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普查年度总结【精选5篇】
【导言】此例“经济普查年度总结【精选5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经济普查年度总结【第一篇】
我们利用两天的时间召开了“20*年全市统计工作会议暨经济普查总结表彰和农业普查动员会议”。按照会议的安排和部署,今天下午由我代表市局和总队的班子作一个总结。
一、本次统计工作会议是在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的、成功的会议
(一)会议背景
1、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重要的关键时期。我们刚刚进行了全国的经济普查。经济普查之后,全国的经济总量有一个明显的上升,比普查前核算的数字增加了万亿元,达到16万亿元。我们对经济总量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市经过经济普查,2004年经济总量达到了6*0亿元,人均达到4970美元。20*年人均达到5457美元,这对于*市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5年,按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2010年*市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翻。在此期间,*还要举办奥运会,要实现“新*、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奥运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我们在《奥运投入与*经济发展投入产出分析》课题中分析到,直接的奥运投资和旅游带动GDP年均增长%,20*年三产的比重将达到69%(现在是%);通过奥运将净增劳动岗位182万个。同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相适应,社会发展也发生了并还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2、统计工作处在重要的关键时期。一是国家周期性普查制度的实施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按照10年一个周期,已经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按照国家调整,逢0是人口普查、逢3、逢8是经济普查、逢6是农业普查。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任务。在未来五年内,我们还要完成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经过第一次经济普查,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无论是国家经济普查数据还是*经济普查数据之后,国内外的反响比我们预料的要平静得多、正面得多。一方面社会评论非常的中性、理性,非常客观,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普查数据还原了经济发展的本来面目,国内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切身感受的,认为中国通过经济普查修订的数据是正常的,是合情合理的。同时社会各界对我们即将开展的农业普查也充满了期望。通过经济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和农业普查,我们将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全新的、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二是国家调查队体制改革处在关键时期。按照国家的部署,一季度要完成省一级的改革、二季度要完成地市一级改革、三季度完成县一级改革。国家调查队体制改革不论采取哪种模式,都必将对未来的统计体制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在这项工作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
三是街乡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也正处在关键时期。去年,大兴区在街乡统计体制改革中先走了一步,石景山区、海淀区也分别在撤科建所的工作中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下一步各区县如何跟进,都是摆在我们全市政府统计系统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
(二)会议特点和收获
一是规模较大、参会人较多。大会由市、区县、街乡镇三级政府统计人员代表、各区县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各街乡镇主管统计工作和农业普查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各相关委办局领导,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和各大媒体新闻记者等近1000余人参加,无论是人员上还是规格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二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会议对“十五”时期全市统计工作进行了总结,描绘了“十一五”统计事业发展的蓝图,部署了20*年全系统具体工作任务,总结表彰了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动员了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既有集中的大会,又有分组讨论,会上播放了电视片,还有10件大事的展板,这些对于会议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三是时间较短、效率较高。这次采取三会合一,如果分开的话,就不可能达到这样大的规模,合起来开,三件事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充分体现了精简、高效的原则。
大家在讨论中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开得好、开得及时,这是在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的、成功的会议,振奋了精神,鼓舞了士气,增强了信心。
一是既研究了工作又交流了经验。这次会议前,我们将各区县的典型材料在*市统计信息网上进行了交流,有的总结全面工作,有的从基础建设、统计执法、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等不同角度介绍了经验,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有借鉴性,希望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是既肯定了成绩又不回避问题。会议对“十五”时期全市统计工作总结得全面、客观,既总结了全市统计改革与建设的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突出成绩,又准确地指出了当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三个矛盾”。特别是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林贤郁、*市副市长张茅的讲话,以及牛有成副市长农业普查的动员讲话,使大家备受鼓舞。大家在讨论中也是既肯定了成绩又提出问题,而且有的问题也比较尖锐。
