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某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镇党委围绕县委“1861”战略发展思路,聚焦“六破六立”“五大”新要求,创新夯实“*先锋”党建品牌,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有效路径,以“*先锋+”党建引领模式,持续对标先进发达地区先进理念、优秀案例,切实转化为适合镇发展的新能源、新成果,促进基层治理能力大提升。
一、“*先锋”党建品牌建设及主要成效
(一)强化队伍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是挖掘后备力量,增添先锋新动能。根据“*先锋”人才培养计划,在镇村(居)年轻干部中择优选拔58名后备干部建立人才储备库,充实“*先锋”队伍后备力量。二是凝聚共建力量,倡导共治新理念。建立健全“*先锋”党建共建工作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共建议事会,汇聚95个联点共建单位和“双联系”单位、镇直32个部门,1852个在职党员的先锋力量,将便民志愿服务和行政执法落到实处,为基层治理建言献策。三是调动社会力量,开创自治新局面。以95个“*先锋”小区“党群驿站”为阵地,积极组织172个网格员、物业负责人、业主代表、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协商议事会,让基层治理转变为村(居)民自治,充满活力、更加接地气。
(二)丰富教育形式,提升干部综合素养。一是积极响应部署,营造比学争优氛围。对标沪苏浙,瞄准“陵临”战略合作思路,以“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为契机,制定镇“五个一”活动方案,有序开展“一次研讨会”“一次大扫除”“一次主题演讲”“一次教育培训”“领办一件实事”“*先锋”系列活动,明确学习计划,列出学习清单,激发镇全体党员干部工作潜能。二是借助网络平台,发挥线上教育优势。依托“云菇”“*先锋”教科研基地,开设“云课堂”,设置“党的理论”“矛盾调解”“乡村振兴”等微视频云课程,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食用菌技术、直播带货等线上培训,搭建“*先锋”党员教育线上学习新阵地。三是利用实地场景,调动线下学习兴趣。依托“主题党日”,定期开展红色教育基地实地学习,选拔6名优秀“*先锋”村后备干部参加“名村实训”,拓展了乡村振兴发展思路。组织村(居)党组织书记参加基层治理培训会,开展学习交流座谈会,学思践悟,在“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 中练好“内功”,促进治理能力大提升。四是注重以老带新,发挥帮带传承效应。采取导师制、双向挂职等方式,构建“以老带新、上下联动”传帮带体系,由联村党政班子成员、联系村(居)组长和镇部门共同参与村(居)干部帮带,全方位选拔培养、管理使用。2021年换届后提拔“85后”优秀干部18名,村居党组织书记9人(其中90后村党组织书记2名)。
(三)凝聚“*先锋”合力,引领基层有效治理。一是完善小区管理机制,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建立41个“*先锋”物管站,设立“*先锋”双拥示范岗,定期召开“周末议事会”,以“*先锋”领办合作社兜底托管县城区65个无物业老旧小区,实现县城区物业管理全覆盖,小区治理能力显著提升,镇逸和社区香江花园小区被评为“省级皖美红色”物业小区。改造苏果广场等4处健康小屋,建成“*先锋暖蜂驿站”,为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充电的暖心场所。二是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有效化解矛盾隐患。建立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信访、综治等部门联合办公、联勤联动的“*先锋”调解团队,创立“五维”调解工作法,深入发展“枫桥经验”,智慧化解矛盾纠纷。2022年,“*先锋”调解团队成功调处矛盾纠纷631件,涉案资金1250多万元,镇调解委员会入选“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候选名单。三是聚力经济发展动能,优化企业服务环境。聚焦“一首四新”现代产业体系,抢抓发展机遇,成立“*先锋”“双招双引”智囊团,择优选择13名“*先锋”后备干部任非公党建指导员,指导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共克困难、共谋发展;擦亮“*先锋+营商环境”品牌,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季度+随时”走访联系重点企业,实现企业投资事项全程代办,企业反馈的18个重难点问题已全部解决,帮助5家镇重点企业完成技术改造升级;组织银企对接,为企业提供融资贷款支持;搭建“企企”合作交流平台,今年已帮助企业盘活闲置厂房16500㎡,增强企间合作,持续提升亩均效益。四是顶格推进征迁安置,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对重点征迁地块实行“*先锋+”党建引领揭榜挂帅项目,授予“*先锋”旗帜,实行镇党委班子成员分片牵头负责、分管负责人“一包到底”的工作机制,按照“一个地块、一名党政班子成员领衔、一个专班推进”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征收安置工作。五是立足主导产业优势,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建立“*先锋”产业振兴工作专班,打造“水稻+”和“云菇”全产业链发展平台,做强仓溪龙虾、长乐稻鳄生态米、茶丰粉丝等“土特产”文章,农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建设“云菇小镇”食用菌教科研基地,与上海微笑草帽集团公司签订战略协议,开展长三角“小龙人”研学活动。借助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智慧农业、三产融合发展,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两届“仓溪龙虾节”,以“美食+文旅+电商”的亮点展出方式,让万亩“龙虾”打开乡村振兴新空间,2023年仓溪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2000万元,纯收入可达300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建设规划不足。一是引导作用不足。各村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强。二是创新力度不足。没有根据各村实际研究规划美丽乡村建设,一些村盲目模仿其他村落的建设模式,不能针对自身情况开展建设工作,导致美丽乡村建设缺乏特色,模式单一,不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村级产业发展思路不清。一是发展动能不足。部分村“两委”干部文化水平低,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创新意识、发展意识不强,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怕出错、怕麻烦、怕受连累,只求平稳,不敢先行先试,对产业发展缺乏长远眼光和规划设计。二是发展渠道不宽。各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主要以土地租赁、水面发包、厂房出租和村集体入股企业分红为主,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凭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比例尚小,集体经济项目集群效应发挥不明显,单打独斗多、抱团发展少,“造血”能力比较薄弱,农户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均不明显。
