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爱国电影攀登者观后心得【精编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21505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爱国电影攀登者观后心得【精编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爱国电影攀登者观后心得【第一篇】

珠穆朗玛(藏文:jo-moglang-ma)就是“大地之母”

在当地藏民们的心里,称大地之母为第三女神,在老辈人观念里,她是不可逾越觊觎的,然而随着历史的车轮,推动者人民需要一步步攀登新的高度。

1960年突击小队一行人方五洲(吴京)曲松林(张译)杰布登顶(却由于没有保护好摄影机,致使未拍下360度影像资料)曲松林赤脚上阵为此冻伤脚趾并切断脚趾。后方五洲下放烧锅炉,曲松林回到被解散的登山训练场,杰布回老家看管羊群。接下来祖国也进入了一段艰难的历史时期。

1975年3月国家准备重新组建中国登山队并重新开启攀登珠峰的路程。气象组负责人徐缨(章子怡)从俄罗斯学习回来并加入中国登山队。为此,第二次攀登珠峰的历程拉开序幕,李国梁(井柏然),杨光(胡歌),林杰(陈龙)等来自四面八方的优秀青年都来到了这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北坳营地(海拔6500米)后勤队驻扎,突击队队长方五洲(吴京)继续前行,过大风口时(海拔7500米)突击队与大本营决定继续前行,却正面遇上风向突变,风暴来袭扎营物品都被吹跑,最后在大家的合力下终于保住性命,第二天杨光(胡歌)因为冻上了双腿导致出现意外只能暂停登山,准备回大本营,期间气象组一行人还与大本营失联,幸而方五洲(吴京)独身去营救徐缨(章子怡)等人,却遇上冰柱倒塌,方五洲(吴京)救了徐缨(章子怡)。方五洲负伤,李国梁(井柏然)自荐为突击队队长,年轻的共产党员们再次表了决心,一定会保护好摄影机,拍下360度影像资料。整装完后大家又出发了,在第三台阶时突击队还是比较顺利的攀登而上,但紧接下来的第二台阶,因为气象似乎有点异常可是突击队与大本营讨论后,突击队决定继续出发,但是意外来的太快,突发掉落山壁事故,李国梁(井柏然)为保护摄像机,自己割断了绳子牺牲了。由于这次事故,直接导致了登山队错过了最佳的空窗期,今年无法再等珠峰了。方五洲等人特别失落。但徐缨给方五洲带来了好消息,在连续勘测75天以上,测量海拔在6000--9000米,又发现一个短暂空窗期3--4天,大家都很高兴,讨论决定再次出发,然而路遇雪崩(气象组组长徐缨却因不适应珠峰温度而牺牲在珠峰上)最后方五洲等中国登山队九名队员成功登顶,立起觇标,拍摄了360的全景影像。

1975年7月23日,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珠峰最新海拔高度为米。

爱国电影攀登者观后心得【第二篇】

这学期观看了同学推荐的电影《刮痧》,在影片的最后听见丹尼斯可爱稚嫩的声音,他在随着父母的教授念着:“中国、北京、长城……”我顿时百感交集,是喜悦,是愤慨,还是无奈?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感受。我认为,《刮痧》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作品,适合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观看,具有诸多的成功之处。影片中的很多细节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因此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电影中的很多细节是值得咀嚼和深思的。一开始,许大同就说:“我爱美国!这里是我的家!”八年的美国生活已经让他有自信说自己是美国人,并且和其他美国人一样自豪地称爱国。但无论他的英文说的如何字正腔圆,心里对美国梦、美国生活有多么的热爱和眷恋,他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根植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却怎么也改变不了,这使得他在官司中处处碰壁。在为他举办的颁奖仪式上,丹尼斯和朋友的儿子打架,他会为给朋友面子而当众体罚自己的孩子,并坚称“打是疼骂是爱”,老爷子指出他这是“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呀”。后来,因为刮痧的事情他被指控“虐待儿子”,听证会上对方律师请来他那位上司证明他是否真的动手打过儿子,这位上司不敢对法官撒谎只能回答“yes”,许大同据此认为上司出卖了他而提出辞职,上司认为他所谓的因为尊重上司而打自己的儿子是不可理喻的“中国逻辑”时,许大同用汉语脱口而出“道不同不相与谋”。

听证会上对方请的另一个证人是当年给他儿子接产的护士,这位护士指出他在危急时刻曾经说过“保大人不管小孩”,他又一次用汉语脱口而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见他在说出满口纯正英语的时候,骨子里根深蒂固的还是“中国式”思维。也许这就是中国美籍华人(或称移民)的生存状态:已经脱离了生长自己身体和灵魂的祖国,飘洋过海努力奋斗,但要最终融入这个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社会却又是那么困难。

以至于在美国,他们好像是“东方人”,虽有绿卡但仍与美国普通民众格格不入,黑头发、黄皮肤是他们的一个“异类”标签;而和中国人比起来,他们又是不同的,他们在家里也要说一口纯正的英语,他们口口声声说自己爱美国,他们努力退去身上的中国印。同时,美国社会也是矛盾的对待着他们的,它接受他们作为它的子民,作为国家的成员,但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却无处不存在着对东方人、黄种人(矛头指向的就是华裔)却充满了歧视、轻蔑和误解。最可怕的是,当这种误解、歧视和轻蔑和美国号称“民主、法制、科学”的政治、法律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如电影《刮痧》中一样看似闹剧,却让人看得轻松不起来的事情。

美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刮痧,法律上也不承认其合法性,许大同在听证会上很激动地讲着“人体的七经八脉像无数小溪流向江河又奔向大海,气发自丹田又回到丹田……”,没有一个法官或是律师能够听懂,他们要求找医学权威来证明,可是这样的权威在美国根本就没有,于是案情的发展越来越让人揪心甚至愤慨:儿子丹尼斯只能被放在福利院,和被父母抛弃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以至于他认为父母是要抛弃自己;许大同这边的辩护却一次次失利……从《刮痧》中,我们看美国的法制,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这个社会政治和法律系统里,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维护这个系统的健康、透明而民主的运转,因此会有揭竿而起报警的医生和护士,有为孩子的健康和权利而舌战不休的律师,有以说实话为自己责任的证人;但当遇到了他们所不理解或不了解的事情的时候,当另一个遥远国度的传统文化和他们的commonsense产生冲突的时候,这种西方社会科学、严谨、民主的法律却成为他们固守自己偏执的一种武器,就如那个律师在法庭上故意惹怒许大同、用刻意曲解《西游记》的手段误导法官以达到自己赢得官司的目的。