三是既立足当前又规划长远。大家对《*市统计“十一五”发展规划(讨论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规划》方向明确,立足点高,使广大统计人员看到了统计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认为崔局长所作的工作报告,高度概括了“十五”时期全市统计改革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对20*年提出的“一、二、三、三”的主要任务,内容具体,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既强调了创新,又实事求是,对今后统计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讨论中,大家对新时期的统计改革与建设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对全市《规划》也提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议和要求。会后,我们还要针对大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专门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规划》进行必要的补充与修改。
二、再接再厉努力做好全年的各项工作
20*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统计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年。与20*年相比,今年总体工作任务仍然不会减少,工作难度和压力不会减弱。崔局长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今年我们将一以贯之地延续“一二三”的工作格局,集中力量办好三件大事:即抓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推进大都市统计指标体系的实施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统计信息化二期工程建设。这三项工作都是关系到今后统计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任务都很艰巨。结合今年的重点工作,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一)认真制定统计“十一五”发展规划,为初步建成大都市统计体系打好基础
这两天,大家针对《*市政府统计发展规划(20*—2010年)》进行了热烈讨论。从《规划》的编制上讲,市局进行了多次讨论,可以说是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当然,规划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大家提到的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应更多地体现系统性、指标体系中对于如何反映“奥运经济”阐述不够、保障措施比较单薄、目标还不够清晰,还需要对规划中每一项工作任务做进一步分解细化,明确时间要求,以便更好地抓好落实,等等。这些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必要的修改。关于《规划》,我再作以下几点说明。
首先,为什么编制这个《规划》?一句话,就是统计事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从*市的城市特点,从市政府对我们的工作要求来看,*是首都,是首善之区,*的各项工作要走在全国的前列。*市人代会上刚刚通过了*市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市政府也要求各个部门从5年的角度规划各自的工作。另一方面,从统计工作的特点来看,也需要编制这样一个《规划》。因为,统计工作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要通过统计数字反映社会发展的变化、趋势、特点和问题。同时,统计工作本身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也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的调整。第三,从时间概念上看,5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概念,既不太短又不太长,对未来能有一定程度的预知和把握,也可以竭尽全力做一些必要的事情。
第二,《规划》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要在未来5年构建大都市统计体系。大都市统计体系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大都市”。大都市不同于全国,不同于省一级。全国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从经济发展水平上,从产业结构上,以及从人口的构成上,同其他地区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具有许多大都市的特点;第二个关键词就是“体系”。大都市统计体系包括8个子系统,不是单个独立的个体,是一系列个体的集成,应该是立体的,互相配套的。今后将统计部门向企业收数改成企业向统计部门报数,我们的一系列工作流程和管理方式也要进行相应改变。
第三,怎么做?首先,我们要专门就《规划》内容举办讲座、培训班。区县局长、处长学习班也将在今年上半年举办,市局还要面向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对《规划》进行宣解;第二,各个区县各个专业,会后也要专门开会研究学习《规划》;第三,各区县各专业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明确自身在规划中应处的位置;第四,提出分阶段计划,明确各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
(二)努力做好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全面摸清*市“三农”的情况
正如市长来*调研时所强调的,“三农”问题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搞好农业普查,全面掌握*农业、农村、农民情况,对*市加快新农村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农业普查范围广、难度大、内容多、情况复杂,组织难度大。牛有成副市长在昨天的农业普查动员会议上也再次强调了*农业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生产价值上,更重要的是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20*年要完成农业普查五个阶段的前三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也就是说将近70%的农业普查工作量都要在今年完成,任务十分繁重。大家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高度重视、齐心协力搞好这次普查。
一是要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农业普查和经济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一样,不单纯是统计部门自身的行为,而是政府行为,需要各有关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全国农业普查由国务院统一部署,全市农业普查由市政府统一部署,到了区县、街道,也是一级政府行为。从国务院到市、区县、乡镇各级政府,都有义务认真组织完成好这次农业普查。调查中如果遇到困难,我们首先要强调政府行为,力求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是要加强调研,完善普查方案。要从*特点出发,制定适合*实际的农业普查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农业普查工作。要积极征求农普办各成员单位和区县政府的意见,共同把*市的方案制定好。
