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最新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66502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一片树叶教学反思(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第一篇】

比较满意自己设计的导课与结尾布置作业:以小诗开头,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提高孩子们环保的自觉性;以小诗布置作业结尾,既结合课文内容,深化了知识,又前后呼应,体现了本课教学的完整性。还比较满意自己设计的活动教具,美观、实用、有趣、帮助孩子们很好地理解课文:当满树的绿叶被喜欢小椿树的小动物们一片片摘下后,小椿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与树枝了,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便不难了;当“小动物”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纷纷将小树叶再“还回”小椿树身上时,树叶上的生字朋友纷纷向小朋友们招手,孩子们既感到新鲜有趣,又积极认读生字,效果较好。但在教学是有两点疏忽了:

一、在请学生评、讲之前,如果先整体地轮读一遍课文,效果会更好,小评委也不要太多;

二、在第四环节,回味生字时,如果时间不够,不要再找小老师上前讲讲怎样记住的生字,既保证了下课时间,整节课也照样完美。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第二篇】

昨天阳光明媚,我出去散步,碰见了表姐。表姐正准备捡一些比较好看一点的叶子。于是,我也来帮表姐捡树叶。

我们先到红枫群旁挑选叶子。我抢先一步,挑了一个很大很红的一片枫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美丽极了。表姐也不甘示弱,寻找起比我这片更美的叶子。不出一会儿,表姐就找到了一个比我那片还要大的红枫叶。我也在地上狂搜红枫叶,终于找到了个比表姐那片还大还红的“红枫王”。表姐更狂,干脆趴在草地上找,但还是没找到比我那片“红枫王”还要好的红枫叶。找红枫叶这局已定,是我赢了。

接下来,我们又来到一条旁边栽满梧桐树的小路上,我妈妈告诉我,这是法国梧桐树。这梧桐树叶最大有我头这么大,要找大的就容易多了。我的妈妈提议让我们找小的树叶。

我肚子早就饿了,去买小笼吃。表姐就趁着时间,找出了很多小的树叶。最后,我只好服输,让表姐给赢了。

表姐有事回家了,这场比赛打了个平局。我们下次再继续比赛捡树叶。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第三篇】

昨天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小区捡树叶,我们检了六片认识的树叶,有像针一样的'又细又长的竹叶;有大肚子的枇杷叶;有银杏叶,像把黄扇子;有枫树叶,像个红脚丫;有桂花叶,边上长着刺,像鳄鱼的牙齿;有樱花叶,用手把两边一捏,像条小船。

秋天的叶子有一些是绿色的,大部分是黄色的,从我们家看楼下,黄色的叶子落下来最多,红叶子很少,绿色的叶子基本没有。妈妈告诉我,树叶秋天落下来,春天又会长出来新的叶子。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第四篇】

《一片树叶》是第四单元中的1篇主体课文,我上的是第二课时,这篇课文写的是一群小动物和一棵小椿树的故事,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黄牛栽的小椿树,也都认识到小椿树将使他们的生活更美好,但最后还是一片叶子也不剩了,可见问题不是出在不懂道理上,而是出在每个人不能自律上,他们懂得道理却原谅了自己的不良行为,是认识和行为的不统一。本文以童话形式说理,在浅显中见深刻,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的教育意义都很大。

我课程设计的主线是:课程以开始一棵嫩绿的小椿树和结尾一棵光秃秃的小椿树做对比,小椿树的对比,小黄牛心情的对比,体会小动物喜欢小树的心情,引导多种方式的朗读,抓住关键词把每个小动物的心里和行为进行对比、比较。最后出示光秃秃的小椿树的画面,引发学生的深思,悟出道理,虽然犯的是小错误却造成严重的后果。在孩子们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1、在课堂上打破原有的教育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老师能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助,或者教师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

3、寓教于乐,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本课教学中,我讲求趣味性,采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想象空间,个人先体会,再进行表演,受到情感熏陶。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他们积极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最后再引导学生从小椿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4.本节课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在课堂上,学生的发言范围还是比较窄,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

