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商业地产报告 商业地产产业报告【范例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27973

【导言】此例“商业地产报告 商业地产产业报告【范例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商业地产报告【第一篇】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大宗农产品系指生产量、消费量、贸易量、运输量等较大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

第三条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实行进口报告管理的大宗农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

第四条商务部委托有关组织(以下简称受委托组织)负责大宗农产品进口报告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和核对等日常工作。

第五条进口《目录》项下大宗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经营者(以下简称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向受委托组织办理本企业基本情况备案。

备案内容包括:对外贸易经营者名称、企业海关代码、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复印件、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人和统计负责人姓名与签字等。

第六条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填报《大宗农产品进口报告统计报表》(格式见附件),报告事项主要包括:对外贸易经营者、联系人、联系方式、商品名称、商品编码、贸易方式、贸易国(地区)、原产地国(地区)、合同号、合同数量、合同船期、装运港、预计抵港时间、实际船期、装船数量、进口报关口岸、进口数量和实际抵港日期等。

对外贸易经营者应通过相应电子报告系统向受委托组织进行报告。如无法通过电子方式报告,可下载报表传真报告。

第七条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在下述情况发生后三个工作日内履行进口报告义务:

1、签订进口合同;

2、货物在装运港出运;

3、货物抵达目的港;

4、报告事项发生变更。

第八条对外贸易经营者应严格遵守规定,及时、准确报告有关进口信息,并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虚报、瞒报、伪造、篡改、迟报和拒报。

第九条受委托组织应向商务部报告大宗农产品进口的信息情况,并提出建议。

第十条商务部定期在商务部政府网站“大宗农产品进口信息专栏”对外《目录》项下大宗农产品进口信息。

内容为:预计进口数量、预计货物到港时间、实际装船时间、实际装船数量、装运港、原产地国(地区)、主要口岸进口情况等。

第十一条受委托组织根据海关、质检相关数据核对大宗农产品对外贸易经营者报告情况,向商务部报告结果。

第十二条对外贸易经营者违反本规定,虚报、瞒报、伪造、篡改、迟报和拒报大宗农产品有关进口信息的,商务部应向国家统计局通报。

统计部门依法对违法对外贸易经营者处以行政处罚后,商务部可以禁止违法对外贸易经营者自行政处罚决定生效之日起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期限内从事有关的对外贸易经营活动。

第十三条对外贸易经营者违反本规定的,商务部按照《对外贸易经营者违法违规行为公告办法》的规定公告,并通知海关、税务、质检、外汇、工商等部门以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行业中介组织、银行等单位。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可向商务部举报对外贸易经营者虚假报告进口信息的行为。

第十五条商务部及受委托组织有关人员应当为履行进口信息报告义务的对外贸易经营者保守商业秘密,不得向任何企业、机构和个人透露对外贸易经营者报告的信息。违反上述规定的,依照《外贸法》第六十五条及《货物进出口条例》第七十条进行处罚。

第十六条本办法适用于《目录》项下以各种贸易方式进行的大宗农产品进易,包括由境外进入保税仓库、保税区、保税港区和出口加工区等。

第十七条《目录》、受委托组织名称以及大宗农产品进口信息周期由商务部以公告形式。

商业地产报告【第二篇】

商业地产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概念上讲,商业地产是指各种非生产性、非居住性物业,包括写字楼、公寓、会议中心以及商业服务业经营场所等。而狭义的商业地产概念是专指用于商业服务业经营用途的物业形式,包括零售、餐饮、娱乐、健身服务、休闲设施等,其开发模式、融资模式、经营模式以及功能用途都有别于住宅、公寓、写字楼等房地产形式。

本报告主要是研究狭义概念的商业地产。

商业地产的形式多样,规模大小差别很大,大的商业地产如大型SHOPPING MALL项目,规模可以达到几十万平方米,规模小的如小商铺,规模仅几百平方米甚至更小。

商业地产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开发模式是先招商后开发,融资模式是以非银行贷款为主,运营模式是以出租为主。

