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规章制度 >

市值管理制度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88439

【导言】此例“市值管理制度实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市值管理制度1

关键词:资产减值;盈余管理;方法

2006年2月,财政部了中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该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该准则在执行中,部分上市公司存在着利用资产减值进行调节盈余的问题,为此本人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规避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一、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形成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内在机制。治理结构比较薄弱的公司更容易实施盈余管理,董事长与总经理分离以及设立外部董事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要比其他公司轻得多。因此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要求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机制,减少会计造假的风险。同时在内控制度方面也要加强管理,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途径主要有: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规范授权机制,建立健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

二、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新的经济环境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工作不再是简单的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而是要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确定和不确定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并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参谋。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首先,会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判断力。资产减值准则不仅包含的内容较多且较抽象,无论是现金流量的预算,还是资产组的划分和商誉的减值测试,都需要会计人员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充分认识和估计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为正确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会计人员具备了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充分认识和估计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为正确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从道德角度来约束会计人员滥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行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最后,做好会计人员的聘任和在岗后续教育。加强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建设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业务精通、专业判断能力强的会计队伍。

三、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标准多,较难掌握。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使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因而,就难免出现违规现象甚至故意操纵利润现象,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性,使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更先进、更科学,严格限制可能导致会计信息模糊和失真的处理方法,尽可能缩小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和判断的范围,避免企业执行会计政策的主观随意性,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应用合理方法确定资产可收回金额

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企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二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要再估计另一项金额。

1.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资产减值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取得规定了三个层次:公平交易中资产的销售协议价格、资产的市场价格(不存在销售协议价格但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但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允价值是否公允很难判断,因为:相同的资产由于品质、功能等因素在市场中会有不同的价格,合同协议价格是否公平交易很难保证。对于不存在销售协议的情况,市场价格或者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价格较难获取。

2.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可靠性。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预计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以及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选择适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综合考虑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等因素。但是这两个因素均较难获得准确的数值。(1)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难以预计。决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是根据最近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数据得到的,但是除了财务预测本身就具有不确定因素外,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受到经营者利益、会计监管、会计人员素质和企业实际情况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和限制。(2)折现率较难确定。虽然规定折现率为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但该报酬率取决于个人风险偏好,其选择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

(二)严格监控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

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可视为对原先会计估计的一种修正,这是为了完善最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如果不允许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那么就应该对资产损失的确认加以限定。 转贴于

四、进一步发展并健全信息市场及价格市场

资产减值准则要求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因此有效的资产信息和价格市场是资产减值准则顺利实施的保障。由于中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不健全,无论是企业还是中介机构都很难获得公司各种投资、存货当前合理的市场价格,使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较差,导致计提工作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约束机制。国家应逐步建立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各行业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信息资料,通过网络提供各种商品的动态价格资料,为公司披露公允价值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就可减少资产减值会计中的主观因素,限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盈余的行为,从而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公信力。

五、加强外部审计监督

资产减值准备通常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依据有关因素做出的估计,存在较大的利润调整空间,发生错报的风险较大。通过外部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类风险,遏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的盈余操纵。资产减值审计一直都是难题。原因有两个:一是资产减值准备通常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依据有关因素做出的估计,存在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发生错报的风险较大;二是由于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职业经验和专业判断,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会涉及到很多主观判断,以一种主观上的判断去断定另一种主观上的判断是否合法公允,必然增加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依据相关法规,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实施审计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销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所以建议中国制定明确、具体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程序,进一步规范和强化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以通过降低审计风险、防止审计失败与提高审计质量等手段,来遏制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滥用行为。

六、完善《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新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上市公司及其财会人员需要充分准备,而且有关机构建立与新会计准则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从而真正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保证上市公司的正常运作,维护公众利益。

(一)强化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

中国现行的证券管理制度中控制参数单一,且多以会计数字为标准,由于以利润或净资产利润率等指标作为基本指标考核上市公司的业绩,从而导致上市公司热衷于操纵利润:不提、少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或者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巨额冲销。因此,监管部门应适当调整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切断资产减值准备与企业考核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强制上市公司披露资产减值等会计政策选择对盈余的影响程度,从而弱化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动机。改进原有的以净利润为核心的考核标准,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多方位全面地考察上市公司的业绩。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

(二)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的信息披露不真实等问题,核心不在于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健全,其关键在于监管力量和手段不足,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上市公司违规的成本较低。因此,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需要加强监管和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其违规成本。

1.加大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信息的处罚。目前中国的各种证券法规对上市公司提供虚假新的处罚还太轻,证券市场上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并未因此而受到特别严厉的惩罚,这样上市公司利用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收益远远大于成本。如果制定更为严厉的处罚规定,使得预期成本大于盈余管理的预期收益,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就可避免。

股市市值管理范文2

对市值管理创新作了一个简略的归纳,提出了推进市值管理4个行动方案,建议上市公司应从科学评估市值、合理规划市值、有效提升市值、恰当维护市值等四个维度形成预案并积极实施推进。并根据多年的操盘经验,提出了两种有较好实战价值的方法,建议重视仓位管理,并提出笔者独创的三高三低法。

