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化石吟的教案设计热选【通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古诗化石吟的教案设计热选【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古诗化石吟的教案设计【第一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1.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2.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2)明确学习目标: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3)整体感知: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分享的“古诗化石吟的教案设计热选【通用8篇】”,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1、将自己分享的“古诗化石吟的教案设计热选【通用8篇】”,在班内交流。
课后记:
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古诗化石吟的教案设计【第二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古诗化石吟的教案设计【第三篇】
(3)体会诗歌表现的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4)掌握联想和想象的鉴赏方法。
观看ppt第一页,聆听赵薇的《离别的车站》。
诵读品味,联想激发,学生合作探究。
播放赵薇演唱的《离别的车站》,用心听曲,体会歌词意境。
当你紧紧握着我的手。
再三说着珍重珍重。
当你深深看着我的眼。
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当你走上离别的车站。
我终于不停的呼唤呼唤。
眼看你的车子越走越远。
我的心一片凌乱凌乱。
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
我的泪早已泛滥泛滥。
从此我迷上了那个车站。
多少次在那儿痴痴的看。
离别的一幕总会重演。
你几乎把手儿挥断挥断。
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
我在这儿痴痴的盼。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请为我保重千万千万。
当你走上离别的车站。
我终于不停的呼唤呼唤。
眼看你的车子越走越远。
我的心儿一片凌乱凌乱。
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
我的泪早已泛滥泛滥。
从此我迷上了那个车站。
多少次在那儿痴痴的看。
离别的一幕总会重演。
你几乎把手儿挥断挥断。
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
我在这儿痴痴的盼。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请为我保重千万千万。
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
我的泪早已泛滥泛滥。
从此我迷上了那个车站。
多少次在那儿痴痴的看。
离别的一幕总会重演。
你几乎把手儿挥断挥断。
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
我在这儿痴痴的盼。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请为我保重千万千。
一曲《离别的车站》把我们的思绪带回了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中动荡乱离的上海滩,“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离别的痛苦固然煎熬,别后的相思更加难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十九首》,去体会《行行重行行》中女主人公的痴情和痛楚。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昭明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第一句做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常语句,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刘勰《文心雕龙》谓之“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1、理解是鉴赏的前提,《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距今年代较远,语言上难免有不懂难明之处,借助注释疏通句意,并找出不好理解的词句,小组内讨论解决。
提示:现场抽查4名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主要是课下注释。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诵读节奏。
3、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有人说,诗歌的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确实,诗歌之美贵在涵咏、妙在解吟,请在笛子独奏《妆台秋思》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再读全诗,领略诗歌的韵味。
“诗无达估”,读诗是最容易产生独特的体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请调动你的生活积累,任选一处你最有感触的情节或诗句展开联想与想象,用情景交融的散文化语言或其他别致的形式写出来。
诗歌中的女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全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用自己的话,简洁生动的写下来与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提示: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文笔塑造了一个丈夫远游在外因刻骨思恋却不得相见而陷于无限痛苦之中的痴情女子的形象,表现了封建社会男重女轻,女子因为婚姻不自主而不能把握自己命运,只能坐等男人“施与”的悲惨命运。
下面这首诗也是《古诗十九首》里的名篇,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复述这个故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学生:我想说的是“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这句诗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那句宋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教师:为什么会想到这一句啊?
教师:好,太精彩了,找得准,解说得更精彩。
学生:我想象的是离别的前夜。
教师:哦,那,该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呢?
学生:不一定。
教师:不一定?
学生:第四册课本。
教师:好,这个同学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她把第四册里这么美得一首诗自己找到了,还这么慷慨地介绍给大家那大家想不想听一听某某同学的有感情地诵读啊?好,有请某某同学(语调略带夸张地)!