2004年中国商业地产发展的主要指标

投资增幅高于整个地产平均水平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26亿元,同比增长%,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同比增长%,可见,商业营业用房的投资增幅大大高于全国整体地产的投资增幅水平。

从月度变化情况来看,2004年2-10月,全国商业营业用房投资额月度同比增速分别为%、61%、%、%、%、%、37%、%、%,如下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商业营业用房投资额月度增速呈下降趋势,并在一定水平上保持平稳。

竣工面积增速放缓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1-10月,全国房屋竣工面积累计完成亿平方米,同比增长%,其中商业营业用房竣工面积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长%。从各月情况看,2004年4月开始,全国商业营业用房竣工面积月度增速呈下降趋势,分别为%、%、%、%、%、%,增长的速度逐步放缓。

部分地区空置率居高不下

空置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地产市场供求状况的重要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40个重点城市中,重庆市商业用房空置面积高居榜首。截至9月末,商业营业用房空置总面积同比增长%,面积为230万平方米,占整个商品房空置面积的44%。其中,空置一年以上的商业营业用房面积为15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由广东省房协市场分析课题组所做的《2004年前三季度广东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广东的商业用房空置全线上升,上升幅度达22%,其中滞销和积压面积(即一到三年的空置以及大于三年的空置)上升42%,大大高于其他物业空置量的增幅。

商业地产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商业地产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承载城市新引擎的作用。

带动三产迅速发展

城市化是中国未来的必然趋势,而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体现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商业地产的发展正是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以及消费率提升的有效推动力。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消费率仅为%,是1978年以来最低的水平,而就全球的平均水平来看,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2年,世界平均水平为%,显然,我国目前消费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改善人们生活品质

近年来,人们的居住条件发生很大变化,无论是居住面积还是住房标准均有大幅提升,而与之配套的现代商业发展不足,特别是社区商业发展严重滞后。迈向小康社会后,流通不再是简单地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而同时承担着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功能。发展商业地产能改善居民购物环境,方便人们生活,是改善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现代商业的发达程度直接关系一个城市的商务功能,进而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而现代商业的发展特点要求商业物业专用化。深圳市曾做过调查,商业物业中58%均是底商,而专用商业物业仅占12%,这一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很多住宅项目热衷于开发底商,大部分商业网点是以底商的形式出现,而真正专用的商业物业并不多。

吸纳社会就业人口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失业率居高不下,发展商业地产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02年年底,中国有失业人员770万人,失业率已经达到了4%,这是近5年来最高的水平。此外,到年末还有下岗职工410万人。而当前,就业的渠道也不在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都有剩余劳动力,吸纳社会就业最多的是第三产业,商业地产的兴起将有力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大大促进我国就业率的提高。

承载城市景观功能

大型购物中心、商业街不仅是商业地产的重要开发形式,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到南京路就没有到上海,不到王府井就没有到北京”这样的印象已深入人心。

2004年中国商业地产发展的五大特征

投资主体多元化特征

2004年,随着国家对土地的出让,特别是这些年来投资开发过度的住宅类地产的土地出让逐渐严格以及住宅项目的过度竞争,造成开发商向相对竞争较弱的领域――商业地产转型,商业地产的投资价值逐渐被更多的开发商认识到,市场上有更多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由住宅开发转向商业地产开发。万达、金源就是典型的例子。大连万达已将商业地产作为与住宅开发并重的主攻目标,与国际商业巨头沃尔玛结成了战略性同盟,并很快吸引了家乐福、欧倍德、百安居、肯德基、必胜客、百脑汇、吉盛伟邦等国内外著名新型商业企业的加盟,并计划在上海和北京等15个城市开发商业地产。金源黄总提出:要在退休前,把住宅房地产公司转成商业房地产公司。 “只有商业地产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黄如论希望经过努力能在全国建10个左右大型摩尔购物中心。

投资结构不平衡特征

非专业资本在不断的逐利过程中,并不可能站在地区商业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建设,造成了阶段性、结构性、地域性的不平衡和网点布局的不合理。

