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男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实用5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实用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男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实用5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第一篇】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人的重要任务。然而,教师的职业发展也需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和进步,而阅读是教师重要的学习途径之一。教师必读书籍也是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应该去学习的必要内容。下面,笔者将分享自己在阅读教师必读书籍过程中的体会和心得。
第二段: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由教育学和心理学组成的跨学科学科,其研究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教育事实。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发展规律,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教师必读书籍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可以让自己更了解学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段: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对整个课堂学习环境的管理、组织和控制,是保障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也需要阅读相关的教师必读书籍,了解如何在课堂上掌控情况、避免冲突和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懒散、厌学和不积极的现象。
第四段: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对于教育行业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必读书籍中的教育法律法规内容,可以帮助教师认识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和教育法律法规有关的重要政策措施,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和规范教学行为。
第五段: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必读书籍的内容,也包括教学方法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只有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创新,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第六段:结论。
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读书籍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可以让教师了解并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技巧,达到更好的教与学效果。因此,我希望每位教师都能够认真阅读这些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为下一代做出更多贡献。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第二篇】
第一段:引言(200字)。
作为一名教师,阅读是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书不仅能扩展我的知识与视野,还有助于我提升教学水平。自去年开始,我开始记录读书笔记,并反思自己的阅读体验。通过这个过程,我深刻体会到读书笔记对于教师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体会与心得。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教师读书笔记的理解与体悟,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启示。
第二段:记录与总结(200字)。
读书笔记的核心作用在于记录与总结。通过记录关键观点、要点和作者的论证过程,我可以更好地理解书籍的主题和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我将重点标记并摘录关键句子,以便于后续回顾与讨论。在总结部分,我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书籍的内容和观点,以加强自己对书籍的理解,并为今后的教学备课提供依据。
第三段:思考与批判(200字)。
读书笔记不仅是简单地记录,更是一个思考与批判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提出自己的质疑或反驳,并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对比。这样的思考和批判能够培养我对书籍的理解深度,并且提高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笔记中,我会记录下这些思考与批判的过程,从而在教学中能更好地应用这些思想和见解。
第四段:与他人交流(200字)。
读书笔记也为我与他人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在阅读完一本书后,我会与同事、朋友或其他教师进行讨论,分享我的读书笔记,听取他们的观点和反馈。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能够开阔自己的思路,得到更多的启示,并且发现一些自己未曾想到的问题和观点。同时,这样的交流也有助于我建立起良好的教育资源分享网络,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五段:应用与反思(200字)。
读书笔记的价值在于应用与反思。在教学中,我会根据读书笔记中的观点和见解,进行教学设计和准备。也会在实践中发现哪些观点和方法行之有效,哪些需要改进和调整。通过不断应用和反思,我能够将读书笔记中的知识与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智慧,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
结论(100字):
