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规章制度 >

公司管理流程及制度(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05176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公司管理流程及制度(最新4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公司管理流程及制度【第一篇】

关键词:内控体系建设;内控评价;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110-03

凡事以理论为基,尊重客观事实,科学实践创新,可以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效果,促进目标顺利实现。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亦不例外。借鉴和吸收国际内部控制领域的理论知识、实务经验,可以为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各层级全体员工提供可参照借鉴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流程设计、文档管理、指标体系及其评估工具,减少企业自行探索研究花费大量的研发成本,节约时间少走弯路,有利于顺利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工作。促进企业切实建立起既能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公司价值,又能满足外部监管要求的内控体系,实现为企业防范风险、保护资产安全、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增强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为企业合法、合规经营管理和实现发展战略提供合理保证的目标。

内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涉及面广泛的复杂工程。它渗透了企业整个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公司治理和机构设置、发展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和财务管理、采购和销售管理、预算合同管理和财务报告等诸多领域,涵盖知识面非常广泛。所以,只有在构建内控体系时以先进内控理论为指引,认真学习内部控制相关法规、指引,并深刻领会内部控制的精髓,掌握其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理论指导实践,才能避免体系僵化、教条,实现与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充分融合。

1 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过去,内部控制建设是企业的内部行为,企业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真正执行、是否有效,都无须接受外部监管机构和独立审计机构的检查监督。现在,从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开发、运行维护、信息沟通及内部监控,到对外报送、披露报告均应遵从国家政策、法规、规范要求和公认的内部控制框架。目前,我国企业内控规范体系框架是政府相关部委、机构,本着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惯例而搭建,主要包括《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上述政策、法规、规范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2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凡事欲速则不达,何况企业内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更需要周密计划、详细安排、扎实推进,需要在综合考虑自身资源水平后,选择恰当的建设方法。无论哪种方法,都是为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规范化的目标和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都是在对企业管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公司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这些薄弱环节对公司影响的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内控体系建设可分别从公司层面和流程层面两个层面展开,最终实现公司层面风险全流程管理目标。整个构建工作围绕“目标——风险——控制”对应关系,可以概括为搭建流程体系框架与梳理业务流程、建制度框架与制度流程化、流程层面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有效性评价、公司层面重大风险识别与风险要素评估、风险管理策略与整体解决方案、管理建议报告与内部控制手册六个步骤。

搭建流程体系框架与梳理业务流程

深入了解公司的业务内容、风险特征、管理战略等,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搭建适合的流程体系框架,该框架以管理职能、业务板块为纵轴,以重要性水平为横轴,形成三级流程体系,以流程体系框架为基础,梳理业务流程,编制流程体系文件,为全面识别和评估流程层面业务风险打下基础。本步骤具体工作包括:搭建全面、立体的流程体系框架;梳理业务流程,编制流程体系文件;通过流程体系文件,揭示经营管理工作的现状。

建立制度框架与制度流程化

按照《风险管理指引》、《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要求,全面清理和评审企业内控制度——企业规章制度。根据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及职责权限界定和实际业务活动管理关系,理顺各项规章制度的逻辑关系,清除重复的、存在矛盾冲突的和已部分或全部失效的规章制度,找出管理制度空白,全面完善制度建设,实现管理制度化,为制度流程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了健全的制度基础,将业务事项用流程固化下来,即“制度流程化”。主要是用一种简明、易于理解的图形语言描绘流程中的所有活动及其角色分工,直观地表达业务活动间的相互关系及信息的流向,通过流程图直观地分析出流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原因,并清晰地表述出流程化的方向及改进的关键点,促进企业有效地开展培训和指导每位员工按流程进行规范操作。流程图再配以详细的流程描述,对流程中每一步骤、每一控制及文档进行陈述,把流程的转入、流转、转出或结束说明清楚。该步骤的主要工作包括:基于公司管理需求、业务范围和内容,梳理并审阅体系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规章制度;梳理并搭建《公司制度体系框架》;识别制度体系中的结构型缺陷;实现制度流程一体化管理。

