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规章制度 >

医疗培训制度【范例21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09864

医疗培训制度旨在提升医务人员专业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如何实现更有效的培训?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医疗培训制度范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医疗质量培训方案范文 篇1

一、开展医疗安全教育的意义、目标

医疗安全和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开展医疗安全教育,狠抓医疗质量管理,旨在使全院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职业风险意识和质量服务意识,增强*一院主人翁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提高我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维护医院的优质品牌。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和*一院的优质品牌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教育对象:全院职工

四、教育形式和总体要求

各科室要高度重视这次医疗安全教育,认认真真查找本科室、本部门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隐患(包括思想观念、服务意识和规章制度的完善及其落实执行情况等方面),根据医院的教育主题和服务理念口号确定本科室、本部门的主题和内容,采取调研、讨论(案例剖析讨论)、培训、整改等多种形式,把思想教育和行动实践结合起来,切切实实做到科科有行动、人人有触动,使我们的服务让病人感到满意,让病人为之感动。

教育主题:全院行动起来,加强医疗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消除医护安全隐患,减少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

服务理念口号:善待病人善待生命品质是医院的尊严。

五、总体安排

(一)、由党办、职建办负责召开医生、护士、科主任等三个不同层次人员座谈会,进行有关医疗安全方面的调研。

(二)、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为主,各科室积极配合参与,对全院职工进行分期分批、分层次的集中教育培训。具体安排和要求如下:

1、医生及医技人员的教育培训:

按①副高以上人员;②中、初级职称人员两个层次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按照有针对性、实效性,不同层面人员的培训内容、案例剖析要有所侧重的原则,每批安排三个单元,其中医疗安全现状分析和重申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防范医疗安全隐患为一个单元;有关医疗事故案例分析一个单元;结合医疗诉讼案例进行专题法理教育一个单元。

2、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

分层次进行“法律意识与护理差错事故的防范”、“护理工作环境的安全建立及维持”、“护理差错事故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护士语言行为存在问题及规范”等有关医疗护理安全内容的培训。

3、行政后勤干部的教育培训:

组织案例分析、增强医疗安全管理、服务临床一线意识的专题讲座。时间安排在12月初。

医疗培训 篇2

【关键词】手足口病 培训 医疗救治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342-02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此病传染性强、传播快、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面积流行。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而急性发病,表现为手、足、口、臀部的皮疹,大部分症状表现比较缓和,个别病例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因皮疹与一般的幼儿急诊、荨麻疹、水痘、过敏等疾病引起的皮疹易于混淆,又加上家长对其严重程度认识不足,因能引起神经系统的症状或肺水肿而导致死亡,重症存活患儿常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2]。手足口病仍然在严重威胁着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尽早发现和及时干预是提高重症手足口病救治成功率及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如何准确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干预的预防诊断措施,我区在认真落实手足口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了手足口病防治人员的医疗救治能力,全体医务人员的手足口病知识掌握水平,而进行手足口病知识的培训。在加强手足口病医疗救治能力、整体提高临床救治水平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3]。

实行多级、多层、分层和全员多次培训,提高各级医护人员的诊治能力和防治水平。多级培训是指区里抽调相关科室业务骨干参加省级或市级手足口病知识培训;市级业务专家或省专家到各县市区组织的直接培训;电视电话会议培训等。多层次培训即参加全省、全市、全区手足口病知识培训,全区所有医务人员都必须参加一到多次区级以上手足口病知识培训。分层次培训其培训对象分为管理人员和临床医疗医技人员,临床医疗医技人员分为定点医院医疗救治人员和非定点医院医疗医技人员,对定点医院医务人员主要培训手足口病的诊断能力、医疗救治能力、重症早期的识别能力和早期机械通气的指征等,对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医务人员即非定点医院医疗医技人员,主要培训其如何早期识别手足口病及手足口病的感染管理能力,并及时转诊。对管理人员培训主要是提高手足口病防控能力,如何制定应急预案及实施方案,感染管理控制,网络直报流程等。通过多级、多层、分层和全员多次培训,其优势一方面是覆盖面广,使各级医护人员都能参加培训;另一方面,使不同层次的医护人员掌握不同的培训内容。既相对兼顾了个体化和整体化,保证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又能节省大量培训费用。

1 培训内容与师资

主要针对卫生部下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进行详细解读,各版诊疗指南内容增删的变化,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与治疗包括重症手足口病早期识别的预警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指标、气管插管与呼吸道管理、小儿呼吸机的使用、无创通气与监护技术等知识以及手足口病预检分诊流程、重症患儿转诊流程、院内感染管理和疫情报告管理等知识进行强化培训。

师资可邀请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的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进行授课与现场培训。

2 培训人员

区内医院分管院长,医务科科长、医院感染科科长、儿科主任、ICU诊室负责人、门诊、急诊科主任等主要骨干以参加省、市级培训取回真经,成立手足口病医疗救治专家组,对区内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各级领导负责各管辖区域内所有医务人员的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其知识掌握能力。

3 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主要以幻灯片教学、讲座、交流会、现场会、电视电话会议、远程教育、好医生网站学习等,根据不同层次的卫生管理者、卫生技术人员、分别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利用各种条件和机会对全区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增加各级医务人员对手足口病的诊疗、救治、预防、控制能力。

4 考核方法

医院工作比较特殊,不能全员放假统一参加培训,只能分批次,分专业,分人员,分时间等合理安排培训场次,时间。一是对所有培训人员实行实名签到。二是科教人员每次讲完课后都针对讲课内容出1-2道课程问题让学员进行笔试解答,其作用:1、保证了听课人数,2、保证了听课质量,3、检验讲课内容的掌握水平,4、对因故未来听课者能查漏补听。三是�

通过加强手足口病防治人员的知识培训与管理,进行多层、多级、全员和多次培训,使我区手足口病的诊断能力不断增强、对重症手足口病的警觉反应意识大大提高,使我区重症手足口病病例得到及时识别、诊断、干预、治疗、转诊,保证了我区手足口病近几年来流行的情况下无一例死亡病例发生。这与加强手足口病知识培训与管理,提高了我区手足口病防治人员的预防控制能力和诊疗技术水平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钱素云。肠道病毒71感染手足口病的重症识别和诊治现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8):789-790.

医疗培训 篇3

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基本情况

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

我县卫生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始终围绕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来进行。培训干部工作的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政治过硬、知识面广、能力较强、数量充足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开展在职干部全员培训工作中,坚持以创新的精神,不断丰富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努力构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格局。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领导。卫生局领导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站在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在职干部全员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调整和充实了卫生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为促进各医疗卫生的干部培训工作,卫生局还把各单位人员进修、举办学术讲座、进行病案讲座等,要求作为各医疗卫生单位年度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进行考核,为开展在职干部全员培训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2、制定培训规划。在县干教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蒙山县2003年—2007年在职干部全员培训计划》要求,制订了《2004年蒙山县卫生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对全县的卫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明确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具体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也相应制订本单位的全员培训实施方案。

3、选定培训内容。在进行在职干部全员培训中,我们针对新形势下干部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针对卫生干部专业性强、技术更新快的特点,主要培训两大块内容:一是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培训的中心内容,把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四个方面作为培训的基本内容。二是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以使干部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本领为出发点,根据我县农村工作实际,着重加强对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非典、禽流感、艾滋病、食物中毒等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5、建立自己的师资队伍。聘请局领导、医院领导、卫生院院长、业务科室负责人及专家分别担任相应科目的授课教师,对有特殊要求的还要参加自治区和市级的培训,从而保证了培训的效果。师资要统一参加师资培训。同时聘请上级医院专家、医学院校教授等帮助上课。

6、保障培训经费。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每年都列支有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对干部教育培训均有经费投入,有确保卫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全员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对在职干部的全员培训,加强了医务人员的法纪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全体医务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得到改造,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敬岗爱业,勇于创新,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上精益求精,积极探索卫生改革新路子,全力保障我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成为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行动。

一是行业风气得到好转,全县医务人员签订的《拒收红包、提成、回扣,维护医学圣洁倡议书》,自觉执行《医疗机构十五条便民措施》,把维护病人的权益和尊重病人、关心病人、服务病人成了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没有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回扣”事件发生。各医疗单位积极参加药品招标,降低药品价格,让利于群众。参加招标金额占医院用药总额的90%以上,药品让利25万多元。

二是可持续发民观念得以树立。积极筹措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购买大型诊疗设备,扭转了我县医疗设备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投入300多万元,完成了新圩卫生院、西河卫生院、县疾控中心、县医院传染病房新建项目;购进彩超等先进诊疗设备一批改善了就医环境。

三是农村卫生工作的主动性增强。各医疗卫生单位把工作的重点和着眼点放在农村卫生上,开展了创建爱婴医院、卫生院和计免四室的建设,大力开展母婴安全和计划免疫等工作。县医院、中医院、妇保院三家县级医院获得爱婴医院称号,陈圹镇等5家卫生院获爱婴卫生院称号,5家卫生院计免四室规范化建设通过了验收。妇幼卫生、卫生防疫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强。《两纲》指标中的21项卫生指标,已达标17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全市最高,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90%以上,没有发生重大传染病流行和发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四、存在问题

2003—2004年我县卫生系统干部培训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各医疗卫生单位干部培训工作开展的还不够平衡。少数培训对象对干部学习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够高。

2、学习的自觉性不够高,学习的计划性不够强。

3、有的单位工作抓得不够紧,信息反馈不及时,资料不能按规定要求准备和完善

4、培训管理制度方面,急需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和调动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热情。

五、今后工作打算

医疗业务培训方案 篇4

一、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就业再就业:1至6月城镇新增就业18042人,完成全年任务的%,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3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57人,完成全年任务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低于目标任务个百分点。

社会保险:1至6月五个险种征缴分别为养老保险费26199万元、医疗保险费8171万元、失业保险费1095万元、工伤保险费255万元、生育保险费195万元,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参保人数分别为养老保险84485人、医疗保险132713人、失业保险84419人、工伤保险66759人、生育保险58524人,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03%、%、90%。

劳动保障维权:1至6月劳动保障争议仲裁受理立案269件,结案250件,案件数只占去年同期的%。劳动保障监察共查处拖欠工资案件41起(其中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30起),非法收取押金案件5起,共为1600人次劳动者(含农民工1200人次)追回被拖欠工资480万元(含农民工工资450万元),检查在建工地48个,督促补签劳动合同8130人。

二、主要做法

(一)全力稳定就业局势。

一是落实经费对我市劳动保障系统部分工作人员和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为期一周的劳动保障政策学习培训,帮助准确掌握和理解政策,提高落实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为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到位打好基础。

二是创新思路,将培训、职介工作同步推进,继续做大做强“大培训”、“大职介”工作。根据市场及企业的需求调整培训思路,以培训服务职介,将职业培训与职业介绍融为一体,同步推进,使劳动者在经过职业培训提高竞争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提供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早日实现就业。

三是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做好职业技能考核工作。全力配合区劳动保障厅开展国家职业资格全国、全区统一鉴定工作,组织全市各民办培训机构学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上半年,全国、全区统一鉴定903人;考核鉴定各类劳动者和职业院校毕业生3154人,其中初级工2666人,中级工442人,高级工46人。

四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根据我市实际,认真制定实施方案,与各有关部门共同协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就业。在做好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发放《返乡农民工优惠证》,落实对返乡农民工的各项优惠政策。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一条龙”服务,从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到村级就业服务站,免费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登记、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等“一条龙”服务,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

五是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协调配合,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及职业介绍工作,借助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力量,将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印制成宣传资料送到农村的每家每户,使返乡农民工及有意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者了解政策、掌握政策、享受政策,使符合条件的劳动者通过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早日实现创业、就业和再就业。

六是多措并举,有效缓解就业压力。通过劳动保障网全市招工和培训信息,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每月都下载张贴到社区和行政村;联手县区、工业园区的有关部门举办了20多场招聘会;每周四市人力资源市场组织好企业、学校与就业培训者的报名洽谈活动;积极组织返乡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免费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有效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上半年共有684家次用工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26970个,成功介绍就业近2万人次。

(二)着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继续做好桂政发[20*]54号文、桂劳社发[2007]248号、桂劳社发[2009]13号文宣传发动和补缴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降低门槛,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国家优惠政策带来的实惠。至6月底市本级前来补缴的群众有3947人,补缴金额达亿元。

二是全面推进我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各项工作。起草了《*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积极协助市政府完成了暂行办法的报批工作,确保了《*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后于今年5月19日由市政府正式实施。切实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启动实施工作,印制了各种表格、业务流程、宣传资料,举办居民医保专题培训班,组织一县三区和各社区工作站的工作人员进行政策、业务、操作技能培训,培训各类人员300人次以上。确保了我市居民医保工作按照自治区总体布置,在今年上半年正式实施,到6月底已有约2100人办理了参保手续。

三是积极出台措施,从5月份起对所有用人单位下调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四险费率20%—50%,有效地帮助企业度过经济危机,使我市今年新增失业人员与去年同比减少39%。同时提高职工医保待遇15%,调整后可减轻用人单位和参保个人的医疗保险负担约1700万元。

四是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合理使用。上半年对26家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了医疗保险基础管理、医疗服务管理、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等三个方面的考核,肯定成绩,指出不足,限期整改。切实开展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工作,方便广大参保人员就医购药。按照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管理规定,经过向社会公告、零售药店正式申报、调查核准等工作,现已核准26家符合条件的零售药店,从今年5月开始向我市医保参保人员提供定点零售药店服务业务。

(三)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是积极推进劳动合同签订工作,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全面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推进实施集体合同制度,积极开展创建“和谐工业园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目前,我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

二是加快实施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通过对14个行业,260家企业的不同工种的工资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已形成2009年*市各类职业部分岗位的工资指导价位,拟在7月底前公布,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报酬给付参考依据。

三是强化日常监察,大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先后开展了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清理和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春风行动等三大专项检查活动,查处非法职业中介机构2家,整顿职业中介机构5家。加大对各类违法案件专项监察、处理、处罚执法行动,推进用人单位诚信守法。建立热线投诉电话和突发事件、重大案件联动机制,开辟了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减少了各种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使劳动关系更加和谐,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是加强劳动保障争议调解仲裁工作。针对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出现“井喷”现象,加大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法规的政策宣传,注重分析引发劳动关系争议的主要原因,指导用人单位规范用工管理行为,督促广大劳动者遵纪守法,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由于积极抓宣传、抓预防工作,上半年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度减少,案件数只占去年同期的%,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三、形势及情况分析

虽然上半年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还有一些不容乐观的情况,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企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未能完全满足求职者的需求。

2、人才供求矛盾依然突出。一些待遇好专业性强的岗位普通求职者难以达到要求,而普通工种因工资低、劳动强度大,求职者宁愿失业也不愿屈就,导致出现“招工难,就业难”的现象。

3、有些企业主和劳动者法律意识淡薄,不愿主动参保,导致社会保险扩面难度较大。

4、大部分农民因自身经济和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对接受转移就业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组织农民工开展培训工作比较困难。

5、农民工工资拖欠情况仍时有发生,需要及时妥善地解决。

针对以上几方面的情况,我们将在下半年工作中继续加大力度,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力争按照市委、市政府和自治区劳动保障厅的目标要求全面优质地完成全年任务。