学生: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教师:高一13班还真是藏龙卧虎啊,我也凑个热闹,我写了一首打油诗(幻灯片呈现),给大家读一下:
一天两天三四天,五天六天七八天。
九天十天十一天,红泪滴尽透罗衫。
谁来说一说鄙人(夸张地)这首小诗?好,说好听一点啊!(学生大笑)。
教师:谢谢啊(语调夸张)!(学生大笑)。
再次,尊重诗歌重诵读轻解读的学习规律,创造情境激发学生诵诗并进行点评的积极性。
古诗化石吟的教案设计【第四篇】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科学抒情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下面是教案设计思路,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乌有骸骨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潜行”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的节奏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会快速默读评析探究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适宜诵读的情景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来,读中见意,读中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
课前准备。
1、请教生物老师,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将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图片或文字资料,拿出来展示一下,然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以备“拓展延伸”环节使用。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2、朗读。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学习要求。
1、读出悠然神往的意味。
2、领略科学之美、文学之美。
3、也尝试来点化石吟哦。
学习重点。
诗意的课文朗读和拓展材料的诗句拟写。
学习课时。
二课时。
操作程序。
第一课时。
“吟”诗切入,首尾解读:
一、入课。
诗歌难写,但会“吟”则可以出诗。俗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也是诗歌体裁的标志之一。加以引导,让学生回顾已学带“吟”标题的诗歌,诸如《石灰吟》、《游子吟》、《暮江吟》等等(教师可不说出标题,期待学生报题,再予以综合归纳)。在学生报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齐声朗诵这些诗句。再提示这些诗歌皆是短章,表现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写,其吟咏的内容不是个体的生态体验就是眼前所见的相关事物。就科学现象而加以吟哦,今天所学可能是首次。
二、标序。
整首诗共七节,要求学生先将序号按惯例标出。
三、首尾解读。
首尾即1、2、7节。首先,采用多种方式吟诵和朗读。以教师范读始,接着或齐读,再点读,分组读,将诗句读得琅琅上口,读得摇头晃脑,读得师生进入忘乎所以的情景中。续而,逐节于诗意作出概括并板书。其间,留给学生酝酿并互相之间充分交流的时间。然后点名或自主回答,教师点评且归纳总结:1、2节发问求教,语意探询;第7节照应作答,语意肯定。以诗句来就生物进化的科学现象进行仰头向天式发问,在我们有限的读书生涯中,似乎这首诗是第一回。其实,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歌咏。比如爱国诗人屈原写过《天问》,诗中就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等引人思考和探索的科学现象,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到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用近似回答和对应的方式,也激情澎湃地吟唱了一回《天对》。科学与诗可以相通,科学引人作诗意般的遐想,科学的本质也就是诗。又续,深味具体诗句的含义。比如,“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说话”的意思,即是考古学家们能从遗存在化石中的信息里,找到或者解开生命现象的某些密码,客观上就等于化石在说了话。那么,“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一句,“刚苏醒”是什么意思呢?在引导积极、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或予以归纳综合,或予以提示点拨,“刚苏醒”就是化石发掘出来以后,进行了相应考古研究,获得了初步的发现和了解。收尾,研读第7节最后一句,留下扣子,设置悬念。第7节末尾句云,“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让学生大声忘情地朗读,接下质询,“你讲的故事”是什么故事,我们知道了么?故事应在哪?这种设问,学生答出,则顺势接过;学生未答,则教师自问自答:故事在3、4、5、6节;是什么故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且听下回分解。由此转入学生课后预习理解中间四节的期待。
四、课后作业布置。
把“读一读、写一写”后的单字和词语抄写三遍,且单字给注音,词语加以解释。
第二课时。
听你故事,展我诗才:
一、承前,界定故事的范围指代。
开初仍继续齐读第7节,拎出“你讲的故事”发问:故事在3、4、5、6节早就讲过,这第7节的收束句不过是总结、划句号而已。诚然,前面的几节里到底讲了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深潜感悟吧!