关键词:

市值管理;资本运作;金字塔加减仓;三高三低法

市值规模成为企业未来竞争的制空权,不管资本市场怎样发展下去,市值管理才是王道。市值大小成为上市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上市公司的名片。福建省目前在A股市场上有100多支股票。对这些公司进行市值管理意义重大。

一、市值管理内涵

市值管理是指上市公司运用价值经营手段,达到公司价值创造的最大化、价值实现和价值经营的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与战术运作,不断追求价值最大化,为股东创造价值,通过与资本市场保持准确、及时的信息交互传导,维持各关联方之间关系的相对动态平衡,使公司股票价格服务于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市值管理可分为主动管理策略和被动管理策略两种,主动管理是指上市公司以及大股东进行主动的市值管理;被动管理是指持有上市公司的参股小股东及散户在合法合规项下进行的增减持行为与高抛低吸的仓位管理活动,如表1.

二、市值管理理念

市值管理的核心就是要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即维护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保持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一致,建立长期的发展战略,依法运用各种资本工具来支持长期发展,创造内在价值,使市值反映公司真实内在价值的所有的行为。市值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经营碎片化,价值实现最优化,股东价值最大化,以夯实市值做大做强的基础。市值是决定上市公司融资成本高低、决定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能力强弱的一个新标杆。当股本不变的情形下,市值越大股价自动就高起来,再融资时原有股东以较小的股本稀释让渡就可以获得相对更大的资金;同时,市值高的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就会变得更强起来,更容易得到更高的资信评级,这样融资成本和资金利率可以获得最优价格。管理目标其实就是要实现在二级市场有质量地做大市值。加强对能够影响利润整合和市盈率的因素进行内因和外因的管理。内因管理就是上市公司价值管理,首先抓住公司自身的经营管理,创造公司内在的投资价值,这是市值管理的核心内容。外因管理就是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积极打造公司平台,推进市值管理战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等手段,将公司创造的价值充分表现在股市上,达到社会公众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充分了解,做好信息披露工作,有序地向市场公众揭示公司价值,最大限度取消信息不对称。

三、实现市值管理3种重要工具

在经济转型期间,传统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去产能、去杠杆的新常态下,资本运作与重组并购已是市值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并购实现公司的外延扩大,实现业绩和估值的双重提高。资本运作的核心就是不断买卖企业,企业不是做大,而是买大的,通过外延扩张做大规模,实现业务转型和产业布局。我们知道,产品经营是做加法,是爬楼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资本运作是做乘法,相当于坐电梯,几天就能快速完成。资本运作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股权变动来实现市值做大;公司治理是最重要的管理与决策,必须加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外部协调恰恰成为市值管理的外生变量。三者协同运行与平衡,才可形成“三位一体”的资本工具与财务手段,推进市值管理的良好成长。

四、市值管理价值体现在4个行动方案

市值管理可以从科学评估市值、合理规划市值、有效提升市值、恰当维护市值四个方面来积极展开,旨在强化市值管理的内在质量与结构优化,科学找到市值管理环节当中最为关键的要点。

(一)科学评估市值

对上市公司评估市值,一定要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市值水平、影响市值大小的关键因素进行全面而又细致的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重大瑕疵,同时按照评估结果去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有效改善。如何去清晰估计公司市值和各类因素,其实就是在市值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必须要建立一个公正客观、实用有效的市值评估体系:运用定量模型,分析评价公司市值水平,通过对成长评价、收益评价、溢价与折价因素评价等的多重考量,对影响市值波动的因素加以深度研究,对涉及市场波动趋势、行业波动趋势、投资者偏好等宏观与中观变量,要加强专业地精准对接,以获取市值的合理规模,至少要与发展阶段相匹配;在评估时,要将发展前景、核心竞争力、管理效率、盈利能力等核心要素,进行多维度科学评估,实现合理市值管理规模,求得合理市值区间。

(二)合理规划市值

上市公司规划市值必须根据内外部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值可持续增长方案,其中包括市值管理理念、市值管理目标、市值管理策略等内容,要全面把握行业机遇和时代机遇,明确发展路径。由于上市公司的主体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对于市值规划的重点要求各有侧重:对于上市公司属于集团公司下属机构,集团公司作为实际控制人,其市值规划需要在行业分布、资产布局等多层面体现;如果上市公司无上级机构,其市值规划就要更偏重于盈利模式创新、业务扩张、资本运营、投资者关系管理等方面。市值如果规划得合理,企业就会变得相对轻松,实业与资本运作,就会相得益彰。

(三)有效提升市值

上市公司提升市值,必须要做到模式创新,使得业务经营系统和股份经营系统相辅相成。在实际提升时,业务经营系统是基础,股份经营系统成为重要支柱。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推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以期提高业务盈利能力。紧紧围绕主营业务优化投资组合、开展并购重组,实现资金和项目的轮转,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规模,增强公司对投资者的回报,公司就能获得市场和各类投资者的认可,市值稳定而又健康地增长下去。