三是要加强组织,健全调查队伍。要借鉴经济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经验,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经济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后,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支调查员队伍,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支调查员队伍,做好培训工作。至于聘用调查员的经费如何解决,各区县的情况不同,要利用有限的经费尽可能地向下倾斜,如果确实存在困难,我们还可以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研究。
四是要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要借鉴以往大型调查的经验,借助各种宣传渠道,结合*“三农”特点,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普查宣传。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把握好宣传的角度,探索适合*三农特点的宣传方法,通过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了解、关心、支持农业普查,提高农业普查的配合程度。
五是要加强检查,强化责任意识。各区县统计局要高度重视农业普查工作,严格执行一把手责任制,一级抓一级。要通过检查,切实掌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农业普查现在的结果很难说,土地、产量、畜牧业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都很难预料。如果农业普查出来的数据颠覆了历史数据,我们敢不敢拍板,敢不敢对普查质量做出承诺?这都取决于我们对质量的控制把关。
(三)稳步推进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是这次讨论中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市委书记刘淇在《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切实解决好编制、机构和投入问题,提高基础工作水平。”1月5日,王歧山市长到市统计局调研,又特别强调了要在编制、机构和投入问题上给予必要的支持。昨天张茅副市长的讲话中也讲到了。按照市领导的指示精神,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与市编办、财政局、人事局等部门多次沟通,并正在研究起草上报市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的意见》,就乡镇建立“撤科建所”、组建地方调查队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意见。上述两项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增加人员编制,加强统计力量。
1、调查队体制改革。一是要正面理解改革的意义。调查队改革是我国统计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对于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增强国家统计局对各级调查队的管理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二是要明确改革的方向和原则。要坚持合理分工、提高效率、维护团结、促进工作的原则进行改革。国家统计局李德水局长指出,只要能够保证调查队独立上报数据,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团结,一切方法措施都可以采取。只要提高了效率,促进了团结,促进了工作,改革就达到了目的。三是要积极稳妥,分步推进。3月份,*市一级要完成挂牌,之后,2、3季度我们要充分开展调研,争取成立地方调查队,加强各区县的调查力量,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2、街道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一是要全面推进街道统计管理体制改革。街道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以撤科建所为标志,改革的成败与各区县统计工作的开展和统计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二是要认真总结经验。一些区县分别为我们探索出不同的模式,也遇到了不同的问题。各区县在推进改革的模式上,可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进行交流,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统计工作的改革模式。
(四)积极推进信息化二期工程建设,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
今年是全市统计信息化二期工程建设的攻坚之年。统计信息化建设决不仅仅是简单地添置硬件设备,重点是要改进统计方法制度,要改进工作流程,使之更适应统计工作的需要,要以信息化带动统计工作的现代化。今年信息化建设一是要立足全市,整体考虑。要有全局、全系统意识,不搞重复建设。二是要明确需求。二期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搞好“软件建设”,做好需求的调研。至于各区县在信息化建设中要如何做好配套工作,我们将另行召开相关会议进行部署。
(五)大力加强统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氛围
文化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统计文化也是同统计生产力相适应的,是统计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今年统计文化建设要结合国家统计局“视统计信誉为生命”的主题实践活动,具体要做到“三结合”。
一是将加强统计文化建设与推进各项统计业务建设相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二是将探讨统计文化内涵与丰富统计文化形式相结合,统计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还要反映统计工作特点和统计人的特点;三是将营造大氛围和改善小环境相结合。大氛围就是整个系统,小环境就是各局机关、各处室。
三、立即行动,认真贯彻会议精神
20*年是全市政府统计工作的“基础建设年”,对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大家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忧患意识。工作难度很大,压力很大,同时意义也很重大。全系统上下要对今年的工作任务有清晰的把握。
1、及时汇报,争取支持。大家回去以后,一方面要及时地把会议精神向各区县党政领导汇报,积极争取得到区县政府的支持,了解区县领导对我们未来5年的统计工作的要求,把意见反馈回来;另一方面要召开各区县局务会和各处室处务会,学习和传达贯彻市政府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全市统计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安排好今年的工作。
