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的意义(精彩5篇)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制度建设的意义(精彩5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制度建设的意义【第一篇】
[关键词]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059-03
doi:/ [本刊网址]http:∥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全会深入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反映了时代的声音、人民的意愿,对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极端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当前,树立这五大发展理念就首先要求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这对于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涵解读
“创新型”是我党一直坚持实事求是品质的重要体现,始终保持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良好状态。创新型要求在做好本职工作,解决困难的基础上,更好解决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这是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动的动力之源。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需要明确创新包含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以及针对具体工作有新举措,这需要将坚持党的领导和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成功实现领导改革开放,既要用创新的精神去与态度解决好党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面改进并完善党的组织形式、工作制度、领导体制和工作方法。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需要始终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同时也要讲科学,在全面认识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用新的思路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
二、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全面提升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新时期党的建设科学化,强调在全面认识并遵守党建规律基础上,使用科学的理论去全方位指导党的建设,使用科学的制度去保障党的建设,使用科学的方法去推动党的建设,全面提升党建水平。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能全面把握党建规律,提升党的科学化执政水平。从理论角度来讲,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建理论创新,能更好地指导党的建设;从制度的角度来讲,构建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一项复杂、系统性工程,涉及到的党制度创新问题,能全面体现制度保障;从方法的角度来讲,建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自身建设的新方法,能为新时期党建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总之,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有利于提升党的科学化建设水平。
(二)有利于加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特色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进行的科学判断,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最大的国情。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实现社会主义高度发达基础上,才能转变为现实。因为我国当前还未达到高度发达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从“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出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从时代特点、中国国情出发,创新发展理念,丰富民主表现形式,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目标。同时,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其次,有利于加深对社会执政规律的认识。事物的发展需要遵守客观规律,我们党的执政规律与建设规律一样,党的建设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产生了邓小平、和等党建理论,党建理论的新发展是共产党人坚持开拓创新的结果,是几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新的理论与成果的出现,也说明了我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因此,在认识与发展党的执政规律过程中,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去掌握规律。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更要用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使用新的理论、经验和方法,不断推动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在新阶段,结合中国国情,努力探索新的执政规律,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制度去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三、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途径
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品格,新时期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实事求是、善于创新和勇于创新,在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战略实践中,去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全面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始终坚定不移地推动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适应党的建设事业发展需要,将我们党建设成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执政党。
(一)全面树立创新意识