四、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推动劳动保障工作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是突出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以培训服务职介,将职业培训与职业介绍同步推进,使劳动者在经过职业培训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提供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早日实现就业。继续着力抓好网站建设,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网”辐射作用,利用网络把职业培训及职业介绍一直延伸到社区和乡村,把国家和自治区的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直接送到千家万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力争使我市返乡农民工90%以上都实现创业或再就业。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特点,协同推进劳动保障工作。

二是继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做好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被征地农民等群体参加和补缴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努力促进各类人员参加医疗保险。认真落实为困难企业提供的社会保险支持政策,切实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加强征缴和稽核,确保社保费应收尽收。继续采取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强化目标考核和部门联动等有效措施,形成扩面征缴合力,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

医疗急救常识培训 篇5

1美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过程

美国对急诊医学教育主要有本科教育和毕业后教育2个阶段。医学生经过4年医学院本科教育毕业后,才能进入住院医师培养体系,这是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AccreditationCouncilofGraduateMedicalEducation,ACGME)认证的[3]。在此之前,需要通过美国医师执照测验(UnitedStatesMedicalLicensingExamination,USMLE)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急诊医学在美国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学科,它是申请难度排名第三的专科,整个住院医师的培训时间大致为3~4年,如能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后,就可获得专科执业医师协会认证,成为一名能独立执业的主治医师,可以选择教学医院或者社区医院进行执业。另外有一部分医师则可以继续选择专科医师的培训,专科医师的培训是住院医师培训后的亚专科教育,一般为1年或2年,在此期间还能通常同时获得额外的硕士学位(如公共卫生硕士)。

培训项目

为了应付各种紧急情况,美国要求所有的医师都要上过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课程[4],同时还规定了全职型的急诊医师不仅需要大量的急诊知识,还需掌握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知识。为此,美国急诊医学委员会(ABEM)、美国急诊内科医师学院(ACEP)、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导师理事会(CORD)、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联合会(EMRA)、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评议委员会(RRC-EM)、学院急诊医学协会(SAEM)联合制订了急诊医学临床实践模式。急诊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包括内科、外科、创伤、心血管病、骨科学和产科学,以及对药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识别和干预技能等,此外还应该加强其他非专业技术的培训,如计算机技术、客户服务、商业管理、咨询技巧等。美国每年有950名住院医师通过这项培训。美国急诊医学会还为住院医师提供各职业阶段的培训,以确保各地的美国民众都可以获得同样高水平的急诊医疗服务。而全美急诊专科医师获得批准的培训项目共有467个。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临床法医学、临床药学、科研、重症医学、灾难医学、院前急救系统(EMS)、环境卫生、老年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等等。绝大多数急诊医学专科培训项目属于以下几类:院前急救系统(EMS)、超声、儿科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科研、毒理学、重症医学、医学模拟、医院管理、医学教育、灾难医学和运动医学。

资金保障

专科医师在急诊培训期间的工资大致与住院医师相似,约为每年6万美金,而这部分的培训项目基金一般不来源于联邦政府,而是由接受培训医师所在的急诊室工作盈利部分提供,另外,大多数受训医师都会参与科研工作,以获取一部分的劳务报酬。

2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但我们充分认识到急诊医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科。近10多年来,我国的急诊医学迅速发展,已形成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和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专业人员队伍。但全国现有专职急诊医师仅约5万人,其中80%~90%为其他专科医师[5],且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急诊医学教育,尤其要做好毕业后教育工作。

教育过程

与美国不同,我国是从2010年才开始在上海先行试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的。完成院校医学教育的医学生,将以社会人的身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6]。根据其学历和培训医院的不同,开展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的培训。培训结束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证书,当然在此之前必须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同时有部分优秀医师还能获得硕士学位。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可以选择继续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上海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增了急诊专科培训基地。通过2~3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医师将获得更专业的亚专科教育,同时优秀的医师还将通过自身努力获得额外的博士学位。

培训项目

与美国众多的培训项目不同,我国专科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院外急救(包含灾害紧急救援等)、院内急救(包含创伤、中毒等)和急危重病救治(ICU)三大类[7]。通过培训,希望达到掌握急诊病人的病情分级;掌握常见急症的症状鉴别诊断,对常见急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急救诊治;熟悉和初步掌握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另外在科研方面,能阅读有关急诊医学的外文书刊并了解临床科研方法,结合实践,写出病案报道和综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专科医师培训将有2个月的集中培训,这是培训的一大亮点与特色,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急危重症抢救技术(血液净化,呼吸支持,有创血液动力学,急诊B超,营养支持,监测等)、灾害医学、急诊沟通技巧等等,为培养动手能力强、应变能力快的合格急诊科医师做努力。

资金保障

与美国不同,上海是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于全科以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住院医师培训的财政补助力度。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探索社保基金增加划拨基地医院经费的长效投入机制。另外,为保障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上海市多部委决定设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项经费,对于委派医院、培训医院和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经费支持,使急诊医师毕业后教育能顺利贯彻进行。

3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

加强政策导向

虽然我们的毕业后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4年实践下来,我们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急诊临床医师。目前,急诊医学还属于紧缺专业学科,据统计,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急诊和ICU医护人员共有6022人,医师占%,其中医师硕博高学历的仅占%。上海市100所二、三级医院急诊年工作量达到万,实际抢救和留观均超编制。工作强度高,人员配备不足,医护高学历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加强政策导向,加快政策扶持、加大毕业后教育培训的力度与强度,培养出更多学历高、医术精、医德高的优秀急诊医师。虽然政策的推行与执行过程中有些许障碍,但我们会贯彻始终,为培养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医师、为促进临床医师培训和管理法制化与规范化,为提升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而做出积极的作用。

加强培训监督

虽然在不同的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但我们希望结果是同质化的。所以对于基地的标准、培训的标准、考核的标准都做了统一的规范度量。如:急诊科相对独立的布局合理的急诊区域;科室设置与人员配置;医疗设备;医疗工作量;医疗质量以及师资条件都做了细致的规范。在培训标准里对于相关科室轮转计划,要求达到的培训目标都做了一一规范。在培训结束后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但好的培训计划还需要有力的监督机制,以求达到从“进”到“出”都规范同质的结果。对基地的督导、对师资的培训、对考试过程的全程录音……都是我们加强培训监督的保障。为使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一定会把监督机制落到实处,绝不走过场。

加强急诊建设

上海作为国际性特大型城市,老龄化突出,以交通工伤事故、化学事故和中毒意外伤害,以及群体性突发事件、气象灾害等引起的急危重症已成为威胁生命的重要因素。积极应对人民群众对急诊医学发展需求、提高急诊急救的防治管理和综合救治能力是政府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迫切任务。目前我们已经完善了全市院前急救系统网络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另外,经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已建立5个创伤急救中心、2个烧伤急救中心、3个儿科急救中心、2个心脏急救中心、2个核化救治中心和1个脑外科急救中心。例如,上海市东方医院形成了创伤急救院前、院内“一体化”的优良模式。考虑到地域分布和伤病分类,结合5+3+1规划实施,我们已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全市覆盖,医疗救护基本实现“就近急救”。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开展分类救护模式、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和应用,转运服务可实行预约或排队的服务制度以及加强救护车和急救装备配置,按每万服务人口不少于辆的配置标准,确保救护车道路优先权,完善应急联动协作机制,确保急救专业队伍的建设和院前院内的序贯救治。

加强人员保障

医疗业务培训方案 篇6

(一)科学部署、分步实施。坚持属地化管理为主的原则,按照我市医疗机构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科学部署全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所包含的各项目采取分步制定方案和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二)整合资源、提升档次。在我市现有省级(包括卫生部、省卫生厅)、市、区(市)县三级医疗资源和部队、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医院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医疗专科齐全和技术密集的优势,整合资源,建立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和应急救治基地、应急培训基地,逐步加强应急装备配备,提升应急反应和应急救治能力,使我市成为西部医疗应急救治实力最强、应急反应最迅速的城市。

(三)统筹安排、强化管理。在加强我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的同时,加强医疗应急救治的管理工作;强化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的培训、演练和应急救治管理,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服从市政府统一指挥。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力争用2年时间,全面推进我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在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医疗救治工作做到反映迅速、指挥有力、科学规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提供医疗应急救治保障。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我市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到2010年底,重点制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生物、化学、核辐射和恐怖袭击事件卫生应急预案》、《放射污染和辐照事故事件卫生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治和灾后防病应急预案》、《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等。各区(市)县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疾病应急预案。各医疗机构要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医疗救援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预案以及各操作流程和职责分工。

(二)加强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

1.建立*市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到2009年底,依托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军区总医院组建一支反应迅速、应对及时的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全面提高我市在面临各类突发重特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生化辐射事件等紧急状态下的医疗应急救援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市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所需培训和装备配置等费用,由市卫生局向市财政局专题报告安排;需配置的救护车辆,纳入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救护车配置中,统一调度和使用。

2.加强全市卫生应急专家库建设。在现有市卫生应急专家库的基础上,采取补充、更新的方式加快全市卫生应急专家库建设。各区(市)县也要加快各自卫生应急专家库的建设。

3.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市卫生局牵头,聘请我市范围内包括部、省、部队医疗、教学机构在内的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专家组成,负责对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和处理工作提出咨询和建议;指导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制定和修订;指导市卫生局开展预测、预警工作;对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和评估;承担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机构和卫生应急日常管理机构安排的其他技术工作。

4.加强区(市)县和医疗机构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建设。各区(市)县要依托辖区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一支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配置必要装备和救援设备,加强培训、演练,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医疗应急救治。

各医疗机构要组建一支由分管业务院长为队长的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做到组织、人员、车辆、通讯、必要设备及救援药品“六落实”。平时积极开展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演练,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服从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统一指挥。

(三)加强医疗应急救治基地建设。依托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建立一批具有专科优势的医疗应急救治基地,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员进行集中收治;对非基地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1.依托市第二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军区总医院建立烧伤救治基地;

2.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建立核辐射救治基地;

3.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建立脑外伤救治基地;

4.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中毒救治基地。

(四)加强医疗应急救治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各医疗机构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的培训。建立市级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培训基地,力争用3年时间对急诊科医生和从事急救人员进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培训,培训面达到90%;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重点传染病培训。以市传染病医院为基地,开展重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的培训。以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军区总医院为基地,开展全市院前紧急救援能力培训,培训结束后发给院前培训证书。

四、保障措施

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负责全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制定和实施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各项目方案。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担任,副主任由市卫生局局长担任。

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由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通知。

医疗急救常识培训 篇7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93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所发表的文告中就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对在家中、路上或工作场所可能遇到的危险认识不足,未能形成公众舆论。但是,一个新的流行病学模式正在出现,意外事故和肉体伤害行为常常对受害者个人及其家庭造成灾害性后果。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事故造成的损伤、日常生活中的意外和个人集体的暴力行为,受伤需治疗的人数为上述的100~150倍,其中约有200万名受害者形成永久性残疾。

近几年来,我国突发事件不断增多,“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疫、瘦肉精、苏丹红、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以及矿难、空难、车祸等,尤其是2009年4月以来全球性甲型H1N1流感,考验着我国的应急能力。

——在汶川大地震时,从电视画面上看到,个别伤员被生拉硬扯地从废墟下救出,救援人员不用脊柱板、硬质担架而用褥子、床单就对其进行转移。地震后由于房屋倒塌,脊椎难免会受到损伤,但不是脊椎受到损伤就一定会发生截瘫,反而是因为这种“拉扯式的救援”,或者是获救后搬运方法不当,如施救人员用床单这样的柔软织物护送伤员,会导致其脊椎损伤加重,造成伤员截瘫。这些救援方法会对幸存者造成二次损伤。

遇到重大突发事件群体伤害时,即使是医务人员也因专业教育薄弱和应急器材装备不足,而发生不该发生的状况。因此,越是在突发事件下,越需要训练有素的专业救援。

——在近几年的北京马拉松赛及一些大型运动会上,曾突发参赛选手晕倒事件,我们看到的是持有救护证书的国外友人出手相助——做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而众多的国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最好的反应只是拨打急救电话。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深反思:一是预防理念、急救知识普遍缺乏。社会往往认为,救人是医生的事情,以为自己能做的就是及时向急救中心求救。二是的确我国未设立规范的救护员培训制度,国人缺乏急救知识培训,没有救护资格,不敢、不会伸出援助之手。

在美国,餐馆、民航等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必须持有心肺复苏技能(CPR)证书,一旦顾客、旅客出现状况,能保证其在第一现场就能得到有效救治。美国人之所以能在“9·11”事件中处乱不惊,与其日常获得的救援理念、知识、技能和救援训练、演习等关系密切。

美国人非常强调“第一目击者”的概念。我国急救专家李宗浩教授曾在美国休斯敦的一家餐馆里遇到一位客人突然倒下,现场“第一目击者”——服务员马上拨通911,救护车在4分钟后赶到。在这4分钟里,服务员立即对其实施心肺复苏的基础急救,这为随后的抢救奠定了成功基础。

李宗浩教授指出,急救最基本、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救命,而救命最重要的技术就是心肺复苏。以心源性猝死为代表,最及时、最有效的抢救,可以概括为四个“早”,即早期通路(拨打急救电话)、早期心肺复苏(“第一目击者”施救)、早期心脏除颤(专业急救人员施救,或由“第一目击者”在有条件的现场施救,进行体外自动心脏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专业急救人员应用救护车等专业急救装备施救)。

在突发事件不断增多的当前,一方面要增强公众的急救意识,把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特别是心肺复苏技能,向社区、向社会普及,让“第一目击者”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抢救。另一方面应积极构建我国的城市急救网络,包括给救护车以规范、基本的装备,寻找好的机制让其接到求助电话后也能在4~7分钟抵达现场。必须尽早建立、健全各级急救医疗组织并形成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急”和“救”的功能,才能使创伤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院外急救需要一大批经过专业培训的急救人员从事该项工作,他们主要从事基本的生命急救技术如维持气道通畅、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伤口包扎止血、骨折固定、搬运后送等。这些急救人员从哪里来,如何进行培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外比较重视急救人员的培训教学工作,从事急救工作的急救技术人员、急救医士、警察、消防队员和驾驶员等都要经过急救培训,重点培训基本生命急救技术和高级生命急救技术,培训后需经过一定时间的实习,并经国家考试合格后发给资格证书,才能从事急救医疗工作。但我国这方面工作还比较落后,有些还未开展。

1普及急救自救知识的重大意义

院外急救是指在家庭、机关、学校、工厂、城乡居民中所发生的意外灾害事故和突发危重伤病员的抢救工作,即伤病员尚未到医院外的抢治,又称院外急救或临场急救,它是重要的第一线救死扶伤工作。院外急救的成败往往是一个地区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各国政府对医学急救,包括院外急救十分关注,从指挥、组织、人员和装备等方面,都形成较完善的有机结构。

自有人类以来,院外急救工作在不断同病伤做斗争中就有了雏形,同时在人类不断繁衍中延续了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救医学逐步形成一门崭新而独立的学科,目前正处于发展和成熟阶段。从广义来讲,急救医学包括平时、战时、各种灾害、传染病等,同时还包括医院外和医院内的急救。前者是急救的基础,后者又是急救的继续。医院急救成功率高低又是一个现代医院重要的一面镜了。院外急救需要有坚强的网络,由用医学科学武装起来的医护人员和热心、受过专门培训的院外救护员组成,并做到及时、正确地处理伤病员。它能大大减少伤病员的痛苦,把垂危的伤病员抢救过来,把致残率降到最低限度,同时还能大大缩短治愈时间。这一事实不论是在平时的还是战时的院外急救中,都已得到证实。

