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优推5篇】
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第一篇】
“三个创优”夯实高质量发展智力支撑
近年来,____经开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全面落实市“庐陵英才计划”,坚定实施人才强区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了高层次人才数量翻两番和重点企业全覆盖,创造了获批全省首个工业企业领办的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单年度新增省级以上工程人才10人等多个全省、全市之首,开创了人才迭出、平台跃升、创新超越的发展新局面。
一、创优发展环境这个基础,全方位吸引集聚人才。一是系统谋划提升人才工作。坚持高端人才与基础人才并行、向外引才与自主育才并重、刚性引才与柔性用才并济、人才引项目与项目聚人才并进、待遇留才与平台留才并举。每年安排近10项人才工作列入全区重点工作定期调度,近20项纳入重点关键指标考核。二是系统集成优化人才政策。先后出台“聚集庐陵英才实施办法、建设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区30条”,将扶持范围扩大到本科学历、中级职称、三级技能、15万年薪以上以及企业自主推荐的骨干人才,首创区级人才津贴、柔性人才作用评价奖励机制等,围绕“引育用留”四个方面,构建起覆盖人才发展全过程的政策体系。三是系统配置升级人才服务。建立及时集中相结合的政策兑现机制,开发“才直通”APP,实现人才政策“免申即享”。投入人才资金超1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奖励人才1500多万元。获评全市首个省级服务人才示范基地和全省社会保障工作先进集体。
二、创优育成机制这个核心,全方位培养成就人才。一是向内挖潜培育人才。书记领衔实施青年人才引培提升工程,建立系统化育才体系。累计培养国家级人才7名、省级人才42名、市级人才125名,其中近五年占比超70%。二是不拘一格涵养人才。建立“十个维度”开放式人才评价体系,赋予企业人才评价权,增设引才育才特色项目补助并征集第一批项目4个,兜底式解决通行政策难以覆盖的个性化人才需求。评选区级人才428名,扶持基础人才369人。三是凝心聚力温暖人才。建立区级以上人才免费体检和子女区内自主择校等配套服务制度,近三年安排437人次免费体检,解决子女入学346人次、人才住房268人次。开展“才荟金鸡湖”等系列人才活动,推荐58人次参加“领航井冈”等研修班,发展人才党员49名。
三、创优干事平台这个关键,全方位引进用好人才。一是持续提升平台能级。高标高效建成并推动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创新发展,升级打造电子信息产业“三驾马车”,招引王耀南院士、电子科大、北京邮电等人才(团队)项目66个;创建国家级平台5个(累计11个),省级平台42个(累计74个);培育科技型企业64家、高新技术企业90家、瞪羚企业15家、专精特新企业58家。二是持续拓展人才引进。深入推进市场化、专业化引才,建成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通“____招聘求职网”,常态化开展直播带岗;连续三年在粤港澳大湾区推介,举办四届中国杜仲大会、两届高校院长论坛,远赴武汉大学等专场引才。刚柔并济引进国家级人才41人,省级人才46人,博士121人,硕士158人,本科2300多人。三是持续激发创新创造。申报国家省市科技专项150多个,入选省市揭榜挂帅项目6个,区内团队揭榜3个;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0多项,发明专利300多件。出台“人才定期考核评价办法”,对庐陵英才等实行作用成效积分和负面清单管理。
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第二篇】
坚持产才融合,积蓄高质量发展“人才动能”
近年来,____区坚持党管人才,压紧压实各级“一把手”抓“第一资源”主体责任,从人才引育、载体建设、服务保障等方面发力,引导人才向一线集聚、作用在一线发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坚持需求导向,加大人才引育力度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____区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原则,立足产业需求,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竭尽所能让人才发挥最大能量。
一是聚焦重点产业。围绕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2+4”优势产业需求,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专场对接等方式,引进培育省级创新团队7个,市级区级创新团队23个,带动千名专家联系服务企业。今年以来,为企业引进各类人才5400余人。
二是创新引才模式。创新“政聘企培”人才引进模式,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明确人才专业需求,通过政府统一招考、企业培养使用、期满编制兜底,帮助企业精准引才,3年来共引入哈工大、合工大等“双一流”高校急需紧缺人才75人,有效破解企业“引才难”问题,相关做法入选省优化营商环境18条举措,并被《____新闻联播》宣传推介。
三是加强自主培养。针对高等院校数量不足、人才支撑不足等问题,牵头推动多家重点企业与____职业技术学院、____市信息工程学校开展新型学徒制培养,开设“宣酒班”“立讯班”等企业冠名班,订单式培养高技能人才215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持续扩大技工院校招生规模,5年来累计向企业输送毕业生1。1万人。每年遴选有潜力的乡村种养能手,委托农业院校、专业机构开展定制化培训,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搭建平台载体,拧紧产学融合链条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____区坚持“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紧抓各类平台建设,为人才施展才干提供广阔舞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强化深度合作。实行科技“创新券”制度,指导115家重点企业与中科大、浙大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科技攻关40余项。建成省级创新平台36家,推动企业技术成果研究与转化。其中,立讯精密与合工大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晶瑞新材料成为首个牵头制定国际标准的____本土企业;国药精方项目入选省生物医药重大专项;博瑞特团队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实现____市该奖项零的突破。