通过记录与总结、思考与批判、与他人交流以及应用与反思,读书笔记成为我提升教学水平的关键工具。它不仅帮助我扩展了自己的知识与视野,更使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书籍的内容与观点。读书笔记帮助我与他人分享与交流,并能够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因此,我十分鼓励广大教师也能够认识到读书笔记的价值,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第三篇】
“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我想这是每位老师的一个目标,那同样这也是我的一个目标。不过,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却不是这么容易的,那最近为了使自己能达成这一目标,我在各方面做了努力,同时也选取了相关的书籍阅读,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叫《与优秀教师同行》的书籍。那有人说过:“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当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成为伯乐,都能成为优秀的教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水缸,一个粮仓。那样,就能在幼儿们成长的过程中,随时随地的给予和引导。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达到这样的状态呢?我认为只有一种途径:那就是不断的学习、读书,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师先贤古人之言,践优秀同行之径。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精华,创新一条自己的道路,独辟蹊径。
如今在城市,任何一份工作都是颇具压力的,当老师相对其他行业,有时相对还好些。但是在乡村,在偏僻的乡村。让一位大学生能够抵挡各种诱惑,坚守乡村,这太令人肃然起敬。
书中有好几篇文章,都是坚持乡村教育的人。有的在偏远的山村工作,有的一开始根本没有把心思用在教书上,有的只有三、四年的教龄。但他们都具备了一份热爱教育的执着之心,奋斗中成长,洗礼中成长。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当我们面对这些渴望知识的孩子时,人善良的天性就会刹那迸发,就会把教育育人当作自己对生命的一种追求,乐在其中,这样就会甘愿付出,无怨无悔。戴福发老师,背起行囊走上崎岖山路时的委屈,都在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时转化成努力和付出。因为他心中有爱。
姚晓静老师告诉我:“每个人灵魂,都很单薄孱弱,只有经过一年一年的阅读积淀,经历一次一次的心灵洗礼,才会慢慢成长,才会渐渐茁壮。”
成为教师不是仅仅为了生活,更多时候,学生会“逼”你成长,因为你心中有责任。
每个人身上都有惰性,这种惰性会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更会为自己找出千万个理由和借口,自己迁就自己,自己糊弄自己。其实在面对教学的困惑,教学成绩的低迷瓶颈期,只有责任心,才会让教师不断“逼”自己。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和学识,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所有当教师的都会感觉自豪。但如果你没有学识,没有魅力,谁会听你的。
“爱自己,就逼自己吧!”这份责任是为孩子,更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交织的价值。逼出无穷潜能,逼出大智慧、大境界。
这本好书让我明白,优秀的教师是由一个个平凡的小细节组成的,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成为优秀教师需要是沉稳的心态,爆发的激情;但更需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踏实批改每一本作业,开心对待每一次谈心,踏实地组织每一次活动……与优秀教师同行,你会努力把平凡的事做好。
平凡中的伟大,总有不平凡的灵魂支撑。专业成长,永远不存在年龄的限制。即使今天开始出发,只要怀揣着崇高,依旧可以走出生命的荣光和尊严。”
书中的老师们,都在现实的夹缝中喘息过,在求索的途中失望过,在寂寂的黑夜中迷惘过,是坚守和努力将他们送到了鲜花盛开的彼岸。漫漫长途,他们像宗教的朝圣者,用双脚丈量着土地,在触摸泥土的同时,也在咀嚼沿途的风景,慢慢地走,细细地品。驻足,回眸,眼神清澈,微笑如莲。
忙忙碌碌中,灵魂最容易丢失;平平凡凡中,激情也最容易被泯灭,由浮躁走向澄明,由彷徨走向坚定。
想做好老师的愿望依然是强烈的,要拣拾的倒是丢失已久的雄心和踏实勤勉的韧劲了。尽管距离退休,还有一段不长的路要走。但对于教育,我依旧会怀疑和拒绝,但是热情会多一些,行动会多一些,耐力会更持久一些!因为我们教师心中都有一份坚守。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第四篇】
教学中的困惑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个是所教授的学科知识残缺不全,第二个是学生的复杂和对他们认识有一定的难度,第三个是教师对自我的认识。
教师只有在认识自我的情况下才能会对学生的心灵进行认识。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关注于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巧,而忽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外界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也是更多地关注外在的物质条件和教学技巧,而鲜有涉及教师的内心世界。或许这是一个太不容易把握的领域,与其在这些看不到搞不清的抽象物质上浪费时间,倒不如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那样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将会起到显著的效果。对外界的要求不不奢望太多,因为在其他一切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谈这个话题,我也觉得有些不现实和奢侈。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渴望这样做,也一直有着这样的努力。只是因为,我关注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狭隘有如此模糊,每次刚刚走进却再也不能深入,我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每次都是浅尝则止,在一次次的追问中停滞不前。更何况,怎么把关注自己的内心与教学联系起来,对我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依据作者的说法,通过把握智能的、情感的、精神的三种通道的整体性,同时结合教育生活,可以帮助教师把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统一为一副完整的画面。希望通过以后的阅读,我能把教学和自己的内心融为一起,不仅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人。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