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今年的工作任务很重,也非常多,大家要认真梳理各项工作,突出重点,兼顾全面,要把全年的工作安排好,要结合全市会议的要求,结合实际,开好各区县的统计工作会。
3、相互理解,加强沟通。全市统计系统是“一家人”,今后市局、总队和区县局要加强沟通和交流,把市局、总队的改革意向、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与各区县沟通,使全市统计工作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同时各区县在改革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和市局、总队交流,我们将尽力帮助区县解决相关问题。要尽量避免市局、总队和区县出现信息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经济普查年度总结【第二篇】
关键词:人口统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普查
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人口普查都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而在中国这个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的国家,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情况,更可谓第一国情。人口状况与经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掌握人口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准确信息,对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的国家
相传夏禹治水后,把中国分为九州,就着手统计人口和土地。商朝有专门统计人口的官吏“司民”。春秋战国时期以25家立社,按社登记人口、土地。刘邦统军攻破秦宫时,萧何远见卓识,直奔丞相府把秦各种档案先抓到手里,其中就有全国的户籍钱粮档案,说明秦也已统计人口。汉朝建立“算赋法”,规定定期调查人口。《汉书·地理志》载,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人口总数为5959万人,户数为1223万户。清朝自乾隆始每年都有全国人口统计数字,中华民族4亿人就是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统计的。
不过我国古代统治者进行人口普查和统计,其目标重在征发兵役劳役赋税,故被统计的人口以纳税人为主,其他人从简或不计。直至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才突破这个框框。这年的11月,明太祖派军队协助地方进行了一次对全国人户的“点闸对比”(即户口清查),给每户编制了户帖,上首书“钦奉圣旨”,次开户主姓名、籍贯及其全家口数,下列两项,分记男子成丁、不成丁与妇女大口、小口的数字以及各人的姓名、年龄和与户主的关系,最后备“事产”一项,详载其户的产业基本情况,并附注“户别”(民户或军户、匠户等)。这与现在所谓的“人口普查”最为接近。它比1790年美国和1801年英国举办的国情普查早400余年。其体制之完备、内容之翔实,史无前例。故西方统计史学者一致承认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普查记录。
二、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历次人口普查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新中国建立后,至今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历次人口普查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一)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志着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的开始
1953年6月30日24时,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601,938,035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人口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本世纪30年代,曾经有过一次很不全面的调查,从那时起,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便成为中国人口的代名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49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正是百废待兴之时,摸清人口状况,了解我国基本国情,成为开展新中国建设的当务之急。1953年,全国开始了第一次普选,而选举各级人民代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准确的人口数据,普选是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
1953年4月3日,中国开始进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参加普查工作的人员共250多万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了进行全国人口调查的指示和《全国人口登记办法》。规定:以1953年6月30日24时为人口普查的计算标准时间,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均应进行登记。由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措施严密的组织实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取得了准确可靠的人口数字。195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表了《关于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的公报》。公布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在1953年6月30日24时总人口为601,938,035人。这个数字刷新了多年来沿用的四亿七千五百万这个估算的数字,这个数字给大家一个深刻的印象:新中国有六万万人口。
(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为编制“三五”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基础资料。
1964年6月30日24时我国进行了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总数为723,070,269人。
为编制“三五”计划和长远规划,摸清人口底数,特别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人口变化状况,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64年2月21日颁发《关于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工作指示》,在全国开展人口普查工作。普查项目除保留“一普”的年龄、性别、民族等6项指标外,比第一次增加了本人身份、文化程度和职业等共9项,普查的指标体系更加完善,人口普查所得到的很多数据都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第一手资料。
