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研讨活动心得体会范文样例【精彩10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小学语文研讨活动心得体会范文样例【精彩10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小学语文研讨活动心得体会【第一篇】
小学语文在学校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而在语文教育中,研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研讨过程中不仅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法的多样性。下面,就来分享一下我参加小学语文研讨的心得体会。
二段:参加研讨会的感受。
参加小学语文研讨会是一件非常意义深远的事情,这不仅可以使教师们相互借鉴,而且还能大家得到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因为教育界,鲜有一种在广大师生之间推崇与坚持的、尊重教育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的文化。在参加研讨会的过程中,教师们可以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策略,比如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课程的实效性等等,对于教师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而且也可以在工作上有所进步,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教育服务。
三段:语文研讨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育是起到基础作用的,而基础决定着成就,教学中精度就非常关键,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们随时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而小学语文研讨会就是为教师们提供这样的机会,让教师们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态与需求,在教育的过程中找到最佳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们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有效的掌握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课程的要求和未来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育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参加小学语文研讨会,教师们会接触到最新的内容和方法,更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教师们可以结交更多的教育专家,获得更多关于语文教育方面的资源和支持,不仅能够在关键领域获得更多知识,还可以走进一些领域,拓宽自己的视野,促进自身的成长,走向更成熟、专业水平更高的教育专家。这不仅符合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会对教师们的职业发展更有益。
五段:总结。
小学语文研讨会对于教育界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能够促进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提升语文教育的水平。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推动教育进步的方式,为学生的教育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作为一个热爱教育的人士,这样的小学语文研讨会,不但是一种丰富的学习体验,同时也为我们这个大家庭提供了关键和有效的信息。总之,参加这样的研讨会,使我们能够不断的实现自我、与时俱进、富有活力,也让我们的教学越来越持续、切实,使学生的成绩在不断升级的同时我们也能够更好的代表自己的职业发展。
小学语文研讨活动心得体会【第二篇】
为更好地推动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实施中存在的各种问题,7月16日至7月18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语文新课程推进研究项目组在湖北宜昌召开了第二届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暨问题对策研讨会。来自全国20余省的一线教师、教研员,语文课程标准组及教育界其他相关专家共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为使会议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次会议聚焦语文综合性学习。大会以报告、分组讨论、示范课等形式就此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中国作家协会一级作家王宏甲首先作了中国需要新教育的报告,指出了时代转变与教育发展的关系,并对限制课程改革的几大瓶颈因素如师资资源、课程资源、评价制度作出了分析,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来自9个省的15位教师分别介绍了本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经验,涉及的问题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探索、课程资源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及学习方式等;几位老师紧扣自己的课堂教学所作的归纳总结,如给照片取名字、中学生诗词学习及填词创作、到民间采风去等打破了以往的课程观念与课堂关系,所提倡的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多角度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整合锻炼都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宜昌两位老师所作的走进戏曲天地与乘着音乐的翅膀公开课,则引发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关系问题的热烈讨论。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华东师大中文系巢宗祺教授做了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个问题的总结报告,他结合两天来的各省汇报与案例实施,指出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强调语文放弃综合或重视综合削弱语文的两种偏颇,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认清其作用,明确定位,可着重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可着重于培养探究能力。
需要注意探究的应该是语文的问题,其他领域的问题可作为引子引发兴趣、提起话题,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首先落到语文的目标上。课标组其他成员,华中师大雷实教授、华东师大方智范教授、首都师大王云峰教授也分别对案例进行了点评。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祝新华博士特意从新加坡赶来,为大家介绍了香港和新加坡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研究。
