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最新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427874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最新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支持一下小编了!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第一篇】

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最新8篇】”,日前,*在常委会分管副主任的带领下,先后赴*,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实地踏看等形式,对我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评价。

(一)创建工作逐步推进。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专门召开*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动员会,明确目标任务,并下发《*区旅游全域化发展实施方案》。成立以区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区旅游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工作。区风景旅游局等部门切实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的联系对接,逐项对标创建标准,寻找问题短板,不断改进完善,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经济,今年专门成立文旅集团,进一步推动提升我区整体旅游品质。

(二)科学规划强化统筹。区政府坚持以规划引领全域旅游发展。在《*区休闲旅游“十四五”规划》的引领下,编制*等规划。通过规划引领,不断加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创建,形成“一心两翼”的总体发展格局。

(三)项目建设加快实施。近年来,区政府以大平台、大项目建设为载体,聚焦*等重点板块,加快推进*镇、兰里景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开发建设,为我区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出台《*区加快旅游业发展扶持意见》等政策,促进旅游设施提升改造,帮助旅游项目做大做强,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我区旅游产品的品质和美誉度。

(四)旅游环境不断优化。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小城镇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美丽*行动纵深推进。*镇九街正式开街,*小镇成功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镇和艺创小镇通过国家*a景区景观质量等级评价,全区*个村社成功创建*省a级景区村,玉泉社区创建成为*省休闲旅游示范村,景区景点不断增多。道路交通、标识标牌、集散中心等基础配套不断完善,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旅游服务设施逐步优化。

(五)品牌形象显著提升。创新打造节庆活动,探索发展市场化、多主体的办节新模式,激发各类主体做旅积极性,各类特色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积极组织旅游企业到重点客源地开展旅游推介活动,广泛推广*旅游产品,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加强与网络、电台媒体以及电信运营商等商业媒介的合作,有效增强了营销宣传效果,提升了*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存在问题。

我区全域旅游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标《*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以及打造*省全域旅游标杆城区总目标,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一)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1、合力兴旅机制还需完善。尽管建立了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但体制机制尚不够健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认识还不深,工作力度还要加强。各镇街对自身作为旅游经济主体的认识有待提高,对全域旅游建设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2、考核激励力度还需加大。目前对镇街年度目标综合考评中,旅游休闲经济发展工作相对其他经济工作考核权重较轻(*分占*分),激励作用不明显。

(二)基础保障有待加强。

1、资金投入和用地难题亟待破解。近年,区政府出台了一些旅游产业扶持政策,每年安排扶持资金*万,用于扶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但与萧山、淳安等地相比扶持力度还不够大。相关单位对盘活存量土地用于旅游发展的探索不足,特别是如何合理盘活利用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用于旅游发展的尝试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项目的落地推进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2、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加强,景区景点附近、高速入城口和主要道路周边,旅游交通标识标牌不够完善。厕所革命有待深化。景区厕所布局不够合理,不利于旅游厕所规范化管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充分考虑满足旅游的需求。如*等地在开展生活污水治理时,终端污水处理设计容量仅考虑满足农户日常生活污水排放量,而随着农家乐、民宿的兴起,污水排放量急剧增长,部分村社污水排放已远超设计处理容量,对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不利影响。

(三)产业培育力度有待加大。

1、项目建设不够快。兰里景区因前期可行性研究不够深入充分,当前又由于作为景区核心的台湾五生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较为缓慢,景区建设管理工作困难较大。蓝城农业产业园目前也未按预期目标开展大规模的农业观光项目建设和运营,对区域旅游的拉动效应尚未真正体现。

2、旅游内涵不够丰富。旅游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相融合还需进一步提升。比如翠苑一区作为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基层联系点,相关部门发展红色旅游的意识不够强,没有很好地进行规划成为特色旅游景点。历史文化挖掘不够充分。我区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与习俗积淀,但各景区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习俗等核心吸引资源的挖掘工作不够重视,人员不足,研究不够。如留下十八家、蒋村龙舟等区域内文化元素没有进行系统梳理提炼,人文特色和地方风情未能得到有效的显现。全区除西溪湿地和宋城外,精品旅游项目不多,旅游结构较为单一,能让游客留恋忘返的景点少,大多数游客以“一日游”、“半日游”,甚至“过境游”为主,去年我区累计接待游客近*万人, 其中过夜游客仅约*万人,只占到*%。

(四)服务管理有待强化。

1、旅游服务水平还需提升。各做旅平台和旅游企业对服务水平提高的紧迫性还不够强,标准要求还不高。智慧旅游的效用发挥还不够好。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特别是乡村旅游服务水平需质的提升。我区旅游服务企业还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投诉及“黑车”“野导”现象仍然存在。

2、长效管理压力大。当前美丽乡村及新建景区管理费用全部由区本级和镇街、村社共同承担,资金压力很大。如青芝坞景区每年的日常管理费用约*万元,目前景区农户和入驻商家只需缴纳一定的垃圾清运费,而日常管理费用全部由灵隐街道和玉泉经合社承担,经合社主要依靠收取景区停车费维系日常管理开支。新建成的景区若也采取类似的管理模式,长效管理的资金压力将会越来越大,缺乏可持续性。

三、建议意见。

去年区委区政府召开的*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动员会提出了“要努力打造*省全域旅游标杆城区”的目标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对此作了部署。我们认为,要实现区委提出的目标任务,确保*年高水平完成*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针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3、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重视旅游经济发展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区旅游工作委员会协调牵总作用,必要时可采取区旅工委办实体化办公的办法。加强部门、镇街的协作配合,进一步明确风景旅游局与文旅集团的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对标对表,共同掀起全区兴旅、全民做旅的热潮。

4、高度重视规划引领。根据《*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认定标准》《*区旅游全域化发展实施方案》,按照“城旅一体、农旅结合、产业融合、主客共享”等要求,结合*实际,及时修订完善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引领全域旅游发展。修订时,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如全域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与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关系,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与城乡交通新形态的关系,等等。在实施过程中,各做旅主体要严格在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引领下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区全域旅游发展质量。

5、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把旅游经济和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作为相关部门、镇街的重要发展目标,明确任务分工,加大考核权重,着力激发各平台主体做旅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探索建立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企业、景区景点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提升我区旅游产业服务质量。

1、着力破解用地难题。中央和区委明确提出了要加快盘活村社现有存量建设用地的要求,相关部门要深入调研,吃透用准政策,合理合法盘活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低丘缓坡、四荒地等资源发展旅游业,加快推动旅游项目的落地实施。

2、加快旅游设施配套。加大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力度,充分利用杭州加快地铁网建设契机,努力争取地铁进景区景点。要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规范设置内容完整、准确清晰、符合国际化要求的标识标牌。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推动景区厕所合理布局,提高厕所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要注重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元素的融合衔接,提前将乡村旅游发展所需的交通路网、标识标牌、公共厕所、污水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着力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培育产业,加大融合,推动全域旅游提质增效。

4、注重旅游项目建设。要高度重视西溪湿地公园的提升改造,加强项目管理和策划包装,持续提升湿地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要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着力引进优质的涉旅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景区的开发建设,推动旅游建设项目尽快落地并建成受益。加强三墩五生农业、双浦蓝城农业产业园建设的督查,帮助企业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对已承诺的要兑现,有政策障碍的要尽快排除,防止持续出现项目建设迟缓、停滞甚至不了了之等问题。要继续加强对兰里景区等新建景区的可行性研究,深入分析投入产出绩效,科学谋划推进旅游项目开发建设。

5、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统筹资源,加快旅游业与文创、体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开发有多元、特色、适应消费需求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进一步提升我区旅游产业的附加值。高度重视景区历史文化的挖掘工作,发挥文联、社科联等的作用,组成专门队伍,落实专门人员,深度挖掘根植于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积淀,让游客沉得下身子,勾得起回忆,记得住乡愁。

6、创新旅游共享机制。要把旅游元素更多地融入在基础建设、生态建设、村社管理等方面,让更多的居民、游客一起参与,共建共享。要把全域旅游发展与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农民群众通过开办“农家乐”、茶餐厅、民宿,就近就业等多种途径方式,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让全域旅游发展成果更好更多地惠及农民群众。

