亮化、环境美化、群众文化”。全镇33个村中已有28个村达到“泰州市全面小康示范村”标准。

多座炉窑实行强制性改造,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企业一律停产。目前正积极筹建万吨级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镇每年新植苗木10万株以上,森林覆盖率已达%。现在10万戴南人中,企业家、个私业主和各类老板就超过2万人,所占比重比10年前提高了9个百分点,全镇是“家家有项目、人人有岗位、天天有收入”,储蓄存款由10年前的亿元增加到亿元,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当今的戴南人不仅追求富口袋,更追求富脑袋、有品位、讲文明,已自觉把举止文雅、生活高雅、经商儒雅作为修身齐家、立业营商的价值取向,戴南的企业家队伍中,仅参加清华、北大mba学习的就达20多人。我镇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作为幸福戴南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新建了乡镇一流的政法公安大楼,建立健全了“大防控”、“大调解”的队伍和机制,大力推进了依法治镇进程。戴南在入选“全国文明镇”的基础上,又创建了1家全国文明村、2家省级文明村、4家省级文明单位。

二、戴南实行扩权强镇需要解决的难题。

伴随着戴南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都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受传统体制掣肘越来越突出,制约了本地民营经济和小城市的发展,影响了戴南镇对周边地区的拉动力,客观形成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瓶颈。

国叫得响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障碍。

2、小城市建设行政管理体制上的难题。现在的戴南镇事实上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镇,无论是市委、市政府要求建成小城市的布置,还是戴南现有的经济总量、从业人口规模、以及财政收入逐年增幅水平都是一个与周边地区友邻乡镇互动发展,并具有一定辐射带动力的小区域中心,是一个发展中的具有特色产业支撑的现代新型小城市。从产业经济向城市经济跃升,从领导经济工作到组织城市建设,对戴南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任务,不论是小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还是功能完善、内涵丰富、品位提升,都需要相匹配的行政管理职能和机构,真正实现权责统一。市里现在已经新批准戴南成立了省级物流中心管委会(副处级),但在行政管理上与一般乡镇没有多少区别,事实上戴南的小城市规模以及承担的经济发展责任压力、小城市建设管理、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公共管理事务要超过一般乡镇,但人、财、物管理权限不能同步配套。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强化线上的职能,大部分部门都实行了垂直管理,乡镇与这些下派部门的关系很难理顺。极易导致“有责任的没法管、有权管的没责任”现象,从而造成了责权不对称。

3、小城市和财政管理体制上的难题。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一度偏重于经济建设,在改善民生、社会管理、环境生态、公共服务等方面留下了许多“欠账”,现在到了我们要清点“还账”、惠及百姓的时候了。加之现在老百姓对政府建设和谐社会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要求政府要做的工作越来越多,政府的责任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解决绿化维护、环卫垃圾等管理问题,我们每年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仅镇域公路维修(不包括新建)每年就需要上千万元支出,还有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基础设施投入资金缺口巨大,这些都不能满足百姓需求。我们建议按省市制定政策予以倾斜扶持到位。

4、土地需求与用地瓶颈制约之间的难题。金融危机之后,我们。

深感靠投资拉动增长的模式越来越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现阶段,要坚定不移转变发展方式,调优地区产业结构,降低二产贡献份额,优先发展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与特色产业专业配套的金融、商贸、物流、外来工居住公寓小区等现代服务业。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急需适量土地的支持。

5、部门设置、人员编制与实现高效服务职能的难题。目前我镇政府公务员编制数为57人,实际在编56人(包括省委选调生3人、退二线调研员24名);事业单位编制数112人,实际在编92人,人员编制与承担的工作职能任务之间矛盾突出。一是公务员人员和分工偏紧;二是事业单位近几年进编较少,进编的都是专业退伍士官,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所属事业集体编制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较为缺乏,且年龄偏大,兼职过多、数量偏小,一定程度影响办事效率和质量;三是部门履行职能出现了新情况。农技站、水产站、兽医站等站所职能弱化,存在“人多事少”的现象;经管站、计生站、村建站、劳服所、企服站等站所职能强化,存在“事多人少”的现象。城管站没有列为乡镇事业单位序列,却承担着繁杂的小城市管理职能;四是政法力量严重不足。我镇现有总人口15万(常驻人口万人,外来人口5万多),但派出所仅有干警21人,约占人口万分之,却以占全市%的警力,承担了全市接处警总量的16%,人均接处警237起。2009年共接收省部级安全保卫任务30起,大型活动安全保卫任务7起。政法干警警力严重不足,难以承担社会治安管理的重要职责,亟需增派警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扩权强镇的几点建议。

浙江、广东大部分镇经过扩权强镇,行政级别提高后建立镇级市。我们建议市委、市政府调研后决定如何在我镇推行扩权强镇试点改革。具体我们提四点建议:

1、建立派出机构。依照精干高效原则,扩大经济社会管理、行。

政管理权限,市各职能部门在戴南建立行政审批分中心,工程招投标分中心、建立经信、发改、规划、财政、公安、民政、城管、住建、国土、工商、地税等分局。为提高办事效率,条件成熟的部门可实现分局审批、市局备案。各派出机构和分局实行既对市局负责,又对戴南镇党委、政府负责的双重管理模式。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上划中央四税收入的部分(占镇税收收入的60%以上)请求上级领导帮助协调给予适当的返还或奖励;镇域范围内产生税费统一纳入财力分成,地方各项规费、各种收费按照今年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意见文件执行到位,缓解可用财力不足的困难。

3、增加人员编制。按戴南现有的经济社会规模,建议合理增加戴南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数。

4、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在市修编土地利用规划时,充分考虑发展需要,适当增加基础设施和现代服务业等项目用地指标。

扩权强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基层的具体行动,我镇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理清职能,完善机制,务实高效推进扩权强镇试点任务完成。为把戴南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百姓安居乐业、生态环境优良、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为兴化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023年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工作汇报【第三篇】

本文经过认真调查,归纳总结了广元市小型水利改制的.经验,提出已成工程改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意见,指出小型水利建设社会化和经营市场必须把握的原则.

作者:何雄明周炳华作者单位:广元市水电农机局,广元市,628017刊名:四川水利英文刊名:sichuanshuili年,卷(期):200122(3)分类号:f4关键词: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经验广元市

2023年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工作汇报【第四篇】

2012年4月,溧水县(区)供销合作总社与县(区)商务局合署运转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社的领导下,坚持突出发展主题,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创新,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总要求和“盘存量、做增量,找回根据地,拓展新阵地”的工作思路,全面深入推进综合改革,着力实施“1+5工程”,大力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不断拓展为农服务内涵,不断提升为农服务质量和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把区供销合作总社建设成为全区性为农服务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争先越位三年三大步,在省市由后进变成先进。

今年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社的领导支持下,区供销合作总社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全区的组织体系和经营网络,成为城乡物资交流、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在保障供应,服务城乡群众生产生活,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推进经营创新、组织和服务创新,着力健全组织体系,积极构建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成为引领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村现代流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力量,在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农村劳力大量转移,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变革,全区农民、农村和农业迫切需要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的立体式、复合型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具有为农服务深厚基础和独特优势的供销合作社系统肩负的使命更加光荣、任务更加繁重。但是,区供销合作系统多年来积累的深厚基础独特优势基本没有发挥出来,所属企业“小、弱、散”,与总社“貌合神离”,“守摊子,收租子”成了总社的“主业”;尚未摸索到发挥作用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同时社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少,利益链接机制没有真正形成,内部运作不规范,存在缺经费、少信息,经营经验不足等问题。至2011年,区供销合作总社经营状况和综合实力在南京市县区供销系统排名倒数第一,在全省供销系统县区排名中是第67位。

