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思政教师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云海发表时间 368981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思政教师主题教育心得体会”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思政教师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提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的重要论断。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现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系列重要论述,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的本体论维度、立德树人高度的认识论维度和适应新时代的方法论维度对"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

一、把握好思政课和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

思政课兼具教育性和意识形态性,因此,把握好思政课程和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才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深刻内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首次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意义考察意识形态问题,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从而打破了意识形态的抽象性理解,进而揭示了作为观念的意识形态与社会物质生产之间的内在关联,使之有了更为坚实和更具解释力的社会存在基础。在此基础上,针对意识形态的抽象理解,进一步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现实的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及其物质生产的历史进程,成为考察意识形态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在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和交往过程基础上,建构起国家、社会组织及其观念的上层建筑。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学校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织,成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前沿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重要阵地。从而,也使社会主义德育为重要内容的思政课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这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而"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受统治阶级支配的。"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精神生产的产出物即意识形态,本质上主要体现为统治阶级的思想,而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及其在观念上的诉求都被赋予了普遍性的形式并反作用于物质生产的全过程。这也决定了开好思政课,必须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的本体论维度出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贯穿于思政课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学实践之中。这不仅仅是思政课必须直面的理论逻辑,也是党管教育百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要义。

二、把握好思政课和立德树人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从生命成长的规律出发,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不但需要精心引导,更需要遵循成长规律的培育。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论断。只有从立德树人高度的认识论维度领会这一重要论断,才可能从思想认识上坚定思政课独特的德育理念、目标和重点。

首先,思政课要明确德育理念。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考察时指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从认识论的高度为正确处理思政课与立德树人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政课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德育课程理念,建构起知识传习、素质提升、能力提高与价值引领相融合的德育课程,更为充分地发挥好思政课的立德树人作用。

其次,思政课要明确德育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培养人的目标是什么要搞清楚,现在非常明确坚定地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的德育目标就是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而经由精神建设这一思想路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做出正确抉择。

再次,思政课要明确德育重点。开设思政课,其重点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旁观者,更不是反对者。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是党领导的学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学校最鲜亮的底色。为此,学校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和思政课有机融合为重点,把德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实现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

三、把握好思政课和适应时代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改革开放以来,党通过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不断探索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党中央也先后出台10多个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对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不断推动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解决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围绕这一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进一步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这里的"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如何适应新时代特征、如何适应生活世界和如何适应学生成长规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论指南。

首先,开好思政课,要以问题为导向把握新时代特征。在问题与时代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不同的时代各有其特殊性问题,每一时代的特殊性问题就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时代的时代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课题必然对思政课提出全新的时代要求,能否回答新时代课题,成为能否开好思政课的全新挑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从方法论维度提出的"适应不适应",就为开好思政课提供了具体抓手。新时代的中国,脱贫攻坚、反腐倡廉、扫黑除恶和北京冬奥委会等都是极具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的时代课题。思政课就要从这些时代课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时代课题中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故事讲深、讲透、讲活,使学生真正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道理。

其次,开好思政课,要从人的生活世界出发。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就在其所处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关系中。因此,作为对人的教育的思政课,同样要从人的现实性和生活世界出发。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开门办好思想政治教育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紧密结合和深度融合。因此,大思政课的"大"就不仅仅体现在课堂物理空间的拓展,更体现为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容纳。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政课是"家一校一社会"的整体性工作。因此,要坚持思政课的开放性,从人的现实性、人的社会关系性出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小课堂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大课堂结合起来,从青少年及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现实生活出发,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从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等维度出发,回应他们的内心关切,使其更具现实性、吸引性、互动性和包容性。

再次,开好思政课,要遵循目标设置理论适应学生成长规律。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的教育质量和水平不单单决定于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更取决于能否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进而择取与之相适应的授课内容及其可接受的教学方法。因此,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不是设计得越高越好。相反,从"洛克定律"的目标设置理论出发,教育目标既不能过高,以至于高不可攀而失望;又不能过低,轻而易举地达到反而使其感到幼稚。最适合的目标就是宜采取就近原则,亦即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既体会到目标设置的难度又感受到目标实现的成就感。为此,思政课教学方法论就需要不断创新,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尤其针对元宇宙一代,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融人思政课的全过程,使课程不但有内容,更有乐趣,使学生不但知之好之,更能做到乐之。我们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开好思政课不但要把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的本体论问题,更要解决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认识论问题,还要解决"适应不适应"的方法论问题,为不断提高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夯实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3689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