这种投资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突出表现在网点布局上。商务部公布的资料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36%,商业网点占全国商业网点的比重高达62%;西部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17%,零售网点占全国零售网点的比重不足16%。此外,农村、城乡结合部和新建居民区的商业设施严重不足,网点市中心区热而社区及边缘区冷等现象比较普遍。

在商业地产的投资业态结构上,普遍热衷于追捧底商、大型购物中心和商业街。尚没有形成以新型业态为主体的现代流通业态体系,商业地产的投资业态不尽合理。

投资规模扩大化特征

商务部一项权威性调查显示:近两年大型商业设施投资来势很猛,北京、上海在建和拟建的大型购物中心的建筑面积也在100万平米以上,深圳已建成和在建的购物中心面积也在100万平方米,武汉市在建的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设施达到150万平方米。2004年1-10月份,全国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同比增长%,高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个百分点;全国商业营业用房竣工面积增幅达%,高于房屋竣工面积增幅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一味地积极推动,已经出现了盲目求大的商业地产政绩工程,这些商业设施已经对中小商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而且过于重视城市景观要求,忽视了商业功能的开发,致使项目陷入招商难的尴尬境地。

投资建设盲目性特征

大公司的转型带动了一大批住宅房地产公司进入商业地产领域,许多小企业不顾自身实力有限,盲目跟风进入商业地产开发领域。有的开发商不考虑区域科学性,重复建设,造成了网点布局结构性、地域性的不合理,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加大了开发风险,一些地区商业地产的空置率居高不下就是最好的说明,另外还出现了许多隐性空置现象。一些开发商仍然采取“先开发后招商”的方式,凭非理性的感觉进行项目投资,在缺乏专业的市场研究和商业策划的前提下,在没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客户,甚至没有明确将要对哪些业态进行组合的情况下就开始敲定方案,紧接着破土动工,然后再考虑如何招商的问题。其结果是招商效果不好,最终造成项目的损失巨大,还易形成开发商、经营商、物业管理商三方的矛盾,成为新一轮投诉热点。有的还出现了影响交通、破坏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运营模式回归性特征

前两年大多数地产商都抱着“卖完就走”的经营思路,以售代租,尽量缩短开发周期,

这既不可能进行完善细致的商业地产规划,同时也将风险完全留给了中小投资者。特别是底商和商铺,由于缺乏整体的经营主体,开发商只能将商铺卖给中小投资者以便回笼资金,中小投资者再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进行经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混乱的局面,开发前的规划被打乱。2004年,面对诸多不成功的经营现实,受市场因素影响,有实力的公司开始着手聘请专业的商业规划和招商公司进行整体运作,运营上采取以商业持续良性发展的物业出租方式为主,说明在运营模式上开始出现回归,但由于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还未完全到位。有的开发商则承诺将售出的商铺从投资者手中回租,整体交由有实力的商业经营主体进行运作,并给予投资者一定的回报,即返租,客观地说,返租作为一种营销策略,在收益性物业销售中确实能起一定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是发展商信心与实力的体现,是对市场的认识与把握。但我国内地商业地产市场仍不成熟,这种策略一旦不能兑现时,将给个人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对开发商的伤害也相当大。因为“返租”形式可以在短期内聚集大量的资金,但资金成本高,经营压力大。返租的承诺不能兑现,不仅信誉和形象受到伤害,还可能被告上法庭,承担经济责任等。

商业地产的核心是商业,而商业是微利行业,超过商业利润率的地产开发和租金回报则必然存在“泡沫”成分,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

