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建设艺术乡村推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
在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建设“艺术乡村”,推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
近年来,我村聚焦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挖掘地域乡土文化资源,积极推动艺术乡村化、乡村艺术化,全力建设“田园童画·奇彩我村”,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等称号,走出了一条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路径。
一、整合多方资源,凝聚乡村文化振兴合力
(一)政府引领。以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契机,全额投资打造“柳荫艺库”等公共艺术空间,资金补助普通农户房屋、院坝进行艺术化改造,并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扶持民间文艺队伍,累计投入资金达1000余万元。
(二)企业助力。先后吸引到全市新华书店、全市青程粟年文旅、全市菩璞生物科技等多家企业,以我村农耕文化、水渠文化、乡土艺术为主题,组织开展各类乡土艺术研学旅行活动,开发水渠、香柳等特色文创产品。
(三)高校联动。深化与我市高校合作,建造柳荫别院、乡村美育艺术研学、艺库等校地合作基地,定期组织师生根据具体场地,开展墙体彩绘、艺术写生、院坝美化改造、美育课程普及等活动。同时,启动“驻留计划”,招募30位艺术家常年驻村,为其免费提供住宿,吸引更多的艺术家、艺术组织进行艺术创作。
(四)村民参与。以乡贤堂为载体,组建乡贤参事会,充分发挥乡贤的示范作用,带动全体村民积极参与“艺术乡村”建设,传承弘扬竹编、草编等优秀民间艺术,实现“一户一艺术品、一院一表演队”。目前,已培育出聂光本演出中心、四妹演出队、洪福文化艺术工作室等3支文艺队伍、80余名文艺骨干。
二、实施艺术改造,夯实乡村文化振兴设施
(一)对自然资源进行艺术改造。立足丰富黄金柳资源,提炼“柳”“竹”两大核心元素,着力打造“柳门竹巷”特色艺术院落。其中,以“柳”为元素,在杨家坝建造7000 平方米的“柳门”特色景观院落,设置“柳耕”农耕文化园、“柳音”广场、“柳趣”儿童乐园、“柳书”书屋、“柳宿” 民宿、“柳农”稻草园6 个特色乡村文化景观;以“竹”为元素,在王家坝打造8000平方米的“竹巷” 特色景观院落,设置“竹祀”祀堂、“竹艺” 文化展示区、“竹塘”民宿、“竹坞”观景坞、“竹畔”望渠亭、“竹居”民宿等6 个特色乡村文化景观。
(二)对农耕元素进行艺术改造。依托悠久的农耕历史和独特的水渠文化,充分利用“全市红旗渠”——“柳荫天渠”、稻田等在地资源,打造艺术水渠以及500亩“稻香故园”,修建了1个稻田迷宫、2条乡土艺术道路(五谷晒道、魔法小径)、3个特色观景平台(丰收台、晴荷台、聚院台),形成了稻田文化艺术展区。
(三)对乡村空间进行艺术改造。制定《我村院落整治提升奖补方案》,将废弃猪圈改造成凉亭、闲置房屋改成咖啡吧、残破的房屋改成爱心超市,把生产生活便道打造为星光绿道和观光绿道,对24户房屋、56个门面进行艺术改造,把新农村集中安置点建为“童画工坊”在地创作基地,丰富了乡村电影院、乡村书屋、乡村大舞台等公共文化空间。
三、拓展发展载体,激发乡村文化振兴活力
(一)举办艺术展览。已建成百年乡村建设与乡村美育厅、柳荫农耕文化遗产专题展、中小幼学校乡村美育博物馆、粮食馆等常设展馆4个,吸引国内外游客上万人次。策划举办了“1+N”艺术乡村陈列展,接待南亚五国驻华大使等国内外游客3万余人次参观。目前,国家级乡村振兴基层干部培训村级实训基地、全市团校柳荫现场教育基地、四川美术学院写生基地、全市三峡油画院写生基地等相继落户我村。
(二)开展艺术活动。常态化组织开展“一日一舞、一周一影、一月一演”,即每天有一场坝坝舞、每周放映一场电影、每月举办一次文艺汇演,营造乡村文化氛围。特别是在每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文艺表演、特产展销、趣味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动员村民、游客广泛参与,深化传统节日记忆。
(三)组织研学旅游。积极推进农旅融合,打造6公里的“闻柳观渠”农旅融合精品线路,推出“童趣柳荫·亲子采摘”“生态柳荫·高端休闲”“诗画柳荫·研学写生”“闻柳观渠·农耕田园”4条主题乡土景观旅游线路,研发出捕风捉影、花木奇谭、大地之眼、水到渠成等4门艺术研学课程,组织了“大地魔法师”“小小收藏家”“自然勘探家”等系列研学工坊,打响全市首个“全城儿童放养村”品牌,形成了具有乡村特色的田园艺术研学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