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精编4篇

荣誉发表时间 3598622

经济新常态强调结构调整与创新驱动,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质量与效率,适应全球化挑战,推动经济转型,展现出更强的韧性与活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1

所谓“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我认为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最核心的是对经济增速下滑不必过分惊慌,不要动辄进行过度干预,要认清其必然性,要在尊重规律中顺势而为,未来的政策不应频繁变动,而应保持相对稳定。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本次学习的体会:

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的劳动力数量和水平都有下降趋势,给经济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独生子女问题显现出一系列问题,孩子学习积极性不高,好逸恶劳,以及信息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很多孩子不愿学习技术。所以我们要从社会层面长足考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为社会更多培养高技术创新型人才。

二、精心培育新型产业。在新常态下,要通过政策调控和行政引导,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把更多的资金和社会资源转移到产业培育上来,做好成链、集群、融合、创新。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新材料、天然气、机电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科技服务八大成长型产业成链集群发展;大力推动纺织服装、木业精深加工、新光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工艺或管理经验实现能力提升。对具有前瞻性、引领型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进行投资,建立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园;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形成高度协作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生产经营。

三、调整经济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积极应对,作为地方职业教育务必要积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要从学校的发展规模、专业结构以及育人理念上进行调整主动与企业、行业、产业对接,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要突出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破利益格局和机制枷锁,构建充满活力、竞争有序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放活微观管理,给市场主体松绑,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精减、下放”,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

四、着力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推进中心镇中心村改造,盘活更多的土地,支持工业经济和服务产业的发展。改进工作作风,强化为民意识,重点关注和解决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创新社会管理,扎实推进“殷实、美丽、和谐”泗阳建设,切实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2

日上午,在我县县委中心组(扩大)理论学习会上,南京大学**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专题讲座,观点鲜明,分析透彻,讲座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指导性,对我县加快创新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结合自身实际,体会归纳为四要:

一、要经常深入一线,与群众面对面了解情况,心贴心交流看法,深入了解党的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基层工作存在的问题、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虚心征求群众的意见,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做到情况在一线了解、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

二、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帮扶长效机制,帮助村居理思路、强素质、建班子、定制度,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干部要主动与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实施“一对一”帮扶,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具体问题,促进了村居的和谐与发展。

三、要坚持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 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抓起,通过蹲点、走访调研、现场办公、结对帮扶等形式,着力办民生大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梳理群众诉求,列出计划、制定措施、逐件落实,切实做到办好一批实事、解决一批难事、化解一批矛盾、树立一批典型。

四、要把结穷亲作为应尽义务,把办实事作为责任所在,把促发展作为使命担当,满腔热情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化为民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树立务实形象,为泗阳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3

9月26日本人参加了县委中心组理论扩大学习会,认真聆听了南京大学洪银兴书记的讲座,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结合工作实际,本人有了进一步的思考,现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即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就应当以科学而冷静的态度直面现实:第一,要从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型情结中挣脱出来,以平常心态对待一个并不算快速的、自然而然但确实有效的增长速度。要重塑经济增长的心理底线,认清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清楚地把握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创新,是调结构,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即通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提升带动经济发展,而不是水平结构,即平面复制原来的产业结构。更不能迎合错误的速度情结而盲目刺激。必须明确,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就业,但这种就业应当是货真价实的就业,而不应当是伪就业。

第二,在“新常态”下应当抓紧完成旨在建设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任务。经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微观层面的事,是经济规律自发作用使然。要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的关系。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看,相当多的宏观调控是顾此失彼、按了葫芦上来瓢,我们切不可过高估计了宏观调控的作用,更不能让宏观调控耽误了我们的改革。

第三,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激发大众的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一个产业空间很大,跟到人家后边模仿着做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创新就不能发展、就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程度。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安排,例如平等进入、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淡化官本位;鼓励适当的冒险;包容各种创新伊始的“异端”;杜绝各种寻租的机会,把企业家精神引导到真正的创新而不是官商勾结的寻租。

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4

关于“新常态”的表述,对现阶段中国经济走势的客观基础作出了新的研判,提出了经济发展新阶段对发展动力新的要求,也预示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新的方向,因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基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宏观经济基本走势的判断,作为基层工作者要在当前新形势下,判定方位,理清思路。

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我国在经历了过去30多年将近10%的高速增长、总体上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不仅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且原有的以投资和资本扩张为主导、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劳动年龄人口和资本积累率的下降使潜在增长率降低将成为必然趋势和常态,而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产能过剩、财政金融风险加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等几个因素的叠加,都使得经济不可能再维持此前的高速增长。也就是说,减速或换挡是经济发展内在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更为重要的是,与前期增长减速主要源于周期性因素不同,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减速主要源于经济基本条件变化带来的结构性因素,而这种减速也不能继续简单地沿用过往凯恩斯主义的总量需求政策了。

新常态意味着宏观调控思路的转换。除了原有的总量平衡外,结构调整、预调微调、防范风险和稳定预期将成为宏观调控的“新常态”。适应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后中国新领导层在对现阶段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特征提出全新的分析判断基础上,在宏观经济调控的内涵、目标、取向和政策工具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创新。中央的界定了“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这与xx届三中全会中“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提法有了重要的区别;中央提出“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但是没有把产业、价格政策放在宏观调控体系之内,这表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职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宏观调控的目标方面,多次强调“稳”字当头,并提出“上下限”论,体现了底线思维的宏观调控方针。在宏观调控的取向方面,今年初以来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政策思路从过于重视经济增长速度向更加重视结构调整转变。与此相适应,在政策工具方面,从“全面调控”向“定向调控”转变,瞄准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工夫,根据不同经济部门和区域实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精准调控方式。

面对新常态,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调整心态,适应新的环境,正如所说的要有“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标志着持续高速增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意味着经济增长总量指标的重要性下降,也预示着长期以来唯GDP增长马首是瞻的政绩考核指挥棒将会淡化使用,这将改变过去以经济增长速度为目标的偏好与思维定式。政府将更多资源和精力用于广义的发展如社会保障、民生福祉、文化建设、医疗教育等方面,强化中央所提到的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对于企业来说,在增长速度下降、产能过剩的年代,劳动力等低端要素不再是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过去依靠拉关系、走后门等寻租行为获取资源的机会成本或难度也加大了,创新和研发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价值的创造才是企业立足的基础,因此大多数企业都要面临转型升级。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3598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