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通信技术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通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86781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通信技术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通用8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通信行业培训【第一篇】

我国的交通系统得到了逐渐的完善,将干部培训教育工作落到了实处,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干部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目前在实施干部培训教育工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对此,相关部门务必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如果将“互联网+”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技术贯穿到整个交通运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将会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1“互联网+”应用于交通运输干部教育培训的现状

交通系统干部培训教育工作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很多年,取得了可观的教育成果,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领军人物;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其与理想的交通建设团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传统的交通干部教育培训模式与现代教育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对此,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要注重对传统教育培训模式的改革,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教育事业,推动我国现代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在线培训模式更好地弥补了传统教育培训模式的不足,发展快速的网络信息化技术为教育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培训管理水平提高,培训范围扩大,同时还可以增强培训效果,信息化技术带来的大数据环境大大改善了传统教育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我国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诸如干部的个人信息、培训记录、学习状况、培训进度等方面都属于信息管理的内容,管理人员要将以上这些方面的信息详细记录下来,为后续的大数据分析、培训个性分析和需求预测打好基础。通过多年来对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的互联网培训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2“互联网+”应用于交通运输干部教育培训的建议

创新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培训模式

远程培训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培训模式,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更是备受欢迎的一种模式,即使是这样,远程培训和面授培训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二者各有利弊,不能相互取代,主要体现在学习的系统性、授课效果和培训完整性等方面。人才需求量大、干部培训内容复杂等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如果能将“传统面授”和“网络学习”结合起来,组成一种混合式的教育培训模式,则会大大增强培训的效果。混合式学习模式就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其他相关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到一块,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比如传统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视听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结合、传统学习方式和计算机辅助模式的结合等。为了使得交通运输行业的网络培训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构建含有微课录制、视频剪辑、课件制作等内容的培训数据库系统,将网络培训资源的策划、设计、制作、审核、测试等具体的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特色网络培训管理。

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培训信息体系

为了完善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体系,需在原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实行创新,就交通运输行业干部培训内容而言,对于不同级别的干部就应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并安排合理正确的培训内容,同时,还需不断地完善培训技术和学习服务支持体系,提高培训管理效率,努力做到培训资源标准化、合理化。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培训学员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学员学习效率。比如,学员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进入学员管理系统,只需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完成网络选学、作业提交、教学资料共享、网上听课、教学评价、学员交流、考勤信息等培训流程的操作。此外,还应建立数字化的培训管理系统,便于对传统的服务资源和管理制度进行整合和改良。为了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学生学习和授课教师质量管理,教育培训部门需通过此系统对教学工作做出明确的计划,并开展评估教学质量工作,加强监督培训管理,使交通运输行业干部培训质量得到保证。

整合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培训资源体系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可结合“互联网+”技术制定干部教育培训方案。首先,优化教师资源。优化交通运输部门教师资源库,建立一个清晰的目录,便于学员依照学科和研究方向查询。其次,合理规划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可以将分散在各个地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教育培训资源聚集起来,比如,培训视频、文件规定、多媒体课件、案例等,并对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个培训资源信息平台。通过此平台,使得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并得以最大化利用,实现数字化教学和培训资源共享。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下,合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优势,共同协作,完善教育培训资源体系,促使交通运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更上一层楼。应该说,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民生发展的一个关键,其行业的发展应该及时把握新的发展,以主动适应的模式来适应干部教育培训新常态。通过“互联网+”的思维理念为指导,合理化、科学化地设计整个教育培养体系,不仅能够更高层次地满足于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还能够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创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是交通运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合理、科学的开展。在交通运输干部培训中,引入“互联网+”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数字化教学,建立共享、兼容、开放、规范的干部培训体系,而且可以树立综合交通的理念,同时,还可以加快完善培训管理体系,促进交通运输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通信技术培训【第二篇】