2004年中国商业地产发展的影响因素

宏观政策方面的因素

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与经营周期长、不可预见性因素较多,受相关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大,商业地产市场的发展与商业地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息息相关。由于目前商业地产融资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来自间接融资渠道,即银行的贷款,直接融资渠道还不多。全国商业地产业银行信贷依赖水平在70%-80%左右,而部分大型城市开发商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度已超过90%。由于商业地产业对金融的依赖度太大,也导致了金融机构对单一产业发展的贷款集中度过大的风险。在目前的商业地产市场资金链中,银行基本参与了商业地产开发的全过程。通过住房消费贷款、商业地产开发贷款、建筑企业流动性贷款和土地储备贷款等,银行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承受了商业地产市场运行中各个环节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因而在2004年上半年的宏观调控中,商业地产也被列入了调控的范围。国务院领导明确指示: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也应合理规划,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国家加强了对开发用地和投资审批的管理,并且明确要求将购物中心列为固定资产投资加以清理,2004年4月11日央行宣布,从2004年4月25日起,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将执行8%的存款准备金率,国有独资、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等金融机构将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限制商业银行的信贷盲目扩张。商业地产业是信贷调控的首要对象之一。银根紧缩导致许多在建项目搁置,同时影响了更多项目的立项和上马,下半年商业地产的新开工项目明显少于上半年。

在土地政策方面,按照国土资源部的71号令,2004年8月31日以后,国内土地市场不得再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必须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这意味着:仅凭政府一纸批文就协议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大门彻底关上了,取而代之的是以招投标方式为主的“阳光地政”。 “8・31”大限后,商业地产开发商的资金压力更进一步加大,开发成本大幅提升。

宏观调控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开发能力,而且降低了企业对市场的预期,市场上解读不一,普遍弥漫着悲观情绪,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一刀切”的说法。2004年4 月份,商务部颁发的《全国市场体系建设纲要》,对中央的宏观调控做出了科学权威的解读,并就商业网点的建设发表了明确的政策信息。商务部认为:当前的商业网点开发和布局在一些地区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过热倾向,但总体来看,还是结构性的矛盾。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商品市场建设远不适应翻两番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各方面资本加大对商品市场的投入,研究制定吸引投资的政策,调动各方面对市场建设投资的积极性,加强对各类投资主体的指导,提高投资成功率,加大对流通基础设施和带有公益性的市场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

2004年初,商务部与建设部还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地市级以上城市加紧制定商业网点规划,由于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周期较长,所以对2004年市场的调控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西安、上海等部分城市对商业网点的建设虽然实行了听证试点,但由于仍处于摸索阶段,效果也不尽理想。总之2004年政策宏观调控对商业地产的影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

市场供给方面,一方面各地政府投资热情高涨,导致商业地产开发热度不减,特别是一些代表城市形象的大型商业项目的陆续建成扩大了市场供应量。另一方面众多住宅开发商转向商业地产开发领域,特别是2004年一些大型开发商开发商业地产的力度加大,起到了市场的带动作用,促进了市场供应量的上升。

市场需求方面,一方面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许多国际零售、娱乐、家居、餐饮业的商业巨头均在加快进军中国市场,特别是2004年12月11日,随着零售业全面对外放开,外资零售业扩大了在我国的扩张区域,加快了发展步伐,使商业地产需求量进一步加大。据了解,在2005年之前,家乐福计划在目前50家中国分店的基础上再大幅增加15家分店,沃尔玛计划今年之内在中国再开设7家新店,使在中国的连锁店总数将达到35家,百安居2004年计划新增门店7家,对商业地产需求容量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目前市场处于品牌商家的买方市场,一些知名商家凭借自身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在商业地产的选择、租金价格的谈判中占据主动权,可以在好的地段、好的项目中以较低的价格得到理想的经营场地,这无疑又给开发商增加了资金回收难度,减少了商业地产投资者的收益,这种现象预计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2005年中国商业地产发展的四大趋势

商业地产发展的供给趋势分析

随着国内各项商业地产调控政策逐步到位,特别是房地产信贷门槛的提高以及《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条例》即将出台,都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商业地产的盲目开发。商业地产的门槛抬高后,将淘汰众多不具开发实力的小公司,而使大公司开发的集中度提高,投资开发的盲目状况将有所改善,将会出现一些无力继续开发的商业地产项目被大公司并购的现象。