会议最后一天,语文新课程推进研究项目组分农村课改推进、语文学习方式与评价、语文习惯养成三个小组向与会者进行了阶段性成果汇报,并就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了交流,一线教师与专家的近距离接触使得研讨深入而热烈,为深化对语文新课程的认识提供了良好的参照。
小学语文研讨活动心得体会【第三篇】
维持一周的六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今天下午落下了帷幕,回顾这周来我校开展的“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研讨”活动,历历在目,六位老师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每一节课都让我有新的收获。听完课后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语文课堂的情趣化、生活化、艺术化。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这次教研活动要求我们每位老师都上一节研究课,六年级的六位老师都做了的准备。我准备的课是《麋鹿》,当我拿到课题后没做多想,认为是普通的一节研究课,没怎么深入研究就备好了,所以也没费什么劲就完成了任务。
接下来的每天我都腾出时间走进五位老师的课堂,聆听他们的精彩。苏琼江老师执教的是《草原》一课的第一课时,他以平实朴素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草原静态的美,领着学生去感受草原的广阔和碧绿。李善其老师的快乐习作也展示了他的课堂风格。邓永林老师勇挑本单元最难的一课《青海高原一株柳》,尽管课件一而再地被病毒侵,但也没影响邓老师上课的激情,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我们要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哪怕苦难再大,我们也不要轻言放弃!符孔玉老师的课堂更让我们受益匪浅,她执教的是《詹天佑》,她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课堂中符老师通过图片、媒体展示了詹天佑如何开凿隧道的两种示意图,和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图。有效地帮助学生在空间认知上的困难,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塑造的詹天佑的杰出智慧,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最让我感慨的是我们的教研室主任的课,周主任虽然上了一定的年纪,工作也忙,但他研读文本的精神实在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周老师执教的课题是《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这封信主要写了巴金爷爷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对家乡孩子们的期望。周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他把教材吃得非常透,要教什么,怎么教。都经过反复地斟酌,真正是研读了文本。
他的课主要是通过两个板块进行,一是引导学生从四个语段中抓关键词,重点句子去品读、感悟巴金的人格魅力。二是拓展延伸,欣赏美文书信,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写信,课堂融入了读写结合。整堂课教师语言亲切和蔼,评价语言丰富,适时、到位,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融洽。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从周老师的课堂中,我感受到了什么是简约语文,什么是轻松学语文。
这次的教研活动让我让我受益匪浅,六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他们的语文教学真正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体现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她们的课不但具有“灵”性,而且很扎实。从他们的课堂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了。
小学语文研讨活动心得体会【第四篇】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的文学素养只有在作品中才能汲取营养,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心得。通过这次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观摩会,我深深的感觉阅读在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教师则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实践中,坚持以“读”为主线,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通过这次学习,在以后的主题阅读学习中要像更多的优秀教师学习,改进自己的主题阅读方法,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遵循以下环节:
1.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结合预习提示读课文,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可在空白处简要写出自己的体会,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自己的疑问。
3.搜集跟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文本、图片、音像)以及跟课文主题、体裁相同,思想内容相近的文章。
课前准备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必备的一个环节,在准备的过程中,师生可以互相交流沟通。通过沟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使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趋向科学合理。学生通过课前准备,加深体验和感悟,为学习做好知识和情感的准备。同时,预习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老师和同学,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更明确,会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深刻,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心得体会《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心得》。
(1)交流读文情况,主要是正音正读。(可指名读、接读、竞赛读等)。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
通过巡视,参与学生讨论,了解学情,以学定教,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方案。
(1)首先引导学生带着前面提炼出的问题,直奔课文重点,研读课文。
(2)然后,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展开研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环节,应注意以下问题:
这一小环节从表面上看往往是静的,看似一段空白,实则是充满了学生整个思维过程的一段宝贵时空。学生只有有了自读自悟后的独特感受,才能更好的参与合作小组的讨论,倾听和评价他人的发言,接纳别人的合理见解。