关键词:学校机制;前期准备;项目培训;实际应用;技术梯队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中的不断推广应用,学校局域网络快速、稳定,校园网站信息及时与更新,教师上课课件制作精美、简练,各类学校活动、公开课多媒体应用普遍、教育教学视频拍摄精良等等。

我校作为温州市首批示范数字化校园,一直以来有着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成功经验和良好传统。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负责部门,我们一直在寻找最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之路。根据我们近几年的探索和反思,基本理清了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思路,以下就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机制保

障、前期准备、组织形式、培训内容和团队建设等五方面进行分析。

一、立足学校层面,形成机制保障

要做好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光靠信息技术老师的热情和其他老师的兴趣是不够的,只有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并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制度化,才是推进学校信息技术培训有效实施的保障。我校由信息技术处制定每学期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并列入学校行事历,将信息技术培训纳入教师绩效考核项目,每次培训必须签到。有了这一制度保证,我校每次组织的信息技术到勤率都在88%以上。

二、做好前期准备,引发学习兴趣

“引发学习兴趣”这原本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常用策略,但是,当老师变成学习者时,这种策略同样适用于他们自身。作为成年人的教师们承受着工作、家庭、社交等多重压力,学校组织的任何培训活动都可能被视为一种工作负担,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只有经过精心的准备,符合教师发展需求或工作需要的信息技术培训才能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我校的做法是:做好铺垫,因势利导,层层深入。

三、结合培训项目,尝试不同形式

根据每年培训内容的不同,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以期找到广大老师乐于接受、效果良好的教师培训形式。

1.集中讲演式

选择固定时段集中教师培训,若是讲座的形式,一般在会议室,若是讲练结合的形式,一般在计算机机房。这样的形式优势在于:安排紧凑、内容集中、培训容量较大;缺点在于:教师接受程度不高,过之即忘,缺乏后续跟进。

2.分散渗透式

利用每次教职工大会的时间在会议开始前的5~10分钟,做信息技术前沿介绍或者简单的应用演示。这一形式的优势在于:组织形式简单,教师容易接受,有利于培训的延续性;缺点在于:培训内容精简,无法拓展,教师参与度不高。

3.竞赛激励式

将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分解成不同的竞赛项目,通过组织教职工趣味竞赛的方式实现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升。优点在于:容易激发教师学习兴趣;缺点在于:组织难度大,适用范围小。

四、突出实际应用,提升培训效果

衡量一次信息技术培训成功与否,只要看培训之后教师对培训项目软件的使用程度即可。这里我举几个成功的例子:2005年博客培训之后,许多老师开始使用教育博客,并颇有心得,更有甚者参加了温州市教育博客评比并获奖。2010年微博应用培训之后我校团委学生会开通了微博点歌台,温州二职学雷锋。2011年期中考试之前,我们组织了Word使用技巧的信息技术培训,在期中考之后的家长会上绝大部分班主任使用了Word中的“邮件合并”功能制作学生成绩单和家长通知书,并且沿用至今。

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本质在于方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日常办公,信息技术培训只有切实从教师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

才能找到实际有效且受教师欢迎的培训内容。

五、建立技术梯队,构建“学习共同体”

所谓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就是指培训活动本身,但我们认为广义上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存在于教师在校工作的每一天的。教师身边的同事、班级的学生、电教员都可以在不经意间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而且这种“培训”往往是令受训教师印象深刻的。因此,我们组建由各学科教师组成的学校信息员队伍,定期培训、学习,让这支队伍成为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中坚力量,力争做到以点带面,以学科办公室为单位构建信息技术应用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全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以期逐渐形成“人人动手学应用”的校园风气。此外,每学期进行学生电教员培训,通过电教员对班级多媒体设备的操作应用,间接将这方面的知识在日常应用中传递给任课老师,我们称之为“曲线培训”。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不仅仅局限于一次或者几次教师培训活动。要真正把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做好,需要从学校的制度制定开始进行通盘考虑,需要做大量的前期调查,需要精心策划和组织,需要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内容,更需要日常积累和建立信息技术团队。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关键在于改变教师理念,我们通过一次次的培训和日常点点滴滴的渗透,逐步激发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加以引导,相信不远的将来,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将变成一个教师之间展示和互享各类信息应用的舞台。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钟启泉。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05.

