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关于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网友发表时间 269150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我市是我国东部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城市,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科学制定具体规划,高标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谱写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团结进步的和美画卷。

一、我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一)组织保障:确立党建引领工作机制。我市率先探索党建引领民族工作机制,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城市民族工作范式。成立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担任组长,副市长协助工作担任副组长,相关单位领导列为组员。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破除了部门间的条块阻隔,推动重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委常委会把全市范围的民族工作纳入常规议题,定期开展专题研究并推进部署。制定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对市域内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作出明确安排,为实现全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布好局、谋好篇。将民族工作纳入党建责任制考核内容,并作为意识形态主要工作进行巡查。充分发挥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以及市社会主义学院的教育功能,对从事民族工作的干部进行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培训。建立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和镇(街道)、村(社区)两级责任制,形成上下联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民族工作格局。

(二)多元参与:构建民族互嵌发展平台。全市上下树立“一盘棋”的城市民族工作理念,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合作共建机制。早在1988年,我市就率先成立了民族团结促进会,并积极探索推动各市(县)区和条件成熟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组织,分层次、广渠道吸纳了一批热心的单位和个人,在联系团结各族群众、防范化解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构建民族互嵌发展平台。扎实开展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培育出一批社区民族工作先进典型,其中惠南、古运苑、夏东等社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广泛在各级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江南大学、我市旅游商贸学校和柏庄实验小学被江苏省确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学校。创立企业民族工作联盟,我市华洋滚动轴承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建立了“同心生产线”“同心书屋”等工作品牌。

(三)文化润心:提升精品文艺宣传效能。我市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深化年”“提升年”“强化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月”等系列活动,将宣传教育深入到社区、酒店、车站等窗口单位。我市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深入开展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连续组织开展各族群众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增强了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以我市明慈心血管病医院“天使之旅心脏救助行动”被确定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510工程”重点扶持项目为契机,采用真实事例结合艺术表现手法,用大型舞剧形式创排的文艺作品《救心》,通过展示天使之旅“双心行动”,讲述对各族贫困“先心”患者无私救助的感人故事,并且将爱国爱党、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各族儿童和家长心中。

(四)东西部协作:彰显共同富裕时代要求。我市创新开展“红石榴就业行动”,架起共同富裕的“连心桥”。由政府搭建平台,积极与新疆、贵州、青海等中西部省份开展对口协作,实施人才交流和劳务对接,精准为企业和员工进行双向匹配。有组织地吸纳民族地区劳动力,把来锡就业的各民族职工服务管理工作全面纳入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落实就业帮扶和社会保险补贴等扶持政策。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探索“东部总部—西部基地”“东部研发—西部生产”“东部企业—西部资源”产业分工协作新模式。利用丰富的职教资源,开展“乐业城市”校企对接活动,为来锡务工的各族群众提供技能培训,帮助其提升就业能力,拓宽创业渠道。搭建团结互助生产生活平台,打通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回路,零距离服务各族群众,助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推进东西部共同富裕。

二、我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专业人才不足,基层力量薄弱。当前,我市城市民族工作面临“重要程度高、力量配置低”的矛盾。归其原因在于基层民族工作思想认识不足、专业人才缺乏,造成日常开展民族工作缺乏有效覆盖和全方位跟踪服务。多数单位对民族工作主观意识较强,仍以“管制”思维开展民族工作,工作主动性不强,缺乏必要的民族知识培训和能力素质的提升。目前,基层民族工作力量配置难以满足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局面和新变化,市(县)区民族宗教事务局作为统战部内设二级单位,在编人员一般为2至3人,日常工作量大、服务面广、专业性强,力量配备略显不足。尤其在各民族人口跨区域流动更为频繁的背景下,多数镇(街道)和村(社区)并未配备专门负责民族工作的工作人员,容易出现基层民族工作与社区其他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缺乏工作专业性和针对性,降低了民族工作的精准性和辨识度。

(二)部门条块分割,管理效率不高。民族工作虽由统战部门统筹指导,实际上其重点工作领域涉及多单位多部门。在各民族人口情况摸底上,公安机关和各街道社区通常掌握第一手数据和资料,而在具体民族工作落实上,民政、教育、人社、公安等部门均要承担不同程度职责,从而形成民族工作条块分割和协管并进的局面。尽管我市成立了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但各部门在具体工作中,仍然局限于填表、迎检、评估、考核等形式,影响了民族工作专门研讨和主动部署实效。统战部门虽居中统筹,但难以实现各部门资源共享和面面兼顾,极易出现职责不明、分工不清和推诿扯皮的问题,降低公共资源利用率。

