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管理制度实用3篇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基建管理制度实用3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基建管理制度1
国外高职教育在培养高等技术人才过程别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基地的建设得到了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国外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如下:
1.1德国
职业技术教育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被誉为职业教育的典范。“双元制”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实践为主的一种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德国的高等专业学院十分重视实训基地建设,采取工学结合、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实现“零适应期”人才培养。企业承担了职业教育的大部分经费,国家只承担“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费用,主要包括教师的费用和学校的设备和管理费,而企业为职业教育支出的费用是国家的4倍。
1.2美国
美国通过《职业教育法案》、《职业教育法修正案》和《职业前途教育五年计划》等法规,不断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增资拨款,扩大教育范围。企业的投资主要是向职业学校的实验室、实创车间提供比较先进的设备,或为职业学校捐款。美国还创办了“美国高校大学一一企业关系委员会”,负责协调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关系。
1.3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建立起政府、企业、行业和个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体制,职业教育经费总额逐年增长。澳大利亚政府规定企业必须拿出相当于工资总额的2%用于培训。此外行业协会每年向TAFE学院(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即职业技术教育)拨款25亿澳元,用于各种形式的培训。不难看出,TAFE模式有政府和行业在财政上的大力支持。一是政府全额投资建立了许多实习基地,二是实习基地建设的水准较高,从而保证TAFE培养目标的实现。
1.4新加坡
新加坡“教学工厂”培训模式是在吸收德国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推行的工艺培训方法。所谓“教学工厂”,实际上就是由某个或某些社会上的生产厂家与学校联合开办的,以教学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生产车间。生产厂家以提供或借用方式在学校装备一个完全与实际工厂一样的生产车间,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2国外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我们的启示
2.1建立健全高职教育管理制度,为搞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造政策环境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以立法和法规形式来保证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确立高职教育的地位。在我国,要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企业心中的教育”,首先,要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法规体系,出台有关政策,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其次,政府要设立高职教育专项经费,切实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另外,政府要通过减免一定的税收来鼓励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投入。学校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2.2专门设立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管理机构
应重视地方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规划和发展中的统筹、协调等作用,实行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企业集团等共同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由高职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相关专门机构来指导、协调和管理校企合作事宜,保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能够得到行业的广泛参与和企业的深层次合作。
2.3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新路子
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高职发展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要拓宽思路,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新路采取内部挖潜、对外合作办学等方式建立基地。
2.3.1对外开放,充分发挥现有实践基地的效益。对于规模较大、设备精良的校内实习基地,可签约为企业提供生产场地,加工产品,使基地与企业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寻求与社会的合作,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探索“以训养训”的路子。变“消耗型”实训为“经营型”实创,将实训教学过程直接转变为价值创造过程,促进教学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2.3.2积极探索多元投资结构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当前,高职院校除了通过自身财力独立建设实训基地外,主要还有三种投入模式:一是,政府投入模式;二是,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和学校配套投入模式;三是,校企合作投入模式。
2.3.2过硬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是发挥基地功能的根本保证。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要既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水平,又有较强的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实践教师面向学生是指导教师,面向企业员工是培训师,面向企业生产经营是工程师。
3本校校企合作背景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的一厢情愿
在寻找合作的伙伴中,我们发现,不少企业态度比较消极,虽然他们也意识到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总觉得对企业的收益不大,即使不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同样可以获得所需人才,有的还担心留不住培养的人才有的企业由于生产任务无定数,用工计划不好预测,生产任务重的时候,急于追求生产进度,担心学生实习影响生产,无生产任务的时候,工人休假,学生实习也是放羊。