通信行业培训【第三篇】

[关键词]:职业培训 不足 信息化 作用 建设策略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各种先进的设备、技术应用到了生产中,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除了掌握基本的技能和设备使用技术外,还需要拥有丰富的信息获取方法。作为职业培训,承担着的不光是劳动者技术培养之责,还需要通过培训来让学员掌握信息,从而为生产效率的提高打下基础。

一、传统职业培训的不足

(一)理论和实践脱节

职业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对准备就业和已就业人员进行职业业务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教育和培训来提高其生产能力。而传统的职业培训中,传统的教材和实际的操作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学员通过教材所学的理论往往无法在劳动实践中得到应用,培训成了“洗脑会”,走上了理论式的极端。

以《机械制图》来说,其中制图、识图等基础理论是学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但教材中依旧以投影视图的方式进行展示,这和实际操作中以电脑绘图形成了差距,导致学员无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特别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的发展先,对职业培训的信息化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培训内容和方法的落后

在许多技工学校或职业高中,虽然学员在一定学制内掌握了较强的基础知识,但限于对专业的不陌生化,培训效果始终不高;加之教师在培训中多以讲授和演示教学为主,学员的技能培养依旧没有得到实质进展。这其中,对信息化作用的忽视是一大因素。

二、职业培训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力。加强职业培训信息化建设,不但有利于提高劳动者对信息的应用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提高。

(一)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信息应用能力

当今社会是信息和科技交融的时代,作为新时期的劳动者不光需要以专业的技能来作为生产的支撑,更需要提高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从职业培训来看,要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培训来让受训者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得依靠信息化建设来完成。首先从培训方式上来看,信息化建设不但有力于教学方法的更新,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习者通过信息手段来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如在培训方法上,从传统的挂图展示过渡到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的立体展,如在对机械的拆装中,无法利用实物进行时,教师可利用三维动画来进行解剖展示,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得到提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得到加强,培训效果更佳。

(二)有利于促进劳动者的操作技能提高

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时性和短期性成为了职业培训效果的关键,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的职业培训,能在短期内让学员掌握较大容量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利用信息化为基础的培训中,学员可以根据自我需要而进行知识构建,摆脱了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当学员通过理论的学习后,再以一定的实践操作来进行巩固,技能能在短期内得到提升,从而为生产的效率提高打下基础。

三、职业培训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从目前的职业培训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内容和手段的信息化是当务之急,两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一)培训内容的信息化

这是针对传统职业培训教材的授受式而进行的信息化建设,它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基础,彻底改变了以书本教材为主的传统职业培训。在职业培训中,一方面是通过电子教材的改革来进行信息化建成,其次是仿真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从电子教材的革新上看,各培训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而制作电子教材,同时也可和其他培训需要之间建立联系,共同开发、制作电子教材。电子教材最大的有点就在于可以对内容随时进行更新,从而满足学员在实践中的需求,不同学校之间的电子教材的资源共享让沟通变得更加紧密,对培训中学员的需求和培训目标的制定都能提供较好的辅助。而仿真软件的开放利用能让学员从理论学习向实践操作形成过渡,在仿真软件应用环境中,技能操作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学员能在模拟环境中经历操作的规程、方法、顺序、注意事项等,从而为学员的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二)培训手段的信息化