加强院外急救理念及实际操作功能,重视医院后继的抢救,改善伤病员的转送,充实急救设备,并使医护人员尽量接近伤病员,缩短伤后到抢治的时间,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做好院外急救工作,既能抢救宝贵的生命,又能节约大量资金,还能鼓舞人们的士气,得到社会的高度赞誉,因此,院外急救工作的成败常常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医疗预防水平。

总之,院外急救在急救医学中占有重要位置,院外急救的有效与否对伤病员的生与死和预后起重要作用。院外急救代表着社会和医疗机构的应急处理能力,是现代急救医疗体系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急救医疗体系建立和发展的主要目的。这既是一个国家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因而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2我国院外急救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政策法规、机构设置方面

(1)目前,国家、各级政府和军队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虽然都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但相互不配套、不衔接,对救援力量缺乏统一调度。各地尚未建立完整的医疗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当地医疗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总体应急预案、医疗急救机构和救治机构的应急预案、演练方案等。

(2)医疗应急机制不够健全,医疗救治与卫生应急机构不够协调。急救机构设置不统一(医疗急救中心和紧急救援中心),职能不能完全发挥。许多地级城市尚未建立急救中心,医疗救援机构和救治机构的基础设施落后,经费缺少,装备不足,技术力量不强,队伍人才短缺,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服务体系仍不完整。

(3)救援技术措施不够科学规范。因灾难事故的性质不同,发生的伤害伤情不尽相同,医学救援中各项技术措施的选择和应用也不尽相同。在抽组救援人员、配备救援装备、选择救援方案等方面普遍存在误区和盲区,降低了救援效果。东西部医疗应急能力建设发展不平衡、标准不统一,城乡不均等,信息系统不够灵敏,指挥决策能力不强,应急反应不迅速,资源配备不足,能力储备较低,医疗应急能力极待提高。

急救人员培训方面

目前,我国院外急救人员培训工作还存在如下问题:

(1)没有统一的院外急救专业教材。我国现阶段无急诊医学院,只是少数医学院校中有急诊医学教研室,可能还无急诊医学系,急诊医学仅作为选修课或作为内科学中的一个分枝内容教育,院外急救只能是分枝的分枝,现有的急诊医学教材中有关院外急救内容大多很简略,没有统一的院外急救专业医疗教材,这使院外急救培训无标准可依据,各地的培训内容差别较大。

(2)缺乏系统、严格操作训练。现有的有关院外急救医师培训班往往着重理论教育,较少操作,从现有的各种培训班课程表中还未发现操作的时间超过3天,一些培训基地缺少模具,即使是操作也是很多人一组操作,每个人操作的机会太少,以至于不少随车医师不能很好掌握基本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CLS)等标准操作技术,其他急救技术如除颤、气管插管、外伤包扎等也不熟练和不规范。

(3)驾驶员、警察、导游等只有简单的上岗培训。绝大多数院外急救驾驶员、警察、导游只经过上岗培训,有的甚至连上岗培训也没有,只是知道一些工作中的注意事项,最简单的急救知识,未接受系统急救医学培训,仅仅相当于市民急救普及教育的知识,所以这些人员在急救中很难参与医疗,更难与医师紧密合作。

(4)没有定期复训考试制度。从事院外急救的医师基本上来自医学院校的医疗系毕业生或来自内科、外科,只要有执业医师资格就能从事院外急救,而对其是否具有对院外急救的基本技能并无要求,年复一年,他们的技术有否与时俱进也无要求;对驾驶员和担架员更无医疗急救技能方面要求。制度上造成有的急救人员知识、技能不能及时更新。

(5)公民普遍缺乏院外急救自救知识,目前,不少学校及部队、公务员等已有相关的培训读本,但教师不专业、传授知识点不到位。市民、工人、农民则缺乏必要的知识传播。

3普及院外急救自救知识的建议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形式来规范公众应急自救教育

提高灾害预防能力是所有国家都须常抓不懈的工作,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应急能力是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最大限度减少全社会灾害的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形式来规范公众应急自救教育。从政府层面上进行相应应急法律法规规范建设,使应急自救互救教育培训制度化、规范化,使公众应急自救教育成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局面,保障公众应急自救教育全面、稳妥、规范、有序地推广。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9件专项应急预案确立了政府是主角,已经先行一步,承担了预案实施的主体责任,从体制、机制、投入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提高了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同时政府是公众应急自救教育的主导者,应该制定相应规划,对公众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相关应急自救教育和演练。

加强应急救治专业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和身体条件好,技术过硬,应急能力强的医疗急救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在应对和控制各种重大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时,才能达到反应迅速、处置高效,救治有序的医疗应急救援的要求,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应急救治专业队伍,负责日常、重大事故和一般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以及承担本辖区的疫病、当地各种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恐怖事件类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应急救治任务。

加强医疗应急救治信息系统建设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网� 医疗应急救治信息系统建设应以急救中心的紧急医疗救援指挥系统为核心,以医疗救治医院为网络,与疾病控制中心信息系统共享信息资源,共同组成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紧急救援中心可按照应急预案,迅速调度医疗急救资源,了解事件,评估和汇集现场信息,及时报告,接受指令,指挥员可通过该系统监控救援过程,分析救援能力,与公安等急救部门沟通信息协调联动,保证医疗急救资源在最短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急能力和水平。

重点的特殊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与培训演练

对于特殊岗位人员如公安、消防、医务人员及特殊场所保卫人员应进行全方位应急自救互救常识的培训,而且要经常反复演练,主要内容应包括:传染病与突发性疾病的预防与急救、中毒的预防与急救、火灾预防与火场逃生、抵御暴力侵害、交通安全、家用电及电梯事故、危险化学品、放射源、自然灾害与意外事故预防与急救等安全防护以及维持气道通畅、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伤口包扎止血、骨折固定、搬运后送等。要毫不放松地抓好高危行业和领域生产人员的岗前、岗中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安全操作和第一时间处理突发事故的技能。

国外比较重视急救人员的培训教学工作,从事急救工作的急救技术人员、急救医士、警察、消防队员和驾驶员等都要经过急救培训,重点培训基本生命急救技术和高级生命急救技术,培训后需经过一定时间的实习,并经国家考试合格后发给资格证书,才能从事急救医疗工作。

中国红十字会及各级红十字会也不间断地举办红十字救护员培训,对各类人群(如大学生、警察、驾驶员、导游等)进行现场救护技能培训,并颁发红十字救护员证书。福建省红十字会就组织有关急救专家编写了《现场救护》一书(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作为现场救护技能培训的教材,不定期开展特殊人群的救护技能培训,并利用红十字日、拯灾活动等机会向公众普及现场救护技能。这些都是院外急救队伍建设的有效方法。

加强公众应急自救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危机意识及防灾减灾应急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生命意识教育、应急避险教育在很多国家是公民的必修课,目前中国多数人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还极为薄弱,所以期待安全教育能成常态,在全民中推广、普及应急避险措施。宣传、教育等部门应通过图书、报刊、广播、网络、电视、社区宣传栏等媒介,利用编印通俗读本、摄制影像资料、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大有关知识宣传。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普及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提高百姓的自救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和自救能力。通过广泛宣传,特别是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形成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同时,把应急演练与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全民应急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各有关单位要精心组织,制定具体的宣传活动方案,采取有效形式,确保宣传效果。通过宣传,增强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全民培训学校应成为防灾减灾的重要宣传基地。 让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进入学校、企业、农村、公共场所,定期开展一些防灾演练,变书本防灾知识为实际抗灾能力。

成立专业的培训教师教练队伍

公众应急自救教育方法应提倡知识讲授和实践演练相结合,可创办公众应急自救教育培训学校,培养大批专业的培训教师和教练队伍,保证教师知识全面,经验丰富,能深入讲解,课程生动,以确保教育效果。

4结语

福建是一个多灾的省份,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同时也处在潜在地震带上。福建省赴川医疗卫生救援队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直观地感受到了地震对国家建设、人民生命损害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深刻认识到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人力、物力,建立一整套更加完善、有效的防灾应急预警、防控机制和预案,做到未雨绸缪。

在突发事件不断增多的当前,尤其要增强公众的急救意识,把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特别是心肺复苏技能,向社区、向社会普及。积极构建我国的城镇急救网络,尽早建立、健全各级急救医疗组织并形成网络,以规范、基本的装备和合格的救援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急”和“救”的功能,使突发事件的伤病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参考文献:

[1] 李得溪,张俊晶,谭福勇。我国院前急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8(5).

[2]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EB/OL].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省略。

[3] 福建省急救中心,福建省红十字会编。现场救护[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医疗急救常识培训 篇8

这一提案,还是源于赵铱民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亲身经历。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赵铱民亲眼目睹了许多医疗救援系统由于指挥不当, 救治力量配置不当, 医疗资源使用混乱, 导致医疗和救援资源严重浪费, 甚至迟滞救治速度, 降低救治成功率的现象。

赵铱民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究其原因, 并非各级干部不尽心尽责,也并非资源不充分、不到位。其最重要的原因是,震区卫生行政管理干部灾害医学知识、应急处置经验严重缺如所导致的应急处置能力低下。

为履行全国政协委员的职责,赵铱民在震中、震后先后访问调查了震区和震区外的62位市、县级卫生行政管理干部。他痛心地发现,他们竟无一人接受过系统的关于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方面的培训。而医疗系统能在各次重大救灾中有出色的表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过了系统、规范的应急处置培训。

“虽然我们可以原谅和理解这些失误和不足,因为这样的大灾害毕竟罕见,但是,这些教训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赵铱民说,“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地震、洪灾、泥石流等频发的多灾国家,此外还可能经常面对重大疫情、重大交通事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知识准备、技术准备、物资准备去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

为了在未来的灾难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能更高效地组织实施救治,减少损失,赵铱民建议,国家卫生部门应重点建立市、县两级的卫生行政管理干部进行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培训机制,提升干部的履职能力。同时,他就此问题提出三点具体建议:

一是建立常规的卫生行政管理干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培训制度,对各级卫生行政管理干部进行以提高灾难应急处置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短期培训,作为履职能力的基本培训项目或继续教育项目,培训效果列入干部履职能力考评项目。

医疗急救常识培训 篇9

【关键词】志愿者;灾害救援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39-01

前言:

地震、海啸等重大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严重损害。而迄今为止,人类依旧无法对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进行准确预测以减轻或避免灾害带来的损失。因此,如何在灾害发生之后将人民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重大自然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后方的医疗救援点工作繁重,工作人员任务多、压力大。大学生志愿者在后方医疗救助点用实际行动履行了志愿精神,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本文拟通过重大自然灾害中志愿者在后方医疗点的服务必要性、实际志愿服务内容分析探讨大学生志愿者在后方医疗点的作用以及未来发展。

一大学生志愿者在后方医疗点服务的必要性

1. 救灾

“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医疗点内志愿者服务有效协助医疗救护的实践经验证明志愿服务对于救灾、医疗点、志愿者以及社会均具有极大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且其破坏性极大,因而在灾害发生后的救助需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大学生志愿者具有身处当地、灵活、反应快速的特点,可以在第一时间到达医疗点展开救援,争取宝贵的救援时间。

契合医疗点以及灾民的需求

后方的医疗点医务工作人员需要对伤员进行伤情分级、紧急抢救、快速分诊等工作,灾害伤员病情以外伤为主,伴有大失血、水电解质失衡,意识模糊等较为严重的症状,病情进展快,伤员人数多,医护人员工作量极大。

后方医疗点多为综合性医院,内部构造相对复杂,病人及其家属来自不同地区,有不同地文化背景,很难快速了解医院的就诊、检查措施,会在登记、寻找检查地点等琐碎项目上耽误大量时间。

大学生志愿者具有较高的文化背景,前期培训时使其医疗点的布局有了足够的了解,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家属进行相应的登记,安排患者进行有关检查,及时向医护人员汇报患者检查结果,最大限度赢得了治疗时间。同时,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始终陪伴灾民及其家属,尽己所能安抚他们内心的不安,使之积极参与治疗过程,对于灾民尽快康复回归正常社会具有极高价值。

补充抗震救灾力量

“在应急救援阶段,包括政府在内的任何一个公共组织的力量无法单独满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所有需求。”志愿者自发主动的组织形式,与政府自上而下的救援恰好相互补充,加强抗震救灾力量。

专业化培训使志愿者掌握了熟练的技巧,可以快速提供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后方医疗点的志愿者在培训中明确自己的服务内容、掌握服务的技巧。对于服务内容的熟悉使志愿者有清晰的服务定位,工作细致,可以做到有效协助医护人员、加快病人分流。

2. 志愿者

对于象牙塔内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志愿救助服务使大学生志愿者得到了特别的社会实践机会,将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与救助活动有机融合,深入基层,实践生命教育,提升社会责任感,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

体会生命价值,升华对生命的理解

灾害救助活动中志愿者参与挽救灾民生命,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使其深刻地认识到生命价值至高无上,尊重、珍惜和敬畏生命。志愿者和灾民沟通接触,通过共情产生思想共鸣,灾民的伤情使志愿者意识到个体健康成长,生命质量提升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发展的标志所在。

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增强职业认同感、自豪感

后方医疗救援点的大学生志愿者以医学生志愿者为主。救援过程深化志愿者生命责任意识,明确并强化医学生自身成长目的以及方向,加强医学生学习动力,有助于自身成长;也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影响医患沟通形式以及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一线临床医护人员在救援工作中展现的快速反应,冷静判断,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超强体力与精力震撼着一同工作的志愿者,产生一种职业归属感与自豪感。

提升社会责任感

社会的急剧变迁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导致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问题日益凸显,人际交往中利己主义、实惠主义不断滋生。灾害救助活动具有社会性,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平台,通过了解使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灾害救助活动与一般志愿活动不同,目的性明确、社会意义明显,志愿者积极性高,自我定位清晰,造福社会,得到他人与社会的尊重,具有较高的自我认同感,较好地实现了志愿活动的教育功能,提升了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

3. 改善社会志愿文化氛围

当代社会因志愿服务了解度低、接受度低缺乏志愿服务氛围,造成志愿服务开展难度较大,群众受益较少。大学生群体文化程度较高,对志愿服务接受度较高。灾害救助活动中志愿者对活动认识度较高,社会意义明确,对志愿服务有清晰的认识。这部分意识改变可在大学生步入社会后持续影响对于志愿服务的态度,从而逐步改善社会志愿文化氛围。

二大学生志愿者在后方医疗点服务的实际情况――――以华西临床医学院“杏林风青年志愿者队”为例

华西临床医学院“杏林风青年志愿者队”参与了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以及2013年“芦山地震”医疗点志愿服务,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建立了一套有专业培训、与医护人员配合良好的应急志愿者体系。

