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专业(通用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专业(通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第一篇】
科学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事物,但我们所能够知道的是甚少的;而我们如果竟忘记了我们所不能知道的是何等之多,那么我们就会对许多极重要的事物变得麻木不仁了。另一方面,神学带来了一种武断的信念,说我们对于事实上我们是物质的事物具有知识,这样一来就对于宇宙产生了一种狂妄的傲慢。在鲜明的希望与恐惧之前而不能确定,是会使人痛苦的勒索如果在没有令人慰藉的神话故事的支持下,我们仍希望活下去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忍受这种不确定。无论是想把哲学所提出的的这些问题忘却,还是自称我们已经找到了哲学问题的确凿无疑的答案,都是无益的事。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困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想这些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了。
每一个社会都受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方面是过分讲纪律和尊敬传统而产生的僵化,另一方面是个人主义和个人独立性的增长使合作变得不可能,因而造成解体和对外来征服者的屈服。一般说来,重要的文明都是从一种严格和迷信的体系出发,逐渐松弛下来,在一定的阶段就达到了一个天才辉煌的时期;这时,旧传统中的好东西继续保存着,而在其解体之中所包含着的那些坏东西则还没有来得及发展。但是随着坏东西的发展,它就走向无政府主义,从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一种新的暴政,同时产生出来一种收到新的教条体系所保证的新的综合。自由主义的学说就是想要避免这种无休止的反复的一种企图。自由主义的本质就是企图不过疼就非理性的教条而获得一种社会秩序,并且除了为保存社会所必须的束缚而外,不在意更多的束缚来保证社会的安定。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第二篇】
国内大学开设西方哲学史的课程由来已久,据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在其所著《西方哲学史简编》中所述,早在19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就已开设有“西洋哲学史大纲”课程。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深人影响,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等课程一道,成为高校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30多年,哲学专业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各大高等学校逐步设立门类齐全的哲学专业,思想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哲学专业教育和教学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重要的成就,逐渐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高校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西方哲学史的课程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其研究也越来越具体和深人,相关的专著和译著越来越多,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学者层出不穷,与国际学术同行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和密切,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爱并投身到对西方哲学的学习和研究中。
二
哲学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出现的。从古希腊哲学一开始,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之学”,是对智慧的一种热爱和追求。当以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为首的所谓“智者”(sophist)以拥有智慧自居时,苏格拉底却坚持认为人的所谓智慧没有多少价值,甚至根本没有价值,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才配享有,而人充其量不过是爱智慧而已。正因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人“自知其无知”,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才是我们追求一切智慧的起点;才会如此地热爱智慧、向往智慧、渴求智慧,乃至去追求智慧,这就是哲学。所以,哲学本质上并不侧重于一种现有的或既定的知识,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思考状态、一种系统性反思和批判的思维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思想史的学习以一种概要化的方式为后来的思想者展示前人思考的阶段性成果,经典原著的阅读重现了前人展开思考的具体过程,而对哲学问题的持续思考则是不同时代、不同处境下的不同思想者之间展开深人的思想互动、思想砒砺的真正桥梁和纽带。因此,思想史的学习、经典原著的阅读和哲学问题的思考为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的完整的哲学之思。
三
从宏观层面上讲,把思想史的学习、经典原著的阅读和哲学问题的思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最基本原则就是要从理念上回归哲学的本质和哲学教育的本质,以真正哲学性的方式来展开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实践活动。不把西方哲学史当作一套既有的、固定的和僵化的知识体系,而是用一种自由、开放和对话的心态去学习西方哲学史,同情地去理解并拒绝以贴标签的方式来简单化地看待和处理西方哲学和西方哲学家的思想,要学会用每个哲学家的眼光去看世界,把西方哲学史的教学看作是一场场充满了自由批判、自由思考和自由探索的思想自由对话,从而回归到哲学教育和哲学学科的真正本质。从具体操作层面上讲,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四
本文力图探索出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实际可操作性的教学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案,以便真正有效地把西方哲学史、思想史的学习与西方哲学经典原著的阅读理解,以及针对西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与讨论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形成较完整的计划和方案,这些计划和方案具有一定的实际可操作性,能够运用到实际的西方哲学史教学活动中去。将基于问题和原著阅读的西方哲学史教学模式逐步试点,并渐进推广到哲学系本科的西方哲学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对其实际运用效果的反馈和评估不断加以改进和修正,最终能够把这样一种基于问题和原著阅读的西方哲学史教学模式加以普遍推广并形成哲学专业教学和专业教育的基本模式。笔者认为,最终的衡量标准应该着眼于以更完善、更科学的教学模式来推进国内哲学教育特别是西方哲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第三篇】
人生犹如一场旅行,有时候可以放慢脚步。一本书,一次光合作用,卸下心中的负累,诞生美好的力量。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身心的光合作用,带我们发现更美好的风景。读一本好书,开启你的光合作用,在阅读中发现世界。
我想毕大家都读过《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吧!这是一个从小伴随我长大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说,三国时期有个叫孔融的小孩。在他四岁那一天,他父亲托人从外地买了些梨。他把大的梨让给了长辈和兄弟姐妹,而他自己却拿了一个最小的梨。父亲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父母对孩儿有养育之恩,自然应该吃大梨;我比哥哥姐姐小,做的事比哥哥姐姐少,自然应该吃小梨;弟弟妹妹比我小,所以我应该多多照顾弟弟妹妹。”他的做法是正确的,如果换作我们现在的一些小孩子,巴不得拿一个最大的,如果没有拿到大梨,我估计他们会在地上打滚吧!