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按自己的选择,交流感受最深的部分。在交流过程中,穿插落实训练点,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等。教师适时组织讨论补充、评议深化、相机诱导。
语文最有灵性的部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最具情韵的部分是不断品味中获得渐悟。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切实可操作的探究方法和过程提示,让他们围绕自己的最深感受进行深入研读,使学生能够自由且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而后再展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在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丰厚语文素养。
这是深化阅读并引导运用创新的环节。可进行续编故事、仿写片段、编演课本剧等活动。
读写结合,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按照我们进行的主题教学课题实验的思想,以原教材中的精读课文为依托,确定教学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对教材进行重组、删减或补充,选编与单元教材同一题材的范文佳作,以及主题阅读丛书作为阅读教学延伸的辅助读物,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尽量多地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这部分内容可作为略读材料处理,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前面研读课文时运用的学习方法,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可以得到较系统的语言积累,丰富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自主内化的目的'。
这样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势就在于学一课带一串,教学内容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学生所学是多方面的、立体的,既有信息资源的获得,又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有价值取向的形成,更有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小小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个问题讨论的全面而深刻,重要的是把学生引发开去,适量为学生推荐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让学生到更多鲜活的语文材料中去自主探究,深化感悟体验,进而将情感内化为行动的力量,学会关注现实生活。
小学语文研讨活动心得体会【第五篇】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在低年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从低年级学生的已知和实际语文能力出发。而读写结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读写结合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被语文教师们广泛应用。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语言和习作素材的积累,而且提倡对积累的运用。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举措,我在低年级进行了语文读写结合的尝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为中年级习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以朗读促语言文字的积累。
小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对语言的感受和积累,而不是理性分析。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小学生长于记忆,长于形象思维,让他们大量接触规范的语言文字作品,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是符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的。许多精彩的课文及片断,小学生尽管理解还不能达到透彻的程度,还没有能力去欣赏课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要求他熟读成诵并不困难。如能熟读成诵,课文的语言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笔端,大大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理解,培养语感,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海德格尔说:“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可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再现作品的人文想象,品味作品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进行词句积累,同时为学生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识字不多,词汇量也较少,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有意识地对一些有特点的词语进行积累。比如,《小溪》一文中的“滑溜溜”和“亮晶晶”,我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积累。老师说:“冬天到了,小溪就变成了溜冰场。这时候你来到山里会干什么?”学生回答:“我会溜冰。”老师说:“是呀,小朋友们可以溜冰啦!多开心啊!来读好这两个词。”
到了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以积累常用词语为主,但在教学文本中如遇到一些文字比较优美的书面化的语言也不妨让学生积累一下。如《人间仙境九寨沟》一文中就有许多好词,“色彩斑斓、五彩缤纷、憨态可掬、古木参天、异兽珍禽、诗情画意”等。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看着色彩鲜艳的图片进行理解性的朗读,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读、游戏读)帮助学生建立词语的初步概念。然后让学生用其中理解得最清楚的词来说一句话。从朗读到运用,学生的积累可谓扎实到位。《石榴》一文对石榴的外形做了细致地描写,石榴虽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水果,但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进行表述,对学生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划出描写石榴的句子读读、议议,课后再背背、记记。这样当学生以后在生活中看见了石榴,他就会用课堂上积累的句子来进行介绍,同时也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二、以随文练笔促语言文字的吸收消化。