3.2校外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缺乏相应的制度管理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实习质量不能保证。在校外实习方面,学生态度上不重视,行动上不积极,观念上不跟进,指导老师不上心,学生总是走马观花似的走一遭,没有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标准,对指导实践教学有突出表现的老师,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总之,实践教学过程缺乏监控,缺乏制度管理。
3.3企业更着重于短期利益
在国家没有明确出台企业必须承担培养技能人才任务的政策法规之前,多数企业认为培养技能人才是学校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要做,也希望政府给予买单,给予一定政策优惠,或减税、或按实习学生数给予补贴,尤其是民营企业,更是追求眼前利益,并没有把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发展战略,有的企业虽然选择学校合作,也主要是考虑近期需要大批技工的目的。
3.4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资源有限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空间场地。对于工、医科类专业来说,为跟上社会生产实际需求,所需专业的实训设备更新换代快,实训耗材量多价高,开销大。经费的短缺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实训条件不足,在校内建立同产业运作对应的模拟仿真实训基地或真实岗位实训平台基地都会与现实相差甚远,没有具备真实的生产能力,不能承接企业的真实生产任务或具备为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服务的能力,也就不能让学生受到严格的真刀真枪的训练。
3.5实训指导教师不能与时俱进
大多数实验指导任务由任课教师担任,经常出现实践经验不足,指导学习方法不科学,与实际脱轨的现象。
4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规范校企合作模式,保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发展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业合作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逐步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落实合作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一套切合实际的合作培养模式。
合作企业能及时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包括专业建设、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反馈给学校,作为学校调整专业结构、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的依据。例如学院与郑州市装联电子有限公司、河南辉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的合作。
4.2学校与合作企业联合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联合编制培训课程和教材,确定培训考核方法。例如学院与郑州铁路局的合作,双方就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状况及企业人力资源设施等方面,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及进程》、《实习计划》等。
4.3合作模式灵活,采取了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协作式培养、体验性实习、生产实习、就业实习等方式。例如学院与郑州铁路局机械化线路段教育培训中心、洛阳中船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了生产实习、就业实习、优先实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等多种灵活的合作模式。
4.4合作企业积极主动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和设备,接受学校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选派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学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等,在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各合作企业均能提供实训场所和设备,满足学生实习需要,同时学校也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每学年按计划安排一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既学习掌握新技术、新工艺,也和企业共同做好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例如学校与郑州铁路局的合作。
4.5按照法律要求,与合作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培养目标、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和合作结果,规范合作行为,保证合作双方的合法权益。
5针对学校存在的问题,采取多渠道、多方面措施,保证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良性发展
人才培养方式灵活多样,专业之间相互交叉,为保证资源共享,实现双赢,采取多渠道、多方面措施,完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管理各项制度,保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5.1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地区或行业优势,全面规划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训中心可按照专业大类设置,请企业参与设计和建设,确保实训的仿真模拟性。
5.2基地建设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对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编写特色鲜明的实践教材,制订各项技能特别是核心能力的考核标准,严格考核制度,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5.3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根据地区和行业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
5.4要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位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
5.5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的“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要聘请一批来自企业的工程师、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促进产学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5.6根据学院的专业特色优势,深入与铁路行业合作,探索建设处各具特色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高水平、高质量。
5.7完善各项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制度保证、方向导向、行动制约,保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良性发展。