1. 志愿者体系和培训制度

华西临床“杏林风“青年志愿者队于2008年建立了“杏林风”《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志愿预案》。并建立起一支应急志愿者分队。应急志愿者分队成员接受专业医疗救援培训,学习掌握在医疗点有可能使用到的专业救护知识以及心理救护知识,并且通过向高级中学学生、社会服务人员等授课反复巩固,以达到熟练掌握,随时准备上岗的要求。灾害发生时,“杏林风“青年志愿者队自动转化为应急指挥部,利用应急志愿者为骨干力量,组织并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医疗点的救助活动。

2. 医疗点志愿工作内容及意义

医疗点救援具有专业、紧急、变化快等特点,在医疗点的志愿服务以不干扰正常救援为前提,协助救援为目的,通过对华西临床“杏林风“青年志愿者队参与救援情况的观察,志愿者在后方医疗点工作内容依据是否需要医学基础知识背景分为专业和非专业:

专业

急诊接应

协助分诊检伤涂片清创,处理病员衣物,登记并详细采集病员信息,护送完善检查,等候检查结果,办理入院手续,打印实验室报告,分发影像报告。该部分工作平时由护士完成,而灾害发生时医护人员均任务繁重,志愿者接手该部分工作,整体病人中转周期缩短,加快急诊科病人病情判断、分流入院,保证急诊科病人周转空间。

心理干预

依据对象可以分为对伤员, 地震儿童伤员进行个体及团体心理治疗;对需要截肢的伤员进行截肢前、后心理干预;对伤员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对其他志愿者进行心理干预。灾害幸存者心理变化与一般伤员存在明显差异,且更为严重。平时医疗点并不配置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相关心理干预工作,故而志愿者填补心理干预部分,可使幸存者积极配合诊疗,避免意外伤害出现,同时良好的心态也有助于伤情的恢复和社会功能的恢复。

国际援助翻译

服务外国地震伤员,接待外国记者,国际友人及港澳台同胞。此类志愿服务仅在汶川地震时出现。因地震灾情严重程度,国际救援力量是否参与,幸存者中是否存在语言不通者可考虑安排相应志愿者。灾情严重,国际救援力量参与,幸存者中有国际友人时,此类志愿者解决了因语言不通而导致的救援迟缓,伤员无法与亲友取得联系等紧急情况。

非专业

陪护服务

照顾伤员基本生活,提供基本外科护理及复健,对伤员及家属进行简单的心理干预。该类工作通常由病人家属进行,但灾害发生后常常出现病人无法与家属取得联系,无人陪护的窘迫场景。志愿者对病人的陪护保证病人基本生活顺利完成,减轻护理负担,使医疗资源高效配置。且此类工作专业要求较低,后期可由社会志愿者接手。

电信服务

提供免费报平安电话,手机充电,发放免费充值卡,提供饮用水。此类志愿工作针对灾害发生之后通讯不畅,幸存者现金有限或是通讯设备电量不足等无法与亲友取得联系的紧急情况进行处理,对于缓解灾害幸存者的焦虑、不安情绪,营造相对稳定的治疗环境也有一定帮助。

服务

维护医院内部秩序,避免拥挤及堵塞通道,维持院外急诊通道畅通。此类人员在实际志愿活动中任务量较小,需求较小,灾情特别严重或者灾民大批拥堵在医疗点时可适当安排,一般不做特殊要求。

志愿者安全保护

医疗点人员复杂,情况多样,救助过程变换迅速,灾害救助志愿服务较之普通志愿活动在自身保护、心理沟通等方面有着更多不容忽视的细节。

志愿者与患者、家属、医院环境有密切的接触,在志愿服务中时刻注意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发生后及时上报可有效保护志愿者自身安全,避免发生患者之间、志愿者与患者之间感染,避免灾害后次生疫情发生、爆发。

志愿者与灾害幸存者直接接触、沟通,而幸存者经历灾害心理发生变化,症状表现为“灾害症候群“,此时不恰当的语言和干预措施会对灾民造成二次伤害。故而,志愿者应在日常培训中,志愿服务时谨慎措辞,以恰当的方式帮助灾民宣泄情绪,并通过倾听、陪伴等技巧安抚灾民。同时也应注意避免灾民因可以在志愿者身上获得安慰、帮助产生移情,对志愿者个人产生特殊情感。

三大学生志愿者在重大灾害后医疗点救援活动发展方向

我国灾害应急救援体系纳入志愿者起步较晚,发展很快,仍有许多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欧美国家应急救援体系较为完善,志愿工作有系统的培训以及保障机制,可以为我国志愿者参与到重大灾害医疗点救援提供参考。

建立志愿者相关法律规范

将应急志愿者工作纳入应急救援体系,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志愿者招募、培训、组织、管理、后勤保障、激励制度等多阶段多方面的政府组织、应急志愿组织作用和责任分配,明确志愿者权利义务,最大限度维护公民参与救灾志愿服务的热情,有利于营造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扫清志愿者参与服务的障碍,才能充分发挥志愿者积极性、动员快速等特点,提升社会整体应对重大灾害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德国针对应急志愿者建设的单行法有《灾难救助法》、《联邦技术救援志愿者法》等。美国于1988年制定了《斯塔福特救灾与应急救助法案》明确规定了志愿者在应急救援中的任务。

严格规范培训

为保证志愿者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准确反映,积极响应应急志愿者管理需要,真正做到“招之即来,来之即战“的需求,需要在平时对志愿者进行系统、专业培训。志愿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使志愿者有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经验和反应力,着重点应在长期化培训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上。在这一点上德国对志愿者进行基础性和强化培训的架构层次值得我们参考。同时加拿大应急管理学院通过室内课堂的桌面演练和室外灾难现场的救援模拟等形式的实际操作训练也值得我们参考

完善的激励机制

志愿工作非营利、不索取并不意味着一无所获 。因此,对应急志愿者的激励,不仅注重精神上的鼓励,而且还可以有物质上的激励,甚至金钱上的回报,只不过这些报酬的兑现是用特殊的形式而已。完善的激励机制将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如现行的德国、韩国通过一定期限的应急志愿服务可以免除兵役,志愿工作中工资照常支付,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学金支持等形式建立了针对应急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同时还建立了相应的志愿者奖项以鼓励人们参与应急志愿服务。

参考文献

[1] 艾春霞 李秋林等人,汶川地震中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青年志愿者工作[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 8(7): 499~501

[2] 杨洁,胡子祥,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救助中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No. 9 2010,serial. 。

[3] 张磊,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德国模式及借鉴,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2. 3.

[4] 宋劲松, 王宏伟, 美国应急志愿者管理制度及其经验借鉴,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4 .

医疗急救常识培训 篇10

关键词:院内急救复苏技能;模拟训练;心肺复苏;构建

研究发现,经过系统专业的急救复苏技能培训的医护人员还不到所有人员的一半,其中绝大部分人员有主动学习急救复苏技能的意愿,而过去旧有的医学教育往往是以灌输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忽视了对急救技能的培训,这样通常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相分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一、完善相关制度

1、建立目标

医院的相关部门应该严格制定培训计划,尤其加大对培训目标的重视,一般来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促进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升;2)加强对医疗安全的保证;3)将医患纠纷减少到最少;4)配合并且协助人事管理。

2、完善制度

在目标的引导下,培训应该及时制度化,就培训主体而言,应该选择常年奋战在最前线的主治医生、住院医生、护理人员等;就培训时间而言,应该保持每年最少两次,每次培训7天左右的频率;就成绩考核而言,应该将上岗资格认定的内容包含培训成绩这一项,并将此作为个人年终考核、评定职称、人事关系调动等的部分依据。这些措施不仅可以规范培训考核的严肃性,而且还能监督并保证相关人员对急救复苏技能的掌握。

二、建立合理原则

1、建立原则的依据

急救复苏技能培训必须按照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进行,即必须先明确从理论知识积累到临床实践各细节的目标,其次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根据培训中心的培训条件来设计具体的架构。由于培训考核的本质是在于促进相关医护人员的急救复苏技能,因此其考核的原则是增强培训效率及效果。另外,根据医护人员临床工作的特征,必须首先要保证不能影响其正常工作,其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和考核,一般包括开放式与集中式相结合、计算机考试与模拟操作相结合等方式。

2、合理设计培训课程

总体而言,培训课程主要包括三大模块:1)依靠理论授课来积累急救复苏技能的基本常识;2)依靠单项技能练习来增强急救技能;3)依靠虚拟训练系统和模拟人病例的培训开展综合急救演练。在这三大模块的具体实施中,应该根据医护人员的自身特征、工作特征、工作需求、医院水平等不同情况开展,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对于培训对象的不同工作需求,在授课内容、模拟培训项目等方面应该及时调整,并在充分考虑培训可操作性的前提下灵活掌握开展方法。

对于住院医生而言,其培训课程的设计应该考虑以下方面:由于其经常在最前线直接接触患者,可 在授课方式上,理论课一般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持续4课时;在授课内容上,应该强调技能操作中的新知识和新进展掌握,不能忽视实践的重要性。

对于住院总医生而言,其培训课程的设计应该考虑以下方面:作为促进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人员,住院总医生对于加快每一位医师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相应的,对其急救复苏技能的要求就必须比最前线的医生更严格。由于急救复苏技能有其自身的通科性质,所以为了患者的最根本利益,并且通过医生的综合素质,所有的住院总医生应该全面掌握急救复苏技能。在培训主体方面,所有的住院�

三、模拟训练体系的选择与预期后果

1、心肺复苏模拟练习

通常急救复苏技能训练会采用配备电子显示器和电脑报告仪的全身心肺复苏-D复苏安妮,这样才可以全面提高心肺复苏培训考核的客观性和规范性,以有效保障医院的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促进模拟训练效率的提高。

2、Microsin自学系统

我院与某公司和协会联合出品的Microsin自学系统是通过一定的学习目标来培训相关人员的急救医学知识,在此系统内可以提供最接近临床实际的诊治环境、功能模块、众多病例、检查治疗方法、药物等选择,可以很好的满足不同水平的知识需求。这一系统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即每个模拟病例演练完后,有一份评估报告会自动生成,该报告不仅会评价相关人员的知识掌握水平和评估分数,而且还会给出欠缺之处、提出建议等,这样除了会增强客观性外,还会督促相关人员的自我学习,增强自律性。

3、模拟人病例练习

复苏安妮模拟人通常应用于简单的病例练习,一般会选用临床常见的病例来考核,其除了会发声、有独立自主的呼吸外,还具有真实的呼吸声音、心音、动脉脉搏等,指导教师可以通过遥控器远程控制模拟人的生理反应,增强了演练的逼真性。SimMan模拟人是为模拟病例情境教学时麻醉而设计的,其比复苏安妮模拟人有更多的生命参数可编辑,而且能够模拟正常的生命体征和各种异常生命体征,甚至是较为复杂的临床案例。这些模拟人训练不仅可以促进相关人员综合急救技能的提高,发散其思维,而且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规范其职业行为。

四、结语

由于模拟培训也有一系列局限性,所以在临床技能教育中,只能将其作为一个环节进行,医护人员更多的是在临床工作的一线积极主动的汲取各种实践经验,以充实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急救复苏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石少梅。浅谈正确指导和组织进行急救复苏时临床麻醉中的重大技术问题[J].中国医学创新,2012(27).

医疗质量培训方案范文 篇11

关键词:病案首页;病例分型;CD型率;部级区域医疗中心

1 背景与现状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以及按病种付费模式的普及[1],住院病案首页作为临床诊疗信息的浓缩和数据来源,越来越引起关注,首页重点指标的内涵质量,也越来越得到重视[2]。病例分型是2012版住院病案首页新增的重点指标之一,主要根据患者病情复杂程度、是否需紧急处理、诊治难度、预后等分为一般、急、疑难和危重。

其中,一般(A)是指病种单纯,诊断明确,病情较稳定,不需紧急处理的一般住院患者;急(B)是指病种单纯,病情较急而需紧急处理,但生命体征尚稳定,不属疑难危重病例;疑难(C)是指病情复杂,诊断不明或治疗难度大,有较严重并发症发生,预后较差的疑难病例;危重(D)是指病情危重复杂,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需做紧急处理的疑难危重病例。

其中,CD型率(疑难危重症占有比例)反映了医院收治病患的疾病种类,是衡量医院诊疗水平的重要参考。然而,由于病例分型具有主观性,没有统一的、硬性的判断标准,临床填写时错误也较多[3]。本文对某大型三甲医院2014年前3季度的首页该指标的填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平均每季度CD型率只有%,远远低于《部级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要求的50%,也不符合医院的实际情况。

2 填写缺陷的原因分析

对病例分型填写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造成填写缺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页填写培训效果欠佳 虽然医院开展了病案首页填写培训,但培训内容没有针对缺陷较多的指标进行深入讲解,也没有建立有效的考勤登记来确保所有临床医师都参加培训,使医师对首页指标的概念不清晰,不了解填写的方法和依据。

临床不重视 医师没有充分了解病案首页的作用,没有意识到首页数据与部级区域医疗中心的申报、病种付费、绩效评估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因此不重视首页的填写。

信息系统未发挥作用 电子病历的优势是具有自动判断、信息共享、数据审核等功能[4]。然而,这些功能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首页的填写质控中。如患者进行了抢救(抢救次数≥1),病例分型仍填报"A一般",电子病历系统对这类低级错误未做审核判断,也导致了缺陷。

缺乏监管体制 除了填写首页的主管医师,病区的质控医师、医院的质控部门,未对这类重点指标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3 持续性整改措施

为了提高病案首页重点指标的填写质量,使医院在区域医疗中心的申报中保持竞争力,从2014年第4季度开始,该医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进工作。

修订重点指标填写指引根据临床调研反馈,结合管理部门的要求,重新修订了《病案首页重点指标填写指引》,添加了病例分型的判断参考依据,协助临床更好地判断。如:病程记录中有疑难讨论、术前讨论记录时,只能选择C疑难或D危重。

加强学习宣讲和考核 针对临床常见问题,在每季度的全院业务培训时重点讲解,并设立培训考核登记制度,病区内的培训学习情况通过回执表反馈,确保临床人人接受培训;通过答疑热线,及时解答临床填写首页时的问题。

改进电子病历系统功能 按照《病案首页重点指标填写指引》的要求,根据首页其他指标或电子病历其他资料进行计算机自动判断,实现电子首页的核查功能。当首页中"入院途径"是急诊时,只允许填写B急或D危重;存在颅脑损伤昏迷、有抢救次数、曾在ICU(各种重症监护室)住院、手术级别是3或4级、有疑难讨论、术前讨论记录、医嘱有告病重病危重、新生儿(年龄≤28天)或老年患者(≥70岁)情况之一时,系统只允许选择C疑难或D危重。

完善监管制度 过去病案质控是重终末、轻运行;重病历记录、轻首页[5]。作为诊疗信息的源头,更应重视运行中病历的质控,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修正,确保首页重点指标填写的准确性;成立病案首页质量监督小组(QC小组),在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整改方案后,及时跟进。

定期通报,注重反馈 每月由医务病案质控部门进行首页重点指标的质量管理监测;每季度院例会通报各病区重点指标的填写情况;关注培训后指标的填写质量改善情况,对问题较多的病区进行针对性强化培训。

4 成效

现对2014年第4季度、2015年第1季度的全院填报的病例分型数据进行分析,CD型率分别是%、%,2015年第1季度已经逐步接近区域医疗中心的申报要求,也更加符合医院实际情况。

整改的目的不是盲目提高CD型率,而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医院收治病种的情况,为医疗付费、医务管理、绩效评估等提供真实、完整、准确的数据。因此,还需选取部分病区,如CD型率较高的病区,根据《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列出的疑难危重病种,结合病历中主要诊断、合并症、手术、患者基本情况等因素,判断某个病区的CD型率是否真实地反映病区收治病种的情况。

5 总结

病例分型不仅反映医院收治的病种构成,还能协助科学地评价医疗服务质量、诊疗水平以及医疗付费的合理性。必须让临床充分了解首页指标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首页重点指标的填写质量;另外,利用病例分型与其他首页指标的关联性,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建立自动分型机制,使病例分型客观化,有利于医院管理评价及医疗机构间的横向对照。

参考文献:

[1]覃国强,杨云滨,莫嘉颖,等。 病例分型的医疗保险费用研究[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3, 29(7): 505-508.