(三)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中国人口统计史上人口普查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新开端。
1982年7月1日零时我国进行了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为1,031,882,511人。
由于受到“”的干扰,正常的户口登记、管理工作、人口统计工作一度中断。1982年距第二次人口普查已经过去了18年,我国人口在数量、地区分布、结构和素质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以最基本的人口信息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和规划的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确定1982年7月1日零时为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普查项目最多的一次人口普查,也是我国第一次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一次现代化人口普查。第三次人口普查翻开了中国人口统计史上新的一页,是我国人口普查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现代化的一个新开端。
1982年的这次人口普查不仅在我国人口普查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来自世界各国的人口学家、统计专家等各界人士几百人在普查期间到我国考察交流,并撰文评价中国在这次人口普查中取得的组织实施、数据处理等方面经验对于中国以及世界人口普查工作的意义。
这次《山草香·》人口普查,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世界人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普查的质量控制、保证数据处理时效性的办法等,赢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赞誉,并被联合国秘书处制订的《人口与住房普查的原则和建议》所采纳。
(四)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同国际接轨的人口普查。
1990年7月1日0时我国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 1,160, 017, 381人。
这次普查与联合国关于1990年人口普查的建议相一致。
与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这次人口普查的登记项目增加了“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状况”和“迁来本地的原因”两项,旨在查清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和原因。同时增加了死亡人口的民族、文化程度、死亡时的婚姻状况和死者生前从事的主要职业等。
1982至1990年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1990年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从1982年的604万人上升为1,576万人,其增长率为160%﹔高中文化程度者的增长率为9%﹔初中文化程度增长率为48%﹔小学文化程度增长率为18%。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5-1990年的5年间,中国人口迁移总量达3,413万人,年均迁移率约为﹪,其迁移规模在不同地区之间极不平衡。在迁入人口中,迁入城市的有2,万,迁入镇的有万,迁入农村的有万。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五)第五次人口普查,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文项目。
2000年11月1日0时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295,330,000人。
通过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系统地、全面地、准确地掌握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统筹安排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这次人口普查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一次人口普查,情况和以前相比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难度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次人口普查主要的难度有三点:一是人户分离的现象非常严重。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三是遇到了一些政策上的问题,比如超计划生育的人怕罚款,一些务工的人怕收费等等矛盾。针对这些情况,从1998年就开始进行了人口普查的准备工作,制定了人口普查的办法,并且划分了普查区和普查小区,绘制了每个普查小区的地图。在这次普查中,培训了五百万个普查员和一百万个普查指导员,加上各种普查机构人员、公安干警、街道,整个参加普查工作的有一千万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文项目。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人口增长的压力。每年出生人口大约在一千七百万人以上,扣除死亡人口,每年净增人口还在一千万左右。总和生育率已经从七十年代的4下降到了,取得了显著成绩。
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六十五岁及以上的人口已经占到了%,比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了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人口已经开始步入老龄社会。今后,我国的老龄人口还会继续的快速增长,采取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一是要把老龄事业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去。二是要加强社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三是发展老年人的福利事业,扩大敬老、养老的范围。包括兴办为老年人服务的福利设施 。四是要加强社会教育,大力营造一种全社会的敬老、养老、助老的风气。
(六)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堪称“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从2007年底进行“人户分离”试点开始历时3年,有600多万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参加。中央财政为此投入近7亿元,全国各地投入或将达到70亿元,全国财政投入或将达到80亿元。投入的人财物力及时间成本甚巨,堪称“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