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心灵才能整合职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教学不可能因为技术层面的改进而取得成功,如果那样,成功的教学就可以复制,也就不会存在这么多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找到属于我们的那种教学方式,与我们自身的气质相契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心灵自由的状态下实现良好的教学。因此,目前最为重要的就是走进我们自己的心灵,实现自我的对话。然而,这些是需要勇气的。教师是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结合,当我们试图打开自己的心灵,与学科、学生进行对话时,我们可能会遭受伤害。为了避免伤害的发生,有些人选择了自我保护。把自己的个性、心灵与教学生活相分离,在面临危险时,我们进行着本能的自我保护。实际上,这种分离使我们漠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在教学与内心中寻求统一,我们也将不会在教学中实现自我的完整,封闭不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重新审视当初引导我们走向教学的交汇点能帮助我们找到优秀教师的本源。实际上,就我个人来说,与其说是我自觉地走向教师这样一条道路,倒不如说是在外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促使我做出这样的一种选择。不过,相对于认为一种经历使然,我宁愿相信这是我自身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对于作者所说的两点:与启发、引领我们心灵的导师相遇,与选择了我们的学科相遇。我也有这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上大学之前,我认为自己从来没有遇到过自己喜欢的语文老师,他们没有激起我的语文的兴趣和渴望。直到我读大学时,才有幸遇到这样的老师。虽然他们并不记得讲台下边的这样一个我,但将会对我的一生产生影响。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两个女教师,其中的一个我选修她开的《王国维与人间词话》,另一个则是旁听过她对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解读。我已经不太记得他们所讲课的具体内容了,但她们讲课时流露出来的那种气质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讲《人间词话》的老师很自我,听她讲课,我的面前不是一个个独立的诗人形象,而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伸手可及。或许她的解读不那么权威,在学术上也没有什么独有的价值。但这是一种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的诠释,是在诗词中不断验证并反省着自己的生命。对于台下的我们,她似乎不承担什么样的负担,也没有什么样的责任。她完全是一种自我的阐释和陶醉,在一学期的学习中,我也和她一起完成了对以往生活的回首。可是,她的境界终究不大,她太关注与自己的世界了,以至于我都不敢走近她,怕打扰了属于她自己的清净和领域。而且,从她的言行中我能明显地感受到那种看似洒脱的背后留有某种不舍,某种遗憾,她终究不能达到人生更高的境界。但这些丝毫影响不了她课堂的魅力。我想她是将自己个人的生活融入教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课堂。她的心是对教学打开的。
人性化的职业概念“是你深层愉悦与外部世界深层渴望之间相遇交融的圣地”(比克纳)。倾听自己的声音: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学会“自言自语”。
一系列对多元性的恐惧,当不同的真相相遇时,对冲突的恐惧,恐惧不断失去自身认同。恐惧本身并不可怕,我们要在恐惧中学习和成长。
那些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忧郁的学生,内心充满了恐惧。教师体谅学生的恐惧从而学会倾心教学。为什么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会有那么多困难,是因为教师内心充满恐惧。面对学生时,我们会看到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存在于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学生让我们看清我们到底是什么样和我们到底怎么样。我们害怕来自学生的评判。这个时候,教师所要做的不是逃避和走开,而是负有责任地跨过去,不仅因为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我的帮助,而且我也需要学生的洞察力与活力来帮助我更新自己的生命。
我认为,恐惧也意味着责任。当我们害怕面对学生时,是因为我们担心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素质,是因为我们对教学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正是有了这样的恐惧,才促使我们不断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争取不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在本科时,我读的是综合性大学,而非师范类院校。所以,学校对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的技巧等方面不重视,就我个人而言,对这类知识也是极为轻视。因为我相信,思想决定一切,视野决定宽度,境界决定高度。只有低级阶段才会重视所谓的教学技能,高级阶段是对此不以为然的。再加上受高中语文课的影响,认为语文教学工作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所以,当时认为,当语文老师有什么难的,教学有什么难的,还值得费这么大的功夫。现在回头看来,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幼稚。而且随着接触的教学方面的内容的增加,才更加明白这是多么大的学问。而自己也越来越怀有恐惧之心了,总觉得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那样教对他们的学习作用不大。正是这种恐惧心,让我不断思考,怎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当然,应该坦然面对恐惧,不然,终日陷入其中,也不利于教师个体的自我成长。
“为了更正我们对教学技术的过分重视,我强调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为了纠正我们对于客观知识的痴迷,我强调主观契合。为了纠正我们对智力过多的关注,我重视情感对于禁锢或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当一个人是健康、完整的,他的头脑和心灵就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非此即彼,互相分离,在教学中尊重这种对立和统一可以促使我们更完整。