(四)拓展市场,规范管理,提升全域旅游发展后劲。

1、加强服务管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大力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强化旅游市场环境管理,维护游客合法权益,确保旅游市场良好秩序。要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健全旅游人才优惠政策,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

2、加快智慧旅游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数据中心建设,科学运用大数据云平台,全面分析我区旅游游客构成、游客行为、产品关注点等内容,为实现精准服务、营销管理提供有效支撑。积极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加快实施景区智能导游、电子讲解、信息推动等功能,提升游客体验。

3、深入探索长效管理模式。对景区与村庄的长效管理要切实增强成本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投入产出绩效,探索建立政府、业主、经营户相结合的管理资金分担机制,实行村庄、景区管理有偿服务,业主、经营者要依法依规缴纳必要的物业管理经费,以减轻财政负担。要支持和引导村集体拓宽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逐步增强“造血”功能,提升长效管理能力。要进一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明确奖罚举措,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减少长效管理支出。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第二篇】

2017年9月,县政协组成调研组对我县乡村旅游情况进行调研,座谈走访相关部门、乡镇及重点乡村旅游景点,并赴四川成都五朵金花、黄龙溪古镇等成功案例景点实地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力和辐射力初步显现,先后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九资河镇成为湖北旅游名镇,圣仁堂村成为湖北旅游名村。据统计,已建成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景点106处,其中自然山水类51处,人文历史类15处,民俗风情类12处,现代农业类28处;已发展农家乐500多家,极具规模和特色的100多家,年接待游客量20余万人次。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适中的区位优势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武英、麻阳两条高速在我县都有出口,武冈城铁通车,罗田进入武汉1小时经济圈,周边2小时左右的大中城市10多个,数以千万计的客源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好。境内路网主干道路全面升级改造,新建有大别山旅游公路,乡乡镇镇和主要旅游景点通二级公路,村村通四级水泥公路。

第二、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基础。我县动植物品种繁多,是大别山植物多样性核心区,是华中地区重要生物基因库,也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境内山岭纵横、河谷幽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净土、天然氧吧和洗肺公园,是休闲度假的胜地、养生养老的天堂。

第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潜在动力。乡村旅游产品齐全,有板栗公园、甜柿公园、葡萄采摘园、十里荷塘、燕儿谷等农业观光体验园;有李家楼、登场坳、石井头、新铺等农业新村;有大雾山桐花、天堂红叶、黄狮寨杜鹃、冰臼群遗迹等农村风景观光旅游点;有滕家堡明清古街、紫薇山庄等历史文化村落;有金盆地和潘家塆的梯田,白莲河、天堂湖水上娱乐等农业胜景。

第四、淳朴的乡土文化是打造乡村旅游的发展灵魂。有胜利烈士陵园、金凤楼、红一军军部旧址、肖方故居等革命遗址的红色文化;有河铺吴氏孝子牌坊、坟等源远流长的孝德文化;有板栗炖鸡、吊锅、汽水粑等罗田十大名吃的饮食文化;有以徐寿辉、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等为代表的地方历史名人文化;有手工油面、东腔戏、畈腔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民俗文化。

我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全国其他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差距太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系统研究不够。当前,我们在大别山森林公园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指导思想不明,定位不准确,特别是缺乏对如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包装卖点、营造氛围,如何将国家行政机关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措施有机结合的系统研究,导致目前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打不出品牌。

二是规划指导不力。虽然2017年制定了《罗田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但这个规划没有通过评审,论证不充分,缺乏可操作性,也没有制定详规。大多数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既没有规划作指导,更谈不上有效利用资源,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自行设计,自己建设,自主经营,甚至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三是环境功能不适。农村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有的塆落臭气熏天,可进入性差。有的乡村道路不畅,又窄又陡,景点分散,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厕所、标牌标识、给排水、卫生防疫、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极不配套;有的农家乐用餐环境和住宿条件较差,吃住行游购娱等不可或缺的六要素差距大。有的游客来了,有钱花不出去,想玩没地方玩,想体验农家生活,却无处安身,导致老人不敢留,小孩不愿留,中青年人只得走的'局面。

四是体制机制不顺。乡村旅游涉及农业、林业、环保、交通、旅游等多个部门和机构,与新农村建设、社区发展、小集镇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部门和行业之间不能协调联动,谁都管谁也不管,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牵头,无法协调和调动部门、乡镇、村组和农户的积极性;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五是特色打造不力。目前,只处在吃农家、住农家的基础阶段,罗田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在开发乡村文化,但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缺乏拳头产品和核心吸引物。由于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在景点打造、旅游商品开发上没有做出特色,产业链条过短,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同时,由于营销主体不明确,经营者对营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和专业团队,投入少且乏持续性。有些乡村旅游产品和景点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没有经过精心包装和营销,知名度不高。比如瑞源、燕儿谷、十里荷塘,主要以园林和农业为主,注入旅游元素的意识不够浓,呈现农旅脱节现象。

我县的山水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没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知名度、美誉度没有完全叫响,而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为此,我们建议:

(一)科学规划。要在全面普查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迅速对2017年制定的总规进行修编,并分乡镇、分景点制定出详规,进行科学论证。修编时,要本着突出乡土特色、保护与开发并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做到与旅游总规、土地利用、农业发展、村镇建设等规划相衔接。

同时,规划一经论证和评审,要维护其严肃性,坚决按照规划来建设,避免遍地开花、无序建设,浪费资源和投资。

要突出发展重点,树立保护好现有的原生态资源也是政绩的理念,以更前瞻的思维、更宏观的视野、更高的定位来谋划,可以选择最有潜力的乡镇、村和景点,率先发展,以点带面。在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上,对瑞源、燕儿谷、十里荷塘等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要提档升级,打造亮点;对温泉、冰臼群、黄柏山、古村落等优质资源,要一次规划到位,分步实施,分批次开发。在政策上,要给予扶持,规划和旅游部门要派专人指导,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二)政策引导。成都锦江五朵金花现已成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前往休闲度假,还引发了一场全国人民考察运动。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规划是龙头、产业支撑是根本、农民增收是动力、有效融资是保障,从建设到管理,始终体现了的国家行政机关的主导作用。就我县而言,就是要立足资源优势,放眼全国、全省,准确定位;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由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落实责任,将乡村旅游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形成发展合力;要在用地、税费、建立发展基金、财政补贴、融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同时,要大力招商引资,以商招商,以一些大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探索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三)彰显特色。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决不能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当扬长避短,因陋就简,就土避洋,突出自我特色。从吃来说,要发展有罗田特色的饮食业。蜀南竹海的特色是观竹、吃竹,用竹子的附属产品做出全竹宴的熊猫大餐,让游客流连忘返,值得借鉴。从住来说,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客店、平原水乡的草屋茅舍、山中小寨等都可以作为旅馆,我们的农家旅馆同样可以利用乡野民居,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与自然融为一体。从游来说,要提高品位,提高游客参与度,既要留得住老人,又要留得住孩子。要精心设计出能够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山水画景,体验民情风俗的乡村旅游项目。比如参与打板栗、采摘、耕作等一切农事活动,体会老米酒、篼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生活,食宿农家,餐桌上能够吃到罗田十大名吃的美食,穿街走巷,能够听到男女老幼传唱罗田民歌。从购来说,要加大地方风味、工艺品、纪念品等三大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延伸产业链。

(四)规范管理。要结合我县实际和市场需求,制定《乡村旅游管理办法》,规范经营行为,确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要通过挂职、聘请等举措,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接待服务水平,特别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批乡村特色景点的导游;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设整洁、卫生、和谐、优美的旅游环境,增加游客的游玩兴趣和滞留时间;要鼓励能人返乡,聚合人才、资金、资源优势,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协会,提升管理水平和建设档次。