2012年4月,区委区政府果断决定县供销合作总社与县商务局合署运行,旨在增强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实力。自此区供销合作总社坚持市场化运作与行政推动相结合、发挥自身优势自主发展与开放办社多方合作相结合、做好传统经营服务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与有效延伸相结合、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始终坚持突出发展主题,始终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始终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根据全系统的实际确立了“盘存量,做增量,找回根据地,拓展新阵地”的总体工作思路,持续深入推进以综合改革为抓手和龙头的“1+5”工程建设,激发全系统内生动力,激活供销合作社的独特优势和深厚基础,迅速提升社有企业发展实力和总社综合经济实力,突出并拓展为农服务内涵和能力,实现了三年三大步,总社综合排名在全市供销系统由2011年的倒数第一到2012年提升到的第三位;在全省供销系统80多个县区社综合排名由2011年的第67位跃升到46位,进位幅度全省第一;实现了“一年一大变的阶段性目标,为“三年大翻身”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年区供销社系统销售额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实现销售额108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1%;新建专业合作社19家,完成市目标的%;新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家(省、市、区级各一家),完成市目标的100%;组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家,完成市目标的100%;完成新增、改造再生资源回收站点18个,完成市下达目标的100%。综合效益在全市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在全省供销社系统县区社排名跃升至26位,进位20名次。

今年1—10月份,区供销系统实现商品销售总额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同比增长%;实现利润2175万元,完成年度目标的%,同比增长%;实现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同比增长%;农副产品收购额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同比增长%;再生资源回收额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5%,同比增长%;连锁销售额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同比增长%;农副产品市场交易额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同比增长9%。2014年全年预计可实现商品销售总计16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同比增长%;预计实现利润总额2700万元,完成年度目标的%。同比增长%;其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可完成或超额完成省市供销社下达的目标任务,在全市供销系统继续保持领先、领跑地位,进入全省供销社系统区县综合排名前20强几成定局。2014年溧水区社排名全国百强县(区)级社第23位。

深入实施“1+5工程”推进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根据“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要求和“盘存量、做增量,找回根据地,拓展新阵地”的工作思路,区供销社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持续深入实施“1+5工程”战略。不断加快供销社综合改革和创新发展步伐,“1”指明确一个目标,即通过实施综合改革,促使供销社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尽快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为农服务能力,真正把供销社建成为为农服务的新型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5”即实施五大工程:

一是立足品位提升,积极打造主城特色街区惠民工程。该工程的重点项目无想夜市项目已经启动实施。项目占地亩,润立公司以6020万元取得该地块的土地使用权,今年4月领取土地证;项目规划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分三部分构成,大排档烧烤区7000平方米,可容纳200个经户入场经营,仅此一项就可解决近600人的就业问题,同时可彻底解决原露天大排档占道经营、油烟污染、噪音扰民等问题;沿街休闲及特色餐饮连锁区将通过招商引进全国各地特色餐饮连锁或加盟经营,并配以音乐茶社、主题咖啡馆、ktv、美容美发、西餐简餐等休闲项目;第三部分是近万平方米的综合体,其中有11层的精品商务酒店,目前已经启动酒店、影视、超市等主力大店的招商工作。

二是立足载体建设,积极打造流通现代化建设强基工程。以重建、恢复基层社为抓手,通过资产置换等改革举措逐步实现镇镇有5000至10000平方米的镇级商贸综合体(供销大厦),并启动白马镇商贸综合体的调研规划工作。

三是立足便民服务,积极打造中心村服务体系覆盖工程。该工程的重点示范项目洪蓝镇陈卞村便民服务中心今年被南京市政府列为“村镇服务与发展一体化保障试点项目”,明确由区政府和市供销社共同承办,并于今年12月1日建成开业。该中心集生产资料供应(农资配送、农业技术指导等)生活消费(菜市场、理发、小吃)、农产品收购、再生资源回收、烟花爆竹零售、文化娱乐(卫生室、阅览室、社员之家、健身广场等)、及中介性服务(代办邮政、金融、保险、招工及村级社保、救助服务等)以及一站式服务(救济民政、社会公共法律服务)为一体的新型便民服务;按照统一功能布局、服务标准、店招标识、管理考核的原则,把便民服务中心打造成便捷的消费市场、增收致富的桥梁、幸福创业的家园,并形成可复制的模式两年内建设5—10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4至5年内对60多保留中心村形成80%的覆盖率。目前已经着手启动石山下和丰安村的便民服务中心建设。

四是立足助农增收,积极打造专业合作联合工程。重点培育一批优质专业合作社,组建专业合作联合社,通过对特色农副产品的包装、品牌创建,进入宁供集团和淘宝网“中国特色之南京馆”链接,实现直销和网购,帮助农民增收增效。

五是立足服务百姓,积极打造农贸市场升级创新工程。重点是规划管理好镇村农贸市场,打造功能综合化、服务优质化、环境整洁化的上下贯通的新型农贸市场。

2012年4月,县供销社融入全县大商务圈运作后,在较短时间内,就根据“改革深化一批,扶优扶强一批,资产盘活一批,农村市场健全一批,广泛吸纳各种资源,产生集聚效应,使社有资产保值增值,使县社工作走向全市前列,全省第一方阵”工作的目标和思路,明确了一个主题(发展),完善两项工作(资产管理和托管中心),深化三项改革(关、停、重组)工作措施,果断决策:成立了县供销社资产管理中心,统一监管社有资产,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成立县供销社托管中心,统一管理系统企业改制后的协退人员、离退休人员和特殊群体人员,使托管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成立县供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供销系统社有资产盘活、银行陈年债务化解、基层供销社“三位一体”改革和供销社主业发展职责。具体来说,首先是理顺了“四个关系”,推动了公司经营发展:一是理顺人员关系,统一了薪酬标准和缴费基数;打破了以往各自为政,无章可循的局面,将原系统企业人员按岗位定薪酬标准,统一养老金缴费基数,顺利地实现人员划转。二是理顺资产关系,在确保托管中心的正常支出,实行收支两条线,改变以往苦乐不均的局面,将原分属各企业的资产统归公司调度使用,并首先用于托管中心800多人员的正常支出,保证了系统的稳定。三是理顺债务关系,对银行的陈年旧帐予以清理,开展基层社审计,对历年所欠人员工资进行确认,提出处理意见和措施。四是理顺产权关系,按《公司法》完成了由公司替代县供销总社工会在相关公司的股权的工作,履行出资人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其次是制定各项制度,规范经营管理,分别建立了“一公司两中心”的人、财、物和管理制度;以及包括基层供销社在内的考核办法。再次是摸家底,突出发展主题,明确发展方向。组织精干人员,实地拍照、丈量盘清了200多处社有实物资产,弄清资产归属情况,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档案并落实责任人。同时开展资产盘活工作,对东屏供销合作社近900立方米二层老营业楼进行修缮改造,对外公开出售,一举增加收入200多万元,为公司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对城区大排档调研,提出了夜市大排档管理经营方案,当年,按基层供销社“三位一体”的改革要求,完成了孔镇中心供销合作社的改造,新增改造网点18个,常力公司的蜂产品等通过了“新网工程”项目批准并获补助,新增连锁网点近百家。

2013年,区供销合作社在上年度发展的基础上拓展工程内涵和外延,着力狠抓“六个环节”力争加快发展进位:一是持续狠抓社有存量资产盘活,分步实施存量资产的开发利用,重点调研开发利用白马中心供销社茧站、县城秦淮路等地块;二是持续狠抓项目与市场建设,继续推进农产品市场建设。三是持续狠抓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四是持续狠抓社有企业管理,深化基层供销社“三位一体”改革,打牢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根基。五是持续狠抓债务化解,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沟通,切实加大债务化解力度,轻装上阵加快发展步伐。六是持续狠抓队伍建设,为实现综合效益在全市全省系统排名进位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通过第一个完整年度的努力,区供销社的年度综合排名在全市、全省供销系统的区县排名得到了显著发展和提升。