二是做好借智赋能。搭建“企业出题-政府引导-专家解题”产业创新共同体,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走出”大院,3名教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1名博士后挂职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通过已建成的3家“科技小院”,深化与____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交流合作,建立水产特色试验站、稻渔综合种养科研基地,吸引30余名硕博研究生驻站工作,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221户,辐射带动6000余户提升农业技能。
三是注重以赛育才。依托重点企业、产业示范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每年举办农民工职业技能大赛和企业职工技能大赛,发掘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158人,1人获评“江淮工匠”,10人获评“____工匠”,2人获省级劳动技能竞赛一等奖。
强化服务保障,营造拴心留人生态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____区坚持把优化人才生态摆在重要位置,全方位提升尊才优才举措,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一是加强政治吸纳。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引导条件成熟的企业人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对符合条件的优秀党员人才,推荐担任党内职务。
二是健全服务机制。坚持“待遇留人”,落实“宣十条”人才政策,细化安居保障、薪酬补贴、创业支持等措施28项,每年安排300万元人才专项基金,近两年兑现各类人才补贴1496万元,争取省市重点人才项目奖补640万元。
三是优化人才环境。着力提升配套水平,新建城北新天地、青年创业园等人才服务项目,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聚焦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接省内外72所高校,提供需求发布、岗位匹配、跟踪管理等全流程服务。20__年以来,吸引1。1万名大学生和260余个高校团队开展实践实习实训活动,倾力打造具有____特色的“社会大学”。
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第三篇】
以组织作为激励干部作为,凝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力量
近年来,____区坚持以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以组织工作服务中心大局,制定出台关心激励干部干事创业“三十条”硬核措施,推动全区干部忠诚履责、勇于担当、奋发有为,乡村振兴考核连续四年全省第一,荣获年度县域经济进步县。
一、铸魂赋能,着力提高“会为”的本领。突出政治思想“铸魂”、专业培训“赋能”、实践历练“塑形”,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依托高金城烈士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发情景教学课、红色微党课,开展“万名干部受教育”活动,引导干部涵养忠诚大德、紧跟核心奋斗。全覆盖开展精准化专业化实战化培训,常态化开展“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能力大提升”活动,深入实施“四个全覆盖”轮训计划,每年对乡镇(街道)党政正职、每2年对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每3年对乡镇(街道)干部、每5年对村(社区)干部全员轮训一遍。扎实开展“千名干部包联千企”活动和优秀干部“双向”挂职行动,每年选派40名部门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挂职锻炼,提升推动经济发展能力;每年选调30名乡镇(街道)干部到主动创稳一线工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每年指派100名部门干部到项目建设一线历练,提升攻坚克难能力;每年选派100名年轻干部到村帮助开展工作,提升做好群众工作能力;每年安排1000名干部包抓企业纾困解难,干部服务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在实践历练中显著提升。
二、因事择人,着力增强“想为”的动力。始终把选准人、用对人作为对干部最大的激励,建立全覆盖调研、近距离识别、多角度分析、宽视野比选“四步”工作机制,带头落实组织部门2/3的人员沉到一线、2/3的时间用在基层的“两个2/3”工作法,组成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等8个督查小分队,深入一线了解干部、掌握干部、比选干部,先后遴选49名“85后”正科级、82名“90后”副科级干部人选,有针对性安排到招商引资、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主动创稳等岗位培养,打造高素质干部“供应链”。统筹考虑班子结构、干部专业和工作实绩,推进干部跨部门、跨行业调整交流,5年内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双向交流任职30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乡镇(街道)交流任职70名、乡镇和街道交流任职20名。坚持“三个大力选拔、两个坚决不用”导向选干部配班子,近五年有1460多名优秀干部从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一线脱颖而出,其中956名得到提拔使用、875名晋升职级等级,实现选人用人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
三、强力保障,着力创优“愿为”的环境。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强制性执行休假政策,全面落实干部每年健康体检、全员购买互助保险制度,为2057名乡镇、村干部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对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每月落实生活交通补贴750元,对跨村任职的村文书每月落实生活补贴500元,不断强化基层待遇保障。扎实开展“向组织说说心里话”活动,坚持“五必谈”“三必访”,及时了解干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主动为160多名干部职工特别是夫妻双方均在乡镇工作5年以上或年满55周岁以上表现良好的乡镇干部调动工作,帮助1300多名干部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就学、老人就医等生活难题,让干部安心舒心工作。用足用活职称、编制资源,为工作满20年以上和30年以上、符合条件、表现优秀的821名干部评聘基层有效职称,每年安排区属部门60%的空编选调乡镇(街道)干部20名,每年从公务员空编内拿出10%的岗位、从事业单位拿出30%的空编解决了906名“项目人员”的入编问题。组织、人社部门从严联合审批,切实规范干部借抽调,每年年初、年中对借抽调干部进行清理,确保基层有力做事、有人做事、有心做事。