理解自身的独特性,找到新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在遭遇困难与挫折时就放弃。只有坚持自己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保持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当我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我意识到有六种我想融入到教与学的空间中去的悖论张力:1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的又是开放的。2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3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4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5这个空间应该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做充分的支撑。6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这简单的六句话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难了。这需要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要有教学的智慧。界限帮助我们锁定教学目标,没有目标的教学只能让课堂背离原先的方向,最终不知走向何处,开放则让学生发散思维;不必拘泥于一时一地,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形成。愉快的气氛可以让我们自然地融入到教学当中,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而紧张的气氛则让每个学生不停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样他们的脑子才会被充分调动。中国人的合作一直被世界诟病,大家习惯了独自作战,而不是从集体中汲取力量。我想这种思想跟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要做好自己的就好了,何必管其他人,他们做的再好也不过是他们的。这种想法让我们不注重甚至忽视他人的想法,只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停地打转,最终只能是凭一己之力来做事。而但凡有大成就者,无不借助集体的力量。由此说来,在团体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同时注重表达自己的思想,将对我们以后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再说小故事和大故事,看中国学生的作文,经常会看到一些大故事,那是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被认为境界高,眼光高,具备宽阔的胸怀。如果这些真是出自学生的感受,倒也无可厚非。令人恐怖的是,更多的时候学生是为大故事而大故事,在作文中毫无自己的感受,只是用一些所谓的大故事作为堆积的材料。而关涉到学生情感的更多的时候是一些生活琐事,重视小故事也就意味着重视学生个体的体验。独处是一种境界,在独处中我们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在集体中我们则更容易听到他人的声音。只有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实现完美的转换,我们才能既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能融入社会。沉默是一种有意的选择,我们可以在沉默中思考,争论也是一种交流,这样有利于我们家更加完善自己的观点。
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在真正的共同体中,认知、教学和学的过程看起来不太像通用汽车的生产线,更像一个市民大会,不太像一个官僚机构,更像一个热闹的市集。
在共同体中,真理不是通过教师来传达,而是需要每个人都以客体的身份加入,当初我们必须要遵守它的规则、标准和程序。处于中间的主体就是真理,我们要探求的对象。我们每一个客体以它为中心,围坐在它的周围,怀有激情和原则和它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实现了内在生命的对话。然而,在现实中,因为认识的偏颇,在教学中表现出不合理的举动。我们往往认为真理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教师的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带有主观的因素去认识它,在整个过程中努力保持它的客观性并将这一真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认识的错位导致我们整个教学理念的错位。教师应该摆正真理、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中间的传授带,而是要向学生展示真理,并讲述与真理交流的'规则。这样,每个人都可以直面真理。在共同体中,重要的不是我们之间的互动,而是我们与主体的互动。这个共同体要向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以伟大的事物为主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如果我们达到最高境界,表现出色。是因为伟大事物的魅力诱发出我们的美德,赋予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我们邀请多元化进入我们的共同体中,是因为伟大事物各式各样的奥秘需要多元的观点;我们欢迎创见性的论证,是因为我们有必要通过论争来纠正我们对伟大事物的偏见;我们奉行诚实,是因为对我们亲眼看到的事物说谎就等于出卖了伟大事物的真理;我们体验谦卑,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伟大的事物,谦卑是我们唯一应有的态度。我们透过教育成为自由的人,是因为只有被伟大的事物的魅力吸引才能战胜任何形式上的暴君。当然,事情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偏离它的轨道,因为错误的意见,我们会偏离伟大事物以致把它丢弃。而为了防止这一趋势,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一种神圣感,对伟大的事物怀有崇敬之心,怀有崇敬之心我们才能在教育的领域有着不断的惊喜,能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一切。