(四)恰当维护市值

上市公司维护市值是指在规划市值的项下,开展常规性的、可持续的市值维护措施,它被分为直接维护和间接维护两种方法。直接维护是上市公司根据内在市值进行自我评估,旨在分析出自身绝对价值,以及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匹配度,区分出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来。在公司认为股价出现低估情况时,就相应地采取公司回购、管理层增持等多种市值维护措施,来支持股价稳定。而间接维护则是指公司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财经公关体系,如危机公关、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等,在大多数时候,危机公关处理得当,可以事半功倍;而处理不当,则会满盘皆输。所以搞好投资者关系,加强信息披露,是市值维护的重要剂,它使得公司的正当价值体现为市场的合理价格,价格不会出现大起大落,有助于实现公司稳健经营的品牌来。

五、两种有较好实战价值的方法

市值管理方法中最核心、最灵活的高级技法就是炒股方法,在捕捉股价波动中有较好实战价值的方法,包括5321仓位管理法和三高三低法,二者相辅相成。就市值管理核心来看,形成市值、提升市值、实现市值、利用市值、关注市值的诸多手段与方法,最后均会集中于股价的稳健提升,才是关键。所以,利用好市值管理方法,在增发、配股、并购重组等方面改变市值预期成为重要的因素。就价格与数量(P*Q),价格上升与数量增减,成为股票高抛低吸的重要因素。股票的载体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成为股价高启的内在因素,而有效的股票增减持方法,成为股票市值与价值的重要体现。在实战中,股票投资与价值体现就是高抛低吸,总体原则:一是业绩非常好的股票,下跌,就是给你机会;二是持仓一定要讲究立体性,投资和投机结合,短线和中长线相结合等。

(一)重视5321仓位管理法

我们在股市长久生存的核心法则就是股价越低仓位越重,股价越高仓位必须越轻。股票真正赚到钱80%是由恰当的仓位管理创造的,而赚不到钱的最大原因就是没有高度重视和运用合适的仓位管理。不管是基本面、技术面、还是趋势分析、行情分析,均只对股票行情进行了单方面的分析,即只分析涨跌方向。但可悲的是,许多投资者将行情分析当作炒股的全部,似乎只要判断对了涨跌的方向就可以决定胜负了。实际上行情分析和判断涨跌方向只是投资过程中一个最基础的工作。从长期来看,真正决定胜负的正是仓位管理工作,即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此处给出一个最简单易学的方法:金字塔仓位管理模型的运用5:3:2:1买卖法。比如第一次买入500股,每上涨一段合适距离就增加少于500股的仓位,比如首次加仓300股,第二次加仓200股,第三次加仓100股。如果资金多的话,可同比例放大。

(二)三高三低法

市值管理制度3

我国上市银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分析

在我国,很多上市公司通常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投资者关系管理。对于我国上市银行而言,上市后成立专门负责资本市场运作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部门也是其通行的作法。如工商银行重组上市完成后,成立了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专职负责对外投资、投资者关系管理和资本运营等事务;华夏银行成立了证券事务部,专职负责证券相关事务;招商银行成立了融资办公室,专门负责处理有关证券和资本市场操作、再融资及信息披露事务;其他如中国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银行均设立了证券事务代表和相关的投资者管理部门。

同时,目前我国已上市银行的网站上都有专门的投资者关系栏目,都开展了相应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并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交通银行在上市阶段,决策层就提出应高度重视投资者关系工作,并确立交通银行的投资者关系工作要达到境内外一流上市银行水准的目标。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投资者关系管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缺乏投资者关系管理理念。有的上市银行还没有形成完整、正确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理念,没有意识到尊重投资者和保护投资者的重要性。

缺乏市值管理理念。投资者关系管理是市值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拥有发达资本市场的国家,很多银行都有着比较完善的市值管理体系。然而,目前我国很多上市银行不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研究工作,对于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和容易步入的“雷区”的地方还没有清醒、明确的认识,对于上市后的一路跌势显得准备不足,还没有“市值管理”的概念。

对投资者关系管理缺乏组织上的保障。有的上市银行还没有很好的组织制度建设,没有建立起负责投资者关系工作的专门部门;对于银行内部不同部门及员工在投资者关系工作中的角色和分工,也没有明晰的认识。

投资者关系管理缺乏长期性。有些上市银行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或短期性。它们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目的是为了公司的融资活动,一旦公司上市融资完成,投资者关系管理也就告一段落,并没有一个长期持续实施的计划,制度的规定流于形式,尚存在很多制度上的缺失。

投资者关系管理手段比较单一。不少上市银行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比较被动,沟通手段还很单一。它们不少是迫于法律法规的压力而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自愿性、主动性的沟通和披露还不多;不少上市银行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是单向的、消极的,还没有建立起双向的、积极的、多渠道的沟通方式。