记得有一次,爸爸下班晚了些,妈妈将饭菜热了又热还是没有等回爸爸。我实没忍住饭菜的可口诱人,偷吃了一口。不料,却被妈妈发现了。“鑫鑫,我平时怎么教你的?!做人要有长幼有序的观念,你爸还没回来你怎么就先吃了?!《弟子规》上怎么说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读书要学以致用,不能只是喊口号。”妈妈的那些大道理劈头盖脸地压过来,压得我都喘不过气来。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比父母长辈动过筷子。
孔融让梨给哥哥吃,是因为他对哥哥生有恭敬之心。这就是所谓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百善孝为先”,孝顺老人,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继承和弘扬这份美德,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更美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第四篇】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因此"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此刻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它需要有什么来明白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职责。人类根本的职责,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状况来看,只有持续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第五篇】
我象村里最年轻的人一样年轻,象村里最年迈的人一样年迈。――泰戈尔。
群众永远生活在无知的洞穴之中。――柏拉图。
痛苦就是被迫离开原地。――康德。
人生在世,不过是过路的旅客。――托马斯.阿奎那。
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伏尔泰。
人的本性就是追求个人利益。――亚当斯密。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卢梭。
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叔本华。
人最容易忘记的是自己。――克尔凯戈尔。
只有那些从不仰望星空的人,才不会跌入坑中。――泰勒斯。
存在就是合理,合理的也都要存在。――黑格尔。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叔本华。
把精神说清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维特根斯坦。
人们惧怕自由和责任,所以人们宁愿藏身在自铸的樊笼中。――弗兰茨.卡夫卡。
我手中的灯笼,使眼前黑暗的路途与我为敌。――泰戈尔。
思想不是你要它来它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去。――叔本华。
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苏格拉底。
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泰勒斯。
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黑格尔。
凡是活着的就应当活下去。――费尔巴哈。
假如进化的历史重来一遍,人的出现概率是零。――古德尔。
客观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谢林。
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叔本华。
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尼采。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培根。
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霍布斯。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一切确定的皆否定。――斯宾诺莎。
知识归根结底由经验而来。――洛克。
没有物体,只有运动。――伯格森。
一开始,问题就是要把纯粹而缄默的体验带入到其意义的纯粹表达之中。――胡塞尔。
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海德格尔。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荷尔德林。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维特根斯坦。
人的意识屈从于物化结构。――卢卡奇。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第六篇】
可以说,在苏格拉底之前,人类的意识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导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诚之中呐喊世界是一团不灭的火焰,可以听到荷马在疯狂之中演唱神与英雄们强大的力量;而到了苏格拉底,人类就开始冷静思考了,思考着人类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种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静的理智浇灭了,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诗人的力量可以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柏拉图的已经观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是诗人:他用冷静的理智来反对酒神的迷狂,却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与其说他的“理念”是一种单纯的哲学,不如说他创造了一种关于美的意境,天地万物都可以归服于“理念”的名义下,这何尝不是人类意识中那种最纯粹的、统一的关于宇宙初生之美的体验呢!美在第一双眼睛看来是不可言说的,而柏拉图却说了出来!在无意之中,柏拉图的“理念”接近了上帝,可他终究只是接近。在苏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家则是和上帝融为一体的,他们就是神。可以说,柏拉图是最后一个体验到古希腊那种酒神的迷狂的人,而柏拉图之后的人更多的是看到他那种冷静的理智,仿佛再也听不到诗人那疯狂的呐喊了,仿佛再也没有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体验了。