同志指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要切实将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各个方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全党要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和勇于实践,去把握时展的基本要求,顺应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诉求,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始终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永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在党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之路。由此可见,创新是我们党保持生机与活力之源,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应全面重视创新,全面解放思想认识,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去激发创新精神,敢于突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全面树立改革意识,永葆开拓创新的状态,永不懈怠,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二)坚持理论创新,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
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突出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性地位,因为理论创新是先导,是开展创新的灵魂,只要党与国家事业永不停止,就需要不断开展理论创新。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把握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争取方向,一直坚持理论创新,大力坚持与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展理论创新,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规律以及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从当前我国国情出发,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方法来分析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处理好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在实践的过程中持续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永葆党的理论建设的先进性。创新党的建设理论,确立“执政党建设思维”,建立系统、整体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念,从党本身的执政规律、建设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出发,来全面把握好党的建设,使用科学的党建观来全方位指导党的建设,创新并推动党的建设。同时,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实践发展、认识真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不断坚持理论创新。为此,在全面重视实践理论基础上,使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去武装全党,这是重要的经验和理论优势。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方法和观点,坚持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提升理论创新的水平,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三)坚持实践创新,为党的事业提供不竭生命之源
实践创新是基础,是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实践是检验创新效能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党的执政基础、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多个方面出发,加强并改进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与组织建设。党建工作在全面植根于党的事业中,才能具备实践基础与持久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需要不断坚持实践创新,注重实践,将实践放在首位;敢于实践、勇于实践;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在实践基础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以,加强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出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的“五位一体”的建设步伐,通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来进行检验,注重通过实践来全面推动创新,围绕全面推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坚持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中,推动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同时,实践创新也是实现理论创新之源,是加快理论创新的持久动力。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过程中有所创造与发现,我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持续推进实践创新。新时期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需要全体党员干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敢为人先、积极实践,在实践基础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局面。
(四)坚持制度创新,全面发挥制度的激励效能
创新活动的开展依赖制度创新,需要制度创新的激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全面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实现民主执政与科学执政,进一步深化党的制度改革,巩固民主集中制建设成果,全面完善党的执政方式与领导机制,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需要破除机制障碍,从制度方面进行创新,持续推进党建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与制度化。加强制度创新是保障,是创新的核心,由于制度本身存在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特点,创建并完善党的制度建设机制,完善当前的制度机制,从新的形势和变化出发,紧密结合党的建设实际,创建制度机制。尤其是在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进程中出现的有价值的经验、做法,进行全面的总结提炼,采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实现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常态。