上市银行投资者关系应朝着市值管理方向转变

投资者关系管理是市值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我国银行业在不断加快市值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值管理将会是现代银行业的重要管理模式。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同的是,市值管理则更加重视股东的利益,更加重视银行业的市场价值。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从稳定和提升市值出发,更多地是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来逐步提升股价,使股价充分地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目前,我国上市银行股价波动还是非常频繁,大起大落现象时有发生,这也说明上市银行投资者关系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对于我国上市银行而言,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上市商业银行应制定董事会秘书工作制度、投资者关系工作制度、定期信息披露制度和危机公关制度。目前,很多上市银行根据我国《公司法》和其他法规、规章,以及所上市地的有关规则中的关于董事会秘书的规定,并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一些制度创新,设立了董事会秘书工作制度。但董事会秘书工作制度没有对投资者关系管理及人员进行具体规定,因此有必要制定“投资者关系工作制度”,规定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目的、对象、内容、职责与形式等内容。与此同时,为了保证信息在上市银行内部传递的畅通,有必要建立上市银行信息披露委员会。而上市银行危机公关制度则主要规定危机公关的原则、危机公关的组织机构、新闻发言人制度、危机公关的基本步骤等,这对完善广义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也是不可或缺的。

创新沟通手段。国外成熟证券市场采用的沟通渠道主要有:印刷品,电子信息服务,会议,电话联系等途径。如果上市公司采用的沟通渠道越多的话,意味着投资者更加便于参与沟通活动,也意味着上市公司尽最大的努力与投资者进行沟通。此外,沟通渠道多种多样,不同的沟通渠道效果不大相同,而且不同的公司也可能根据公司不同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沟通渠道。上市银行应该不断创新和丰富沟通手段,提升沟通的效果和质量。此外,还可以通过定期制作向管理层报送的IR报告和送给投资者、分析师的IR电子杂志,建立起双向沟通机制。

持续地对投资者关系管理进行分析研究。上市银行对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分析研究活动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质量。上市银行对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分析研究活动包括:对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目标的实现进行跟踪和分析;对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的数量、资金量、投资偏好、投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对证券公司、机构投资者等买方和卖方的需求和主要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追踪证券监管部门的最新监管动态;对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的效果建立动态跟踪和反馈体系;对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进行绩效评价等。

防止出现选择性信息披露。“选择性披露”一般是指上市公司在未公开披露信息之前向特定的人士或特别类型人员披露有关重大信息的行为。选择性披露通过向特定人群泄露未公开的信息,违背了证券市场赖以健康发展的基本法则,侵犯了投资者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实践证明,选择性披露行为往往是一些不正常证券交易的前奏,例如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均以优先获取内幕信息为前提,从而使得一部分人员获利或转嫁风险,另一部分因此遭受损失,导致市场不公行为的发生。故上市银行由于投资者众多,更应该避免进行选择性披露。

股市市值管理范文4

关键词市值管理;价值管理;上市公司

一、市值管理的必然性

2005年我国开始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到2006年底股改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流通时代,市值管理成为上市公司管理的新动向。市值管理在实践中不断地应用与深化,促使了上市公司经营目标由利润最大化转变为市值最大化。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约占总股本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不能上市流通,其价值得不到体现,因此大股东不能从股票的溢价中获得收益,只能依靠上市公司的利润分得收入,因此利润最大化自然成了上市公司的必然选择。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完成,大股东手中持有的非流通股解禁上市,意味着大股东可以从股票的溢价获得收益,但是并不等于要操纵股价,作为理性经济人,是不会为了短期的高额收益而放弃上市公司长期的利益。实质上,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也不能违背利润最大化目标,因为较强的盈利能力是股票高溢价的重要保证,并不意味这利润最大化和市值最大化是矛盾的,只是在全流通的资本市场上,市值管理能为股东权益带来最大化的利润,在一定层面上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市值管理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管理方法的必然选择。

二、市值管理的涵义、内容及目标

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建立一种长效组织机制,致力于追求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为股东创造价值,并通过与资本市场保持准确、及时的信息相互传导,维持各关联方之间关系的相对动态平衡,在公司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设法使公司股票价格服务于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有意识和主动地运用多种科学、合规的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大化和价值经营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其主要内容包括:创造价值,价值实现和价值经营。其中,价值创造是基础,价值经营是手段,价值实现是目标。即,说明,上市公司不仅要创造最大化的价值,还要对创造出来的最大化价值进行经营,使得其市场价值与内在价值相符,并最终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1)价值创造

价值创造是,上市公司不断地改善公司自身的经营管理,提升公司的可持续盈利能力,突出主营业务,增加净利润,提升行业竞争力,增强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等,只有更多地创造公司的价值,才能促进市值的不断提升。

(2)价值实现

在中国市场上,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大幅度偏离其内在真实价值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创造出来的最大化价值和价值经营来达到公司的内外价值相符,使得公司创造出的价值信号传递出去,充分反映在股票市场上,以达到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最大化,最终达到市值管理的最终目的——公司的市值最大化。比如:实施期权激励制度,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强化社会责任等,进一步整合企业资源,修正公司发展战略,提升公司内在价值。

(3)价值经营

价值经营是,上市公司创造出价值后,运用各种手段来进行经营,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租金价值充分实现,以达到公司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相符。在股价被高估时进行增发配股、注资或者换股并购,在估计被低估时要股本收缩,采取回购,增持或者反收购等措施,使得股价回归真实价值,达到公司的内外在价值相符。