随文练笔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训练,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紧随阅读教学且形式多样。但是一节课内,教师没有必要教学课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只能根据既定的能力训练目标,在课文中精心选择几个训练点,即选几个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选择好“例子”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起到关键的作用。怎样选择呢?教师要根据学年教学目标和教材编排的读写训练项目,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词句和段落)。这种语言现象应该是可以迁移、可以概括类化、举一反三的,并且要跟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儿童的语言“最近发展区”。这种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就是教学所需要选择的“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在课文中选择“例子”是件不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潜心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上下一番功夫。
1、模仿性练笔。
模仿性练笔是选取课文中典型句段,如总分结构、排比句式、比喻句等,仿造其规范的语言和句式,指导学生进行仿写。通过仿写,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写作方法。
“以石代象”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情况下,你还能用什么方法称象呢?于是,学生想出了“以土代象、以人代象、以木代象”等方法,随即让孩子仿照课文称象的过程写一段话,这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因此,仿写只要教师把规律教给学生,使学生有章可循,学生掌握了它,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
2、理解性练笔。
理解性练笔就是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通过练笔的方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
二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为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上,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因此,我在教学《花木兰》一文时,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抓住“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赫赫战功、英勇善战、巾帼英雄”这几个词,让学生用这几个词语简单地介绍一下“花木兰”这个人物。通过对课文中这些词语的运用,学生对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的形象感受就更深刻了。学生在理清文章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语言,概括提炼课文的内容,以此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能力,这种练笔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再如《小冰熊》一课,课后创设情景:“第二天,小熊一家要出去旅游了,小熊当然舍不得把小冰熊一个人留在家里呀,他把小冰熊也带上了。路上,他们会怎样照顾小冰熊呢?”这样的练笔学生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写。课文中小冰熊在家里,妈妈给它盖上了棉被。棉被起到了隔热、保温的作用,小冰熊才不会融化。学生必须理解了这一内容,才能通过自己组织语言来进行练笔。
3、想象性练笔。
学生的想象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想象性练笔就是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更好的办法救公主,把救公主的过程写清楚。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自然就乐写。
想象性练笔还包括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的部分,可以是省略号省去的部分,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续写。如《神秘的恐龙》一文,文中说科学家们对恐龙的灭绝作了种种推测。课文的第三节结束用了省略号,省去了其它推测,这里便可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写一写还有哪些可信的推测,并写清理由。补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提供给他们想象的机会和空间,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灵动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学生的练笔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这就促使学生主动深入地去钻研课文,有效解决了学生作文没有素材的老大难问题,在培养其敏感的作文意识的基础上,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的基础上,保证了教学主题的统一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理解运用,读写结合可谓是相得益彰。
三、以化“我”入文促情感的激发。
学生的写作缺乏真情实感,是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重要问题。所以,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化“我”入文,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生今后写作中的情感激发奠定基础。学习文章,既要能出,即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之做理性的分析,更要能入,即以参与者的身份和文中的人物同欣喜,共悲伤,在感情上融入,用心灵去感受,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课文。
譬如,我在教学《面对夜莺感到羞愧》一文时,就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课文中的莉达,听了奥莉娅的话,你会怎么对她说?然后依据自己的理解写一段话。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虽然在树林里,没有人会看见,但是扔下的垃圾毕竟把树林给弄脏了呀!”另一位学生写道:“爱护环境,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从孩子写的内容看,学生的确理解了课文中莉达这个人物的内心所想,发自内心的赞同莉达保护环境的这一举动。
再如《带着尺子去钓鱼》一文,课文教学完后,向学生提出:“如果你和爸爸一起去丹麦旅游时,到海边钓鱼,也钓到了一条不到22厘米的鱼。这时,你和爸爸之间会发生一段怎样的对话呢?”学生与同桌讨论后说:“我如果也钓到了一条不到22厘米的鱼,会对爸爸说:„丹麦的法律规定只有超过22厘米的鱼才可以带回家,这条鱼不到22厘米,我们不能把它带回家。‟爸爸说:„就差半厘米,马马虎虎算了。‟我说:„半厘米也不行啊,应该按照丹麦的法律办事。‟爸爸听了我说的话点点头,觉得挺有道理,就把鱼放回了大海。”之后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从学生的话语中能体会到,学生已受到了自觉严格遵守法律,保护海洋资源的感染。
