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汇聚【推荐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汇聚【推荐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第一篇】
教材分析:《找规律》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找规律”在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而本节课找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如果这节课把握不到位,那么将会对学生后面的学习造成障碍,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水彩笔。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今天我带来几朵小花,奖励给在这节课中会学习,表现好的同学们,你们想要吗?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师:现在让我们先来猜一猜第一朵花的颜色是什么?
指生猜,一直猜到第六朵。
师:老师不明白了,为什么一开始我们都猜不准,后面就越猜越准了呢?
师板书:“规律”并领读。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规律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找一找生活中的规律。(板书:找)让我们用心的读一下课题(生读课题)。
二.新课。
1.课件播放主题图。
师:同学们认真看图,看一看图中都有什么?比一比谁的眼睛最明亮,谁说得最完整。
指生汇报。
指生汇报。
师:小彩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黄、红)。
3.你发现什么的排列规律了?(小花是按红紫的规律排列的)。
4.师:灯笼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
师:同学们,这组灯笼后面丢了三个,你能不能补上呢?
指一生贴在黑板上。他补得对不对?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孩子!
5.师:教室里有彩旗,小花,灯笼,布置得这么漂亮,小朋友们迫不及待地要开联欢会了,看,他们唱啊,跳呀,他们来了!
师:出示小朋友图。同学们观察小朋友的排列有规律吗?
师:老师要是先数女(男)生,又是什么规律?
师随着学生的汇报,在图片上圈出一组。小朋友图在课件上圈一组。
师:我们把重复出现的部分称作一组(板书一组)。师领读像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准确地找出规律中的重复部分,也就是一组,是找规律的关键。(边说边指黑板)一组可以是几个?指生答,可不可以是四个,五个,甚至更多呢?师肯定可以。
三、巩固练习。
1说出规律,并找出一组。(课件出示3道题)。
2.找出规律,并把规律补完整(课件出示3道题,前两道是补充规律最后面的,第三题是补充规律中的)。
3.摆出有规律的小花。出示彩花。
师:除了像老师这样,你们还可以摆出其他的规律吗?谁想到黑板上来摆一摆?(指2生在黑板上摆,并汇报规律)。
其他的同学做85页做一做,做完以后指3生汇报。
4.掌声的规律。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能摆出各种各样的规律,把教室装扮的越来越漂亮了,老师要送给你们掌声奖励,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掌声3次。老师的掌声有规律吗?谁能继续拍下去?指2生拍。
我们全班一起来拍一下好吗?(全班拍出有规律的掌声)。
5.学生自己设计出喜欢的规律。
可以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唱一唱,跳一跳……。
同学们汇报。
6.找生活中的规律。
师:春夏秋冬也有规律,就连我们的一日三餐也是有规律的,早餐、中餐、晚餐。
师:对啊,生活中到处都有规律美。
四.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找规律)。
师:让我们用心的读一下课题好吗?找规律起!(生读课题)。
师:学完了《找规律》,你想说些什么?生汇报。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既学会了找规律,又能创造规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将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第二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重点:
1、写好6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一家人也喜欢看电视,不过他们看电视有些奇妙,想知道吗?赶紧读课文吧!
二、学生自提要求,初读课文。
1、引导学生先自己试着给自己提一提读文要求。
2、教师出示写在小黑板上的读文要求:
(1)读准每一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中的字词;
可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还要在读课文中做到什么。
3、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悟体会。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告奋勇读喜欢的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老师作补充评价。
3、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领读易读错的字、词、句;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一家人的亲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竞赛读。
4、小组思考讨论:
(1)“我”家看电视很奇妙,表现在哪里?