影片在后半部分有不少感人的镜头,老爷子找到许大同的朋友——一个做版权辩护的律师约翰,连比划带画图告诉他不是许大同给丹尼尔刮的痧,而是他刮的。约翰问许大同的妻子——蒋雯丽扮演的简宁:“为什么他在法庭上要说是他做的?”简宁回答:“因为他是中国人。”这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答案!大同和他的父亲、大同和他的儿子、老爷子和孙子之间发生的故事,皆因为他们是中国人,在中国司空见惯的事情与道理,到了美国却说不清楚了,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被指控“虐待孩子”,却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

故事的转折是从律师约翰这里开始的。约翰自己找了一个中医去体验刮痧,这位中医一边用英语给他介绍刮痧的原理,一边在他后背上刮出了深深地痧痕,然后让他用镜子看自己的后背,问他是否感觉这是“虐待”,约翰终于明白了一切。圣诞节的夜晚,约翰去找原告方,告诉对方他有一个“两千年的理由”。而另一边,大同和妻子协商了分居,这样儿子好歹可以和妈妈在一起,而爸爸则不允许靠近。圣诞节的夜晚,这位痴情的父亲因为被保安拒绝回到自己家里而选择了爬窗户,他扮演成圣诞老人从一层爬到了自家九层的窗户上,整个过程有惊无险,一家人终于团聚,约翰和原本起诉他们的劳瑞娜一起来告诉他们:法官已经撤回了禁令。”最终,西方的法制和东方的传统在经历了苦难和艰苦的磨合后达到了一种“和解”和“融合”,孩子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妻子和丈夫也不再需要痛苦的分离。

这真的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是主题,表达了作为移民的中国人在一个民主、法制但又充满对别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误解的美国如何生存,如何融入美国的社会和政治生活,天生的不适应和排异性又让这种融合变得异常困难。但故事的结局是好的,我想,这个结局除了安慰台下心里早就为许大同遭遇感慨的观众们之外,更多的是想重复一个被外交家、政治家们重复了千万遍的真理:“无论是怎样的文化沟壑,只要相互交流就能达到谅解。”

《刮痧》中的刮痧,刮在孩子身上,刮在美国的法制身上,刮在美籍华人的心上,也刮在了我们每一位观众的心上。也许刮后印记难看,但温热微暖的感觉,却总是好的。“人之初,性本善”,正是因为人性中有共通之处,异质文化才有了从冲突到融合的可能。融合来源于真心的交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大同”的世界真的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爱国电影攀登者观后心得【第三篇】

中国电影在流量的地狱后,终于票房榜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像战狼2、流浪地球、哪吒等质量过关的作品出现,如果这次《攀登者》的质量肤浅,口号式爱国流于表面,那么这部电影或许会对中国电影事业造成新的伤口,因为资本们知道了,原来找吴京他们拍爱国的电影,就有的是人买单。这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爱国教育应该细腻的潜伏,而不是浮夸的表演,不然口号永远是口号,进不了年轻人的心。

说一百遍我爱祖国,都不如一首雪绒花能打动人心。

读一千遍祖国好,也不如一部《人生一串》能让人感叹:生在中国真好啊。

除了爱国,这部电影能拍好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

1、将当年的时局真实而朴素的描绘出来,尤其是冷战初期世界分裂的格局、1958中苏交恶,中国开始进入远无亲近无邻的格局、3年灾害实为人害的矛盾、1959西藏叛乱等等,这些东西哪怕是隐晦的提出,甚至能让攀登者们在脑海中有挣扎,也能提升电影的深度,如守望者中对冷战的思考(不考虑审查等因素)。如攀登者们感受到了时局的艰辛和底层官僚欺上瞒下的丑恶,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后来经过了一些事情了解到新生政权的脆弱以及执政者悔改的态度,决心为了国家暂且抛弃私人感情,一战到底。这样处理尽管仍然是商业片的套路,但深度就要好得多。

2、细腻的描绘雪山的宽广和人的渺小,人从未征服过世界,人始终只是自然界中小小的一员。虽然是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电影,但是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却不能抛弃,去过草原与雪山会感叹世界的伟力与人的渺小,那珠穆朗玛更应该被恭敬的对待。当然如果能回忆一下老毛当年爬雪山过草地的豪迈,对我来说更加分(毛粉狂喜)。

3、揭露人性的美丽。在绝境中往往能见证一个人的好恶,懦弱者往往贪生怕死,但死的也往往最早。坚韧者无所畏惧,所以连雪山也无法阻挡。如果立意不是自然的浩瀚,那就要描绘人的伟大。成功的商业片往往都能彰显主人公的无畏和坚强,而且都能有很好的过渡,从一开始的胆小怕事/坐井观天/无能为力,到后来的勇往直前抱得美人归,只要能很好的描绘出这个过程,不让人觉得是在侮辱大脑,都能有很好的电影教育效果。

4、揭露人性的丑陋。《寄生者》等韩国电影证明了,揭露丑陋的价值并不低于歌颂美好,这个世界不是迪士尼描绘的乐园,自私贪婪是从出生时就带来的原罪。古人云:慎独,因为在一个人的时候,丑陋不被人所约束而肆意张扬,真正的君子才能做到一个人的时候,仍能保持良善的品德,而我们都成不了君子。大雪山就是见证丑陋的良好机会,如果你们只有一杯水/一件衣服/一个馒头,此时就是你释放恶魔的机会,你抛弃了道德却登上了峰顶,回来后成为了英雄偶像,万人欢呼,达到戏剧化的高潮。

爱国电影攀登者观后心得【第四篇】

好莱坞电影《霹雳娇娃》昨日在南京举行媒体点映。该片由伊丽莎白·班克斯执导,“暮光女”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茉莉公主”娜奥米·斯科特、“黑美人”埃拉·巴林斯卡出演三位新“天使”。影片讲述了娜奥米饰演的艾琳娜研发了一款黑科技产品,因其能被改造成杀伤力武器而被数股势力觊觎。艾琳娜在博斯利的安排下与克里斯汀饰演的“叛逆天使”萨拜娜、埃拉饰演的“力量天使”简组成天使联盟。值得一提的是,《霹雳娇娃》也是“x教授”帕特里克·斯图尔特继《x战警》系列结束之后再度出山。

这部女性特工大片最大的看点就在于燃爆荷尔蒙的动作戏码。拳拳到肉的贴身肉搏,惊险不断的持枪血拼,跳伞、爆破,飙车……动作戏的“硬核”标配可谓是应有尽有。值得一提的是,“暮光女”小k在该片中也完成了极大的突破,从爱情美少女的形象转变为性感暴力、直率勇敢的查理天使。她不仅轮番变装,上一秒还是长发魅惑的性感甜心,下一秒就化身攻气十足的御姐。而且还承担起大部分的格斗戏码,拳拳到肉的动作干净利索,让人看得十分过瘾。