(三)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成效不明显。一是制度建设不全。调研发现,有的合作社没有建立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财务管理等相应的经营管理制度,经营管理走一步是一步,完全没有章法,有的合作社利益导向有偏差,对一些“懒汉”无差别兜底分红。二是产业链条较短。缺乏资金支撑和经营实体支持,导致部分合作社服务范围窄、项目少、形式单一,仍停留在传统种植养殖、农产品销售等低层次合作上,附加值低,少有涉及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品牌创建、营销网点建设等环节,从事系列产品和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经营的项目较少。三是专业人才匮乏。部分合作社缺乏有执行力的领导者和具有市场意识、管理水平的带头人,经营管理素质普遍不高,缺乏会经营、懂技术、善管理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在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人才匮乏,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学习“千万工程”,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学习县党政代表团赴杭州临安区考察学习总结交流会议精神,积极对标沪苏浙找标杆缩差距,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以打造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村为契机,立足本镇各村区域差异和资源优势,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布局,高标准编制精品示范村和美丽乡村中心村规划,规划打造4个精品村样板:一是在古亭村,利用最美团结湖自然资源优势,打造首位产业快递物流智能装备的应用场景特色基地创意展示区;二是在仓溪村,利用优质水资源优势,发展“稻虾共生”种养模式,依托小龙虾走垂钓、观光、旅游发展之路,推进农旅融合,让小龙虾和“大米”成为实现强村富民的产业梦想;三是在茶丰村,利用山地资源优势,高标准规划建设“村BA”狂欢的体育公园、环村建设山地自行车骑行彩道、露营基地、农事课堂研学基地和球类场馆,做活粉丝“土特产”,推动农业与文体旅游融合发展;四是在先进村,利用牯牛山商周时代古文化遗址资源优势和移民产业园,挖掘牯牛山古文化内涵故事,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不断探索强村富民的**路径。
(二)坚持党建引领,多措明晰产业发展。一是盘活资产资源,增强“造血”功能。对各村集体资产认真核算,摸清集体资产底数,立足优势资源,使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大力招商引资。按照合作共赢原则,通过集体投资、农民入股等途径,深度开发集体资源,发展种养基地、休闲农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二是鼓励土地流转,发挥“带动”效应。推进集体用地使用权流转,依法经营土地资产,鼓励村集体将合法的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与建设用地单位或其他经营组织合资经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三是强化人才保障,加大“储才”力度。注重人才选拔。一方面,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建立“*先锋”后备干部信息数据库,加大发现储备和培养年轻干部选拔力度,对其中表现优秀的优先提拔使用。另一方面,充实村“两委”干部队伍,把村内有管理才能、经营头脑、乐于奉献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年轻同志充实到村“两委”班子里,提高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能力。注重教育培训。定期开展各类理论测试、农村工作实务培训等方式切实增强村干部素质本领、技术水平、创新观念,提升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和本领。注重考核激励。把发展村集体经济内容纳入村干部考核,对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有突出贡献的村干部给予物质奖励,并及时充实到“*先锋”队伍后备力量中,充分调动村干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三)助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赋能乡村振兴。一是规范运行管理。进一步指导各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完善相关制度,抓好内部管理,严格落实经营、日常运行、财务收支、收益分配等制度,指导探索将村务监督机制与合作社监事机构相衔接,配套完善民主议事、社务公开等相关监督管理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合作社理事会的监督管理,并纳入合作社章程中,让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动态监管、相互监督。二是提升发展质量。健全镇各部门联动机制,高度重视合作社发展,结合各村实际,合理分配资源,为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信息、资金、技术等保障,开拓创新发展思路,探索新型发展领域,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齐抓共管促发展的良好局面,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强化人才培养。一方面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回引和使用,借助换届机会将懂经营、善管理、有技术的人才充实到“两委”队伍中。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学习考察和现场教学等多种培训形式,为合作社带头人提供学习新知识、开拓新思路的机会,提高他们把握发展方向、不断提升收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