真正的共同体,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把一件伟大的事物作为我们专注的焦点。在课程标准中,我们有一种完美的说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的引导。但是,以目前教育的现状来看,则两句话不是轻易做到的。之前,讲台就是老师的舞台,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听讲,做笔记,没有必要对教师的内容进行思考也不用去怀疑,记住就行了,这些能帮助我们取得一个好成绩。新课改以来,发现这种方法不行,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他们置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于是,转而提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说法。可能是因为矫枉过正吧,一些教师害怕被冠于忽视学生的帽子,转而在课堂上让学生大力表现。看现在的课堂,那就一个丰富多彩,教师的幻灯片制作的美轮美奂,学生学习的方式必然离不开自主合作探究,可有谁知道热热闹闹的背后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一线教师困惑,研究人员也困惑,未来的教师们更不知如何去应对。当我看到以伟大的事物作为教学的中心时,眼前不禁一亮,这种方法不错。只要在教学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点,并将这个值得讨论的伟大事物放于我们讨论的中心,那么我们就不会偏离这样一个方向,这样就不用为学生、教师的地位而纠缠不清了。可以说,这一点让我有拨云见雾的感觉。
曾经有一个老师告诉我,关上门后这里就是你的舞台,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自由地教学。这对于体制比较死板的教学模式来说,确实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同时,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学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活动。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里没有现成的模式,也不需要固定化的教学,语文本来就是弹性很大的教学,固化的思路与思维是对语文乃至文学的一种亵渎。回想80年代的教学,因为大家都有统一的标准,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会保持统一的步伐。如今,语文教学更注重其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虽说这种思路为语文教学提供各种可能,却又因为教师素质的不同出现各种混乱的局面。以至于很多语文教师都不知道怎样教学了。这种貌似开放的环境其实蕴含着某种危机,语文教育到底该教些什么?一千个语文教师在寻找着一千种的答案。
这需要教育研究者的努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每一个一线教师的努力。我们要做的就是走出课堂,听听其他教师在讲些什么,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方法对新教师来说比较常见,而对于老教师则有些做的不到位了。有些学校强制教师去听其他教师的课并给出一定的评价,动机无可厚非,希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可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曾经我看到一个学校采用了这种模式,几个教师在听完一个教师讲完后,都根据一个据说很科学的表格给出评价并提出意见。我大致翻了一下他们的建议,很多人只写了一句话,希望教师的互动面要广,不能只局限于几个活跃的学生。诚然,这个意见很中肯,对于讲课教师来说确实需要改进,但这只是就技术层面尔雅你,况且对于每个听课的教师来说,他们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具体的细微的过程被几个大的方面一掩而过,没有被深入细致的挖掘,这样造成的后果则是流于形式,让老师们疲于应付。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教师交流的方法。
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依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在这本书中,作者同样给我们提出一个共同体的概念,希望教师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和合作。在本章中,作者探究了两个能生成优质教学和促进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进行优质教学的适当话题: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关键时刻,以及能丰富我们教学自我感的隐喻和影像。在谈论关键时刻时,每个教师都只要求对自己的亲身经历做细致的描述,而不要对其他教师的做法进行评价。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聆听别人的故事来进行自我反思,从他人的谈话走进自己的内心领域。作者用一个句子“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并不到位,对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也并不能充分地知道。它暗藏于我们的潜意识中,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努力才能发现它的本质。而隐喻能帮助我们找到我们教学的特征并针对现状作出一些有意识的改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果想要达到理想的状态,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只有这样,共同体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其中,在第一条中,最重要的是要安静地听别人讲话,而不是给出一些忠告。人类的心灵不想要被别人“解决”,它只是想要被别人看到和被人听到。给别人忠告,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他们避免谈论这些问题来保护自己的阵地,没有人想在别人的忠告面前显示出弱势。如果我们确实有需要被讨论的问题,并想从问题中的得出答案。那就把这个问题作为焦点问题让大家来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针对的是这个问题而不是某个人本身。这样,教师就能排除一切外来的因素,直达问题本身。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既接受了别人也接受了自己。
这一章讲述了教育改革的问题。每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对教育变革有着激动人心的设想。然而,在强大的制度和现实面前,他们的想法显得幼稚、可笑,最终只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选择绝望地沉默。这里,作者用曲线救国的方式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改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获取了精神的奖励。在第一阶段,我们超越自我,不再为自我的分离而痛苦,在第二阶段,我们在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获得了联系和支持。第三阶段,我们走入公共生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意义。第四个阶段,能够按本真生活是对我们最大的奖赏。心灵的自由就是我们的自由!