(五)精心包装。一部电影《刘三姐》能够传遍桂林山水,一部电视剧《乔家大院》让人们熟知山西祈家乔家堡,一曲《纳西古乐》让人们永远知道丽江古城。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同样要注入文化内涵。要打造出像成都的五朵金花、云南的丽江古城一样的名镇、名村、名景。当前,重点是要做活板栗、甜柿、红叶三大文章,激活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三大历史名人。我县素有全国板栗之乡、甜柿之乡的美誉,甜柿品质无与伦比,板栗漫山遍野,红叶声名远扬,其开发和炒作价值远远超过麻城杜鹃。建议在旅游公路沿线及景区栽植甜柿和乌桕树,让游客走进罗田的山川原野,放眼满是秋阳照彩、金果凌霜的甜柿和秋林尽染、红叶烂漫的美景。要加强包装宣传推介力度,整合媒体宣传攻势,全方位扩大品牌效应,吸引游客秋游都来罗田打板栗、摘甜柿、赏红叶。要围绕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选好主题,面向全国组织开展电视剧、电影、歌曲、文艺作品等一系列创作、征集和评选活动。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第三篇】

为全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根据县委、乡党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和要求,做好学习调研段的调查研究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针,为了解华光村的农村现状,摸清该村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确保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结合自身工作需要对华光村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华光村位于众兴乡西北,辖12个村民组,总人口2224人,人口年均增长率‰。农户488户。全村在校学生总数460人,中学学生24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华光村20xx年农业总产值110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0xx年)4400元。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华光村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优质、无公害种植业和生态农业,华光村农业产值每年以30%递增,超过全县平均增长水平。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华光村现有耕地2200亩,人均耕地面积亩,全村主要是以农业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50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440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460万元,人均2070元,在全乡12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

1、从业人同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67人,其中:男性1120人,女性947人,18岁以下人数为556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140人,60岁以上人数为371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620人。根据20xx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620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710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43%;从事二、三产业的农为910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57%,其中:65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810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在农为产业结构中主要以一稻一油生产为主。以20xx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15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358亩,总产量130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水稻、油菜、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花生、大豆、棉花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现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公里,田间道路46条,约40公里,道路大多为砂石路或土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水库共45个,小水窖100多口,水池200个,沼气池35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讯。现华光村委会建设有一所卫生所,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0户1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2067人,参合率100%;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5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3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全村共有党员40人,其中:男性党员35人,女性党员5人;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三、华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众兴乡华光新农村分两片:义合片、胡大郢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仍有几十户农户安置房协议未签,义合片房屋偏少;华光村胡大郢片旧房拆迁进度不快,新房入驻率不高,义合片更慢;且时间紧、任务重、建新房、拆旧房、土地复垦还需进一步加快进度。

2、水、电、路、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进度慢,更影响了农户的入住率,村容村貌存在脏,乱,差现象,道路两旁和入村路口,垃圾随意乱扔,怪味难闻,没有固定入池,影响村容,更影响新农村形象。

3、农民增收渠道窄,除农业收入外,农民大部分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工,二、三产业增收效果不明显,劳动力素质较低,外出务工的大多数还是靠卖苦力,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少数特困户、低保户老房结构差,家庭困难,虽然安置房价格便宜,但仍无力承受新安置资金缺口。

四、对策及建议。

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原则,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产业发展上要有长期考虑,在农村面貌改善上要有长期努力,在农民培养上要有长效机制,在民主管理上要有长期探索,不断强化各项保障措施。

1.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到各户加强选传,务必将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宣传到位,工作过程中既要注重质量也要注重效率。

2、要本着居住集中、长远计划与近期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做好村庄规划,结合马政庙旅游景点总体规划进行新农村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多方筹资筹劳,将村内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并结合新农村能源建设,从三清三改入手,实施一推六改工程。结合马政庙和众兴水库配套建设工程,推进四化工作,即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将华光村建成一个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村。不断加大乡风文明建设力度,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促进乡风文明,必须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成立由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人员组成的理事会等形式,充分发动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3、依托马政庙和众兴水库,发展农家乐旅游和生态观光游,带动相关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典型示范、政策引导、科技带动等措施,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如土鸡、土猪和水产品等。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市场需求,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以生态型无公害农产品为特色,优化品种品质,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管理。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第四篇】

全域旅游就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如下是给大家分享的“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最新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域旅游就是把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宣传营销,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近年来,围绕县委、县政府实施全域旅游战略的部署,县旅游局将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列为2019年重点协商计划,并选择全面推进我县全域旅游的融合发展为课题。为此县旅文局调研组深入我县有关乡镇、涉旅单位及企业进行走访并分别召开调研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并专程赴周边县市考察学习,了解周边县市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做法和经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第1页富,著名画家黄永玉曾赞云龙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瑰不可知,其中乌龙山大峡谷溶洞群规模居全国之首。

(二)文化旅游资源璀璨夺目。我县有以里耶古城、古井、秦简为代表的秦文化;有以洗车河流域为代表土家民俗文化;有以茨岩塘湘鄂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有以佛教圣地太平山为代表的佛教文化。特别是2019年在里耶出土的37000多枚秦简,被专家誉为21世纪以来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里耶古城遗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耶古镇也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和舒适的人居环境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宜居小镇。

第2页(一)坚持政府主导,确立旅游产业主导机制。近年,我县确立了生态文化旅游兴县战略发展思路,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县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推动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生态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确立了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县财政每年按上年度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的标准安排旅游产业发展基金。

第3页分通车;龙桑高速(龙山段)工可通过省评,预计年内开工建设;张花高速里耶连接线已开工建设。二是加快推进2条二级路、3条高速连接线等县内旅游环线建设:龙里二级路7月可全面通车;洗里二级路预计年底通车;龙永高速县城、洗车、茨岩连接线已竣工通车。三是启动了景区旅游路建设:洛塔阿亏至楠竹旅游公路已建成通车;里耶至八面山、s315洗车至火岩、苗儿滩至永顺勺哈、惹巴拉旅游路4条旅游公路已进规划。

(五)强化项目建设,加快重点景区景点建设。里耶古城景区:完成了古城遗址本体保护(一期)、考古遗址公园、秦简博物馆、历史街区整治、秦朝墓葬群、战国墓葬群、溪口新石器遗址保护展示、秦风大道等工程,完成投资近7亿元。惹巴拉景区:完成了特色民居改造、冲天楼、摆手堂、游步道、停车场、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拉拉渡、造林绿化、家庭客栈、农家乐等项目建设。洛塔石林景区:投资1000万元的地质遗迹保护一期工程全面完成;二期工程2019年项目投资1865万元,完成了科考游道、保护围栏、排水沟、景点解说牌、温馨提示牌、景区介绍牌等项目建设,完成进度90%;二期工程2019年项目投资1141万,完成进度30%。乌龙山大峡谷景区:完成了景区总体层面设计,启动了鲢鱼洞停车场、洞口广场、鲢鱼洞至两岔河游步道及洞内灯光改造工程。惹迷洞景区:完成了景区总体层面设计,完成了洞内灯光设计。茨岩塘景区:完成了湘鄂川黔省委、省政府旧址一、二期(龙家大屋、红军兵工厂、红军医院、蒋家大屋)抢救性维修、第4页基础设施建设及周边环境改造。太平山景区:实施了部分栈道修建及庙宇修复,正启动旅游规划编制、旅游绿道建设及遗留问题的解决。

(一)景区建设水平不高,核心景点打造不足。由于资金投入有限,景区景点建设难以形成精品。里耶古城景区仅有秦简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明清古街三大核心景点,八面山还没有实质性开发;惹巴拉景区除土家凉亭桥和冲天楼外没有其他核心景点,旅游景观单一;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设施老化,近几年仅仅修建了部分游道,无专门的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数量过少,标识系统不完善。

(二)交通瓶颈制约严重,旅游发展速度不快。一是旅游大通道不畅:龙永高速还没有全线贯通,张花高速里耶连接线刚开工建设,黔张常铁路预计2019年建成通车,龙桑高速还在规划之中。二是县内环线没有形成。龙永高速洗车连接线、龙里二级路、洗里二级路还没有开通。三是景区道路严重不足。景区道路普遍等级不高、路况差,旅游路里程少。

