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优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75430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优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第一篇】

1、用一组较有方向性的线条来表现雨滴。

2、回忆雨中人、事物的特征,并将他们表现出来。

本课其实是在上一节基础上进一步表现线条,(不规则的点线练习)采用什么材料均可。

感受并用不同工具材料表现淅沥的小雨。

(1)教师要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雨中人物、景物、动物的特征。

(2)教师、学生共同准备一些雨具展示在教室中。

(3)教师搜集一些有关雨景的照片、录像。

用喷壶向打开的雨伞上洒水,引导学生听雨声、观察雨水顺着伞流下的样子;向装有水的水盆里洒水,引导学生看雨滴在水里的样子;向花盆里洒水,看泥土淋雨后颜色的变化。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与众不同的雨景特征。教师在适当时机出示相应图片、录像对学生进行启发。

(2)建议学生将向要表现的主体画在画面的显著位置,而且要画的大一些,然后再添加与主体有关的背景。添加背景时,教师出示范作并示范如何“被遮掉一部分”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如:雨伞将人头遮住一部分。鼓励学生将画面自认为最满意的部分或自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涂色,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用彩纸剪贴、色纸画等形式表现画面。

鼓励学生回家尝试在深色的纸上用银色中性笔画出雨滴的样子,或用珠子串成串,拴在伞边上,转动伞,感受下雨的情景。

1、是否表现出了下雨的主题。

2、是否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来表现雨景。

3、能否说自己的创作意图。

在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人们的反应时,我请一位学生上来学学下雨刮风时的各种声音,另一位学生拿着雨伞配合着声音表演风雨中行走的困难。学生们表演得非常逼真,其他学生通过观看,发现了在雨中走路的样子与平时的不同之处,在绘画时自觉地将之表现了出来。回忆以往教学时教师反复强调,学生却不能准确表现人物动态的情况,我深切体会到了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带来的好处。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第二篇】

1、不注意分析、提炼教材。

2、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

3、教学设计主要教师生怎么教,而没有关注学生怎么学。

4、缺少适当的评价,学生回答问题完成后只有简单的“坐下”。

1、自身学习不足,没有及时更新知识,保持老一套的教学方法。

2、现实条件的影响,身在农村学校,学习条件差和学习机会少。

3、学生多是留守儿童,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差。

1、教师在设计、编排教学过程时,应根据自己所教授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必完全拘泥于教科书知识点的体例结构和编排顺序。要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还必须关注学生如何学。

3、一定要有问题设计,特别是纲领性问题(主干问题),并对主问题进行适当分解,给学生的思维搭设必要的台阶。

4、要有学生活动的设计(包括课后作业),特别是任务驱动式活动,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

5、开展多元化的说评价。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第三篇】

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男孩子)对科普类读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知识面较宽,因此对本课充满好奇心。另外本课和前一课《棉花姑娘》体裁相似,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自读感悟自学理解。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自读感悟,重生活,重体验。

1、教师画简笔画(一只小手):这是什么?手有什么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说)。

2、教师再画地球:地球爷爷也有手,他的手有什么用呢?

3、教师板书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设计意图: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从儿童熟知的小手入手,突出地球爷爷手的与众不同,以此为切入点,更容易唤起儿童探究的欲望。)。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附:板书。

资料提供者:、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第五篇】

《数字与信息》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主要结合电话号码、门牌号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调查与交流,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有关知识,体会用数字编码描述信息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材分“提出问题”“比较分析”“设计方案”“拓展延伸”四个环节安排活动。“提出问题”环节,主要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特点;“比较分析”环节,主要结合身份证号码,帮助学生体会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方法;“设计方案”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以全校同学为主体,讨论并设计为全校同学编号的方案;“拓展延伸”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找一些用数字编码表示信息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表达了什么信息。

最后,教材引导学生讨论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通过上面的活动,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帮助学生体会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具有准确、简洁、便于检索等特点,并进一步梳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感受数字编码的应用价值。