流程层面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有效性评价

围绕重要业务领域和关键职能部门,基于已搭建和梳理的流程体系,识别和评估流程层面业务风险,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针对控制缺陷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进行管理和业务流程全面优化,并在优化的基础之上进行固化,从而加强规范性操作,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具体工作包括:编制专业化的流程体系文件(专业部分);从实际经营管理活动出发,根据对流程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和概率,识别流程层面的管理和业务风险(而不是依靠经验进行分解),建立流程层面风险数据库;进行流程层面风险评估,并建立流程层面业务风险的评估机制、标准和程序;评价现有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识别流程层面控制缺陷,针对已识别的剩余风险进行控制措施设计,提出改进建议,进行业务流程优化。

公司层面重大风险识别与风险要素评估

为有效确定公司层面各风险对公司整体目标所带来的影响,便于公司有针对性对各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合理、恰当配置公司资源,节约人、财、物等各项成本,在识别公司层面风险数据库的基础上,需要对公司层面风险进行进一步的评估,评估每个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

公司层面风险评估过程中,公司要注意紧密结合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采用适当评估技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公司层面风险应对提供依据。通过风险评估后,确定风险所处等级,选择恰当的风险应对策略。具体工作包括:开展问卷调查,结合行业特点收集企业战略、管理信息、业务数据、历史资料、外部环境等相关材料,识别公司层面风险,建立公司层面风险数据库;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分别从发生可能性和影响重大性两个方面进行公司层面风险评估,对风险进行排序,评定重大、重要风险,绘制风险地图。

风险管理策略与整体解决方案

结合公司层面重大风险和流程层面业务风险的风险类型、风险分布和相互之间的关联,评估重大风险的现有管理策略,对不完善的部分进行调整和补充;针对公司层面重大风险,结合现有管理资源和管理需求,制定整体解决方案。具体工作包括:评估重大风险的现有管理策略;对现有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根据风险管理策略,并且关注重大风险的全流程化管理方针,制定重大风险整体解决方案;根据管理资源配置和管理需求,设计并制定解决方案的实施办法和程序;编制《公司XX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管理建议报告与内部控制手册

总结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发现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改进建议和意见,帮助进一步推进流程优化和管理提升。比如:针对现有内部控制制度内容不明细、操作性不强,制度缺失或已失效;关键或重要控制点匹配的既有控制措施不力,存在重大风险隐患;职能职责界定模糊,不相容职权分离等等情况,逐一提出改进建议,汇总编写《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建议报告》。

编制《内部控制手册》作为企业建立、执行、评价及维护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的指导和依据。主要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主线,对各要素关注要点进行分析,阐述企业采取的相应控制策略(措施)。对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业内部各个管理层次相关业务流程,分解和落实责任,控制企业风险,提高经营效益与效率,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确保企业资产安全高效运行,促进发展战略实现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3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主要指公司在按照内部控制“五要素”构建了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框架基础上,参照《基本规范》以及《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18项指引对企业管理的要求,实施与标准的比对工作,从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等方面查找公司薄弱环节,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评价工作不仅要体现全面性,突出重点同样重要,如何把握内控评价的重点呢?首先要对公司层面风险进行识别,识别主要基于与公司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业务操作人员进行充分调研的结果,结合行业常见风险,并且考虑国务院国资委以及财政部等政府部门有关风险评估的相关要求,从战略、财务、市场、运营及法律五个领域来进行识别,形成公司风险数据库。然后对风险数据库中列示风险从发生的可能性和重要程度两个维度进行评估,识别出公司面临的重大风险。公司层面重大风险采取分解落实方法,将其与流程层面风险进行对应,通过流程层面风险应对策略来降低公司层面风险。与公司重大风险防控相关的业务流程,在内控评价中应予以重点关注,以某公司为例。

某公司识别出公司面临的十大重大风险。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风险发生后对公司的影响程度”两个维度,将公司当前面临的重大重要风险绘制成风险坐标图,如下图所示。

那么与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外部劳务使用管理、业务合作伙伴、价格波动、工程项目管理、投资管理、合同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企业声誉及分子公司管理控相关的业务流程与控制要点应该是内控评价予以关注的重点。