观《霹雳娇娃》有感。

作为好莱坞知名动作ip,《霹雳娇娃》系列在拍摄完第二部后,第三部迟迟未有动静。不过本月,重启后的新版《霹雳娇娃》将在11月15日中国公映。更换新鲜血液的新版《霹雳娇娃》,将由“暮光女”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领军。昨日,《霹雳娇娃》在沈阳提前点映。记者看到,想念刘玉玲的影迷们,要对新版抱有期待哦,斯图尔特的娇娃,一样很辣。

作为“特工”题材,《霹雳娇娃》的故事主角是三位美女特工,她们外表美艳又身怀绝技。第一部《霹雳娇娃》在登场后,就俘获了大批影迷。三位“娇娃”也跟《碟中谍》《谍影重重》系列一样,成为大银幕的人气特工。,《霹雳娇娃2》紧接着登场,延续了该系列的快节奏风格。老版的三位“霹雳娇娃”,分别是卡梅隆·迪亚茨、德鲁·巴里摩尔以及刘玉玲。该系列电影不仅让华裔演员刘玉玲在好莱坞站稳脚跟,更让中国影迷对她喜爱暴增。

在老版的三位女特工如此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新版《霹雳娇娃》的选人就显得格外重要。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娜奥米·斯科特、埃拉·巴林斯卡将接棒前辈们,成为新娇娃们。由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领衔的新队伍,对年轻人来说,更具吸引力。尤其是因《暮光之城》系列在中国人气大增的斯图尔特,将成为新版是否被公众接受的关键。

在昨日的点映现场,记者看到,对比老版,新《霹雳娇娃》的故事更加庞大。主要讲述的是天才科学家艾琳娜研发了一项足以改变世界能源产业的黑科技,但因其具有被改造成拥有强大杀伤力武器的可能性而受到各方势力觊觎,为避免产品落入邪恶势力手中,艾琳娜化身“智慧天使”,与“叛逆天使”萨拜娜以及“力量天使”简组成新天使联盟,与邪恶势力展开了斗争。

在动作场面上,新版的娇娃们充满青春气息,不仅拳拳到肉的贴身肉搏力量感十足,追击、飙车、枪战、爆破等动作场面也相当震撼。看来,吸引更多的新一代年轻观众,是新版《霹雳娇娃》的目标,这应该也是片方重启该系列的原因之一吧。

爱国电影攀登者观后心得【第五篇】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果站在珠穆朗玛峰上,相信这种远眺祖国河山的豪迈情怀会更加的浓厚,电影《攀登者》就为我们全景展现了这一过程,看完电影《攀登者》想到了人生,我们的人生只有不断向着山顶努力攀登,才能积累更多的经历和经验,才能高瞻远瞩,指点江山。拿破仑曾经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正是这样的豪迈气概和远大理想激励他不断去提高自己军事作战的能力,最终成为一个卓越的军事天才。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人,我认为,我们既要有不断攀登站在高山之巅的精神。

首先要树立远大理想。理想信念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会激励我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斗志,并且激发出不竭的动力。反之,如果一个人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就可能浑浑噩噩,虚度一生,甚至腐化堕落。因此,我们要有豪迈的气概和远大的理想不断的激励和提高我们自己的各种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作为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其次要磨砺坚韧意志。每个人的成长成才之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得到鲜花与掌声之前,也会遭遇挫折和失败,我们要有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坚强意志。无论身处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我们都要学会去磨练顽强的意志,使自己成长的更加坚强和勇敢,在面临各种暴风雨时候能够更加顽强的去战胜各种困难。

电影《攀登者》在向祖国献礼的同时,也在激大家要更加努力奋斗。而前行的攀登者就饱含着新时代下的奋斗精神。作为基层普通党员干部,除了要有鹰的羽翼能力,更要有攀登者的前进的意志、坚韧的耐性和自我清醒的认知,做新时代永恒的攀登者。

要有攀登者日有所增月有所长的前进意志。攀登者的脚步看似慢、实则快,关键是每时每刻在往前进。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学会静心沉气,学会自我审视,做到日日有作为、月月有进步。古语云,“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为政者要奋发图强,经常检讨并约束自己,才能防止心智颓废放纵不拘。在面临生活的各种诱惑时,能够始终努力保持前进的“方向感”,才能养成勤政的习惯和担当的自觉,才能清楚哪些事要顺应潮流奋起直追,哪些事可以视而不见顾自前行。八小时之内兢兢业业才能术业专攻,八小时之外做到好学笃信才能常勤精进。

要有攀登者不达目的绝不歇气松劲的耐性。“拙看似慢,实则最快。”这里面重要的原因就是“拙”字中蕴含的“坚持”二字。日常工作中,有的干部抱怨,“拼命去做这么琐碎的、不惹人注意的工作,没有人会称赞。”但是认真地、拼命地投身工作的人,终会精通各项工作,获得了不起的成就。就像南方的毛竹,刚种下去五年不见生长,但五年后却会在半年里长到30多米高。原因就在于不像表面上无所作为,而是把功夫用在了看不到的根系伸展上。党员干部要学习攀登者的这种耐性,在平凡工作中把每一项工作做好,在熟练中找到改革提升的出路,把准新时代工作轻缓重急脉搏。

要有攀登者不惧岁月流逝的自知和清醒。《淮南子》有言,“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事业之成在于学习,在于连贯,在于认识和自我的不懈努力。无论是天才还是平庸,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贵有恒。当下,少部分党员干部依仗自身的一些小技能、小才华,在工作中投机取巧,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和业务的熟练,变得心疏意懒混天熬日。党员干部干好工作,离不开对自我的清醒认知,离不开对优秀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艰苦奋斗的传统、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并不会因时代前进而淘汰,而一时之兴总会一衰再衰。奋不顾身的高远追求,源自看清自我的前提,就像塔尖上攀登者的慢与稳,恰恰源自内心对自我的清醒认知。

不出意外,电影《攀登者》的好评如潮,作为第一批观众,看完《攀登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活着要有“志气”。所为“志存高远,才能一跃千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更需要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每个人都要做新时代的主人,要在现实生活中临危不惧,以积极的心态创造人生的真谛。“人生没有更多出彩,只有创造更多精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切实捥起衣袖,大干一场,共同为美好的人生而努力。

以宽广的胸怀铸造人生的辉煌。

作为新时代的一员,要彻底地消除狭隘的心灵,要直面人生,直面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用宽广的心胸去包容你身边的人,如果你是一名父母官,你需要有慈母的心来对待所有的人;如果你是一名党员,你需要做好人民群众最忠诚的服务员,要时刻为他们的利益着想,带领他们克服困难,找到人生的归宿,更不能有抱怨的心理;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的群众,你更需要有宽广的胸怀,与身边的每一个人保持平易近人,拿出真心与别人相处,这样才能创造和谐的社会状态。当你有了这样的心境,你才能广聚人员,开拔美好的人生旅途,才能保证道路的顺畅。