本课教学重点是:组织学生分析数字编码现象,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字编码的含义及方法,探索发现身份证等编码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和获取其编码信息,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字编码问题。本课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数字编码的方法,发现身份证等编码信息及基本编码方法,正确、合理、灵活和科学地自主编制一些生活中的数字编码问题。

《数字与信息》教学课时为一课时,遵循先“读”(码)后“编”(码)的编写体例,读和编在同一课时内完成,体现出读编并重的特点。但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若以先读后编的路径展开教学,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的复杂性可能只会让学生关注到编码的含义,而忽视蕴含其中的编码方法。如果无法通过编码方法架起桥梁,那么读和编必然是脱节的,是无法达成培养学生编码的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的。

1、通过对生活中数字编码现象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发现一些常见的数字编码信息;

2、了解身份证号的编制方法及构成含义,能解析和判断身份证所反映的出生日期、性别等信息。

能进行图书“索书号”(二级)的编码,运用所学数字编码描述信息的方法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的设计,将教材的先读后编、重读轻编调整为边编边读、以编为主,以引导学生为图书编制“索书号”为主线,凸显了“数字编码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需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一)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的第一模块,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用。我从“达成目标、学习任务、方法建议、课堂学习形式预告”四个方面作如下设计:

达成目标:观察生活中的数字编码现象,发现一些常见的数字编码信息;了解身份证号的编制方法及构成含义,能解析和判断身份证号所反映出的相关信息。

学习任务:找一找、查一查、写一写生活中的编码;填一填一家三口的`身份证号,分析其构成含义。

方法建议:查找资料、对比发现。

课堂学习形式预告:第一环节:交流自主学习成果。第二环节:解读身份证号含义。第三环节:设计方案,编制“索书号”;第四环节:展示质疑,全班评价。课堂学习形式的预告,使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衔接起来,形成目标管理。

教学视频是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的学习任务的配套学习资源。本课视频有两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感悟数字组合含义,了解数字编码现象,使学生感受数字编码传达信息功能。

视频展示:由“1”“1”“0”3个数字组成的数,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排列的顺序,还可以是“报警电话”这一特殊的电话号码。从而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字编码传达信息的功能。

然后,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一:先写一写自己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及本市固定电话区号,再想一想自己还知道哪些编码,举例写出一个具体的编码。

第二部分:解读身份证,领悟数字编码信息的意义,使学生学会采集数字编码所传递的信息。

视频中,教师系统讲解身份证号“地址码”“出示日期码”“顺序码”“校验码”的构成,揭示“合理”“简洁”“唯一”等编码原则。用微视频系统解读身份证号构成含义及相关编制原则,替代了教师原本在课堂上需要讲解的内容,凸显了“微课程教学法”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课前观看微视频,学习兴趣高,自主性强,自由度大,体现了个体差异性。结合“自主学习任务单”课堂学习形式的预告——先交流自主学习成果,然后解读身份证号构成含义,在掌握编码方法的基础上编制索书号,最后展示质疑,让学生带着个体的思考走入课堂,使得课堂学习深度得以拓展。

上课伊始,先进行课堂检测,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编码,重温自主学习已经掌握的学习内容;然后,鼓励学生解读本班同学代表的身份证号,开展进阶学习;接着,以“我给好书‘身份证’”的探究活动为主线,开展项目学习,为班级图书角的新书编写“合理”“简洁”“唯一”的“索书号”;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编制的“索书号”,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问或者质疑,这是要求学生分析、综合梳理探究成果,分享经验,取得成就感的重要环节。而且,有可能有质疑产生,那会起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功效。

1、课堂检测。

请学生从课堂检测纸中找到编码,圈出来,并填空。

学生独立从课堂检测题中找到火警电话、门牌号码、车牌号码、股票代码、车次、座位号、票号、身份证号等编码。完成后,和组内同学交流,看看大家意见是否一致。

全班交流,统一认识,针对问题比较集中的火车票上的编码明确:在一张动车火车票上,至少有“车次”、“座位号”、“检票口”、“身份证号”、“票号”等六处编码。

2、进阶练习:我有“火眼金睛”

上课前,将每个小组组内其中一位成员的身份证号码写在黑板帖上。请同学们用你们的“火眼金睛”,解读这4位同学的身份证号码信息。

(1)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汇报。

(2)汇报后,验证:请4位同学依次起立确认。

(3)引导发言学生问问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问题?或者有没有补充?