4 内控体系建设中需关注的问题

现阶段,在我国企业绝大多数人对建立与实施内控体系认识不足,甚至存在错误的理解。主要表现有:对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实质和作用认识不清;集团各层级部分领导对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视、参与程度不高;各相关业务单位和部门部分人员参与、配合程度不够等。认为内部控制只是应付外部监管的需要,而并非真正能防范风险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认为内部控制是一项额外的负担,并非自己的本职工作;认为内部控制体系与公司既有管理体系是“两张皮”等等。因此,要将内部控制真正融入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深入每个工作岗位,得到广大员工认可、理解并有效执行,必须从强化集团全员内控意识和思想认识方面着手,需要不断加强宣传培训,增强员工内控意识;需要从管理体制、机制以及落实各级权利责任方面入手,建立内部控制长效机制,使用内部控制真正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S].2010.

[2]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S].2006.

[3]胡为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实务操作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4]赵立新,程绪兰,胡为民。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5]杨清香。公司治理下的内部审计管窥[J].财会月刊,2010,(8):76-77.

[6]徐伟。试论风险导向内控体系建设在我国的应用[J].审计研究,2010,(4):64-67.

公司管理流程及制度【第二篇】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建筑企业

一、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背景

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四建设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公司”)成立于1966年,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00811部队,是中国唯一从事大型石油化工建设的专业部队,曾获得国务院总理嘉奖令,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下的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公司总部机关设置职能部门15个(3个部门为合署办公),事业部2个,子公司5个、分公司15个、海外办事处2个,海外分公司1个,项目公司2个。企业管理层级共2级,法人层级2级。除母公司外,公司下设三级子企业5家、分公司15家、海外办事处2家,境外分公司1家,项目公司2家。境外单位数量6家,其中境外子企业数量1家,境外分公司1家、境外办事处2家,境外项目部2个。随着公司转型发展不断深入,原有粗放的预算办法已然不适用,需要推行更为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改变传统的分散预算模式,加之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精细化及业绩考核的需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已迫在眉睫,因此全面预算管理在公司得到使用和推广。

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成立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公司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为预算管理工作的最高权力机构,主任由公司董事长担任,委员由公司领导班子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审定预算管理政策、规定、制度等相关文件;审批公司年度预算编制大纲和方案;确定年度生产经营总体目标;审批公司年度总预算及所属各单位(部门)年度预算;审批预算调整报告;听取预算执行及管理工作的汇报;审议公司预算考核奖惩意见等。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预算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财务部,为预算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由公司分管财务领导担任主任,成员由公司各职能部门具体执行人员组成。预算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公司年度预算;组织开展公司各项预算基础管理工作;负责向预算委员会提出预算审批、调整的重点和建议;组织公司全面预算的编制、分解、调整及考核工作;监督、检查公司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负责预算管理日常工作的指导、跟踪、协调、监督和检查;负责与集团预算管理机构联系、协调等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公司各部门、分子公司、项目部负责所属单位的预算编制及调整,配合公司预算管理办公室做好预算的编制、执行及分析工作。

(二)建立较为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为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在公司落地生效,财务部等相关部门制定了《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对组织管理体系、预算职责与分工、预算编制流程、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分析、预算考核与监督进行了规范与优化。强调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和全过程跟踪与控制;强调以经营预算管理为导向,以成本预算管理为基础,以现金流、目标利润预算管理为核心,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为宗旨,不断优化全面预算管理的流程,提高预算管理质量,全面提升管理水平。预算编制以经营预算为中心,结合投资预算、资金预算、人力资源预算进行平衡,最终形成财务预算的流程。编制过程中要考虑公司本部预算与下属单位预算的上下结合、公司总体目标和各单位目标的综合平衡,以及对各项总体目标的分解下达。

(四)严控项目预算管理,确保项目利润达到预期公司根据集团公司有关规定,制定下发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规定》,建立了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形成全项目覆盖、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各负其责的成本精细化管理体系。根据项目分级管理原则,建立项目成本两级管控体系。一级管控:施工类项目合同额3000万元以上(含3000万元);EPC/PC类项目合同额5000万元以上(含5000万元)的项目。二级管控:施工类项目合同额3000万元以下;EPC/PC类项目合同额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