[2]杨玲,张力,陈琳玲,等。 应用病例分型方法进行工作绩效评价[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1(4): 269-271.

[3]沈艳玲,刘才华,斯琴。 新版病案首页填写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中国病案, 2012, 13(7):21-22.

医疗质量培训方案范文 篇1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为依据,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通过培训,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效,促进基本药物规范合理使用,推动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保障医疗卫生安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二、培训范围

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管理人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重点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

三、培训内容及培训教材

培训内容:解读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讲授《指南》和《处方集》有关业务知识。

四、培训任务

培训采取分级集中培训、指导培训、讨论培训等形式开展。

(一)市卫生局主要负责制定全市培训方案,组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师资人员的培训工作,对各地培训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培训考核、效果评估及全市总结材料报送。

(二)各县(市、区)卫生局具体负责将培训覆盖到所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体医务人员,制定培训方案,组织开展学习讨论和培训,对辖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和效果评估,并向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报送培训工作总结材料。

(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组织管理本机构的培训工作,按要求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并组织好本单位医务人员基本药物临床应用的学习讨论和培训工作。

五、时间安排

全市《处方集》和《指南》培训工作从12月1日开始至年底前结束,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全覆盖。

市级培训:12月5日前,制定下发培训实施方案。12月10日前,组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和二级以上级医疗机构师资人员培训。

县级培训:12月20日前完成。

单位培训:12月30日前。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

基本药物的合理应用,是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医疗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药的有效途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从维护病人健康权益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出发,充分认识基本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的重要性,认真抓好培训工作的落实。

(二)科学组织实施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按照培训方案要求,科学谋划和组织好本地区、本单位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要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师资力量配备,加强对培训工作的考核,确保培训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要做好基本药物合理应用的宣传引导工作,普及基本药物知识,转变不合理用药习惯,正确引导群众合理用药、科学用药、安全用药。

医疗急救常识培训 篇13

关键词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民众急救技能;急救效果

doi:/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也在不断发展,而急救技能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急救医疗服务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有效的急救可以把握好急救的“黄金时间”,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在社区中发生的急救称之为“院前急救”,由于社区离医院的距离长远不一,离医院较远的社区急救半径较大[2],其效果与急救的施救情况和急救半径有关,就需要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部门和社区民众的急救技能水平,这样才能全民性的共同参与急救,把握好“黄金时间”,挽救更多生命。据相关资料显示[3],90%的院外突发急救事件发生在社区内,而第一目击者往往都是社区内的民众,因此,民众掌握急救技能的情况会影响第一时间的抢救率。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我市某社区作为研究地点,从中筛查出常住人口120人为待培训的“第一目击者”,人数占小区总人数的3%左右。筛查标准为:(1)常住小区内,平均每月在小区内自家住宅的居住时间为25 d以上。(2)年龄在18~60岁。(3)无严重精神疾病、心脑血管疾病。(4)行走便利,无言语沟通障碍。(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6)以家中有可能发生急救需要的患者优先。在去除培训不合格和中途中断退出的“第一目击者”后,剩余84名合格的“第一目击者”,占小区总人数的2%,其中男48名,女36名,平均年龄(±)岁。

培训方法将120名“第一目击者”按各自空余时间分为5组,每组24人,由社康中心的资深医护人员(服务时间大于10年,急救知识掌握熟练)5人带领进行培训和指导,以正规初级CPR和常见急症的急救知识为主要内容,每组“第一目击者”每周培训理论知识1次,实际操作1次,每次时长50 min,共培训4周。在4周培训后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由5名培训医护人员共同参与考核,对考核不过关的“第一目击者”再次培训2周,再次培训考核后不合格者不授予小区急救合格证书。

院前急救流程规范对考核合格的“第一目击者”颁发小区急救证书,将84名合格的“第一目击者”分为7组,每天1组,每组12人进行急救轮值,将“第一目击者”的电话和轮值时间在小区内印发公布给小区内居民,轮值当天的“第一目击者”保持手机畅通随时接听急救电话。在急救情况发生时,居民可以先拨打“第一目击者”的电话求助,第一目击者配合小区内卫生服务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急救现场进行施救。根据患者情况,在进行急救的同时拨打120或在急救后迅速送往医院。

考察指标培训标准参照CPR2010国际新标准和深圳市120急救中心院前十大急症抢救流程规范。“第一目击者”考核测试由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编制,理论考核分数达到80分判定为合格,操作考核分数达到90分判定为合格,对比培训前的“第一目击者”的测试记录资料进行分析。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

2结果(表1)

3讨论

在心脏骤停呼吸停止4~6 min后大脑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因此这段时间被称之为急救的“黄金时间”[4]。社区医疗体系的建立健全,社区民众的急救技能教育使第一时间发现此类事件的第一目击者及时施救,能大大减小急救半径,把握好急救的“黄金时间”。合理的培训和构建,充分利用我院发展良好的社康中心资源,以社康中心为平台大力推进提高普通民众的急救技能,打造第一目击者、社康中心、医院急救之间的三级急救网络绿色通道,对进一步完善我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一种新的尝试。具体作用如下:(1)减小急救半径,赢得急救的黄金时间。避免由于专业医疗机构常遇到的交通阻塞,出车时间较长等情况,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急救等待时间,为专业急救医护抢救增加了成功率[5]。(2)在面对很多待急救患者时,若旁边的家属或社区民众懂得急救技术给予恰当地急救,然后再到医院进行治疗,这样可以减少医院的准备。对于轻型患者不需要进行120急救的避免了民众由于无法识别会拨打120占用医院的紧急资源[6,7]。(3)社康中心通过预防普查工作和建立健康档案,可以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对小区内潜在的急、危、重患者给予重点监控并对他们的家人进行针对性急救技能的培训,在发病时可立即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这样大大提高抢救效率。(4)第一目击者反应的速度和急救知识是院前救援链中重要的因素,社康中心如果在社区中普及群众性自救、互救或他救的基本救护知识,对第一目击者人群实施正规的初级CPR训练,就可以使患者能尽快得到第一目击者的现场急救或由他们参与的以全科� 这为争取专业救护赢得时间。

目前我国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极低,其原因主要是“合格”的第一目击者数量太少,紧靠数量有限的一、二级专业急救机构来实施CPR会导致许多患者失去宝贵的CPR“黄金时间”[8]。表1显示,开展“第一目击者”急救技能及急救知识培训对提高“第一目击者”的理论和操作水平至关重要,培训前后“第一目击者”的理论和技能比较(P<),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健康教育对社区民众的急救技能和急救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以社区为中心开展急救知识培训可以切实增加“第一目击者”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社康中心和民众的共同努力还可以缩短急救患者的呼叫反应时间、减小急救半径、提高急救效率。目前,我市的急救中心每年都会给一些军人、学生、志愿者等做急救技术的培训,但因种种原因缺乏有效的长效措施及应用,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平台对普通民众的进行急救技能的传授与培训,能提高第一目击者的急救技术,增加第一目击者的人数,挽救更多的宝贵生命。

参考文献

[1]徐崇凯,季建隆,曹静。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主体的高血压病管理模式的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86-88.

[2]曹静,徐崇凯,顾芙蓉,等。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7):113-114.

[3]张岚,高秀娟,戴世英,等。护理急救技能培训方法及效果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0):61-63.

[4]张在其,陈文标,陈玮莹,等。福州市鼓楼区1255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广东医学,2010,31(21):2841-2845.

[5]张敏,聂雷霞,蒋萍,等。非医学类本科生心肺复苏知识认知与需求分析及培训模式探讨[J].护理学报,2011,18(7B):67-69.

[6]温静,赵渤,吕书群,等。社区医护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A):1112-1114.

[7]张振新,林长春,徐科,等。无锡市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培训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10):893-894.

[8]Chou HC,Chong KM,Sim SS,et -time trachealul trasonography forcon firmationo fendo tracheal tube placement during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J].Resuscitation,2013,84(12):1708-1712.

(收稿日期:2013-11-06)

(本文编辑 刘学英)

一次性注射器盒的回收利用

孙倩

doi:/

自从我院开设了化疗药配置药房后,一直以来都是配置室将化疗药送至各个科室,由于各科室的化疗药相对较多、配置室人员不足,而耽误了送药时间。经过临床实践,我们将一次性注射器外包装盒再利用,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材料

20 ml注射器外包装盒,大小约26 cm×22 cm×24 cm。

2用法

分别在每个包装盒上写上各科室的科名,直接将配置好的化疗药装放在包装盒内,分送至各科室。

3优点

(1)废弃物回收利用,节约了制作避光盒的成本。(2)减少了每到一个科室后找化疗药的时间,提高了上化疗药的效率。(3)分开放置各科药物,减少了出错率。(4)包装盒能起到避光的作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医疗培训方案范文 篇14

系统性的员工培训,第一步应全面掌握医院各层次人员的培训需求,从而有的放矢的提出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

医院管理人员的需求一是指医院行政管理层,包括医院院长、副院长以及院级党务干部,其工作重点在于给医院管理发展提供战略决策。二是各医院临床及职能科室的主要负责人,他们是医院具体各项医疗服务行为的执行者、负责各项医疗活动的组织、协调以及医院正常运行各项任务的具体指挥及操作的一线责任人。研究表明,我国医院管理队伍的主体依旧是由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转岗而来,绝大多数是靠经验来管理,缺乏有效、科学的管理专业知识。而医院领导层的管理职业化水平欠缺。医院决策目标管理、医院经营模式、医院质量控制、人力资源培养管理、医院财务运作运营、医院市场推广、领导理念与领导艺术以及具体项目执行力等学科在目前医院管理中的突显出相当的重要性,而上述各个环节的知识都需要系统完善的学习及培训。

新员工岗前培训的需求近些年由于医院业务快速扩张的需求,新进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让新员工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环节、了解医院的人文文化氛围、掌握岗位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是投入到新岗位工作的前提。具体的岗前培训内容包括院史教育、国家的有关卫生领域法律和法规教育、三基培训和院内外急救技术培训、职业道德素养、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等,以上培训项目均能有效地帮助新员工建立良好的工作信心,缩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并为今后尽快进入医院工作状态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有效的岗前培训可以使新员工很大程度地避免其浪费时间或降低犯医疗差错的风险,是医院培训的重要一环。

临床医疗技术人员的需求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是医院运行的主要技术骨干,其包括医师、检验师、药剂师、技师和护理人员等。医院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除了对其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外,还应进行其他医疗相关知识的培训,因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已经满足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医疗法制环境的剧烈改变、患者对医疗质量要求的大幅提高以及社会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关注,尤其是近些年医患关系的新形势的变化,诸如此类的新变化都对医疗一线人员的知识更新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同时医务人员在掌握基础专业技能的还需要具备本专业创新科研能力、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以及新医疗环境下医患关系的良好维护。鉴于此,医疗新技术培训、计算机信息技术、服务规范化培训、医患关系法制讲座等培训内容一直都是医院培训的主要内容。只有高质量的培训学习,才能从各个方面保证医疗人员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占得一席之地。

核心人才的需求核心人才即学科带头人和高学历人才,作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在制定战略规划时,重点就是培育核心人才,他们是医院最终实现战略目标的骨干,以医疗技术人才和服务技术人才为主,他们需要掌握高、精、尖的医学知识与技能,需要传、帮、带的传授能力,这也是对他们培训的方向。医院通常选拔专业水平拔尖,在该专业领域具有良好的领先实力并能以自己对专业的前沿实力带动本科室其他人员的专业技术的学科带头人。这类的学科带头人,对于医院提供的前沿医疗科研培训具有强烈的需求。只有医院在一定程度上的大力支持,提供相关的培训内容,才能满足其对本专业前沿知识的需要。因此,医院应针对此需求安排高层次的新技术项目培训。随着我国医学学历教育的提高,一方面高学历人员虽然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背景、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但同时普遍临床实践能力缺乏、医疗综合素质不足等现象。因此加大对临床实践能力的培训,较短时间内完成一定的临床技能积累,同时掌握医疗行业相关的综合知识,对于这一层次人才的培训尤为关键,是医院水平提高的主体工作。

后勤人员的需求管理与保障服务工作是医院系统运行的基本保障,是医院各项工作及生产生活的基础;医疗服务的开展,教学活动的实施,科研工作的推进,人员饮食、水电气等经常性保障,医院环境卫生的维护,医院建筑用房维修维护。近年来,随着后勤社会化的展开和推进,其中相当多的工作纳入了社会化经营,但后勤保障工作仍然具有服务性、整体性先行性、随机性、计划性、协调性、综合性等特点,因此加强后勤管理人员在劳动安全、服务意识与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突发事件的应急、劳动技能、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及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尤为重要。让后勤保障员工牢固树立后勤工作的整体观念、服务观念、效益观念、及法制观念,以完善的保障服务病人。

2培训内容及价值分析

医院管理培训近些年医疗卫生体制的大幅改革及人民物质水平的大幅提高,对于卫生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目前我国医院管理人员的培训尚未进入规范化轨道,致使现行的医院管理队伍无法满足现代医院管理的实践性与创新性要求。因此,加强医院管理人员培训,树立素质学习、科学学习及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管理人员卫生政策研究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成为医院事业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发展障碍。伴随着医院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医院管理人员逐步走向职业化已� 只有通过医院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才能成为了解医学发展趋势、熟悉医院管理、掌握现代化信息技能、同时具有良好领导执行力和创新思维管理综合实力医院管理人才,才能在激烈竞争医疗市场环境带领医院进行重大发展战略制定执行,同时对医院市场管理和经营运作、经济成本核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医疗风险管理,在高水平运行同时保持医院可持续性发展并在激烈地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不断领先的优势。

职业文化素养培训医院员工的思想道德品质、职业文化素养以及医疗伦理道德方面的涵养等相关人文知识都离不开医院职业文化的培训。在完善的职业文化培训下引导员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树立“一切为病人服务”的职业价值观。使每一个员工意识到作为医务工作者身上承载的责任和义务,把责任意识渗透到日常的工作中,表现出对医疗事业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另外要努力营造团结、积极、齐心协力的医院文化,让员工的工作目标和医院的战略愿景紧密结合,形成健康、和谐、良性积极的医院文化,让医院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强大的医院文化凝聚力,为医院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软实力”基础。