3、自主探究,质疑展示:我给好书“身份证”

(2)鼓励学生质疑:看了要求,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3)介绍“中图法”、“索书号”;

(4)编写分类号。

每人一本图书,请给它编一个分类码(二级),即“身份证”。

第一次展示:报告小组成员协作讨论、探究发现图书基本分类的过程,具体说说本组的书属于哪一类,对应的分类号是多少。

(5)编写班内流水号。

师:如果说,刚才编写分类码是体现规范的话,那接下来为图书编制班内流水号,就要发挥大家的个性了!

学生先独立编制班内流水号,然后跟组内成员讨论协商,大家集思广益,完善本组图书的流水号。

第二次展示:汇报本组制定的方案,展示依此方案编写的流水号。在展示交流过程中,生生互动,质疑讨论“表示年份的数字用4位数好还是2位数好?”“班级信息放进编码后,该如何处理?”“怎么体现流水号的唯一性?”等问题,不断加深对编码方法的认识。

4、全班评价。

5、课后活动,了解其他编码知识。

(1)研究邮政编码的信息及编制方法。

(2)了解条形码的有关知识及编制方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给学生搭建探究的舞台,强化过程意识,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首先,通过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产生任务驱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接着,借助微视频的学习,结合学生解读自己一家三口身份证号的信息,让学生验证猜想;最后达到完善结论。

同时,数学教学也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让学生编写图书索书号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坚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新的知识;在优化索书号的过程中,教师没有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自由讨论,在思想的碰撞中交往互动,达成共识,共同发展。

随着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不断丰富,他们更多的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认识了身份证号码编码的特征,掌握了其编码的结构和意义之后,适时地加入了“我有‘火眼金睛’”——解读身份证号信息、“我给好书‘身份证’”——编制图书索书号这两个环节,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这种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大多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我们可以这样说,实践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活动结束时所获得的某种有形的成果,更体现在活动过程中易于被人们所忽视的一些无形的东西,如情感体验等。教师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如是否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能否找出有明显错误的身份证号码等),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如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能否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如知识理解的对或错、完成任务的优或差等),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在全面考察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真正“爱”上数学。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尝试“微课程教学法”,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了广阔的空间与时间,鼓励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交流中不断碰撞,获得“用数学”的体验;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培养“爱数学”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实现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第六篇】

摘要:课堂提问是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有教学活动便有师生的互动、便有问题的产生和提出,长盛不衰,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教师有效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达到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提问是提高我们的课堂的有效性的一种常用方法。

课堂提问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但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一般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也就是说,教学中尚有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到提问的技巧和策略,将会极大改善这个局面。新二期课改课程强调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思考走出教室。那么它就要求我们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驱使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学习探究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有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促使我们更加关注课堂提问的设计以及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

“有效”从传统意义上说是“有效果”,大家最关注的可能是结果的好坏和效果的有无。发展到今天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在问题教学中认为,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思维。

反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却常走入这样的提问误区:有时是为提问而提问,与课堂教学重难点相距甚远,结果让学生在一个个没有思维价值的问号前疲于奔命,使课堂陷入冗杂繁复的“满堂问”之中;有时只是面向少数学生提问,使大多数学生不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坐了“冷板凳”;有时更是没有把握恰当时机,超前的提问容易使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而滞后的提问又会因缺少思维含量而显得乏味。

问题的提出过程是学生思考、分析的过程。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创新意识的重要体现。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有效提问是浅与深、近与远的结合,即问题应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的特点。有效提问的目的是能较好地处理教与学两者的关系,让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是目前倡导的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结合我个人的课堂教学实践和经验对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谈谈几点思考。