以独特的风格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个没有“志”的人,是永远也不可能走向成功的,然而,很多人的“志”都不同,唯一同等的“志”,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因为人都会受一定的环境和社会所束缚,可以说是每一个人在创造中都有一定的独特风格,这种独特的风格造就了人生有不同的价值。很多人总想成功,可总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真正去实践。心中的那个“志”没有落到实处,导致人生的价值没有实现。

以坚强的毅力超越人生的极限。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要真正做到“不忘初心”,要学习前辈们敢于吃苦、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以坚强的毅力克服眼前的重重困难,发挥一名新时代建设者的作用,积极超越自我,强化自我,用责任与担当去迎接新任务,新挑战。毅力可以撑起美好的未来,一个毅力坚定的人,是不畏惧任务困难的,是敢于攀登高峰的,是着眼于未来的。新时代新阶段,每个人都有具备坚强的毅力,用强大的毅力阵容压倒一切困难和问题,使自己的人生充满无限的精彩。

爱国电影攀登者观后心得【第六篇】

“每天的付出和汗水,都是人生赋予我们的金牌”,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得冠军,主教练郎平写在微博的这句话,生动阐释“女排精神”之所以让人感动并代代相传,关键在于行动、力量和能力等重要“硬核”支撑。中国女排的辉煌成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依靠严格训练、团队协作和顽强奋斗一分一分拼来的;“女排精神”不是凭空喊出来的,而是历经时间与实践的检验,在一次又一次攻坚克难中提炼和凝聚起来的。学习中国女排、弘扬“女排精神”,显然不能停留于“被感动”,而是要立足本职工作岗位踏实付出,让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进步同频共振,将“女排精神”带给我们的热血沸腾,转化为立足本职追求卓越的强大动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女排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入围2019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实至名归;“女排精神”历久弥新,具有跨越时代的宏大力量,成为新时代追梦人奋勇担当的精神价值注脚。让我们坚持党的领导,近14亿中国人民手挽手、一条心、一股劲,在苦干实干中发扬“女排精神”,始终保持昂扬斗志,朝着胜利的方向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伟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爱国电影攀登者观后心得【第七篇】

把一段艰难岁月用商业片的形式拍出来,是为了后来者们能记住当年的先辈们是如何交付了自己才换回国际尊重。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很重要。很多人对于这部片的评价都是说感情部分多余;而我想,正是有了这些感情戏,能让我们知道,在历史上这些人不是英雄的简单符号,牺牲就是英雄的必备。

而是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有爱人,他们的牺牲,受的苦都是有人心疼的,是站在普通人的视角去看他们成就的伟业。英雄不是注定就要受苦受难才可以。背后的真实历史更加热血,条件比电影中更加艰难。为祖国骄傲。70周年快乐。

爱国电影攀登者观后心得【第八篇】

片子进入插叙,开始讲登山。雪山实景拍摄,场面确实震撼,运镜和特效可以说到位了,风声、冰裂开的声音、铁链崩断的声音都让人身临其境,心也跟着揪一下。(那时候觉得,蛮好蛮好)。

可是,老队长好像都还没说台词呢,就领盒饭了?!于是方五洲(吴京饰)接过重任,带领雪山f3实现首次登顶。其实片子到这里,“为捍卫领土而登山”这个主题就基本结束了,也让人很意外,毕竟此前宣发的重点都集中在这一主题,影片三分之一还没过就结束了。这就要说到叙事节奏问题了,虽然f3的生活经历了大起大落,但是就情节而言,始终缺乏小高潮。我甚至产生了一种想离场的冲动,这我在以往的观影体验中是没有的。那时看了看时间,放映还不到一小时。

后来因种种原因,时隔多年又有了更多次攀登。登山队召集了新成员,方五洲依然是一员猛将(这身体素质真是好啊!)可是曲松林(张译饰)却因为第一次攀登时冻坏了脚,被切掉了半个脚掌,与接下来的登山任务无缘。新人物的加入,稍微丰富了一下电影的内容,但也仅止步于此。因为编剧们似乎并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群像的刻画上,角色一多每人平均戏份减少,失去了展现人物弧光的空间。靠感情戏显然不能弥补这一欠缺啊喂,可在如此有限的时长里,加塞了两对人物的感情戏,这样的人物处理真的不明智。况且正面的塑造本就容易脸谱化,英雄人物更甚。演员的演技都没有问题,实在是剧本给的空间太少了,着实可惜……但配音多处跟口型对不上,有点不太应该(不过不清楚是不是因为审查等不可抗因素,所以不妄加评判)。

综合来看,影片值得称赞的是取材和特效。但是对于取材的切入点,展现太仓促,而特效又因为对几次攀登的重复展现慢慢失去吸引力,相似的航拍、手持镜头、特写及跳切容易让观众产生疲劳。所以,我认为电影完成度并不高,像是1篇围绕主题思想但不太合格的命题小作文。

个人向子怡姐姐现在这个年纪还能演少女,这种状态好让人羡慕啊……。

以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登山的时候不要当扛相机的那一个?!(惨还是李国梁最惨)。

爱国电影攀登者观后心得【第九篇】

电影《攀登者》讲述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克服万难,成功首次北坡登顶珠峰,并在1975年,于珠峰“第二阶梯”架设“中国梯”,成功精确勘测珠峰的“中国高度”两次大事件,证明了中国的毅力与硬实力。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爱国电影攀登者观后心得【精编10篇】”,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然而因为雪崩,登山队员方五洲不得已丢掉了摄影机。就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这次登珠峰甚至不被国际认可。

从1960到1975,中国的攀登者们遭到了20xx年的质疑与屈辱。第一代的攀登者们的遗愿如犹在耳,第二代攀登者们再次出发,向着世界第一高峰发起冲击。

终于登顶了,终于留下了影像证明。这个“终于”来之不易。看到预告里“为国登顶”这四个字我挺骄傲的。真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很自豪。

《攀登者》中登山运动员凭借着惊人的勇气、智慧和毅力,以搭人梯的方法创造了奇迹,他们在极其严寒和饥饿的条件下忍受着冻伤的巨大困难,成功的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了珠峰之巅。

现实生活中,中国的登山者在珠峰搭建的“中国梯”,让后来许多国家的登山队员顺利登上世界最高峰的。然而,几名登山队员也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部分登山员因严重冻伤做了截肢手术,落下终身残疾。就是他们的团结拼搏无畏艰险,映照着中国人永不言败、砥砺前行的精神,希望这种精神,也在孩子们的身上继续传承下去。

《攀登者》讲述了在没有高科技支持,没有先进装备护航的情况下,中国登山者们在全世界望而却步的珠峰北坡,用血肉之躯,铺就登顶之路,他们搭就“中国梯”,为世界打开通道,他们告诉世界,创造人类第一次,这就是攀登精神!