汉语的丰富性决定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多样性。小学语文教材的语言训练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规定性的训练内容,如各单元的训练点,课文后面的作业题,课文的生字和词语;另一类是选择性的训练内容。选择恰当的训练内容是一件细致而复杂的工作。教师既要总揽小学生语言发展的全局,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才能精心选择语言训练的内容。读写结合训练才可能科学有效。
小学语文研讨活动心得体会【第六篇】
林莉蓉。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学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本文分析了脱节现象和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并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但是,如何处理好后两个阶段的“互相联系与螺旋上升”,也就是小学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问题,始终是围绕中学语文教学的难题。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基本分家,各自为政,缺少沟通、联系,无论在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方法,学习环境等都存在着很大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在某种程度上讲,这影响了学生一生发展的走向。
二、中小学脱节的原因分析:
经过一段中学生活体验后,各门功课都将进行检测,检测前教师最多用。
一、两节课来复习,有的甚至不复习就进行了检测。检测一下,教师发现这一届学生与上一届相差不大,而学生及家长的反应可大了。小学生活中普遍的优等生到了中学成了普遍的中等生了。面对第一次出现的七、八十分,心情是难以平静的。这时假如不做思想上的细致工作,学生的学习劲头、学习信心都会大打折扣。作为教师,我们可以这样劝慰学生,劝慰家长:进入中学,语文成绩每次能保持在八十五分以上已相当不错了,要在中学里仍保持小学九十多分的势头是很困难的。面对学生的眼泪,家长的叹息,作为教师的我,深深地自责:我这个教师是怎么当的,是我这个教师耽误了他们,还是由于别的原因?带着疑问,我和一些小学教师取得联系,并通过与学生谈心,观察学生的课堂反映,慢慢地似乎理出了一个头绪。
1、一个是作为小学告一段落的毕业班学生,一个是作为初中起始年级的学生,学习心理不同。
尽管小学生可直接升入中学读书,已没有升学压力,但是作为小学告一段落的毕业班学生,他自身也有一个用好的成绩来作为六年小学生活的结束的愿望,家长也有盼望子女高人一头的骄人成绩的想法,教师希望自己向中学输入合格甚至优秀的小学毕业生的想法,学校也盼望本届毕业生与兄弟学校相比有骄人的成绩。在这多种希望下,小学毕业阶段的学习也是紧张的。教师们倾力在学生身上,进行了课外补习、课外辅导,有的学校甚至安排一名教师只带一个班级。语文教学作为小学学习的重头戏,在学校蓬蓬勃勃地展开。每次测验都非常重视,有的甚至要求家长在测验卷上、作业联系单上签字,家长们也心甘情愿的在一旁,既是老师又是保姆地伺候自己的子女。作业除学校布臵的,还有家长布臵的课外练习,课外要花两、三个小时完成,有的甚至要做到晚上九点半。学习气氛紧张,自然而然学生的心理也紧张起来了。
作为起始阶段的初一学生,似是接力赛跑中刚交出棒那样,从紧张状态中突然松懈下来。初中还刚开始,往前走并不着急。学生的心理是这样的,学习也就放松下来。不同的阶段,就有不同的学生心理;不同的心理,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行动。学生的学习相对而言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2、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心态不同,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看到个头要赶上自己或已超过自己的学生,中学教师一般把他们看成小大人了,认为学生有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授课、催交作业均以点到为止,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小学教师一般把他们看成孩子,孩子就需要拐杖,需要教师的督促,学生始终在教师的怀抱中成长,缺乏自主能力的培养。
学的教师不严格。而他们难以理解,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教法,有不同的学法。
进入中学后,自我调控强的学生,或者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就能迅速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而自我调控能力弱的学生就很难适应,甚至要跟不上同伴,假如教师及时地不断地督促的话,学习成绩也会上去,也能赶得上同伴,并在这个过程中,这类学生能慢慢养成自控能力,他们也能适应中学生活;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感到吃力而自我放弃,那他们就很难适应中学生活了。
3、课堂结构设计的不同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
小学生的语文课本中的范文,大多是记叙文,有很强的故事性,趣味性;而初中的语文范文加入了科学性强的说明文和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文章的思维慎密一些,知识性更强一些。不同类型的课就有不同的课堂结构设计。尽管中学教师尽力尝试并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但学生们总认为小学的课堂更能吸引他们,更使他们留恋。
4、课程内容增多,难度增大,也是学生难以适应中学的一个原因。
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两门重要学科,而中学阶段语文只是四门学科中的一科,难以突出它的主要地位。再加上语文学科的学习,既不可能在短时间里有突飞猛进的成效,也不可能在短时间里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样的特点,既能让学生丧失信心,又能让学生放松警惕。
语文学习本身应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活动,但考试的内容与形式,致使语文教学被肢解成几大块:拼音,标点,背诵,字、词、句的分析等,语文教学越来越枯燥,并逐渐失去其生命力。
中学阶段不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其后果相当严重。在2002年1月10日的《中国青年报》第五版一文《弹性学制教得会大学生自主学习吗------学分制来了,不及格多了》结尾处有这么一段话:“某高校一位负责人分析,高校现在进行的教改和我国现行中学教学模式脱轨,也是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该负责人认为,教改以后,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压缩讲课时间,还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用以自学。而目前很多大学生,尤其是新生,习惯了中学教育阶段那种老师天天督促着往前走的学习节奏,现在老师腾出的时间,不是用于学习,而是干别的去了。”从而导致“很多新生基础课考试不及格”。
自主学习的习惯没有培养好,读大学造成困难,创造发明更难说起。
三、解决衔接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1、教师要注意学生入中学的心理变化,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由双手扶着到单手搀,直至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要有一个过程,不能跳跃。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多加鼓励。
2、希望家长配合。