1、课堂教学的问题要新颖别致,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如我们在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中,传统教材中常出现如下的典型习题:有一辆汽车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已知汽车质量m,汽车刹车过程的制动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o,问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车,共经过多少距离?这样的问题叙述让学生感觉乏味,只能机械的套用公式。但如果教师将此题做一些改变,把题目的形式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速度规定不能超过40km/h,有一辆卡车遇紧急情况刹车,车轮抱死滑过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刹车过程中在路面擦过的痕迹长度是14m,从厂家的技术手册中查得该车轮胎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假如你是一位交警,请你来陈述该卡车是否超速行驶?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更有效,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时候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还有在学习完自由落体运动之后,我们常利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理来测高度,但如果只是问学生,物体下落的时间是2s,求它下落的高度是多少?那么效果就远不及以下这道从漫画所提出的问题:根据“漫画——洞有多深?(如下插图)”问题讨论: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去测量洞的深度?请你对该方法进行评估:指出有何优点与不足?这样一来学生就觉得很新奇:漫画也跟物理原理有关吗?当带着刚学完知识去分析可以知道当物体近似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根据下落的大概时间来估测高度,而且题目还问到了其优点与不足,学生之间就会进行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也可把一些实际测量过程要注意的细节搞清楚。从而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并加以巩固。可见,学习的兴趣来源于问题的设计与趣味。

2、课堂教学的问题要精心设计、目的明确、具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的问题要有典型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如果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过于随意,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针对性不强,使课堂教学目的不明确,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设计《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这一节内容时,内容偏多,为了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从整体上、分层次把握好课本知识内容,我尝试运用以下的问题:1、当你预习课本内容后,你认为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哪些主要应用?2、卫星在不同的高度环绕地球运转时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如何变化?3、在应用定律求第一宇宙速度时,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地面上抛出的物体为什么要落回地面?能否让它不落回地面?它的抛出速度要达到多大时它才不落回地面?这样就为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理清了思路,就可以与学生在共同的情景探究中学习课本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课本知识的认识。

可见教师提出的问题如能从整体上理顺课本的知识内容,同时又和实际联系引发学生进行探究,那么学生就会渴望着寻找答案,从而积极互动起来。

3、课堂教学的问题要循循善诱,步步深入,具有启发性。

由于物理学中有较多复杂的物理情景过程,所以我们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通常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提问,起到搭桥引领探究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新教材中已经非常注重“探究”这个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探究性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设计《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的教学时,由于它整节内容都是探究性质的。如果我们只是按照旧教材中所述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理顺,然后做实验,实际上就只是验证一些结论,学生只能是被动记忆,主动探究和能力培养就欠缺了。新教材中已有所改变,在实际操作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2:让学生去观察、比较两个灯丝的外部特点,问题: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想象一下导体的电阻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这样在一系列问题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分步讨论与分析,最终能够形成自己的思维并解决问题。整节课学生都有极高的兴致,在问题情境中在隐含的“问题”的不断引导下自我探究,学习变成了一种享受。

又如在学过楞次定律后,研究“铝管中磁性小球的下落规律”实验把两只外形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从竖直放置的铝管上端放下,一只小球很快地从下端掉出,而另一只要等数秒后才从下端管口落出。根据这一实验背景,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

1.以这个课题进行研究,你将提出和论述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检验?

2.你猜一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请分析小球进入铝管后运动状态的变化过程,能否建立一种物理模型?

通过这样的提问设计,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并能获得对新知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单纯的老师理论分析讲解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又要兼顾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还要考虑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也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当教学进行中时,学生可能会精神不振或走神。在这种情况应及时提出问题,使学生注意力回升。我觉得适时地提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例如:在力学“摩擦力”一课中,当我们向学生介绍摩擦力概念、产生条件以及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后,可向学生提问:“请大家设想一想,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摩擦力将会怎样呢?”适时的讨论会让学生的精神状态调整回来,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无摩擦的世界。

总之,在物理课堂中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而更重要是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和手段进行提问。我觉得有效的问题设计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新课改中所倡导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教师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师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1、(美)丹东尼奥等,《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

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联系生活进行物理教学策略》作者:曾志旺来自《物理教学探讨》。

3、《物理教师的提问技能》作者:刘诚杰来自《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物理课堂提问的探讨》作者:王赵云《物理教师》期刊20xx年第9期。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第七篇】