与其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哲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科学家,因为他力求哲学像科学研究那样明晰。关于哲学和美,到底是偏向于纯粹的形上的思辨,还是偏向于严谨的富有逻辑的对自然万物的精确的观察和把握,亚里士多德选择了后者。自然万物那种朦胧之美变得清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距离拉近了。以上所说的人类意识中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三种认识方式中,科学的认识方式的力量在逐渐强大,开始被确立了起来,这也表明人类自身的分界变得明显了。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老师柏拉图那种冷静的理智,但他比柏拉图更彻底的抛弃了激情和诗人。他在观察宇宙万物时,更像是带着一架显微镜。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物理的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宇宙,富有秩序而有那么机械。他在寻找宇宙万物的原因时,他发现了“不动的推动者”或者“第一推动力”。可以说,柏拉图是完全沉浸在一种关于美的幻想中发现了“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基于对现实的冷静观察而推出了宇宙万物的原因,这种差别何其之大啊!从此以后,一种机械的思维方式开始统治人类的意识,诗人的激情在机械的碾压下变得微弱,最终也熄灭了。那第一双眼睛看到的纯粹的美似乎消失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哲学家。他们开创了所有的哲学命题,可他们之间又有如此巨大的分界:柏拉图是一个诗人,他用激情体验着宇宙的美的统一;而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科学家,他用冷静的理智规范着宇宙机械的秩序。在他们以后的时代里,在基督教的世界里,人类的意识中几乎始终贯穿着他们两人的思维方式。
人类的文明的历史到底是向前推进的还是后退的?这其中蕴含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方式,一种是科学的,一种是哲学的或宗教的。我想,之所以会请出那位全能的上帝来统治一切,是因为人类已经陷入了混乱之中。这种混乱从哪里来?从可见的方面来说,是维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伦理道德衰落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类的自身出现了分界,即那三种认识方式的正式确立。人类的意识不再是和自然万物浑然一体的了,但是人类的却在不自觉的做着种种努力。上帝是什么?或者说神是什么?他不再是人类的童年时期那种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神秘存在,上帝不是水,上帝不是一团火,上帝也不是数,而是上帝与自然万物分离,已经超越于自然万物之上了——是上帝创造了一切,甚至,柏拉图的“理念”也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力”。这可以说明人类与外部世界已经确立了明确的分界,因为上帝是人创造的,上帝并非是在自然万物的宁静中向人显现的。上帝只是人类企图回归自然万物的努力的假设。此外,上帝也变成了一个“人”,他具备了人类的一切善良美好的情感和美德,以及自身中具备的产生“恶”的因素。让我们再回想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力”的科学假说,当人类科学的和哲学的认识方式不能推出那可以无限回溯的宇宙万物的成因时,人类便假定了一个静止的第一原因,这表明了科学和哲学已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了。于是人类便假设有一位超出了人类的经验和理性的上帝,这便是宗教信仰。可以说,人彻底的从自然万物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但是又落入了这位创造自然万物并又具有人的品质的上帝的“奴役”。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第七篇】
作为一位非哲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西方哲学史真的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对哲学思想的了解,我不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现代西方哲学史所得到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第一段:理性的崛起与启蒙运动。
西方哲学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哲学家,但对于现代西方哲学史而言,启蒙运动可谓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是理性主义,即强调人类理性的重要性和理性对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力。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智慧和理性来摆脱迷信和封建势力的束缚,进而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繁荣。对我而言,启蒙运动是一个非常有启示性的时期,因为它让我明白了理性的力量,同时也提醒我们必须小心对待理性的盲目崇拜,以免陷入了连理性都无法解决的境地。
第二段:实用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兴起。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中,实用主义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实用主义的哲学家们强调实践和实践结果的重要性,强调实践对于哲学理论的约束。同时,自由主义也得以兴起,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责任,批判了过度强调国家权力的专制主义。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对我的启迪是,坚持实践取向和自由思想之间的平衡与调和,并在实践中审慎权衡选项,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第三段: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
现代西方哲学史中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强调人类的自由和选择,认为人生的意义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在人类自身的自由选择中建立的。后现代主义者则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批判了过度信任理性和知识的权威主义。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对我的启发之处在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应该来源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我们必须尊重文化多样性和知识相对性,拒绝一切武断和唯一真理。