在家庭生活中,要让学生能参加一定量的家务劳动,让学生参与家庭大事的讨论,推行民主作风,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责任感,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能再让孩子有依赖的念头。有了自信心,有了责任感,到了新学校就能很快适应。
3、呼吁有关部门,减轻学生负担。
学生的学业负担并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加上去的。我们的课程设计,升学形式,考核制度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呼吁有关部门拿出切实方案,真正减轻学生负担。
小学语文研讨活动心得体会【第七篇】
小学语文研讨是教师在工作中学习成长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本人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研讨,通过与他人交流、学习和探讨,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收获颇丰。
第二段:研讨过程。
在研讨过程中,我们首先就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进行了详细讨论。通过对教材、教法和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如何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教案,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发展能力。
参加研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其次,在研讨过程中,能够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自己的教学视野,更新教学理念。回顾此次研讨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育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语文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让学生从中获取并运用知识,不仅成为知识的学习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
第四段:实际应用。
参加研讨后,我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语文课上,我过程型评价的手法、交互式教学的策略、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板块等往往获得了与学生的积极反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五段:结语。
小学语文研讨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和收获,让我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加强了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信念。教育英才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我们需要不断努力,给学生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我相信,在教育的路上,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成就。
小学语文研讨活动心得体会【第八篇】
2015年4月15日至16日,云南省小学语文澜沧李泉工作室“阅读以任务为本,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研讨活动在孟连县民族小学举行,我有幸参加观摩学习。聆听了6位老师的课,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了解,每一节课都让我有所收获。听完后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授课老师们语文课堂的情趣化、生活化、艺术化。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主要收获:
一、教师语言有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教学语言,是我们与孩子在课堂上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入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我听着王老师所授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一课时,她流利的普通话和亲切的语言,一次次把教学升华,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次的震撼,体会到这个小村子挑一担水的不易,一场雨带给村子里孩子,大人,老人们的快乐,一勺水带给孩子们的清凉,让孩子跟随王老师充满激情的语言体会到生活的苦与乐!水,生命之源,它对我们无比珍贵,从王老师互换角色的深情朗读中更深刻地让孩子烙在心里。真正应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的一句话: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
二、课堂上,教师注重学法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玉老师的《乡下人家》、独特巧妙的开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练娴熟的简笔画勾勒了独特迷人的风景,更勾住的孩子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玉老师上课伊始,便让带疑读书:“哪个句子体现了乡下人家迷人。”边读边勾画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句子,在句子旁写出体会。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感悟反馈之后,便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之后的内容便按此方法进行探究学习,这真正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
三、重视激励评价,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例如授课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是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读得有感情,把作者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师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师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另外,玉老师还特别注意鼓励学困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自我反思。
这次听课收获不少,但关键是学而时行之,要将这些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一、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
从这次听课观摩学习中,我体会到我们的教学应注重对话课与阅读课的内在区别,阅读课文和对话课文是不同的课型,要建立不同的教学模式,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语言基础知识是难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的。有的教师教对话课文时,体现不出对话教学的特点,却把对话课文当作阅读课文教,甚至看着书对话,等于是在朗读课文。