(2)读最后一小节,想: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样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5、各小组发言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说。
6、读课文二、三、四节,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句一:因为爸爸爱奶奶,想让奶奶……,所以……。
句二:因为奶奶爱我们,想让我们……,所以……。
句三:因为我们都爱妈妈,想让妈妈……,所以……。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的情况,用“因为……,所以……”说话。
7、出示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让学生说说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四、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家人互敬互爱,为了他人的快乐,放弃自己的喜好。说说今后打算怎么做。
五、课后活动。
把课文朗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全家人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第三篇】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能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培养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点:理解“规律”含义,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学习难点: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主题图、幻灯片、图片。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出示两幅水果图:一幅图是有规律排列的,另一幅图是杂乱无章放置,让学生说一说哪一幅图好记忆,并说明原因。
师总结归纳,肯定生有道理的解答。强调有规律摆放的图形便于记忆。有规律摆放的事物不仅便于记忆,还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生活中处处有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找规律”。(揭示主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例1——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观察情景主题图:
(1)情景主题图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2)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揭示:图中的人和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小组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主题图中的各种规律。并理解“规律”。
请把你找到的小秘密悄悄告诉小组同学: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及方法。
学生展示:
图中彩旗的排列规律是:
图中彩花的排列规律是:()。
图中灯笼的排列规律是:()。
图中小朋友的排列规律是:()。
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用笔圈出彩旗、彩花、彩灯、小朋友重复的部分。教师用课件闪光灯一组一组圈出进行验证。
3、总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的。
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叫做重复排列的规律。(板书:一组一组重复)。
4、教师强调:一组事物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至少2次或2次以上,才能称为有规律。
5、巩固练习:摆一摆:
(1)让学生自己摆出后面2个图形:__。
(2)指名回答摆了哪2个图形,为什么这样摆?
(3)同桌合作:你来摆,我来说规律。
设计意图:即时练习,强化了学生对找规律知识的理解。
三、数形结合、拓展认知规律(学习例2——简单数字的排列规律)。
(一)呈现例2的第(1)题,让学生先观察:
1.说一说:
(1)你发现了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2)你能圈出其中的一组吗?
(3)碗的排列规律与前面所学的规律有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颜色上没有变化,但数量上有变化。而且数量上的变化规律还可以用数字表示出来。
2.试一试:
(1)你能将碗的数量上的变化规律用数字表示出来吗?请学生说出相对应的碗的下面的数字。
(2)教师用课件闪光灯一闪一闪完整呈现例2的第(1)题:
3.议一议:碗的排列规律与数字的排列规律相同吗?
(1)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数字表示的是相对应的那种图形的个数,所以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数字的排列就有相应的变化规律。
(2)同时让学生感受:它们可以表示相同的规律,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
(二)、自主完成课本例2的第(2)题。
13131()—————————。
四、闯关游戏。
第一关:猜一猜下一个是谁?(课件对比出现)。
提问:几个为一组?
小结:有的两个一组,有的三个一组,还有多个一组的。有的颜色相同,但形状不同;有的形状相同,但颜色不同。
第二关: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上颜色。(第85页做一做)。
第三关:火眼金睛(课件出示)。
小结:有的颜色不相同,形状也不同。
第四关:真假色——摆一摆(课件出示)。
如果继续摆下去,第5个是蓝色吗?
五、回归生活、寻找规律。
1、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2、欣赏有规律的图片。并配有押韵的语句。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足之处?今后需要注意什么?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
2.情境图。
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2.解决问题。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3)22+13-6=29(人)(4)22-6+13=29(人)。
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看懂了什么?
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
问题的方法。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得高兴吗?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们肚子有点饿了。走,老师带你们到面包房买面包去。
(出示面包房图)。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剩多少个?)。
谁能把这个问题说完整?
(原来面包房里有54个面包,先卖了22个,又卖了8个,现在还剩多少个?)。
提问:谁会列式解答。
提问:你会把22+8=30和54-30=24写成一个算式吗?
