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3心得体会【参考4篇】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榜样3心得体会【参考4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榜样3心得体会【第一篇】
[关键词]榜样;榜样教育;审美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7-PPPP-CC[作者简介]吴心怡(1990―),女,安徽宣城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11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榜样教育是“以先进的典型人物为榜样,宣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行为,使人们从他们的事迹中受到启迪和鼓舞的一种教育活动”[1]。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方法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常用常新的有效教育方法之一。为了追求教育效果,教育者们常常将榜样塑造为完美无缺的理想人物,导致榜样日益概念化和模式化。榜样教育在当代不断弱化的趋势日益严重,审美价值和道德教化作用不断丧失,必须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
一、榜样的审美价值
榜样可以分为两种,既有积极的榜样,也有消极的榜样。两种榜样都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示范和激励作用。“榜样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和动力,个体在榜样的激励下,潜能得以挖掘,个体的价值不断地得以张扬和实现。榜样教育正是以榜样为中介,通过榜样对受教育者的刺激而起作用的。”[2]榜样示范和激励的效力来自人们对榜样的认知、认同和情感共鸣。因此,榜样教育是否起作用的关键就在于榜样能否被受教育正确认知、认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人们是在对榜样审美的活动中获得对榜样的认知、认同和产生情感的,所以榜样审美是榜样教育的起点。
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榜样进行认知,但最终都离不开审美,只有对榜样进行审美才能使人们获得特殊的审美体验,从而充分地认识榜样人物。对榜样的认同也需要榜样审美,榜样只有是美的,才会被人们所爱、所尊敬,榜样的思想和行为中所包含的价值和行为准则才能融入受教育者的思想和情感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价值和行为准则。榜样教育是以榜样为中介唤起受教者的审美情感,通过榜样审美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净化受教育者的情感,使受教育者心灵高尚为目的的[3]。所以情感投入对榜样教育能否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具有审美价值的榜样才能真正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以自觉学习、模仿榜样人物。
总之,榜样教育具有十分鲜明的审美特点。,如果榜样教育忽视审美规律,所塑造和宣传的榜样缺乏审美价值,榜样教育就难以产生效果,并可能出现无效甚至负效的情况,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良影响。
二、榜样塑造审美价值的丧失
(一)过度理想和拔高
在我国,榜样作为积极正面的典型形象,不仅有值得人们学习的过人之处,通常还传递着主流的思想道德信息。所以,榜样一般被塑造为理想化的完美人物,集“高、大、全”于一身,他们的形象不断被拔高,完全脱离现实生� 榜样是没有任何确定和弱点的,这样的榜样确实显得更加伟大和崇高了,但同时也失去了真实性和亲切感,远远脱离现实的社会生活,远离普通百姓,难以激发受教育的学习欲望。特别是在多元化发展的当代社会,社会自由度越来越高,人们的自我意识前所未有的高涨,脱离现实生活的榜样是很难被人们接受的。
(二)严重抽象,失去个性
榜样人物的抽象化也是当前榜样塑造中的一个很大的弊病。榜样人物成为一个只具有高尚品格的抽象象征,他们没有个人私利只有一心奉献,没有丰富的情感只有光辉的形象。他们的个性被抽离出去,只剩下高尚的品质供人崇拜。他们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成为“超人”的精神符号。这样的榜样还是美的吗?还能触动人们的心灵吗?榜样被剔除了个性,就不再是目的而是异化成为工具,失去了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这样的榜样是模式化的、冷冰冰的,失去了审美价值,成为干巴巴的道德说教,不能触及受教育者的灵魂。
(三)与道德伦理和生命价值相悖
我国一贯宣扬集体主义精神,榜样塑造选择的事迹常常是“有病不看”“牺牲小家成全大家”“自我牺牲”等,宣传的道德品质主要为毫不利己、大公无私、爱岗敬业和牺牲精神等,尤其突出宣传个人的献身精神。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有一对胡忠、谢晓君夫妇,他们带着孩子坚守藏区义务支教长达12年,70多岁的老母亲和90多岁的奶奶远在千里之外,夫妻二人不仅无法常伴母亲左右而且由于是义务支教也无法在经济上赡养老人,妻子生了病为了藏区孩子也不去医治。他们的故事既令人感动,也值得人们思考。社会责任是责任,家庭责任也是责 不可否认,他们是英雄,但他们是恰当的榜样吗?同时,生病不去医治也与当今时代重视生命价值的理论相悖,可能使人产生误解和不良的价值认同,应该加以修正和改变。
三、榜样教育审美的回归
虽然榜样教育陷入审美价值丧失的困境中,但不能因此就否认榜样教育的重要地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榜样教育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要实现榜样教育审美的回归,我们就能使榜样教育在当今重获生机。为实现榜样审美的回归,就要在榜样塑造和宣传方面都回归审美。
(一)榜样的塑造回归审美
1.榜样要真实