基本职业技能培训通常指临床一线医疗、医技、护理、医疗技术科研等技能培训。医疗职业技能作为医院的立院之本,是医院服务质量水平的基础,一个医院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的医疗的先进性。其培训水平的保证与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通过长期良好的培训是医疗员工保持良好的工作技能,使之形成科学有效的医疗工作规范,并能保持在该专业领域内技术领先的地位,可有效地增强医院在患者心中的美誉度。良好的技术技能培训,确保员工保持良好的工作效率,可让员工及时有效减少由于科研和医疗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工作压力,并能提高员工的职业信心和工作价值的良好认同,从而减少人员不正常的流动和流失,同时也大幅度降低医院运行的医疗风险,并能保障员工的职业稳定和生活保障。所以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可为医院业务多元化、高技术含量发展打下扎实的技术保障。

新技术项目培训新技术项目培训是医院针对各专业领域新技术开展的针对性很强的高精技术培训,为加强学科建设和形成人才梯队而进行的高层次培训。一般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学、会诊、手术示范和建立共同的合作项目;同时,建立一定的资金资助项目举办各类高级别的培训班,邀请该领域省内甚至国内领先的专家进行集中教学培训,并根据人才梯队有计划地选派学科骨干到国内外知名医院学习进修,掌握医学前沿医疗技术。此项培训有助于大幅提高新技术在临床一线及时有效的开展,可以为临床一线人员提供及时的智力保障,也更地让新技术推广到临床为患者服务。更为重要的是为医院建立国内外有影响的重点学科、形成自己特色的医疗技术、打造自己高水平医疗水平队伍奠定雄厚的技术基础。

创新理念培训创新是医院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医院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创新包括医疗理念的创新、医疗技术的创新、医院管理体制的创新、医院服务意识的创新、医院服务水平的创新。技术创新可以保障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满足日益提高的医疗要求;管理体制创新可以使医院的日常运作高效有序,同时可以克服旧管理方法的弊端;医疗服务理念的创新可以不断提高医院员工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水平、增加服务项不断开拓服务领域。通过邀请院外其他高校教师,企业高管、专业培训人员来授课从而塑造员工全方位的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医学技术和科研创新人才。服务意识创新可将医院服务延伸至院前的预防、健康指导和院后的随访、心理咨询等。总之创新可大幅提高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有利于填补医疗技术的盲点,开拓和占领更好的医疗市场,同时可以让员工的医疗技术及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为医院长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智力支持。

医疗职业安全及健康培训医疗职业安全是医务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包含医疗职业安全教育、员工健康保护、医疗法律保护、安全实施等培训。保证患者和医院员工的安全是医院正常运行的前提。医疗工作人员通过一定课时的安全教育培训以全面掌握医疗安全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和医疗操作技术规范是保证医疗安全的根本保障。同时,该项培训可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职业安全及人身安全意识,增强保障患者安全意识,维护正常安全的医疗环境,从而弥补不可避免的技术缺陷并规避责任风险。早期发现隐患和不安全征兆并及时给予干预是降低风险最有效同时也是成本最低的方法,把医疗不安全因素降低到最低。在一线临床工作人员对于自身健康的防护也极为重要,目前我国医学职业暴露的危险严重威胁到医务人员的健康。针对员工的健康保障,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医疗隔离,注意临床操作规范,养成良好的无菌操作习惯,在发现职业暴露后及时科学的处理;总之在保证医疗行为安全的同时,保证医务工作者自身健康和安全,并有意识地通过法律更好地维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权利。

突发事件应急培训目前全球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例如SARS、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使医院在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上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紧急性及广泛性,稍有疏忽处理不力就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所以医院必须具备高强度而稳定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针对突发事件时间紧急、病源复杂、波及面广、传染性强、危险性高及社会危害性广等特点,要求加强医护人员全方位掌握突发事件应急措施与技能的要领,这要求医院要开展传染病学、急救医学、中毒医学、灾害医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加强全体医务人员关于突发事件处理的培训是当今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要环节,让一线人员掌握有效的处理方法,同心协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使医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减少突发事件对人们人身安全的损害以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3如何有效开展全员培训

医院全员培训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培训工程,首先要遵循科学性、完整性并及时反馈培训效果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包括以下几个流程即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然后结合医院具体实施情况及培训反馈结果作出相应调整。

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就是根据不同的医院科室、不同层次的人员、以及不同的培训项目的特性,针对性的分析不同医院员工的培训需求,整体做到个性化的分析,然后依次来制定不同的培训项目,由此可大大避免医院培训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需求分析步骤通常包括发现不足-提出改进-信息采集-需求分析四个阶段。同时,培训需求分析需从3个方面着手解决即需改进的不足之处、培训对象、培训项目。

培训方案的制定确定培训需求后,就要依此针对性地来制定培训方案。一份科学有效完整的培训方案,对于培训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制订培训方案根据医院培训目标、人力资源规划、培训任务等综合考量制定。一份完整的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形式和方式、培训师资、培训费用预算以及总体的培训时间进度等。

培训实施培训实施是一项系统而计划性很强的教育项目。医院培训项目的成功有效的实施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医院管理层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及人力资源部门大力的资金及人力的投入,受培训员工、科室主任、培训教师的统一配合。(2)具有相当实力的培训师资队伍及专门培训机构的统一管理。(3)合理科学的培训进度安排。(4)充足的培训经费预算。(5)完善的培训设施。(6)完整的培训工作记录。笔者认为一个可持续的培训实施,应该从全局的高度出发将培训目标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只有制定一个长期规划的培训方案才能保持项目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因此医院必须在制定计划时全盘考虑做长期持续的打算,在实施过程中把长期的培训计划分解成年度、半年、季度甚至月培训计划,最终落实到单个培训项目的管理。

医疗培训方案范文 篇15

关键词:卫生信息化;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双向技能;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078-02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而市场供应却远远不足,人才匮乏已成为医院信息化的瓶颈。

1 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瓶颈

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卫生部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等文件中,明确指出了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卫生信息化重要地位与作用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做好卫生信息化工作,能为群众提供更规范、便捷的医疗服务,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药品,卫生信息化技术也是医疗费用实时结算的重要手段。对于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卫生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卫生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于其他行业,这种落后在人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随着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当今医护人员“既懂医学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能”。当前大部分学校传统的以计算机基础教育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医疗机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匮乏已成为医院信息化瓶颈。

2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概述

为加快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医学信息技术职业技能,使医务人员“持证上岗”,“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中心”在卫生部、教育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推出的人才培养工程,即“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简称MILC。

医学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内容

MILC的主要内容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同时介绍医院信息系统、门诊信息系统、住院信息系统、药品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放射学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等医院信息系统以及实际操作。

医学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目标

医学信息技术技能(MILC)培训,是通过加强学生对医疗卫生机构实用信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医疗工作岗位所使用的软件系统平台的操作能力,为毕业后到医疗卫生机构上岗直接应用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传染病直报等打下坚实基础。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以医疗信息技术应用、开发、维护、管理为核心,建立起科学的医疗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课程体系,5年内将在全国培训并考试合格在职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100万人次;医学院校在校生50万人次,使之掌握医疗行业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工作岗位所使用软件系统平台的操作能力,以适应医疗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需要。

3 四川省医学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根据《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卫生部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四川省于2011年底出台了关于在全省卫生类院校加强医学信息技术学习的文件,文件明确指出,为加快我省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医学院校在校生掌握医学信息学基础知识的整体水平,将在全省医学卫生职业学校中开展医学信息技术教育及技能的培训工作。

四川省卫生类院校医学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泸州医学院卫校及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相继于2012年初通过国家医学信息技术考试中心审�

我院医学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我院护理系抢抓机遇,通过积极申请,于2012年1月通过国家医学信息技术考试中心审批,成为“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指定教学考试基地”,并在2012年秋季学期针对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培训,学生已于2012年11月参加医学信息技术考试,合格率为%。

4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医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改革,持证上岗,应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更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要完善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培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医学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建设,为开展医学信息技能人才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培训基地的建设

通过完善和规范培训制度、探讨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等各环节,打造优秀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培训基地。

师资队伍建设培养

授课教师要深入学习卫生部信息化建设相关文件,认真分析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和医学信息化人才标准。重点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在实践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实操步骤,独立、正确、规范地完成各项操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动手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和互动,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授课老师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和聘请专家讲座的形式,研究如何强化主讲教师的授课重点和授课技巧,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为了培养“医学+信息技术”的双向技能人才,对护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及选修课程内容、学时等做出相应调整,制定更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5 结束语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中心颁发的医学信技术职业技能证书,是劳动者从事相关职业的技能凭证,同时也将成为就业上岗和用人单位招生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为了让护理专业学生更好的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改革,持证上岗,我们应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更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为开展医学信息技能人才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使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医疗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艳梅,叶明全。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指定教材·全国高等医药卫生类院校规划教材:卫生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薛洲恩,胡志敏。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

医疗急救常识培训 篇16

1 疗养急诊工作的特点

全军联勤后,疗养院的任务更为繁重,主要承担着特勤、老干部、在职高中级干部、基层官兵及特种职业人员的保健康复任务,为促进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同时,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得到了加强,更加关注自身健康,推动了疗养工作的深入发展。健康查体、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及康复疗养的人明显增多,尽管前来疗养查体或休闲度假的疗养员大多是健康或亚健康者,但在疗养中,各类急重症和外伤的情况仍时有发生。疗养院急症发生呈现出“突发、零散、病杂”的特点,这就给临床救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只有正视矛盾,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救治水平,才能有效地确保疗养医疗安全。

2 疗养院急诊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保健任务重、状况复杂。随着干部疗养期由原来的30天改为15天,在缩短了疗程的同时,也增加了疗养工作的强度,很多疗养员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外出参观的景观治疗和走亲访友上。我院老干部疗养员人数多,平均年龄大,病种多而复杂,一人身患多种老年慢性疾病不在少数。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居多,虽然他们平时坚持服药,病情较平稳,但疗养期内可因长途旅行、外出参观、走访劳累、天气变化、饮食不当、上呼吸道感染、意外跌伤等而诱发各种急重症,特勤人员及年轻的在职疗养干部中,也有因各种情况引起的急重伤病需要救治或转院的,地方查体会议的疗养员数量大,疗养时间更短,且相当一部分人病史不祥,疗养中的急重症也时有发生。随着疗养院的合并组建,本院工作人员、退休老同志及家属、小孩数量增加不少,进一步加重了保健工作任务。

急救设备落后、药品不齐。疗养员多数为健康或亚健康的保健疗养者,常主要采用休息放松、体疗理疗、水疗景观、膳食营养、心理调节、矫正不良行为及健康教育、咨询等措施,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疗养目的。药物治疗只起辅助、支持、维持疗效的作用,多数军队慢性病疗养员医疗条件较好,所用新特药品自带,客观上造成了疗养用药范围小,保障药物品种较少、剂型陈旧。有的品种还时常断档,急救箱药品过期失效,补充更换不及时,急救设施老化,甚至不能使用。遇到急重症时,常常束手无策,难以发挥作用。与急救的需要差距甚远,是影响我院疗养质量的瓶颈之一。

医护人员技术力量薄弱、学习劲头不足。由于疗养院工作的性质特点、医护人员的缺编、工作量的加大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加之平时事务性工作较多,专科性不强,极易形成“疗养院无病可看、无专业特长”的错误思想。为数不少的医务人员没有找到疗养专业的特点和重点,不能给自己定位,对疗养工作没有热情,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学新知识、钻研业务技术的热情不高,导致许多人知识老化、业务荒疏、技术退步,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疗养事业的需求,在急重症救治工作 尽管每年在疗养淡季,都会选送部分医护人员外出学习进修,但总体上临床经验缺乏、技能提高缓慢,“浅泛、陈旧、乏长”为其基本现状,难以形成个人特长和专科优势,这种现状 令人十分担忧。由于许多值班医护人员未经过急救专门训练,缺乏临床经验,各类检查、检测难以及时到位,临床时对病情判断时有偏差,加之急救条件简陋,仪器分散放置或未处在良好的工作状态,还有多头管理,操作人员更换较快,急救药品种类、剂型跟不上临床需求,常制约急诊工作的顺利实施,甚至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2]。

急救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脱节。疗养院的急救学习,主要来源于急救预案的模拟演练以及个别干部三个月在治疗医院的短训。疗养院急重症的发生呈现“突发、零散、病杂”等特点。由于疗养区大,居住分散,干部疗养区仅设一套值班,一旦有急重症的发生,很难第一时间迅速到达现场实施有效救治,易延误病情。加之急救理论知识的确缺乏,急救器材的老化、落后和药品供应的不足,急救机制的不顺畅,规章制度不够明确,使得有些医务人员在诊断、治疗、处置、转送院等方面不够果断和准确;还由于对自己的急救水平缺乏信心,怕担风险,更希望尽快送院,存在消极思想。殊不知病有轻重、缓急,把握有效抢救时机更为重要,有的还必须实施现场急救,一时难以搬运(如溺水、触电、心脏骤停、脊髓横断伤、急性脑出血等),即便要送院,派车、转送也需一定时间,极有可能延误最佳救治时机,而在送院途中,还需积极连续有效的救护,方能保证平安到达。疗养院医务人员所学理论知识无法与急救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影响了疗养院急救工作的开展和急救技术的提高。

工作机制不够顺畅,协调不到位。由于我院合并组建不久,新的工作程序有待进一步建立理顺,部分兄弟疗养院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特别是目前的急诊转送院程序还较复杂,有的工作衔接协调不够,时有脱节现象发生,直接影响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效果。

3 对军队疗养院急诊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根据去年全军疗养工作会议精神,将疗养院建成四个基地的目标要求,解决好疗养中的急诊问题,应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高度重视,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救治水平,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其目标定位应是:早发现,早诊断,积极有效初级救治和及时正确的安全送院。

与时俱进,增强急诊的意识观念。疗养对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和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已被国内外多年的实践所证实,其投入、产出比达1∶3~4[3]。疗养中有许多空白和未知,需要我们去实践、探索。因此,确立疗养院有事可干,激发起大家投身于疗养事业,爱岗敬业,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非常重要。疗养院医务人员多毕业于医学院校,且相当一部分人来自于临床医院,应该说具有一定的急诊工作基础,这对疗养急救工作很有利,只要组织协调好,加以合理利用,将发挥积极作用。既然疗养中急诊工作难以避免,就必须正视它,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强化疗养院急诊工作的观念和意识,在现有条件下加以解决是疗养医学发展的基础。

完善机构,制订急救预案,加强工作协调报告。急重症的救治工作应是疗养工作的后盾和支撑,如果这个“瓶颈”解决好了,就为进一步做好疗养工作解除了后顾之忧。目前,相当一部分疗养院对这个问题解决得还不好,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深思。

建立健全急救工作组织,促进其有效运行。设立疗养院急救领导小组,组长应由主管业务的副院长或医务部(处)主任担当,便于人员、器材、药品、车辆调动和外联协调;再选2~3名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科室

制定适合疗养院的抢救预案。根据疗养院设备情况和疗养急重症的特点、规律,结合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水平,借鉴吸收大医院的急救技术和先进经验,尽快制订出适合本院特点的便于操作的急救预案,促进疗养急救工作步入正轨。

加强工作协调,促进有效运行。急救工作协调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值班护士与值班医师、急救小组、机关、拟转送的体系医院或当地医院等一系列关系的协调问题。协调工作做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急、重诊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运送。各相关的辅助科室及救护车也应做好应急准备,随叫随到,积极配合临床诊治,做好及时送院,还应做好运送途中的连续救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确保病人安全到达医院,得到进一步救治。