投资渠道方面,构建渠道多元化、高效并且有利于风险分散的房地产金融成为中国商业房地产发展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国内并没有完全开放房地产金融市场,除银行信贷之外没有更多的金融工具,国外基金是否能进入将对商业地产的开发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2005年市场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之一。

商业地产发展的需求趋势分析

中国连锁百强从2001年到2003年所用的店铺数量呈现出的快速增长的势头,对国内的地产开发商意味着商铺成为一种直接的需求。目前,国内前100名的零售企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2001年,每家连锁百强的企业可用的店铺数量是111家,2002年达到了169家,2003年达到了204家。一些具有优势的连锁企业,已经把加快开店速度,扩大规模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战略目标。但是由于边际效益的下降,内资连锁企业开始放慢了扩张速度,而更加注重门店的管理与效益,从开店数量的增长速度看,略有下降。

随着中国商业零售业2004年12月11日彻底对外开放,中国商业市场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国际商家的关注,寻找适合商家发展的商业地产项目,成为众多国内外商家扩张规模,占领市场的基础。据了解,家乐福将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四大城市各新开12家店铺,在其他一些大城市各新开6到8家新店,同时计划,2005年新开100家迪亚店,新增10至15家冠军生鲜超市。2005年,外资商业对商铺的需求将会有大幅增加,同时商家对商业物业的选择标准将更为严格,物业结构适用性好、位置优越的项目将成为追捧对象。

商业地产发展的结构趋势分析

2005年初,国务院将颁布《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条例》以及听证制度的草案,商业网点的业态结构、布局结构将趋于合理,网点规划管理条例将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引入听证制度,邀请专家、利益相关者参与听证,避免开发盲目性。根据《条例》规定,今后10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地产设施项目必须进行听证,由发改委建设规划、工商行政管理、交通环保等部门、生产流通部门、消费者协会、行业组织及专家学者参与听证,商业网点的所在区、街道也将推选社区代表发表意见,开发商经过听证之后必须拿到书面同意建设意见,方可办理有关建设手续。而建设1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还必须到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听证。今后政府将对商业网点的统计纳入到法定的统计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对商业网点的数量、布局、结构以及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动态的检测,及时向社会信息,引导企业和银行包括个人投资者决策,增加科学性。同时开发商逐渐开始重视科学地调研分析,也会促进商业地产结构更趋合理。这一政策的出台,将对今后商业地产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从各种类型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看,由于城市新社区建设步伐加快以及各级各地政府目前积极鼓励发展社区商业,因此2005年及今后的一段时期,社区商业将呈现出较大发展潜力。商务部认为:当前,新建居住区商业设施滞后的矛盾比较突出,不仅数量少、布局分散而且设施落后、现代化水平差,离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生活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商业网点建设要在促进城市商业繁华、繁荣的同时,更加注重满足老百姓日常需求的商业和生活服务的设施建设,要把社区商业作为规划的重点;在业态上,要体现便利性、实用性;在功能上,要以老百姓不断发展变化的消费需求为取向,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功能。这些精神将对各地商业网点的建设产生重要指导意义,可以预计,今后一些适合社区商业发展的商业形态,包括社区型购物中心、邻里中心以及现代生活广场等将会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商业地产中的新亮点。

商业地产发展的效益趋势分析

商业地产报告【第三篇】

一、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的意义

(一)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服务政府决策的重要途径

北京正在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这对工商部门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将工商部门积累的大量企业登记和管理信息加以整合、分析,编制成信息分析报告,是为政府决策服务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服务企业的重要领域

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定期编制行业信息分析报告,对行业市场主体进行分析,客观反映行业经济运行现状,展示不同行业领域的投资强度,反映社会投资的基本趋向,可以引导投资主体理性投资,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通过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使企业可以便捷地查询到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有利于降低交易风险,保证交易安全;同时有利于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自身信用做担保,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