首先从培训过程看,当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种技术应用于培训过程时,培训内容的展现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文字、图片,更多的以图片、视频等来配合,学员的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对理论知识的构建变得更加深刻;其次,当以模拟软件进行教学时,培训环境得到转变,不再是单纯的听讲过程,而转化为模拟操作过程,学员经历了模拟环境,对技能的操作形成体验过程,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最后,信息化支持下的培训更有利于学员直接的相互协作,对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有较好作用,这也能为将来的生产实践打下基础。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职业培训提供了发展契机,正确认识信息化建设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通过信息化来优化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职业培训将获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谈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6期。

通信技术培训【第四篇】

关键词通信技术特色专业专业建设建设目标

通信技术专业作为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着力于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新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通信行业人才。本文结合我院专业教学改革的契机,分析了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现状,详细阐述了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目标和方向。

一、专业建设现状

本专业自2005年开设以来,经过8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后续的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1)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学改革虽然已经全面展开,但是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有待进一步深化;(2)校内实训平台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通信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更新的需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3)教学团队“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不高,“双师”的内涵建设有待加强;(4)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课程和教材,工学结合深度有待加强,课程特色有待进一步鲜明。

二、专业建设目标

针对专业建设现状中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制定了今后通信技术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的建设。为了对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教师们深入企业进行工作岗位群的调研,再根据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调查情况,咨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对通信岗位群及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出本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目标。对通信技术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立通信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通过分析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构建通信技术专业的新型专业课程体系。对学习领域已确定的课程,按照学校“一个平台、两个融合、三个贯穿”的课程模式,结合通信技术专业的特点,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设理念对课程进行重构,构建“一线,双结合,三基于”的递进式课程体系。

(3)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企业运作方式,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效仿企业设立产品开发部、技术部、生产制造部、工程部、营销部,实施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重点构建“电信微型化”通信综合实训中心,建设“模拟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包括:现代交换技术实训室、SDH光传输实训室、移动通信实训室、数据通信实训室、通信工程实训室,并在原有基础上改扩建通信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等,为核心课程提供实训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操作能力,实现与企业现场无缝对接。

(4)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教育教学能力强,“双聘双挂,双元双育”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外部聘请,内部培养相结合,建设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以通信技术专业教师建设为主线,带动辐射相关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库。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3名教师作为通信技术专业的骨干教师。通过3年的时间建设建成一支综合素质高、教育教学能力强、结构合理、能掌握通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拥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人物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技术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专业的辐射能力,充分发挥专业的示范和拉动作用,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为企业职工、下岗与转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等服务。继续深化与中国电信山东分公司合作,开展更多领域和更深层次的3G技术培训。依托校内“电信微型化”通信综合实训中心,紧跟时代步伐,探索开发4G领域的培训和服务项目,以求更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管明祥,王瑞春。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方案探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31-33

通信技能培训【第五篇】

12月,我作为领队和另外四名教师一同参加了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携手助学”项目师资培训第三批省份中级研修班,对“携手助学”项目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借鉴先进模式,改进培训理念

“携手助学”项目的培训模式不同于以前的一些培训项目。从培训对象的选取、培训内容及教材的开发、培训方案的制定上,都为今后教育厅组织各类培训提供了借鉴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DVD教学光盘自学、教学网站平台支持、集中面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三种方式的充分结合,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需求。

整合资源,项目与政策结合

“携手助学”项目师资培训包括基础培训和中级培训。基础培训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组建网络系统、互联网与信息安全、多媒体设备使用、常见知识问答六个方面;中级培训包括Office与教学应用、操作系统与网络管理等内容。这些内容与近年来教育部推行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计划等项目密切相关。

总结项目成果,积累培训资源

“携手助学”项目师资培训已经在全国6个省份推广了,通过他们的经验介绍,在该项目实施后,项目执行机构会积累一系列的成果。通过基础培训和中级培训,我们能掌握全省信息技术名单和全省各县培训机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名单,同时能对全省各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以点带面,全面推广教育技术

