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大全【优秀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22882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大全【优秀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大全【第一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多媒体。

一、导入。

1、找找比比:

(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518:::。

5/8:1/:32:89: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二、新授。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5=18:30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5=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2、教学例4。

(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学生写不同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3)、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写比例,验证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4、练习:“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和:”。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3=():64:()=():5。

3、做练习十第1、2题。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大全【第二篇】

1、使学生在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说什么是比例?

2、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3:518:30。

(2)::。

(3)2:89:27。

提问: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单位:厘米)。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两个三角形底的比和高的比相等吗?3:62:4。

两个三角形高的比和底的比相等吗?2:43:6。

每个三角形底和高的比相等吗?3:26:4。

每个三角形高和底的比相等吗?2:34:6。

2、(1)学生自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就是比例的各个部分,那么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请同学门自学课本第43页。

(2)学生汇报: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3:6=2:4。

外项内项内项外项。

(2)学生交流:你能说出其他三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是多少吗?

(3)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并说一说各比例外项和内项在哪里?

(4)比较: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3、(1)要求:观察黑板上的四个比例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2)要求: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3∶6=2∶4为例,指名来说明.。

内项积是:6×2=12。

外项积是:3×4=12。

6×2=3×4。

5、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

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为()。

6、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板书:交叉相乘积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

2、比和比例除了在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方面不同,你认为它们在什么方面还有什么区别?

3、完成练习十/1、2、3、4。

4、判断: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是1,两个内项一定互为为倒数.()。

5、根据4×9=12×3,写出比例式。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作业: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大全【第三篇】

1、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什么叫比例?

2、下面的比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和60:40。

二、导学探究,建立模型。

(一)导学探究,解决问题。

1、导学提示,明确方向。

请自学教材41页例1之前的内容,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3)请自己任意举例,验证你的发现。

4)试着。

总结。

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二)展示交流,建立模型。

1、学生汇报,重点释疑。

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60∶40。

两外项积是:×40=96。

两内项积是:×60=96。

×40=×60。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各小组代表汇报。

全班交流。

3)学生举例子,验证发现的规律。

2、归纳小结,建立模型。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

练习检测,巩固应用。

1、填空。

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3、在a:7=9:b中,()是内项,()是外项,a×b=()。

4、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3和8,则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外项可能是()和()。

2、判断。

(1)因为6×9=18×3,所以6∶3=18∶9()。

(2)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两个外项也应互为倒数。()。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和4∶50。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先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先判断,并说明理由。

巩固学生对比例各部分名称的理解。

巩固学生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板书设计。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在教学比例(特别是分数形式的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要特别强调哪是外项,哪是内项。

2、本节课充分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大全【第四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的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练笔: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5:4=():124:()=():6。

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

二、新授。

(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

(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

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大全【第五篇】

1、使学生在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一)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说什么是比例?

2、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3:518:30。

(2)::。

(3)2:89:27。

提问: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单位:厘米)。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两个三角形底的比和高的比相等吗?3:62:4。

两个三角形高的比和底的比相等吗?2:43:6。

每个三角形底和高的比相等吗?3:26:4。

每个三角形高和底的比相等吗?2:34:6。

2、(1)学生自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就是比例的各个部分,那么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请同学门自学课本第43页。

(2)学生汇报: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3:6=2:4。

外项内项内项外项。

(2)学生交流:你能说出其他三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是多少吗?

(3)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并说一说各比例外项和内项在哪里?

(4)比较: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3、(1)要求:观察黑板上的四个比例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2)要求: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3∶6=2∶4为例,指名来说明。

内项积是:6×2=12。

外项积是:3×4=12。

6×2=3×4。

4、再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

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为()。

6、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板书:交叉相乘积相等。

1、完成试一试。

2、比和比例除了在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方面不同,你认为它们在什么方面还有什么区别?

3、完成练习十/1、2、3、4。

4、判断: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是1,两个内项一定互为为倒数。()。

5、根据4×9=12×3,写出比例式。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大全【第六篇】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制五年级下册第66—67页。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利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3、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1、谈话。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有关比的知识,谁能说说学过比的哪些知识?

生1:比的意义。

生2: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生3: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

(评析:简短的几句谈话,引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让学生“温故”而“启新”。)。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的知识。昨天大家预习了,谁来说说今天学习什么?

生:比例?(书:课题比例)。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1、什么叫比例?2、比例各部分名称?3、比例的基本性质?4、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生:什么叫比例呢?

生:(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可以举例说明。(如果学生举不出例子,我就从比例的意义上去引导,表示两个比相等,你能写出两个比吗?怎样知道这两个比是否相等呢?指着学生举的例子说,像这样的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是比例)。

(老师巡视时可以提示学生有的孩子写出了小数、分数形式的比例很好。生汇报)师板书。

师:通过以上练习,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最重要?为什么?

