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心得样例【实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65648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季羡林谈人生读后心得样例【实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心得【第一篇】

也许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尽管久仰季羡林大名,尽管《季羡林谈人生》就放在案头,我却迟迟未能细读。年前在电视和网络中,闻年过耄耋的季老说,请摘去他头上的国学大师等三顶帽子。我还和多此一举的炒作联系起来,至于他那句“此刻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温总理谈论当今社会时语),更是让我等常写时评的愤青耿耿于怀。

带着这种矛盾的情绪,为了完成暑假读书笔记。我拭去《季羡林谈人生》书面上的灰尘,1篇1篇地细读起来。

前3篇直接谈人生,季老开宗明意,首先点明了写作的年龄尘埃从“谦虚”:望九之年还不清楚什么是人生。这样的开头很吸引人,一代宗师,著作等身,国家总理几度探望,执手相庆;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设“季羡林研究所”。活到这种境地,还一口一个“吾辈凡人老百姓”,真让我等倍感惭愧。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温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思考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用心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持续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明白,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光,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正直。也许有人还在以“真话不讲全”为由苛求季老,其实季老是不惮讲真话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好处,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思考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我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明白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直截了当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痛快而又入骨。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向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思考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向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职责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好处也就找到了。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心得【第二篇】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季老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新诠释,也是一种谦虚做人的态度。尽管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没有的,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们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完美的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只要拥有一份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就会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会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与乐,享受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绞尽脑汁追求那虚无飘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从不完美起步,强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为不完美才是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心得【第三篇】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10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先生思考人生的见解是独到的。但他并不特立独行,只是从不人云亦云。在人生的旅途上,上天给了每个人不一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个人的经历是一个个句点,把点连成线便成了走过的人生。人生的契合就应在线上而不在点上,或许一样平淡无味的连成直线,或许一样跌宕起伏的连成曲线。先生走过的人生道路无疑是曲折的,这无数条曲线迂回蜿蜒,爬满了老人往昔光泽红润的脸。饱经沧桑的他告诉我们:“不完满才是人生。”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心得【第四篇】

书不厚,很快就读完了。久闻季老的大名,以前却很少有机会拜读季老的文字,对他也不太了解。读了这本书,有了切身的感受。

他是一个十分趣味的老人。性格坚强,个性鲜明,有很强的自我做人的原则。他是1911年生的,和我外公同岁。他们那个年代人的特点就是古文底子十分好。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还颇有古代文人之风。说话风趣幽默,经常拿自我开玩笑,是位开朗的老人。

这些文章基本都是季老80岁以后写的一些人生感悟的随笔,发表在各种报章杂志上,也有些他给别人写的序言。80岁,在很多人看来都很老了,应当是安度晚年的时候。他还迎来了自我的学术生涯的第二春。天天泡在北大图书馆里查资料,写出了几十万字的讲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糖史》,还翻译了吐火罗语的《弥勒会见记》。常年的坚持思考,研究和写作,也许就是他长寿的原因。

这些人生感悟里,季老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应对老年和死亡。人到了八十以后,肯定难免要思考如何应对死亡的问题。一方面,季老显得很潇洒。他常说自我在文革里就想自杀了,是死过一次的人,从那以后的生命都是白捡的,所以并不怕死。

他研究了中国诗词歌赋里面的三种死亡观,一种是害怕,最著名的是江淹的《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另一种是逃避,竹林七贤里面的刘伶,经常带着一壶酒,让人抱着铲子跟着他,说,“死便埋我”。第三种是季老最喜欢也最推崇的陶渊明的顺其自然。他把陶渊明的诗,“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作为自我的座右铭。

虽然季老无数次的这么说,但从字里行间能够看出来他对生仍然有种深切的渴望,并没有他自我说的那么超脱。他经常地思考死亡的问题,反复的谈自我的死亡观,对古代著名文人的死亡观进行研究,这些都很能看出他的心态。也正是如此,我觉得他活得很真实,不虚伪。他就是一个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对死亡也充满了恐惧和担心。

可能是年纪大了的缘故,所以这些文章里经常重复讲一个思想。除了谈老年,谈死亡,他谈得比较多的是为人处事,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思想的关系。

我觉得季老到了老年还很与时俱进。很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他十分关注环境保护的问题,坦言这是21世纪最大的问题。他感觉西方文化提倡征服自然,这就和环境尖锐对立。要在21世界解决环境问题,季老认为要用东方的天人合一的观点。人与自然到达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

在这方面,季老还是很敏锐的。但天人合一毕竟太抽象了。如何把这种理念跟现实生活,和此刻的现代化(西方化)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找到一条可操作的实用的道路,季老没有说。这可能也超出他的学术范畴了。

