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正方体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51242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正方体教学设计精选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正方体教学设计【第一篇】

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等知识的基础。教材设计了两个实践活动,首先通过把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平面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然后,教材安排了判断“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长方体”的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有些学生会感到困难。上网及问了黄老师,总结了几条规律:

中间4个一连串,两边各一随便放。

二三紧连错一个,三一相连一随便。

两两相连各错一。三个两排一对齐。

要找两个相对面,切记相隔一个面。

正方体的展开图解决后,长方体的就相对比较简单了。这堂很难理解的课看似花了40分钟已经解决,练习的质量也还可以。可到底孩子们掌握了多少呢?我心里明白,仅凭一堂课是远远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展开图首先需要实际操作的支撑,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表象,然后在平时也要注意训练,充分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对于较弱的孩子来说,实在无法想象,在纸上画后减下来再折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单纯记忆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才能真正把各个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另记:小长假之后的第一次家作,终于迎来了一个好的开始,全班没人不做或拖拉,布置的11个展开图的制作除了3个孩子画好后没有剪,其余孩子都完成的棒棒的!课堂作业《补充习题》可能由于简单,也都在中午之前全部完工,这正符合我一向的风格。加油,六2的孩子们!

正方体教学设计【第二篇】

课前我让学生预习了例题,并让他们尝试把一个正方体(长方体)纸盒按例题的方法剪开,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课上交流预习成果后,我示范了正方体沿红色棱剪开的过程,并出示剪开后的图形。

并让学生再一次亲自动手剪一剪,经历立体到展开图的转化过程,从中明白展开图是平面图形,清楚地看到展开图由6个相同的正方形组成。再让他们沿着不同的'棱剪一下,再复原。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纸盒展开后的形状,让他们回想展开图中的每一个正方形是纸盒中的哪个面并标注出来,再从中发现规律。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自己感知,再观察不同形状的展开图进一步发现规律,体会展开后相对的面总是隔开的。为长方体纸盒的展开积累了经验,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正方体教学设计【第三篇】

初定稿时我认识到新教材的知识安排也是合理的(有种观点认为先特殊再一般不符合认知规律),而且与老教材相比,此册教材重视展开图的认识,学生在折合和展开的过程中体会平面到立体的变化,突出三维和二维空间差异,展开图的认识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环节。我结合三年级多连块的知识,初步让学生体会平面到立体的变化,但对于正方体的11中展开图怎么得出,让学生认识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在程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第一次教学时这两个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

我们把六连块的35种图形经过有规律的删选找到了正方体的11中展开图。以3个五连块为原型添加一个正方形是六连块的有序变化中寻找正方体的展开图。把一个平面图形在头脑中转化成立体图形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很有难度的,所以本课让学生多次经历空间想象折叠,多次实际操作验证,通过反复想象折叠、操作、回忆等过程积累经验从而感受立体与平面的图形变化,发展三维空间观念。

第一次教学比较成功,但是对于一个六连块能否围成正方体部分学生还是有些困难,那么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除了运用空间想象还能有其它辅助手段吗?在第二课时时我增加运用找相对面的方法,感受六个面的变化,效果较好。

通过本次研究我认识到以下几点:

1、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例如提问:在五连块上拼上那一块可围成完整的正方体(可操作)。学生有很大差异,个别学生能目测结果,个别学生需要操作理解,此时教师不要先鼓励学生操作,因为孩子需要空间想象的过程,过早的操作有碍这方面能力的发展。

2、教师在操作前说明操作要求。

例如:先在头脑中折,想能否围成正方体,如果实在想不出,动手折一折。让每位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没有操作就没有经历,没有经历就没有感悟。这里的动手虽然费时,但是必不可少。

正方体教学设计【第四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工具。

正方体纸盒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长方体,请学生用语言描述长方体的特征。

2.看上图,说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3.引导学生想象导入新课。

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时,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4.像这样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就是正方体。(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

二、运用旧知的迁移,概括正方体的特征。

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板书:面、棱、顶点)出示例3。

2.组织学生根据正方体实物尝试自主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三、观察、讨论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和区别。

1.引导学生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导学生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1)先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从面、棱和顶点三个方面来汇报长方体的特征。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从面、棱和顶点三个方面有目的地观察、讨论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3)在小组内选一个代表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全班进行总结并汇报。

面:6个(都是正方形),每个面完全相同,面积都相等。

棱:12条,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顶点:8个。

4.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从面、棱和顶点三个方面进行区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填写记录单。

5.通过讨论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6.动手操作,交流后展示成果。

四、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第6题。

五、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正方体教学设计【第五篇】

1.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立足想象与操作,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在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把握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培养。