对话课重在听说,听了以后,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话内容,注重学习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输入知识,在设计活动时,注重其实效性,活动是否与教学有关。阅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能把听力作为重点,其中,阅读速度的培养很关键,要严格控制时间。阅读课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我本人在教学中的注重就有时犯错误,通过这次观摩我明白了如何去改进。我想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会越来越好。
二、教师为学生创了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
轻松的课堂氛围是一节课成败的另一个关键,也是注重学生情感的关键。如果一名教师能始终面带微笑,始终令课堂气氛活跃,可以说他的学生在享受课程,她自己也在享受课程。我在这方面会继续努力。
三、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会激发学生兴趣。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因此要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活动很好,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这就要求不仅要备课还要备学生。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懂教师的指令、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敢于开口敢于交流、都有不同的收获,这是我在自己的教学中比较弱的环节。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会会更上一层楼。总之,学习是为了使自己更强大,这次的学习让我打开眼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谦虚使人进步,每次学习之后,开始自己新的尝试,新的实践,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建树。
小学语文研讨活动心得体会【第九篇】
神木第七小学学校:张玉芬。
上周六我校派了我们十名教师去山东---潍坊学习。我们怀着热情的心情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议,听取了李虹霞、韩兴娥、毕英春、王增艳、代吉娥、李海梅、于永正、尹宜梅八位名师的展示课,现场观摩了李振村校长报告的《全课程教育实验的语文走向》先进做法,还听取了陈耀方的报告《语文主题学习的10件事》,还有很多老师的精彩表演,让我感受颇深,我的心也热血澎湃。研讨会上,我认真听讲,认真作笔记,从而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使我从根本上认识到了自己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现在我将本次学习研讨的心得体会作如下阐述,与大家一起分享,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本次学习最大的收获,是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如何让学生轻松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是当前我们要狠抓的重点。
韩兴娥老师的课,平凡却最有实效。她的课是平常积累的一种展示,但是成就的仅仅只有韩老师自己。我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韩老师的评论,印象最深的却是平凡扎实两个字。在她的课堂上,我感触最深得就是语文就是生活,尤其是韩老师将我们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最为日常所习,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这种文化底蕴,其妙处不仅仅在于多认字,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生的沉淀。这种尝试有时候是胆量的问题,当然,也需要老师不断的积累、学习、反思、坚持,韩兴娥老师做到了平常老师所不能做的,所以她成功了。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它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帮助老师进步,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老师不能是旁观者,要与学生一起,成为忠实的参与者,时时刻刻站在学生的身边,与他们同甘共苦,成为他们学习的好朋友、好伙伴,这样,我们就能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无限的乐趣。
小学语文研讨活动心得体会【第十篇】
《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习作的基础。
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互相沟通,绿水长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习作的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习作归习作,“读”与“写”完全脱离。在教学中我发现尽管让学生积累了书中的优美词句,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法,但学生的习作总是不尽人意。
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致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纶”,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的方法有比较式、增删式、换词式等。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了换词式,•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冒出来”是什么意思?可以换其它词吗?•为什么作者不作“生出来”而用“冒出来”?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到“冒出来”一词写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荷花必须用力地向上生长,才能长出来。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准确。
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习作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并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能以读悟写,以读带写。
进行了形式多样的阅读,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素材,并不等于就会写作了。还必须通过改写、扩写、缩写、续写、仿写这些方式反复的模仿,让学生掌握“照葫芦画瓢”的本领,然后发挥创造力,从“形似”到“神似”,便会成功的。
总之,我们要注意引导从阅读教学中、生活中涉取营养,借助学到的手段和技巧,运用到作文中去,通过运用反过来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阅读,又有利于作文,读和写的能力便会相辅相成、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