第四段:后人类主义和虚拟现实的出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后人类主义和虚拟现实的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后人类主义者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基因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手段改变自身的基因和生物特征,进而变得更加强大和复杂。虚拟现实的哲学家们则强调虚拟现实对于人类群体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对我的启发是,我们必须审慎评估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科技不能解决我们内心的存在问题和个体的自我实现。
第五段:反思与展望。
通过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史,我不仅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人生和人类文明的意义也有了更加明晰的了解。无论我们采用哪些哲学思想和观点,我们都需要审慎地思考和评估。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自我修正,以便更好地面对将来的人生和社会。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以期在道德和文明的道路上向前迈进。
总之,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中,每个时期的思想都具有其时代性的特征。这些思想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也折射了各种文化和政治力量的角逐和较量。即使在当今很微弱的某些文化或哲学流派中,我们也能够发现坚持理性的、实用主义的、自由主义的、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的、后人类主义的和虚拟现实主义的思想的影响。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保持谦卑的心态来欣赏历史上的哲学思想,并从中吸取生命的启示,同时对现实社会问题有更清晰的思考。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第八篇】
其一,"他宣扬友爱,不仅仅是全人类之间的友爱,而且还有人与动物之间的友爱。"。
这句话表现了犬儒主义者宣扬友爱,并特别提出要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犬儒学派的主要教条是,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这个"善"的表现方式之一就是人首先要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也是最单纯、最简单的"善"。
记得之前看的一部纪录片《第三极》,主要讲述的是青藏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在藏北,狼深夜潜入一户居民家的牧场里,吃掉了二十几只羊,这些狼直接咬断羊的脖子,虽然存在侥幸的羊有的没被咬死,但是脖子上的伤痕会影响它们接下来的进食,一两天后也会死。牧民们虽然很讨厌袭击羊群的狼,也采取报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为这样政府会有补贴)。但即便是这样,这儿的居民还是会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救回几只走散的小狼崽,因为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如果不救小狼崽,它们就会饥寒交迫直至冻死,这些居民虽然痛恨狼吃羊,但还是会把小狼崽带回来,并用那群袭击羊的狼吃剩的羊肉喂饱小狼崽。在他们的心中,只要是生命,都应该被拯救。
这种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表现了人类对于生命的敬畏。
其二,"凡是能享受本能的幸福的人,就不是能创造出种种形而上学的乐观主义的人;形而上学的乐观主义有恃于对于超感世界的实在性的信仰。在那些在世俗的意义上是不幸的,但却决心要在理论世界中寻求一种更高级的幸福的人们中间,普罗提诺占有着一个极高的地位。"。
读到文中的这句话,总是隐约中感觉文中"享受本能的幸福的人"就像生活中不思进取的人,"形而上学的乐观主义的人"就像是生活中有追求且目标坚定的人。"形而上学的乐观主义有恃于对于超感世界的实在性的信仰"就好比是自己认清自己的实际情况,并基于此有更明确的目标和追求,这个内心活动的过程多半是不为人知的。因为有着丰腴的精神世界和自己坚定不移的追求,无谓世俗的眼光,坚持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
就如在工作中,对于同一份工作,它可以带给你稳定的收入,在同等条件下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工作时长适宜,工作内容也容易上手等等。对于生活中随遇而安的人,他可能认为这份工作虽然是我不喜欢的,但是我也不指望它可以带给我权利和地位,只要温饱的生活和轻松的工作即可,所以对于工作和生活可以安之若素。但对于一位对工作有要求的人,他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有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给自己设立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为自己充电,以保证自己在实际工作中能将每一天过的充实而有意义,不断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最终实现自己的抱负。
结合目前刚入学的自己而言,好多朋友羡慕"象牙塔"里的生活,他们常常感叹在学校又可以无忧无虑地学习和生活。但实际上,我们都发现开学一周以来并不轻松,应该是远比自己想象中的要更加忙碌。起初我总会担心在校的时间只有一年,把自己陷于"焦虑"中,因为对未来,自己心里是没有谱儿的。比如会害怕时间过的太快,自己没能学到足够多的知识;对于某些课程的学习,也更感吃力,比如多元分析与spss;还有上文化与心理这门选修课的时候,我会因为这堂课需要分配给每位学生来讲课而打退堂鼓,等等。
但对于这种种的问题,首先确实是需要时间去尽早地适应;其次,最主要的就是改变自己做事的心态。关于硬性的知识漏洞,比如学起来很吃力的课程,我们决定去听本科的课程来补习;对于上课形式的不同,能做的是先要改变心态,勇于去尝试,在课下做好充足的准备。最后,等我发现需要这样做的时候,我就不再担心时间过的太快,反而回想这一周,还是很有收获。
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脚踏实地,坚定自己的目标,不做不思进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