生活中的平移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

1.能驾驭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灵活的解决办法,《生活中的平移》课堂教学反思。

2.在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争议的时候,教师能放能收,处理的到位,符合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3.在处理课堂练习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回答,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学反思《《生活中的平移》课堂教学反思》。

4.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5.我觉得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节课,若按老的教学路子,应先告诉学生什么叫做平移,然后让学生把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背下来,最后应用平移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在这点上,我处理的比较好。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第八篇】

1.引导学生了解光与美术的关系。

2.指导学生采用纸张或其他材料设计制作作品,并利用光的照射,进行展示。

3.通过活动,让学生产生对光的兴趣和对科学的追求。

欣赏、了解光与美术的关系。

用纸或其他材料制作作品。

用不同颜色的人造光照射作品,进行展示。

请学生事先准备了各种卡通形象的玩偶、图片等。各种灯光设备。

一、感受光的魅力:

请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卡通形象的玩偶拿出来。

让一个学生用一些卡通形象编讲故事,几个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摆放玩偶、图片,或者简单构出画面,另一些学生用光源对已构好的画面或场景进行照射。

引导学生进入到了学习状态,认真地听故事,然后对构图不够合理的大胆提出建议。

教师引导:象不像舞台上表演卡通片?比单纯的画面效果好多了是吧?

请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把光用蓝色的皱纸包住变成蓝色的光,更符合故事情节的气氛。” “光从卡通形象的下面往上照,才能有恐怖的效果。”

在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光的魅力,兴趣被调动起来。

二、了解光的魅力:

教师再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学生在美的体验中进一步分析总结光影与美术的关系。

教师可先让学生欣赏、了解不同光照射下,美术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白天太阳光下的建筑,晚上在灯光照射下的建筑;雕塑作品在不同光线下的不同效果。甚至也可以利用画室里的石膏像,在不同光线照射下的不同效果,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光的密切关系。除此之外,还可以列举电影、幻灯、投影片、皮影等艺术,来说明艺术与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激发学生对光的兴趣。

三、探究光的魅力:

在制作作品前,先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总结出:表面光滑的物体与粗糙的物体,不同材质的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四、布置下一次需要的材料。

布置学生寻找纸张或其他材料设计制作作品,下次利用光的照射,进行展示。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第九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改革要有现代意识,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而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给我们转变教学模式带来了契机,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语文学习。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使计算机与学科课程整合,能把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保持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从而深化学科教学,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性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在《蓝鲸》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把局域网引进课堂,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究,充分体现了"教师轻轻松松地教,学生快快乐乐地学"这一教学理论,通过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前,准备好音乐、画面同步的大海图,(附加教室的环境布置),教学时,我首先以“同学们,走进教室你们想说什么”一问让学生进入情境。逼真的画面、丰富的资料、优美的音乐使学生们兴味大增,不时倾吐着自己的真情。这样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而且能够激发个人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当老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鲸的知识和交流海象知道蓝鲸的其他知识的时候,学生无拘无束,充分交流或发表收集到的信息或自己的见解。

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这一优势,一改传统的初读方式,,让学生带上耳机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可通过网络请求其他同学的帮助。这样,既避免了其他同学读书带来的不必要的干扰,又充分地利用了网络环境下特有的生生互动方式,激发了学生初读的兴趣高了初读的效果。

课文中对于蓝鲸的大是从它的体长、体重、嘴巴、鲸须等几个方面,并运用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而这些知识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其中的说明方法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因此从学生主体出发,教师课前收集了有关蓝鲸的其他知识,并制作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网页,在教完这一段时,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有关蓝鲸大的其他知识,并想想网上的资料是通过什么说明方法让你感受到蓝鲸的大的,学生通过查阅,激发起极大的兴趣,对蓝鲸的大有了更深的体会,学到的说明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为运用说明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课文学习结束进行“介绍熟悉事物的特征这一练笔时,由于练笔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的难度,因而课前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制作成网页,并带领学生熟悉这些事物,练笔时,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以唤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了解和回忆,结果学生很快找到了相关网页,获取到丰富的资源信息。学生们兴致高涨,不断地交流着自己的搜寻结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写自己熟悉的一种事物,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小组认真选择自己喜爱的写作对象开始练笔,由于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不少小组学生的习作写得相当详细生动。教师因势利导,当堂交流学生的作品,让全班同学共同学习。

