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慈善工作年中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在全市慈善工作年中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慈善是第三次分配制度的主渠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区以“人人慈善”为目标,围绕“善款怎么来、主体怎么培育、项目怎么营运、监管怎么有效、激励怎么实施”五问五要素,通过构建“五善机制”实现“五可”成效,聚力打造“现代大慈善”新格局。近两年,**区慈善发展指数位居全省前列,**区慈善总会荣获“长三角慈善之星”荣誉称号。
一、慈善基金养成机制引活水,实现人人可捐,大额基金广覆盖。广泛宣传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开展“一对一”专项辅导,鼓励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引导设立不同规模的冠名慈善基金和专项基金。基金类别也从帮扶救助单一领域拓展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赈灾防疫等多领域,实现了困难人群和救助类型全覆盖。小额捐赠稳增长。积极探索“互联网+慈善”,在“慈善**”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专门设立捐助栏目,方便群众“一键式”捐赠。有序开放公募权,引导爱心娘子军公益中心、欢乐慈爱义工团、青苗青少年公益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依法开展公开募捐。如“爱心娘子军”慈善基金自线上发起公开募捐以来,累计捐赠1万余人次,共筹集金额50多万元。
二、慈善主体培育机制建阵地,实现人人可善,“乐善码头”就在身边。区级层面,发挥区慈善总会等枢纽型慈善组织示范引领作用,共建激活慈善活动基地20多个,培育孵化慈善组织15家;镇(街道)层面,推进省级试点“乐善码头”项目建设,选定面积500平方米的“**益家”为实体化运作平台,确立范蠡广场为慈善组织公益展示场所,并在**街道16个社区分别设立“乐善分码头”,打造凸显城市温度的“大平台”。乐善联盟“暖在心间”,激发“五社联动”活力,联合企业、社会组织和共建单位成立乐善联盟,培育20家社区慈善型组织,发展50家志愿服务型组织,创建了乐善创投、乐善义仓、乐善书屋、乐善学院等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2023年3月,启动区域文明实践品牌——“5号巴士”公益为民服务项目,每月5日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将公益温暖辐射至居民日常生活。
三、慈善项目运行机制强引擎,实现人人可参与,数智化管理。深入开展慈善组织全周期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革省级试点建设,开发“信息发布、政府监管、慈善主体、慈善项目、公众参与、慈善活跃”六大场景,将全区近5000家登记或备案的社会组织、镇街慈善基地以及村居慈善服务点纳入平台管理,为群众提供参与公益服务的便捷渠道。该平台运行以来,已开展慈善项目200余个,累计支出3000多万元,惠及6万多人次。联动式救助,将慈善救助纳入“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平台,实现与所有助联体平台信息共享,可及时掌握自负大额医疗费、主要劳动力去世、残疾、失业等群体情况,实现困难家庭迅速摸排,慈善救助事项迅速联办,救助主动发现。
四、慈善监管公开机制重透明,实现人人可见,一条链运作。健全完善网络捐赠及时反馈机制,捐赠人可登录“慈善**”门户网站或微信公众号查询个人捐赠清单及后续支出明细。率先上线网络捐赠票据即时获取系统,捐赠人可即时获取捐赠票据和证书,更好地保障了捐赠权益。“一张网”监督,采取政府审计、社会审计、政府年检“三位一体”模式开展监督管理,区审计部门对所募善款的管理和使用进行专项审计;引入第三方专业会计机构,对慈善组织年度财务情况进行审计评估;区民政部门每年对慈善组织捐赠和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年检。
五、慈善事业激励机制树新风,实现人人可感,坚持文化引领,凝聚向善力量。成立“益路同行”“益路同善”慈善组织发展专项基金,推动公益慈善区域系统生态链形成。成立**市首支“好人基金”,助力“好人有所得”。开展“慈善公益之星”暨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志愿服务项目评选表彰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慈善氛围。近年来,**区有7个项目、企业和个人获“**慈善奖”;4个镇街慈善分会获评省级示范慈善分会;11个村社先后获评省级示范慈善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