二、朗读。
多形式反复朗读,逐节进行,或范读起首,或以范读作结,前者是为了演示举例,后者是为了正宗表白。但重头戏始终放在学生兴趣和主体的参与上。独诵也好,二重演读也罢,小组竞读、全班齐上阵等等,就读的量而言,每一诗节起码不应少于四遍,应让学生烂熟内容。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是注意以意义为节奏单位,一是标出双行中的押韵词,朗读时重音收落,读出参与的热情和洋洋意气。
三、感悟故事内容。
予以简练概括。其过程可大致逐节进行。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或一句话,或一个语词提炼,点评标注于相应的诗节旁,同时注明为“己”。再提倡安排交流,或点名,或让学生自行公布结论,且要求听者认真记下同学的思维成果,与自我批注并列,旁注明“友”。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以随机掌握课堂,也平等地公布相应看法并板书,也同样要求学生旁注“师”字。教师的概括和板书大意为:
揭示真理(3)。
保存信息(4)科学之美。
描绘进化(5)文学之美。
复现自然(6)。
三者合列,于学生得到比较、鉴别、提高和反省的参照系。这种自注、众议和老师分析跟程序二是交错进行的。对于各节诗行,有的先朗读后感悟笔记,有的边读边悟记,有的先默默悟记后大声朗读,多样且有变化地教学,不是全部都机械地先读后整理。
四、具体诗句的理解和探究。
比如,“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平凡的真理”在我们的认识和理解中可以找出哪些?万物非上帝所造,本乃客观存在;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使猿变成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知识就是力量,读书使人聪慧……尽可从日常生活中和学习实际联系起来,找到例证,启示学生认识化石提供真理的物质性。另外,“海枯,石烂,日转,星移……”几种现象的指代意义,且从诗句中找到原答。前者暗含地壳运动、时间推移、空间换位、世事的沧桑变迁,学生能答大意,即予肯定;后者以后续句“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为照应解答。
五、拓展阅读并写作实践。
发放复印资料,即《深圳商报》11月6日新闻“古脊椎动物年会在深圳召开,与会专家称化石森林成为深圳一块瑰宝”,引导学生为深圳拥有“华夏古国继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后的又一奇迹”而兴奋和燃烧。为更好地激发诗情冲动和写作欲望,教师也又提供自己根据新闻而发的题为《化石森林吟》的下水诗作(甚而当场即兴下水也未尝不可,也许更好),自得其乐、自我欣赏地诵读一遍,然后让学生不拘形式、充分自由地议说长短优劣。末了,更要掌握好火候,及时要求学生也当堂抒发我心中诗情,注意押韵更好。这个环节是重头戏,前面的学习和感悟要为此时的抒写蓄势作铺垫,以期达到人人都是小诗人、我也来点诗情的效果。
六、给出相应时间,教师巡堂。
待多数同学即将完稿之时,随机抽诵诗作并组织讨论,发现值得圈点的,不求全责备,哪怕一句半行,教师也应予以张扬、肯定和点评。
七、解铃而全班统收诗作。
古诗化石吟的教案设计【第五篇】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 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大概,表示推测。
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
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游园不值》。
2.本节课学习目标: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古诗化石吟的教案设计【第六篇】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不同于高年级,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层次地读,再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品味。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初步感知,读一读。
揭示课题后,我出示画面,放配乐朗读录音,为学生创设情境,并结合录音朗读,指出读好古诗首要的是字音要读准,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接着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把课文读正确。学生或自己拼读,或同桌互读互查读音,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再逐个拼读过关等形式进行自读尝试。随后我组织学生试读古诗并进行评议,在评议中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在学生的评议中我借机出示本课生字,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
2、感悟诗境,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看画面,我示范朗读,从而吸引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渐渐进入诗的意境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个人的感悟作出相应的动作。如读到“远看”学生把手放在额前,仿佛眺望远处,“近看”则低头下看,“花还在”做花开的样子,“水无声”学生则自摆双手或与同桌对摆单手。这样学生在看图、听读、伴读、表演中不知不觉悟出诗境而且也能因熟读而成诵。
3、拓展延伸,演一演。
学生会背诵之后,我又指图说“谁来当个小诗人,边表演边给这幅画面配上诗?”学生的情绪高涨,都想当小诗人体会做诗人的乐趣。于是我让学生各自作准备,进一步激发读、诵乐趣。最后学生们纷纷走上讲台,又是演又是背,演的尽情尽兴,背得韵味十足。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学得有兴趣有收获,我这个指导者自然也乐不可支。
古诗化石吟的教案设计【第七篇】
