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主题教育专题调研报告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考

爱美丽发表时间 3082570

主题教育专题调研报告——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考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高度,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部署安排,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区“文化繁荣行动计划”提出,到“十四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超过5% ,努力把**建设成文化特色鲜明、文化产业兴旺、文化事业繁荣的苏北文化名区。我区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如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能否找出适合**发展实际的对策,围绕上述疑问,我们作了专题调研。

一、我区文化建设的基础状况

调研组通过对文化建设的数据调查和相关部门的走访座谈,感受到近年来我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奠定了文化建设大发展的初步优势: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区7个镇3个办事处均建成达标文体站,并通过省、市验收。“农家书屋” 建设实现112个行政村全覆盖,乡镇文化活动中心、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全面对社会开放,先后开工建设了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体育馆、纪念馆等一批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场馆。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连续五年开展文化“三送工程”,举办各种类型的大中型群众文体活动,世纪广场、夏桥公园等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固定场所。《**散文集》、《**历史文化丛书》、报告文学集《今朝》、《玉龙湾》杂志等相继问世;一批书法、绘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举办展览并获得大奖;民间玉石雕刻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地区,彰显了我区文化产品创作的生机与活力。

文化产业渐成雏形。先后开工建设卧龙泉生态观光园、茱萸寺重建工程、潘安湖湿地工程、马庄农家乐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目前,我区文化产业主要涵盖出版物零售、印刷、玉石雕刻、休闲娱乐、营业性演出服务、文化旅游等多个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良好势头。

文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建立健全了各级文物保护网络,白集汉墓陈列馆、运河支队纪念碑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有效管理。全面开展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对全区文物点进行了调查统计,圆满完成了普查任务。加大扶持和发展民间艺术,青山泉镇被文化部为“中国民俗文化之乡”;大吴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煤矿文化、**陶土、**玉石雕、**扬琴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我区文化事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整体来看,其发展水平与区委、区政府提出的跨越发展对文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全区文化事业发展缺乏一系列规划。整体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力量,使我区文化事业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可操作性,文化相关部门很难形成工作合力。

财政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从我区地方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比重看,文化支出增长速度明显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文化事业投入远低于卫生和教育事业投入,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又远低于城镇文化事业投入。财政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文化基础建设匮乏,基层文化单位缺乏正常运行的经费支持,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弱化,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我区文化产业发展与市考核目标相距甚远。按照我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今年我市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考核指标体系。我市提出,到202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左右、文化产业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对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公共设施建设提出硬性指标,明确要求建成市、县(市)区、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目前,我区文化产业发展与市考核目标有不小的差距,完成考核任务存在较大难度。

公益性文化设施基础建设滞后。长期以来,我区对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引导文化事业的发展方面缺乏资金、规划、管理、政策以及必要的手段和技术支撑,公益性文化设施基础建设滞后,尤其缺乏一批具有**特色的标志性文化场馆。

城乡文化事业发展不平衡。我区新建的一批公益设施多集中在城区,镇村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大多存在重创建轻管理的问题,有些甚至被挪作他用,很多文化站没有专职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育民活动,严重阻碍了我区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我区文化产业缺乏整体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不合理、无拳头产品,文化企业多以服务业为主,规模普遍较小、科技含量较低、缺乏市场竞争优势,且多集中在城区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吴、青山泉两镇。同时,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资金、土地、投融资等政策未得到有效落实,严重影响了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

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我区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艺术文化人才匮乏,尤其缺乏一批既懂经营管理又精于专业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大多学历偏低,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加快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几点建议

进一步挖掘文化底蕴,加快文化建设,是推动“文化繁荣行动计划”的需要,也是推进我区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四个转型” 的客观要求。结合我区文化事业发展实际,调研组建议,围绕发展规划制定、文化品牌塑造、文化载体构建、龙头产业培育、城市名片制定、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人才引进等八项工作,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我区文化事业的跨越发展。

1、制定文化建设整体发展规划,科学引领文化事业发展。深刻认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在城市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真研究国家、省、市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充分挖掘我区文化资源和产业项目的基础上,制定出台适合我区实际的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办法,明确文化建设短期、中期及长远发展目标,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和工作考核体制,确保文化事业有序、有效推进。

2、完善文化发展相关政策,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先期文化事业经费保障机制,重点加大财政对文化项目建设的投入,把文化建设资金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规划,使政府资金成为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的主要渠道。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市场运作,激励企业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形成企业与文化双赢的良性循环。同时,加大对民间资金的吸纳和利用,积极倡导“群众办文化,文化为群众”的理念,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企业融资为辅,民间资金并重的良好格局。