攀登精神是党员干部的灵魂。当前,我们正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学”在实处,还要“干”在实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是一句。

口号。

而是实实在在的“初心使命”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才能让人民群众从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攀登精神是党员干部的信念。正是有了这种泰“攀登精神”,才不怕山高坡陡,不惧道路崎岖,向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无论在多么恶劣与被动的境遇中,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脚步始终未曾停歇。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起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推翻了三座大山,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从此,泱泱华夏、烈烈神州,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近百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每一步发展变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人民生活的需求,让自然与发展同步,人类与山川共荣。这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样的实实在在,那样的坚持不懈。

攀登精神是党员干部的目标。当下,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勇敢追梦的新时代,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是执着的追梦人。我们,为赶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为了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建设者而自豪。我们只有团结一致、不懈奋斗,梦想才会照进现实,“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才会为我所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首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xx大以来的辉煌成就,让国人振奋,让世人瞩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是如此的铿锵;放眼未来,以十九大为新的起点,新时代的巨轮正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望魏巍泰山,听松涛澎湃。在民族复兴的路上,我们都是扛着重担的“登山者”。此刻,怎不心潮起伏?面对祖国的发展,人民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虚度韶光,还有什么理由不像泰山挑夫那样去奋斗呢?“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只要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就要立即“干”,脚踏实地地“干”,持之以恒地“干”!新时代东风劲吹,登山者岂敢懈怠?让我们饱蘸追梦的激情,做一名新时代的“挑山工”,实实在在地“走”,走出人民幸福的大道;勤勤恳恳地“挑”,挑起民族复兴之重任!

《攀登者》讲述的是为弥补1960年中国登顶所留下的遗憾,1975年,由“一代攀登者”方五洲(吴京饰)、曲松林(张译饰),“二代攀登者”徐缨(章子怡饰)、李国梁(井柏然饰)、杨光(胡歌饰)两代攀登者组成的中国“最强攀登联盟”,举国之力,向珠峰发起冲顶挑战。

在攀登过程中更是不断遭遇各种难以预测的危险时刻,多次命悬一线。在种种困难面前,众人未曾妥协,选择团结一心,带着向死而生的攀登精神,奋勇向前,展露骨子里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

“不到长城非好汉,登顶珠峰真英雄”方五洲和他的队员们正在前行,登上去,活下来,让世界见证中国奇迹。“冲顶中国高度,攀登永不止步”一步一步的向前,他们在挑战人类极限,他们在书写中国辉煌。山高绝顶人为峰!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么它的颜色一定是中国红。

这是一种坚持,一种信仰,给予我们前进的力量。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春华秋实,70年不屈不挠,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闪耀在天空,它承载了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为了共同的信仰,多少人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这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让我对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懂得了爱是一种力量,爱是一种承担,爱是一种荣耀,爱是一种回报,爱是一种奉献……今天的我们更要向爱护生命一样,爱护五星红旗,因为它神圣不可侵犯。接过长辈的旗帜,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

电影《攀登者》讲述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克服万难,成功首次北坡登顶珠峰,并在1975年,于珠峰“第二阶梯”架设“中国梯”,成功精确勘测珠峰的“中国高度”两次大事件,证明了中国的毅力与硬实力。

《攀登者》中登山队员们为了登顶,玩命往上冲,为了团队,坚决不拖后腿,为了梦想,砥砺前行。登山过程中,扑面而来的暴风雪,让原本容易的几十米变得举步维艰。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停歇,冷风直灌。

恶劣的环境,让人们由起初的信心满满,慢慢转为立场的动摇。有的人开始怀疑,开始麻痹,置身于死亡的边缘,带着一股令人恐惧的气息。

虽然,影片给人紧张的气氛,但是《攀登者》依然让人心潮澎湃,那种专注执着让人感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专注执着是一种心无旁骛的态度,更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竭其力,对待事业要有愚公移山的意志,有老黄牛吃苦耐劳的精神,着眼于大局,立足于小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新时代,敬业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在小到个人职业,大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上,都能专心致志,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1960年5月24日,人类史上中国人首次从喜马拉雅山北坡登上珠峰,令世人震惊,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成为家喻户晓的登山勇士,如今这部《攀登者》电影,又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登山精神。

登山精神就是要有勇于攀登、不怕吃苦、胸怀天下,团结合作,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精神。登山精神是让我们更好的去结合实际做好我们要做的事情,实现我们的目标。

扶贫攻坚好似登山,一座山登完了,还有山需要攀登,人生不到生命的尽头,就要奋斗不止。扶贫攻坚如登山,循径而上,则是在创造扶贫工作的辉煌。然而路途艰险,一路上重峦叠嶂,需要每个人付出代价。扶贫攻坚如同一座山峰,我们要想完美的成效就要勇于攀登,努力攀登。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登山如此,现在我们的扶贫攻坚也是如此,只要我们努力了,就没有无法逾越的障碍;只要我们努力了,就离我们预想达到的成功更近了一步;只要我们努力了,相信到20xx年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攀登者》讲述了在没有高科技支持,没有先进装备护航的情况下,中国登山者们在全世界望而却步的珠峰北坡,用血肉之躯,铺就登顶之路,他们搭就“中国梯”,为世界打开通道,他们告诉世界,创造人类第一次,这就是攀登精神!

攀登精神是党员干部的灵魂。当前,我们正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学”在实处,还要“干”在实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初心使命”,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才能让人民群众从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攀登精神是党员干部的信念。正是有了这种泰“攀登精神”,才不怕山高坡陡,不惧道路崎岖,向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无论在多么恶劣与被动的境遇中,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脚步始终未曾停歇。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起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推翻了三座大山,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从此,泱泱华夏、烈烈神州,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近百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每一步发展变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人民生活的需求,让自然与发展同步,人类与山川共荣。这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样的实实在在,那样的坚持不懈。

攀登精神是党员干部的目标。当下,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勇敢追梦的新时代,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是执着的追梦人。我们,为赶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为了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建设者而自豪。我们只有团结一致、不懈奋斗,梦想才会照进现实,“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才会为我所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首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xx大以来的辉煌成就,让国人振奋,让世人瞩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是如此的铿锵;放眼未来,以十九大为新的起点,新时代的巨轮正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望魏巍泰山,听松涛澎湃。在民族复兴的路上,我们都是扛着重担的“登山者”。此刻,怎不心潮起伏?面对祖国的发展,人民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虚度韶光,还有什么理由不像泰山挑夫那样去奋斗呢?“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只要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就要立即“干”,脚踏实地地“干”,持之以恒地“干”!新时代东风劲吹,登山者岂敢懈怠?让我们饱蘸追梦的激情,做一名新时代的“挑山工”,实实在在地“走”,走出人民幸福的大道;勤勤恳恳地“挑”,挑起民族复兴之重任!