今年,区供销合作社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深化综合改革为抓手,以超额完成全年的工作任务和挺进全省20强为目标。一是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主城区特色街区惠民工程重点项目无想夜市,目前已经进入招投标阶段,年底即将全面开工,计划2015年底完成一期建设工程并开业;12月1日,南京市政府交由我区政府和南京市供销社共同承办的村镇服务与发展一体化保障体系试点项目、洪蓝镇陈卞村新型便民服务中心建成开业,南京市供销社主任带领系统七个区的供销社领导到场观摩并召开南京市供销社综合改革和系统业务工作现场会。二是社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社属企业管理,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把2012年7月创建的溧水县供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两轮增资,组建了“南京润立供销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当初的100万元,增加到4600万元,再增加到7000万元,并拥有净资产1亿多元,具备了较强的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投融资实力。三是为农服务水平逐步优化提升,完成了全区17家为农服务社的提档升级,全年领办参办专业合作社10个,领办参办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84个,完成2个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建设,总数达到8个,全区177个农资连锁网点进一步拓展庄稼医院、测土施肥、开方配药服务,着力实施全市供销系统开展的“四十示范工程”,完成创建并申报了1名全国百强经纪人、1家2014年全国百强县级社、1家2014年基层社标杆社、3家五星级农村综合服务社、3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完成了“新网工程”两个项目的申报工作。

今年四季度,区供销社系统综合改革的力度和成效再次引起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高度关注,先后派全国总社监事会副主任和合作指导部部长在省供销社主要领导陪同下来溧进行供销社综合改革调研、考察和指导,溧水区社主任还在10月份代表全省县级供销社出席了全国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并交流发言。

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系,加快深化改革创新步伐。

区供销合作社与区商务局合署运作以来的三年不到时间里,由当初的“守摊子、收租子”的后进局面所逼自主自发提出以改革为抓手和“盘存量、做增量,找回根据地,拓展新阵地”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到区委区政府和上级领导机关提出的不谋而合的“深入实施供销社综合改革,建设为农服务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体现出区供销社从实际出发发展实体经济和服务农民的主动意识、迫切意识和超前意识。

区供销系统经过三年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及综合效益和服务能力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市、省乃至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领导的关注和关心。今年,区供销合作总社被列为全省供销社13个、南京市唯一的综合改革的试点区(县),被南京市政府列为镇村发展与服务一体化保障体系建设改革试点区,同时成为省、市供销社主要领导的联系点,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关于对供销社提出的综合改革的要求,成立了“溧水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政府两位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发改、住建、财政、人社、国土、审计、监察、规划和商务及一区七镇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区供销合作总社主要负责人为办公室主任,负责区供销社综合改革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7月22日,区委、区政府在全省供销合作系统综合改革试点区县中率先制订、批准并印发了《溧水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既充分肯定了区供销合作社近两年来卓有成效的工作思路、改革创新举措和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又明确了深化实施综合改革的方向和措施;既给予了扶持政策,又提出了更高要求。

方案明确:区供销合作社要深化综合改革,大力推进组织创新、经营创新和服务创新,加快镇村一体化、合作多元化、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建设,从2014年起,力争经过3至5年的努力,实现城区建有日用消费品和农资配送中心、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镇(区)建有商贸综合体、农贸市场,新社区建有便民服务中心,基本形成以配送中心为龙头,商贸综合体为骨干、便民服务中心为终端、区镇村三级连锁、双向流通、便民惠民、利农富农的网络服务体系。新建商贸服务综合体5家、便民服务中心60家以上,主办专业合作社联社5家,领办各类示范专业合作社15家,其中省级以上示范专业合作社6家,把供销社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综合实力进入全省一流区县级强社。

区供销社近三年来持续不断深化实施今后几年仍将深入的综合改革概括起来核心是实施三个方面的改革创新。一是创新组织体系。突出供销合作经济组织的特质,组建集团公司,构建“区供销合作社(供销集团公司、农合联)+镇级基层社(集团子公司)+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的组织架构,建立起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的供销社特有的组织管理体系和体制。根据区委区政府批准的综合改革方案,2015年底前,将在确保供销合作组织体系的完整性的基础上,根据开放办社的原则,推进基层供销合作社的新一轮重组改造,构建“区供销合作社+基层供销社”的合作组织体系;润立集团参与供销合作社系统相关项目建设、管理和运营,同时在乡镇设立子公司,负责村级服务载体建设,构建“润立集团+子公司+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组织体系;区供销社与润立集团、基层社与子公司分别融合运行,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此项工作现已全面完成,并正常运行。二是创新服务体系。依照“供销社主办、镇村联建”的思路,全面融入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进程,按照“根据规划定功能、根据功能定项目、根据项目抓考核”的要求,加快全区镇村发展与服务一体化保障体系工程建设。在洪蓝陈卞村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在镇村规划明确的保留村实现全覆盖;同时用信息链、物流链贯穿区、镇、村三级并形成网络,逐步实现区有信息集成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中心镇有5000至10000平方米的综合商贸体和信息平台,中心村有2000平方米左右的新型为农服务中心和农副产品购销信息采集点,构建成信息化程度高、综合配套完善、便捷优质高效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和体制。根据综合改革方案,2015年将继续实施城区特色惠民工程的重点项目,确保无想夜市明年底一期主体完工;同时启动中心镇基层社重建工程和中心村服务体系覆盖工程,恢复重建石湫、晶桥和永阳基层社并成立集团子公司,在白马集镇建设商贸综合体,并已经着手调研制订方案,在陈卞村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开工新建2家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三是创新经营管理体系。健全完善社员代表大会制度,构建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三会”领导管理体制,全面负责供销合作事业建设发展。区社机关主要职责、内设机构与集团公司融合运行,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做大做强做优做活做久供销集团。此项工作已经在今年8月12日起付诸实施,成立了南京供销润立集团,区社和集团公司通过改革整合融合全面实行企业化管理运营,设立了“1室1中心5个部”,即办公室、托管中心、财务审计部、资产运营部、投资发展部、合作经济部、企业管理部;同时由集团公司聘任了公司经理层、管理中层,制定实施了集团公司各个部室工作职责、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至今已经运行三个月,集团呈现出员工积极性高涨、上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运行高效、活力倍增、职责清晰、考核严格的新气象。

区供销合作总社(润立集团公司)现有集团公司1个、基层社5个,各类门店网点500多个(其中农资177个、生活资料近100个,烟花爆竹200多个,农副产品10个、再生资源30多个。根据综合改革方案,从2015年的3至4年内:一是将对上述门店网点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外,并进行扩张,引导农民就地创业;二是对各镇(区)基层社进行恢复和改造,成立润立集团的子公司,分别就地参与所在地中心镇商贸服务综合体的建设经营;三是开展探索我区供销合作社金融服务业务;四是建设两个中心一个市场,即信息中心和配送中心、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五是通过改革措施盘活存量,做强做大所属企业,进一步增强润立公司资本运作实力和投融资实力,在建设完成无想夜市的同时,根据综合改革方案的目标选择项目进行建设,努力尽快把供销合作总社(润立集团)建设成为为农服务的新型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跻身全国供销系统县区级一流强社行列,切实担负起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的职责。