从《蓝鲸》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语文教学利用校园网和局域网所提供的多媒体环境,以创造性思维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能力提高为目标,再加上教师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对学科知识的宏观把握指导学生将零星的知识点串接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达到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新境界。

1、 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料。它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师生双方都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语文教学。网络语文教学将教室扩大到了有信息海洋之称的网上,学习时图文声并茂,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中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语文教学。

3、充分发挥和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网络语文教学选定局域网或校园网的某一资源库作为学生取舍的素材来源,而对素材的选择、组拼、融合、消化、转换则是通过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的,因而有利于充分发挥和体现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性。

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思考:

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对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与发挥,可以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拓宽了“大语文”教育的天地。但信息的丰富对教学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巨量的信息旁斜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使学生养成浮躁的心态,这些让很多教师无所适从。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需要语文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尝试,寻找更有效的方法,克服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弊端,更好地发其优势,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资料提供者: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第十篇】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四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是由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共同完成,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的“人体的神经调节”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重点介绍几种主要激素调节生命活动的意义。教材将激素调节放在本章的的最后,目的是强调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调节的影响,其次才是激素调节,使学生对全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一)一次学情分析--教学准备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大多已进入青春期,身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于性激素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加上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激素调节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学习的主动性较强。学生对激素调节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什么人体激素如何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却知之甚少,还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这需要教师使用一定的手段将抽象问题直观展示,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潜移默化的渗透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有效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可以顺利完成云课堂中的自学任务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但学生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无法独立完成关于“尝试设计对照实验,探究某种激素功能”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解决这个目标。

(二)二次学情分析—课堂活动前。

通过spoc平台生成的反映自然状态下学生自主学习轨迹的大数据,发现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非常感兴趣,自主学习效率较高,基本能掌握人体内分泌腺的种类和分泌的激素。但通过分析自测数据发现部分学生在准确判断腺体类型以及主要激素的功能方面遇到一定的困难,题目失分率较高,需要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加强问题引导。此外,学生在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疑惑,可通过引导学生举出实例进行分析,解决此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人体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

2、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3、举例说明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分析内外分泌腺的区别及主要激素的功能及分泌异常的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班廷和胰岛素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伟大成就和科学家用于探索,不为名利的科学精神。

3、通过了解部分激素分泌异常时的表现,增强同学们珍爱生命意识。

教学重点:

1、人体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

2、几种激素的主要功能及分泌异常时的表现。

教学难点:

(一)根据一次学情分析确立的难点(教学准备前分析)。

1、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2、尝试设计对照实验,探究某种激素的功能。

(二)根据二次学情分析确立的难点(课堂活动前分析)。

1、根据内外分泌腺的特点判断腺体类型。

2、胰岛素的主要功能及分泌异常时的表现。

3、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

课前微课中内容的呈现主要运用的是言语传递法,通过讲解或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内分泌腺的功能和缺乏症,借助于精编的图片和资料,运用形象感知法、启发法和实例分析法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课堂活动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学生课前提出的疑难问题以及尝试设计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穿插使用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教学,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在欢快的活动中,甚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知不觉地内化巩固所学知识,有效集中了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大幅提高了课堂效果。

课前自学阶段。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自主学习任务。

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激素调节》系列微课。

根据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及学情分析,教师录制了三个微课分别解决“内分泌腺的特点和种类”“激素的作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的知识点。

(3)自主学习任务单。

活动2测试自学检测。

自学测试题一共12道选择题,学生可以直接在云平台上通过点击正确答案完成测试后立刻显示分数和正确答案,供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达成度及调整自学策略。所有习题都是教师根据知识点精心挑选的(见下图),学生的完成度可以体现出他们在某一知识点上的漏洞和误区。

