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压强教学设计样例(汇总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37838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压强教学设计样例(汇总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压强教学设计【第一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可见,探究性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取向之一;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与物理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方面来展开、本文仅就现行的初中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中的“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设计,浅析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的有关问题。

观察1将一干燥的玻璃瓶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一段时间,用一插有长细玻璃管的橡胶塞把玻璃瓶的瓶口塞紧,并倒插入盛水的玻璃槽中,这时玻璃管中的“水往高处走”,如图1所示。

观察2在一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盖玻片将其盖住,手压住盖玻片,将玻璃杯口向下倒置,放开手后盖玻片并不掉下,如图2所示。

观察3把一个内径比手指肚稍小一点的玻璃管或饮料吸管插入水中,直到全部被水淹没。用手指堵住管子的一端并将其从水中取出,水依然保留在管中,只有当手指松开被堵塞的管口,水才会流出来,如图3所示。

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为学生正确理解“大气具有压强”提供感性认识,引起学生注意,也就是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一种学习环境。同时,这一环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良好欲望。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只有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科学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构建已有事实的逻辑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出玻璃管中水、盖玻璃片的受力示意图,进一步明确大气压的存在,这是把原始问题抽象成物理(或数学逻辑结构)模型,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

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为学生建立了“大气压”的概念,但是,概念的正确与否却需要有实验的验证。有步骤地进行实验,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概念的形成提供帮助。这时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在认真分析前面三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列举出与大气压强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并演示给学生看,或者说,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来。

教师也可利用物理学史中关于人类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大气的压强”。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物理学家奥托?格里克利用自己发明的抽气机把两个直径只有26.4厘米的铁球抽成真空。然后用8匹马来对拉,却怎么也拉不开两个铁球,可见大气压强有多大。

文档为doc格式。

压强教学设计【第二篇】

在备《大气压强》这堂课时,我力图体现新教材的理念,通过覆杯及其他的实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实验的原理,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体会到大气压的存在,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在做覆杯实验时,我将纸片盖在杯子口,然后倒过来,纸片由于重力掉下。然后在杯中装满水,将纸片盖在杯子上,然后倒过来。学生们惊奇的发现,纸片居然没有掉下来。我顺势提问——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呢?有的学生思维很快,说:“纸片被水吸住了!”这个答案令我很意外。我灵机一动,将杯中水倒掉一半,此时,杯中也有水,倒过来为什么纸片掉下来了?看来不是被水吸住了,而是被大气托住了!这样结合理论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容器外存在压力或压强,从而认识到大气也有压强。

在讲马德堡半球可利用塑料吸盘,让它吸在玻璃板上,让学生感受大气压的大小。

托里拆利实验对认识大气压值很重要。由于水银有毒不适宜在课堂演示,但通过动画讲解,在动画设计中一定要有玻璃管竖直和倾斜的对比及玻璃管粗细的对比,让学生知道水银柱的高度差与管子的粗细、竖直与否都无关。

在“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

(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

(5)有时可以看到,搬运大块玻璃板的工人不是直接用手去抬玻璃,而是用两个橡皮吸盘压在玻璃上,能很方便、很安全地把玻璃板抬起来。

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压强教学设计【第三篇】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学内容的重点知识,而压强概念又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也是学生以后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浮力知识的基础。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它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且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教学难点:影响压强的因素。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学法: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类比法、对比法、分类法、归纳法。教具学具:多媒体、海绵块、铅笔、啤酒瓶、水、烧杯。

教学过程。

生甲:脚会陷到雪里,举步维艰。

课件动画播放:小聪陷到雪地里。

师:怎么办呢?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小聪在雪地里自由行走?

生乙:穿上滑雪板。

课件动画播放:小聪的朋友穿上滑雪板在雪地里自由行走、滑行。

小实验: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端削尖的铅笔,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生甲:食指感觉有点疼,且肌肉凹得深;拇指不觉得疼,肌肉凹得浅。

师:你实验做得很认真,观察得很仔细。

以上现象都是由压力产生的与压力的作用效果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压力,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叫压强等。

1.压力。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生甲:人走过雪地为什么会留下脚印?生乙: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生丙: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生乙: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对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甲: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力。

师:当我们要将钉子钉入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课件播放: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总结: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生甲: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生乙: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接触面积有关。

生丙: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可能都有关系。生甲: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通过比较压力作用下物体的凹陷程度的大小。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做实验?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生甲:我们组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将啤酒瓶放在海绵上,受力面积一定,通过在瓶子中加水来改变瓶子对海绵的压力,从海绵的凹陷程度的大小可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生乙:我们将瓶盖盖紧,保持瓶子对海绵的压力不变,通过倒放和正放来改变瓶子对海绵的受力面积,从海绵的凹陷程度大小可以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

师:设疑:怎样方便地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要取相同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来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利用“类比法”(与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速度)及“比值定义法”等得出压强的概念。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生:可以说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教师归纳:

(1)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压强的计算公式:p=f/s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在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40的图。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要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课件展示图片。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例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教师归纳:可从压强公式p=f/s分析:

f一定时,s增大,p减小;s减小,p增大。s一定时,f增大,p增大;f减小,p减小。

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p=f/s。

3、单位:帕(pa)1牛顿/平方米=1帕斯卡。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始至终让学生利用随手可得的材料,亲自观察和实验,经过分析归纳出物理概念,把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无疑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等智能因素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由于课堂教学时间较紧,对压强计算花时较少,对压力和压强概念的类比还比较初步,这些只能在以后的教学中给予加强。

压强教学设计【第四篇】

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总结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重点。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环节一:导入新课。

压力作用效果。

图片导入。

展示一系列图片:

(2)用手指肚按铅笔的两端,铅笔对手指肚有压力,笔尖的一端觉得很疼,而笔尾的一端疼痛感很弱。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我会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之前对图片的分析可以回答出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并在这里我会提问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如果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那要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在这里复习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方法。

学生根据已有的小器材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木块上砝码的个数控制压力;通过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

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请同学们说出实验的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我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提出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压强的概念。

例1.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a.原处站立不动。

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

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我们主要采取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阅读课本接下来的内容,思考如何增大与减小压强,下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讨论。

压强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2、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3、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及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具准备:

课件、气球、针、铅笔、小刀、橡皮泥、勾码、弹簧测力计、细绳、长方体木条教学过程。

一、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思考回答:力的作用方向都是垂直于物体表面的;都使物体发生了形变。

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猜想(运用控制变量法,学生自主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反馈,用时十分钟左右)。

鼓励几个小组上前演示(学生展现个人风采,增强自信),总结结论。

(二)压强。

通过数据(比值定义法)得出压强的表达式。

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牛每平方米表示1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牛。

例题练习ppt(学生通过练习将公式与实际联系起来,巩固知识点)。

(三)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老师提出问题:利用橡皮泥和小刀,在橡皮泥上切一刀,怎么才能使橡皮泥对桌面的压强减小一半?(学生设计实验,并到前面演示,通过这个实验,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学生讨论怎样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用时四分钟左右)。教师总结:

这节课,从压力的作用效果认识了压强这个物理量,并且利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比值定义法得出了压强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学生亲身验证了一下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扣题)请同学们解释一下课前的现象(学生解释),教师说明,任何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时候需要增大压强,而有的时候需要减小压强,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辨别并说明都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压力: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

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公式:

单位:帕斯卡(pa)。

3、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四、当堂练习。

设计关于压力作用效果、压强、及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方面的练习题,巩固新知识点,用ppt展示。

五、

作业。

探究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实例,举出五个以上实例并说明运用了本节课的哪部分知识。

六、

压力: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公式:

单位:帕斯卡(pa)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压强教学设计【第六篇】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

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

(一)旧课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三)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问: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问: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4、小结:

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简要进行归纳,表扬同学们认真做实验的情况,鼓励同学们对问题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师再把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简述一遍,分别把各点结论进行板书。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对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1、课后把刚才所做的两个演示实验(即第三节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的解释写在课本上题目的旁边。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可把这两个实验做一做。

2、把第三节课后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8题做在作业本上。

(四)说明。

1、本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关键是要学生做好实验。课内,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和要研究的问题非常必要。这个实验的操作较为困难,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多加指导。

2、实验中量筒的内径应大一些,否则压强计的金属盒不易放入,如果实验室没有合适的量筒,可用去颈饮料瓶代替,在饮料瓶外壁贴上带有刻度的纸条即可。

3、按教材,是用盐水和水比较不同液体(即密度不同)在同一深度处压强不同的实验,也可以用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体,如煤油或酒精(最好是在学生实验完后,由教师演示来进行验证),不过用盐水是最方便的。

4、实验中指导学生正确实验、进行观察,如实记录数据,对正确得出结论,非常重要,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指导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认真实验,认真观察,对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有好处。

5、课本第三节课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进行讨论,可加深学生的实感,也可以巩固练习本课所学知识,课后再把结果写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课后,有条件的学生再做一做更好。

压强教学设计【第七篇】

·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学习下定义的科学方法。

教法学法对于压强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对于压强的影响因素和定义采用探究式教学;对于压强的计算采用讲授法及讲练结合的方法;对于增大和减小压强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具准备。

铅笔,海绵,压力小桌,砝码。

1.观察图片并欣赏音乐《脚印》。

师:用物理的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不同之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

2.动手体验。

如图,两手指受压时的形变和感觉有什么不同?用力后又有何变化?

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1.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2.设计实验:

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展示。

5.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不同时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提示: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速度的?)。

师:总结比较压强大小时即不能够只比较压力,也不能够只比较受力面积,应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最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表示压强。

板书: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说明: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下定义的研究方法。)。

例题:计算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通过问题和实例让学生总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压强?我们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

1.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a.原处站立不动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4.某工厂要建造一个烟囱,设计总重是2×108n,地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5×106pa,则烟囱的基础面积至少是___________m2。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主要采取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在研究问题时,采取了几种思维程序?

压强教学设计【第八篇】

学校:古浪县定宁初级中学科目:物理年级:八年级教师:刘彦文。

日期:20xx年4月11日

课题第九章第1节压强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和这个实验类似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再看一个图片。

带领学生分析。

引导:上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关。

二、新课讲授。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引导:

从刚才的分析可知,如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怎么办?

那要是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怎么办?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没有能借鉴的方法。非常好。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可以定量的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二)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根据压强的公式,压强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为了纪念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特别是压强知识上的贡献,我们把n/m2用一个专用名称代替:帕斯卡。2.压强的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引导学生完成计算,纠正计算过程中错误(过程略)提出问题。

展示各种减小压强的事例,带领学生分析。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

1.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提出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坐软沙发比坐硬板凳要舒服呢?展示各种增大压强的事例,带领学生分析2.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而形成压强的概念,并讨论了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四、反馈练习。

压强自大到小的顺序是。

b.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c.压力改变,压强改变。

d.压力改变,压强不变。

3.小丽买了一只西瓜,她用塑料袋提回家,走了没多远,就感到手被塑料袋勒得很痛,根据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请你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说明这样做的道理。

第一节压强。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二、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pf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s。

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压强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2.压强的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

1.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2.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六、课后反思:

压强教学设计【第九篇】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五、教学用具: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

1/2。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压力与重力的比较。

2、活动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物理上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公式:p=f/s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布置作业。

2/2。

压强教学设计【第十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二)压强。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

f——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1pa=1n/m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0 2237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