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案(最新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案(最新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案【第一篇】
例6、例7,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4题。
1、理解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小黑板、投影片。
1.根据下列乘法算式写除法算式。
8×3=242×9=187×6=42
学生口答。思考:乘法里的积到除法里是什么数?
提出:从这里看出,在相应的乘、除法算式里,乘法里的积就是除法里的被除数。
2.计算下列每组题的得数。
18÷3=48÷2=
6×3=24×2=
(1)学生口答。
(2)让学生看每组算式。
想一想: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结论。
说明验算除法的方法。(出示小黑板:验算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
1.这节课,就用商和除数相乘,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这种方法,来进行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2.教学例6。
(1)这道题大家会算吗?请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同时指名1人板演)
(2)要检查算出的商47对不对,应该怎样验算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竖式×6,一起算出得数282。
根据验算的结果,除法算得对不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强调看乘法的结果是不是等于原来的被除数。等于被除数,就说明除法做对了)
横式上的得数应该写多少?(板书横式得数,并强调在验算正确之后,要写除法里的商)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前两题。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要求验算。
(2)集体订正。先看除法计算,再提问学生是怎样验算的,检查验算过程。
(3)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你知道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要怎样验算吗?
说明如果题里要求验算,就要在练习本上列竖式验算;题里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己在草稿纸上自觉验算。
4.教学例7。
(1)除法计算除了像上面的题正好除尽外,有时候还会有余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先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出示小黑板: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余数)下面看例7,学习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2)出示例7。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思考:这道题商是几,余数是几?根据上面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你能验算吗?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验算。
(4)谁再说一下,例7和例6的验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后一题。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每组一题。
集体订正。重点看是怎样算的,再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2)谁再来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要怎样验算?
1.做练习十二第1题前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二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二第3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习十二第1题后4题,第4题。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案【第二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体验、归纳推理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采用双主合作教学模式,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体验,掌握新知,并且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让数学与语文,与生活真正地整合。
(二)具体内容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观看投影《恐龙》,谈话:这是什么动物?你熟悉它们吗?
(由投影导入,创设了情境。再让学生自己谈想要了解的内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2.感受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吨的形象,并且赋予吨生命,以吨的语气展示50千克1袋的大米,20袋。揭示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确1吨=1000千克。
(借助直观演示,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吨,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2)让两名学生搬50千克1袋的大米,并且提问:如果1吨大米得搬几次?
(学生亲自体验,再次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3)让学生出示课前调查,即金班同学的体重表。从中选一位体重接近25千克的学生为例,看看金班谁的体重接近25千克。问:有多少个这样的同学约为一吨?(让学生估一估,答出40)然后请40个同学出来,手挽手,一起跳一下,感受1吨的东西掉下来的声音。
(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这一实践中,不但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情感体验也得到了和谐发展。)
(4)学生自读,小组交流对吨的认识。
(5)学生质疑,释疑。
(6)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找找吨和千克的关系。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人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7)用“……是……千克,……为1吨”的形式造句。
3.拓展认识,。加深印象。
(想一想,在下面每幅图旁的括号里填上什么数,它的重量是1吨。)
(2)电脑出示两幅卡车图,小卡车的载重量约是1000千克,大卡车的载重量约是5吨。
问:这两句你能换个说法,使它意思不变吗?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因材施教,先基础,后拓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都有获得成功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请看小马虎日记。
5月30日星期五睛
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妈妈给了我50元钱,让我买一些好吃的。我来到超市,1吨重的巧克力,我买了两块,250吨l袋的薯片,我买了两袋,500吨的饮料我买了两瓶,我还买了1吨的桔子,2吨的香蕉。购物完毕,我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
问:这个小马虎的日记质量单位用得一塌糊涂,你们能帮他改正吗?
要求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正确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整理,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通过出示日记,让学生知道正确使用质量单位的重要性.如果疏忽就会出错,闹出笑话,甚至会酿成大错。又通过交流,整理,使学生既掌握了新知识,创造性地理解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还培养了学生自学和实践能力,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语文中有数学,使数学、语文、生活有机地进行了整合。)
5.质量王国里的三兄妹要感谢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是你们把他们整理得这样清晰。你们能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吗?找到五处并记录下来。
(注重课外延伸,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6.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揭示吨的概念,用实物投影仪、电脑演示,既直观又形象。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认识吨,了解吨。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吨的认识
1000千克是1吨
1吨=1000千克
点评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我上的《吨的认识》一课,是按照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进行的一次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联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善于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学得有趣,学得高兴。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直观演示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本课中,首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本课一开始就气氛热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探求新知架起了桥梁。然后再通过电脑,以新颖的教学形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新知有创造性的理解。
(2)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体验中掌握。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我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给学生以自主实践、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实践、体验交流等活动,发现吨与千克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理解新知。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且使数学、语文、生活有机的进行整合。
(3)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勇于探索。
数学教学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培养,提倡“让每个学生都学好数学”,“不同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速度学习数学”。为此,我有意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因材施教,先基础,后拓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这堂课深刻的揭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密切联系,与语文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我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在一起,平等的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案【第三篇】
教材第72页练习十四第7—1l题和思考题。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十四第7题。’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8题。
(2)练习前两组。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组,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做第一组两题时是怎样想的?
第二组减法里最后为什么加27加法里最后为什么减27
指出: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大一点的数时,可以
先把它看做几百与几的和,加上或减去几百,再加上或减去几;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小一点的数时,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数计算,然后多加的要减去,多减的要加上。
2、练习十四第9题。
(1)学生分两组练习。指名两人板演,其余每人在练习本上做一组题。
(2)集体订正。
提问:每组里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得数是不是相同?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指出:在加、减混合运算里,把数和符号同时调换位置,计算结果不变。
3、练习十四第10题。
让学生直接看题口答得数,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三、应用题练习
1、练习十四第1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分哪几步做?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是根据什么列的?