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有办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吗?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选择方法,把想的过程说出来。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谈话:游园活动快要结束了,你们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他们在收集拉罐筒。]他们真是环保小卫士。
提问:你会把这幅图的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自己解答,再说想法。
做练习一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想法。
同桌交流,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归纳。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谈话:请同学们做一名有心人,用本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第五篇】
p26页第1-4题,第6题,完成练习七1、2、6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和灵活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归类意识。
复习重点:
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复习难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
1.启发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5个12是多少?怎样列式。
2.启发学生回忆本单元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
8/15×5,5个8/15的和,
8/15+8/15+8/15+8/15+8/15=8/15×5。
3.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口算75×=×=×=36×=。
二、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4、p26第1题。
板书:
让学生看教材第26页的第1题,问:为了计算简便,在分数乘法中应该先做什么?(先约分,再做乘法)在本题中,都有一个因数是整数,约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三、复习分数乘法混合运算及简算。
问:我们学过哪些乘法定律?它们在分数乘法中适用吗?然后独立完成第26页第2题,练习七第1、4题,再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着重说说在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什么定律。
5、p27页第4题。
6、复习倒数:整理和复习第6题。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完成教材第26页第4题及27页第7题。
四、练习。
1、口算,完成练习七第1题。
2、完成练习七第2题、第6题。
五、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13/1、2、3、
选做作业本p13/4、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26-p27/1、2、3、
选做课时特训p27/4、5、思维拓展。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一)。
分数乘以整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一个数乘以分数。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整理和复习(二)。
整理和复习(二)(分数乘法应用题)。
复习目标:
1、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认识,使学生会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找准单位“1”),能正确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复习倒数的知识。
2、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归类意识。
复习重点: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复习难点:找准单位“1”
复习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步骤:
(1)找到题目中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
(2)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求出所要求的部分量。
2、p26第3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练习:练习七第6题。
二、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
1、出示p26页3题。
2、把谁看作单位“1”
(1)先把数学小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36×。
(2)再把语文小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36××。
三、综合练习。
1:看题解答。
2:看题讨论。
3:根据算式提问题。
六(一)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
48×。
48×(1-)。
48×[-(1-)]。
四、练习。
1.做练习七的第9题.。
2.做练习七的第7题.。
3、练习七的第3、4、5题。
五、全课总结。
六、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14/1、2、3、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28-p30/1、3、4、5、
选做课时特训p30/思维拓展。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第六篇】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p89页例4、例5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三、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每组图中图形的数量、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然后根据规律进行操作,进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图形在形状、颜色、数量上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难点:教学学生把图形从“形”向“数”转变,增强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观察法等。
七、教具:小黑板、挂图、各种图形等。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一些美丽的图案,发现它们都是由一组图形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也就是说它们是有规律的排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图形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1)题。
(1)师生一起摆正方体,即例4的第(1)小题。
(3)教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
(4)交流反馈。
教师小结:大家通过观察,发现我们摆的立方体全是绿色正方体,即颜色不变,形状也不变,只是正方形的个数在变,1个正方体,然后是2个正方体,再是1个正方体,又是2个正方体,所以我们应接着摆1个正方体,后面再摆两个正方体。
2、教学例4(2)小题。
(1)师生共同用学具摆一摆例4第(2)小题的图形。
(2)引导思考:第(2)题与第(1)题相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变化呢?
师小结:刚才同学说得很好,这一题是由1个蓝正方形和3个红三角形重复出现,即每组都有一个蓝正方形和一个红三角形,已经重复出现了三组,后面一组还应该重复摆一个蓝正方形和3个红三角形。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做一做”。
2、练习十六第2题。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发现了简单图形的颜色和数量的变化规律,课后,请大家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创造出更多美丽而有规律的图案,看谁完成得好。
十、课后小结: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第七篇】
教学目标:1、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学生体会分类总结,归纳整理和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分类整理:
出示一组口算卡片。
25+839+4036+759+2。
50+1621+642+347+30。
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1、25+821+636+759+242+3。
50+1639+4037+40。
2、21+642+3。
25+836+759+2。
50+1639+4047+30。
告诉小朋友你为什么会这么分呀?(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不进位加),两位数加整十数。)。
二、计算各题,总结计算方法:
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很快算出来吗?比一比谁算得快?