要全面加强党的制度创新,建立激励创新的机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仅要做到埋头苦干,更需要用创新激发效能,敢于废除落后的体制机制,通过加强制度创新,全面激励创新,在全社会逐渐形成创新的良好风气与氛围,以党的工作机制、领导体制作为依托,建立健全党的工作方式与领导方式,坚持并完善基层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全面深化培养并提拔高素质的执政队伍的新认识干部制度,让党的建设能适应新时期党的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坚持党建制度创新,完善党的各项制度,运用科学有效的党的制度来加快党的建设,完善党领导制度,全面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内选举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全面贯彻民主、竞争、公开的方针,完善差额选举、竞争上岗等制度,培养全心全意、高素质的队伍,加强党的制度的科学化建设,将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层面。
(五)坚持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创新
社区制度建设【第二篇】
在全区上下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之际,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社区党建工作会议,借此机会,我代表区委组织部,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区社区党建工作的各级党组织、各单位(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默默奉献在基层一线的广大社区工作者,表示亲切的问候!
今天早上,大家参观了良江社区、镇北社区,看到了他们抓社区党建的一些情况。刚才,镇北社区党支部书记田桂莲同志和良江镇组委邱鸿清同志作了典型发言,他们的做法与经验很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镇党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分管领导及组委精心组织,社区党(总)支部齐心协力,制定有社区党建工作实施方案,并赋于实施;二是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镇北社区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趋势,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突出服务工作,努力创建服务型社区。良江社区则以增加居民收入为重点,结合实施“五村、两规范、一带头”活动,积极建设小康型社区。通过抓好重点,促进社区党建工作的全面发展;三是整合资源,完善设施。充分利用社区原有资源,按照“五室、四站、二栏、一校、一场所”的标准完善社区建设;四是创新载体,提高服务。组建各种社会化服务机构和志愿者服务队,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提高了为民便民服务质量。为更好地抓好我区社区党建工作,推动社区工作的全面发展,下面我讲两个方面内容:
一、简要介*宾区两年来社区党建工作的一些情况
我区从20*年6月开始在7个镇建制成立15个社区以来,各基层党组织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社区党建工作作为巩固基层政权和加快我区城市化进程的中心环节来抓。在15个社区设社区党组织15个,其中社区党总支8个,社区党支部7个,社区辖区内党员数为8372名,其中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有764名。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和深入扎实的工作,初步形成了以镇党委为龙头,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广大党员为主体,辖区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加强对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组织对社区党建工作高度重视,认真履行职责,把社区党建工作纳入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统筹规划,同步实施。结合城市化建设改革发展的实际,科学制定了社区党的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并坚持不懈地抓好落实,确保社区党建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二)选好配强社区组织领导班子。
各基层党委把加强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以20*年换届选举为契机,推选党性强、作风正、懂经济、善经营的党员到社区党组织或社区居委会担任领导职务,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三)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社区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四)着力创建社区建设示范点,为社区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这一两年来我区着力抓好社区党建示范点工作,以带动其他社区的建设,在去年创建的迁江社区、来宾镇河西社区党建示范点(其中迁江社区是自治区20个社区党建示范点之一)的基础上,今年我区又重点抓了来宾镇镇北社区、良江镇良江社区党建示范点工作,严格按照“五室、四站、二栏、一校、一场所”的标准抓好社区硬件建设,不断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社区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以此带动全区其他社区建设顺利进行。
回顾我区两年来的社区党建工作,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1)对搞好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少数组织和个人还存有消极应付的思想;(2)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共驻共建的内容和大社区、大党建的观念有待进一步深化;(3)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亟待解决等等。这些情况表明,我区的社区党建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我们各级党组织共同努力,积极支持和参加。
二、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几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增强做好社区党建工作的主动性。
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当前深化我区社区党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注意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解决干部的畏难情绪。从城镇党建向区域性社区党建扩展和延伸,无论工作领域、工作对象还是工作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无疑增加了新的工作难度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是也要看到,搞好社区党的建设,对于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加快城市化进程都是必然的,也是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内在要求。这是各级党组织的政治责任,也是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责无旁贷的工作,所以我们必须迎接挑战,知难而上,努力探索。