随着全国供销社系统综合改革兴起与深入,朝阳县供销社也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上级社的指导下,乘着全省唯一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的东风,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手段,在管理体制、组织体系、经营模式和服务功能等方面身先士卒,勇于实践,谱写着重整供销、服务三农、富裕农民壮丽篇章。

一、创新管理体制,提高资产运营效益。

建立社有资产运营新体制是本轮供销社综合改革重点。朝阳县供销社利用成立集团公司、组建社区服务中心、成立资产维权大队和资产信息化管理等办法,实现了“社企、社基一体化”管理,取得了资产运营板块化效益。

一是成立供销集团总公司,对直属企业实施集团化管理。为解决直属企业管理松散,特别是已改制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多、未改制企业资产质量差效率低的实际情况,县社依据国务院及中组部与全国总社相关文件规定,报请县政府批准,组建了朝阳县供销集团总公司。将直属企业、参股企业改组为分公司统一纳入集团总公司麾下,实行集团化管理。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集团公司和各分公司的责、权、利,进而形成上下贯通,张弛有度,有效制衡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集团化管理模式,大大提升了社有资产监管能力,取得了较好的资产运营板块效益。

二是成立供销社区服务中心,对基层社实施一体化管控。为将分布在全县各乡镇的基层社集中统一管理,改变过去疏于管理、各自为战的局面,适应当下党中央、国务院结合三农工作对供销社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全县资产统一管理,经营服务适地适情、灵活机动的新机制,经县政府同意组建成立了朝阳县供销社区服务中心。基层社公章、土地房产证照和财务账证集中保管,统一管理,所有收益全部进入社区服务中心,一社一帐,费用支出统一核算,票据由社区服务中心董事长、总经理、基层社主任联签。以社区服务中心为管控主体,一县一社的一体化资产运营模式,确保了社有资产收益最大化。

三是成立资产清理整顿大队,维护集体权益。成立社有资产清理整顿大队,对非法侵占和私吞社有资产行为进行清理整顿。截止目前,共清理收回被非法占用社有土地36亩,房屋5500平方米,纠正理顺问题合同逾百份,集体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现在资产清理整顿工作已转入资产运营阶段,资产清理整顿大队也顺势调整为资产运营办公室,资产管理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常态化。

四是建立资产合同电子档案,实现社属资源信息化管理。新建社有资产电子动态网络管理体系,以模拟图的形式将社有资产的数量、质量及合同文本等重要信息全部录入电脑,借助专业软件,通过“一拍二录三提醒”的方式,实现社有资产信息化管理。资产租赁情况电脑操控,承租物租赁到期前15日电脑自动提示,资产运营办公室启动程序,展开工作。实践证明,资产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了资产运营的工作效率。

二、健全经营服务网络体系,打造为农服务平台。

新改扩建基层供销社,筑牢基层服务根基。基层供销社是为农服务的前沿阵地,是供销社基层组织体系建设的基础。为将基层社打造成农民生产生活综合服务的前沿平台,分四种类型具体运作。一是改造破旧社。以“借鸡生蛋”融资办法,由具备资质、符合条件的建筑商垫付工程款开发改造破旧基层社。以这种方式,全县已完成了10个基层社的改造工作,改造总面积70000平方米,总投资7900万元,兑现了518名职工的敏感性债务1000余万元。通过改造,基层社集体经营“阵地”得到保留,为农服务功能有效提升。二是完善基础较好社。对原有资产较好,有恢复经营潜质的基层社,坚持社有资产完整性的同时,按着“三站一社”标准完善其服务组织架构。截止目前,全县以基层社为领办主体,共建设专业合作社36个,农资站32个,农副产品收购站20个,日用品超市28个。年销售额达7000万元,实现利润500万元。三是重组薄弱社。对薄弱社吸收社会资本,实行股份合作,进行重组,把原本薄弱的基层社做大做强,真正办成当地的经济、文化、贸易中心。共有5个社吸收社会资本210万元,提升了实力,闯出了多元化办社新路。四是激活空白社。抓住小城镇建设的契机,充分利用这类社的院落,协调商业部门、乡镇之间的关系,把当地农贸市场引入供销社院内。利用农贸市场的拉动、辐射功能激活基层社。以这种方式全县已有8个大规模农贸市场引入基层社院内。

完善现代流通网络,打造服务平台。服务三农是供销社的宗旨,根据省、市社对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以朝阳县西北片相关基层社为载体培育壮大流通主体、改善流通基础设施、优化流通网络布局、创新流通服务方式为重点,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服务体系。待西北片基层社的先试先行取得经验后全县复制,低成本高效率将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全力改善流通基础设施。基层社中心社和分销店的门市、网点作为农村流通的基础设施,其质量高低决定了服务质量的好坏。为此,县社制定了不大拆大建,以重构室内格局、更换门窗、粉刷外墙、房顶防水、门前铺砌彩砖为主要内容,选择贾家店和波罗赤供销社为试点,对基础设施予以改造。通过改造中心社和分销店形象得到改善,服务功能得以提升,成为展现供销社综合改革成果的新亮点。积极创建供销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社。近期,我们已在全县西北片的波罗赤、乌兰河硕、大平房、台子等乡镇,择址新创建了10个供销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18个村级服务社,强化完善了基层现代化流通网络。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农资配送、农副产品物流、物资回收、粮油收购业务上发挥载体支撑作用,拉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村级服务社做好日常消费品供应的同时配合县社参股企业做好社企对接,留出足够的柜台面积展示、销售县社参股企业的蜂蜜、食用菌、水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社企携手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占据市场份额,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三、培育壮大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围绕县域支柱产业,领办一批市场带动能力强,组织化程度高,服务范围辐射广的各类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县社已牵头组建成立了朝阳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和朝阳县再生资源利用行业协会。并在基层社相应成立了农合会分会。农合联利用供销社自身优势负责拓展涉农行业协会和各种经营网络终端。积极发展了农资、日用品、再生资源、果品、农产品等涉农行业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话语权,加强与行业组织、政府间的联系。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以全县主导产业为基础,骨干品种为依托建设专业合作社,完成从单一种养向产供销一体化推进。目前,全县已成立由供销社领办和参股创办的蔬菜、食用菌种植、家禽家畜养殖、大枣深加工等专业合作社36个,实现产值亿元,利润3000万元,为农增收2500万元。大力培植发展参股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打造为农服务链条的关键环节。县社依据相关规定大力发展参、控股龙头企业,受到社会的密切关注和群众的高度好评。朝阳众德食品有限公司、鑫源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天盈果业开发有限公司、华信蔬菜专业合作社、惠农农副产品物流市场是县社参、控股领办的一批龙头企业,为当地产业发展、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强劲的牵引、带动作用。加入辽宁省供销商务网络,带动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省社办理供销e通网的契机,县社为全体机关干部、30位基层社主任、参控股企业及各专业社法人都报名申请加入供销e通网,充分利用好e通网手机提供的贴身信息化服务,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发展自己,带动农民,更好的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

按照达市农领〔2014〕17号、开江委办〔2014〕199号文件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直接领导下,我县实施了基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根据开江县委办公室12月25日《紧急通知》要求,现将改革试点工作推进情况报告如下:

一、进展情况。

为全面落实开江委办〔2014〕199号规定的“基层供销社综合改革专题方案,”制定并实施了《基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按照方案目标任务,12月底完成了10个新型基层社组建,其中讲治供销社示范点按省级标杆基层社创建,创建资料已上报省、市供销社;任市供销社示范点新型农资经营平台建设,已完成宣传发动、调研对接工作,示范方案正研究制定,直供、联采服务对象部分已确定;天师供销社示范点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组建,已建成基层供销社,确定了部分专合社联合社社员,正拟草示范方案,筹备依法制定章程、完成工商登记等事宜。