(三)配套设施严重滞后,旅游接待能力不高。我县绝大部分景区还没有游客中心、停车场、公共厕所、标识标牌等配套服务设施。目前,县内还没有一家高星级酒店,现有农家乐、民俗客栈档次不高,接待水平低下,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四)旅游产品开发不够,旅游业态单一粗放。商务游、休闲游、第5页健身游、康养游、研学游、探险游、体验游、亲子游等新兴旅游业态还没有形成,民族文化挖掘、节庆品牌打造、演艺节目提质还刚刚起步,旅游商品主要集中在土家织锦、霉豆腐、腊肉等传统产品,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加快完善规划设计,构建全域旅游规划体系。着眼全域旅游,结合旅游总规、修规及各行业专项规划,围绕一心、一核、一带、三区(一心:主城区休闲服务中心;一核:里耶古城文化体验核;一带:洗车河民俗风情带;三区:里耶-八面山休闲度假区、乌龙山地质科普旅游区、茨岩印家界旅游区)总体布局,突出自然山水、民俗风情、厚重文化,把旅游与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城市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策划具有龙山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第7页求突破,推进优势资源、战略资本有效结合,通过和北京消费宝集团合作,实施集土司王宫建筑群落和特色民宿酒店为一体的影视旅游项目,力争把惹巴拉建成中国土家第一村、全国知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4a级景区。6.分步实施茨岩印家界景区建设,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修复湘鄂川黔省委省政府旧址,重点建设龙家大屋、红军兵工厂、红军医院、蒋家大屋等红色遗迹,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依托多样的地形、茂盛的植被、珍惜的动植物,打造印家界立体化山地休闲度假区、科普体验区。力争到2018年建成3a景区。7.有序推进洛塔石林景区建设,力争建成国家4a景区。加强地质遗迹保护,依托山水石林景观及独特高山气候,凸显科普教育、浪漫爱情、运动拓展三大元素,重点实施科普游道、遗迹保护、景点介绍等建设项目,打造世界级地质公园。力争到2018年建成3a景区,到2020年建成4a景区。8.梯次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打造土家探源精品线。抓好全域生态、民族文化、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大地景观和林相改造,按照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商品的格局,全面推进捞车河村、六合村、乌龙山村3个示范村建设,同步实施茨岩社区、太平村、楠竹村、洗车村、新建村、星火村、杨家村、长春村、大板村、比耳村10个重点村旅游开发,分步实施万龙村等53个特色村寨整治。通过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村寨等品牌,包装一批风情小镇、特色乡村,加快融入大湘西土家探源精品线。

第9页造一台秦文化大戏,在惹巴拉培育一台土家民俗表演。(五)加快融资平台建设,破解全域旅游资金难题。建立旅游投融资平台,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加大旅游招商力度,落实优惠政策,采取合资、独资、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优势资本与优质资源有效对接。采取ppp等融资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拓展旅游产业面,拉长产业链。支持旅游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合作,采取项目特许权、经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

(六)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发展全域旅游新业态。在满足旅游基本需求(观光)基础上,发展休闲游、养生游、探险游、研学游、商务游等新业态,着力打造自驾游营地、摄影和美术创作基地,带动餐饮、运输、商品开发经营、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构建快旅慢游新格局。开发旅游地产、度假休闲基地,建设一批旅游小镇、度假村、度假别墅等地产项目,综合开发医疗康养中心等项目,发展中高端旅游业态。

第10页活门票经济、地产经济和服务经济,形成多点支撑、融合发展大旅游格局。

(八)加快旅游品牌创建,打造全域旅游金字招牌。高标准编制、修订古城、古镇、古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做好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申报工作。加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重点文物的保护力度。加快里耶古城、惹巴拉国家等级景区创建工作,分步启动乌龙山大峡谷、惹迷洞、洛塔石林、八面山、茨岩塘、太平山等景区的创建。力争到2020年,全县建成1个5a景区、5个4a景区、2个3a景区。

(九)加快旅游市场整治,营造全域旅游平安环境。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落实部门监管责任。旅游、公安、市监等部门要开展联合执法,依法打击宰客拉客、虚假广告、价格欺诈、不合理低价游和强迫购物消费等行为。交通、运管、公安等要对非法营运、无证营运进行不定期整治。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定期开展景区治安和旅游设施安全、商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日常检查与黄金周、节假日专项检查。设置旅游投诉平台,及时处理、曝光典型案件。

第11页家界、恩施等地旅行社合作,策划土家探源之旅秦文化之旅红色文化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组织参加旅游推介会、各种展览、经贸洽谈、文化体育、民族节庆等活动。加强与大湘西、渝东南、黔东北、鄂西南旅游圈区域性协作,抓好龙凤旅游一体化建设,积极融入大武陵生态文化旅游圈。

(十一)加快旅游产业扶持,制定旅游优惠政策。从土地、水电气价格、融资、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项补贴、专项扶贫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等方面,就旅游产业制定优惠政策。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433发展战略及市县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我们通过观摩学习、现场查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全县旅游产业开发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结合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成县乃至全市全域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可资借鉴。

一、开发现状。

第12页家,农家客栈10多家,开发了小川大樱桃、抛沙草莓采摘园,红川油牡丹、金银花示范园、陈院垂钓园、天梁农业观光园等一批体验类旅游活动项目,建成了东河生态公园、博物馆、书画院、水木鑫城等一大批城市形象提升及美化亮化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成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授予千年古县称号。2019年在21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盛典暨2019大中华区旅游文化榜发布会上荣获亚洲金旅奖首批最富文化魅力旅游目的地和首批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两个奖项;被中国休闲旅游文化中心等3家单位联合评选为中国最美生态宜居旅游名县和中国最美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名县。2019年至201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年均增长23%左右;创旅游综合收入达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一)干群思想认识不足。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把全域旅游产业开发当作今后的主导产业这一目标定位在全县干部群众中还未形成共识,相关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积极性不够,尚未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发展全域旅游的强大合力。

(二)景区规划不够科学。一是缺乏全县性的总体规划,景区建设各自为阵,没有前瞻性和预见性。二是景区规划缺乏刚性约束,乱修乱建、杂乱无章的问题突出,破坏了自然景观,影响了景区价值。三是部分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三)基础设施不够配套。一是旅游景区道路狭窄,没有错车道、第13页休憩点等,影响游客出行。二是景区内没有宾馆、小卖部、医疗点等配套设施,给游客带来了不便,留不住游客。三是大部分景区停车场、公厕等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旺季车辆堵塞现象突出。(四)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随着近年来全县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人才紧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管理者队伍学历偏低、人才开发工作的不平衡性等问题越来越明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发展。

(五)文化底蕴有待深挖。对历史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做得不够,没有将历史文化遗迹与旅游景区建设结合起来,缺乏有效的载体支撑,千年古县文化底蕴的挖掘有待深化。(六)资源缺乏深度开发。目前我县旅游业仍然处在外事接待和观光游览的初级阶段,缺少游客互动、可参与性的消费项目,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人群的需求。红川酒、核桃、樱桃、土鸡蛋、土蜂蜜等农副土特产品虽然知名度高,但没有作为特色旅游商品进行开发,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没有起到拉动作用。没有旅游网络信息发布、宣传推荐、咨询服务系统。

(一)以转变思维理念为重点,凝聚全社会共抓全域旅游思想共识。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全域旅游产业开发的第14页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一是要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全域旅游开发的先进理念,在全县干部群众中树立抓全域旅游就是抓产业结构调整、助推精准脱贫、建设小康社会的理念,树立全域旅游产业开发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齐抓共推全域旅游产业开发的良好氛围。二是把全域旅游产业开发与航线的培育有机结合起来,用互联网+旅游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引领和促进全县经济结构调整,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三是推进旅游产业开发从部门向党政统筹转变。整合乡镇、部门及各行各业的力量和资源,按照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从政策措施、项目资金、人才支持、各类资源利用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为全域旅游产业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发展空间。四是通过各种现代媒介,大力对外宣传推介我县旅游产品,不断提升我县旅游产业在旅游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以健全领导考核机制为重点,成立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全域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将全域旅游产业开发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责任书,切实加强对全域旅游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二)以完善旅游规划为重点,构建分层次推进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强旅游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文化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和融合,破除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推进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首先要通过实地调研,按照我县自然生态特点、历史文化遗址分布,制定一个符合第15页我县全域旅游产业开发实际的总体规划,对全域旅游产业的目标和前景进行定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其次要制定出片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区域规划,分层次进行开发建设。三是要根据县上的总体规划和片区规划,细化制定乡镇的实施规划和部门的行业规划,依照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地分年度有序推进。