回头看这些改革的步骤,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模式。但是仔细想来,这些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在中国,但凡改革,大都是自上而下的,很少能有从下自发地发起运动。而这就决定了改革成为少数人的舞台,而跟大多数无关。究其原因,是跟中国的传统和制度有关,一线教师似乎没有这样的使命感,总觉得这是一件无关自己的事情,而上层的决策者也养成了独言的习惯,太大的责任心让他们太过关注自身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就形成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第五篇】
“从有效性视角审视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敢问、激发学生想问,指导学生会问。注意倾听,将学生的问题转化为学习资源。
2、触摸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3、在乎沿途的风景和观赏风景的心情。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次旅行的话,终点是三维目标。教师是知识丰富、思维灵动且善于发现意外风景的导游。让你的团队和你一起享受一次充满激情和快乐、体验和收获的行程,并顺利抵达三维的目的地。
如等高线地形图学习时的寻宝游戏,我军攻击线路选择。
4、合作探究的问题具有适度的思维含量,是有效探究的关键。设置情境,在有趣的情景中思考讨论问题事半功倍。如就世界的人种,仅就人种类型、分布、差异等现成知识,没有探究的必要。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度开发,比如提供世界不同种族杰出代表背景材料,讨论种族优劣问题;提供人种与地理环境关系背景资料,探讨人种与地理环境。
5、寻找失落的情感。
对学生满怀希望,相信人人都能成功,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帮助成功。
不仅教知识,更重视传播人生理念。如关于环境问题的漫画,幽默辛辣、形象生动、富有感情因素,让学生去领会,感悟蕴含在其中的道理。(学习环境保护后可以就某一方面环境问题创作漫画)。
合理评价与善待学生的错误。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刘倩;。
“地理课堂中的留白策略”
时间上的留白:
1、合理把握课堂节奏,在紧张的思维活动间隙给学生整理、领悟和巩固的时间(做知识结构图、画原理图、小制作)。
2、为学生展示真实的思维水平留白。听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完。
内容上的留白。
1、不包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教材内容选取上大胆留白。
这本书共分为十四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张杏梅主编。涉及到地理课程基本理论、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教学方法、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导入技能、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技能、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地理课堂教学结束技能、地理教学课堂组织技能、地理课堂教学“三板”技能、地理教学媒体使用技能、地理说课技能、地理评课技能、地理教学科研技能等内容。
第十章第二节里这样写到:板图、板画也是地理教学语言,是地理教学常用的、突显地理特色的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认为板图、板画是地理教学中的图像艺术,也是地理教学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它较为形象直观,在课堂上边讲边绘,讲绘结合,既密切配合教材内容,又能补充地图册、课本插图等的不足。用板图板画教学,对充分利用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理清教材知识体系,建立空间概念,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在上课的过程中,习惯于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很多时候一些简易的地理图画就直接呈现在课件中,无意识的就省略了在黑板上画这些板图板画。通过这次读书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虽然在课件上呈现地理板图板画比较直观,但一般情况下都是一闪而过,很难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而如果在讲解的过程中,同时在黑板上画一些简易的地理板图板画,不仅直观,而且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因此在以后自己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我要更好的利用简易地理教学板图板画的基本功,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通过读书学习,我真正感觉到了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差距,决心今后认真学习地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简易板图板画的画法,并实施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弥补其他教学手段的不足,同时这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今后我将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板图板画的地理教学基本功,使自己在今后的教科研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