市值管理的目标是股东权益最大化。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由于上市公司的非流动股的解禁,持有大量非流动股的大股东可以从股价的波动中获利,因此上市公司的所有股东利益趋于一致,高股价是所有股东所期望的。再者,在总股本一定的情况下,股价越高,总股本乘以股价所反映出的公司的市场价值就越高,但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并不是意味着管理股价最大化,股价只是公司内在价值,例如,核心竞争力,主营业务收入等公司自身的内在价值的外在反映,真正决定公司股价的是公司背后的综合素质,股价是不能被管理的,也不会是公司市值管理的目标,因此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目标就是市值最大化。市值最大化,也就是意味着股东权益的最大化。

三、价值管理与市值管理的关系

市值管理与价值管理都是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但是与价值管理不同的是,市值管理不仅仅是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做好价值管理的工作,还要进行资本市场上的管理。可以说是,价值管理是市值管理的基础,市值管理是在价值管理基础上的延伸与发展,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市值是上市公司内在价值通过股票市场的反应,在西方成熟的有效的资本市场上,公司和资本市场透明度较高,公司的市值可以有效的反应公司的内在价值,因此创造出来的价值可以很好的反应出来,所以在西方资本市场上,公司更关注其价值创造能力和提升企业市值的办法,即价值的管理。

但是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公司的市值与其真实的内在价值有着大幅度的偏离,单纯注重价值管理不足以克服这个弊端。为了让公司市值更好的反应其内在价值,不但要进行价值管理,还要进行价值经营和价值的实现。因此,市值管理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只是一个过渡,等到资本市场真正的成熟以后,价值管理就会成为主流思想。

股改的顺利完成,使得上市公司更加注重市值的管理,作为价值管理的延伸,市值管理不仅要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还要从投资者、客户及社会三个方面着手:投资者关系管理、强化客户的品牌意识、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使得上市公司市值与其内在价值相符。价值管理主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而市值管理不但要重视价值创造,还要兼顾价值的实现和经营。

四、提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的建议

(一)打造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

1.价值创造最大化

公司的价值围绕着公司的内在价值上下波动,公司内在价值是根据公司未来现金流和贴现率得来。未来现金流由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管理能力决定的。价值创造是市值管理的基础,提高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是提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的最主要内容。上市公司需要进一步优化主营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根据自己的条件选取最适合的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不断的提高资本的周转速度,包括加快净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以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水平。

2.强化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兼顾资本运作

提高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时也要提高其他业务收入。营业收入的提高可以正向促进上市公司市值的提升,因为只有做强了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提高,公司的市值增长才有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加强其他业务收入,比如加强资本运作。强化资本运作、实现公司规模和利润的快速扩张,是上市公司放大市值的重要促进。上市公司在强化主营业务的同时,还要有敏锐的资本经营思维,充分利用资本运作,提高主营业务的发展能力,良好资本运营为上市公司市值的不断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是提高市值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3.合理分配资产负债比率

庞大的总资产是企业日常经营的基础,是一切盈利活动的源泉,也是提升上市公司股价,提升上市公司市值的重要保证。上市公司既要注重公司股东权益和总资产的增长,将负债的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又要同时优化资本结果,降低资本成本。目前除农业等少数几个行业外,我国上市公司的税收优惠正逐步丧失,这将使得负债融资的“税盾效应”的优势逐渐彰显出来,上市公司应该充分利用“税盾效应”来增加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除了银行的借贷融资外,还应灵活的运用发行企业债和可转债,合理分配三者的比例和数量,合理的分配资产负债比率,达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市值的最优化,以求用最少的成本创造最大的收益。

(二)合理运用价值经营手段

1.完善股权激励制度

股权激励制度使得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很好的弱化了“委托—”的矛盾。完善的股权激励制度可以实现公司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共赢,通过以管理层持股来激励经营管理者工作,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价值。完善的股权激励制度会促使管理层在做决策前,会衡量对其的收益与成本,如果因侵害公司利益导致其自身所持有的奖励报酬利益的损失超过其获得的收益,那么这种侵占行为就不会发生,从这个角度出发,完善合理的股权激励制度可以实现管理层与公司利益、股东利益的一致性,在管理层提高自身收益的驱使下,保证了上市公司价值的提升,从而提升了市值,提高了市值管理的效率水平。

2.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

投资者关系是指上市公司与公司股东、债券投资人和潜在投资人之间的关系。利用财经信息传播和营销原理,通过公司之间、公司与财经界或者其他各界进行信息的沟通,以实现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并获得公司股东、债券投资人和潜在投资人的广泛认同,是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途径。资本市场给投资者提供了很多投资机会,很多有好的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会被忽视,得不到认同。上市公司在做强自己的同时,还要积极的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提升投资者的认同感。积极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是上市公司用以提高公司形象,提高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手段。