四、正向激励,着力坚定“敢为”的信心。突出建立考人、考事、考绩相结合,平时考核、专项考核、年度考核相贯通的“大考核”机制,与时俱进修订完善____区区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办法,设置差异化考核指标,将乡镇划分为3个类别、部门单位划分为4个类别,年度考核优秀比例向乡镇(街道)等基层一线和综合考核一等奖单位倾斜5%,先后为286名干部记三等功、1432名干部受到嘉奖。树立“不能忘记优秀干部”的导向,定期开展“担当作为好干部”评选表彰活动,325名连续多年年度考核优秀的干部得到提拔使用或转任重要岗位。严格执行能上能下规定,细化“停职检查、调离岗位、免职降职”等3种“下”的情形,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9名。全面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健全容错纠错、澄清正名、重新使用、定期回访教育等机制,每年对受处理干部进行定期分析研判,结合动机态度、性质影响、现实表现,该容的大胆容、能用的大胆用,累计回访受处理干部182名,起用表现突出、考核合格的干部65名,为受到不实举报的69名干部澄清正名。
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聚焦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任务和市委五届六次、区委五届四次全会确定的目标,深入实施凝心铸魂、选贤任能、强基固本、人才赋能、先锋引领五大工程,统筹抓好第二批主题教育,持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全面建设人才创新高地,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为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贡献组织力量。
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第四篇】
扬先锋旗帜,育时代工匠
紧扣思想政治引领主线,夯实党建工作责任的“硬任务”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不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牢记教育初心使命。突出政治引领。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写入章程,学校行政班子与党组织班子全部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确保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充分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及教职工大会等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用,将党的理论贯穿学校管理全过程,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邀请市委党校、市纪委、市民委领导干部授课,不断推动学校党员教职工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今年以来,开展理论学习宣讲11场次,集中培训党务工作人员33名,集中培训党员教师214名。突出组织建设。以夯实学校党组织战斗堡垒为着力点,科学完善学校党组织设置,坚持一支部一品牌,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目前校党委下设党总支2个、党支部12个。落实“双培养”机制,加强对优秀教师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中共正式党员133名,预备党员9名,发展对象8名,入党积极分子15名,党员占比达57。5%。突出制度建设。健全学校议事决策机制,制定学校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校务会议、“三重一大”决策、财务内控制度和规则20个,明确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今年来,召开党委会议15次,校长办公会议12次,研究重大事项190余项。突出师德师风建设。以“一考三评”为抓手,完善教育教学督导,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今年来,召开教师作风推进会3次,培训教师600人次,自我剖析会7场次,开展师德师风宣誓活动1次,扎实开展信教党员和参与赌博自查自纠。突出责任落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以案促改,梳理排查岗位廉政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做到廉政风险清楚、防控措施得力。压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召开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对2个党总支书记、12名党支部书记进行评议考核,将党建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教职工岗位等级评定的重要参考。
紧扣高质量发展需求,压实建设过硬队伍的“硬措施”
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聚焦主责主业、强化使命担当,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强化班子建设。先后两次调整班子分工,严格落实党委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调动班子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强化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20__年以来开展两批次14名中层干部提拔调整。有计划开展教师职称评聘、岗位等级认定工作,学校现有中级职称86名占比37。6%,高级职称42名占比18。3%,教师岗位等级认定满意率达93%。落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采取个人自荐、科室推荐、党支部把关相结合的方式优化科室岗位和工作人员配备,干部使用做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切实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激情。强化年轻干部选育。完善“传帮带”机制,通过党性教育、学历提升、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形式,不断加强年轻教职工综合素质。目前,学校党委将10名年轻教师纳入后备管理岗干部库,50名优秀年轻教师纳入学科带头人,15名优秀年轻教师培养为班主任,打造了坚强有力的后备力量。