2.项目成本预算调整经批准下达的工程项目成本预算应该保持稳定,不得随意调整。但当预算编制根据如工程量等发生重大变化时,或项目产生重大变更等因素导致预算执行发生重大差异时,应该对预算进行调整。工程项目预算的调整方式包括定期调整和特殊情况调整。定期调整是对于工期长、内容多、成本大的项目原则上每半年对剩余收入、成本进行预测,加上已发生的收入、成本与原整体预算进行对比,对差异较大的预算单元进行调整。特殊情况调整是当工程项目遇到较大的工程设计变更,导致将要发生的收入、成本发生较大变化,对变化较大部分进行调整。所有项目成本预算调整,由项目部提起申请流程,并提供各项证明材料,公司成本管理领导小组组织评审审批通过后,予以核定并调整。

3.考核责任书的签订公司工程管理部负责《工程项目成本绩效考核责任书》版本的起草,负责公司一级管控项目责任书的组织签订工作,责任书自签订之日起,一个月内提交公司审计部、财务部等相关部门备案;对所属分、子公司管理的二级管控项目,由分、子公司负责人组织签订工作,责任书自签订之日起,一个月内,提交公司工程管理部、审计部、财务部等相关部门备案。合同额在1亿元以下的工程项目开工后1个月内,及合同额1亿元及以上的工程项目2个月内,公司级项目由总经理、一级管控项目由分管成本管理的副总经理、二级管控项目由二级单位负责人与项目部负责人签订项目全周期《工程项目成本绩效考核责任书》,作为项目期末完工绩效考核的根据。

4.责任成本考核与奖惩项目目标责任成本完成情况将作为二级单位及项目经理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并作为项目经理及相关管理人员职务晋升的重要评价指标。项目期末完工,且完成对外工程项目结算及内部分包结算,形成项目实际收入及成本支出,根据一级管控及二级管控项目划分,分别由公司工程管理部或二级单位经营费控科,联合成本管理办公室,对项目实际成本进行核定,与项目责任成本进行比较,确定项目责任成本节超情况及实际利润率,提交审计部门进行项目期末绩效考核。对于项目目标责任成本控制较好的,结合公司《工程项目绩效考核与激励办法》等相关规定,根据节约成本大小对项目成本管理小组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兑现,对项目过程管理不当造成亏损的项目进行问责。

三、全面预算管理面临的问题

(1)全面预算管理意识不强,基础工作薄弱。对预算管理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预算只是财务行为,是对各类报表进行编制和预测经营成果,将部门指标与预算管理目标分离开来,管理层无法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同时预算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从集团层面到所属企业,全面预算工作还未建立起一套细致完善的工作流程,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无法积累大量有用的预算基础数据,存在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过于关注收入、利润等相关财务指标的结果,对预算执行过程并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和调查。(2)预算执行过程监控不够。公司虽然每季度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但分析基本以财务数据为主,由财务部门牵头对相关数据对比分析,并没有与业务部门做到有效融合,没有切实做到对业务预算执行情况深入跟进并制定有效措施加以保障。(3)预算信息化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编制根据。公司的预算管理虽然有综合信息化系统作为支撑,项目预算管理以信息化管控手段为抓手,设定系统指标逻辑关系,不达标的预算无法提交审批,但仍然局限于项目层面,公司层面的全面预算并没有全部打通,还存在部分预算手工编制的情况。

公司管理流程及制度【第三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属于微观经济学的范畴,上市公司若想成功或者走得长远,都少不了提前做好自身风险防范,制定政策应对危机。财务状况能及时反映出上市公司自身存在的问题,财务安全是关系到上市公司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小,说明其经营状况良好,财务策略与发展战略可行,对上市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市公司进入市场后,面临的财务风险不计其数,只有不断加强风险意识,合理把控,才能平稳健康地运行。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亦是如此。