课件、模型、搭长方体的材料等。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分享的“正方体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你认识它们吗?(认识)。

师:那这个图形叫什么?这个呢?这个……。

师:在这些图形里,你能分辨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吗?(能)。

师:你上来试一试。请将是平面图形的拖到左边,是立体图形的拖到右边。

师:同学们,他做的对吗?(对)。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立体图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认识长方体。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请同学们看,在长方体中,老师手摸得这些平平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然后面与面相交的这条线就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个长方体的物体。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下面这些问题摸一摸你的长方体。

(1)长方体有()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个顶点。

师:你们有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制作长方体,认识长、宽、高。

交流: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你们想亲自动手用小棒做一个长方体吗?(想)。

师:那想要搭成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呢?(12根)。

师:为什么是12根?

师:给你12根一定能搭成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操作:

师:同学们想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任务要求:

(1)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小组合作搭一个长方体。

(2)进一步思考其他方案可不可以搭成,为什么?

(3)思考在搭长方体的过程中自己的发现。

学生操作。

反馈:

师:同学们完成了吗?请问哪些方案不能搭成长方体?

方案2。

师:这些方案都用了12根小棒,为什么唯独2号方案不可以搭成长方体?

预测1:2号方案黄色小棒不够了,而蓝色的多了一根。

预测2:每种长度都应该是4根才够,否则搭不成。小结:长方体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都是4根。

预测1:每种长度都有4根。

引导学生指一指模型并板书:分成3组,每组4根。

预测2:长度相同的4根小棒,放在相对的位置。

板书:位置相对。

预测3:每组相等的小棒,都是平行的。

师:(利用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水平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垂直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侧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预测4:每个顶点上有3条长度不等的棱。

师:同学们,请看模型。老师把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拆下来看一下,我们会发现它们的长与宽都是用的一样的小棒,所以前面和后面是一样的长方形,同样的道理,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长方形,上面和下面是一样的长方形。我们再一次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并且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方案3搭成的长方体,哪些同学是用方案3搭的?

师:(出示方案3)这个长方体与与用方案1搭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预测:方案1搭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方案3搭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

师:是的,这是方案1的长方体,我们可以将它怎样变化,得到方案3搭的长方体呢?(课件演示)。

师:再进一步思考,我们能不能继续把这个长方体变成正方体呢,有什么办法?

学生反馈,师动态演示。

师:(展示方案4所搭成的正方体)正方体与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师:根据你们的回答,老师画出了这幅图,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在以前学习中有没有这样的图?(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集合图,体会两者关系。)。

师:其实,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正方体教学设计【第六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一、猜测导入

出示两个纸盒(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谈话:这两个纸盒,看起来大小差不多,请你猜一猜,做哪个纸盒用的硬纸板多?

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引导可以计算它们所用的硬纸板的面积,然后再比较)

二、探究新知

1、引导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启发:“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首先要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把每个面的面积合在一起就是表面积。

(2)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并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解法一:6×5×2+6×4×2+5×4×2=60+48+40=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6×5+6×4+5×4)×2=(30+24+20)×2=74×2=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2、自主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组织交流反馈。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揭示: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三、练习巩固

完成课本“练一练”以及练习四第一、二、五题。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做练习四第三、四题。

正方体教学设计【第七篇】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说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联系简单的生活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拼搭,培养动手和动脑能力;

2.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个人及小组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勇于探索的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关键:

学生通过摆放、观察、比较、分析,明确“长方体的体积所含体积单位数正好是长、宽、高的乘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一些单位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引言。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有幸来到这里共同学习一节数学课,我感到非常高兴。与其说是共同学习,也许不如说我们共同分享。其实,我是一个愿意和大家共同分享的人,因为“分享倍增快乐,合作迈向成功”(图片)同学是否愿意一起分享你们的聪明与智慧呢?(出示故事,学生阅读)。

问题:你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师:对!聪明与勇敢是她最高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

那么,你想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呢?老师有几条秘诀给大家共同分享。(出示图片)你们能做得到吗?愿意展现自己的聪明与勇敢与大家共同分享吗?看,聪明的学生就是这么任性,愿意倍增快乐,迈向成功。好!回答老师一个问。

(问题2)为什么三个一齐就拉不上来呢?(引导学生说明三个一齐占的空间大或地方大)。

师:同学们,这就是聪明,这就是勇敢,我们分享了快乐,我们也会取得成功。这位同学的回答,使我们这一节数学课从一个精彩迈向另一个精彩,因为他说出了我们数学生活学习中常用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体积,什么是体积,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板书)这一节我们就来研究(板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上课)。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明白)。