二、主要做法。

一是恢复重建新型基层社。依托供销社社有企业自建、与经济合作组织联建、吸纳社会能人带资带项目共建等形式,联合“新网工程”、社区综合服务社、庄稼医院及专合社社员等成员,依照《公司法》、《章程》及加盟协议组建,实行“自主经营、分级核算、自负盈亏”。2014年底完成讲治、普安、新宁、任市、永兴、回龙、天师、甘棠、拔妙、沙坝等10个乡镇基层社组建工作,讲治供销社争创为省级标杆基层社。

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产权结合、牵头领办、业务连接、项目扶持等方式,推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引导合作社开展跨区域,跨产品再联合,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推动合作社示范建设,争创国家、省、市级示范社。

三是大力发展社区综合服务社。按照“政府引导、供销社主办、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原则,乡(镇)政府、村支两委与供销社联合合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建设,重点在新农村综合体和聚居点、新农村示范片、连片扶贫开发等地区规划建设。

四是塔建新型农资经营服务平台。依托基层供销社农资连锁企业、网点、庄稼医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村委“团购”、种田大户等各种规模农户提供农资直供配送、区域联采服务,同时开展统防统治、新品种推广、配方施肥等技物结合的农资经营服务,解决农资技术进村入户难题。2015年6月底前,完成任市基层供销社试点工作。

三、改革的效果。

一是健全了供销社组织体系:结束了开江供销社14年基层组织“空白”县历史,使新型基层供销再次成为政府和农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二是增强了供销社服务“三农”能力。建立完善基层供销社网络点,大力发展合作社、专业协会、庄稼医院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等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县100%的中心场镇、60%以上村社,就近为当地农民、居民提供了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金融保险、文化娱乐等综合服务,有效的方便了农民,推进了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三是探索建立新型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实现供销社为农服务组织构架,管理模式,服务方式上重大突破;采取直供、联采等方式供应肥料,按照深入田间、地头等模式,实现统防统治,大大降低农民种地成本,能直接实现农民增收。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宣传发动不够深入。基层供销社综合改革动员不深入,部门参与意识不强;二是职能责任未明确。供销社基层组织如何实现公益性服务,县委、政府没明确职能职责。

五、下步工作思路。

在县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坚定不移推动基层供销社综合改革。通过改革,全县基本建成经营组织完整、服务功能齐全、社会形象良好、经营性与公益性相结合的新型供销社。自2014年起,用三年时间组建新型基层供销社20个;成立开江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开江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恢复建立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在新农村综合体和新村聚居点实现庄稼医院、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协会等供销社基层服务组织、网点全覆盖;探索建立新型农资经营服务体系,使供销社在为农服务组织构架、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取得成效。

2023年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工作汇报【第五篇】

4月7日,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财政所出纳李某因涉嫌利用职务便利将公款转入个人股票账户用于股票交易,被通州区监委报经区委同意后立案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5月5日,李某被通州区检察院执行逮捕。

“对留置措施的使用和解除,都是由区委书记杨斌审批的。在留置调查期间,他也多次听取情况汇报。”通州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郑宇介绍说。

纵观数月来的北京市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不论是从成立北京市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小组,到选举产生市监察委员会,还是从转隶组建和设置内设机构,到采取多种措施履行监委职责,处处彰显着党对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的日益强化。

把主体责任扛起来。

2016年11月13日至14日,北京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召开。其间,市委召开了一个“特殊”的会议——市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工作小组职责等5个制度文件,正式启动改革试点工作。

“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是中央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说,“市委要担负起主体责任,对试点工作负总责,紧紧围绕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谋划,全面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市委成立了由郭金龙任组长的北京市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小组,将市人大、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检察院、市编办、市财政局等部门纳入成员单位,强化对试点工作的领导、统筹与服务。仅在去年11和12月,改革试点工作小组就召开3次会议,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北京市委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前分析思考、主动深入谋划,狠抓关键主体、关键节点、关键环节,以重点带动全局,多次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意见征集、问题会商、方案设计等,确保改革试点工作按照时间表和路线图稳步推进。

监察体制改革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发挥合力。在市委的统筹协调下,市人大常委会保障试点工作依法推进,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确保按时依法产生监察委员会、任命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市委政法委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指导检察机关配合做好职能划转工作,深入开展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调动改革积极性,做好与监察委员会的工作衔接;市委组织部以及市编办、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主动配合,深入研究解决改革涉及的机构编制、干部配备、经费保障等问题;市检察院召开全市检察机关推进配合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对建立案件移送受理衔接机制、案件审查办理衔接机制、线索相互移送机制等进行研究部署。

今年1月刚到北京任职的北京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张硕辅,1月20日当选市监委主任。记者4月底在采访时看到,来京工作不到110天的时间里,他的批文编号已经超过了2500。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反腐败工作牢牢掌握在党的手里,改革试点工作的所有具体设计和实施都必须朝着更有利于强化党的领导这个方向开展。”张硕辅说,“全力以赴做好改革试点工作,正是践行‘四个意识’的具体体现。对每一个改革参与者而言,都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锻炼。”

市区联动推进。

3月29日,海淀、石景山、门头沟、昌平等4个区陆续召开监察委员会成立大会,拉开了北京市区级监委成立的序幕。

坚持以上率下、市区联动推进,是北京市开展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遵循的原则之一。早在去年12月28日,改革试点工作小组办公室便召开会议,对区级改革试点工作进行初步安排:4月各区监委正式成立,同时启动转隶工作;6月各区监委完成组建工作。

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1月21日召开的北京市监察委员会成立暨区级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动员部署会上,市委对区级改革试点工作作出部署。

各区党委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组建区级改革试点工作小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区纪委牵头落实各项任务,成立工作专班,加强组织实施。

就在北京市监委成立大会第二天,海淀区委书记崔述强便在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上传达了中央和市委的精神,并对区里改革试点工作提出要求:“海淀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更应发挥创新优势,敢为人先,先行先试,在改革试点工作中走在全市前列。”

市纪委、市监委还研究制定了督导区级改革试点工作分工方案,市监委每位领导成员通过日常联系、调研指导、听取汇报等形式,分别督导两个区,了解掌握所联系区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作要求和意见建议。

改革试点中人事工作要注意哪些问题?监委机关与检察机关工作如何衔接?西城区纪委副书记、区监委副主任田迪告诉记者,春节假期后的2月7日,市里专门给各区举办了区级改革试点工作指导专题培训班,市纪委、市监委和市检察院领导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

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改革小组办公室先后梳理各区在改革试点工作中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30余个,着手研究、详尽解答,并两次以工作小组办公室文件形式印发各区指导落实。

4月18日,在各区级监委全部成立并完成转隶工作当天,北京市召开区级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听取16区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进一步研究解决各区遇到的具体问题。

“成立监察委员会,仅仅是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始,后面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张硕辅在这次会议上说,“各区监委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要尽快办理几件留置案件,通过工作实践,才能发现纪法衔接、纪委与检察院工作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为改革提供实践依据和试点经验。”

向着“1+1>2”的目标努力。

改革试点方案明确:将试点地区的监察厅(局)、预防腐败局及人民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部门的相关职能整合至监察委员会。

看似简单的“整合”,要真正达到“融合”的效果,绝非易事。

由于指定管辖案件较多,北京市检察院下辖四个分院。在试点三省市中,北京市监委机关转隶干部的数量是最多的。

干部队伍思想稳定,是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工作高度契合、机构顺畅运转、高效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

北京市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改革试点工作全过程,在转隶过程中,市委责成政法委牵头、市检察院具体负责,全面深入了解干部的思想状况,针对转隶干部思想波动,主动开展谈心谈话,确保干部队伍思想稳定。