活动3作业提出疑问。

通过平台向教师提出自学过程中的疑惑。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热身游戏导入课程。

(1)组织游戏活动:我说你指你最棒。

(学生2人一组跟教师一起拍手,教师按节奏喊出“我说你指你真棒,我说你指甲状腺…、、”每次说到腺体的名称,学生要立刻手指身体相应位置并说出激素名称,慢者被淘汰,幸存者获胜)。

(2)教师引导同学们思考:人体参与这项活动时,主要受到哪个系统的调节?根据学生的回答,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还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引出本节课题《激素调节》。

活动2活动超级自习室-自学情况反馈。

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在云课堂里完成了自习,我们来到超级自习室里看一下自习情况。

(1)教师查看学生课前上传到电子书包作品库的自学笔记,选出具有示范作用的笔记推送到学生端供学生浏览学习。

(2)组织学生谈自学收获,教师板书梳理本节课知识框架。

(3)展示学生疑问和自测题反馈,将问题按照知识点归类。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对翻转课堂的自学阶段进行有效的反馈,分清楚哪些学生已经掌握,哪些还存在问题,为接下来的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找准目标。另外,因学生在课前主要利用微课进行碎片化学习,知识较为零散,非常有必要对知识进行梳理,理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活动3活动互助讨论区。

教师将自学反馈通过电子书包推送给学生,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就课前学习发现的问题按照知识点归类进行讨论,找出疑问背后的知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根据问题不同,教学过程以及教师引导策略有所不同,但基本的疑问解决过程分成以下几类:

类型一: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相关问题,能挖掘出问题背后的知识点。

关于胰岛素为什么不能口服的问题,学生已经了解到胰岛素的成分是蛋白质,很快就给出了答案。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你能想到什么方法可以让胰岛素口服吗?这是一个知识与生活联系的应用类目标,并且也是科学领域正在解决的真实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做出猜测并说出理由,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学生的猜测得到了验证,成就感油然而生。教师适时进一步将科学精神传达给学生。

类型二: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根据学到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但没有答出关键点。

关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特点,学生可以答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神经调节的作用更大,教师顺势点拨“大”或者“小”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得出神经调节更快速高效但短暂的结论。

类型三:学生通过讨论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只能说出结果讲不出原因。

关于胰岛素为什么能降低血糖,学生只能说出胰岛素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却说不清楚具体原由。教师通过补充资料,深入浅出的讲解胰岛素的每一种调节作用所起的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将课前疑问各个击破,学生可以解决的由他们自行解决,不能解决的在教师引导点拨下查阅相关资料解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背后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并适时强调重难点,体现了教学的目标性和有效性。

活动4活动科学实验室-探究能力提升。

教师出示任务,请你设计对照实验验证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1)提出问题: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吗?

(2)作出假设: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3)制定计划:a、准备实验材料。

b、控制变量的方法。

(小组合作通过flash动画完成模拟实验设计,分析变量的控制方法,掌握探究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4)实施计划:观察flash动画出示的模拟实验结果。

(5)得出结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6)表达与交流。

活动5练习开心游乐园-游戏巩固训练。

(1)游戏一;抽图判断游戏。

两人一组,利用教师自己设计的抽图flash随机抽取人体腺体,向同伴说出腺体类型及分泌物,轮番完成,说错停止,全班pk1分钟完成次数。因此部分内容既难又枯燥,使用游戏可以激趣同时巩固。

(2)游戏二:小医生日记flash游戏:

学生作为实习医生在医院内分泌科实习,患者进来看病,医生要根据患病原因判断疾病,正确加分,限时1分钟,按照积分升级,最高等级医院院长。

(3)游戏三:丛林射手。

电子书包内置的游戏练习,根据本节课的学情分析设置的五道达标测试题,全部答对者即可通关。教师pad可以及时收到反馈数据,再有针对性进行指导。

活动6活动总结收获目标达成。

出示本节课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先给学生半分钟时间静心反思,然后通过投票功能统计学生对自己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并分析,鼓励学生进一步开展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课堂评价应是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融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评价为主。基于上一个游戏练习中对学生效果的评价,本环节安排了学生自评活动,学生通过反思和自评的过程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效果调整相应学习行为和学习策略,对其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效果明显。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0 227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