生:长方体的体积与哪些条件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

教师板书学习目标:

1、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2、长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

师: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分享我们的聪明与智慧吧。

探究活动一。

目标: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材料:三本五年级数学书。

要求:

1、用三本相同的书通过摆、拼来说明此题。

2、小组合作,有讲解,有观察,有记录。3、将你们的成果写成结论,推荐学生讲解汇报。

(教师巡视,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指导,引发学生对长方体问题的思考)。

学生汇报: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因为宽和高不变,长增加,体积增加。同样,体积也增加。

师:我们找到了体积变化的相关条件,那么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呢?

探究活动二。

目标: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材料:长宽高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

要求:

1、组内学员要有分工合作精神,有观察,有记录。

2、请你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体。

3、拼一种长方体,指出相对应的长宽高,并填写到表格中。

4、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并得出有关体积的结论。(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对体积的探究)。

学生汇报:要注重引导学生说出推导体积公式的过程,如: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相关,也就是说长宽高的某种运算就能得到体积,相乘得到长方体的积。又试用其他几个,也同样得到相同的结论。所以我认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相乘。

教师引导学生说完整,说明理由。并板书,学生齐读。

师: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要求我们将数学生活化,将生活数学化,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请看:

探究活动三:

目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要求:

1、认真审题,理解题目中的数字和问题。

2、有疑问,可以在组内进行交流探讨。

3、要写出计算公式,工整认真,格式要正确。学生汇报,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

师:每一组的同学都完成的很好,在组内进行了分享了自己对长方体体积的学习成果,帮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类特殊的长方体,那么,它特殊在哪儿呢?看!

探究活动四:

要求:

1、认识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长方体。

2、组内学生讨论,能自己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3、能利用所学正方体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看同学们学得多好啊!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意思是,我们学习了新的知识,就要及时有效地进行复习和应用,这样才能掌握地更好。

1、完成对数学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再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简单计算。

3、作业:强化训练。

4、思考:组合图形的计算。

快乐的时间就是那么的短暂,同学们这一节,我们不仅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而且学会了观察、思考、合作,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合作。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先前说过的一句话:分享倍增快乐,合作迈向成功。

谢谢大家!

正方体教学设计【第八篇】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1)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认识图形和概念。

(2)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

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4、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

不再安排对体积和表面积进行对比的例题。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表面积

表面积计算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积计算公式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容积和容积单位

正方体教学设计【第九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立足想象与操作,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在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件、模型、搭长方体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分享的“正方体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你认识它们吗?(认识)。

师:那这个图形叫什么?这个呢?这个……。

师:在这些图形里,你能分辨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吗?(能)。

师:你上来试一试。请将是平面图形的拖到左边,是立体图形的拖到右边。

师:同学们,他做的对吗?(对)。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立体图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新授。

1.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认识长方体。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请同学们看,在长方体中,老师手摸得这些平平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然后面与面相交的这条线就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个长方体的物体。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下面这些问题摸一摸你的长方体。

(1)长方体有()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个顶点。

师:你们有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制作长方体,认识长、宽、高。

交流: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你们想亲自动手用小棒做一个长方体吗?(想)。

师:那想要搭成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呢?(12根)。

师:为什么是12根?

师:给你12根一定能搭成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操作:

师:同学们想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任务要求:

(1)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小组合作搭一个长方体。

(2)进一步思考其他方案可不可以搭成,为什么?

(3)思考在搭长方体的过程中自己的发现。

正方体教学设计【第十篇】

一、铺垫孕伏、

1、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2、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指出自带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右面、上面的长和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教师节,笑笑为老师准备了一个小礼物,她想给它进行包装,到底要买多大的包装纸才够而且又最省纸呢?这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就是求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一共是多少。)

师:那么怎样求这6个面的面积呢?

拿出你准备的纸盒,剪一剪,看一看,能发现什么?(可以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发现相对面的面积相等;发现6个面的总面积就是包装纸的面积。)学生操作,师巡视。

老师沿着棱把这个纸盒剪开,请大家帮老师算算,看你能算出它哪个免得面积?是多少?(指名汇报)

同学们说的真好。你能把下面表格填上吗?看谁又快又对。

师: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

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小组内讨论以下。(师出示课件)

什么叫表面积呢?

1、教师明确: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演示课件“长方体的表面积”

1、学生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面积用长方体的长乘宽;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面积用长方体的长乘高;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面积用长方体的高乘宽、

2、教学例1、

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0 235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