(三)人口结构复杂,联动发展受限。当前,我市各民族人口结构日趋多元。少数民族社会身份逐渐由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转变为新兴利益群体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具有了一定的社会资本和社会影响力,但在实现全方位嵌入上仍然面临“嵌入度低、边界性强”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各族群众交往形式单一、频次不高、深度不足。目前,少数民族人口拥有自我住房率低,多以集体宿舍或房屋租赁等形式完成居住,且多以地缘、亲缘和血缘联结聚居在一起,造成各族群众的社会交往面狭窄、社区交往出现阻隔。在工作上,由于长期实施属地化管理体制,规定地方政府负有对户籍人口进行管理的事权责任。但现有的户籍管理模式依然采用以公安部门牵头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难以做到“治”与“导”相结合,造成政府间联动频次较低,难以有效解决对各族群众服务少、保障难等问题。

(四)精细程度不高,服务保障失位。由于民族工作复杂性高、涉及面广、敏感度强,极易引发社会关注,扩大社会影响,因此,亟须提升民族工作的精细化程度加以保障。但在传统管控思维下,城市民族工作主要抓社会治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各族群众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维权、心理等多样性的需求,容易对各族群众的人文关怀与精细化管理产生忽视,出现公共服务失位问题。民族工作推动呈点状分布,缺乏由点到面的全面推进。政府、社会组织与各族群众间利益导向不统一,服务中心“造血”功能不足,缺乏各方都能获益的市场化长效机制,可持续发展势头受阻。加之少数民族人口户籍、文化教育、从业特征、民族风俗等情况各异,容易使多种问题交织在一起,增加了民族工作难度。

三、我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思路

(一)提升业务水平,推动民族工作专业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民族工作的基本格局,将民族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党建责任制考核、意识形态巡察等重点工作中,开展民族工作专题议程,提高对民族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统筹力度。积极发挥市委统战部的统筹作用,落实主体责任,探索与各级各部门合作协调的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舆论环境。在市委指导下,与编办协作优化机构“三定方案”、保障经费投入、配齐各级统战力量,保证基层统战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民族工作的连续性。进一步加强市社会主义学院以及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统战教研室的建设力度,通过开设“统一战线中的民族理论和宗教理论”等课程,对相关职能部门的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全面提升我市统战干部的业务水平。特别是针对各族群众实际需求,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培育社会组织,增强对各族群众的人文关怀,提高管理服务质量,提升各族群众的融入度与获得感。

(二)破除条块壁垒,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少数民族人口居住登记工作数字化、精细化的基础上,巩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工作成果。各级党委政府要拨出专项经费,畅通利益诉求渠道。推进城市民族事务法治化,在城市社区开展法治文化宣传,营造法治化工作条件和创业环境。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和普法教育,用法律知识化解潜在矛盾纠纷,维护民族情感,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会尊严。就业与劳动保障部门要针对民族特征,加强其技能培训与法治教育;教育部门要给予少数民族儿童适龄教育保障,尤其是要解决来我市就业的少数民族家庭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执法部门要做好特色经营型人员规范经营工作,加强流动摊贩教育引导和帮扶管理。此外,在民族社区,应当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为少数民族群众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推广协商式政策议程设置模式,将社情民意与政策制定有机结合,形成支持各族群众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全方位嵌入的政策体系。

(三)促进文化嵌入,推动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营造开放包容的舆论环境,依靠新闻媒体搭建好各民族间的情感桥梁,网络平台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加大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正向宣传报道。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民族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加强我市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文化长廊的阵地作用,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及时了解各族群众的文化需求,加大图书采购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围绕各民族重要节庆组织举办民族文化节,动员社区居民广泛参与进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契机,让民族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以创建工作为抓手,提升民族文化的品牌性与辨识度。

(四)优化就业服务,推动东西部平衡联动发展。民族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需要强化合作,携手提供精准的公共服务。要加强与对口支援地区协作力度,建立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联席议事机制,打造政府间常态化办公,形成跨区域共建共治模式。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建立市场为主导的用工供需协调机制,打破点状的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帮扶行动,塑造常态化全面统筹的东西部地区人才输送机制。转变政府单中心治理思维,推动建立多元协调机制,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导,建设红石榴就业指导中心,改政府“输血”为社会“造血”。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政府与各族群众沟通对接力度,最大程度调动社会组织和各族群众参与红石榴就业服务中心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合作中保障社会组织和各族群众的核心利益,塑造三方共赢的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269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