首先,榜样一定不能是人为地塑造出来的。这样的榜样不仅缺乏感染力,而且一旦被人发现破绽,就会完全失去人们的信任。其次,在宣传榜样的事迹时,必须避免人为地夸大。“在宣传榜样模范事迹时,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榜样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地树立起为人们心悦诚服的榜样。”[4]人为拔高给榜样镀金的做法,会使榜样失去普遍意义和群众基础。事实上,很多榜样的教育效果不佳正是这种急于求成、随意拔高的行为所导致的。雷锋精神是我国榜样教育一个典型且成功的案例,但雷锋精神也一直在受到攻击和质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雷锋作为一个做好事的榜样有被塑造的痕迹。雷锋做好事留下了大量的照片、日记等证据,这些证据反而逃脱不了刻意之嫌。网上甚至出现了“雷锋扶老奶奶过马路有一个摄影记者路过拍摄了下来”“雷锋晚上熄灯后打着手电筒读书,虽然看照片里的光线很足并不需要电筒,但这并不妨碍雷锋秉烛夜读也不妨碍摄影记者路过”……这类讽刺图片和段子。这样的漏洞严重威胁了雷锋精神宣传的感染力,在以后的榜样塑造中应该引以为戒。
2.榜样要易于接受和学习
榜样应该是易于接受和学习的,所以榜样不能过于高大。按过于“高、大、全”的标准塑造出来的榜样形象,实际上并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内心的崇敬。面对完美的榜样时,人们的心态是各有不同,有的 [5]因此,在塑造榜样的时候,应该考虑到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不可能完全没有私欲。榜样塑造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性,既要有高尚的榜样作为精神信仰,更应该塑造贴近生活易于接受和学习的“普通”榜样,作为人们参考和学习的对象。
3.榜样塑造要坚持个性化
榜样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也有困惑和迷茫。任何榜样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毫无个人特色,而丰富的个性并不会给榜样的光辉事迹拖后腿,只要事迹本身是可信的,就不会被任何东西掩盖其伟大的光芒。榜样要被受教育者所审美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要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十全十美的榜样是一种虚假的审美的体现,即使被无数遍地高歌也无法使审美内化到受教育者的内心中去。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个性的榜样更容易使受教育者看到榜样的灵魂深处,认识到他们不是生来就是圣人,他们也有悲有喜,有成功有失败。榜样人物的选择是经过了复杂的内心斗争和艰难的取舍才决定的,他们既能做出伟大抉择也可能会遗憾自己失去的东西。这样的矛盾并不会使榜样变得软弱,反而更能发挥出人性的光辉,更显得榜样伟大和感人。这样的榜样才是我们灵魂的导师而不是死板的道标。
4.榜样要有时代感
时代变化了,榜样也应该与时俱进。建国初期,我国各方面条件艰苦,百废待兴,因此非常强调勤俭节约、大公无私、爱岗敬业等。而当今时代的榜样不仅应该艰苦奋斗,还要有才能、有远见。不仅要敬业奉献,还要尊重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不仅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还要学会用智慧解决问题,既要帮助别人也要保证自己的安全。救火牺牲的英雄少年赖宁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的照片曾经挂在每一个中小学校园之中,但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实施,很多人开始反思对青少年宣传赖宁精神是否有悖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安全意识教育。赖宁画像被请出教室,体现了当今时代对生命权的尊重和对未成年人的关爱,符合当今时代榜样审美的要求。
(二)榜样的宣传要符合审美规律
1.实事求是地宣传
榜样的力量在于真实,真实是榜样宣传的生命。我们目前宣传的主流先进人物榜样未能得到受教育者的喜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先进人物离他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可望不可即。“先进事迹是先进人物自身努力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产物,不是人为捧出的。”[6]因此,在进行榜样教育时应该实事求是地宣传榜样的优点并正视其缺点,使榜样真实可信。不能弄虚作假,随意拔高,更不能把一大堆先进事迹安放到一个人的身上。要让受教育者感到榜样与普通群众一样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是人民大众中既平凡又伟大的先进者,是可以学习、模仿和超越的。应该克服传统榜样教育中花样繁多的包装、极尽所能的鼓吹、大张旗鼓的宣传这些误区。
2.关心和爱护榜样
精神力量是榜样教育的主要力量源泉,但一定的经济利益也有利于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榜样人物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了个人和小家的利益,国家也应该在实际上关心和爱护榜样人物,一味的精神嘉奖不能解决实际问题。2003年“非典”在我国肆虐,一批批白衣天使在危急关头勇敢地战斗在第一线。他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拯救了无数人,他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更感动了全国人民。但是,在“非典”危机过去以后,一部分医护人员由于感染病毒去世或者留下了终身残疾,国家却没有一套有效的后续保障制度安抚他们的家人和保障他们的治疗。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能再担任医疗工作,又得不到稳定的治疗,生活非常困苦,令人唏嘘。
在运用榜样教育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要帮助榜样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又要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真正关心和爱护榜样,不能令榜样和受教育者寒心。
参考文献:
[1]赵平。榜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16).