《攀登者》讲述的是为弥补1960年中国登顶所留下的遗憾,1975年,由“一代攀登者”方五洲(吴京饰)、曲松林(张译饰),“二代攀登者”徐缨(章子怡饰)、李国梁(井柏然饰)、杨光(胡歌饰)两代攀登者组成的中国“最强攀登联盟”,举国之力,向珠峰发起冲顶挑战。

在攀登过程中更是不断遭遇各种难以预测的危险时刻,多次命悬一线。在种种困难面前,众人未曾妥协,选择团结一心,带着向死而生的攀登精神,奋勇向前,展露骨子里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

“不到长城非好汉,登顶珠峰真英雄”方五洲和他的队员们正在前行,登上去,活下来,让世界见证中国奇迹。“冲顶中国高度,攀登永不止步”一步一步的向前,他们在挑战人类极限,他们在书写中国辉煌。山高绝顶人为峰!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么它的颜色一定是中国红。

这是一种坚持,一种信仰,给予我们前进的力量。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春华秋实,70年不屈不挠,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闪耀在天空,它承载了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为了共同的信仰,多少人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这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让我对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懂得了爱是一种力量,爱是一种承担,爱是一种荣耀,爱是一种回报,爱是一种奉献……今天的我们更要向爱护生命一样,爱护五星红旗,因为它神圣不可侵犯。接过长辈的旗帜,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

电影《攀登者》讲述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克服万难,成功首次北坡登顶珠峰,并在1975年,于珠峰“第二阶梯”架设“中国梯”,成功精确勘测珠峰的“中国高度”两次大事件,证明了中国的毅力与硬实力。

《攀登者》中登山队员们为了登顶,玩命往上冲,为了团队,坚决不拖后腿,为了梦想,砥砺前行。登山过程中,扑面而来的暴风雪,让原本容易的几十米变得举步维艰。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停歇,冷风直灌。

恶劣的环境,让人们由起初的信心满满,慢慢转为立场的动摇。有的人开始怀疑,开始麻痹,置身于死亡的边缘,带着一股令人恐惧的气息。

虽然,影片给人紧张的气氛,但是《攀登者》依然让人心潮澎湃,那种专注执着让人感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专注执着是一种心无旁骛的态度,更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总书记强调:“要竭其力,对待事业要有愚公移山的意志,有老黄牛吃苦耐劳的精神,着眼于大局,立足于小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新时代,敬业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在小到个人职业,大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上,都能专心致志,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1960年5月24日,人类史上中国人首次从喜马拉雅山北坡登上珠峰,令世人震惊,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成为家喻户晓的登山勇士,如今这部《攀登者》电影,又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登山精神。

登山精神就是要有勇于攀登、不怕吃苦、胸怀天下,团结合作,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精神。登山精神是让我们更好的去结合实际做好我们要做的事情,实现我们的目标。

扶贫攻坚好似登山,一座山登完了,还有山需要攀登,人生不到生命的尽头,就要奋斗不止。扶贫攻坚如登山,循径而上,则是在创造扶贫工作的辉煌。然而路途艰险,一路上重峦叠嶂,需要每个人付出代价。扶贫攻坚如同一座山峰,我们要想完美的成效就要勇于攀登,努力攀登。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登山如此,现在我们的扶贫攻坚也是如此,只要我们努力了,就没有无法逾越的障碍;只要我们努力了,就离我们预想达到的成功更近了一步;只要我们努力了,相信到20xx年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也许你穷尽一生都不会攀登到珠峰山顶,但你心里一定要有一座山。那座山不一定要珠峰那么高,但会让你永远有一个奋斗的目标”——题记(摘自电影《攀登者》)。

《攀登者》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一部电影。1960年,3名中国登山者首次从最艰难、最危险的北坡登上了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然而,由于某些客观因素,这个“首次”攀登的记录没有被国际社会认可。20xx年后,1975年,9名中国登山者再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以中国人的行动成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做到了西方人认定做不到的事情!

电影《攀登者》中有一段描写1960年中国登山者在北坡8000米以上的某个路段,靠搭人梯登上悬崖的过程。因为搭人梯不能穿布满钉子的登山靴,所有攀登者就只能光脚踩在同伴的肩背。最终导致攀登者因冻伤失去了十个脚趾和半个脚掌。这是一个真实的细节,这位攀登者名叫屈银华。在观影过程中,我发现他无论身处何处都得拄着根拐杖,经常站不稳。这样一位为了攀登梦而毫不退缩,鼎力前行的追梦人,可想也是激励了许多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还有一句让我印象颇深的,一位攀登队队长说的话:“攀登对于那些无知的人来说,是地狱,但对于我们这帮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天堂”。它同时也在证明梵高的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过路的人只看到烟。”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在追梦的途中,你得接受他人的偏见,甚至是冷嘲热讽。

影片中,攀登队在向珠穆朗玛峰进发的时候,也遭受了许许多多灾难性的困难:暴风雪,雪崩,冰裂……每一个都足以致命,前前后后将近牺牲或严重受伤十余人,攀登队前队长甚至为了保存完整的录像证明,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摄像机的存在,尽管如此,中国登山队仍然继续完成祖国任务,在物资短缺,窗口期为时不多的情况下,中国登山队不断地创造奇迹,不但成功登顶,还准确测量出了珠峰高度,也是中国高度!这告诉我们:远大的目标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就算命运不公!

很多人都一直有个疑惑,登山对于那时的中国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我说,跟祖国的声誉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国的声誉都背负在中国登山队身上了,为什么呢?珠峰不仅仅是一座山那么简单,它关系到领土归属、国家的国际形象,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攀登精神的体现。据我所知,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与尼泊尔发生了一次争夺战,对象是珠穆朗玛峰,尼泊尔一直不承认珠峰是两国的国界,找了很多的借口,其中一条就是既然珠峰北侧是中国的领土,那你中国人怎么不登上去留下证据,而尼泊尔人已经冲刺了南坡登上了珠峰,因此登上珠峰成为了国家的政治任务,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登山运动,而是为了宣示国家的主权,保卫领土重要事件。为了能够登上珠峰,中国组建了自己的登山队。历时两个多月的艰难险阻终于把国旗插在了地球的最高点,这一幕不仅展示了中国人坚强不屈的精神,更加维护了整个国家的威严!这向我们传递的,是要捍卫祖国,捍卫领土的斗志与信念,为了这片领土,我们要把它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

《攀登者》恰逢祖国成立70周年庆典,它不仅回顾了祖国这70年来走过的一些心路历程,更是寄托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看来,攀登者攀登的不是珠穆朗玛峰,而是在一步一步向中国在世界的新高度砥砺前行!