季老这么多文章里,我认为《八十抒怀》写得最好。充分表现了他向往简约朴素的生活和不懈地追求学术的更高境界的人生观。文字朴实而优美。一开始就写八十岁生日早上起来,本来很担心,不明白八十了会怎样样,但看了看自我,再看看家里周围的环境,一切都很平常,没有什么变化。才发现八十岁也没什么可害怕的。

这跟我自我过三十岁生日的感受完全一样。29岁的最终一天,我十分忐忑不安,明天就要进入三十岁了。不明白会怎样样。可三十岁那天一睁眼,也没觉得有什么异样。人生本来就是渐变而不是突变的过程。无论是三十,还是八十,九十,都是我们一生中平常的一天。这种平常心是最好的心态。

季老之后还写了篇《九十抒怀》,也十分真实。那里面写了社会对他过度的需求。将他一匹垂老的瘦马,当作日产千磅的大奶牛来挤。他感觉身心都十分疲惫。能够想象,他名声在外,很多单位和个人都想攀附他的名气来在社会中求提高。这样对待他这样一个老人,真是太残忍了。

看来季老的文章,感觉自我的古文修养实在太欠缺了。这是我人生的一大缺陷。不了解中国古代的诗词和文章,就不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能感到季老和所有传统文人一样,都过着一种诗意的生活。如果随时随地能够把自我生活写成诗歌,那么生活也就诗化了。在世间诗意的栖息,这是何等高雅的生存状态!我可望而不可及。期望以后有机会多读古诗词,还能迈进这样的生活。

刚看完书不久,就听到消息说季老去世了。十分震惊,也很难过。我外公是去年走的,98岁。季老今年也是98岁。他和我外公同年生,同样经历九十八个寒暑,又同样的离开了。而我在他去世之前,这么巧就正好看到了他的这本书。感觉上和季老冥冥中有些缘分。所幸的是,在电视里看到,他走之前一天还精神矍铄的给全国中小学生提了,爱国,孝亲,尊师,助友,八个字。相信他老人家走的时候必须很安详,充满平安喜乐,没有痛苦。

仅以此文祭奠季羡林大师,期望他如愿回归造化,与天地合一。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心得【第五篇】

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仅平常人能够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个性偏爱谈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读《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心灵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静静地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

每个人的人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人生的好处认识也不一样,在我看来既然我们幸运地拥有了生存的机会和权利,那么就该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抓住每一个机会,做好每一件事情,让生命大放光彩,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好处也才有价值。而人如果对自身生命好处不明白,那么行为就没有了标准,生活的态度也无从确定,于是一切变得茫无所措。作为一名年轻税务工作者,奉献在国税大舞台上,为纳税人服好务,为国家收好税,这样的人生才是有好处的和有价值的。

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就应珍惜人生,热爱人生,用自我心中的目标,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好处,不断地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二)不完美才是人生。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季老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新诠释,也是一种谦虚做人的态度。尽管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没有的,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们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我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完美的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只要拥有一份健康、用心向上的心态,我们就会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会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与乐,享受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绞尽脑汁追求那虚无飘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从不完美起步,强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为不完美才是人生!

(三)成功。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季羡林。

上方的公式是季老积七八十年的经验得到的,在季老看来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我决定的,也是我们务必狠下功夫的。

没有哪个时代像这天这个时代的人一样渴盼成功,我们仰慕名人,等待机会,但是真正扎扎实实勤奋努力的人却少之又少。在充满诱惑的时代,如果真想有所收获,就只有静下心来,踏着勤奋的阶梯,脚踏实地。在我看来,一个人拥有了勤奋,也就拥有了其他可贵的品质,有敏捷的思维来勤于思考,有坚强的毅力来勤于努力,有细心的精神来勤于工作。作为年轻人,更就应刻苦勤奋,勤奋工作,勤奋学习,这样才能在我们工作的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这就是勤奋最完美的诠释吧!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心得【第六篇】

第一段:引言(100字)。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经历了世界大战、中国的动荡时期、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季羡林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不断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人生心得体会。本文将从他的关于学问、事业、人际关系、人生态度和家庭的观点出发,展开对季羡林人生心得的探究。

第二段:学问的追求(250字)。

季羡林在学问的追求中倡导实事求是,他认为学问需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他强调知识的广博性和专业性的结合,坚持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并主张学术独立,不追随时尚。他认为学问是一个终身的追求,只有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才能不断进步。在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对学问的热忱和持之以恒的坚持。