3月21日,北京市纪委、市监委机关召开全体干部大会,宣布内设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方案,标志着市监委转隶组建工作顺利完成。在宣布人员配备方案时,400多名机关干部的名字被逐一宣读。

在此之前,市纪委、市监委领导班子成员在组建关键阶段,分成6个组,逐一听取机关、派驻机构全体干部和驻在部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共740多人的意见建议,张硕辅还专门与机关各部门负责人谈话。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市纪委常委会逐条进行梳理研究,并向改革试点工作小组专题汇报。

市纪委、市监委结合每名干部的特长和意愿,对干部岗位进行合理配置,实现优势互补,更好地激发每名干部在改革舞台上显身手、长才干、作贡献。

“要实现队伍融合、人员优化的改革目标,绝不是简单相加就能得到的结果。”市纪委、市监委组织部负责人李洁说,“不管是纪检监察室还是综合部门,各室都是既有纪委干部也有检察院转隶的干部,充分考虑了每一个人的性格、专业和特长等因素。”

各区同样也是如此。海淀区纪委对53名转隶干部逐一谈话,了解每一个人的思想动态、性格特点、工作意愿等情况,为合署办公后的深度融合打下基础。

鉴于改革的特殊性,《北京市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保持转隶干部原有工资待遇不变,检察官员额制继续执行,解决了转隶干部的后顾之忧。

——北京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纪实(下)二月十三日,北京市纪委、市监委机关干部第二期培训班开班。图为第四组讨论现场。(郭毅摄)。

5月30日,端午节这一天,北京市纪委、市监委案件监督管理室负责人刘永强的办公室里依然一片忙碌景象,前来商量汇报工作的同事接二连三,电话铃声亦不时响起,没有丝毫节日的“气氛”。

市纪委、市监委机关内设机构调整后,各纪检监察室、干部监督室、信访室等部门发现或受理的相关问题线索,都要移送到案件监督管理室,由其按程序办理。案件监督管理室还负责对这些问题线索的集中管理、动态更新、定期汇总核对。

这是北京市在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中,坚持将监察体制改革与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同步部署推进的一个缩影。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是党中央交给北京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新任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要求,“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严格按照中央确定的改革试点‘蓝图’,精心组织‘施工’,积极稳妥、依法有序推进北京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改革创新的优异成绩,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

优化机构职能配置,实现“监督”“审查”分设。

“17”,是北京市纪委、市监委机关改革后纪检监察室的数量。

市纪委机关原有23个内设机构,在市级检察院划转10个机构后,市纪委、市监委机关撤并重组为29个内设机构,机构总数比改革前减少4个。

一、效能原则,整合资源、调整结构、盘活存量,实现内涵式发展。”北京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张硕辅说,通过统筹安排、整体谋划,做到机构不增加、人员不扩编、级别不提升,机构编制和人员配置向主责主业集中。

年初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明确提出“市地级以上纪委可以探索执纪监督和执纪审查部门分设”。

按照监督、审查分设的思路,市纪委、市监委机关设立17个纪检监察室。其中,8个室负责执纪监督,8个室负责执纪审查。

“8个执纪监督室负责联系地区和部门的日常监督工作;8个执纪审查室则负责对违纪违法行为进行初步核实和立案审查,不再确定分管联系的固定地区和部门。”刘永强告诉记者。

除了这16个室外,北京市纪委、市监委机关还有一个特殊的纪检监察室——负责追逃追赃和防逃工作的第十七纪检监察室。

据介绍,在转隶前,北京市检察机关作为市追逃办成员单位,承担着涉嫌职务犯罪和行贿犯罪外逃人员的追逃追赃任务,并负责刑事司法协助请求的对外提出、检务合作,以及外方司法协助请求处理工作。

“北京作为首都,各类国际交往很多。”第十七纪检监察室负责人宋斌告诉记者,“市检察机关承担的上述职能转隶到市监委后,市监委除了要继续做好市追逃办承担的统筹协调、服务督促工作外,还要承担具体案件调查、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追逃追赃和防逃衔接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责任也更加重大。”

为此,在改革过程中,除保留原来从事追逃追赃的工作人员外,还专门调配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法律专业背景和追逃追赃工作经验的转隶人员,充实到第十七纪检监察室。

在机构编制配置向监督执纪一线部门倾斜的同时,市纪委、市监委还注重加强信息化建设,设立了专门的信息技术保障室,进一步提高科技反腐能力。

和市纪委、市监委一样,各区着力配强主业部门力量,增设纪检监察室并实现监督、审查分设。

“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合理配置部门职能,把监察权力从一开始就关进制度笼子。通过设置执纪监督、执纪审查、案件管理、案件审理、干部监督等部门,确保内部流程运转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张硕辅说,执纪监督部门和执纪审查部门分设,解决了“权力过于集中”这个关键问题,从制度设计上构建“防火墙”,严防“灯下黑”。

从“物理融合”到“化学融合”

2月6日,正月初十。尽管春寒料峭,房山区委党校报告厅里却是暖意融融。上午9时,北京市纪委、市监委机关干部第一期培训班在此开班。

“你也在这儿啊!”开班式前,市纪委第一纪检监察室副主任窦晓涛和市检察院原反贪局侦查二处处长舒强在报告厅来了次“偶遇”。两人虽然曾经分属不同单位,但因为办案已经合作多次。转隶后,舒强被安排在第十纪检监察室。

在课后举行的分组讨论中,窦晓涛刚进小组会场门,一抬头又看见了舒强——两人又被分在了同一小组。“以前我们是两方合作,以后就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了!”

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从市里到区里,类似的“偶遇”经常发生。

“纪检工作尤其是其中的纪律审查、案件审理等工作,本来就和检察机关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有交集。一个案子要办好,原本就需要双方齐心协力。”窦晓涛说,“改革后,大伙儿成了一家人,更是要心往一处靠、劲儿往一处使了。”

为尽快推进队伍融合,北京市监委甫一成立,全员培训的方案就上了市纪委常委会。常委会定下了“第一时间”“全员参与”“脱产培训”的工作方案。

从检察机关转隶的刘壮是第一期培训班学员,后来成为市纪委、市监委第三纪检监察室负责人:“这次集中学习让我对监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重要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纪检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了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标准要高于一般党员干部,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提高标准,严格自律。”

“这次培训不单单是一次业务学习,更是为了确保改革精神落到实处,不断强化纪检监察干部监督执纪问责、监督调查处置两种责任意识,促进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全面提升,更快实现两支队伍从‘物理融合’到‘化学融合’的转变。”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委副主任杨逸铮说。

西城区纪委在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伊始,便从区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反渎职侵权局、职务犯罪预防处三个部门分批次抽调部分人员到区纪委相关部室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作对接和人员融合。

“我们通过采取‘边转边融’的方式,着重在人的问题上下功夫,先想一步、先行一着,加强业务交流与培养,为合理安排人员和队伍整体建设创造条件。”西城区纪委副书记、区监委副主任田迪告诉记者,在对前期线索梳理的基础上,还专门挑选一些参考性强的重点线索,交由纪委干部与转隶干部一起查办,在实战中检验工作能力,加强工作磨合。

把法规制度建设贯穿到改革试点全过程。

监督、调查、处置,是监察委员会的三项主要职责。全国人大常委会去年年底表决通过的《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明确了监察委员会可以采取的12项措施。

北京市、区两级监委自成立以来,积极稳妥适用相关措施,除勘验检查外,12项措施中的11项均已付诸实践。截至目前,已对9个案件的9名涉嫌严重违纪的公职人员采取了留置措施,其中1名涉嫌挪用公款罪的涉案人员已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衔接非常顺畅,此案已经进入审判程序。