(三)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提升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要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一是要加强道路交通建设,改造提升旅游环线道路,加宽乡村公路,着力提升旅游公路档次。二是在主要景区,规划修建标准较高的公厕、停车场、小卖部等基础设施,提前谋划好飞机场建成后沿线旅游景区的提升改造和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三是深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快主要旅游道路沿线的美化绿化。四是坚持建管并重,引导群众改变落后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

第16页动、文化创意、营销策划、举办文化旅游产业论坛等形式,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三是积极引进旅游策划、管理和营销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为我县全域旅游产业的开发会诊把脉,提供决策咨询,帮助开发建设,培养后续人才。四是依托陇南师专文化旅游专业,培养景区管理员、导游等专业人才,优化队伍结构,强化素质培训,提升服务形象,推进导游依法有序合理流动,实现导游执业的法制化和市场化。

(五)以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培育打造旅游产业新业态。借力成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成功经验和运作模式,发挥旅游+公司+农户、互联网+旅游的优势,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力度,促进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把全域旅游产业的培养与农业特色产业开发相融合,在抛沙等乡镇打造建设一批植物园、观光园、采摘园、垂钓园等农业体验旅游精品项目。二是把全域旅游产业的培育与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相融合,在城关、红川等乡镇打造一批以汉西峡颂、唐杜公祠、宋吴挺碑等为主题的历史文化旅游精品项目。三是把全域旅游产业开发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相融合,以甘肃厂坝、红川酒业为龙头,打造环保绿色休闲企业,充分发掘利用王磨、黄渚等地废弃矿洞和尾矿坝等建设工业历史博物馆。

(六)以突出特色彰显个性为重点,努力提升乡村旅游开发层次。

第17页一是乡村旅游产业开发规划要富有乡村特色,不能简单地把景区景点规划套用到乡村旅游规划中来,避免千全域旅游调研报告篇1律,千村一面。二是农村生态旅游要传承人文风情,保护文化根脉,充分体现当地的风貌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和习俗特色等。三是乡村旅游产业开发要彰显个性,充分发掘反映村庄个性的耕读文化、民俗风情,提炼体现地域特色的产业文化、民间技艺,建设农耕文化展览馆、特色技艺体验馆、风味食品品尝馆等场所,打造特色文化村,充分展示山区、丘陵、川坝、城镇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整体推进古建筑和村庄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村落人居环境的科学整治和乡村休闲的有序发展,既让广大游客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又延续文化底蕴深厚的田园风貌。

第18页方投资、共同开发的格局。四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外地企业、私营业主来我县参与全域旅游产业开发。

第19页。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第五篇】

中国网2月26日讯记者从河南省旅游局获悉,昨天,河南省旅游工作会议在开封召开。河南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寇武江做了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去年河南省接待海内外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实现了双“破五”,分别达到亿人次和5035亿元。

截止“十二五”期末,河南省年均分别增长%、17%,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会议指出,河南省旅游业总体呈现五大特点,即旅游业发展氛围浓厚,产业素质明显提升,转型步伐加快,品牌建设影响广泛,市场秩序规范。

寇武江指出,“十三五”预期目标是:全省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1%、13%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河南省正处于旅游形式良好,但也存在着多方面矛盾的转型关键期。“2016年是我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攻坚之年。全省旅游业要坚持观念转变与结构调整同步、投资驱动与消费拉动并重、硬件完善与软件提升并举,做精旅游产品,做大客源市场,做优旅游服务,做靓主题形象,做高综合效益,立足实际情况,克服井喷式市场需求等多重矛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打造新支撑。”寇武江指出,2016年旅游工作的预期目标是: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13%以上。

会议指出,河南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市场开拓为抓手,突出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保护优先,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并重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化、个性化、标准化转变,倾力打造旅游品牌,全力推动产业融合,大力推进扶贫攻坚,着力优化市场环境,形成河南省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常态化。(伍策一剑)。

3、全要素:不仅要完善“食、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要素,还要培育“商、养、学、闲、情、奇”新兴旅游要素,带给游客完美的旅游体验。

4、全方位: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破除壁垒,实现多规合一,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

5、全过程:实现游客整个旅行中的全程化服务。为游客打造“食有特色、住有选择、行之方便、游之尽兴、购之丰富、娱之快乐”的完美之旅,为游客带来“商务、养生、研学、休闲、情感、探奇”等多元化的“旅游盛宴”。

6、全行业:充分调动各行各业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性,都要找到自己位置,怎么做?如何做?都是围绕旅游业。

7、全时间:实现全年旅游,春夏秋冬各有特色,淡季不淡,旺季更旺转变。

8、全社会:引导社会各个层面,调动社会大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全民共同参与,出谋献策,建言出力,都来投入建设旅游。

9、全产业:创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地域文化融合,与特色资源融合,与大网络空间融合,力求在泛旅游发展的黄金时代赢取主动,谋求产业转型新跨越。

10、全空间: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全新资源利用,所有地方而不是单独景区旅游,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全域旅游到底是个什么“鬼东西”?

2016年金猴闹春,开年出现了很多的火爆词语“ip”“供给侧改革”“全域旅游”等等,对于全域旅游这个名词,是在2016年1月19日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在2016年2月5日国家旅游局又公布首批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引发整个旅游行业及各地方政府的关注与思索。笔者在这里就全域旅游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思考和探索。

一、什么叫做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这个名称其实很早就有不同的单位和个人提出来了,当时作为一个新创名词,没有引起行业的关注。例如奇创规划院和北二外的厉新建教授都曾先后提出来过类似的概念。笔者觉得其实全域旅游是之前的区域旅游和整体战略结合的升级版,是单一的旅游景点和目的地以地域扩展的一个方式。是一个地区的整体旅游规划及整合营销的结合。是一个地区的旅游产业链协作和产业升级的途径。

1、全域旅游是国家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出路。在2016年1月11日,汪洋在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强调:大力促进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而对于旅游行业的供给侧,包涵了一个区域的酒店、景区、餐厅、车队、旅行社等等旅游行业相关的企业及其服务和产品。其未来发展,则要根据市场和目标客源的需要,相互结合、统一协作,方能以更好的营销方式和服务水平来适应终端市场的需求。这就是全域旅游的目的与意义所在,当然也更好的诠释了旅游供给侧改则的方向。

2、全域旅游是应对旅游市场的需求侧的产品升级版。2015年国内旅游已经突破40亿人次的出游市场,出游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周边游到度假休闲,从自由人到跟团旅行,从商务会议到高端定制,不同的出游客源市场的要求也各自不同,随着80、90后年轻一代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后,所有的旅游产品都需要随着市场客源的需要升级和改变。过去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逐步失去了吸引力,这从旅游的散客和团队的比例基本达到7:3上就可以看出来了。那么全域旅游的思维也正是可以应对需求侧客源大潮的一个方式。通过全域协作和整合,到全体营销和服务,最后到全员树立口碑和品牌。

3、全域旅游是区域旅游产品营销及整合的创新版。过去我们提出过打造某个景区为旅游目的地,即使是有打造一个区域为旅游目的地的想法,多数是停留在区域的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上。全域旅游的概念是基于旅游产品的营销及整合的创新上提出来,那就不仅仅是需要一个全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更是需要调动区域内的各种旅游服务企业,不但拿出更好的服务和产品,更需要把各自的产品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旅游产品。这种有机的结合,需要有协作的心态,更要有全局的观念,也需要有效的营销思维和促销方式,2并且可以与其他的旅游产品和企业服务融合。