二是解决好满足“差不多”的思想。过去,我们有的同志干工作满足于一阵风,认为工作部署了,宣传了,也就差不多了。这是影响工作深入开展的一大思想障碍。因此,我们要看到社区党建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尤其在我们兴宾区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情况下,抓好社区党的建设,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更是一项长期的、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绝不能搭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而是要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工作中既要有阶段性目标要求,也要有长远的工作规划,步步深入,扎实推进。
三是协调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关系。社区党的建设是加强党对城市工作领导的重要保证,一定要围绕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来进行,既不能用社区党建包办代替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也不能脱离社区建设的实际来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因此,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否则,就党建抓党建,不是我们的目的,也没有现实意义。离开党建,社区建设也就很难抓好。
(二)正确把握社区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城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密结合城市社区建设的实际,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提高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扩大党在城市工作的覆盖面,为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社区党的建设要努力实现“五个好”目标要求:(1)领导班子好。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能够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群众,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作。(2)党员干部队伍好。社区干部能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共产党员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3)工作机制好。社区党组织工作制度健全、运行规范,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完善。(4)工作业绩好。社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社区治安良好。(5)群众反映好。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对社区党组织的工作满意,社区党组织得到社区群众的拥护。
(三)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党组织的重要任务
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社区党组织要着眼于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通过努力又能解决的问题,开展面向社区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尤其是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流动人员的维权服务等,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
(四)增强和改进对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员中党员的教育管理。
认真做好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员中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对在城市已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党员,其正式组织关系不在工作所在地(单位)或居住地党组织的,应及时把他们的正式组织关系转入工作所在地(单位)或居住地党组织;对在城市无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流动人员中的党员,要在核实其党员身份后,及时把他们编入党的一个基层组织。要采取适当方式,组织他们过好组织生活,开展适宜的活动。社区党组织要在重视做好原有居民群众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同时,重视做好在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同时做好在其他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工作。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必须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
(五)建立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
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由社区党支部(总支)牵头,驻区有关单位基层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议事机构,围绕辖区内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研究、协调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社区党组织要不断增强为驻区单位服务的意识,以共同需要、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驻区单位基层党组织要自觉接受驻地社区党组织的指导与协调,大力支持社区党组织的工作和社区建设,并教育引导本单位的党员、群众积极参加社区建设。
社区制度建设【第三篇】