改革的要求,要用制度来体现和巩固。监委如何依法履行职责,是改革试点工作的一项重点,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要把法规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贯穿到监察体制改革的全过程。”试点工作刚启动,北京市委就明确提出,抓紧完善监察委员会议事规则,对监督、调查、处置等配套规定、相关制度和实施细则要加大研究力度,特别要注意相关法律法规调整后留下的空白,既做好先期设计,又加强实践探索,使监察工作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行。

这部2000余字的规则,明确了监察委员会的职责权限,从决策程序、审批事项、督察督办等方面规范了监察委员会议事决策和工作方式。

市纪委、市监委还制定了《北京市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调查措施使用规范》《监督执纪工作常用文书》《北京市纪委市监委机关执纪监督工作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逐一规范了监察委员会12项措施的审批流程,为监督、调查、处置职能的履行提供了依据和遵循。

“报同级党委主要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审查(调查)”;“市纪委市监委机关对局级或相当于局级的监察对象采取留置措施的,还需报市委主要领导批准”;“区级纪检监察机关对处级或相当于处级的监察对象采取留置措施的,还需报区委主要领导批准”……从这些文件的表述中不难看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在改革试点中得到进一步加强。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北京市在改革试点中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工作实际,抓住转隶、组建、融合、对接等关键环节,着力研究解决改革试点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并予以制度化和规范化。

改革试点扩大了监察范围,丰富了监察手段,实现了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对此,北京市在原有行政执法机关向监察机关移送问题线索规定的基础上,还研究制定《关于北京市党政机关、人大、政协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在查办党员和公职人员涉嫌违纪违法犯罪案件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两个文件,将所有公职人员全部纳入线索移送的范围,明确规定党政机关、人大、政协以及司法机关发现公职人员涉嫌违犯党纪政纪、职务违法等问题线索,应当及时移送同级纪检监察机关。(记者王少伟)。

2023年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工作汇报【第六篇】

(一)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事业短板领域仍存在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如西部乡镇发展基础设施薄弱,xx湖的保护与开发缺少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滨湖路、四小改扩建、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因资金问题推进慢等,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质量提升。

(二)“千企改造工程”推进速度慢。一是企业对转型升级认识不足,主动推进改造不积极,还停留在是“要我转”的认识上,没有认识到是市场的倒逼,是“我要转”。二是我市大部分企业均属传统产业,且大部分产品还属于初级产品,产品单一、产品层次底,缺乏转型升级需要的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同时对实施改造后,其产品的市场前景、效益等持怀疑态度,对实施“一企一策”缺乏信心,转型升难度较大。三是部分企业资本积累不足,融资能力弱,融资成本高,实施“一企一策”缺乏资金。

(三)旅游产业发展品质不高。一是旅游基础设施差,城市旅游配套功能不完善。2007年xx湖淡出旅游后,由于没有找到保护和发展协调共进的有效机制,xx湖生态旅游发展滞后,而具发展的潜力的xx河、东风湖等景区由于资金缺乏和受交通条件的限制,景区可进入性差,目前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同时,景区景点停车场地、旅游厕所、旅游集散中心、宾馆酒店等相关城市旅游配套功能尚未完善。二是缺少核心品牌支撑。xx旅游产业目前只有时光xx较成熟,但时光xx体量小、形式单一、吸引力较弱,全市缺乏聚“人气”的旅游核心品牌。三是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宣传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宣传载体不够丰富,宣传推介的效果不佳,xx旅游在省内外的知名度不高。

(四)商事制度改革不够彻底。一是缺乏法律支撑。目前,对于“一照多址”登记的依据仅仅只有《关于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住所 (经营场所)注册登记管理的通知》(黔府办函〔2017〕6 号)文件,省工商局、xx市政府并未出台相应的配套文件,对于“一照多址”、集群注册没有具体的操作方式以及操作规程,导致该项改革工作无法实施。二是社会认可度不高。目前,全国人大、国务院并未具体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限定“一照多址”、集群登记的相应规范,各个省份制定的相关文件以及实施细则的时候,标准不一、样式不一,导致改革后的营业执照社会认可度不高。

(五)小微企业发展后劲不强。一是微型企业数量少,产业结构单一,全市微型企业主要分布在种养殖、服务型行业,科技创新类、文化类、工业制造类、生产类微型企业不足。二是部分微型企业长期经营不景气,财政资金补助无法兑现。主要体现在一些微型企业在当年申报扶持资格时是符合条件的,但跨年再次审核并准备兑现补助资金时,企业已出现经营异常或已倒闭,导致财政补助资金无法兑现。三是本级财政负担较大。由于我市财力有限,每月除保障工资外,仅能保证各机构基本运转,再加上政府性债务的还债,故在支出安排上捉襟见肘,无法及时按进度兑现微型企业发展补助资金。

(六)国地税征管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一是大数据综合治税系统所需数据涉及面广、数据量大,部分单因位有关数据涉密等问题,收集和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二是要实现联合委托划缴税款需要各商业银行和金库配合,征管系统也需要相应调整,目前只能是引导纳税人同时在国、地税分别签订三方协议,还不能实现一方代表一方签订的形式。

(七)招商引资成果不丰。一是重点项目引进困难。因基础设施薄弱及区位、市场等原因,我市“一铝四大一高”主导产业方面的重点项目引进不乐观、引进较困难,如汽车铝制零部件、铝制建材、高端厨卫等项目目前还未引进一个重点项目。二是“六规合一”滞后,招商工作效率不高。土规、城规、环规和林规还没有统一,每个招商推介项目都需要分别一一核对,效率不高,同时目前还缺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该类项目推介缺乏布局引导。三是项目包装不扎实、精准、深入。有的乡(镇)和管委会项目包装随意性较大,策划包装的项目落地性和可操作性较差,很多项目停留在概念上,项目推介不精准、不深入、无特色、无卖点,很难吸引投资者眼球。四是土地指标供给有限,部分招商的重大项目无法落地建设,导致项目签约后不得不终止合作。

(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未落实到位。一是专业执法人员缺乏。行政权限下放虽然有利于提高试点镇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但是由于基层执法人员匮乏出现无人行权的现象,造成执法偏颇和执法不力。二是执法工作机制尚未健全。一部分行政执法审批权虽因下发到乡镇基层,但至上而下的配套机制不健全,无法顺畅的开展执法工作,如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在开展行政处罚工作中,因未有专门的行政处罚票据,导致处罚工作受阻。

(九)电子商务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品质还需在提升。一是在产业端,农特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目前我市农特产品还处在“小、散、乱、杂”的阶段,产业不成规模、不成体系、保供不足,导致在销售过程中存在“今天上线、明天下线”的情况,信誉度大打折扣。二是质量端,农特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目前全市拥有qs认证的农产品企业仅36家,难以建立起涵盖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验、清理筛选、分级包装、冷藏保鲜等环节的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导致产品只能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小面积销售。三是物流端,农产品供应链仓储、冷链配送等环节还不健全,导致上行受阻。

2023年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工作汇报【第七篇】

铜仁市农业委员会(2017年9月13日)。

为深入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1号)、《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黔委厅字〔2017〕17号)和《中共铜仁市委委办公室铜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铜党发办〔2017〕50号)精神,按照省委关于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工作部署,我市上下联动、蹄疾步稳,以“三变”为路径,以“三社融合”、民心党建以及春晖行动为抓手,以“三权”为基础,以“三金”为指向,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使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以及春晖行动三者达到功能上的融合,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力推动了全市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进程。