[2]何其二。审美视野下的榜样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3).
[3]王年铁。谈榜样教育中的审美特点[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0,11(2).
[4]庄后胜。当代中国榜样教育有效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位论文,2010.
榜样3心得体会【第二篇】
观看《榜样3》心得体会
走进榜样,感悟力量。您心目中榜样是怎样的?我觉得,榜样是山,在辛勤地耕耘中挺起了共和国的脊梁!是水,在涌起的潮头上绽放着中国梦的美丽浪花。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播真理的宋书声、骑行天使贺星龙、筑梦乡村的李元敏、逐梦太空的王淑芳、虎胆英雄印春荣……在央视《榜样3》一个个平凡而震撼人心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担当、“聪明睿达、斗智斗勇”的智慧、“不惧生死、流血流汗”的铁肩,他们以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着忠诚与担当、理想与激情、敬业与奉献。在看到国测一大队用生命书写薪火相传的精神时,我潸然泪下,振动着内心最柔弱的部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感触颇深、收益良多。
榜样3心得体会(优秀7篇)
感动为民的家国情怀。“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多为老百姓办实事,是要求更是责任。从“女汉子”到“杰米拉”,在“我一定要干好这个书记”的誓言背后,李元敏克服多年糖尿病的折磨,事事亲自上阵,时时冲在前头,一年穿烂了五六双鞋,她用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干好村里的每一件事。“火车头书记”书记朱仁斌,用六、七年时间,把鲁家村逐渐从安吉一个破旧不起眼的小山村,发展成“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的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他(她)们把乡村振兴深深植根于思想中,不折不扣的落实到为民务实的行动上,赢得了百姓最衷心的点赞。“摩托医生”贺星龙,18年来,他出诊17万人次,背烂12个医药包,骑坏7辆摩托,出诊总里程超过40万公里,他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守着黄土、守护乡亲的一份初心,践行着医者仁心的情怀。学习感悟他的这利良心、善心、责任心,对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就要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把老百姓的事当成我们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对待。只有通过我们实实在在的工作,用执著的信念锻造铁一般的肩膀,才能凝聚老百姓的人心,担当起党的事业,赢得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信心与支持。
品味执着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份专注、一份严谨、一份诚信、一种品质。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要扮演很多角色,不同的角色就意味着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宋书声甘为真理付韶光,一辈子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实践者;“核心科学技术,只能靠自己干出来。要把个人志趣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合作攻关,报效国家。”赵忠贤的话虽不长,却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几十年来,他凭着一腔“进军到领军”担当豪气,为我国超导发展在落后50年的情况下,实现了从起步、追赶,到跻身世界前列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什么?这就是工匠精神的有力诠释!要实现新时代伟大中国梦的宏伟目标,需要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一种专业、专注、专心的恒心与韧劲,以执著、精益求精、以一贯之的精神,贯彻落实好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将人民群众紧紧的团结在党的周围。十年磨一剑,方能梅花香自苦寒来。新时代更要推崇工匠精神,党员干部需要拥有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神,放下功利心、浮躁心、投机心,拾起公德心、钻研心,恒久心,在为民务实中去提升自我的人格、修炼自我的心性,厚炼担当作为的硬身板、厚植“家国情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和作为共产党人的自豪与尊严。
榜样3心得体会【第三篇】
一、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课堂是学校区别于家庭和社会的最不同的教育空间,教学是学校区别于家庭和社会的最不同的教育形式,学校教育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专业化的教育者与系统化的知识传授,而课堂教学则以严谨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最集中地呈现着学校教育的这两点优势。因此,课堂教学就成为了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首先,课堂教学的严谨性确保着学校榜样教育的真实性。榜样人物事迹的真实性是榜样教育存在的生命基石,榜样成长环境的真实性是榜样教育实施的历史根基。一旦这两个真实性在受教育者的心中受到动摇,那么,榜样教育所承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都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冲击,而这对于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而言则尤为明显。所以,保证榜样教育内容的严谨真实极其重要与必要。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主体局限性以及学校教育其他环节的主体多元性都无法与课堂教学中极为突出的教育主体专业性相比,这就使得课堂教学成为了确保榜样教育真实性的核心阵地。
其次,课堂教学的系统性避免了学校榜样教育的表层化。榜样教育的内容绝不仅是榜样人物事迹的表面介绍,榜样教育的目的也绝不仅是对榜样人物行为的简单模仿。如何让受教育者通过榜样教育感悟、认同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并进而内在地影响自身的精神世界和实践行为才是榜样教育的应有之义。榜样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榜样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决定了榜样教育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因此,榜样教育必须对榜样人物的精神品格进行具有历史环境与时代背景的系统解读,使受教育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而组织严密、系统持续的课堂教学正是对榜样进行深刻透彻理论分析的最佳方式。