一、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薄弱,偿还期限以及长短期负债率不合理

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便可以得知作为发展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都存在种种问题。归根结底很多上市公司并不是没有能力做好财务风险控制,而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于行业来说,尤其是以商品为主要产品的上市公司,他们更多看中的是产品生产与销售,对于运营管理本身就很缺乏。对于财务风险控制这一细节问题,很多上市公司根本就没有关注到,尚未认识到其重要性。首先,财务风险本身就是一个隐形的问题,它平时在上市公司的运营过程中并不会对上市公司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很多上市公司领导常常忽略了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把控。如此一来,上市公司发展将会存在很多潜在的风险。其次,财务风险控制属于现代上市公司管理观念的体现,无论是上市公司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甚至是公司财务人员都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没有探索出合适的防控方法。就上市公司而言,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是财务风险的关键。通过wind数据库查询,能够知道多数上市公司的偿债比率虽然较为稳定,但总体上较高,这主要是因为该上市公司的负债较多,又缺乏有效规划。每个上市公司都会存在负债情况,上市公司负债过多,不仅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资金管理与财务安全,还会影响上市公司声誉,造成无形中的利益流失。上市公司在债款的偿还期限方面没有统一规划,有的债务偿还时间过长,造成信誉上的缺失。由于上市公司对于生产资金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再加上长期负债率与短期负债率较高,偿还债款不能及时到位,也不及时进行账目明确和更新,造成数据上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上市公司的正常运转。

(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不科学,盈利渠道过窄

上市公司规模庞大,内部机构纷繁复杂,所以整体的运作管理也存在较大难度。所谓上市公司,有别于一般公司的最大特点就是投资方式不同,他可以更好地拓展业务,繁荣经济。上市公司虽然有如此的便利条件,但是其筹资、融资的风险更大,因此,上市公司更应该谨慎制定方案,合理布局。目前,上市公司中拥有投资管理部门还比较少,他们的投资方式在整体上也呈现出高风险的特点。某些公司并没有做到科学投资,尤其是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它的规划不够明确,筹资数额也较大,上市公司本应该大力发展自己的事业,借助政策东风,使业务成为主要的盈利方式,但是目前上市公司盈利更多的是依靠房地产业,而且还拓展了很多其他业务,资金的闲置资本过多,整个上市公司表面上看投资较为多元化,固定资产投资也很多面,但实际上决策不尽合理,甚至盲目投资,导致资金浪费,盈利渠道也过于单一,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三)财务管理存在漏洞,现金流量周转率较慢

上市公司是否能够获利,财务是否安全与现金流量速度关系甚密,如果一个上市公司现金回流速度过慢,资金流动不畅通的话,将给上市公司发展埋下巨大隐患。目前,上市公司的现金回流速度就不尽如人意,这跟其本身的财务管理政策有关。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系统与管理制度等硬性客观因素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也起到重要限制作用。现金流量关系到资金是否充足,上市公司在现金流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经过分析可以发现,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缺少良好的财务管理职能,以及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够健全。首先,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对策与办法,对于资金管理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由于上市公司的自由灵活性,上市公司在财务行为控制方面并没有倾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缺乏相应的监管与控制。公司账面资金往来不够明确,如此一来,将会误导上市公司的发展走向。此外,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账目混乱,缺乏有效的制度程序,出现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核查,不能保证每一笔资金都来往明确,合理使用,拖慢了上市公司变现能力,导致上市公司流动资金非常不充裕,无法更好的配置资源。

(四)赊销比重占据较大,应收账款控制不合理

营运资本管理属于财务风险控制的一部分,并且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从上市公司的营运资本能力来看,不难发现,财务管理不规范的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和流动资产管理情况都存在诸多漏洞。上市公司借助股东的资金,本就承担了更多的财务风险,如果营运资本规划不合理,导致资金回流速度过慢,将会造成严重的财务隐患。上市公司在业务这方面,就存在明显的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公司赊销比重占比较大,赊销货物这本是一件极其正常的现象,但是却要控制比重。一个上市公司如果赊销比重过大,将会降低其存货变现能力,一旦上市公司需要更多的流动资金去完成其他项目,将会面临资金短缺的严峻形势,同时加剧资产负债情况,给上市公司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还有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控制不够合理,由于上市公司业务范围的宽广,依赖“人情”的赊销存货情况较为常见,应收账款管理人员又碍于情面,不能及时收账,导致上市公司资金回流缓慢,甚至出现“烂账”,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利益。