爱国电影攀登者观后心得【第十篇】

看名字基本可以预测又是一部“主旋律”的电影。

据说,这是一部献礼片。

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

正逢上国庆档期,很多小伙伴已经猜测这部电影至少10个亿的票房了。

有网友质疑胡歌之前很少参与票房,怀疑胡歌的票房带动力。

而且胡歌的口碑真的不知道甩了张翰好几条街了!

又有章子怡坐镇,这部片子就算是想要票房冷淡也难了吧?

参考吴京这两年来的票房带动力,《战狼2》五十几个亿,《流浪地球》四十几个亿。

这两部电影已经排名中国票房榜上的冠军和亚军了!

这部《攀登者》是不是10亿稳如狗??只要质量上过得去,票房应该不是大问题的。

去找了一下登峰的历史背景相关资料,一下百感交集……不管从近代还是到现在,国外对中国始终保持的是最大的敌意,登顶成功居然国外还不承认,说没有影像资料!还说没有测试高度!我尼玛,气死我了,后来登峰只好拍摄,队长邬宗岳永远留在了珠峰,在队友下山的路上,他们发现了他早已冻僵的尸体和保存完好的摄影机。

登峰,不仅是攀登者性命的交付,更是对国家尊严的捍卫…英雄永垂不朽……。

最后啰嗦一下:

《攀登者》。

又是一句名言,为国登顶,寸土不让。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60年代为彰显中国国家实力和民族自信。中国政府以国家命令组织人员登珠穆朗玛峰。估计谁都知道,海拔8800多米的高峰。这是挑战人类极限。弄不好峰登不上,死一大半。

此刻政府下定决心,跑到国外买装备。我们一定要登,而且还要从北坡登上。当时外国媒体舆论哗然,简直痴心妄想。其实人家质疑你也不是没有道理。珠峰可以从两面登顶。尼泊尔这侧南面坡比较缓,容易登顶。北面简直是地狱。首先天气变化无常,非常容易发生事故,常年伴有10级大风。北面岩石坡度从70度到90度延伸,相当于死亡攀爬。更恶劣的是,高山反应和脑水肿,会让你精神崩溃。英国登山队,几次想从北面登顶都以失败告终。在组建国家登山队后,有几次攀登经历。这点困难还是没有吓住中国人。

氧气瓶就要占10斤,每人只能携带两瓶。高海拔,缺氧,而且要行军8小时以上。难度可想而知…山上天气风云突变。山脚晴空万里,山上可能会遇到暴风雨。即便在天气情况掌握良好,也会遇到麻烦。登山者在北面面临第一道关口——北拗这是珠峰和北峰的冰雪墙。100多米厚的冰雪墙,及其容易发生雪崩和冰崩。弄不好,全都死在这。

人生如果没有困难,还有什么意义。经过艰难行军,终于突破北拗,到达3号营地。可刚到达营地麻烦又来临,电台出现故障。对于该不该,再次向5号营地发起冲锋。身为队长的史占春,心里没底。按照基本规则,5500米氧气少一半。7000米氧气少三分之一。8000少四分之一。科学界普遍认为8000死是死亡地带。不仅要观察团队情况,也要考虑天气。这时大本营得知这两天天气晴好。必须要把消息传给他们。

大本营两位队员挺身而出。他们轻装上阵…大本营离队员距离长达17公里。这种短路程,正常人员也要走3天。前面还会遇到风险万分的冰山带,冰裂缝。他们两个人只用了24小时,就把消息传到队员手中。中国人用无法语言的魅力,抗争理想。即便前途特别艰难,也要迎难而上。到达7420米的时候,队员们要面临第二道难关。大风口,这里因为风的狭管效应,常年伴有大风。甚至可以高达12级风力…空气的氧气非常稀薄,往往人要吸几口氧气才能走。队员们的呼吸都会变成白霜,鼻孔都能堵住。他们艰难的越过大风口,队员王富州突然晕倒。

这位年仅24岁的小伙子,身体一直很棒。队友非常惊讶…当人们打开背包一看才发现。他一口气背了三个氧气瓶。对于这种条件来说,有氧气就是有生命。自己能多背一个,就能救人,成功就多一些。所有人都说,我也希望你能成功。当到达8600米的地方,队员再也继续向前。大部分一线队员,50%以上都不同程度冻伤。有冻掉耳朵的,有冻掉鼻子。就是为了轻装上阵走的快一些。他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队员只能下撤。

英雄不是勇往无前,生命是第一。有命你才能继续攀登高峰。怎么办?就这样放弃?这次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每年的4月到5月是攀登的最佳季节。错过日子,珠峰地区不确定天气会更多。经过讨论,二线候补人员跟上,进行再次登峰。其中就包括,王富州,许竟、刘连满、屈银华、贡布。

1960年5月17日举行庄严的誓师大会。他们高举五星红旗和毛主席半身像。誓要把两件东西放在地球之巅…由于之前登山经验,攀登比较顺利。很快就到达海报7600营地,就在这时报话机坏了。无法联系到大本营,也无法得知气象条件。这时候王富州站出来,激动的向大家表示。这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必须向前。后来他女儿回忆,当时父亲使命感很强。这就很像烈士,舍生忘死。他们必须为国家付出一切。除了克服心理恐惧,还要克服现实条件。氧气已经没有多少…由于大风的关系,食物已经刮跑。晚上他们五个人轮流一瓶氧气。贡布回忆,一晚上都没有睡好。第二天向顶峰发起冲锋然而他们还要面对最后一道难关——第二台阶。8680-8700多米有条坡度80度左右的斜坡。四周岩石陡峭光滑,没有着力点没人能爬上去。刘连满尝试多次,没有成功。商量后刘连满决定用自己肩膀扛起屈银华。可当时他们穿着8斤重的雪地靴。根本无法站立,屈银华脱掉鞋子,只穿线袜。身踩战友血肉之躯,一锤子一锤子,在岩石上打入冰锥。这才艰难走出这一关。

屈银华后来回忆,我这双脚没啥,只要登上珠峰锯掉都值得。爬过第二台阶后,刘连满也体力不支倒下。放弃意味死亡,把刘连满丢在这无异于等死。王富州和屈银华、贡布、决定,把氧气留给他。我们继续向前…刘连满望向他们三个人的背影,意识逐渐模糊。他想自己可能活不长…与其把这瓶珍贵的氧气浪费掉,还不如留给战友。他拿起笔写道,很遗憾没有和你们一起登上珠峰。我这次没有完成任务,任务由你们三个完成。

我氧气瓶有点氧气,你们回来用吧,可能会给你们下山有帮助。凌晨4点多,刘连满看到远处雪山上的脚印。他觉得他们三个成功啦。这时候不知道,什么勇气让他站起来。鼓舞自己迎接英雄凯旋归来。时间永远定格在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王富州,屈银华、贡布,成功站到珠峰上。这是首次人类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为这次成功,中国人付出巨大的代价。