开展医务人员急救技术培训,切实抓好急诊预案演练。在全院普及急救常识,对急救组人员实施定期业务技术培训是必须的,因为急救工作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临床技能,若久不应诊,易致工作生疏,技能退化,常影响救治信心。组织系统业务学习,进行常见急救技术操作专门训练,如气管插管、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电除颤复律、吸痰术、动静脉穿刺术、气管给药及呼吸机的应用等技术培训,这也正是疗养院医务人员现实的弱项,应常抓不懈。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应以《常见危重症抢救预案》和疗养院抢救预案为指南,结合本院实际,使广大医务人员尽快掌握常见危重症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救治原则和实施方法,打牢基础,一旦遇险,不至心中慌乱,无所适从,而能沉着冷静应对。

增加临床实践机会。选送急救骨干定期到大医院急诊科进修、短训或临床见习,感受急救氛围,学习实践急救技术和别人的经验,培养沉着冷静,处事果断的工作方法和能力。还应积极参加军内外急诊学术交流会,了解急诊医学的新进展、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汲取先进经验。

实施请进来的办法。有计划地邀请院外专家、教授来院授课,介绍工作经验,进行技术指导,或担任技术顾问,经常检查纠正我们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规范急救工作。

在实践中充实提高。结合身边发生的急诊案例,适时开展病例讨论,及时总结,讲评工作得失,汲取经验教训,以期提高临床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促进急救工作的不断提高。

走好疗医结合之路。在全军后勤联勤后,适时开展疗医结合,大力培植特色专科技术,不断提高临床技能,或与当地的急救组织密切联系,积极配合,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有利于疗养急救工作的发展。

及时更新添置急救设备和药品,满足工作需求。急诊工作的开展,仅靠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责任心远远不够,它对急救器材,药品及监护仪器的依赖性非常强,甚至不可或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此意。认真研究急诊工作特点,参考医院急救室设备条件,结合本单位情况,尽快添置一批必须的急救设备,如心电监护仪,便携式除颤器和X光机、超声波等,配备常用急救药品,保持仪器处于良好状态,做到相关人员熟练操作和维护设备,并相对集中使用至关重要,一旦有事,便可迅速投入使用,发挥作用。

总之,疗养急救工作有其特点,它是疗养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只要领导高度重视,健全组织,完善机制,培训人员,不断提高技能,配置必须的药械,各部门紧密协调与配合,一定会抓出成效,将会促进疗养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恩显,主编。现代疗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

2杨增慧,周清,唐桥梁,等。疗养员应重视急诊工作。中国疗养医学,2003,12(5):366-367

医疗业务培训方案 篇17

笔者认为,麻醉医师的自身安全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然而目前我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却缺乏相应的内容,目前的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中存在一些不足:①片面追求麻醉关键操作的技法,忽略细节操作的规范性,如麻醉废气的正确处理;②注重医疗安全,忽略自身安全防范;③将合格的住院医师的素质局限在临床技能和专业知识上,而忽略人文素质和修养;④沟通能力有待提高,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⑤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薄弱;⑥受到人身攻击时的防备能力欠缺。

自身安全教育的内容为了更好地适应现阶段的医疗环境,更好地保护自己,为我国医疗事业服务,笔者认为加强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自身安全教育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加强麻醉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麻醉医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麻醉实践经验的丰富是安全医疗的前提,也是避免自身安全风险和增强承受力的保证。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应该进行严格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同时应该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操作的规范性。要求我们做到从术前探视、协议书签署、麻醉实施到术后镇痛、术后随访等每一步都必须认真执行。麻醉住院医师应该对工作中各种危害自我身心安全的因素要有全面的认识,要有足够的防范意识,既要规范操作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又要掌握危害自身安全事件的突发紧急处理方法。医患沟通能力医疗纠纷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医师的态度不好或语言不到位所引起的,因此加强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非常重要。医患沟通已� 只有主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更好地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带教教师应该指导住院医师利用各种途径和环节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主动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善于利用沟通技巧。应该要求住院医师在术前访视中亲自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谈,在实践中锻炼医患沟通能力。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拟施行的麻醉方案以及存在的风险,争取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解释麻醉方式等复杂的概念和操作,对不同的患者及其家属采用不同层次的解释,使其了解麻醉情况并理解支持相关的工作[12]。心理健康知识要使麻醉科医师队伍健康地发展,不仅要加强外科技术理论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才能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人民健康事业作出贡献。对如何建构麻醉科住院医师的健康心理,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措施:①优化学习环境,提供人文关怀。繁重的工作负荷、不和谐的生活环境会增加住院医师的心理压力,并可能引发心理问题[11]。医院应该尽量为住院医师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②提高对实习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科室带教负责人和带教医师,对有心理困惑的实习生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积极关注实习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及早发现、反馈问题,并给予指导帮扶,切实帮助实习生舒缓心理压力;③在培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带教医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在传授理论技能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优化住院医师的心理品质;④倡导主动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住院医师只有主动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才能具有高尚的情操和高度的责任感。才能对自己工作的特殊性具有深刻的认识。法律知识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不断推进,相应的医疗法律、法规机制正逐步健全,医疗卫生事业正逐步走向法制化的轨道。临床工作中,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争议案件频发,部分争议案件发生甚至与住院医师相关。因此,让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麻醉医师全面掌握有关医疗事故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显得极为紧迫。住院医师培训的法律知识应该包括以下相关内容:执业医师法、医患关系的法律问题、患者的权利、医师的义务、医疗过失的法律责任等[1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可自编教材,提炼医疗事故的相关法律,简单易懂的阐明法规条文的含义,最好包含一些模拟或实际案例。

防范医疗工作场所的暴力行为发生在医院的恶性暴力事件,极大地威胁着医务工作者的人身安全,影响正常的医疗工作。但类似事件的发生却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期性,因此,住院� 学习的内容可以参照丁香园论坛的《医疗工作场所防止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对医疗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萌芽、爆发以及善后等不同阶段要有清晰的认识,能有所准备,并懂得合理处理:①除了提高自身医疗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提高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12];②要有危机意识,事前做好防范措施,妥善处理医疗中的纠纷;③一旦医疗场所爆发针对医护人员的暴力事件时,医护人员应当及时采取合理合法、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以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④事后处理是指暴力事件结束后采取的种种措施,主要包括保存现场、固定证据、减少损失、总结经验及吸取教训等。自身安全教育的方式由于住院医师工作繁忙、学习压力大,本科教学模式不太合适,效果也不甚理想,同时,融入了自身安全教育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增加了培训基地的教学压力,因此培训基地应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以使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笔者认为对此有以下建议:①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有节奏、分步骤的加强自身安全教育。培训基地应该将自身安全的相关知识系统化,结合已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有计划地开展自身安全教育;②灵活应用多种教学形式。培训基地可以灵活应用多种教学形式,如专题讲座、PBL教学、科室早会学习、周会讨论、病例报告会等。专题讲座、PBL教学等方式学习,可以案例法为主,安排座谈、讨论、辩论、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有利于住院医师对自身安全相关知识作系统的学习,提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3]。而在科室早会和平时工作中融入自身安全知识的教育,则有利于培养医师自身安全的防范意识,促进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增强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③加强实践训练。在平常的工作中,培养住院医师的自身安全意识,规范住院医师的操作,加强与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沟通能力,增强自身法律意识,培养防暴能力;④鼓励住院医师主动学习。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自身的努力,而医师的心理健康和人文素养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教育只是一种引导。当然,保护医务工作者身心安全,除了其自己努力外,也离不开医院和社会的支持。除了医院应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水平、重建医患之间的信任以外,还要依赖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善。只有当社会制度、道德建设、经济支持、医院、医师和患者等各方面都努力,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医务工作者的身心安全。

作者:刘翔 杨万超 周曼 张兵 李文志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黑龙江省高校麻醉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医疗急救常识培训 篇18

[关键词] 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042-02

完善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功能强大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是应对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实施医疗救治工作的主要力量,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完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建设和管理,提高紧急救援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检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迫切任务。目前,我国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存在多种建设和管理模式,虽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特征都是以医学专业化建设为特征,因此,在急救医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现将泸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情况介绍如下:

1 泸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组织架构

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

概况

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职责

在市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全市社会急救医疗的组织、协调、调度和指挥,检查、督促各急救站及网络单位执行《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办法》。

设立“120”医疗呼救指挥平台,24小时接受呼救(通过中国电信、移动、联通、网通等多途径通讯实现)并进行分诊;收集、处理和贮存社会急救信息。对社会急救医疗网络进行管理、维护,定期向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组织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宣传培训,急救医学的科研和学术交流。建立、健全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的管理、统计报告等制度,保证其正常运作。负责把拒绝接受调度或参与抢救的急救站或医院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并提出处理意见。负责向市政府或市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在社会急救医疗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及个人,并提出表彰建议。

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网络医院急救站

概况

紧急医疗救援网络是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实施紧急救援的基础,也是实现紧急救援“快速”的前提,应根据市区人口情况,合理整合有限的医疗资源,制定急救半径与急救反应时间的新标准,建立三级网络管理体制。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由政府举办的市级、(区)县级二级以上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驻泸的省级单位医院(包括泸医两所附院)组成,现已评定了省级医院、市级医院共4家为一级急救站,(区)县级二级以上医院12家为二级急救站。

急救站以各医院急诊科为基础,组成医学专业院前急救队,配备急救车辆和急救设备,配备先进的通讯工具和计算机终端,形成指挥平台、急救站、急救车辆相互间的通讯网络,有线、无线计算机网络,整合医院内急诊相关科室,形成院前、院内紧密配合的急救“绿色通道”,为患者提供快捷、高效、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急救医疗服务。

急救站职责

急救站应服从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承担社会急救医疗任务,接受急诊病(伤)员及转诊转运急诊病(伤)员,提供急诊医疗救治服务,开展急救常识的宣传,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急救医学的科研和学术交流,负责急救信息的收集、报告、传递,参与维护急救“绿色通道”。

泸州市紧急救援储备医疗机构

为应对特重大型突发事件,将所有未加入120急救网络的医疗机构和医疗资源作为储备,纳入紧急救援体系管理。储备医疗机构职责为: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接受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调度指挥,承担伤病员的现场急救和转运;接受急诊病(伤)员及转诊转运急诊病(伤)员,提供急诊医疗救治,并向具备急救条件的医院转送。

2 泸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管理模式

概况

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为市卫生局直属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为单纯指挥调度型管理模式,以制度管理网络的方式运作,网络管理实行准入制、责任制、考核奖惩制。与全国其他城市的管理模式相比,此模式科学地整合了卫生资源,减少了区县急救中心的重复建设, 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强化了医疗急救专业化队伍建设,缩小了出诊半径,缩短了反应时间。不足之处是此模式由于各入网单位的人事权、财权互不约束,因此存在网络管理难题,120指挥中心指挥调度的权威性缺乏保证;各接诊医院把病人送往本院为主,各医院间存在协调沟通不畅的问题,易出现不按患者病情送往有救治条件医院的矛盾等。

泸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管理架构

泸州市120急救医疗网络运行架构

3 泸州市紧急救援城市应急联动机制建设

紧急医疗救援体系是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恐怖事件等均涉及人的安全问题,包括受害人员、施救人员的安全保障以及可能危及人员的安全保障问题。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按照政府应急预案要求建立与 110 、119、122等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日常状态下以各业务分散接警、分散指挥,应急状态下实现联动处理、集中管理、快速反应,构建全面的城市公共安全防范体系,大大提高了城市对突发、应急、特殊和灾难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4 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

制定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紧急医疗救援专业队伍和提高紧急救援中心救援质量的关键。根据本市急救工作的管理模式和特点、人员素质、资源条件,按照现代急救管理理论和方法制定了一套急救网络的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已出台了《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办法》《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体系建设规划》《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体系120急救网络入网标准》《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网络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标准》《院前急救若干规定》等,以制度来管理网络,规范了院前急救医疗行为,明确了各个岗位、各类各级人员的职责, 对泸州市紧急救援网络的管理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体现了泸州市医疗紧急救援工作规范、快捷、高效与优质的服务宗旨。

5 制订人员培训计划

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承担着对调度人员、急救工作人员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提高的培训任务。急救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院前急救的质量。

中心调度接警人员培训

接受岗位专业训练,掌握接警技巧。车辆调度、现场急救处理指导、大型事件病人分流,熟悉全市地理概貌、计算机信息系统操作等相关知识,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

急救医护人员培训

院前急救人员经培训须重点掌握检伤分类、心肺复苏、骨折固定、止血包扎、气管插管、清创缝合、防毒和隔离消毒等基本技能,医师应具有医师执业资格,护士应具有护士执业资格,实行持证上岗。

驾驶员、担架员培训

重点掌握急救基本操作,如:心肺复苏、外伤抢救四大技术 ( 止血、包扎、 固定和搬运),并实行持证上岗。

6 取得的成效

经过一年的建设,120指挥中心已形成了覆盖市、县、乡三级急救网络的紧急救援医疗服务体系, 在应对突发重大灾害性事件时可紧急调动全市医疗资源,实现了急救医疗服务的一体化。并取得了以下成效:整合全市医疗资源,降低急救的运行成本,减轻了政府财政再建投资和运营成本负担;急救站布局合理,有效缩短急救半径使市民得到了方便、快捷、有效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紧急救援医学专业化队伍;实现了泸州市急救医学服务人性化、结构网络化、反应快速化、指挥信息化、管理科学化;经受了大型突发事件、旱灾、洪灾、火灾、乙脑疫情等事件的严峻挑战和考验。

医疗质量培训方案范文 篇19

【关键词】病案质量;质量管理;重心前移

病案质量是指病案书写质量,其重点是内涵质量,即突出病案记录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和及时性〔2〕。病历质量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础,提高病历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多年来我们一直探索和实践病案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经验和体会简单介绍,以供参考:

1强化法律意识,注重案例分析

保证病案质量是依法解决医疗纠纷的基础和关键。病案质量管理本身就是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3〕。病案作为合法的法律文件,其书写质量关系到患者和医生双方利益,关系到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4〕。因此从法律高度规范病案质量,规范医疗行为,是医疗安全的基本保障。我院不定期的邀请知名法律专家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和宣传,对身边或院外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警示分析,宣传病案质量的法律举证地位,定期开展“精析病例”、“精湛医术谈”等系列精品报告会,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自我维权意识和证据意识。

2健全质控体系,规范病案管理

为规范病案管理,我院建立了多层次、多角度、互动式的四级病案质量控制体系。一级体系为院级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由业务院长及医教部主任牵头组成,其任务是确定病案质量管理发展方向,对重大问题提出决策意见。医教部质量管理科作为二级管控体系,负责执行病案管理委员会的决定,制定病案管理的具体计划与执行各项管理措施,负责病案形成过程的全面、全程质量监控。三级管控体系是院病案质量督查专家库,主要对病案内涵质量进行评审和把关。四级管控 三年来我院甲级病案率一直保持良好势态(>95%),未按时限要求完成病历书写现象、病历缺陷问题、终末病案乙级数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杜绝丙级病历。

3重视环节质量,质控重心前移

强化科室质控小组职能随着收容量的逐年增加,单靠质控医师的大范围全面监控已不现实。遂将质控重心前移,使原先以质量管理科为重心的质控模式,优化为以科室质控小组为主的质控模式。科主任是科室的主要负责人,对提高病历质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每月仔细评审出院病历不小于5份。科室质控组长主要负责该病区的所有出院病历质控,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相关人员予以修正完善。死亡病历、疑难危重病历、重大手术病历、纠纷倾向病历科室内必须由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进行重点质控,每月形成《科室病历质量控制月报表》,上交医疗质量管理科。

加强运行病历质控力度我院实施电子病历系统以来:可以随时监控所有在院病人的医疗记录,从而使质量控制的重点从终末前移到具体的诊疗环节中, 特别是医疗文件的及时性、书写内容的准确性及书写的规范性。还可以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 充分发挥事前提醒预防、事中跟踪监督控制,及时发现缺陷、及时解决问题,是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举措。

改变终末病历质控模式

按照国家军队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终末病案质量的控制我们做了大胆探索和改进,取消既往为片面追求甲级病案率而进行返修现象,杜绝了临床医师对终末病历返修的依赖性,促进病案质控重心前移到各科室。

院病案质量督查专家库由18位本院四级以上知名专家组成。对死亡、疑难危重、非计划二次手术、纠纷等重点病案进行例例质控,逐项把关,查找内涵质量缺陷,形成病案质量评价报告,全院通报。

4加强医师培训,规范病案书写

医教部质量管理科每月举办一批“住院医师病案书写及质量控制培训班”,由具有丰富临床管理经验的高年资医师和专家进行病案质量的专题讲座,解析病案缺陷的原因,阐述减少缺陷,防范纠纷的有效对策。严抓岗前培训制度,对进修医师、研究生、新招聘住院医师实施上岗准入制度,病历书写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临床工作。

总之,病案管理应当遵循客观真实、准确规范、注重质量、依法管理的原则〔5〕。良好的病案质量不仅反映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而且也体现医院诊疗和管理水准。所以,提升病案质量,是提高医院整体质量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施婉玲,病历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J].中国病案,(7):16-17.