总结: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突出进位加法。(请学生说算法)。
三、练习:
这类的题目有很多,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谁愿意再给大家出几道这样的题?(分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都有这样的一张表,请你们把表填写完整,各个小组四个朋友合作完成。
(小组活动)。
四、汇报交流:谁愿意把你们的结果公布给大家,让大家评评(重点讲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回忆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小朋友们自己出题,自己做题都很棒。
教学反思: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第八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洪水的危急、肆虐。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重点: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桥”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入:孩子们,请静下心来,静静地看老师写,板书《桥》。读读课题。
师:有一个小村庄,曾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陪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这样平静地过了许多年。可是有一天黎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一切都改变了。这究竟是一场什么灾难呢?孩子们,你们都预习了课文,能告诉我吗?(山洪暴发了。)。
二、教学新课:
(一)、朗读课文,感受洪水的危急。
生读课文后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男生读读这个句子,想想:山洪像什么?山洪像怎样的野马?山洪像一匹受惊的野马吗?(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山洪的可怕)。
师:这样一群受惊的野马,它们桀骜不驯,力大无穷。读读这句话,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让学生想象,感受万马奔腾、浩荡而来的场面,从而感受洪水的可怕。)。
(3)、齐读这个句子,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师: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山洪的可怕,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山洪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1)、师:一米高有多高?大家比一比,估计在你身体的哪个部位?(生纷纷用手在自已的身上比划后得出结论。)。
(2)、师:“跳舞”这个词多美!但在这里,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可怕,恐怖),因为洪水跳得是“死亡之舞”啊!
(3)、指名读这个句子,相机指导朗读。将“一米高”和“跳舞”这两个词略重读。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洪水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齐读这个句子,师: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谁在笑?在怎样的笑?(得意、猖狂、)。
课件出示这三个句子,自由读读这三个句子,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应该怎样读?可以讨论。(洪水越来越近,情况越来越危急。在朗读时语气要由轻到重,语速要由慢到快。)学生汇报后,指导朗读。
(二)、品读课文,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老汉)。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把你的感受批在旁边。可以写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短句。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1)、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你读出了什么?(镇静、从容)。
(2)、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老汉的从容、镇静?(不说话、盯着)。
(3)、创设情境朗读:
a:师:倾盆大雨中,面对你拥我挤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b:师:山洪咆哮,死神一步步逼近,面对疯了似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c:师:窄窄的木桥,跌跌撞撞蜂拥而来的人群,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师:此时此刻,我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这样一位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他是一座什么山?(人们的靠山)。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然后我请你们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生汇报。
(2)、孩子们,看看这句话,短短十几个字用了三个感叹号!老汉的声音虽然是沙哑的,但却是铿锵有力的!想想,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怎样读?(指导学生读时语速可稍慢一点,语气要有力!)。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c: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孩子们,咱们来猜一猜,老汉为什么要单单把小伙子揪出来呢?
生汇报:a:因为他是老汉的儿子。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孩子,你可真会读书,你真正读懂了这篇课文。
b: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师:对,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他可能排在了什么地方?
(2)、师:小伙子不光是老汉的儿子,他更是一位共产党员。所以老汉把他揪了出来,让他排到了后面!就这样,村子里的其它人都安全地撤离了,只剩下了老汉和小伙子。此时此刻,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大公无私、顾全大局、不徇私情……)。
生汇报:狠心的父亲。
生汇报:不称职的父亲。
……。
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师:是啊,当村子里的其他人都安全了,只有老汉和儿子时,他就是一位普通的、平凡的父亲。他和我们每个人的父亲都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他比谁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活下来。这就是“父爱如山”。
过渡:村民安全地撤离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也在洪水中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三)、感受“桥”的深刻含义。
(1)、音乐响起,孩子配乐读最后几段。
生讨论后汇报。
(2)、这篇课文以《桥》为题,你认为“桥”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小木桥吗?
小结:是啊,桥不仅仅是那座小木桥,它更是老汉用自己的生命为村民搭建的生命桥、希望桥。
三、板书设计:
老汉。
村民 桥 小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