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实现高位推进。按照《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黔委厅字〔2017〕17号)精神,印发出台了《铜仁市全面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实施方案》(铜党发办〔2017〕50号),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的“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行动”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农委。各试点区(县)相应成立了改革试点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行动”改革工作。同时,通过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和牵头部门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全省“三变”改革精神,研究部署“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行动”改革工作。二是建立推进机制,确保有序推进。印发了《铜仁市全面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实施方案》(铜党发办〔2017〕50号),除思南和德江两个省级试点县以外,其余八个区(县)作为市级试点,把农村“三变”改革与民心党建、“三社融合”改革、春晖行动、产业发展在功能上有机结合,丰富了“三变”改革内涵。各区(县)“三变”实施方案均已通过市““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行动”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三是建立督查机制,确保落细落实。按照“三变”实施方案,结合《铜仁市全面深化改革督查工作制度(试行)》,积极开展考评、督查,定期不定期开展督查工作。2017年4月,市政府督查室对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办证以及“三变”改革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四是建立宣传机制,强化改革氛围。认真开展了改革经验成效的总结工作,对“三变”改革亮点进行宣传推介,展示我市“三变”改革成果,并结合“一报一网一台”市级主流媒体平台,开设“三变”改革宣传专栏,增强社会影响率,扩大群众知晓度,营造“三变”改革氛围。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盘活农村资源为基础,推动资源变资产。一是扎实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截止目前,全市171个乡(镇、街道)已全部部署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成权属调查162个乡镇,占总数的%;完成权属调查的村有2688个,占总村数的%;完成权属调查户数为万户,占总农户数的%;共完成实测面积万亩,占国土二调面积的%。二是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工作步伐。出台了《铜仁市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实施方案》、《铜仁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实施方案》,成立了铜仁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和铜仁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农村产权交易流程》、《铜仁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规则(试行)》、《铜仁市农村小型水工程产权交易管理细则》等规范性文件。目前,各区县和100多个乡镇已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初步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流转体系,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林权、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等抵押融资12亿多元。同时,开展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工作。截止目前,共流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1556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面积公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价款亿元。(二)以集聚资金为重点,引导资金变股金。出台了《铜仁市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试行)》、《铜仁市精准扶贫“精扶贷”工程实施意见》、《中国铜仁武陵山扶贫投资发展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一是用好专项扶贫资金。通过“三社一中心”模式,在贫困户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将资金集中投入企业进行产业发展,把专项扶贫资金转变为股金,实现利益分红。中央和省财政共下达我市财政扶贫资金亿元,各区县已批复项目2591个,资金亿元,已全部启动实施。二是用活“精扶贷”小额信用贷款资金。积极创新资金筹措渠道,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扶贫开发,营造金融支持大扶贫开发格局。目前,推动小额扶贫信贷创新发展,在率先与国开行合作的基础上,又与信用联社联合开发了“精扶贷”金融产品,破解了贫困户产业发展融资难的机制障碍。全市注入“精扶贷”工程风险补偿基金万元,覆盖农户万户,受益贫困人口万人。三是创新扶贫融资模式。总额500亿元的中国铜仁武陵山扶贫投资发展基金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分别与浦发银行、交通银行、贵州银行、重庆银行、邮储银行设立了子基金共计343亿元,已到位资金亿元。比如,印江县创新开发性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以印江县兴鑫投资有限公司为一级融资管理平台,印江县惠民担保有限公司为二级融资担保平台,县茶业局、畜牧局、食用菌产业办为二级融资管理平台,各乡镇和村按产业成立的贷款信用协会为三级公示平台(即“一会”)的“四台一会”模式,实现对开发性贷款的管理、担保和公示。

(三)以完善机制为保障,推进农民变股东。一是明确工作目标。在全市选取16个试点乡镇、17个试点村,围绕“一年见雏形、两年见成效、三年成体系”思路,积极探新路、摸经验、扩成果,为农村改革提供借鉴。截至目前,积极探索了玉屏温氏“企业+村集体经济+贫困农户”生猪代养户模式,打造出思南县青杠坝村整村综合改革、渔溪沟村资金变股金发展模式,德江县荒山绿化建园区助推精准扶贫模式和万山区九丰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1+n”模式、中华山村“622”贫困农户入股分红模式等一系列改革样板。二是明确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把抓“三变”改革试点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招,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破解“城乡差距大、农村三资闲置多、资产利用率低、农村空心化率高,农村机制不活,农民致富不快”等突出问题。三是明确试点内容。市县改革试点方案均明确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试点具体工作内容,确保改革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四是明确试点工作步骤。按照“抓好资源资产股份量化、开展出资财产公示、确定入股合作对象、建立股份合作关系、签订履行合同合约、及时进行信息公开”六个步骤稳步推进试点工作。

通过“三变”,全市种养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加。截止8月底,全市流转土地万亩,参与流转土地的农户万户,共实现土地流转收入亿元,实现打工收入万元;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5家、总数达到73家,同比增长%;新增市级家庭农场290家、总数达到640家,同比增长%;增新农民合作社1695个,总数达到6270个,同比增长%;新增猪牛羊代养户700余户,总数达到1400余户,增长%。从养殖业来看,玉屏温氏的231模式得到复制和推广,全年共发展猪牛羊代养户1400余户,同比增长%,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231模式即:农户投资20万元,每批饲养300头猪(年饲养2批,出栏600头),年收入10万元。231模式实现了代养户的市场零风险,成为了股份制的有效平台。从种植业看,全市茶叶基地面积已突破180万亩,拥有“梵净山茶”、“石阡苔茶”两大驰名商标,“梵净山茶”在全国100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排名第41位、品牌价值达亿元。茶叶年产量达万吨,年产值达亿元,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526家,专业合作社381家,带动33万人从事茶产业,茶农户均增收万元、人均增收3550元。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试点乡镇存在着对农村“三变”改革方向不明、步骤不解、举措不清等现象。没有认真研读三变改革相关政策文件,对政策的把握不准确,不清楚“变”什么,怎么“变”;个别地方对“三变”改革认识不够,改革氛围不浓,工作推进较慢。

一是加快推进基础性工作。按照“定时间表、定工作量、定路线图、定责任人”的要求,认真做好“三变”改革基本情况统计调查、农村产权确权登记、村集体“三资”清理核查和登记、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及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产业化建设等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完善改革工作台帐,切实把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加大改革培训力度。加强对基层尤其是试点乡镇(村)党政领导、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等重点人员的培训,形成“三变”改革一线核心力量,引导农民知晓“三变”、参与“三变”、受益“三变”。不断推出可借鉴、可推广的成熟典型,及时总结宣传各行各业的成功案例,提供更多改革样板,推动“三变”改革由“盆景”向“风景”转变。

三是拓展“三变”改革深度。在深入推进“三变”改革试点的同时,强化调研,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力争2017年全市“三变”改革全面推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协调配合机制、工作落实机制、业务培训机制和考核机制,构建保障有力、管理规范、考核科学、督查有方的体制机制,确保“三变”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2023年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工作汇报【第八篇】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积极探索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xxx镇、经开区行政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圆满完成。市民政局严格按照要求,认真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权限下放工作并实施,现将有关工作情况自查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分析。

市民政局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权限下放工作,及时召开局党组会议,对涉及民政方面的乡镇(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及管理的行政审批权限下放进行了专题研究。对该事项下放的可行性进行了认真分析,确定专人负责实施。

二、建立制度,制定实施方案。

按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制定了《xxx市民政局部分行政审批事项下放xxx镇运行实施方案》,明确了下放主体和承接主体的相关职责,并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

三、加强协调,确保下放权限顺利运行。

确定实施方案后,市民政局多次与xxx镇就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工作进行了沟通协调,对有关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进行了指导和业务交流,确保了下放权限顺利运行。

xxx市民政局。

20xx年xx月xx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3230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