比较满意自己设计的导课与结尾布置作业:以小诗开头,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提高孩子们环保的自觉性;以小诗布置作业结尾,既结合课文内容,深化了知识,又前后呼应,体现了本课教学的完整性。还比较满意自己设计的活动教具,美观、实用、有趣、帮助孩子们很好地理解课文:当满树的绿叶被喜欢小椿树的小动物们一片片摘下后,小椿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与树枝了,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便不难了;当“小动物”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纷纷将小树叶再“还回”小椿树身上时,树叶上的生字朋友纷纷向小朋友们招手,孩子们既感到新鲜有趣,又积极认读生字,效果较好。但在教学是有两点疏忽了:一、在请学生评、讲之前,如果先整体地轮读一遍课文,效果会更好,小评委也不要太多;二、在第四环节,回味生字时,如果时间不够,不要再找小老师上前讲讲怎样记住的生字,既保证了下课时间,整节课也照样完美。

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完成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张扬自己的个性。在《一片树叶》这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教师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课堂上学生一起学习新知,学习热情高涨,不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寓教于乐,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本课教学中,我讲求趣味性,采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把游戏、比赛、表演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自读自悟,主动探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想象的空间,个人先体会,再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表演、体验,发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他们积极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最后再引导学生从小椿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第五篇】

怎样体现阅读教学的年段性?怎样让孩子自然的走出文本,让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只是过教材?这两个问题我一直在思索。今天,上了《一片树叶》的第二课时,作为我和指导老师之间的一堂研究课。

故事其实并不难懂,当孩子们读通课文之后,就知道了小动物们其实心里是爱小椿树的,但是他们爱的方式不对。我让孩子设想自己就是一棵小椿树,被摘光了叶子之后,会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孩子们反复的诵读课文,体会到了小椿树的心情。看到孩子们有的在谈感受的时候流下了眼泪。我知道,孩子们懂得了。

二年级的孩子,并不必过多的咬文嚼字。带着孩子进入课文的情景,自然就能读出感情了。这也许就是阅读教学的年段性吧。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时,联系生活实际,举例,也许也就是走出文本的一种体现吧。例如:文中学习到“欣赏”一词。在让孩子读了文中的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之后,又请学生说了说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欣赏过哪些东西。联系生活,让学生知道了“欣赏”的都是美好的东西。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第六篇】

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一年级上学期的教学重点是识字,要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轻松识字。我一直很重视识字教学,更重视在课堂中学生识字的效率。在本节课中,我设计的识字教学步骤就是由易到难,以互动交流式的学习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

认识标点符号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在教学中顺应儿童的心理,创设新奇有趣的情景,便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尽快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本节课中,认识省略号,我先让学生产生质疑,然后让他们自主去发现问题,从而深刻地认识省略号。

低阶段的阅读教学,应坚持“以读为本”将读的训练贯穿全课的始终。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真切准确地感受本文。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引导他们在思想上获得启迪,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

本节课中,我通过“你最喜欢哪句话?你读懂了什么?”的点拨,全方位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理解展示阅读体会。我始终以读为载体,引导学生人人读,反复读,多层次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通过反复地读,学生读懂了“小虫拿它当花伞”……不光课文里的句子读懂了,还能展开丰富的想像。我随机对学生进行了句式训练。这样,阅读教学便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学习才称得上是主动的,只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并在实际中应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朗读,并自由配上动作,学生朗读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在教室里尽情地想像配上动作。一开始,有些学生还不敢做动作,看着其他学生都在做,他们也动起来了。指名上台表演,你看!刘凯伦配上动作还真不错,特别是放风筝的动作更是像极了。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第七篇】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二.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

三学海拾贝。

1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2听录音,整体感知。

3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当场成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纪弦(略)。