4、全域旅游会加速区域旅游的产业布局融合与协作提升。当一个地方提出全域旅游目标的时候,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区域的旅游产业的布局与协作。在以前传统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一般都是旅游企业自己分析市场及需求,所有的营销传播的渠道基本都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区域内的企业之间相互的协调和产品的差异化基本没有做过多的思维。也正是这样才造成部分区域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形势严峻。当全域旅游的思维出来之后,旅游企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可以结合整个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形成差异化的服务及产品,同时利用不同的产品的优缺点的互补,来打造成为全域旅游的新产品和竞争优势。

5、全域旅游会促进区域内不同旅游产品供应商的管理服务提高。在全域旅游的整体模式下,在区域内的不同的旅游产品的供应商如果在积极参与全域旅游的产品打造和营销品牌传播,那么对供应商企业的管理上也会有更大的提高,会在区域内形成高等级的产品服务的聚合,并且逐步由市场的手淘汰管理差服务差的企业和产品。同时为了维护新的聚合性产品和品牌,各供应商之间有一定行业自律的约束和协作的条款,来促进品牌的提升,最后达到共同建设区域品牌的目的。

6、全域旅游加速旅游目的地品牌提升。过去的区域化发展的思路演变到今天的全域旅游的模式,这也是一个从传统思维到创新思维的转变,更是一个从初级产品往高级产品升级的过程。当全域旅游的概念实施后,从一个区域整体发展去布局,从一个区域所有旅游企业的营销和传播,服务和管理,整合和协作都是一盘棋去看,会加速区域旅游的品牌传播速度,拓宽品牌传播渠道,更符合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并且对于旅游目的地品牌战略有更强的推动力和提升力。

三、在全域旅游的大潮中的旅游企业的应对与思考。

1、旅游企业在全域旅游的大潮中的思维转变。当我们谈到“旅游供给侧改革”说到“全域旅游”的时候,很多的企业都感觉到可能是一个机会,也许会有政策和方向的改变。那么在这样的大潮中旅游企业作为旅游服务及产品的供给商,应该首先从思维上转变。先要开放企业的经营思路,从单打独斗到愿意协作,从靠自己到愿意整合,从自己为自己摇旗呐喊到愿意共同打造创新产品及品牌。只有先从旅游企业的内部观点先转变,才是积极参与全域旅游大潮的基础。然后,就是旅游企业的传统的算账方式的问题,有些时候可能需要舍弃一点暂时的利益,需要让出一点眼前的收入,用包容的态度主动联手主动沟通,齐心协力共同打造新的区域旅游的产品。

1、地方政府在全域旅游中的角色扮演。全域旅游的概念在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会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不仅仅是一个旅游局或者旅游企业的战略,更是一个区域的地方政府发展的战略。结合全域旅游的战略,需要制定一些的地方性法规,发布一些地方性鼓励政策,协调相关的政府各职能部门,整合优势资源和管理能力,同时用行政手段加市场手段结合的方式,对全域旅游的发展来保驾护航,指导规范。地方政府在全域旅游中需要做好裁判员和指导员的角色。既不能过多干预市场的发展,同时又可以规范引导,并给予适度的鼓励和奖励。制约全域旅游的核心问题也正是作为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执行力和对市场的指导及规划。

2、全域旅游的核心问题及难点在哪里。全域旅游是旅游供给侧改革的着力之处,也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升级版本。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是一个好的方向和方式。但是,作为全域旅游模式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呢?首先就是政府的战略和市场战略的结合。在国家旅游局的262个全域旅游的示范区,有些区域都还没有具备旅游目的地的基础条件,现在提出来全域旅游还是有一段路需要走的。所以当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不能落地的时候,那么全域旅游就是一个书本上的词语,无法实施。另外就是全域旅游实施中各个旅游企业的协作和整合,我们看到很多的旅游联盟和各自旅游联合体都是开始的愿景非常好,但是慢慢的都是各算各帐逐步消失无影无踪。对于全域旅游的参与企业,不应该是区域内的几个旅游服务企业,它应该是全体企业全员参与整体发展,那么这样观念的一致,愿景的统一,动作的协调等难点也是制约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因素。最后关于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规定的执行和标准,也是影响着全域旅游的效果的关键因素。

全域旅游其实不是什么鬼,也真的没有那么神,更不是深不可测的。它更需要的是政策的鼓励与奖励,政府的支持和规范,企业的整合与协作等有机结合到一起,用一盘棋一条心一起做的宗旨去做一件事。

全域旅游在2016年将是很多的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研究的方向和思考的内容,经过区域内全体企业的参与并认真的打造和执行,把企业的竞争优势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的旅游产品,同时也是区域旅游整合营销和品牌传播的关键,只有全域旅游的有效的执行,最后才能打造出更具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增加区域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第六篇】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区委四届五次全体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全区旅游产业全域化发展。5月上旬,区政协副主席景颢、杜志民带领调研组对我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当作一个旅游景区来打造,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系统旅游。

11月崆峒区被国家旅游局列入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3月,省上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今年2月,省委书记林铎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强调,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快旅游强省建设,会上印发了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智慧旅游发展的意见》;在今年2月26日召开的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郭承录强调,要以敢死拼命和善作善成的精神状态抓好旅游产业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区委四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常委、区委书记陈铎强调,要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推动城市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活起来、火起来。基于此,区政协主席会议把全域旅游发展纳入年度调研内容,其目的是为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促进崆峒区全域旅游的发展升级。

二、调研的方法步骤。

专题调研按照制定方案、委员培训、现场看点、座谈交流四个步骤进行。一是制定方案。4月23日,区政协分管副主席景颢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对调研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研究制定了《全域旅游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方案》,靠实了工作责任。二是委员培训。5月8日上午举办了全域旅游专题培训班,邀请区委副书记马旭怀同志现场授课,全面解读了全域旅游概念内涵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任务要求,同时对省内外全域旅游发展比较好的杭州模式、桂林模式和嘉峪关模式进行了剖析和解读。三是现场看点。从8日下午开始,调研组依次深入崆峒国际旅行社、新都酒店、甘肃兰神国际旅行社平凉分公司、白庙梨花塬山庄、文邓大树谷生态休闲山庄、小鲤鱼生态山庄、虎山生态园、崆峒山、崆峒古镇、五味宫大酒店、半山村落农家乐集中区、平凉超越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海寨沟景区、白水金伟源特色种植示范园、花所天源生态农业园等15个点,全面了解了我区在旅游景区建设、产品供给、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四是座谈交流。10日上午,召开了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专题调研座谈会,大景区管委会、区文广旅游局分别围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工作作了汇报,调研组成员逐个点评发言,并对全域旅游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按照“点轴联动、轴线开发、连通景区、带动城区、提升服务区”的思路,着力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水平,强化行业管理,全区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20全区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和%。

1.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力主导推进,建立健全了创建工作机制。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将旅游业作为区域首位产业,努力提高旅游产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份额。20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上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直相关部门和乡镇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出台了《崆峒区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崆峒区“旅游厕所革命”实施方案》《崆峒区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例会制、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区级领导联系协调制、重点工作推进责任制、限时制等工作机制。

2.始终坚持规划引领,明确发展布局,绘就了旅游产业发展新蓝图。组织编制了《崆峒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崆峒区“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一中心一龙头一纽带三片区”(即:建成全市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以崆峒山大景区为龙头,以泾河为纽带,打造崆峒山大景区及周边旅游综合服务片区、南部生态休闲康乐片区、东北部乡村民俗体验片区)的旅游产业规划布局。邀请省级资质单位进行了乡村旅游区修建性规划编制,通过了《平凉市虎山生态旅游观光园概念性规划》《平凉市大树谷生态休闲山庄概念性规划》《平凉市崆峒区上杨回族乡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

3.持续扩大景区容量,延伸旅游线路,景区建设和品牌打造成效显著。区上以崆峒山大景区为龙头,以周边景区开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为带动,全面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年完成投资亿元,实施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崆峒生态旅游度假山庄、崆峒山景前区绿化等重点项目38项,建成了泾河北路西段道路桥梁及景观绿化带、半山村落农家乐集中区、崆峒国医养生馆等项目;年完成投资亿元,相继建成白水康泰休闲农业示范园、白庙贾洼阳光采摘园、梨花塬山庄等项目,旅游产品供给得到了有效补充,产业链条实现了充分延伸。