(三)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服务广大消费者的重要抓手

利用工商部门商品质量检测等信息,定期编制消费信息分析报告,建立消费指南,引导科学消费,可以成为服务消费者的重要形式。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社会服务系统,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形成最终服务产品,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和公众的个性化查询需求,是为消费者服务的重要领域。

(四)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全面履行职责的题中之义

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中明确指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担负着“监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的职责”,应“研究分析并依法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基础信息、商标注册信息等,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因此,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工商部门全面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

(五)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提高监管效能的内在要求

在现行多部门执法的体制下,加强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应用,可以从整体上形成维护市场秩序的合力,大幅度提高管理效能。大范围的信息共享和应用可以打破工商部门内部职能分割,充分发挥综合监管效能。

二、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带动服务和管理能力提升取得显着成果

(一)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激活工商信息,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工商部门积极推进信息的社会化应用,为社会公众参与经济生活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信息服务。通过编制市场主体信息分析报告,服务政府中心工作;编制行业信息分析报告,引导理性投资;不定期消费警示信息和食品质量检测信息,引导理性消费。

(二)充分应用工商登记和管理信息,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提高监管效能实行企业分类分级管理,提高市场监管效能;借助日常管理信息,实行重点审查,破解企业年检工作量大、效率低的难题;借助案件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发现,管理漏洞和工作薄弱环节,提高执法行为的规范性。

(三)充分应用社会监管信息,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与公安部门公民身份信息实现共享,保证合格的主体进入市场;通过与药监部门药品审批信息共享,提高药品广告监管的有效性;通过对12315投诉举报信息的分析,及时掌握市场秩序动态,强化对市场秩序的控制力;整合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三、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应用登记和管理信息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的认识不到位政府承担的四项基本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分析工商部门的工作,除市场监管职能之外,其他三个方面的职能都有所涉及。目前,工商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还不够丰富,内部实现公共服务职责在体制、机制、制度方面还不完善,人员配备仍显薄弱。

(二)应用登记和管理信息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工商部门定期编制的综合性或专项信息分析报告,在选题的针对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深度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信息查询服务方面,虽推出了一些服务产品,但与企业和消费者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挖掘登记和管理信息的潜能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北京的企业信用管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管理效能体现在约束行政措施,约束失信惩戒的市场这两方面的作用还不明显,对企业信用信息的归集范围、公示范围限制过多,对管理信息的应用不够充分。

(四)应用登记和管理信息提高监管效能仍显薄弱目前,工商部门信息分割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借助信息应用提高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的效能仍显得滞后;没能通过建立一种机制很好地实现对信息的归集分析及时发现市场中的风险点,实现国务院“三定”方案提出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引导,掌握管理的主动权。

(五)借助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效能和社会服务水平仍显不足工商部门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仍然局限于部门管理,较少借助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效能,从而限制了政府整体管理效能的发挥,难以实现管理效能最大化。

四、编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和管理信息索引目录》,为信息应用奠定基础

工商部门在长时间的企业登记和管理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信息,但分散在工商系统内部各业务部门,不便于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市工商学会借助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元数据技术和目录技术,在对工商登记和管理信息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标准,对不同种类信息资源进行统一描述,编制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和管理信息索引目录》(下称《目录》),将存放分散、种类繁多的登记和管理信息实现了逻辑上的集中,基本明确了工商部门现在有哪些信息,存放在哪里,为信息应用提供检索和导航服务,形成了一本信息应用手册。《目录》将登记和管理信息分为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市场主体年检验照信息、执法办案信息、市场监管信息、申诉举报信息、食品商品监管信息等6大类、25中类、387小类,并对信息项的内容细分条目,信息条目超过2200条。《目录》同时列出了信息项所属的业务部门,并对信息项提出了指向性的应用参考意见。因此,《目录》对加强信息的应用,具有基础性、引导性和提示性作用。

五、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的措施建议

(一)提高对服务型工商的认识

首先,要认识到提供公共服务,不是额外附加的任务,而是工商部门职责的一部分。其次,工商部门应该借助自身的优势资源,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产品,拓展社会服务职能。再次,工商部门要将提供公共服务作为一种责任,社会需要什么服务,工商部门就应该提供相应的服务产品。只有观念的转变,才能带来自觉的行动。