浅谈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自20xx年社区组织体制改革以来,社区民主自治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社区主任素质普遍提高,为居民服务意识增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居民队伍扩大。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社区民主自治的道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社区民主自治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社区建设的发展。表现在:居民对民主自治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社区主任的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社区评估制度有待建立健全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就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作如下设想。一、社区要加强对居民民主自治的宣传教育民主自治是社区建设的方向,说到底是社区成员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社区的一个问题。因此,社区民主自治需要群众的参与,需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否则加强社区建设只是一句空话。只有让广大居民认识到社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社区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建设好社区就是建设好自己的家,把社区看成是与自己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与社区同呼吸共命运,才能自觉投入社区建设,才能主动为社区的发展尽心尽力,社区的事也才能办好。因此社会传媒、政府部门以及社区居委会都要把加强对居民民主自治的宣传教育看成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形成全社会都来关注社区民主建设的氛围。如报纸、广播、电视加强这方面的信息报道力度,各级政府在倡导民主自治的同时要做好指导社区开展民主自治工作。社区居委会则更要把加强社区民主自治的宣传教育看成是自己的一项主要工作任务来落实。如运用社区宣传栏、宣传橱窗等途径宣传民主自治的目的意义;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传播民主自治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利用上门走访、群众座谈、居民积极分子骨干等会议对居民进行民主自治的宣传指导;举行以民主自治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竞赛等,让群众加深对社区开展民主自治的做法了解和接受,明白民主自治与居民生活幸福,社区安全保障、环境治理、社区道德风尚的建设密不可分的道理,使民主自治的思想在社区居民中扎根。宣传要从讲求实效,易于为群众所接受出发,不拘形式,生动活泼,切忌搞形式主义、单纯空洞说教,或说一套做一套,敷衍了事走过场。二、加强对社区主任的专业培训社区主任的素质高低决定社区民主自治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民主自治工作开展的深广度。凡是社区主任素质高的社区,民主自治就搞得好,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就高,社区问题也处理得比较顺手,群众也比较满意社区工作。反之,社区主任素质低,不善于发动群众,不善于用民主自治的理念引导居民投身社区建设,居民就会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社区群众基础薄弱,社区建设受到阻碍,面临的问题也多,群众对社区工作也不会满意。因此加强对社区主任的业务指导培训,提高他们的民主意识和整体素质,对加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十分必要。开展培训的方法形式多样,走出去,请进来;进行理论辅导、感性强化等都不失为培训的好方法。如组织他们参观一些运用社区力量把社区事办好,把社区问题解决好的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社区,借鉴别人的好的做法;鉴于社区事务纷繁复杂,面对的人形形色色,进行社区工作的切磋交流,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所以适时开展一些对口交流、经验介绍,学习座谈等对开拓视野,增强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有积极作用;区街也可每年举办一至两次培训班,请专家讲课,充实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培训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鼓励他们谈感想、谈认识,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形成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边学习、边实践的生动局面,把培训过程变成工作、学习、提高的过程。那种想仅仅靠一两次学习就认为培训到位的思想,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行不通的。学习培训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况且伴随着新的形势必然会出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及时加以认识、研究和解决。三、加强社区主任联系居民的制度建设针对目前居委会办公条件改善,设施齐全,易让人产生机关化工作倾向,加之客观上社区范围扩大,政府交办的任务也多,主观上社区主任联系群众不够,致使有相当一部分居民甚至不知社区主任姓氏名谁的实际,加强社区主任联系居民的制度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当前城市经济改革步伐加快,企业改制力度加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社会利益分配处在新的动荡和调整之中,近年来随着社会劳动保障、退休职工管理进社区,关心帮助弱势贫困群体,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任务义不容辞地落到社区主任的肩上。因此在社区中建立以扶助弱势群体为主要内容的解决特殊人群特殊需求的包保制、特困群体帮扶制、来访接待反馈制、定期走访群众制等一系列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社区主任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工作主动性,使自己的工作真正起到达民意解民愁的效果,在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依靠社区力量解决居民诸如生活、就业、就学、就医、以及优生、优教等方面的需求做出成绩。在健全制度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制度的可操作性,实用性,既要防止制度脱离实际,又要防止有章不循的现象 ,使制度流于形式而成为装潢门面的墙上制度、抽屉制度。四、建立健全社区评估监督体系任何一件事要得到落实,必须有一套健全的科学的评估监督体系,要想真正把社区的民主建设落到实处,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社区评估监督体系,笔者认为建立健全这一体系,大体分为四个方面。1、坚持社区主任述职制。社区主任每年至少两次向社区居民代表述职,汇报自己在组织居民开展社区民主自治的工作和表现,听取述职的代表必须达到半数以上,述职的内容必须真实具体,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2、建立群众评议制。将居民对社区主任的评议分为定性、定量两个方面,确保评议结果真实可靠。如召开群众座谈对社区主任给予称职不称职的定性测评,并提出批评或督促整改意见;制作评议表对社区主任的工作实绩进行打分测评等,这样的评议才能取得实际效果,才能起到监督教育当事人的作用。3、实行社区事务公开制。社区重大问题的决策、管理坚持走群众路线,严格按民主程序办事,提交居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社区宣传橱窗要常年公布居务、财务等社区情况,增加工作透明度。要要养成主动向群众汇报工作,乐于征求群众批评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好的工作习惯和作风。4、建立对社区主任的警示谈话、辞职或责令辞职制度。对群众不满意的社区主任给予警告性的警示谈话,对犯有工作失职,不廉政勤政,严重脱离群众的社区主任给予辞职或责令辞职的处理,保持社区主任队伍旺盛的活力和向上的朝气。5、建立社区主任的奖励制。每年开展评选优秀社区主任活动,对社区民主自治开展得好,社区服务体系完善,善于联系群众的社区主任给予精神物质方面的奖励。以上是笔者关于加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的初浅设想,只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当之处请指正。