通信网络技术培训【第六篇】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按照国家职业鉴定工种目录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属于职业技能鉴定范围,因此研究探索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问题,是做好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基础性工作,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断更新计算机网络知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超前谋划,超前教育,超前开展培训教育,是职业技能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必须认真做好,做扎实。

一、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培训教材

现在使用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教材大多是十几年前编写的,一般教材均是按照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要求编写,内容紧扣《网络管理员考试大纲》。分别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互联网及其应用、局域网技术与综合布线、网络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配置、Web网站建设、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进行系统讲解。教材层次清晰、内容丰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反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既可作为网络管理员资格考试的教材,也可作为各类网络与通信技术基础培训的教材。然而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不断更新换代,《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往往跟不上技术发展和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这就要求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技术,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职业技能鉴定主管部门也要不断调整考试大纲和考试范围,确保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网络硬件设备更新换代问题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引进并普及Internet国际互联网(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初期,采用的是调制解调器设备将计算机终端设备接入Internet,调制解调器,是一种计算机网络硬件,它能把计算机的数字信号翻译成可沿普通电话线传送的模拟信号,而这些模拟信号又可被线路另一端的另一个调制解调器接收,并译成计算机可懂的语言。这一简单过程完成了两台计算机间的通信。在调制解调器广泛使用时期,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中就必须详细向学院讲解调制解调器的安装、使用及简单维护维修知识。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光导纤维现已在通信、电子和电力等领域日益扩展,我们国家互联网已经广泛采用光纤入户,调制解调器已经被淘汰。再把调制解调器的使用作为培训重点显然不合时宜。除了调制解调器以外,网卡、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硬件设备更新换代都比较快,再加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被广泛接入互联网,因此有必要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内容做出调整。

三、内外网物理隔离技术及管理

Internet正在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一方面,网络应用越来越深地渗透到政府、金融、国防等关键领域;另一方面,网络用户成份越来越多样化,出于各种目的的网络入侵和攻击越来越频繁。面对新型网络攻击手段的出现和高安全度网络 用户对安全的特殊需求,一种全新安全防护防范理念的网络安全技术――“网络隔离技术”应运而生。物理隔离器是一种不同网络间的隔离部件,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使两个网络在物理连线上完全隔离,且没有任何公用的存储信息,保证计算机的数据在网际间不被重用。一般采用电源切换的手段,使得所隔离的区域始终处在互不同时通电的状态下。被隔离的两端永远无法通过隔离部件交换信息。逻辑隔离器也是一种不同网络间的隔离部件,被隔离的两端仍然存在物理上数据通道连线,但通过技术手段保证被隔离的两端没有数据通道,即逻辑上隔离。一般使用协议转换、数据格式剥离和数据流控制的方法,在两个逻辑隔离区域中传输数据。并且传输的方向是可控状态下的单向,不能在两个网络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交换。

《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第二章保密制度第六条明确规定,“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国际互联网或其它公共信息网络相连接,必须实行物理隔离”。实行内部网和公共网的物理隔离,可确保信息安全,确保内部网不会受到外部公共网络的非法攻击。目前IT市场广泛使用的产品有物理隔离卡、物理隔离集线器、线路选择器、网间信息交换系统等等,解决方案包括双网线内外网隔离、单网线内外网隔离、双网线三网隔离、单网线三网隔离、三网线三网隔离等等。

一是单网线双硬盘内外网隔离技术。即内外网共用一条网线。以解决单网线内外网物理隔离的问题。终端使用图文物理隔离卡,配合使用图文隔离集线器或图文线路选择器,不需重新布线,所有安装有隔离卡的用户均可连接内外两个网络,同时确保两个网络之间物理隔离。

二是双网线双硬盘内外网物理隔离技术。适用于双布线网络环境,即内外网分开布线并各自使用一条网线。以解决双网线内外网物理隔离的问题。

通信技能培训【第七篇】

伴随着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我国中小学教育从思想、观念到内容和方法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教育部对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的有力推动下,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也开始从最初的尝试摸索逐步走入理论探讨和科学发展的阶段。