3.强化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有着唇亡齿寒的密切关系,每个企业都应该承担自己相应的社会责任。事实证明,企业承担自身相应的社会责任有利于改善企业的公共关系,为其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升品牌价值,提高主营业务收入;有利于吸引客户,提高销售量,所有的一切都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施光耀,刘国芳。股权激励:市值管理新趋势[J].资本市场。

市值管理制度5

关键词:资产减值 盈余管理 资产减值准则 上市公司

一、引言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由于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还有企业内部的各种原因,资产常常发生减值,也就是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低于账面价值。为了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将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提供给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就有必要确认资产减值,对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调减。盈余管理是近年来在各国兴起的重要会计研究领域之一,只要是企业管理人员在财务报告中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运用个人主观判断选择各种会计方法与程序,误导企业利益相关者或者依赖会计报告的数字造成一定影响的行为,都属于盈余管理行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获得更多的资金,证券市场成了上市公司进行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确保融资渠道的顺畅,那么企业形象的良好、利润的稳定是必需的,可是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稳定的利润不是总能够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选择利用资产减值实现盈余管理是在所难免的。因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灵活性,使得它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我国为了尽量减少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陆续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并加以完善。近几年,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盈余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这种状况下,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这项准则主要是在原来的规定上,对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披露方面作了很多改进,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该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开始执行。2008年我国经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表现出了一系列“金融危机症候群”。截至2009年4月28日,根据2008年沪深两市已披露的1503家上市公司年报显示:2008年共实现净利润7880亿元,较上年合计数9362亿元下降16%;共确认资产减值损失3676亿元,较上年合计数1466亿元增加151%。资产减值损失金额与净利润之比高达47%,由此可见上市公司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对业绩的影响之大。那么,我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上市公司出现了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并创下了历史新高,这是上市公司对经济环境的一种应对反映,还是上市公司借此机会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值得研究的。我国很多研究表明,在现行资产减值准则颁布之前,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很明显。我国颁布资产减值准则就是为了抑制上市公司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那么准则的颁布和实施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在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造成资产大量减值的特殊经济环境下,资产减值准则又刚开始实施不久,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将结合部分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计提资产减值的情况对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效果进行实证分析。不仅可以为我国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依据,又可以为我国现行准则下的会计监管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两年出现下列状况:财务状况出现异常,每股净资产比面值低,净利润出现负数,就要对其上市公开发行的股票进行特别处理(即ST)。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出现亏损,就会暂时停止该公司股票上市交易(即摘牌)。上市公司为了在以后年度连续出现亏损时,避免证券监管部门的处理,往往将存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模糊性加以利用,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确认以前年度累积下来的费用和损失,并提前确认以后年度的费用和损失,一次亏到底。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亏损公司存在“大洗澡”的动机,当期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和幅度大

亏损上市公司如果想要不被摘牌或摘掉ST的帽子,就要避免连续两年或者连续三年出现亏损的局面。因为这类公司的主营业务不景气,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靠主营业务来扭转亏损的局面,所以他们就采取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的方式造成扭亏年度盈利的假象,来逃避市场的监管。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2:扭亏公司存在避亏的动机,当期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和幅度小

配股再融资是一种成本相对比较低的融资方式,因此受到上市公司的欢迎,但是要具有配股资格,就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我国证监会规定: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且预测本次发行完成当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这时候资产减值准备就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当净资产收益率达不到6%时,就通过转回以前年度的资产减值准备来达到配股的要求。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3:存在配股动机的上市公司,当期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和幅度小

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存在着利润平滑动机,上市公司对外报告经营业绩时一般倾向于反映其利润持续增长的趋势,进而将此信息传递给投资者,来达到降低公司融资成本的目的。同时,公司稳定的增长实际上就是向投资者传递公司正常发展的信号,这样投资者认为公司形象良好,对公司就有足够的信心。当上市公司的业绩在某年有较高的增长时,公司管理层一般不会将这样的业绩报告给投资者,而是通过利润平滑将该年的一部分盈余在以后各期进行分摊,造成该公司业绩持续增长的表象。因此,本文提出下面假设。

假设4:盈利公司存在利润平滑的动机,当期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和幅度大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通常是由于出现了准则规定的资产减值情况,如主营业务下降、行业竞争加剧、经营转型等情况,进行资产减值反映了公司对自身经营环境不利变化的职业判断。通过适当的减值,可以反映公司资产质量的实际状况,向市场传递企业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期。资产减值是资产质量或经济因素的真实反映,因此,本文提出下面假设。

假设5:公司资产质量下降与经营环境恶化,当期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和幅度大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证监会将所有上市公司分为13个行业。各行业间差别很大,本文选择某一个行业进行研究。鉴于制造业资产规模庞大、种类较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又具有代表性,在上市公司中占有绝大多数,因此本文将研究样本确定为沪深A股上市的制造业公司。本文随机选取了沪深A股制造业9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样本公司2007年和2008年计提资产减值的情况进行分析。本文研究样本的数据来源于证券之星数据库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交易所数据库,包括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及其他相关报表资料。处理软件为EXCEL数据分析工具。