公司内控制度建设工作情况汇报【第四篇】
公司内控制度方面的基本情况说明
2013年4月14日
一、制度体系的基本情况:
截至到目前,公司内部制定并仍有效、在沿用的规范性文件(含各类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工作流程)共计57份,其中:安全、综治管控类xx份,生产组织、服务质量管控类xx份,固定资产、设备及工程管控类xx份,人力资源管控类(包括干部管理、薪酬及绩效管理、员工教育培训、考勤休假加值班管理、社会统筹管理等)xx份,物资采购、后勤管控类xx份,财务管控类xx份,其它管控类xx份。
今年年初,按照集团“持续改善管理”的目标要求和自身开展“制度执行年”的工作所需,公司对2012年之前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集中清理,结合管控实际需要整理出xx份现行规章制度,并分门别类提出了保留、修订、废止的意见。xx份规范性文件中,公司将其中仍可沿用的xx份文件汇编成册并印发到各单位、各部门供日常查阅,同时为后一步深入推进“制度执行年”的工作提供基础;另外对其中的xx份文件提出了修改意见并明确了主责部门和完成时限,同时废止了xx份文件。
二、制度执行情况及相关措施:
总体上来说,以“制定好”和“执行好”为主线,通过近两年多措并举的方式,公司在制度执行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观,突出表现在中层管理团队、基层员工对集团、公司各方面的管控要求、管控目的更明白,对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掌握的比较到位,能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在日常工作中能时时刻刻按规则处事,大到一个项目的运作、一项工作的推进,小到一支笔、一件工具的购臵,都能按照集团和公司的规定去处理。
采取的具体措施:
总的来说把握了以下原则:
1、集团有明确规定的,按集团规定执行;
2、集团没有明确规定的,按公司已有的规定执行;
3、集团、公司都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公司会议集中商讨一个方案,权限范围内的按方案执行,权限范围外的报集团审批同意后执行。
1、抓好制度的“制定”环节:
一是要求出台的制度要简洁、适用、有效。公司近两年推出的各项管理规定,文字上基本上没有“穿衣戴帽”的废话,都是结合日常工作实际、有明确管控要求、可操作性强的实质性内容。二是要求制度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相互之间不存在冲突。这两个要求既是为了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操作部门和人员“无所适从”。同时通过“必要会签”的环节,避免“各自为政”、互不通气,保证制度之间不发生冲突或遗漏。
三是制度要成体系,有连贯性,要求各部门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实现集团—公司—分公司—员工自我管理几个环节的无缝联结、全面对接,使公司规章制度执行规范化、常态化。制度草案拟定后,第一步是制度主管部门——企划部会签,这个目的一是要对制度的内容、统一格式等进行审核把关,二是要对规范性文件给予单独的序列编号,确保公司内控规则体系的一致性、整体性。
2、抓好制度的“执行”环节:
一是成套整理了集团近两年下发的规章制度,并将电子版提供给了下属各单位、各部门供学习、备查。后期将择机将集团层面的规章制度也汇编成册,提供更为直观的书面版。
二是清理、完善了公司的内控制度。将2011年之前推出的45份有效制度汇编成册提供给了下属各单位、各部门,清理的过程中废止了3份制度,并计划后期修订12份制度。对于2011年及今后年度出台的规章制度,公司将以年度为单位成套整理、汇编成册,并形成惯例,方便查阅。
三是抓好集团、公司两个层面规章制度的宣贯培训,让干部员工在准确掌握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能践行到位。通过培训抓制度执行,是2010年以来公司为提高规章制度规范、有效执行的重要举措。公司规定,对集团、公司出台的规范性文件,相关工作的对口部门必须事先仔细研读,在透彻掌握、领会要义的基础上,要及时组织系统的宣贯培训。在培训师资的选择上,既有集团职能部门领导、公司领导负责授课,也有公司职能部门负责人,甚至是专业技能过硬、基层实践经验丰富的部门员工负责授课;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根据轻重缓急,结合季节性重点工作,有的放矢的选择内容,保证学习培训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尽量挂钩,以增强学习效果;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既有全员轮训集中学的方式,也由自上而下、从公司到班组分层分批分散学的方式;在具体授课的方式上,既有制度条款的详细解读,也有结合日常实际、图文并茂的案例分析。
从今年4月份开始,公司对全员学习轮训进行了统一的安排:一个月学一个专题,每个月3期(每周四晚),员工分批分期参加,确保每个员工每个专题都学到。总体上来说,在规章制度培训上我们始终把握着两点:一是要有实际效果,将制度的关键点、核心内容准确传达给员工,让员工心中有数;二是要通过培训,让员工感受到集团和公司的制度文化氛围,从大的层面上领会到集团和公司当前在做什么、怎么做,今后准备做什么、怎么做。通过这些有实效的学习培训,我们想让员工在接受、掌握、运用这些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可以让员工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逐步回归和统一到集团和公司的发展理念上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四是分层次监督、强化各部门、各单位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把“调整观念、转变作风、提升执行力”作为日常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具体体现在:
1、通过修订中层干部管理及考核办法,加大中层管理团队在规章制度方面的执行力度,对所有中层管理人员实行“百分制”考核,中层干部的月度绩效工资直接与制度执行的质量等指标挂钩,按绩效得分发放绩效工资;
2、打造一个有效的管控流程,各部门通过每周至少一次的“周履职”方式检查各单位在规章制度方面的落实程度并进行月度考核。从职能部门“周履职”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部门通过现场调查,了解掌握了基层的真实情况,在检查公司各项制度、各项工作在基层落实程度的同时,也为基层做好了服务。
3、专门安排企划部门负责督查其他职能部门在规范性文件方面的执行情况,同时明确授权企划部加大问责力度,对未按集团或公司规范性文件执行的行为,在按规定扣减责任部门月度绩效工资总额的同时,另按干部管理办法扣减责任部门负责人的个人月度绩效得分。
五是强调与集团的沟通。公司明确规定:各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注意与集团对口工作的管理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和协调,使公司职能部门和集团职能部门之间形成“热线”畅通、工作高效低耗的局面,避免具体工作中因缺乏与集团沟通而导致“无用功”的现象出现,特别是要避免处理具体工作时出现“想当然”的现象。完