第三段:事业的奉献(250字)。

季羡林的一生致力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提出了文化自信、文化整合和文化创新等理念,呼吁人们要正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财富。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勉,长期努力于文化教育事业,并积极倡导社会对文化事业的关注和支持,为中国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四段:人际关系的处理(250字)。

季羡林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他主张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人,重視友情和亲情,努力构建和谐的人际网络。同时,他也强调自尊和互相尊重,在与他人相处时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谈判技巧,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他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借鉴和启示。

第五段:人生态度与家庭观念(250字)。

季羡林一直秉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他认为人生充满了无穷的可能性和变化,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面对现实,积极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主张在个人努力的同时,应该注重家庭的责任和关爱,孝敬父母、培养孩子是人生的重要任务之一。他在家庭中扮演着慈父、亲友的角色,展示了一个完整人生中家庭的重要性。

结尾(100字)。

季羡林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智者,他的人生心得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通过季羡林人生心得的学习,我们可以不断追求学问的广度和深度,为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以乐观向上的态度迎接人生的挑战,同时注重家庭的重要性。总之,季羡林的人生心得体会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富有智慧和意义的人生之路。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心得【第七篇】

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心得【第八篇】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中阐述了一位望九之年的世纪老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这本书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谦逊品格与平和心态。

对于寒窗苦读十年后的我,人生阅历很少,很难说清人生是什麽,人生的意义何在。季老告诉我们: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先启后的责任感。是啊,只有拥有责任感的人,才能够成为“社会的脊梁”。

对人生,季老怀着一种“要信命,但不能完全信命”的态度。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我想,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也很符合哲学主客观辩证统一的原理。季老认为: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我想,不急功近利,也不怨天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寻求的就是一种平衡吧!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地一境界:“衣带渐宽中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季老认为大家能拿出“衣带渐宽中不悔”的精神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他指出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季老的'长寿之道是:“走运时,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我想这可以用我以前看过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在生命的进程中,我们需要用心去探索生命的价值和真谛。只要我们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挥洒过辛劳的汗水,就一定会拥有一个无悔的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心得【第九篇】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是因为他的品格。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的泰斗、国学大师、国宝。而这位老者却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之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归集了季老对人生思考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的善良老人。

什么是人生呢?开篇关于人生的探讨,发人深思。季先生提出了“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这些问题。我虽得不出些确切的东西,但的确会使人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让我也开始思考一些有关于人生,说的更小些,也就是思考一些有关于自己学习、生活、工作、家庭、朋友、社会的简单问题。因为人生万不可糊里糊涂地过,这一点让我茅塞顿开。而之后的再谈、三谈人生,着重谈到了人性。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能赋予人类的优势在于有思想、有良知良能。与我们最紧密相关的就是伦理道德问题。“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而对于我们来说应当先提升自身得到的水平,进而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当我开始试图了解季先生所谓的人生、人性、良知、道德……我想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1篇。“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责任感随着我一步步从家庭走向学校、社会,慢慢由幼稚变为成熟,越来越觉得其重要性。我有责任去不断的提升自己,不仅仅是为我这个个体,往实际说也是为了自己的父母,今后自己的家庭,而往大了说也是为了这个社会良好的运转。每个人不一定能取得多大的成绩,而这种责任感我觉得真的可以推动一切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我是完全赞同季先生的观点的,并努力肩负起属于我的那一份责任。我想这种使命感对我是一种激励吧,在成长的'道路上的新社会人。

在我慢慢长大成人,作为新的成年人,新的社会人,在人生中存在着许多的迷惑与彷徨。而季先生的话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了解了一些事情,让我豁然开朗。对待善良的人,一要真情实意,二要宽容忍耐。而容忍也是有度的,绝不能超过一道底线。容忍是一种美德,对于现实来说,这个民族需要更多宽容的人们。这些都是为人处事方面的感受。

在学习工作上,人们多谈成功二字。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人各不相同,我们无能为力;机遇不可预期,我们也无能为力。这样看来,勤奋是很重要的。所以,当一个人经历过打磨,努力过甚至吃了亏,摔了较,在机遇来临时才能很好的把握。

读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经过思考后必定会有多少的提升。虽然有些道理是从小听到大的,当静下心来冷静思考,那种细微的抵触心理也将消失。用一种更成熟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所有的一切,人也会慢慢的平和。仿佛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给东方。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长者,以及他的人生之道。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心得【第十篇】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10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温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思考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用心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持续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明白,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光,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正直。也许有人还在以“真话不讲全”为由苛求季老,其实季老是不惮讲真话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好处,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思考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我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明白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直截了当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痛快而又入骨。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向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思考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向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职责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好处也就找到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286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