本文认为,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质量是一个需要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培训体系来。

1 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的现状以及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对教学方式方法产生了影响。实践证明,那些接受了有效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角色的转变,并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经过多年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小学及教师也越来越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些都为培训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比较良好的基础,但培训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及不足,主要表现在:

培训目标比较模糊

培训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如何检验并不十分明确,特别是当培训以理论知识方面为主要或者是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操作的学时比较少的时候,培训结束以后往往是很难说清楚培训工作达到了怎么样的目标;同时,过分强调培训的人数、考试通过率或以是否会做课件等作为标准,都会导致培训目标泛化,人力物力浪费,收不到实效。

缺乏培训设计

中小学教师是个很大的群体。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设施配备、师资水平及教师素质均存在较大差异[1],培训如果不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形式,很容易流于形式。从教师个体来看,存在着学科的不同以及教师在年龄、知识水平、信息技术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都需要加以区分,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普遍缺乏培训效果评估

中小学教师培训同样是要求遵循投入最小化及收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的。但是,从现在的状况而言,培训工作每年都是在操作进行,培训的效果却是存在普遍的评估缺乏。培训工作的收益到底是什么不太明确,培训工作对于受培训者而言,对于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影响也缺乏最终的追踪。

2 中小学教师关于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体系的构建

信息技术培训的相关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这是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实际问题,是着力于解决为什么要进行培训以及哪些人员需要参与,哪些具体问题方面培训的重要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2],增强受训者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对受培训者个体而言,培训的重点是所在岗位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尤其是个体现状与教学实际需求差异较大的方面。

对于培训的质量要求,本着面向中小学、研究中小学、服务中小学的宗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收集相关信息:①学校内外对于培训工作的需要以及期望;②教师培训工作的现状以及技术水平;③其他的同类学校培训的教育质量水平和最高水平。这样就可以明确培训的内在需求和标准,同时衡量出培训要求与现有培训水平之间的差距,设定理想的培训目标方向。而且,教师个人的“缺口分析”的信息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根据以上找到的培训方面的要求以及对于受培训人员进行相关的评估,而且发现两者之间的具体差距;另一方面是可以从受培训者个体已经具备的工作绩效结果当中发现具体的问题,并且找出具体的差距。根据这两方面的相关信息,从实际的方面出发,结合我们每个受培训人员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按照需求施教,并且确定培训的需求。

信息技术培训的设计

信息技术培训的相关设计主要是包括于制定出培训评估的具体的标准、规划出培训课程、选择出培训的具体方式等。首先,要求明确出培训评估方面的标准,这是教师通过培训要达到如何的标准才能说明受培训者已经具备了该项信息素质,这是培训的逻辑起点。

其次,要求解决相关培训课程的具体问题。课程是根据培训的载体,是培训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关键问题。培训课程的具体内容的设计要求体现出培训的整体要求,通过培训课程的不断学习,教师要求学会编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要知道在何种教学活动中,何种条件下适合运用信息技术,以及如何运用。

再次,选择比较合适的培训方式。合适的培训方式是指针对教师特定的教学方面的需求提供出有针对性比较强的培训方式,强调针对性、开放性、情境性、协作性。如教师需要具备的课件制作能力,可以采取课堂讲授以及讲座、案例分析、研讨会、互联网培训等方式方法,最为经济有效;而对于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实际改进教学,交流学习则是最易行有效的方式,与师生互动、学院交流、自主操作、体验式学习相结合,均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

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中面对的是学生,他们制作讲稿或课件时,必须将相关的学习理论及教学设计思想贯穿其中。培训在使教师掌握工具软件使用的基础上,要本着为教学服务的宗旨,适时开办相应的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会或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同时,定期进行教研活动,按中小学设置的学科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研讨活动,选派同一学科教师,将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的教学设计案例和相关课件,进行演示和交流,对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并通过专业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指导,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课件制作质量。