前几天在昆明参加了一个企业标准化工作开展的培训班。回来后对是否需要在企业内开展标准化工作感到更加迷茫了。据我所知,在已知的国际知名公司里面,并没有企业标准化这样一个提法,只是在中国国内,在原有计划经济的基础上才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下出现了这样一个工作。重点在于企业内部的文档管理体制的建立,以及一个企业内多个不同的体制都存在时,如何将不同体制的文件有机的整合的问题。目前流行的做法是,文档管理的要求作为一般性的技术要求,并不只是适用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它适用于任何体系的文档管理,在一个企业内部,不论有多少个不同的管理体系,其文档要求都是一致的,因此,ISO9000对文档管理要求的部分就可以完成这方面的基础工作。但是,ISO9000中对文档的管理提出的要求仅仅是原则性的要求,没有具体到如何列出详细的清单,以什么样的形式查阅,以什么样的形式修改或编码,不同体系的文档如何相互索引和安排等,是采用电子版本或者纸质版本,是否包括数据文件在内等等。这些具体的内容在各个企业内部都通过不同的形式实现了。因此,从一个企业的内部一般使用者来说,因为工作中只接触自己所需的文档,并不显得很乱。从文档的管理者来说,基于树状目录结构的存储模式,也给出了清晰的体系脉络,文档的管理上不是困难。
但是,这些只是文档管理的层面上。文档所代表的实质是一个管理体制,体制就是公司的资源以及控制的方式,其中涉及到了一个公司的方方面面。从管理者的角度看这些文件,就不是这样简单了需要看清楚的是要管理的对象是什么,这个管理过程中都有哪些活动,每个管理活动都涉及到哪些资源。这样每一个管理体系都有自己的负载的网络图,不同体系之间的网络有共同的,也有不同的部分,甚至还有相互冲突的部分。是否需要将其整合,这才是标准化工作的重点。
由此来看,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还是有的,但是,从一个项目的正常完成必要条件来看,需要有目的,策划,组织,行动。目的有了,就是将一个企业内部的多个体系进行整合,统一,策划也可以由一两个负责的去完成,但是到了组织和行动时,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了。因为这是涉及到多个体系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一统全局的有权力的人说话,这一点就不要考虑了。
回头再想,如果在一个企业内,多个体系已经共存很久了,其间并没有出现什么冲突,这种整合还有必要吗?各个体系的认证,审核各自完成,互不干扰,又没有人需要知道全部的内容,做这个工作的意义何在?
但是有一点让人觉得很不爽,国家评比什么“中国名牌产品”时,经常要求有这方面的要求,还搞什么“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等级认定活动,这些都是政府行为,如果一个外资企业,不按照中国的企业标准来做,就没有希望了。当然,纯粹的外资企业也不参加中国名牌产品的评比了。
制度建设【第五篇】
1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
2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政策欠缺,尚未出台省级层面纲领性文件。自2014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2016年科技部印发《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技报告管理暂行办法》,专门针对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2014年,安徽省启动了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省科技厅印发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主要针对省科技厅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开展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尽管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科技厅联合的《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建立科技报告制度,但仍缺少省级层面的科技报告工作的总体部署,尚未出台安徽省科技报告管理办法。工作脱节,科技报告工作未纳入项目管理流程。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科技报告工作要完全纳入科研管理程序,实现强制呈交。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到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过程管理中去[6],具体实现方式就是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中,添加科技报告呈交这一环节。未在规定节点提交科技报告的项目就无法进行下一环节的工作。为此,安徽省科技厅印发了《安徽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办法》,提出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并于2016年4月出台了《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管理办法(暂行)》,提出在项目验收时需提交科技报告的具体要求。但是,在项目任务书签订时并未对提交科技报告的类型、数量、时限以及内容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另外,目前正值安徽省推进省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现有的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面临调整或重建。而安徽省科技报告呈交系统和审核系统都是独立于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还无法嵌入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中,科技报告工作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仍是处于脱节状态,从而造成科技报告收缴工作占用时间较大,效率较低。激励不足,科技报告未充分发挥作用。目前,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已上线运行,但科技报告证书发放、科技报告作者阅点奖励以及科技报告原文传递等系统功能尚未完善。这样就造成对已提交的科技报告利用不够,科研工作者撰写科技报告的积极性不高,更难以保证科技报告的质量。同时,科技报告及其所涉及的创新性研究结果未形成产权标识,未与论文、专著、科技成果同等对待,尚未形成一种新型的著作权形式。没有与科技报告作者的个人奖励、技术职务晋升、申请科技奖励等工作建立关联,影响了他们撰写和提交科技报告的积极性。职责不明,科技报告工作未形成体系。尽管目前建立了系统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安徽省科技厅委托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承担科技报告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全省范围内科技报告的接收、收藏、管理和共享服务,但是缺少省级层面的纲领性文件,科技报告工作仅在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中开展,尚未延伸至省属其他部门,且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也是部分工作人员兼职,还没有设立专人或专门的部门负责科技报告的收集、审核等工作。
3对策与建议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