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将榜样教育内化在全部课程之中。榜样教育是利用促使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优秀人物的行为、思想和精神资源而进行的教育。所以,榜样教育既是价值理念的教育,也是知识经验的教育。榜样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道德层面,榜样还引导着人们对美的崇尚、追逐与兴趣。将榜样教育生动熟练地运用在各门课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知识出现“见物不见人”的粗浅与尴尬。因此,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严谨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知识性教育的基本途径,应该将各门课程蕴涵的榜样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将各门课程已有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榜样的力量培养兴趣、丰富知识、提升境界。
二、校园文化是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效应场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氛围。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渗透性和互动性的特征是使校园文化成为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精神氛围与功能平台的属性依据和构建着力点。积极打造校园榜样文化,不但是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重要实现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首先,校园文化的渗透性使学校榜样教育最大程度上摆脱了时空限制。校园文化本质上是指在一所学校的特定空间中,教师、学生、职工等学校成员所形成的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作为总体文化建立在学校成员的个体文化基础之上,在形成之后校园文化又反过来影响每一位成员的个体文化。广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指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硬件环境以及服务管理在内的全部学校育人环节的建设,狭义上则是指在固定教学计划之外旨在打造和夯实学校教育理念,培养和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学校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建设。与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在榜样教育中的最大优势就是较少受时间约束地存在于校园空间的每个角落里和学校活动的每个环节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榜样教育更加经常而持续地渗透在学校每一位成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言行举止。
其次,强烈的互动性使校园文化成为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有机统一的最佳平台。李长春同志在全国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充分发挥青少年在学雷锋活动中的生力军作用”[2]。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在尊重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校园榜样文化的建设中得到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在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中推进校园榜样文化的建设。
因此,应该积极打造校园榜样文化,将榜样教育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校园文化的载体可以分为静态载体和动态载体两种形式。要在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中充分利用楼宇、宿舍、橱窗、板报、墙壁、走廊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悬挂与张贴榜样人物的画像和格言,体现榜样教育理念。要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利用报告讲座、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文艺演出、主题班日等多种形式宣传榜样精神事迹。无论是对静态载体的选择还是对动态载体的设计都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精心组织学生自主建设。要通过学生广泛参与的评选身边同学榜样的活动,为受教育者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让他们从身边榜样身上获得最直观的激励和最直接的力量。
三、师德师风是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主心骨
师德师风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3]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示范性意义与基础性作用都要求在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中必须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核心任务抓紧抓好。
首先,教师言行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必须以榜样的身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第一身边榜样。榜样分为经典榜样和身边榜样。经典榜样人物由于其完美崇高的境界、感人突出的事迹、巨大显著的成就和广泛深远的影响而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时空的距离也必然带来感知的距离,尤其对于更多采取感性认知方式认识世界的青少年而言,这种距离感则更为突出。而身边榜样则打破了时空界限,增强了榜样的亲切感和易学性。教师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必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教师的众多言行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甚至模仿。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必� 就如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杨浦高级中学特级教师于漪所言:“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
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学校榜样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无德无以为师”。教师不但必须用优秀的言行产生示范性价值,而且要用高尚的道德在学校榜样教育的全部环节发挥基础性作用。教师推荐经典榜样的影响力和选择身边榜样的权威性既依赖于教师自身被学生认可与爱戴,也取决于教师的正确价值观和优秀分析讲解能力,以及教师自身对榜样人物的感同身受。所以,如果一名教师不能将师德视同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呵护的话,那他就不会真心地并且全身心地在榜样教育中投入感情、信念、精力、智慧去积极主动选择榜样、生动灵活解读榜样,而他所进行的所谓的榜样教育一定会流于形式,甚至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导向。