[2]赵阳,加强病案管理,提高病案质量[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5):280-281.

[3]朱娅娅,金丽君,许文玲。加强病案管理 促进医疗安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11:77-78

医疗培训方案范文 篇20

在医疗队39名成员中有护士8名,分别来自儿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胸外科、护理部各1名,手术室2名;年龄33~49岁,平均(39.63±5.04)岁;工龄10~28年,平均(18±6.68)年;学历为本科6名,研究生2名;中级职称3名,高级职称5名。

2方案制定与实施

根据西非埃博拉流行现状〔5,6〕,结合中国人民第一、二批抗埃医疗队的救援经验制定精细化管理方案,对医疗队员进行了出征前培训、驻地培训、接管后督导、善后撤收督导四个阶段的针对性培训。

2.1出征前培训

目前认为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天然宿主。人通过直接接触患者(尸体)、感染动物的血液和分泌物或其他体液而感染〔7〕。也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与被血液、分泌物或体液污染的材料或器具接触,或与其他被污染的物品接触(如用过的手套、口罩、护目镜、医疗废物、脏衣服、床单,用过的针头和医疗器械)而感染。针对埃博拉病毒的传播特点,我们在出征前采取理论讲授、案例教学、实际操作以及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对所有护士进行埃博拉相关知识教育,具体培训大纲见表1。穿、脱防护装置(PPE)流程见图1、图2。

2.2驻地培训

医疗队到达利比里亚时,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已基本趋于缓和,但形势依然严峻。医疗队迅速组织了驻地培训,邀请联合国抗击埃博拉专家再次对埃博拉病毒病的防治及流行、后埃博拉时代的主要防治重点、利比里亚社情、民情、舆情等内容进行了培训讲座,并对中国ETU实际工作中PPE穿脱流程进行了实战演练与考核。

2.3接管后督导

严格的防护技能培训还需配合工作中的无缝隙督导才能确保医务人员零感染。ETU接管后的督导工作主要包括:①建立感染控制督导组:督导组由感控专家和4名护士长组成,在两个脱衣区均安装了多方位多角度视频监控和呼叫对讲系统,通过视频监控和呼叫对讲系统可以同步监督每名从医疗红区出来的医务人员脱PPE的全过程〔8〕。②暴露源提醒:按照防护要求,医疗队的医生护士都会穿着13件防护装备进入病房工作,督导人员可通过监控系统实现适时提醒。③暴露时间提醒:在实际工作中医务人员遇到危重、复杂的病人时,往往只顾救治病人、忘记时间,导致暴露时间延长,感染风险增大,这时就需要督导人员适时提醒并给予指导。④穿脱PPE步骤提醒:每一件防护设备都是医务人员生命安全的保障,督导人员紧盯屏幕、及时提醒,确保每位队员严格遵循穿脱PPE流程。

2.4善后撤收督导

2.4.1终末消毒督导2015年5月9号WHO宣布利比里亚埃博拉疫情解除。医疗队按照WHO埃博拉诊疗中心终末消毒指导意见〔9,10〕制定了中国ETU终末消毒方案。督导内容为:①物品准备督导:包括喷雾器10台,含氯消毒液物表擦拭巾10包,水桶3个,3M全面型呼吸器12个,含氯表面消毒剂5瓶等。②消毒方法督导:人员分为两组,第一组先进入病房负责彻底清洁,包括湿式清扫和擦拭,仪器设备表面用有效氯5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监控屏幕、设备表面用物体表面喷雾消毒剂喷洒、擦拭消毒;第二组人员待第一组人员清洁工作完成后进入病房,以有效氯5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病房。③消毒顺序督导:第一步,对工作区用有效氯5000mg/L含氯消毒液彻底湿式清扫;第二步,工作人员穿好PPE后进入病房,用有效氯5000mg/L含氯消毒液对监护仪、移动式紫外线消毒车、制氧机等重复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表面擦拭消毒,要求的部位全部擦拭到位,将仪器表面消毒完毕后,用清洁物覆盖,在脱衣间脱去PPE;第三步,第二组工作人员穿好杜邦防护PPE、戴好3M全面型呼吸器后,用有效氯5000mg/L含氯消毒液对脱衣间、卫生间、病房、走廊、穿衣间、值班室、监控区等环境表面进行喷洒消毒;第四步,喷洒消毒后,工作人员在室外脱去PPE,然后回更衣间洗澡更衣。第五步,将脱下的PPE放入医疗垃圾袋中,双层包装,焚烧处理。④消毒质量督导:第一,环境表面包括地面、墙面、桌台面、椅子、呼叫铃、门把手、门体、病床扶手、床面、水龙头、污物桶内外侧等均需擦拭消毒;第二,按照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的顺序喷洒至物体表面和地面至完全湿润;第三,墙面应喷洒至2m高度(包括窗户);第四,喷雾器内消毒剂用完后可原路线返回重新加注消毒剂;第五,接诊区、留观区、治疗1区、治疗2区、感染防控组同时进行消毒;第六,终末消毒12h后人员即可无防护进入病区。

2.4.2防埃宣教培训督导防埃宣教培训督导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方案共分为五部分内容,即:深入学校、社区预先沟通协调;实地考察,积极筹备携带物资;周密筹划安排培训人员和培训内容;防埃宣教培训;培训后总结成效。

3方案实施效果讨论

精细化管理就是通过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将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执行环节做到精确化、数据化,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和效率,从整体上提高组织的效益〔11〕。将精细化流程管理理念引入中国ETU护理培训及督导中,起到了规范操作流程、提高人员防护技能和综合素质、有效避免职业暴露、保障医疗队人员安全的目标。

3.1出征前培训加速了护士对利比里亚实际现状的融入

经过出征前培训,护士们了解了埃博拉病毒病的防控、诊疗方案;掌握了埃博拉个人防护指南、职业暴露指南、PPE穿脱流程。并对医学英语进行了学 此外,埃博拉疫情在非洲地区频发且难以控制,很大程度上与当地丧葬习俗有关〔12-13〕,因此,出征前培训也在利比里亚风土人情、气候特点、中国ETU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使护士们在出征前做好了知识技能、生理心理全方位的准备。

3.2驻地培训缩短了中国ETU护士的适应周期

中国ETU护士在出征前虽然进行了情景模拟训练,但缺乏实战演练且埃博拉死亡率高,给医务人员心理上造成的压力较大。通过驻地培训,护士反复演练PPE的穿脱流程,最终缩短了护士的适应周期,减轻了恐惧心理,使其在整个ETU的工作中未发生违反PPE穿脱流程事件。

3.3接管后督导提升了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

利比里亚官方数据通报,截至2015年4月2日,利比里亚共有372名医务人员感染埃博拉,其中死亡184人。我军医疗队接管ETU后,通过系统的实践培训及接管后督导,针对工作环境、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感染督导组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方案,监控人员在护理人员执行护理操作等重要环节及时提醒,使医疗队8名护士自我防护意识进一步加强,完成了63个工作日的督导工作,最终实现了“零感染”的目标。

3.4善后撤收督导激发了护士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3.4.1在第三批援利医疗队撤离前,对ETU进行彻底消毒,为下一步移交利比里亚政府后ETU的转型或作为他用做好了准备,为利比里亚人民留下了一所设施齐全、功能齐备的医疗中心。

医疗业务培训方案 篇21

一、把卫技人员培训教育和管理放在首要位置,提升医疗卫生队伍综合素质。

我们创新培训方式,在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上打破以往集中培训的形式,首次运用远程会诊平台,举办了全县24个医疗单位870人参加、为期2天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侵权责任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临床合理用药等专业技术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当天,聘请的专家教授在县医院主会场讲课,全县10个远程会诊的端口同时打开,每名医务人员就近到指定的地点报到听课,各个培训现场信号清晰、秩序井然,培训结束后进行了全员考试,既节约了培训成本,又保证了学习效果和质量。同时,落实了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临床培训任务,选派9名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三年以上,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赴运城市中心医院采取科室轮转、一对一带教、集中培训的方式参加为期10个月的转岗培训。还从县医院、县中医院选派3名骨干医师到省人民医院学习。今年共有207人参加执业医师报名考试,对27名护士进行了注册。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基层医生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二、坚持“五抓”不放松,提升医疗质量。

1、抓抗菌药物专项治理不放松。专项治理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一是与各医疗机构负责人签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目标责任状,明确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第一责任人。二是积极宣传。在日“世界卫生日”,我们下发了以“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实施方案。各医疗单位分别采取设立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标语的方式开展,县医院和中医院还组织医务人员在街心广场设立宣传咨询点,宣传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三是严格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对全县350名医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四是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行为。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的管理,二级医院品种不超过35种,乡镇卫生院不超过20种,同时通过监督检查,对不合理使用行为进行了通报批评,努力将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

2、抓医院感染管理专项整治不放松。我们利用9月为期一个月的时间,开展了以院感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岗位责任等为重点环节、以医院消毒供应室、手术室、新生儿室等为重点部门的专项整治。在各医疗机构自查整改的基础上,组织人员开展了拉网式的检查,并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健全管理制度。局机关和医疗机构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工作责任,有效杜绝管理不到位引发医院感染爆发事件的发生。同时,还加强了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爆发信息上报工作的监督管理,各医疗单位均统一使用了专门的信息报告系统。

3、抓病历书写质量不放松。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的增多,医疗文 通过医疗纠纷处理、日常监督检查和抽调市有关专家对全县24家医疗机构医疗文书书写质量的评比通报,对我县医疗文书书写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了明确认识,要求各医疗机构对照新版《病历书写规范》查找漏洞、积极整改,指导广大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依法行医、认真书写医疗文书的责任意识,使我县病历书写在书写者的法律资格、要求时限、内涵质量、内容的真实性、医生的告知义务、病人的知情权等方面得到进一步规范。

4、抓医院管理长效制度建设不放松。为切实提高医疗质量安全,经过深入基层调研,在反复论证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围绕医疗质量安全制定出台了《医疗机构病历质量评比制度》、《医疗废物处理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急值班检查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医院感染防控制度》、《医疗质量安全百分考核制度》等六项制度。目的是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医院管理的全过程,用制度去管理、去考核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的从业行为,考核采取定时或不定时、现场检查或暗访抽查的形式开展,不搞统一的集中考核,对于发现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扣分,考核办公室对各医疗机构所扣分值实行累计叠加,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有效的解决了医疗机构在管理的重点工作、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应做什么、应怎么做的问题。

5、抓“三好一满意”活动不放松。今年卫生部统一部署,在医疗卫生系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着力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和行业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改善服务态度方面,推广优质护理服务、推行同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在加强质量管理方面,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三级医生查房等核心制度,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积极推广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开展了23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在医德医风建设方面,认真贯彻卫生部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准则、《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戒处罚力度,先后对2家医疗机构负责人进行了诫勉谈话。通过“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开展,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执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三、严把“三关”不动摇,维护社会稳定。

1、严把市场准入。个体诊所是我县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医疗资源在群众防病治病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其具有“规模小、设立分散、管理难度大”的特点。一方面我们不但对新申办的个体诊所在人员资质、设施设备、诊疗场所等方面依法进行严格审查,还在申请、受理、审核、现场验收、审批等环节制定了严格的办理流程,对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以审批。另一方面,在年度医疗机构校验中,对已申办的医疗机构存在执业医师不在岗等严重医疗安全隐患的行为,暂缓校验期,校验期满后,仍不能通过校验的,依法注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今年共注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40家,同时移交卫生监督所处理。

2、严把医护人员执业变更事项审批。医生、护士注册后,应严格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对因工作需要,需要变更的,我们制定了严格的申请审批程序,要求必须在办理变更手续后,方可按新的许可要求执业,严禁超范围、跨科目执业。

3、严把医疗纠纷处置程序。我们把医疗纠纷化解和处理工作作为关系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保护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点工作来做,一是根据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医疗质量安全告诫谈话制度暂行办法》,制定了医疗纠纷解决办法和“防范医疗事故预案”,使纠纷处理原则、办事流程、解决渠道进一步规范;二是加强与医患双方的沟通。由于医患之间在掌握医学知识和信息方面的不对等,部分医务人员在服务理念、服务模式上存在不足,患方也存在对医疗工作高风险性、高强度、高技术等特点认识不足,所以很容易因沟通不到位,使小误解变成大纠纷。在接到医疗纠纷的信息报告后,我和医政人员做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展开沟通工作,有两起医疗纠纷在报告的当天就得到有效化解;三是加强宣传。引导患方依法处理医疗纠纷,反对采取非正常手段追求高额索赔以及医闹事件发生。明确告知患者及其亲属不得在医疗机构寻衅滋事、故意损坏公共财物、侮辱医务人员等。对蓄意策划的“医闹”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四是范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发生技术性争议的应申请医疗事故鉴定。未经尸解查明死亡原因和未经法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机构鉴定明确责任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法定程序外“私了”。五是对涉嫌犯罪的案件及时移交。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审理非法行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规定》精神,对年发生的因非法行医引起的2起医疗安全事件按程序进行移交,使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有效打击。在年发生的8起医疗纠纷处理上,我们不推托责任、不上交矛盾,将矛盾化解到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防止了医疗领域矛盾聚集和突发。

四、服务医改大局,积极促进医改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5 3609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