与2000年的“五普”相比,经过10年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加剧、利益多元化、社会心理变化,都给此次人口普查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人口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只有把人口基础数据搞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促进科学发展,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
经济普查年度总结【第三篇】
一、组织机构健全,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二、强化宣传工作力度,开展多形式普查宣传
广泛宣传是搞好经济普查的基础。通过宣传能使社会各届了解普查,从而关心和支持普查工作,提高对普查工作的配合程度。为把经济普查工作做实做细,县经济普查办制定了相关的宣传方案,进行宣传培训,采取多形式的宣传方式,强化宣传工作的力度。从经济普查正式启动后,全县共召开各种宣传动员会3次;印制宣传挂历500份,挂横幅18条,发放《致被调查户的一封信》、张贴宣传画等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在单位清查期间,县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xxx就全县经济普查作了电视讲话,号召动员全县人民积极参与支持经济普查,进一步使经济普查宣传工作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普查员的工作热情,同时也得到了广大普查户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与大力支持。
三、认真组织实施单位清查和个体户调查登记工作,为普查登记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根据市经普办的安排,结合我县实际,以*经普办字(2004)6号文件下发《xx县第一次经济普查单位清查工作安排意见》,要求各乡(镇)普查办做好普查区域划分、普查区域图绘制,选配好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健全一支高素质的普查队伍,确保普查工作有序开展。
2、认真组织培训,保证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少走弯路。历次普查经验证明,培训质量直接影响到普查质量,为了保证培训质量,要求授课人员认真吃透《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方案》内容要求,讲解要到位,如把握不准的,虚心请教市经普办业务指导人员。我县普查员培训分两批,城关镇个体户密集、单位数多,单独作为一批培训。继2004年9月27日全市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培训结束后,10月12日、19日分别召开了xx县第一次经济普查培训,并明确县经普办人员分别联系各乡(镇)单位清查和个体户调查登记工作,加强了对各乡(镇)的督促指导。
3、合理安排,精心组织。精心组织是搞好经济普查的前提,根据《国家方案》和省、市普查办的要求,我县单位清查工作采取“条块结合、分工协作、全面清查”的普查方法,以基础库为参照,要求各乡(镇)普查办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对各普查区开展“地毯式”的单位清查和个体经营户调查。清查结果经评估认证整理形成单位清查数据库上报,我县上报的单位总数xxx个,其中法人单位xxx个,产业活动单位xxx个。经2004年12月初市经普办组织全市交叉检查,我县单位清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漏报率”和“差错率”均为“0”。
四、严把数据质量关,加强对个体经营户查缺补漏和数据质量复核
五、认真安排,合理布置,全面完成各专业的普查工作
根据省方案和市普查办的要求,我县的单位普查登记工作按工业、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房地产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业、行政事业、服务业企业等行业布置,分专业进行普查培训,按专业要求明确责任。在普查登记过程中,各专业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及时掌握了解登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严格按照方案规定,认真审核,然后进行数据录入处理,全面完成了各专业的普查工作,高质量按时上报市经普办。填报普查的单位xxx个,其中法人单位xxx个,产业活动单位147个。
六、加强督促指导,确保各阶段的工作按时按质完成
为了使整个普查工作有序开展,加大了督促指导力度,在各阶段工作开展过程中,县经济普查办都组织业务骨干到各乡(镇)和企业进行督促指导。在单位清查工作中,县经济普查办领导小组组长、政府副县长xxx带领县政府办、县经普办的负责同志,到xx镇、xx乡进行督查,针对xx镇是我县经济普查工作的重心,工作量较大的实际情况,要求城关镇要精神组织,加强协调,高度重视,确保全县经济普查工作整体推进。县经普办并对xx个乡(镇)的个体经营户普查登记情况进行质量抽查,严格事前、事中、事后质量的控制,确保每一项普查数据能全面客观反映我县的实际情况。
经济普查工作情况汇报范文【第四篇】
全面摸清水利发展状况,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国务院于2010年1月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10年至201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总体方案》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普查的目的与意义
市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局部。开展水利普查是为了全面查清我市河道与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市情市力调查。系统掌握河道开发治理维护状况,摸清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解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状况,建立基础水信息平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水信息支撑和保障。
有利于谋划水利久远发展的思路,搞好水利普查。科学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可继续发展战略;有利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有利于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和水资源维护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普查内容与任务
市第一次水利普查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5项内容:根据普查总体目标。
查清河道的数量、长度及其水文特征状况。1河道基本情况。通过对我市河道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
查清闸涵、泵站、引调水、堤防、农村供水、灌区和地下取水井等各类水利工程数量与分布、规模与能力及其效益等情况。2水利工程基本情况。通过对我市水利工程的普查。
以及生态环境用水的调查,3经济社会用水情况。通过对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建筑业及第三产业等国民经济各行业用水。全面查清我市经济社会用水状况。