因此,必须以饱满的情绪将师德师风作为学校榜样教育的灵魂工程加以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以其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建设方式自然地包含在学校榜样教育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己做起、注意点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真正为学生树立一个优秀的身边榜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应该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进行具体部署和指导,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结果进行及时总结和巩固。对于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突出典型要加以表彰和宣传,并在职称待遇等方面进行适当倾斜,以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奉献者寒心。
四、社会实践是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助推器
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社会实践为学校榜样教育克服片面化、孤立化和阶段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社会性和实践性不仅是社会实践活动最鲜明的两个特征,同时也标明学校榜样教育的目的与归宿。
首先,教育的过程本质上而言就是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的过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教育的目的就是使 学校榜样教育绝不是为了使学生树立起自己的高尚境界与优秀能力而孤芳自赏,而是要锻炼与提升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与精神力量。榜样来自于社会,榜样的力量要作用于社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社会的广阔天地里进一步深刻认识学校所学的榜样事迹和榜样精神,进一步理解榜样产生的社会氛围和时代因素,从而践行榜样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
其次,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使得社会实践成为学校榜样教育的最重要建构路径和最终归宿。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在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的同时,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体会,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助人为乐的爱心公益活动、艰苦奋斗的劳动实践活动、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关注社会的公益中感受榜样的魅力,在挥洒汗水的劳动中切身体会榜样的辛勤,在真心给予的奉献中领悟榜样的崇高。
因此,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以不断推进与巩固学校榜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实践既不等同于学校组织学生所进行的全部实践教育,也不等同于学生在学校之外的社会和家庭中所从事的全部实践行为。社会实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进行的在学校之外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所以,一定要充分发挥学校与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学校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结合校内所进行的榜样教育开展参观历史博物馆和革命纪念地、瞻仰烈士陵园和伟人故居、访谈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直观性榜样教育,开展参加义务劳动、勤工助学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榜样教育。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重点要做好教师组织指导和整合社会资源的工作。
五、学校管理是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方向盘
学校管理是学校教育的中枢神经。学校管理由于组织自身的规模适度与专业集中的特点相较于社会管理和家庭管理而言,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优势实现榜样教育的常态化。而相对于学校工作的其他环节,学校管理以其全局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发挥着全面统筹学校资源、牢固把握教育方向的作用。
首先,学校管理的全局性使得合理配置一切学校榜样教育优势资源成为可能。学校榜样教育的常态化要求必须对学校教育资源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整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周密部署、合理安排,形成合力,推动学校榜样教育高效率科学地开展。学校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利用榜样教育在学校各环节、各领域的特点与优势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
其次,学校管理的导向性确保着学校榜样教育的正确方向。榜样教育的核心本质上是价值观教育。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方向决定一切。形式再生动,手段再丰富,如果方向错了,所谓“榜样教育”中树立宣传学习的所谓“榜样”只会给学生带来思想的混乱和道路的迷失。这就要求学校一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指导和积极引导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的榜样教育工作,决不允许在学校榜样教育过程中出现重大方向性错误。
因此,必须以学校管理的统筹兼顾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健康发展。学校管理在榜样教育中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建立健全学校榜样教育的常态化机制上。既要注重各种主题榜样教育活动的开展,又要注重日常榜样教育教学行为的运行。既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职工对榜样教育和榜样学习的热情,又要努力保证榜样教育经费、场地、设备的有力支撑。既要尊重榜样教育主体与对象的自主选择,又要把稳榜样教育的正确方向。以学校管理的有力领导实现学校榜样教学的别开生面、榜样文化的积极构建、榜样评选的公平公正、榜样践行的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榜样3心得体会(优秀7篇)
[2] 李长春。在全国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03-03(2).