3、实施品牌推广战略,建立品牌文化推广机制。依托湿地公园、龙泉生态园等景区,推进文化建设与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农家乐等加快融合,打造集生态湿地文化、乡村农家乐为一体的山水文化品牌。利用**旧址进行科学规划,大力挖掘煤文化历史底蕴,加快启动百年煤矿主题公园建设,打造**独有的煤文化品牌。实施**文化景区工程建设,结合全市两汉文化旅游,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集历史研究、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汉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发挥**村作为“中国民俗文化村”、“中国幸福村”的影响效应,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民俗休闲特色品牌。

 4、整合全区文化资源,完善文化事业载体建设。一是高起点谋划,突出抓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抓好群众文化中心建设,打造集行政会议、市民演艺、人才培育、全民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抓好体育馆建设,加快建成集体育训练、体育赛事、体育表演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健身中心。抓好健康产业园建设,全力打造以健康产业大厦、游泳馆、综合训练房、健身广场为主的健康文化产业园。抓好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形成我区独具特色历史文化研究、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示范革命教育基地。二是坚持联合共建,推进区镇村三级文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建成集书报刊阅读、多媒体电子信息资源共享、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群众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阵地。大力实施村综合文化室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实现村(社区)文化室全覆盖。三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抓好区信息资源支中心及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以乡镇文化站建设为重点,加强区文化馆、图书馆与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联合共建。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工程,使全区文化服务网格覆盖率达到90%以上。

5、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一是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依托潘安湖湿地公园、大洞山风景区、百年煤矿主题公园、北山公园兵器博物馆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红色旅游、煤文化旅游、两汉文化旅游、山水佛教文化旅游和休闲民俗文化旅游等五大文化旅游基地。二是培育文化龙头产业项目,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产业。通过招商引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扶持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项目。重点推广“塔山郎”编织和马庄布艺等手工艺品品牌,扩大生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放大品牌效应。扶持马庄乐团,以马庄民俗文化大舞台为市场载体,拓宽演艺服务范围,鼓励引进演艺人才,三年内建成综合性演艺集团。积极对上争取重点项目扶持资金,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体育、物流、旅游、建筑各行业融合。三是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推进大吴体育器材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现有体育健身器材产能优势,进行资源品牌整合。着力推进包装印刷工业园建设,依托建平造纸厂,加快整合彩色印刷、纸箱厂等十余家包装印刷企业,引进高端印刷设备、扩大产销能力。依托健康文化产业园建设,着力发展健身、休闲、文化创意、动漫、影视、书画等新型业态,打造文化产业创新基地,增强创新培育孵化能力。四是制定扶持政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市场。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新体制,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市场,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发展文化产业。完善包括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股份制企业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明确文化市场化开放的领域和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

6、实施文化形象推介工程,打造**城市文化名片。一是加大对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成果的宣传力度,成立文化强区建设宣传小组,重点宣传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及文化艺术方面取得的成果,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每个阶段都有宣传。二是制作**城市文化标签,在全国各地的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上广泛宣传**精神、**特色等,使民众通过城市名片认识**、记住**,不断提高**在全国的知名度。三是充分发挥我区优秀文化名人、名作,民间文艺团体,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宣传引领作用,形成文化宣传品牌。

7、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增加文化事业建设考核内容,设立专门的文化工作奖励基金,定期对文化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进一步激发全区文化系统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进全区文化工作跨越发展。二是转变文化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文化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能,从系统管理为主转变到以社会管理为主,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对于行政执法类的单位,重点在于精简机构、提升效能;对于社会公益类的单位,重点在于增加投入、改善服务;对于产业化类的单位,重点是转换机制、面向市场。三是建立综合执法体制。整合行政执法力量,成立综合执法大队,开展全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重点开展网络专项治理及音像制品市场整治。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监督体系,积极运用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文化领域的管理效能,切实营造文化安全的市场秩序。

8、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加快文化人才体系建设。一是立足现有队伍,提高整体素质。对农村一线文化工作人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其健康成长、发挥作用。二是完善长效机制,创新引才渠道。建立健全优秀文化人才引进制度、选拔制度,制定实施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长效人才引进管理机制,吸引各地优秀文化人才汇聚**,不断提高文化队伍的整体实力。三是推进专兼结合,优化队伍结构。采取多种方式拓展培养渠道,改进培养方式,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文化队伍。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3082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