三赏析诗歌。

1、录音,整体感知诗歌。

2、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第八篇】

《一片槐树叶》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6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一次偶然翻阅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作者借夹在书中的这一片槐树叶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诗中浓郁的乡愁、拳拳爱国之情,对学生无疑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上完《一片槐树叶》后,想想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过程,教学效果,颇有感慨。先说说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而在语文课堂上采取音乐导入的方式更有优势。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而为可能。”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方式:先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师说:“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不再四处漂泊。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在向我们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游子思乡)再引导学生回忆过去有关乡情的作品(如《静夜思》《乡愁》《泊船瓜洲》等)然后边让屏幕上播放图片边说:“是的,乡思一直都是文人骚客久唱不衰的主题,当离家万里的时候,一片枯黄的树叶,一幅旧画,一首老歌,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却很容易触动我们的思乡情怀。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同样表达思乡情感的现代诗《一片槐树叶》”如此导入,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既营造了良好课堂气氛,又能充分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

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有指导的读书活动,把课本的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同时全面提高学生自己的语文素质的过程。而且,本文是现代诗,语言朴素易懂,更适合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掌握。所以结合课文特点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适当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鼓励学生挑战背诵.2、品读诗歌,体悟诗情。引导学生品词品句,进一步感悟诗歌情感。3、熟读诗歌,升华情感。 诗贵言情,阅读抒情诗的重点在于读懂诗中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而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处境顺,很难有“乡愁”这种生活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挖掘这种感受,以使在学习中达到这种情感共鸣,考虑到农村中学住校生占绝大多数,所以这里我设计了让住校生寻找意象,表达想家的感情,以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升华情感。如此一来,整节课学生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蕴含着的深深的情感。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反馈结果来看,教学效果是很不错。

所谓“下水作文”,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出了题目,不光让学生做,自己也做,自己亲自尝尝‘梨子’的滋味,便于指导学生。”教师写下水文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又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在最后的写作训练里,考虑到本班的写作水平,我安排了两个主题:一个是课后练习里——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象,具体描写诗人归故里的情景。二是想象诗人面对那一片槐树叶的外貌和神态,要体现诗人细微的情感变化,进行片段描写。很多学生选择了第二个主题的写作练习,于是我就“随波逐流”在黑板上写起同样主题的“片段作文”,“诗人正在翻阅一本尘封已久的诗集,翻着翻着,突然停了下来,眼睛睁大了——一片叶子从书里悄然滑落,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这片槐树叶——薄薄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他小心翼翼地捡起,托在手中,仿佛擎着一个稀世珍宝,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叶片上,也照射到诗人那爬上皱纹的额头和缕缕银丝,还有凝在眼中的满汪思乡泪,在那泪珠欲滴落的时刻,他仰起头,长长叹了口气,把那片槐树叶紧紧地贴在自己的心上。”

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一个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规定,初中三年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所以优秀的作品我们都要求学生背诵,而对老师有没有要求呢?刚入行的那一年,上完课我说出背诵要求时,就有几个学生开玩笑地说:“老师,要我们背,你背过了吗?”当时我只能含糊应对。后来细想: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却不背或背不过,学生怎么会信服我呢?如果我能够在课堂上流畅,富有感情地朗诵,那学生自然就会认为,背诵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深入文本,读出自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教师背诵经典文本对提高教学设计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从那以后,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我自己也要背诵,而且要比学生背得更好。《一片槐树叶》也不例外,当我拿着从校园树下捡来的枯黄的树叶,在《秘密花园》钢琴曲的背景音乐下,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钦佩的神色。

有成功,也有很多不足。印象最深的就是“下水作文”,“实践出真知”说得真有道理,对于写作,我一直对学生强调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动笔。而真正一写,才知道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好好地训练,在写下水文的时候,发现很多文字的表达都不够到位。满脑子的情感,下笔的时候老是找不到准确的语句表达,真可谓“眼高手低”。看来,要想做一个合格的“教练”,我自己也不能疏于练习。另外,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也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

我想,只有认真思考,发挥所长,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进步才会越来越大。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226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