榜样3心得体会【第四篇】
关 键 词 榜样;榜样教育
作者简介 殷雪,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高德胜,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媒体的宣传,如备受社会瞩目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到学校以及家庭的“好孩子”教育,我们不断树立榜样,以期发挥其榜样效应。
一、榜样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榜样意为“作为仿效的人和事例(多指好的)”[1]。由此可见,榜样在价值上具有引导人向善的作用,但榜样发挥引人向善的作用是有其内在机制的。
一是榜样对学习者的影响作用来自于人格与道德魅力。学习者对榜样的学习是基于榜样人物的美德,基于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在这一点上,要明确榜样与偶像的区别。研究表明,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的共同之处在于对偶像或榜样的社会学习和依恋,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偶像崇拜较之于榜样学习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为核心的学习,而不是以特质为核心的学习。[2]以人物形象为核心的学习更容易导致盲目行为的产生,妨碍崇拜者的理智判断。所以,偶像崇拜更注重对崇拜对象的形象魅力、个的感性追求,因而也更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非理性模仿。榜样学习则不同,以特质为核心的学习更是一种理性的学习,可使青少年积极认同榜样人物的“内涵因素,从而促进个人的自我成长”[3]。学习者学习榜样是有感于榜样的人格与道德魅力,是发自于内心对美善的追寻。
二是榜样的自然性。榜样的自然性主要体现在榜样产生的自然性、学习榜样的自发性以及可感受性这三个方面。榜样是在生活中自发产生的,是基于个体在生活中的美德得到认可的结果,榜样示范者主观上并不是以自己的行为被他人效
三是榜样效应的有限性。这主要是指榜样的学习不可超出学习者的可感受性。如果超出了一定的生活范围,脱离了具体的生活背景,榜样教育的效果就会递减。曾经起过作用的榜样现在是否已经过时?人们常有的这个困惑,也是对榜样效应有限性的机理反应。榜样人物的美德并没有过时一说,以前的榜样不起作用了往往是因为榜样学习走向了教条,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习者可感受的范围。因为学生接受榜样的一个前提是感情的接纳和认可。
卢梭认为:“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之所以能够产生良好的道德效果,只是因为在你做的时候就认识到它本来是好的,而不是因为看见别人那样做,你才那样做。”[4]由此可见,榜样之所以产生作用,是因为榜样行为本身具有道德魅力,且这种魅力为学习者所认可,学习者通过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的交互作用实现了生活中的道德学习。
二、生活:榜样的根基
榜样就在生活中,与树立的榜样不同,生活中的榜样是自然的,生活中的榜样不是别人设立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这种榜样不是一部分人为了自己或明或隐的目的而进行包装后的产品,而是其人性和人格光辉的自然显现。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可以自然地生活,并在这种生活中散发自己的人格魅力,因为人格魅力是聚于内而行于外的,他的生活就是其德行和人格展现、展开、提升的过程,必定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当然,他也可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控制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从榜样的角度来看,前者是暗示,后者是明示。
学习者可以清楚地意识到榜样人物的暗示,人们往往在这一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道德倾向和需要,来决定是否认同、排斥,还是二者皆有之。无论是这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都是学习者自主选择的结果。对于榜样人物的暗示,学习者也可能没有清楚的认识,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吸收了对方的影响,这是接受暗示。还有一种可能,学习者对榜样的暗示毫无感觉,没有受到一点影响。对榜样人物的暗示,清醒的排斥和一点也不受影响存在着理论上的可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发生这种可能的几率并不高,因为人都有“见贤思齐”之心,都有追求高尚事物的倾向,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块干净的地方用以容纳美好的、人性的东西,对榜样人物所散发出来的人性芳香,即使不能为之,也可能清醒地意识到榜样人物的主观努力。此外,生活中的榜样是活生生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其道德行为更容易唤起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处于情感体验中的个体更容易接受榜样人物的暗示。
三、生活中“坏榜样”的影响
榜样自身包含着价值判断,榜样都是好的,所谓“坏榜样”其实不是榜样,而是榜样的反面。榜样能够影响人,可怕的是“坏榜样”同样可以影响人。
财富和美德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并不具有根据收入水平来判断他人道德水准的特权”[5]。然而,在商品经济肆虐的时代,“金钱已经变成了决定一个人尊严的主要决定因素,已� “无德而富”的怪现象也日益成为一种常态,且“随着信息传播的快捷化和交往的普遍化,‘无德而富’现象对整个社会的冲击力更大,也变得更为公开化”[7]。青少年长时间浸泡在这种环境中,接受各个方面的明示或者暗示,为其道德观的形成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