具体的培训效果的相关的评估

为了解培训工作是否取得了期望的目标,必须对培训工作进行认真的、细致的评估报告。评估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就是衡量培训工作是否有效的相关过程。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的效果来进行评估,需要改变单一的考核模式,通过多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进行综合评价。

培训工作的评估

通信技能培训【第八篇】

[关键词] 教师;信息技术;O2O;培训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O2O模式的构建

在浙江省教科规课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O2O模式研究”背景下,笔者构建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O2O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包括培训组织者、培训师、参训学员、线下学习、线上学习等要素,培训师主要指高等院校和教育部门具有较高造诣的专家学者,培训组织者指教师培训机构专职人员,参训学员指参加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中小学教师,线下学习是指在教室进行短期的集中培训,线上学习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的长期个性化学习。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机融合的。

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O2O模式的优势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更新快,操作性强,存在“难学易忘”的特点。传统的信息技术培训经常是“炒冷饭”,重复且低效,这是由于传统的培训模式无法很好解决两个难题。第一是培训时间短,不可持续。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重,继续教育的工作学习时间问题矛盾突出。传统的集中培训时间短,往往是参训教师刚入门培训就结束了。教师在应用所学技能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具体的问题无法解决。学难以致用导致教师产生挫败感,丧失信心和兴趣。第二是听课多操作少,难满足个性化需要。培训师课时有限,为加快进度,课堂上以讲为主,学员缺少足够的操作训练。无法满足个性化需要是集中面对面教学的通病,在教师培训中尤为突出,另一个问题是参训学员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差异明显。

O2O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指的是线上线下结合(Online to Offline)的混合培训模式。在这种模式里,学员的学习包括线下集中培训和线上个性化学习两部分。学员在学习任务单的指导下,借助于在慕课平台上的微课视频来学习,通过平台上的论坛、群组或即时通讯工具IM进行交流互动分享,完成任务,并通过线上线下的考试。O2O模式既可克服传统集中培训无法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也可解决在线学习缺少支持、引导、和监控的问题。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培训活动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联系实际的任务,以任务驱动培训;二是培训活动强调线下培训与线上培训相结合,既重视集中面对面的学习,又注重线上分散的学习和交流,可以理解为传统培训与互联网培训的有机融合;三是培训活动可以是中长期可持续的学习活动,特别是线上部分,学员可以用于预习、学习、复习,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这是传统的集中学习无法做到的;四是培训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对培训的整个过程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O2O模式的实践

为验证培训模式的实效性,我们选取浙江省金华市一所中学、一所小学的各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学科除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面对面的线下集中培训以及借助朗朗课堂慕课平台的线上自主学习,开展了O2O模式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在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线上的培训指导、答疑解惑、互动交流等活动都起到了很好地辅助学习的作用。我们通过线下的交流访谈、在线的论谈、问卷调查、学习数据分析,来评估培训实效性。以下是具体的实践过程:

1.培训需求调研

课题组设计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需求调查问卷,并在问卷星网站上,以获取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和培训需求的信息,两所目标学校共有183名教师填写了在线问卷。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较好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应用能力尚停留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阶段;教师有较高的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需求,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能力有待提高;已有的培训尚不能完全满足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参训者对培训的满意度不高。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能力相对较弱。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低下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瓶颈。

2.培训内容设计

在调研基础上,课题组根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为基础能力、通用能力和学科能力。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是指教师为满足日常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技能,如教室多媒体设备的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简单维护,常用小软件的使用,简单PPT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等等。信息技术通识能力是指教师在备课、授课、总结反思过程中,完成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如多媒体素材资源的查找、下载、处理、整合、应用等能力。信息技术的学科能力是指与专门学科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能力,如数学课常用的几何画板、物理化学课常用的虚拟实验室、美术课用到的金山画王、Photoshop等。