(二)完善制度,明确责任部门

编制信息分析报告,是工商部门为政府决策服务的主要方式。为此,应将编制信息分析报告列入工作职责,形成制度,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编制信息分析报告应该是多种形式的:有向政府提交的分析报告、有面向社会的分析报告,有专项信息分析报告、有综合性分析报告、有地域性分析报告,有定期编制、有不定期编制等。为了使编制信息分析报告职责常态化,并不断提高影响力,需要明确责任部门。如市场主体信息分析报告、年检信息分析报告等由相应的业务部门承担。而综合性的、地域性的,以及非常态化的与业务部门职责不直接联系的信息分析报告,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科技类企业发展报告等专项分析报告由信息中心为主承担。

(三)找准信息分析报告的着力点,提高影响力

1.提高信息分析报告选题的针对性。紧扣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问题,立足工商职能,扩大视野,选好编制信息分析报告的主题,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不断推出符合政府决策要求、社会需要的信息分析报告。

2.提高信息分析报告的深度。只有实现信息统计分析与调查研究相结合;自行编制信息统计分析报告与专家及相关部门参与相结合;着力于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才有可能拓展信息分析报告涉及领域,大幅度提高信息分析报告的深度。

3.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对定期编制的信息分析报告,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通过建立模板、自动生成分析报告的数据,提高效能。4.发现新的信息应用点。深挖工商信息潜在价值,如企业生命周期分析、资本活跃度分析、主体活跃度分析等,形成有影响的信息指标,提升工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

(四)深挖信息价值,扩大信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商业地产报告【第四篇】

插图,拉丁文(Ⅲustrate)原本有“照亮”、“使之看得见”的含义,即将被解释的内容视觉化,把思想内容变作可以看得见的具体形象,也可以说是“将被解释的内容视觉化,把思想和内容变作可以看得见的具体形象”;中国古籍中的插图称作“相”(如“全相”、“出相”),同样是绘制“看得见”的形象。一提到插图,历来主要指插附于书籍间的图画,中国古人以图书并称,讲究“凡有书,必有图”。现代商业插图从广义上说是为企业或产品绘制插图,获得与之相关的报酬,作者放弃对作品的所有权,只保留署名权的商业买卖行为,即为商业插图。平面广告中的插图主要是指商业插图,商业插图服务对象首先是商品。商业活动要求把所承载的信息准确、明晰地传达给观众,力求受众能够正确接收、把握这些信息,并在让观众采取实际商业行动的同时使他们得到美的感受,因此说商业插图是为商业活动服务的。

吸引注意力的功能主要指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最佳的广告应该是简洁而明确的,甚至便于读者在匆匆一瞥中抓住重点,并且能够得到心灵上的共鸣或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一些广告设计家通过“藏身法”测验广告插图的表达能力:把广告的正文掩盖起来,让观众只能看到插图,看能否看懂“故事”。有时广告的插图通过“阅读最省力原则”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也就是说,看一眼广告比不看它也费不了多大劲。

插图创意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1、报纸、杂志中的商业插图。报纸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报纸广告插图几乎是伴随着报纸的创刊而诞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更灵活,印刷更精美,报纸广告插图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报纸与读者的距离也更接近了。报纸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体。报纸广告插图的主要特点有:(1)传播速度较快,信息传递及时。对于大多数综合性日报或晚报来说,出版周期短,信息传递较为及时。有些报纸甚至一天要出早、中、晚等好几个版,报道新闻就更快了。一些时效性强的产品广告,如新产品和有新闻性的产品,就可利用报纸,及时地将信息传播给消费者。(2)信息量大,说明性强。报纸作为综合性内容的媒介,以文字符号为主,图片为辅来传递信息,其容量较大。由于以文字为主,因此说明性很强,可以详尽地描述,对于一些关心度较高的产品来说,利用报纸的说明性可详细告知消费者有关产品的特点。(3)易保存、可重复。由于报纸的特殊的材质及规格,相对于电视、广播等其他媒体,报纸具有较好的保存性,而且易折易放,携带十分方便。一些人在阅读报纸过程中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根据各自所需分门别类地收集、剪裁信息。这样,无形中又强化了报纸信息的保存性及重复阅读率。