生1:两个比,不是一个比。

生2:相等,这个比必须相等。

生3:式子,不是两个等式是式子。

师:(投影出示)请你利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1)0、8:0、3和40:15。

(2)2/5:1/5和0、8:0、4。

(3)8:2和15/2:15。

(4)3/18和4/24。

(学生独立判断,师巡视指导,然后汇报)。

师:先说能否组成比例,再说明理由,

生:0、8:0、3和40:15能组成比例,因为0、8:0、3和40:15的比值都是8/3,所以0、8:0、3和40:15能组成比例。

同理教学:(2)2/5:1/5和0、8:0、4。

(3)8:2和15/2:15不能组成比例,因为8:2和15/2:15的比值不相等,所以8:2和15/2:15不能组成比例。

师:怎样改能使它组成比例呢?

生:4:8=15/2:15或8:2=15:15/4。

同理教学(4)3/18和4/24。

师:像3/18和4/24是比例吗?

2、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生: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师板书)。

师:请你指出在这个比例中(16:2=32:4),哪是它的内项?哪是它的外项?

生:2和32是它的内项,16和4是它的外项。

师:请同学们快速抢答老师指的数是比例的外向还是内项。

生:(激烈抢答):外项、、、、、、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分数的形式中哪些是比例的项呢?

生:2和32是内项,16和4是外项。

师:老师指分数比例学生抢答。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敢不敢和老师来个比赛?

生:(兴趣高涨):敢!

师:好,请两位同学们各说一个比,我们共同来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看谁判断的快?

师:谁来。

生1:4:5,生2:8:9不能组成比例。

生:对。

师:服气吗?不服气咱们再来一次,

生1:1、2:1、8,生2:3:5。

师:不能。对吗?

生:对。

师:老师又赢了,这回服气了吧。(学生点头)。

生:想。

师:其实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中,就请你以16:2和32:4为例,研究一下,试试能不能发现这个秘密!老师给你们两个温馨提示:(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可以通过观察、算一算的方法进行研究。

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现在请将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大家是否同意。

(学生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生1:我们组发现16和32是倍数关系,2和4也是倍数关系,所以我们想,在比例里,一个外项和一个内项之间都存在倍数关系。

师:有道理,不错,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2:我们组发现16×4=6432×2=64,也就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你能把这个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16×4=64)。

师:这是两个外项的积,(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

(学生板书:16×4=64)。

师:这是两个内项的积,(师板书:两个内项的积)。

师:你的意思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师板书:=)是吗?

师:其他组的同学同意他们这个结论吗?

生:同意。

(以上环节,灵活掌握,如果有的学生能直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就直接问:你怎么算得那么快?生:我用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判断它们能组成比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呢?怎么验证?)。

师:真的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吗?怎么验证?

生:可以多举几个例子看看。

师:这是个好建议,那快点行动吧。(学生独立验证)。

师:有没有同学举得例子不符合这个结论呢?那也就是说,所有的比例都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其实这也正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太厉害了。能通过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师:我们以前学习的比,和今天学习的比例有什么不同呢?请六人小组说一说。(师巡视)。

师:哪一组的代表来说一说。

生:比和比例的意义不同?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生:比和比例形式不同。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

生:性质不同。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在比例里,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

5、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学生看着板书说,请同学们默记两遍。

1、下面每组比能组成比例吗?

(1)6:3和8:5(2)20:5和1:4。

(3)3/4:1/8和18:3(4)18:12和30:20。

生1:第(1)个不能组成比例,因为6×5=30,3×8=24,不相等。

生2:第(2)个不能组成比例,因为20×4=100,5×1=5,不相等。

师:怎样改一下使它们能组成比例?

生3:把20:5改成5:20,这样5×4=20,20×1=20,能组成比例。

生4:还可以把1:4改成4:1,也能组成比例。

生5:第(3)个可以组成比例,因为3/4×3=1/8×18。

生6:第(4)个可以组成比例,因为18×20=360,12×30=360。

师:看来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除了可以根据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外,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进行判断。

2、填一填。

2:1=4:()1、4:2=():3。

3/5:1/2=6:()5:()=():6。

师:最后一题还有没有别的填法?

生1:5:(1)=(30):6。

生2:5:(30)=(1):6。

生3:5:(2)=(15):6。

生4:5:(15)=(2):6。

师:怎么会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填法?