(三)模型建立和变量定义 为了研究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本文参考了戴德明等(2005)、王建新(2007)的实证模型,王建新的实证模型主要是考察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情况,以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率为因变量,鉴于本文考察的是所有资产减值计提的情况,所以因变量选择的是资产减值计提率,与戴德明模型中因变量的选择是一致的,本文在自变量的选择上大部分与王建新模型中的自变量一致,综上考虑本文建立以下模型来验证假设:

TPAIR=α0+α1LOSS+α2NK+α3PG+α4SMOOTH+α5ROA+α6SIZE+α7YR08

模型中变量主要包括:(1)因变量。鉴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按以下方式定义因变量:研究中设计了衡量资产减值幅度的因变量TPAIR,表示当期的资产减值计提率,即当期计提的资产减值净额占计提减值前资产总额的比例。(2)自变量。本文选取会对资产减值会计行为产生影响的自变量,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盈余管理动机。经济因素直接影响资产的价值,是确认资产减值的合理依据;盈余管理动机是管理层为了达到特殊目的而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收益的理解,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第一,反映盈余管理动机的解释变量。由于我国特殊的监管政策,使得盈余管理的动机体现着我国特有的国情,本文纳入模型考察的盈余管理动机主要包括大清洗、扭亏、配股和利润平滑。本文采用哑变量的形式设计了四个解释变量:亏损(检验假设1)、扭亏(检验假设2)、配股(检验假设3)和盈利(检验假设4)。LOSS:哑变量,表示公司是否亏损,当公司在t年的净利润小于0时,取1,否则为0。我国的证券监管政策规定上市公司只有连续亏损三年才被暂停上市,如果连续亏损一年或两年不会受到什么处罚,对上市公司亏损的程度和亏损金额也没有什么限制,就算发生巨亏也不受什么制度约束。因此,如果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方面无法避免亏损,他们就会采取“大清洗”的方式多提资产减值准备,人为扩大亏损,使企业一次亏个够,以后轻装上阵,增加未来收益,为来年的扭亏为盈做准备,即预期α1的系数为正。NK:哑变量,表示公司是否扭亏,当公司t-1年净利润小于0且t年净利润大于0时,取1,否则为0。预期本年度实现扭亏的公司具有调增盈余、以避免被ST或摘牌的动机,这类公司很可能少计提减值准备以降低成本费用,增加盈余,即α2系数为负。PG:哑变量,表示公司是否处于配股达线区,当公司t-2年、t-1年、t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之和处于[18%,20%]时,取1,否则为0。在我国,股票融资的成本较低,是上市公司最主要的融资方式,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要具备一定条件,才有配股资格。申请配股的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且预测本次发行完成当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因此预期处于配股达线区的上市公司有利用少提资产减值准备调增盈余、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的动机,即α3的系数为负。SMOOTH:哑变量,表示公司是否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当公司t-2年、t-1年、t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之和大于20%时,取1,否则为0。预期盈利公司有利润平滑的动机,有较好盈利能力的公司在业绩良好的年度会高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调减当期利润,以便在业绩差的年度调高利润,始终保持业绩增长态势,即α4的系数为正。第二,反映经济因素的解释变量。ROA:表示总资产收益率,公司t年净利润与年末总资产的比率,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对资产减值计提的影响。不管是由于资产质量的下降,还是因为经济环境的恶化,这些因素对公司的影响最终都会表现在公司的盈利能力上。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计提反映了公司资产质量的下降与经营环境的恶化。否则这意味着公司资产减值的计提并非由于公司盈利能力下降与经济环境恶化,而是出于非经济因素动机。因此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与总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趋势,α5的系数为负。(3)控制变量。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资产规模和年度。SIZE:等于上市公司年末总资产的对数。本文选取SIZE来控制公司规模对资产减值计提的影响。资产规模不同的各组公司之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率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有以下三方面原因:资产规模小的公司资产质量可能较差,因此提取准备的比例较高;资产规模小的公司抗风险能力较差,因此公司管理层比较谨慎,从而提取的准备比例较高;我国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多为大型国有企业,因此在经营上缺乏谨慎性。因此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与资产规模呈负相关趋势,α6的系数为负。YR:表示年度哑变量,在回归分析中,2008年取YR08=1;2007年取YR08=0,对年度影响加以控制,用以控制外部经济环境与制度环境的影响。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对样本公司2007年、2008年计提减值的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见(表1)。资产减值额和资产减值率指标的偏度都显著不为0,峰度都显著不为3,说明不太符合正态分布。2007年和2008年资产减值额的标准差都比较大,说明样本公司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资产减值率指标的标准差比较小,所以资产减值率更适合作为资产减值情况的评价指标。2008年资产减值计提额的均值为万元,远远高于2007年资产减值计提额的均值万元,同时,2008年资产减值计提率的均值为%,也显著高于2007年计提率的均值%。从资产减值计提额和计提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来看,2008年的也比2007年的大,可以看出,整体上2008年计提减值的金额和幅度比2007年都增大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情况不好,造成资产大幅减值,还是上市公司出于盈余管理的动机人为故意加大了计提减值的力度?这还需要证实。为了考察盈余管理动机是否会对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确认行为产生影响,(表2)分别给出了亏损公司、扭亏公司、配股公司、盈利公司和非上述四类公司在资产减值计提率的均值比较。上述四类公司与非四类公司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面存在差异,差异不是特别大,其中亏损公司与非亏损公司差异最大,亏损公司资产减值计提率的均值是%,与非亏损公司相差了%,初步表明亏损上市公司如果无法避免亏损,就倾向于多确认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大洗澡,为以后年度利润创造条件,同时也不排除公司盈余能力下降而多确认资产减值准备的解释;扭亏公司资产减值计提率的均值比非扭亏公司低%,扭亏公司少确认资产减值准备相对增加了上市公司的当期利润,可能是出于避免“摘帽”、退市的动机所致,当然也不排除是公司自身盈余能力上升所致;配股公司确认资产减值准备的比例也比非配股公司低%,配股公司可能是为了达到配股要求,利用少提资产减值准备来提高账面利润,也有可能是自身盈余能力上升了;盈利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比例低于非盈利公司,没有为了平滑利润而多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迹象。上面四个假设是否成立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二)相关性分析为了验证假设,将资产减值计提率与主要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3)。从相关性来看,与资产减值计提率相关程度高的动机因素是亏损动机,相关性达到了%;其次是利润平滑动机,相关性达到了%,另外两种动机因素与其的相关程度较低。代表经济因素对资产减值影响程度的总资产收益率与资产减值计提率的相关程度最高,相关性达到了%。控制变量与资产减值计提率的相关程度不高,公司规模与资产减值计提率的相关性是%,年度变量与资产减值计提率不太相关,也就是说资产减值的计提受年度变化影响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纳入这些变量的意义。单变量相关分析没有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为了进一步揭示变量之间的系统关系,检验假设是否成立,本文将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验证本文的假设。