《化石吟》既是一首科学诗,也是一首抒情诗。作者主要通过写科学家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4.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联想想像法。3.讨论点拨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古生物化石图片)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二、解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三、畅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提示: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4)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6)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4.学生集体诵读全诗,读出对自然高妙的赞叹。
四、探究研讨。
1.指名学生诵读第1节,思考:诗歌以四个问句开篇却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请结合你所搜集到的生物学知识,谈谈有关生物进化的话题。
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特点。
3.“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诗句会引发你作何感想,请就你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讲讲有关恐龙和猛犸的情况。
4.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阅读全诗请选择一种化石,合理想像,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
5.放录音,学生跟读全诗。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阅读文段,完成1~2题。
人常说,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无人分担的痛苦则是真正的痛苦。虽然我们是小小少年,生活的天空晴多阴少,但我们依然在每一天为达成我们的每一个小小心愿劳碌拼搏。那一个个来去匆匆的身影,凝聚了几多苦乐悲欢。用笔用心记录下达成愿望的心路上的一段心绪,一缕情怀,让心怀通过倾诉变得更加健康而亮丽。
春天的小语是枝头的青绿,
夏天的欢声是翻腾的热浪。
秋天的吟唱是大地奉献给人类的渴望,
冬天的倾诉是白雪带给我们的肃穆与冥想。
拥有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湛蓝而高远的天空,是我们。
少年人的向往!
古诗化石吟的教案设计【第八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化石课件)看到这些化石,你有什么联想呢?认识这些动物的名字吗?你能想象到假如把它们复原会是什么样子?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现在一样吗?是什么样子?又是什么使这些动物不存在变成化石了呢?如果复原生活在我们周围会是什么样?能和我们共同生活在自然界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课件显示)。
(赞美、赞颂)。
(2)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或者: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2、讨论明确学习目标。
3、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4、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要读出节奏韵律美(节拍、韵脚字)。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课件)以第一小节为例: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5。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5。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6。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5。
(设计意图:落实朗读的节奏,初步体会文章感情。)。
学生齐读,读出韵律美。
自主探究研讨:
(一)作者为什么要“吟”化石?科学“美”在哪里?为什么叹服大自然?
2、化石是生命的信息。大自然是魔法师,是雕刻家。
学生要结合自己预习时所知道的自然科学知识发表看法。
(二)探究、朗读3~6节,学生互相提问题,讨论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边讨论问题,边密切结合课文内容,揣摩朗读课文的语气和语调。例如,第六小节作者赞美的感情达到高潮,应该用充满感情的、高昂的语气和语调朗读。可指名学生有感情的、个性化朗读。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遍朗读要读出赞美的语气和充沛的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对文章个性化解读,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或值得商讨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1、学生展示自己分享的“古诗化石吟的教案设计热选【通用8篇】”,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课件)请看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写的小诗:
风儿,你在哪里?
风儿,你在哪里?
我怎么看不见你?
风儿,你在哪里?
我怎么摸不到你?
风儿,你在哪里?
我怎么找不到你?
咦,风车为什么会转动?
咦,树枝为什么会晃动?
咦,窗帘为什么会飘动?
啊,“沙沙沙”的声音从哪儿来?
风儿啊风儿,你究竟在哪里?
课后记: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