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党建教学融合的“硬实力”
坚持把党建工作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课程思政日趋凸显。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评比、融入教研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使课程思政教学入脑入心。在自治区首届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思政团队荣获一等奖,并代表西藏自治区参加全国思政教学能力大赛。德育建设日趋完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校党委开展全民读书日、“技能成才、强国有我”、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活动20次,教育引导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已成功创建____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学校。双优建设日趋推进。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技能大赛,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努力打造高质量“双师型”队伍,“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35%。持续推进“1+X”证书制度,学生获取各项技能资格证书比例逐年提高。学生技能稳步提升,在全区首届技能大赛中获得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校企合作日趋深化。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通过建立“教师企业流动站”、签订订单培养班协议、开展校企合作座谈会等形式,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目前已有合作企业55家。社会服务日趋加强。依托学校资源优势,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藏医保健专题讲座、党员志愿服务等“双报到”活动12次。持续打造“多层次、多形式、多专业”的成人继续教育特色办学站点,学校成人学历教育品牌成功入选20__年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做好全市职业学校学生驾驶技能免费培训工作,共计招生347名,已有133名考取机动车驾驶证,广受社会各界好评。
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第五篇】
党建引领有力,基层治理有效
近年来,____街道坚持以党建为核心,紧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基层社会高效能治理。
一、突出党建领治,掌稳治理之“舵”
一是锻造治理体系“主心骨”。构建“街道—村社—网格(小区)—楼栋长”四级组织架构,实现组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有形有效覆盖。顺利完成茶盘街社区党群阵地及德邻小院建设,稳步推进仿古街社区、大东街社区、西南社区等亲民化改造,建强基层战斗堡垒。
二是牵住主体责任“牛鼻子”。严格落实“村级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要求,突出抓好党建“第一责任人”,明确考核末位纳入巡察审计,连续两年排名最后的支部书记直接“下课”,以专业化管理激发“头雁”干事创业效能。街道7个社区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表彰。
三是握紧监督考核“指挥棒”。制定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纳入重点任务、列入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逗硬考核,推动责任压紧压实。对“问题”社区实施挂牌整治,街道领导点对点精准包联,推动软弱涣散党组织顺利完成转化提升、城乡结合部社区成功实现提档升级。
二、坚持系统施治,筑牢治理之“基”
一是打通“治理脉络”。深入分析“城区、城郊、农村”三大片区现状,探索城郊结合部社区“1426”治理路径、现代商业小区“1+2+N”多元共治模式、三无院落“支部建在网格上”、农村片区“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方式,分门别类、精准治理。公园壹号小区获评“全省百佳治理示范小区”,五星村获评“____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金隆村、柏杨村先后获评“德阳市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
二是延伸“神经末梢”。完善4级网格体系,16个村社建立90个片区网格、186个小组网格、891个专属网格,实现一网覆盖、一网多用、一网连心,网格员在基层治理、服务群众中作用发挥明显。
三是激活“红色细胞”。成立老旧小区改造临时党支部,组建项目攻坚“先锋队”,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17支,投身疫情防控、防汛减灾、创卫生城市等大战大考。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设立党员示范岗62个、党员责任区16个,开展组团式、精准化暖心服务420余次,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10余个。
三、聚力协同共治,提升治理之“效”
一是“党建联建”聚合力。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德阳市鼎达集团、中国电信等16个党组织开展党建联建,推出“爱心银行”“光亮工程”等“联建项目”60余个。深化街道“两新”党组织“131”提能帮带活动,通过搭桥“联姻”,实现双联双建“比翼齐飞”。开展“两个覆盖”动态清零活动,“两新”党组织覆盖率达100%。鑫达、四汇斋获评德阳市“五星”党支部。
二是“增技赋能”提效力。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物业党支部三级组织体系,成立物业党支部4个。创新开展时代都汇商圈党建、安国里街区党建、仁泽小区“三无院落”示范党建等,加快补齐空白短板。先行先试“一表三审”,深化村级基础信息统计“一张表”,积极助推基层减负。
三是“居民自治”激活力。成立街区自治管委会,以安国里街区自治带动安国片区城中村自治,实现街区自我管理、自我造血、自我营销。探索邻里沟通、邻里和谐、邻里互助的“邻里工作法”,建立街巷长制度、老党员工作室,推动老旧小区治理提质增效。用好“坝坝会·村民说事”“有事来协商·院坝协商”议事平台,实现居民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