教育本身具有道德性,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功利化趋势的加强,教育中的败德行为渐渐浮出了水面。这些败德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明显。试想如果我们一面在树立道德模范,另一面又默许败德行为在教育中横行,我们又岂能奢望我们的学生不 这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媒体自身的角度,由于常态的社会事件不足以产生轰动效应,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一些媒体会以非常态的方式挖掘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对败德案例的报道比例增多,且在事实和情节上常予以夸张,并以之为常态进行分析。如果说“无德而富”和“教育中的败德行为”是社会事实的话,那么夸张报道则使得人们误把偏态的事实当做常态来对待。二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角度,信息化时代使得青少年获取信息更容易,各种丑恶现象逐渐向他们敞开了门。“‘犯罪高发潮’所反映的,也许是媒体报道提高了人们对犯罪行为在集体意识上的关注度,而并非是犯罪率真的变高。”[8]同理,一些媒体“追腥逐臭”的行为本身并不能反映社会普遍道德状况的衰败,但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却使得他们渐渐地对社会的丑恶现象习以为常。
生活中的道德学习是“以我们拥有的道德本能为基础,通过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的交互作用而实现”[9]。比起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崇高榜样”,学生反而会觉得生活中的“坏榜样”更加真实。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学生会日益感到榜样教育的虚伪和无力;另一方面,各种价值观在学生可理解的范围内发生冲突,当学生的自主选择范围增加,但做出选择所需的意志和理性能力尚未能与之相匹配的时候,就会造成“精神疲劳”。学生自然就会去寻找一种稳定单一的方式做出选择,只有从现实生活的可感知状态去寻找出路。因此,立足于学生生活的榜样的缺失,将会给败德行为以可乘之机。
四、榜样教育中的“可为”
榜样教育的“可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教育者自身的角色
教育者自然就是学生生活中的榜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家长一直扮演着学生生活中重要他人的角色。卢梭在《爱弥尔》里说,“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10]。因此,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品行、修养,做到言行一致。如果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学生很容易就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即使表面上对老师表现出认同,私底下依然会我行我素。此外,教育者还要担当发现生活中榜样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美好的品质和光辉的人性特质。
(二)“道德的学校”本身就是榜样
学校是一个道德性的机构,学校本身所进行的就是一种道德性的活动,即教育活动。如果学校一切以利益为中心,学生以分数为中心,所有的行为只要符合利益和分数标准,就在学校里得到默许和认可,那么学校自身就会失去其道德效力。学校与其他社会机构的一个本质区别就在于学校的道德性。一个“道德的学校”,其自身的道德魅力就足以吸引学生以之为榜样。从学校自身的道德环境上说,“学校影响学生的道德成长,主要依靠两种手段:一是教师能够起道德表率作用的行为,二是学校的道德环境,特别是具有道德感染力的集体生活氛围”[11]。在一个道德的学校里,榜样教育是自发的,不是教育者的刻意为之,它消解于学校环境的各种明示与暗示之中。
(三)同伴榜样
“随着未成年人年龄的增长,成年人中的舆论对他们的影响相对削弱,而同龄人中的舆论,特别是亲密伙伴对人和事的评论,对其个人行为的影响相对增强。当这两种舆论发生冲突时,在自发的状态下,同龄人中的舆论容易占上风。”[12]同伴交往是学生学校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交往空间,因而,引导学生对同伴榜样的学习也是榜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伴榜样来自于学生自己的生活,榜样学习处于学习者可感受的范围内。榜样人物和学习者在道德境遇上面对相同的问题,具有相似的境遇,更容易为学习者所接受。同伴榜样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具体的、便于操作的,因此,学生也更容易进行观察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1.
[2][3]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J].青年研究,1999(7):1-9.
[4][10][法]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2,96.
[5][6][英]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86,202.
[7]杜时忠,程红艳。“无德而富”与道德教育的根本性危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0-27.
[8][美]伊维塔•泽鲁巴维尔。房间里的大象[M].胡缠,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9]高德胜。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