二、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及控制的对策

(一)健全财务风险控制的制度体系,合理规划债务偿还期限及长短期负债率

健全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体系是上市公司保障财务安全、促进上市公司生存发展的关键。上市公司尤其应该建立良好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以便科学决策,降低上市公司内部损耗,提高上市公司管理效率。首先上市公司需要树立规则意识,然后制定严格的把控规章,用具体细则规范员工,完全透明、公开、公正,并且按照规章制度来具体实施,严格按照程序来执行,谨防相互推诿的现象。无论是上市公司内部还是上市公司间的合作,都要清楚明确的制定财务报表,明确记录,科学管控,做好资金安排。其次,上市公司还要合理规划债务偿还期限以及长短期负债率,合理安排、处理好上市公司负债情况,做好控制,合理规划好上市公司长短期负债率,并及时追还赊销债款,增加上市公司收入,及时还清债务,增强信誉。

(二)整合财务风险管理程序,盈利渠道多元化

上市公司要增强财务管理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实,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却是让很多上市公司和决策者大伤脑筋的事情。除了完善财务管理模式,并实时创新以外,上市公司还应该注意整合财务风险管理程序。程序明确,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上市公司构建起上市公司综合信息框架,完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在进行财务活动之前,严格按照财务流程审核合作者与竞争者的相关信息,合理评估。在这个过程中,上市公司应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加强监督与防控,构建起财务信息系统,从而为上市公司发展制定财务政策提供现实依据。当上市公司完成整合财务风险管理程序后,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评估主营业务比重,多元化投资的同时,明确上市公司的支柱性业务,增加盈利可能,丰富盈利渠道。上市公司应该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借助国家资金为自身谋求发展,构建合理的决策模型,谨慎投资,多元化处理财务问题。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资水平,多元化投资,正确评估投资风险也是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要考虑财务风险,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才是正确的选择,将风险分散,增加盈利渠道,让上市公司财务更加安全。

(三)创新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加快现金回流速度

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是上市公司应对财务危机最为基本的条件。一个大型上市公司,内部运作纷繁复杂,成熟的管理模式才能保障其有条不紊地运行。目前,国内的很多上市公司,不局限在上市公司中,几乎都缺少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这已经严重阻碍了上市公司的生存发展。所以,上市公司首先应该树立财务风险管控意识,然后才能去改革和完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在现代上市公司管理的观念中,防患于未然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上市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相比较其他行业,该行业的公司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经验较少,因此,需要上市公司自行摸索与创新。上市公司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上市公司财务能力,优化整合上市公司财务环境,做到权责分明,增强财务风险意识,提前制定好财务政策。科学规划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保障资金规范运转,增加上市公司资金回流速度,保障流动资金充分,账款及时更新,实时记录。谨慎考虑举债方式和资金类别,及时变现,加快现金的流动速度,提升盈利,评估出最适合本公司的财务政策。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让公司账目一目了然,公开透明。如此一来,倘若出现财务危机,上市公司也能够及时发现,并适时做出调整,从而帮助上市公司正常运转。

(四)加强营运资本监管和人员管理,合理控制应收账款

一个上市公司发展的长久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能力,而且与自身工作人员团队的专业素质有很大关系。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团队是上市公司必不可少的,必须提升人员素质,并且加强营运资本管理。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说到底是财务人员在进行管控,只有他们的专业水平到位,上市公司财务安全才能有保证。上市公司应该高度重视打造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为其提供良好的薪资待遇,为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留住人才,这样他们的财务工作效率才能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沈海强。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风险预防与控制探讨[J].中外上市公司家,2020(14):48-49.