4.充分发挥“旅游+”功能,整合优势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充分挖掘道源、武术、养生、民俗文化内涵,组织开展了中华道源文化研讨会、平凉崆峒(国际)武术节暨甘肃省传统武术锦标赛等活动。在旅游与农业融合方面,建成了花所天源、白水康泰、海升超越农业等一批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海寨沟滑雪场、半山村落农家乐集中区等一批重点乡村旅游项目,崆峒镇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省养生旅游特色小镇”。在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方面,策划举办了甘肃省传统武术锦标赛、崆峒山全民登山赛、海寨沟冬季长跑等体育赛事,成功举办了两届崆峒冰雪文化旅游节。在旅游与城建城管融合方面,对南山生态公园、柳湖公园、绿地广场、宝塔公园等主题景点进行了景观建设和功能提升,全面提升了城市旅游功能和品味。

5.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要素配置,旅游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交通网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南山生态公园、柳湖公园两个3a级景区道路设施得到明显提升,完善提高了崆峒山、海寨沟、白庙塬区乡村旅游点及重点旅游专业村的道路通达度,全面打通景点连接通道。住宿设施建设呈现多样化态势,积极发展酒店住宿、特色住宿、农家乐住宿等多种住宿业态,规范提升了广成大酒店、五味宫、红泉大酒店等酒店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杜鹃田园、海寨沟康养馆等特色民宿已投入运营。地域特色餐饮建设加速推进,崆峒镇半山村落农家乐聚集区、白庙塬区农家乐聚集区、崆峒古镇小吃街等主题餐饮已建成运营,餐饮环境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国内和省内品牌旅行社进驻我区设立分公司数量持续增加,全区现有旅行社、分社、服务网点共37家,旅行社规范化经营、创新推广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差价盈利向提供优质服务盈利的转变。特色休闲娱乐产品开发有序推进,世纪商业广场、世纪花园酒吧一条街全面建成;文化娱乐场所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崆峒山大景区实景演艺剧场、老戏台茶楼等成为崆峒山景区的新亮点,《忆画崆峒》等实景演艺剧目已形成特色品牌。

6.创新旅游营销体系,树立旅游品牌,提升了崆峒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精心组织开展高层次、高水平旅游宣传推介活动,积极开发打造面向国内外、串联省内市内的精品旅游线路,拓展中远程客源市场。全力配合举办了平凉?崆峒养生文化旅游节,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崆峒冰雪文化旅游节,崆峒葡萄文化旅游节等特色节会已成为崆峒旅游新的宣传亮点。同时,充分利用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文博会、西洽会、中国旅游日等节会平台开展了组团宣传推介;在央视、新浪等国内主流媒体和知名网络播放崆峒旅游专题片,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宣传报道。崆峒旅游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旅游综合影响力持续提升。

四、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全域旅游发展先进地区相比,与广大游客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氛围不浓,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有关部门和乡镇对发展全域旅游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前期工作不扎实,全域旅游发展氛围仍然不够浓厚。相关部门主动参与融入、积极协调配合的机制尚未建立,旅游管理机构的综合协调职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部分在建项目报备手续不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部分新建旅游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如总投入近万元的文邓大树谷项目和小鲤鱼生态山庄,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备,有关涉及项目建设的报备材料不健全等。部分景区内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标识、旅游厕所、垃圾处理等建设滞后。

三是旅游项目核心品牌少,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目前全区仅有5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景区数量与周边城市相比较少。旅游项目设计上,普遍存在体验感不强、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主打“拳头”产品不多,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旅游吸引力弱。

四是部分项目前期缺乏统一规划,同质化倾向明显。部分旅游项目建设前期介入和宏观指导工作不够,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如东部川区的天源生态农业园、金伟源特色种植示范园与白庙境内的阳光采摘园和文邓大树谷等均为“旅游+餐饮+采摘”模式,缺乏错位竞争和优势互补的思维和理念。

五是全区高端旅游人才匮乏,部分景区经营理念落后。旅游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缺乏精通旅游管理和擅长旅游营销策划的高层次人才,从业导游大都是初级资格,中、高级资格偏少。绝大多数景区景点吸引力不强,仍以收取门票为主营业收入,没有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委员们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综合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1.提高思想认识,营造重视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引领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一是纳入全区经济发展计划,摆上工作日程。进一步加强对全域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作为“一把手”工程,确定“路线图”,绘好“时间表”,制定“任务书”,积极稳步推进。二是高标准定位,科学制定规划。按照一流旅游目的地标准,即“社会认知度高、有独一无二的吸引物、有完善流畅的市场营销和集散能力、极为便利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周密而细致的安全保障、极高的游客满意度、积极有效的措施和行动”,高水平超前规划,高标准全域打造。三是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发展合力。各职能部门要坚持融合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大力实施“旅游+”工程,推动旅游业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为旅游企业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四是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创新发展路子。要走出去,学习观摩外省区发展全域旅游的新思想、新模式、新办法,借鉴他们在融资、景区运营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成熟经验,开阔视野,借鸡下蛋,创出自己的发展路子。

2.突出项目带动,为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承载。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一是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做好融资文章。重点引进实力较强、有旅游开发经验的品牌企业,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吸引更多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推动旅游建设项目尽快落地并建成受益。二是_交通瓶颈制约,提升景区通达能力。加快飞机、高铁、高速公路、城市公交等交通设施建设,畅通城乡交通网络,打通景区景点间的旅游通道。要在道路沿线布设观景台、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积极推进房车露营地、自驾游基地建设。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营造良好氛围。按照“城镇景观化、景城一体化、全域旅游化”要求,积极建设游客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标识标牌、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扎实推进我区旅游业发展由景区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

3.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培育旅游新业态。一是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庄园或美丽乡村示范区,打造乡村旅游发展综合体,全面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切实发挥旅游业在脱贫攻坚和助农增收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挖掘文化内涵。要深入挖掘崆峒道源文化、中医药养生文化、农耕文化、陇东民俗文化内涵,抓好养生养老项目、农耕文化展示项目建设,鼓励民俗文化演出团体、养生旅游商品企业、中医药养生适宜技术、养生特色餐饮企业等进驻景区,满足游客养生体验、休闲度假的需求。三是注重旅游产品包装。以“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品牌为依托,通过举办平凉养生旅游示范点评定命名等活动,评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养生场馆,强势推向市场。持续加强与甘肃兰神、上海春秋等省内外知名旅行社的合作,推介养生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以市场带动养生产业快速发展。

4.加强营销宣传,进一步提升崆峒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加大策划力度。做好品牌包装策划,策划崆峒旅游形象广告语,用“不到崆峒不知‘道’”一句话叫响崆峒。研究制作一批旅游宣传图书、旅游歌曲、微电影等高质量的旅游宣传品,赋予旅游项目更多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神秘感。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在主流媒体及客源密集区的宣传,重点在发达地区高铁沿线和周边城市等宣传崆峒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展会和推介活动,以节促游,以节兴旅。三是创新宣传方式。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和火山等手机app,邀请专业机构或知名网红,通过微电影、数字旅游、影视植入、在线预定等媒介加强宣传。尤其要与加强与途牛、携程等互联网旅游平台的合作,实现旅游营销网络的全覆盖。

5.强化三项保障,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引进。进一步加大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制定支持特殊旅游人才优惠政策,建立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大力引进旅游管理、策划、营销高端专业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二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要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的发展目标,明确任务分工和要求,纳入年度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同部署,同督办,同考核。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企业、景区景点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全域旅游科学评价机制,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三是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规范旅游执法行为,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和安全保障,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努力营造文明旅游、和谐旅游、安全旅游的良好氛围。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第七篇】

**旗旗委、政府举全旗之力推动旅游业发展,贯彻落实全区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着眼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实施“旅游+”思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力打造“多彩草原、乐在**”品牌,初步形成了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并重、旅游传统业态和新兴业态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进的新格局。目前,全旗共有旅游景区15个,牧人之家旅游点107家,旅行社2家。全旗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6年全旗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4亿元。