掌握我市河道开发治理维护的基本情况。4河道开发治理维护情况。通过对河道取水口、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及河道治理情况的普查。
全面查清我市水利单位的数量、从业人员数量及结构、资产规模及运营状况等。5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通过对各类水利单位和机构的调查。
进一步完善基础水信息规范和统计调查制度,通过调查及填报录入各类清查表、台账表、普查表及汇总表。建立健全基础水信息登记和台账管理系统,建立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水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
三、普查时间与步骤
1前期准备阶级(2010年10月-201012月)
选聘普查员及普查指导员,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编制实施方案,落实工作经费,宣传动员等。
2清查登记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2月)
编制普查对象名录;建立普查动态指标台账;通过档案查阅、现场查勘、影像提取等多种方式获取数据,对各类普查对象进行清查登记。完成各项普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工作。
依照统一布置,12011年1月。对行政和技术人员、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开展第一阶段市级培训。
通过调查、筛选,22011年1月-3月。编制上报各类水利普查对象的名录,建立并下发灌区、工业、建筑业及第三产业台账表。
依照“地原则”根据名录对各类普查对象进行清查,32011年4月-6月。摸清普查对象的名称、位置、规模、管理单位、隶属关系等,完成清查名录审核、录入、抽查、汇总与上报。
开展全面调查,42011年6月-12月。分批分期上报普查基础数据。
3填表上报阶段(2012年1月-2012年6月)
对普查数据进行审核、录入、处置,合理确定各项普查指标数据。正式填表、汇总上报等。
根据现场调查采集的数据或基层填表单位填报的普查表和台账表,12012年1月-3月。利用普查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审核,并打印正式普查表反馈至填表单位签字盖章确认。
对各类普查表进行汇总、抽查、协调、上报至上一级水利普查办公室。22012年3月-6月。
4效果阶段(2012年7月-12月)
形成普查效果,开展普查资料分析、整理、汇编。总结验收,水利普查公报。
四、普查方式方法
通过档案查阅、现场查勘、影像提取等多种方式获取普查数据。一是详细调查,根据普查对象的数量、分布及特点。按本次普查设定的规模规范,对规模以上的普查对象进行详细调查,一般每个普查对象填报一张普查表;二是简单调查,一般对规模以下的普查对象进行简单调查,主要查清数量和规模情况,如规模以下的闸、机电井等;三是典型调查及抽样调查,对经济社会用水户,除用水大户以外的其他用水户,采取分行业、分类型直接选取典型用水户或抽样选取进行调查。
五、总体要求
经济普查年度总结【第五篇】
一、会议概况
二、主要精神
(一)省普查办常务副主任代表省普查办通报了全省经济普查工作总体情况。主要内容有:经济普查“四落实”工作成效明显,为全省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经济普查宣传工作逐步深入,普查外部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经济普查方案研制全面完成,为普查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经济普查试点圆满结束,为开展大规模普查活动积累了经验。杨主任说,全省经济普查工作总体上讲有成绩,有特点,但与先进省份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不够统一,认识有差距;二是宣传工作力度不大,措施办法不多;三是部分市县经费落实不够理想,全省一半以上的县只到位了—万元,还有个别县仅仅到位几千元。
(二)各市汇报交流了经济普查工作的进展情况。在全省总体框架下,各市工作开展都比较顺利。、、市政府召开了经济普查工作会议,并与县区签订了经济普查目标管理责任书,其余市通过普查办主任会议部署了普查工作。、、、已经启动了清查摸底工作,、、、做好了清查摸底准备工作,正在加紧部署清查摸底工作。县级普查经费落实不理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各市都设立了普查常设机构,除是副厅级、是处级、级别未定外,其他市为统计局内设副处级。
(三)省统计局长做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全面提高经济普查工作质量》的讲话。局长从八个方面对全省统计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主要精神是:
⒈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经济普查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国家统计总局李德水局长多次强调,此次经济普查事关重大,普查结果,既是国家研究制定“十一五”计划的重要依据,又是我们调整和修正以往经常性统计数据的基准,如果以往统计数据与此次普查数据不一致,则要以普查数据为准。今年上报的部分数据以普查代替年报。特别是制度方法不完善,调查领域不完整的服务业及规模以下企业尤其如此。对于国家局的规定和李德水局长的讲话精神,我们要认真学习,站在统计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深刻领会。这次经济普查不仅对各级政府至关重要,而且对我们统计系统关系重大。这次经济普查对我们全省统计系统可以说是一次机遇,如果我们抓住了这次机遇,千方百计地争取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将会使全省统计系统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显著的改观与提高,如果搞成功了,不但可以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进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统计部门的形象和声誉。这次经济普查同时也是一次挑战,如果不成功,将会使我们统计部门的威信和形象受到极大的损害。所以,对于我们统计部门来说,此次普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们市、县的统计局长、经济普查办主任,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有强烈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增强做好经济普查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⒉加强领导,把经济普查的各项具体工作做实做细。这次经济普查的最大特点就是综合性强,涉及专业多,参与部门多,组织难度大,协调任务重。因此我们各级统计系统的领导,特别是统计部门的一把手,必须高度重视,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对于经济普查的重要事项和关键环节要亲自过问亲自抓,哪个地区经济普查工作搞不好,首先要承担责任的就是统计局长。经济普查办公室主任,是经济普查的谋划者、组织者和协调者,是经济普查的直接责任人,必须肩负责任,勇挑重担,千方百计地抓好普查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与落实。各级经济普查办公室,对外是政府的督查办事机构,对内是统计系统内部各项普查工作的协调机构,一定要负起日常组织和协调责任。并且按照职责和分工,依靠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对涉及全局性的普查工作,要统筹把握,科学分解,突出重点,合理安排好普查办公室内部各个专业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高效率地开展。我们各级统计局内部的各个专业或科室,必须明确在普查中所处的位置与所承担的责任,必须明确工作标准和目标,按照普查办公室的统一安排,按时完成本专业本科室所承担的各项任务。版权所有