[2]陈薇,谭润琳,王子莹,李伟静,侯婉婷,苏雅哲。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J].营销界,2020(13):112-113.

[3]谢丽梅。金融危机下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分析[J].纳税,2019,13(36):128.

公司生产管理流程【第四篇】

关键词:物流成本;制造企业;二级账户;物流成本分析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制造企业利润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原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得规模效益,或者采用降低单位生产成本的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于是企业不得不通过缩短产品生产管理周期,降低业务流程运行成本,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达到增长利润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对物流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法宝,而控制是需要系统、详实的核算作为依据,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物流成本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构建物流成本的核算体系,达到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一、物流成本的相关理论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概念

按照我国2006年9月的《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中的解释: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企业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包括货物在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管理等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以及与存货有关的流动资金占用成本、存货风险和存货保险成本[1]。

(二)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范围

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范围包括指企业在进行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包装、保管、输送、回收方面的成本[2]。

(三)制造企业物流成本常见的核算模式

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中并没有独立的“物流成本”账户,并没有形成规范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而是将发生的物流费用分别计入到“材料采购”“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账户中,当物流成本越来越被广大制造企业重视时,才将物流成本的核算纳入企业内部管理范畴,并且不同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核算模式。目前,大多数企业采用不改变现有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在相关成本费用账户中增加“物流成本”明细核算账户,并增加明细级辅助核算账户,从而达到既能不影响财务正常核算,还能同时增加“物流成本”辅助核算账簿,达到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记录的目的,以便于对物流成本进行相关管理。

二、SD公司物流成本核算现状

(一)SD公司简介

SD公司作为一家民营制造企业,成立于1997年8月,主要是面向各大钢铁厂生产镁碳质补炉料、转炉投补料等各种耐火材料及铝铁合金等合金系列。随着钢材市场的从兴旺到萎靡,公司在扩大生产规模后,就面临订单不足的现象,继而使物流成本的控制进入到管理层视线。但是,SD公司并没有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对物流成本进行单独核算,在企业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物流成本被纳入到各项成本费用中进行核算。

(二)SD公司物流流程及物流成本的范围

公司生产的产品类型较多,但是业务流程相近,整个物流过程是:销售部拿到客户订单后,财务部进行订单审核,转交生产部,仓库发出原料购货请求,供应部选取供应商进行采购,到货后有质检部进行验货,原料直接进入生产车间进入生产环节,同时所需的辅料由仓库装卸搬运到生产车间进入生产,生产过程中质检部随时进行检验,产品在生产结束后打包后直接交合作的运输公司运送给客户,生产废渣运送到废料处理中心进行脱污处理后作为废品处理。在整个物流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订单处理、采购、质检、辅料存储和运输、包装、销售、废渣回收等具体环节里,均涉及到公司的物流成本。

(三)SD公司对物流成本核算的诉求

正如前文所述,SD公司是面对钢厂进行产品生产的制造企业,其客户单一,虽然产品的质量被客户所认可,但是目前市场环境的不景气,导致近两年公司的订单大大减少,由原来的大批量生产转为小批量生产。而企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控制、生产技术已经很成熟,几乎没有提升空间,经过深入的财务分析,管理层将目光投向了对物流成本的控制。但目前,SD公司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仅能对销售环节的物流成本进行单独计量,并没有对其他环节的物流成本进行单独核算。由于缺乏完整的物流成本信息,管理层很难获得准确的物流信息,更谈不上控制物流成本,达到进一步优化公司业务流程的目的。因此,SD公司的管理层迫切需要建立合适的物流成本核算管理机制,达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SD公司物流成本核算的设计

企业的物流成本中存货占用自有流动资金所发生的机会成本,这部分物流成本的核算,可以利用期末存货账面余额与当期行业基准收益率的乘积来计算得来,核算也相对简单,其大小也取决于期末存货的账面余额。而经过长期摸索SD公司已经在控制库存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因此这部分物流成本对于公司而言已经没有太大的控制空间,这里对SD公司物流成本核算的建议并不包括这部分物流成本。