3.课程资源建设

O2O培训模式中的线下学习课程安排比较传统,以讲座、观摩、实践、论坛研讨等形式开展集中培训。O2O培训模式中的线上学习课程是利用慕课平台,培训组织者通过互联网为参训者提供培训项目信息、培训内容清单、学习任务书、培训课件等资料,提供培训的一系列微课程及配套练习,提供具有问题解答、交流探讨等功能的论坛和即时通讯群,提供在线测试、考核评价,提供学员学习过程记录、个人学习数据统计和分析、学习问题诊断和建议。这种互联网学习环境能促使每个参训者融入进来,形成学习共同体,对线下短期集中培训起到有力的支持,和线下培训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可以使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成为长期的、可持续的培训,满足教师终身学习的需求。

慕课平台上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结构包括“学习资料模块”“微课程模块”“交流讨论模块”“考核评价模块”“学习管理模块”五个部分,为线下线上的培训实施提供有力的技术和内容支撑,如图2所示。

笔者以培训课程中的“多媒体资源整合”部分为例,介绍在线课程的建设过程:在“学习资料模块”里提供学案、学习任务单、课件、参考文献等;在“微课程模块”里提供精心设计、短小精练、为不同层次学习者而分层分类的一系列微课;参训学员在学习任务单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层次的微课程,通过观看微课来开展预习、学习、复习等活动,结合线下的集中培训,掌握多媒体资源整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各微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能合为一体。学员利用平台资源更有效地学习,养成多元化学习视角。多媒体资源整合课程微课内容如图3所示。

4.教学过程安排

多媒体资源整合能力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文本、图像、动画、音视频的技术手段,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将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改编成适合网络自主学习,以多媒体教案、学案、课件和微课的形式展现。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然后,任务驱动,引领学习者自主学习:培训师一开始就设置一个微课任务,让参训学员在解决实际任务的驱动下,紧扣既定目标,有目的地学习和综合运用多媒体的知识与技能,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掌握知识脉络;这样参训学员从做中学,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熟练掌握技能和方法。任务流程如图4所示。最后,借助慕课平台的丰富资源和活动,扩充学习内容,巩固培训效果;利用论坛和讨论区,安排学员与培训师、学员与学员进行交流沟通,让学习者提交阶段作品做展示,提交心得体会报告,记录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

5.培训项目实施

由培训组织者事先通知学员时间地点,在培训教室以面对面的形式展开第一次线下(Offline)培训。培训为期三天,包括O2O培训的流程介绍、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课题组根据训前的调研结果和事先的设计安排培训内容,采用专家讲座、优质课例展示、边学边练等培训方法,激发兴趣和热情。

由于信息技术是实践为主的课程,学员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在集中培训后即开展在线(Online)学习。学员在学习任务单的指导下,通过观看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当完成一个内容模块学习后,学员需要完成阶段性的任务。课程还设有相应的课后作业、讨论互动、作品展示、评价等,用来强化和巩固培训效果。

开展在线学习半个月后安排为期三天的第二次线下集中培训。这次培训主要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要求学员事先按微课大赛的要求在线完成各种实用小工具的学习,带着学习中的问题、带着多媒体习作来到培训教室。在面授的过程中完成选题、微教案、微学案、微课件的制作,完成教学过程的录制,完成微课的后期合成工作,并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由专家学者对学员作品进行点评打分,并评选出优秀作品。

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应以学员为主体,以学员的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为目的。为了有效评价培训的实效性,应充分发挥慕课平台的功能,根据登录平台的次数、学习时间长短、论坛发贴跟贴的数量和质量、作业完成情况、测验成绩、微课作品的等级等情况,对学员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

四、结语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能有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实效性,是教师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是“互联网+培训”的一种实践,很好地利用互联网搭建了一个长期、有效、专业的教师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安晓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王长丰。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2007,(7).

[3]李涛。整合学科课程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开发[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3086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