⒌加大宣传力度,为经济普查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历次普查经验表明,做好宣传工作对推动普查工作的开展、促进普查对象理解、配合、支持,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曾培炎副总理月日做出重要批示:“经济普查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各级政府要予以支持,做好宣传工作,解决好入户难、经费难、配合难问题。”这充分说明了做好宣传工作对搞好经济普查的重要作用。月份我省要开始进行清查摸底,省经济普查办公室将会同省级新闻媒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户外宣传方式,迅速掀起全省经济普查宣传的第一次高潮。月份是全国经济普查宣传月,省经济普查办公室将继续推进经济普查的社会宣传发动工作,掀起全省经济普查宣传的第二次高潮,为清查摸底及普查登记进行宣传动员。月中旬,省政府将在日报等省级主流媒体经济普查公告。在普查的标准时间(月日),请省长或主管副省长发表电视讲话,还要到普查登记现场视察。从现在起,各市、县宣传工作也要迅速掀起高潮,并且随着普查工作的进程不断升温。要按照全省经济普查宣传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尽快制定详细的宣传工作计划,并将宣传任务具体分解落实到各媒体、各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等。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重要作用,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大张旗鼓地宣传经济普查,为普查工作大造声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月中下旬,省经济普查办公室将组织有关人员到各地检查经济普查宣传工作。检查的重点是宣传效果,查看社会公众对经济普查的知晓率。同时,省经济普查办公室还要委托一些省级新闻媒体对部分市、区、县的宣传工作进行抽查。
⒍努力工作,解决好落实好普查经费及物资保障。对于普查经费的落实,省上、中央都有具体的文件,在全省两次电视电话会议上陈德明省长作过具体要求,后来原省长贾治邦同志又作过具体批示。从目前的情况看,不论是市一级,还是区县一级存在的差距都比较大。各级统计部门的主要领导要下大力气,继续抓住不放松,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为这次经济普查正常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客观上讲,从中央到地方,资金紧张是一个普遍及长期性的问题,要争取好资金,只有靠我们的工作力度和深度,措施得力是唯一的出路,再没有别的好办法。所以说对于下一步经费的落实,各级统计局的主要负责人必须出面,目的只有一个,争取足够的经费,保证经济普查工作顺利进行。省局也要尽一切力量进行配合,六、七月份省局领导已经派出督察组下到各市县,今后还将组织督察检查。各地在完成国家布置的各项任务的同时,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逐步改变我们统计部门的工作环境,提高我们统计部门的威信和威望,这是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的任务。××年是基层工作年,具体地讲是改善区县统计部门的工作条件,对于这个目标的完成和实现,要发挥各级的积极性,只有发挥了大家的积极性,才能把任务完成的好一些,为我们的统计事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发挥各级的积极性,这个思路一定要明确。千万不能有依赖思想,等、靠、要的思想要不得。改善基层的工作环境,一是改善交通条件,经过两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完成;二是网络建设,方案已经通过了国家论证,目前已经进入投标招标阶段,明年初可实现市县联网;三是微机设备的配备,根据国家局和省局的安排,初步打算,再给每个市配备微机台、服务器台;给每个县区配备微机台、刻录机打印机各台;通过这些工作使各市专业人员达到人机,区县专业人员达到人或人机,使统计信息化建设基本告一段落。经济普查的所有经费要统筹安排,一定要管好用好,不要浪费,不能出问题。对于经费、装备的使用问题,我们统计部门的各级领导要放在心上,也要有周密的计划和具体的目标。
⒎再接再厉,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年初召开的全省统计工作会议上,我们全省统计工作布置了八项任务。一是提高服务水平;二是深化方法制度改革;三是改善县级机构工作条件;四是经济普查和非公调查;五是信息化建设;六是统计执法;七是提高数据质量;八是加强统计系统队伍建设。这八项工作现在回过头来看,进展比较顺利,完成的希望非常大,希望各市回去以后,对照年初安排进行回顾和梳理,还有哪些没有完成,还有哪些薄弱环节,一定要确保完成。目前各地在统计执法问题上认识有偏差,执法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同志们,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统计工作正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正面临市场经济的复杂情况,社会的支持、配合度越来越低,统计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统计工作的环境不太好,所以说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服务,通过数据的评估,通过统计执法来改善我们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党和政府的支持,才能赢得社会各界的欢迎。
⒏不辱使命,以拼搏的精神搞好各项统计工作。目前,我们统计工作的地位、统计事业确实面临比较关键的考验,处在比较紧要的关头。月日国务院召开的第次国务会议上,总理指出,要认真抓好统计执法,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对于这个问题,月日国家统计局向中央写出了专题报告,总理、黄菊副总理都做了具体批示,要改进核算,对于核算要下管一级。从明年一月份开始,国家统计局对工业、农业、贸易、核算要下管一级。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必须考虑统计工作难在哪里?按照我们过去的思路:保证重点,提高质量,改善条件,增强团结。必须要使统计部门有威信、有威望,使统计部门的话有人听、事有人做、难有人帮。这就要靠我们的工作成果,比如信息数据质量,社会生活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分析。所以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统计部门的领导做起,既然干统计,一定要对得起统计事业,一定要对得起一起工作的同志。
(四)副局长做了会议小结。王局长要求各市:首先要努力做到两个统一,一是思想认识要统一到胡局长讲话精神上来,二是工作安排要统一到省上的安排部署上来。其次,各市局长、主任的工作重心要前移,要从市级机关移至经济普查第一线,真抓实干。再次,各市要进入经济普查工作倒计时工作状态,树立大局意识,决不能因为某一地方的工作不到位影响全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