6结语
基建管理制度2
关键词:金融事务专业实训基地;企业“6S”管理制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1
一、实训基地“6S”管理的内涵
6S现场管理就是针对经营现场和工作现场开展的一项精益现场管理活动,其内容为“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6S”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的基础管理手段之一,体现了国际先进企业现场管理的内涵,具有操作简单、见效快,效果看得见,能持续改善等特点,目前全球有65%的企业都在广泛地推行6S现场管理。模拟企业的“6S”管理,在中职金融专业实训基地推行“6S”管理的模式,要求学生在训练中规范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二、金融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推行“6S”管理的必要性
为满足金融事务专业学生的“银行实训、证券实训、保险实训、顶岗实训”的实践教学,并为行业的科研、生产、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和社会技术服务提供良好的条件。我校利用国家改革示范校投入的建设资金采购设备和实训软件,建成了包括银行、保险营销、证券、期货、收银、投资理财等12个专业实训室,如何使设备和软件满足于日常学生实训以及教师的教学工作,满足于对外培训需求,这样就需要对实训基地使用和日常管理进行6S管理,使其成为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
1.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训基地推行“6S”管理模式,启动“岗位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培养出面向基层中、小型企业、快餐店、超市等商业及保险从业于内勤、证券营销及银行服务 ,生产服务一线的出纳、收银、统计、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工作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下制定出适合实训所需的规章制度。
2.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在“6S”管理模式中,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管理,规范了实训基地的现场管理。在实训中整理好实训场所的物品;实训设备摆放要合理化,实训耗材要节约化,环保化;实训场所要做到实训结束后要及时清扫,维护好设施设备;实训场所要经常清理,做到干净化;学生要遵守实训场所规章制度,做到制度化;实训室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实现场所安全化。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按照标识,规范操作仪器设备,取用单据和物品,按照操作流程严谨认真的训练,减少了由于“寻找”带来的时间浪费,确保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优质、高效。
3.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在“6S”管理模式中,通过“素养”管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岗位操作和岗位管理的职业习惯,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严格执行“6S”管理,老师的管理理念和工作作风无时不刻的影响着学生职业习惯的形成,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4.有利于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
金融专业实训基地与现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商场超市的布局场景一致,有浓厚企业文化氛围,形成体现现代文明的专业特色的个性化育人环境,我们通过实训基地的“6S”管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做到 “人人、时时、事事、处处”, 要求每名学生要像员工一样具有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管理中与企业文化对接,形成学生良好身心素质、人文素质、职业基本素质、创业意识等。
三、金融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如何推行“6S”管理
1.校企互进,加强培训
实训基地建设前期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6S”管理对企业员工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词,但是对于老师来说还有些陌生,所以我们要求专业教师“走出去”,深入到金融企业,切身感受企业员工工作场景,企业的管理文化;同时我们还将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请进来”,对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进行培训,进一步了解什么是“6S”管理,推行“6S”管理的工作内容和环节都有哪些。
2.循序渐进,全面开展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制定实训基地“6S”管理制度,把“6S”管理模式融入日常管理中至关重要。首先对于实训用品要求分类存放,进行标识,用品入库与领用要求登记;其次结合学校卫生大检查,在日常清理清扫的基础上,定期对实训室卫生进行彻底清扫;结合学校的安全保卫检查,对每个实训室的的安全隐患进行逐一排查;同时我们还对学生的实训考核办法进行了修改与完善,考核中对学生实训课的出勤情况、岗位操作规范、实训设备物资的整理归位、实训报告的书写规范都形成考核标准纳入了学生实训成绩的考核中,通过考核,促进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形成职业素养和提高职业技能。
3.加强监控,师生共进
为了把“6S”管理模式在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中落在实处,我们也把“6S”管理要求纳入到了教师管理考核中,修改了实训管理教师常规管理工作的考核标准,并采取教师自评和互评的方式纳入期末教师量化考核中,对教师的考核也也督促他们把“6S”管理要求融入到学生技能训练的指导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我校金融事务专业实训基地推行“6S”管理模式的一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整洁有序的实训室,规范操作的准员工,营造了企业规范化管理的工作场景和氛围,得到了学生的支持与肯定,也多次受到了评估专家和上级领导的好评。
基建管理制度3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保证教师参与研究、投入研究?换句话说就是:怎样实施校本教研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笔者认为,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首先是要建立一个切合实际的制度,从知识管理的背景出发,应当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基本观点
1,校本教研有两条主线:“个体——群体——个体”。每一个教师不断把个人知识转变为群体的(也叫组织的)知识,又从不断扩大的组织知识中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再产生新知识,达到增加个人知识的结果;每一所学校都应当在组织内部储存和扩散知识,实现知识的内部化,然后以显性知识或隐性知识的形式把新知识通过每一个教师外化,实现学校管理的提升。学校对校本教研的管理,就是要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来保证这个过程的运行流畅。
“隐性——显性——隐性。”每一个教师都分别把自己隐性的知识(包括经验)在组织里贡献、传播、交流、分享、共鸣,促进协作和持续学习,加快个人以及组织的知识更新,再把得到的新知识内化,成为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再创新知识。