(三)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根据建立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见(表4)。回归统计表中,R square为%,表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较好的解释了上市公司确认资产减值的行为。方差分析表中,F值为,sig.即P值为,P值远远小于α=,回归方程整体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也就是说自变量整体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但是还不能说明这个回归方程中每个自变量都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要验证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显著影响,需要结合回归系数进行分析。第一,各盈余管理动机因素的回归系数,只有亏损动机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值为,小于α=,在的水平上显著,而且回归系数的符号与预测的符号相同,说明有亏损动机的上市公司会在亏损年度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来加大亏损,一次亏到底。因此假设1成立。对扭亏动机和配股动机的回归系数进行检验,它们的回归系数不仅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且回归系数的符号与本文的预测相反,说明扭亏和配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并不明显,从而假设2、假设3不成立。对利润平滑动机的回归系数进行检验,因为它的P值较大,在α=的水平上没有通过检验,在α=的水平上也无法通过检验,尽管它的回归系数符号与本文的预测相同,因此可以说,利润平滑动机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率没有显著影响,假设四不成立。在上述几种盈余管理动机中,本文发现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的大洗澡动机比较明显。在我国特殊的证券监管制度下,亏损公司往往表现出更加明显的盈余管理动机,因此我国多数学者侧重于研究亏损公司的扭亏动机和大洗澡动机,戴德明等人(2005)研究同样证实了亏损上市公司存在大洗澡行为。由于我国现行资产减值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一经计提不得转回,对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调节利润的手段起了一定的限制作用,所以本文没有发现上市公司有明显的扭亏动机。第二,代表经济因素对资产减值影响程度的是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值几乎为0,小于α=,在的水平上显著,而且它的回归系数的符号是负的,与本文预期的符号相同,因此假设五成立。这说明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计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资产质量的下降与经营环境的恶化。与蔡祥、张海燕(2004)、王跃堂等(2005)和戴德明等(2006)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从而验证了08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主要是受经济环境即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三,各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公司规模和年度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公司规模和年度的变化对资产减值计提率没有太大影响。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部分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年、2008年计提资产减值的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资产减值的计提主要反映了经济环境的变化。以上研究表明,影响资产减值准备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自身经济因素造成的价值损毁。既说明2008年上市公司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主要是受经济环境即金融危机的影响,也说明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在实施过程中使资产质量得到了真实的反映。第二,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明显。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产减值的计提率与盈余管理动机的关联不大,说明在现行准则实施的这两年里,上市公司没有表现出很强的盈余管理动机。现行准则在实施过程中达到了比较好的预期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第三,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有加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利用资产减值这样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这与监管部门在评价公司业绩时主要以非经常性损益作为评价指标是有关系的,同时监管部门对亏损公司的处罚不严,给亏损公司留下了一定的盈余管理空间。因此要从完善证券市场的监管方面来进一步加强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综上所述,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强,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效果是比较好的,该准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而且有利于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的提高,这说明准则中的有关规定是切实可行的,是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特别是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这一规定。

参考文献:

[1]蔡祥、张海燕:《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追溯与市场反应》,《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4年第6期。

[2]王跃堂、周雪、张莉:《长期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的体现还是盈余管理行为》,《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5 2288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