围绕“壮美**、亮丽风景线”品牌,以“多彩草原、乐在**”为载体,举办“国际万人草原马拉松比赛”、“国际草原山地车挑战赛”、“国际越野滑雪精英赛”及“全国中国式摔跤冠军赛”等国际国内赛事节庆活动。我们举全旗之力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冰雪那达慕暨第七届蒙古族冬季服装服饰艺术节”,进一步提升了我旗知名度。要抓住此次成功经验和巨大影响力,持续打造冰雪旅游活动,把“冷资源”变“热经济”。抓住中国马业协会命名我旗为“中国马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机遇,依托独有的白马文化,个人简历进一步发展马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中国十大黄金赛道,举办中华民族大赛马。以最美乡村为品牌,以游牧草原文化为基础,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针对拓展出的“商(商务旅游)、养(养生旅游)、学(研学旅游)、闲(休闲度假)、情(情感旅游)、奇(探奇旅游)”等更多的旅游发展要素,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创作推出《**婚礼》等一批精品力作,大力实施“旅游+”思路,不断加出新产品新业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力争20xx年旅游人数突破100万人次。

结合我旗实际,进一步完善各项旅游基础设施,促进景区景点提档升级。

(一)坚持保护为先,合理开发,加快旅游业提质升级。要以乌兰五台、**城两大4a级核心景区为龙头,进一步加大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对现有的“牧人之家”信息网络化升级,鼓励牧民结合畜牧业创办牧区生活体验点。大力推进旅游交通、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自驾游营地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年内新建改建旅游厕所14座,新建扩建旅游公路123公里。大力开发疗养康复、特色医疗等健康旅游产品,年内以阿吉太养生园为平台,打造蒙医药健康旅游基地。构建“一心、两线、五条、六区”旅游格局(“一心”即巴拉嘎尔高勒镇为中心、“两线”即国道207线和国道306线、“五条”即草原风光民俗风情之旅、旅游特色名镇之旅、中国最美乡村之旅、**白马文化之旅、红色文化之旅等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六区”即乌兰五台景区、**城景区、成吉思汗瞭望山景区、游牧部落景区、哈布其盖景区、苏力德文化产业园区),集中旅游资源优势,以**城景区为核心,以“99公里”草原游牧文化景观带为基础,打造草原5a级旅游景区,推动全旗景区深层次建设。

(二)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突出我旗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依托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民族服装服饰、民族手工艺品、奶食品、牛羊肉制品等一批地标性商品生产基地。利用我旗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和旅游纪念品。推动我旗优秀旅游商品入选“**首选旅游商品”名录和“**博乐歌”。

(三)积极构建智hui旅游游服务体系。加强旅游政务平台建设,推动旅游与网络融合发展。结合我旗大数据运用中心建设,加强旅游景区及主要旅游区域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热门思想汇报积极构建智hui旅游游服务体系。传统旅游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整合丰富的线下资源和线下服务能力强,所以充分发挥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围绕“吃、住、行、娱、购、游”旅游发展就大要素,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开发和设计出符合旅游消费市场的多种产品供旅游者选择。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打破传统旅游业的产品单一,顾客重复消费率低及覆盖用户有限,获取用户成本高的顾虑。加强各景区信号覆盖率,推动景区、餐饮点、购物场所、娱乐场所消费支付电子化,提高在线旅游收入的比重。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要求,年初已经对我旗六大景区和乡村旅游进行整体详细规划,包括旅游线路、旅游景点、客源市场、营销策略等。尤其是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注重与京津冀等一线城市和周边地区旅游线路的对接,形成网络优势,扩张旅游市场。

把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结合起来,加强规划引导,年内以巴彦宝力格嘎查和巴彦额日和图嘎查为试点,采取由旅游企业代缴医疗保险、合作经营牧区生活体验点和代售牧民畜产品等形式,工作总结改善当地牧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旅游产业合作等方式,实现乡村旅游带动脱贫任务。

20xx年,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加强线上线下宣传服务力度,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微博、微电影及app等新媒介扩大宣传影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产业方面的合作,在赤峰市和东三省等地举办旅游推介会,与赤峰市旅游协会、沈阳市旅游商会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并得到赤峰玉龙机场和沈阳铁路局大力支持,开通了华东五市旅游包机及沈阳市到白音华东站旅游专列,进一步拓展京、津、冀及东北地区旅游客源市场。通过资源互补、客源互送等方式,为广大游客提供更优秀的旅游产品,增加游客数量。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严格按照《**自治区乡村旅游接待户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评定“牧人之家”旅游点等级,并出台星级“牧人之家”旅游点奖励政策,促进当地牧民群众增收,激发牧民转产创业热情。加快综合执法改革任务,建立健全旅游综合执法队伍,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景区,按照《**旗“牧人之家”旅游点管理暂行办法》及《**旗规范牧区旅游点建设审批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新建旅游点审批程序,依法惩处违规旅游点建设行为,并提高旅游市场监管和投诉处理效率,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游客合法权益。

深入我旗几个重点景区和部分“牧人之家”旅游点进行摸底调查,发现我旗文化旅游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结构单一、雷同,观光产品多,参与体验产品少;旅游季节性明显,能够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的产品相对不足,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导致旅游购物、文娱消费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较低。

(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通往部分景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道路狭窄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景区、“牧人之家”旅游点的住宿、餐饮、娱乐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需要改善和提高。

(三)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及管理有待提高,部分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尚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整体需要,旅游质量与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四)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部分“牧人之家”旅游点开发缺少规划,盲目性、随意性开发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了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一)科学编制全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树立全旗旅游规划“一盘棋”理念,聘请资深专业团队抓紧修编全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赋予规划绝对的权威性,坚决执行好总体规划,确保旅游开发一切行为遵循规划,以规划总揽旅游开发一切行为,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旅游产品千篇1律。

(二)继续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强化措施,立足我旗独特的区域优势,注重草原民俗与自然风光、生态文化建设相结合,切实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旗的富民产业来打造好、发展好。

(三)继续抓好重点景区项目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企业资源整合,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加强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同时,加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旅游业接待能力和服务档次,心得体会突出“多彩草原、乐在**”这一主题,精心打造“多彩**珠穆沁”品牌。

(四)围绕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主干线至旅游景区旅游公路和重要旅游景区连接线建设,切实提高我旗旅游通达能力。

(五)切实加强旅游环境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和旅游市场物价指导调节机制,推动形成旅游市场规范管理、游客文明出游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提升我旗旅游形象。严格对“牧人之家”旅游点的审批和监管,规范旅游点名称,限制数量、提高质量,在发展特色旅游业的同时,真正做到促进牧民增收。

(六)注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强化旅游业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增强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着力改善全旗旅游服务质量,切实提升服务水平。

(七)进一步整合全旗宣传资源,建立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品牌形象宣传与产品线路推介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宣传营销机制,利用好网站、微信、微博、微视等新媒体,构建全方位、多平台、立体化的宣传推介格局,力争用最少的投资,实现最大的宣传强度和最好的宣传效果。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第八篇】

石林县委党校。

(四)全域旅游是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推手和支撑。

(一)发展全域旅游是石林县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发展全域旅游是石林县旅游错位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全域旅游是石林县旅游顺应潮流的需要。

三、

四、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实施全域旅游的经验。

(一)里昂。

(二)新加坡。

(三)浙江萧山。

(四)丽江。

五、石林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劣势分析。

六、石林县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路和对策。

(一)深化发展思路,深化体制改革,健全管理机制、用人体制,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二)加大旅游产品、线路开发,促进文旅融合,提高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五)创新推进机制,研究制定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政策,完善景区开发经营模式,建立投融资激励机制,推进各项示范区创建工作结束语:

各地政府响应“美丽中国”、“生态中国”,不断创新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全域化”理念越来越得到各地政府认同,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石林更应该把他发扬光大。全域旅游就是把石林县作为一个统一的景区,经过几年的打造让全县辖区内每个区域都是一处景点,每个区域都有接待能力,每个区域都能产生经济效益,全县上下形成一个生态良好、风景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旅游全覆盖的a级景区,真正做到“一业为主导、多业促一业、百业齐发展”,以最大限度地让“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达到游一景、吃一餐、看一场、购一物、住一宿、留一念的基本目标,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3427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