(一)SD公司物流成本的分解

如前文所述,SD公司物流成本发生在订单处理、质检、辅料存储和运输、包装、销售、废渣回收等具体环节,在对公司业务流程进行详细询问和实地考察后,我们将其分以下几个部分:1.供应物流成本。由于公司在采购环节采用的到货价格,即采购环节发生的运输费用由供应商支付,并且直接运送到生产车间,因此这里的供应物流成本主要包括是材料在验收环节所发生的物流成本,主要指质检部相关人员职工薪酬、耗费化验用材料费、化验设备折旧费、维修费、水电费等。2.生产物流成本。包括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辅料存储和运输过程、生产环节、质检环节中发生的物流成本,主要指的是为辅料存储所发生的保管人员的职工薪酬、专用仓库的折旧费、运输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人员的职工薪酬,动用公司自有的运输工具所发生的折旧、维修费和燃料费等,购进的主料在进行生产时所发生的将其运送到不同作业区的人工费用及相关运输工具所发生的折旧费等,生产结束后打包所发生的人工费用,质检部门进行检验时发生的相关人工费用、耗费化验用材料费、化验设备折旧费、维修费、水电费等。3.销售物流成本。包括公司在销售环节发生的物流成本,主要指公司将产成品运送给客户所需要的支付给合作运输单位的运输费、装卸费和其他保险手续费等。4.管理物流成本。包括在公司内部进行物流管理活动时发生的订单处理等物流成本,主要指公司在供应部和销售部共同指定的专人进行订单处理和原料协调时所发生的人工费用、相关设施的折旧费用、水电等。5.回收物流成本。包括公司在生产完工后产生的废渣处理过程产生的物流成本,主要指将废渣运送到指定废料处理中心所发生的运输人员的职工薪酬和动用公司自有的运输工具所发生的折旧、维修费和燃料费等以及支付给合作运输单位的运输费用。

(二)SD公司物流成本的核算

在对SD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分解分析后,我们不难看出SD公司完全可以遵照一般企业做法,在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时在各成本费用的一级账户下设置“物流成本”的二级账户。其借方登记物流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贷方登记分配或转出的物流成本,期末一般无余额。根据SD公司的实际情况,在“物流成本”二级账户下按照业务流程设置“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成本”“回收物流成本”五个三级账户,在三级账户下还可按照支付形态设置“材料费”“人工费”“运输费”“折旧费”“水电费”“办公费”“仓储费”“维修费”“外包费”等四级账户。这样“物流成本”作为二级账户,并不对原有的成本费用类一级账户核算产生影响,如“供应物流成本”应归集到“管理费用”或“原材料”账户;“生产物流成本”归集到“制造费用”账户中,采用对应的分配方法再归集到“生产成本”账户;“销售物流成本”归集到“销售费用”账户,“管理物流成本”和“回收物流成本”归集到“管理费用”账户,物流成本就随之对应的一级账户参与企业正常的核算。在实际操作中,账户设置是根据公司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就目前而言公司只需要对各业务流程中发生的物流成本进行核算,以考核各相关部门的业绩,就设置三级账户即可,随着公司管理的不断深入,需要对各物流成本的支付形态进行分析,就设置更明细的会计账户进行核算。

(三)SD公司物流成本分析表的编制

根据SD公司正常的财务核算的过程中,单独设置“物流成本”辅助核算账簿,对“物流成本”进行归集与分配,在月末或者年末时编制“SD公司物流成本分析表”,对SD公司的供应、生产、销售、管理、回收等环节上发生的物流成本进行归集、分析,也可以对最终的支付形态进行归集分析,编制成相关的物流成本内部报表,为管理层提供科学客观的物流成本信息,从而为公司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可靠依据。在编制分析表过程中注意可比性和有效性,根据公司的实际需要进行编制,当确定出编制内容后,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保证前后期的一致性,形成相对稳定的分析报表,便于确定公司物流成本的评价标准,寻找公司合理控制物流成本的措施,便于以后各期物流成本的有效控制。

总之,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围绕企业核算目标,制定相应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从而建立完善的物流成本控制措施,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涂传清。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的不足及改进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0,(10):29-32.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5 280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