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关于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调研报告

爱美丽发表时间 3093443

关于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调研报告

为深入了解我市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情况,推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23年9月至11月通过发放100份调查问卷、深入xx建材职业技术学院、xx工业技术学院等6家职业院校、中铁xx、中信xx、xx集团等8家企业实地开展了专题调研,围绕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提出工作建议。

一、我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基本情况

一是职业院校密集。我市现有高校xx所,其中应用型本科学校x所(xx科技师范学院、xx环境工程学院),高等职业学校x所,(二十大学xx分校隶属于xx省教育厅,xx建材职业技术学院为省属,xx职业技术学院、xx对外经贸职业学院、xx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市属);有中等职业学校xx所(含技工学校x所,包括改建为xx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目前仍招收中职生的xx技师学院)。高职在校生x.x万人,占全市xx.x万大学在校生的xx%;中职在校生x万人。高等教育资源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二是区位优越明显。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流,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节点城市,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等政策高地。三是主导产业兴盛。生命健康、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迫切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支撑。拥有x个国家级、xx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人才密度居全省前列。四是产教融合特色鲜明。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各大院校形成了很多典型模式和特色做法。xx科技示范学院在葡萄酒、甘薯、皮毛动物医学等领域国内领先。xx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社会资本共建影视表演与制作、西餐等全省特色专业,实现合作共赢;xx建材职业技术学院与京东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毕业即就业,等等。这些优势,为xx市发展壮大职业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广阔空间。工匠学院为产教融合增添新特色。

二、问题和短板

我市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老化。学科专业设置数量与范围“大而全”,难以满足全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前瞻性需求,院校教材改革跟不上产业发展变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和企业招不到所需人才的“双缺口”现象依然存在。中高职衔接不紧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54.1%通过3+2贯通培养、单考单招或对口高考升学;其中64.8%升入省内高职学校,升入本地高职学校的只占31.8%(剩余3.4%升入省外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仅有5所学校与市内3所高职学校11个专业实现3+2贯通培养,占中职3+2贯通培养的30%。

(二)产教融合不够紧密。全市“十大特色主导产业”各大企业中,中高职学历职工占比较小,以中信xx公司为例,3800名职工中,中高职学历职工占比20%左右,且大多为早期招聘的老员工,本科以上学历职工占比80%。主要原因:一是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企业对中高职毕业生热情不高,招聘对象通常限制在本科以上,且专业要求比较严格,而一线操作工等岗位往往只限年龄、不限学历;二是校企合作效果不明显,我市为推进校企合作,先后建立7家工匠学院、14家校企实训基地,但学生入企实践实习后,因为学历、待遇等问题,最终签约入职的较少。三是院校参与产业发展战略程度不高,校企合作信息不对称,有效合作途径有待拓展,行政主管部门、行业企业、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各负其责、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三)校企合作目标不一致。在校企合作中,院校和企业的追求目标不一致,院校的主要目标是改革培养模式、获得自身不具备的实习、实训条件用于实训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等;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获得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和科研成果,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由于双方的出发点不同,导致在产教融合经费筹措、教学管理、人事安排、收益分配等责、权、利问题上尚缺乏统一价值共识,影响合作质量。

(四)高技能人才占比有待提高。目前xx市就业人员总数138万人,技能人才(初级技工以上证书)42.8万人,高技能人才(高级技工以上证书)13.4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数的31%,占就业人员总数的9.7%。全市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2以上,人才供需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存在低端技工供给过剩、掌握关键技术工艺人才紧缺问题,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动力的需求还不匹配。

三、建议和举措

聚焦问题短板,提出下步工作建议和举措。

(一)着力提升办学能力。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制定教师培养引进计划,规范教师培养培训、资格准入、招聘聘用、职称评聘、考核评价、薪酬分配等科学化管理环节,2025年底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60%以上。健全普通高等学校与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教师机制,支持大中型企业与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实践基地,积极申请国家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项目,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规定,支持企业技术骨干到职业学校从教。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普融通。积极探索在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开设职普融通实验班,以服务市域重点产业为重点,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结合“3+2”“3+4”高等教育贯通培养,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前半段以文化课程学习为主,适度设立专业技能课和职业指导课;后半段根据自身禀赋和兴趣自主选择学习方向,促使学生多样化成才。优化专业设置。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支持引导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与职业发展状况跟踪调查评估,把就业市场供需比例、就业质量作为学校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确定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按评估指标及时整改、减招、停招、撤销学科专业。增加实训比重。积极倡导xx职业技术学院“2+2+2”贯通培养模式(中职2年+企业2年+高职2年),适当延长到企业一线实训时间,推动学生实践能力+企业人力效益“双提升”,增强企业积极性。探索实行“订单培养”“合作办班”“定向培训”“企业冠名班”等模式,建立规范化技术课程、实习实训和技能评价标准,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场景的任务式培养方式,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与园区联结。

(三)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立互融共进的联结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市县两级联合产教融合领导体系,做好产教融合重大政策措施的统筹谋划、工作联动和资源整合。全面对接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需求,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完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产教融合机制,凝聚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五方合力”,组建立足区域、面向产业、服务企业的产教融合联盟。打造产教融合信息共享平台。实施产教融合信息化建设计划,遴选专业化的信息企业,整合已有的产学研信息平台,制定信息系统接口方案,打造覆盖全市、面向国内外的市场化、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库,定期发布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白皮书。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完善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和双向流动体系。支持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鼓励高校引进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相互兼职制度,动员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在岗职工以工学交替等方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校企共招、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力争创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围绕“十大特色主导产业”,行业主管部门指导,高水平学校和领军企业牵头,应用型本科、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参加,组建10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每所职业院校至少与10家市内外企业在科研教学、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遴选30家市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支持职业院校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建设10个以上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大力支持学校、企业争取国家试点任务,申报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

(四)建设全国一流的实训基地、实践基地和大赛基地。鼓励制造业企业为新增先进产能和新上技术改造项目配套建设实训设施,加快培养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充分利用xx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等现有资源,发挥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标准研发、培训模式创新等核心功能。积极组织、承办和参加多样化的技能竞赛活动,创新竞赛机制,拓宽参赛范围,引进知名品牌赛项,落实竞赛结果与直接就业、提高薪酬挂钩机制。灵通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加强政府网站产教融合信息发布,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解读力度,拓宽网站传播渠道,加强与新闻媒体协作,强化职业院校招生计划、重点企业用人需求等信息发布更新。注重发挥聚贤人才市场“直播招聘”、数字化平台“安全认证、智能匹配、双向评价”等典型模式,推动中高职毕业生、技能人才和用人单位精准对接,提高就业质量。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美誉度。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等媒体作用,开办产教融合专题节目或栏目,全面宣传产教融合改革创新实践。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对职工技能再提升培训工作开展的好工匠学院的给予适当经费补助。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309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