生:两个外项的积是30,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只要两个内项的积也是30就可以了。

3、用2、8、5、20四个数组成比例。

师:你能用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

师:最多可以写出几种?怎样写能够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生:2和20做外项,8和5做内项时有4种:

2:8=5:202:5=8:20。

20:8=5:220:5=8:2。

8和5做外项,2和20做内项时也有4种:

8:2=20:58:20=2:5。

5:2=20:85:20=2:8。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3:我知道了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意义判断,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师:这节课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大全【第七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的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播放课件,引出主题图。

(播放视频,生观察,并说看到的内容)。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骄傲、自豪……)。

师:是啊,老师和你们一样,每当听到雄壮的国歌声,看见鲜艳的五星红旗,老师的心情也十分激动,国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神圣的。

问:画面上这几面国旗有什么不同?(大小不一样)。

师:虽然这几面国旗大小不一样,但是长和宽的比值都是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比例的知识。(板书:比例)。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出长和宽各是多少)。

问:你能根据这些国旗的长和宽的尺寸,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吗?请同学们先写出学校内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生动手写比、求比值)。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生汇报求比值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观察你求出的学校内两面国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师: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用“=”把这两个比连起来,可以吗?(可以)。

师:从图上四面国旗才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求出比值,也写成这样的等式呢?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一试(生动手写比,求比值,写等式,并汇报)。

师:指学生汇报的等式小结,像这样由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就是比例,谁能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生汇报,是板书意义)。

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关键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小练习,课件出示)。

(1)自学比例的名称。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那么在比例中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各部分名称与各项在比例中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打开书34页,自学34也上半部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生自学名称,汇报,师板书名称)。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合作学习发现的规律。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呢?分组验证课前写出的比例式。

师:问想一想,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去判断外还可以根据什么去判断?(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见课件)。

四、汇报学习收获。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大全【第八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找找比比:

(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518:::。

5/8:1/:32:89: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二、新授。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5=18:30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5=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2、教学例4。

(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学生写不同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3)、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写比例,验证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4、练习:“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3=():64:()=():5。

3、做练习十。

第1。

2题。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大全【第九篇】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难点: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1、什么是比?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163/4﹕1/8/。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看课文情境图。

5)操场上国旗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2、动手计算、探究比例的意义。通过计算引出什么是比例?

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归纳总结:

探究新知,充分验证,确定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小组交流汇报。

1)课本做一做。

2)练习6的题。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你能比较“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吗?

教材36页练习6的题。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大全【第十篇】

2、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情景图、多媒体课件、习题卡。

出示课题:比例。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生1,生2等回答)。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的这些知识,请做下面练习。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8:453::。

求完比值你觉得哪些比有联系?

师:相机板书:3:5==?

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比例的意义,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知识呢?

板书完整课题:比例的意义。

(师趁机板书在黑板右上角)。

本节课我们就来完成这两个目标:

设计意图:对学生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教育。

生各抒己见。

你知道下面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它们有大有小,都符合要求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自学指导:

1、请每位同学任选两面国旗,分别计算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值和宽与长的比值。

2、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3、把你的发现尝试用算式写下来。

(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分享)。

(二)自学。

学生认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思考。

(三)汇报分享。

谁愿意把你的结果和大家分享?师相机板书。

(1)15:=10:(2)60:15=40:10(3)…(4)…。

原来在国旗中有这么多的相等关系。国旗的缩放是按比例进行的。

我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请同学读数学课本,40页,用笔勾画出重点词句,并读一读。

师:你还能写出两个比组成的比例吗?先自己选,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

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先同桌互说,再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擦去开始板书中的“?”并把比例可用分数形式表示板书出来。

师: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

生:…。

生:…。

下面各比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请写出计算过程。

(1)3:7和9:21。

(2)15∶3和60∶12。

1、把下面的式子进行归类:

(5)72:8=3x3(6):6=。

比:

比例:()。

思考:你快速做出判断的原因是什么?明白了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判断:

(1)、有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2)、如果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那么这两个比。

的比值一定相等。()。

(3)、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与2∶6能组成比例。()。

(5)、组成比例的两个比一定是最简的整数比.()。

1、写出比值是7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2、12的因数有(),从12的因数中挑选4个数组成比例是()。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43页第2、3题。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30:5和48:812:和3:5。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分五个环节设计教学,利用十五个问题贯穿整节课,以问导学,以问导疑,以问导思,以问导获,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全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课的开始从引导学生复习比的知识入手,通过求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用“=”连起来,自然而然的`引出比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与生活,本节课从从学生熟悉的国旗引入比例,在求大小不同的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中学习比例的意义,通过观察、探讨大大小小的国旗的长与宽、宽与长、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关系中,加深学生对比和比例的关系,比例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最后通过照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3.课堂采用以问导学的策略,用十五个问题贯穿了整节课,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问题控制学生的注意力,用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用提问强化学生的认知,用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对新课的教学,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强加于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思考、阅读等方式初步感知新知,再进一步提问“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你还能找出那些比组成比例,”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受都很深刻。

5.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升华了学生的思维。练习是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思维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完成,本节课设计了六种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比例意义的巩固,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0 2222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