报纸广告插图也有其不足之处。(1)时效短,效力不易持久。作为新闻,报纸的时效只限于短期,因为每天都有新的报纸通过邮送网络送到读者面前,每天都有新的广告出现,所以一般化的报纸广告便会很快地被读者逐渐淡忘。(2)视觉干扰多,注意不易集中。报纸的内容十分庞杂,政治、经济、文教、卫生,无所不包,就版面的视觉效果来说,也是密密麻麻、满目琳朗。因此,广告设计要设法从这些干扰中脱颖而出,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3)印刷条件差,受限于报纸印刷和印刷厂的设备,不易获得高水平的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报纸广告插图版面越来越丰富,印刷质量大幅度提高,彩色的商业广告插图时常活跃其间,大大地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

商业插图在杂志广告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最为突出的类型、特点明确,可以划分为综合性杂志、学术性杂志、娱乐性杂志、商业性杂志等多种类别。企业在投放广告时可以选择对于本行业有重要意义的或者声誉高的杂志,以此向消费者表明自身产品与服务的特殊性。因此,商业插图在杂志广告当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形式是最为多样的。再加上杂志本身在印刷条件方面所独具的优越性,使插图的色彩及复制效果较报纸要好,持续的寿命也较长,有一定的资料价值。杂志的广告插图通常会出现在许多非常引人注意的位置,比如封二、封三或目录页前后的版面上,当然,这也要视不同的杂志而定。商业插图在这些有利条件的支持下会越发地凸显其卓越的表现力。如《瑞丽》杂志主要针对的受众就是女性群体,所以在杂志中出现了很多服装以及化妆品等针对女性的商业广告。

(2、海报中的商业插图。有了文字创意还不够,视觉的感染力才更胜一筹,插画为海报设计插上真正的翅膀。所以海报通常以图像与文字结合的方式进行视觉信息传达,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注重设计创意和形式的运用,强调视觉语言的力度,是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广告形式。插图不仅仅提供我们视觉上的愉悦,它更可被赋予其他的使命及意义。插图在这个读图时代中,没有人会拒绝这种直观的沟通手段,有了插图,概念不再晦涩,文字不再抽象。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便可轻松地接受它所传达给我们观念。很多海报的图像部分都以商业插图为中心,或平面、或立体、或写实、或抽象,具有极强的可观赏性和艺术性。海报是传统的户外广告形式之一,虽然如今的户外广告媒体形式众多,但是它仍然在商业宣传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海报对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无论是张贴在商场或剧院内外等公共场所,还是在城市街道的任何角落,它都可以与人们产生一种近距离的沟通。海报在印刷和纸张规格方面,也有着出众的视觉品质和制作成本优势。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户外广告媒体越来越丰富,现代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海报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调整,但无论怎样,商业插图图家的艺术观念和绘图风格总是能够通过海报展示给社会大众。

3、包装中的商业插图。包装所涉及的对象是极为广泛的,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装是使产品真正走向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商业插图在包装设计的应用可以说是意义重大。包装中的插图从其产品销售的功能层面来说,首先是要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插图设计与商标设计、色彩设计、文字设计等视觉元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包装形象的整体,向消费者传达产品的商业信息。包装装潢的图形主要指产品的形象和其它辅助装饰形象等。图形作为设计的语言,就是要把形象的内在、外在的构成因素表现出来,以视觉形象的形式把信息传达给消费者。要达以此目的,图形设计的定位准确是非常关键的。定位的过程即是熟悉产品全部内容的过程,其中包括商品的性有、商标、品名的含义及同类产品的现状等诸多因素都要加以熟悉和研究。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2427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