有人冻伤成为终身残疾,有人像屈银华要截肢。很多人不禁发问,做这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到底为何?浪费钱而且成本巨大。在现代看来,这笔费用也是难以承受的。我找到一组数据。在中国现在组织登珠峰,每人45万左右费用。这笔钱是给公司团队费用。个人还要掏3万元装备费,食宿3-5千。登山出事故保险费3-6千。登山跟随人员小费1万元。后勤小费2-5千元。你想找一位向导每人5万。出事故要请直升飞机,5万元一架。现在你要登珠峰大概花费50-70万左右。当时这笔钱也是天文数字。为什么国家也要发疯登山?我看到最后才知道答案。登上珠峰的消息,国内外高度评价。

一改中国人,东亚病夫的污蔑。我们中国人,一点不比别人差。在我们看来国家荣誉和个人命运是一样的。人生就是一场无止境的攀登。有人中途放弃,而你却一直在坚持。万科董事长王石也登过珠穆朗峰。为什么很多名人都喜欢登山?其实登山不只是登上山头,人即使不来也只是一座山。真正征服的不是山,而是征服自己。只有征服,才会产生一种生而为人,生而为赢的自信和骄傲。因为这座山是人生的信仰。所以这部片,不容错过。

别的先不说了,一般情况下,观众最在乎的就三点,视效、剧情和演员。

视效所有人都可以放心了,看看花絮的取景,你还需要怀疑视效会有问题吗?那都是特么真的。我想大多数喜欢看电影的观众都应该知道,好的特效都是虚实结合。其实只要实的这部分做好了,添加虚的那部分就只是起到点缀的作用了。

第二点剧情,首先是真实事件改编,有底子在。再一个肯定是请了相关专业人士做了指导的。所以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第三点演员。这个已经没什么可怀疑的了。章子怡在中青年女演员中真的可谓是顶峰级了。张译也还算不错,另外三个感觉一般。不过也还好了。没有那种会让人出戏的烂演员。在这里可能有人要喷我了,我为什么要觉得吴京的演技一般。那就是个人的感觉而已,你没必要在乎的,你喜欢你尽管吹你的就行了,别来这里当傻狗乱叫。反正老子是一个都不粉。连梁家辉那种神级演技我都不粉,所以某某某的粉丝少来给老子扯淡。

所以以上三点都没问题,那就肯定不会是烂片了。因为观众最在乎的三个都解决了。那么唯一的问题是什么?导演。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怪喜欢用香港导演的,也不知道这导演的对大陆文化,特别是那个时期的文化了解程度有多高。他到底是会拍成写实风格还是戏剧风格也不知道。预告片中是两种感觉都有。看过他近几年的作品我感觉就是一般,不烂也不好看。不过早些年的《阿虎》和《黑侠》是真的好电影。豆瓣评分估计是被前些年那些爱装文艺逼的二货给搞底了。

不过我倒不期待这片。我感觉这片可能会比较像《绝命海拔》。当时看了那个片,几乎无感,拍的几乎快成纪录片的感觉了。可能是对这类题材不感冒。国内拍这个的原因估计是因为人家老美都拿中国元素拍一下,我们自己怎么不也拍一个。

如果这部片子专注于爱国教育,那么其实无论拍成什么样,都会有拥趸,老一辈们喜欢口号式的爱国,新一代喜欢深沉的爱国,无论这片子拍的深刻还是还是肤浅,都会有大量的粉丝为其买单。

但这样就值得满足了吗?

中国电影在流量的地狱后,终于票房榜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像战狼2、流浪地球、哪吒等质量过关的作品出现,如果这次《攀登者》的质量肤浅,口号式爱国流于表面,那么这部电影或许会对中国电影事业造成新的伤口,因为资本们知道了,原来找吴京他们拍爱国的电影,就有的是人买单。这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爱国教育应该细腻的潜伏,而不是浮夸的表演,不然口号永远是口号,进不了年轻人的心。

说一百遍我爱祖国,都不如一首雪绒花能打动人心。

读一千遍祖国好,也不如一部《人生一串》能让人感叹:生在中国真好啊。

除了爱国,这部电影能拍好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

1、将当年的时局真实而朴素的描绘出来,尤其是冷战初期世界分裂的格局、1958中苏交恶,中国开始进入远无亲近无邻的格局、3年灾害实为人害的矛盾、1959西藏叛乱等等,这些东西哪怕是隐晦的提出,甚至能让攀登者们在脑海中有挣扎,也能提升电影的深度,如守望者中对冷战的思考(不考虑审查等因素)。如攀登者们感受到了时局的艰辛和底层官僚欺上瞒下的丑恶,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后来经过了一些事情了解到新生政权的脆弱以及执政者悔改的态度,决心为了国家暂且抛弃私人感情,一战到底。这样处理尽管仍然是商业片的套路,但深度就要好得多。

2、细腻的描绘雪山的宽广和人的渺小,人从未征服过世界,人始终只是自然界中小小的一员。虽然是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电影,但是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却不能抛弃,去过草原与雪山会感叹世界的伟力与人的渺小,那珠穆朗玛更应该被恭敬的对待。当然如果能回忆一下老毛当年爬雪山过草地的豪迈,对我来说更加分(毛粉狂喜)。

3、揭露人性的美丽。在绝境中往往能见证一个人的好恶,懦弱者往往贪生怕死,但死的也往往最早。坚韧者无所畏惧,所以连雪山也无法阻挡。如果立意不是自然的浩瀚,那就要描绘人的伟大。成功的商业片往往都能彰显主人公的无畏和坚强,而且都能有很好的过渡,从一开始的胆小怕事/坐井观天/无能为力,到后来的勇往直前抱得美人归,只要能很好的描绘出这个过程,不让人觉得是在侮辱大脑,都能有很好的电影教育效果。

4、揭露人性的丑陋。《寄生者》等韩国电影证明了,揭露丑陋的价值并不低于歌颂美好,这个世界不是迪士尼描绘的乐园,自私贪婪是从出生时就带来的原罪。古人云:慎独,因为在一个人的时候,丑陋不被人所约束而肆意张扬,真正的君子才能做到一个人的时候,仍能保持良善的品德,而我们都成不了君子。大雪山就是见证丑陋的良好机会,如果你们只有一杯水/一件衣服/一个馒头,此时就是你释放恶魔的机会,你抛弃了道德却登上了峰顶,回来后成为了英雄偶像,万人欢呼,达到戏剧化的高潮。

………………。

可以写的东西真的很多,编剧阿来也是文豪级人物,我能想到的他一定能想到,只是我担心他因为各种原因而妥协,因为审查妥协,因为电影时长妥协,因为主演不能演反派的形象妥协等等。

因为妥协而使这部电影流于表面,是对所有观众期盼的犯罪,也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犯罪。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292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