2,在一所学校里,每一个教师和教师的知识是学校中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使用、发展这个资源是学校提高质量的关键。校本教研要从组织活动转向对教师的人力资源开发。
3,校本教研制度要从人事和技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在学校中营造知识流动、激励知识流动的氛围,形成知识流,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播、交流、碰撞、共享、提升、创造。
4,教研组要努力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帮助教师共享信息,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达到提高业绩的目的。
二、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考
1,在对知识管理前提下的校本教研,首先要建立知识库。把每个教师和教师群体中的知识(包括信息、数据、文字等)归总、梳理,建立起全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库。
2,要在学校营造知识流动和共享的氛围。一是要创设环境,保证教师能够彼此交流、分享各自经验的环境,促使教师群体知识共同化的实现。二是要有具体的途径、方式和机会,为教师提供、搭建舞台,让他们把自己的经验、秘诀、感受、体验等等表达出来,贡献出来,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外显。三是要对教师个体的外显的优秀经验、研究成果等知识进行梳理、提炼、整合,努力成为有一定结构的知识或体系,存入学校的教师专业知识库,使得每一个教师的、零散的知识能够转变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知识体系,让全体教师能够随时享用。四要从发展人的角度制定一系列的评价和鼓励制度予以保障和支持,鼓励教师奉献自己的知识在学校中共享,鼓励教师将共享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更鼓励教师运用别人的知识,再创新的知识。
三、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
校本教研制度可以包括:学习制度、反思制度、交流制度、检查制度、评价制度、课题生成制度等等,但其基本的要求应当是“如何实现从管人向做事转变”。
不同学校的教师具有主动求知精神和智慧发展的不同需求,因此制度应该是有本校的特色。同时,教师发展、教学研究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不同学校各有特点,其有效指标难有恒定和普遍适用的标准,而实施校本教研活动的具体实践更没有统一模式。
样例:教学问题累积制度
某学校规定教师要结合教材、教法与学法实际,每天至少提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或提出一个具有见解性的问题进行积累;每周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或每月利用大学科教研活动时间,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师一起讨论解决。对解决不了的重大困惑或疑难问题,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校,通过报告、讲座及对话商榷的形式,进行解决。实施教学问题累积制度,有利于发掘教师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转贴于
样例:上海团结路小学的校本研修——信息卡(关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 第一步,信息。校长请老师根据自己掌握多媒体、运用软件的情况,先填写一张“会”的信息卡,到信息栏上。
找老师,招伙伴 第二步,校长请全体老师浏览信息卡上的内容,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信息项目,在“信息栏”旁签上自己的名字。此举的目的是让“不会”的老师“找”到自己满意的培训老师,“会”的老师招到自己的共同的学习伙伴。
定计划 第三步,校长将从信息栏上招募到的老师组织起来,就本次培训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进度的安排、学习效果的评价等细节问题做详细的安排,组织具体的研修活动。
组织信息超市 第四步,研修之后,学校再组织教育信息超市活动,鼓励老师们用信息卡自身的困惑、经验,能或不能的做法,于是每张信息卡又会链上一串信息。
这样的研修活动,使得老师们在“找”和“招”的信息流动中,每个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有针对性的开展校本教研的途径,让教师的需求、研修目标有了外显的载体。
“让教师心里的想法流动起来”是分享的第一步,其关键是在坦率交流和相互帮助中,让教师个人的知识流淌出来,解决每个人面对的真正问题,进而在教师和教师之间建立起信任和互惠的关系。
在制度的建立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要充分从教师的需要出发,不能只向教师提要求,而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让教师在行使权力同时,自觉地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制度的制定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地互动,要多听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尽力提高教师对制度的认同度;各项制度间应该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必须整体、统筹安排,只有相互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制度才富有生命力和可维系性;在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正式制度,还要关注非正式制度,因为两者具备着同等的效力,非正式制度体现了教师对于遵守制度的态度、价值观和认同;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学校的发展、课程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要求的发展,学校和教师会不断寻求一种有活力的新策略,替代旧策略,制度也就随之不断地演进和更新。
四、制度的建设的主要途径
1,鼓励、拉动教师参与学习管理。知识管理要求组织成员全面参与即普遍式参与,目的在于改进和提升组织效能。全体教师的参与决定,可以帮助学校的决策者更清楚地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决定的可行性,同时可以统整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促使教师参与、支持,学校的决策才能获得共识。
2,确立学校的管理负责人。这个负责人的工作主要是设计、组织分享知识的工作,分管的校领导、教导主任都可以担任。这个人必须去推动组织学习计划实施,收集组织的知识,并组织、管理人员与网络信息设备。
3,规划学校知识地图。学校建立并不断发展的知识地图是学校知识资产的指南,它能协助使用者快速且准确地找到欲寻找的知识,再据此获得所需的知识。知识地图只是指出知识的所在位置或来源,并不包含知识的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包括了人员、程序、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知识地图的主要功能在于,当我们需要某项专业知识时,可以通过知识地图的指引,找到所需的知识。此知识地图必须是动态的,学校要派专人来负责知识地图的维护与更新,才能发挥知识地图的最大效益。
4,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和设备。在教育已经走向信息化、计算机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要充分地挖掘多媒体教室、数据库、校园网、因特网、图书馆以及校外可用资源,使学校知识得以不断增长,这些资源都是支持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