2、思考题。
(1)读题。
指出:被减数不变,减数少多少,差就多多少。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0题。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案【第四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题实践活动“估一估”。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在生活里进行估计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初步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树叶的图片(见课本),大一些的杯子和1千克水。
教学过程:
一、准备铺垫。
1、出示一摞本子:告诉学生,这么一摞本子有20本。
3、告诉学生:第2摞的本数是第1摞的2倍,你知道第2摞到底有几本吗?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估一估”。
2、估计书的本数。
(1)谈话:老师想请你们估计一下我校图书室的图书,你们有什么办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小结:可以先数出一排书的本数,再估计出一个书架上书的本数。再估出图书馆里的书的本数。
(4)学生分组到图书室进行估计。
(5)汇报估计情况。
3、出示树叶第一幅图。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估计图里大约有多少片树叶。
(1)学生组织讨论。
(2)交流:可以先数出一个框里的树叶数,再估计整幅图大约有多少片树叶。
(3)学生独立数数、估计。
4、出示树叶第二幅图。
(1)要估计这幅图里的树叶的片数,你准备怎么估计?
(2)小组讨论怎样来估计。
(3)学生估计树叶。
(4)交流估计的方法。
5、出示树叶的第三幅图。
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怎样估计有多少片树叶。各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估计结果。然后全班汇报交流估计的结果和方法。
6、教学第3题。
(2)老师出示一桶水,请学生估计一下这一桶水大约有几千克?是怎样估计出来的?
三、教学“试一试”
按课本上内容依次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汇报估计的问题、结果和方法。
1、估计一下,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
2、再语文书上任意找一页,估计一下这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2、你还能估计出其他一些物体的个数吗?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案【第五篇】
教学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
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小结巩固。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一)忆一忆(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二)试一试(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有三种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
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应用)。
1、师: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研讨结果: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三、小结巩固。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案【第六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有顺序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探索规律。
2、方法过程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中事物搭配规律和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有序思考的方法。
探索并归纳出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会解决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2、揭示课题。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中有序的、不重复、不遗漏的思考办法来学习新课——“搭配中的学问”。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笑笑的生日。
2、早餐搭配:
饮料:牛奶豆浆。
早点:面包油条。
饮料和早点各选一份,有几种搭配办法?先自己想想,然后四人一小组交流。
汇报。板书搭配方法,强调有序搭配。启发说出不同的方法。
3、去动物园的路线。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汇报,再次强调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4、照相的搭配。
5、找搭配的规律。
6、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2、猜电话号码。
四、总结。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案【第七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同学们,你们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们就要进行一次购物,请同学们看图!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12×4=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1、数一数:
2、买铅笔。
3、实际应用。
4、7×3+48×6+35+2×8。
2×6+54×9+63+6×7。
5、填表。
今天我们学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了解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下课后,请同学们试一试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案【第八篇】
第75页上的例1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一15题。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使学生知道分数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1、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
2、难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多媒体,长方形纸条、圆形纸片若干张。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分过东西吗?分过什么?
老师这里有6个饼,要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
(学生说出想法后,板书33)。
有4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板书:22)。
有2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又想怎样分?(板书:11)。
同学们在分得时候,注意到了要公平,这种分东西的方法,我们就叫做怎样分?(板书:平均分)。
谁愿来说说,你怎样理解平均分?
现在只有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位同学,你们会分呢?
假设这个圆形纸片就是一个饼,同位合作试一试?(学生操作)。
举起来,互相看看是怎样分的?
同学们,我们怎样证明这样分就是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引入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表示一下?
还有其它表示方法吗?
二分之一,在数学上叫分数。
2、指导读、写二分之一。
二分之一,怎么写呢?
(老师板书)看黑板,一起拿出手写一写。
3、认识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另一份呢?
师: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的二分之一。
谁愿来说说,什么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
下面,同学们指着刚才分的圆形纸片说说,什么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同位互说)。
谁想再来说说,什么是这张圆形纸的二分之一?
4、涂一涂。
同学们,给你一张纸片,你能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吗?
拿出你的纸片,先折一折,再涂上颜色。(学生操作)。
谁愿把你涂的展示给大家?
正方形还有不同涂法吗?
观察,这几张正方形纸,涂色部分都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师:对,虽然涂法不同,但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表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还有涂其它图形的吗?
5、小练习。
师:看来,平均分是产生分数的重要前提,没有平均分,分得结果就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二)认识四分之一。
同学们,把刚才分圆形纸片,再对折一次,你发现了什么?谁是谁的四分之一?
这一份呢?
每份都是这张圆形纸的四分之一。
谁来说说,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三)认识三分之一。
这张纸片,阴影部分能用分数来表示?
你怎么知道能用三分之一来表示?
怎么证明这样分是平均分?(剪开)。
大家的眼真锐利。
能说说,什么是三分之一?
(四)认识几分之一。
1、独立探索。
同位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看看谁创造的分数最好?
谁愿把你创造的分数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可能出现几分之几的分数,不要回避,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老师刚才搜集了一些同学们创作的分数,一起来判断一下?
同学们,真聪明,创造了那么多分数,你还能说出其它分数来吗?
能不能都写出来?
分数有多少个?
观察一下,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像这样的分数,叫几分之一。(板书:几分之一)。
2、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
今天,学习内容在课本75—76页,请同学们看书。
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同位两个,举个分数,互相说说,分数各部分名称。
3、小资料。
一起来看个小资料,自己读一读。
你有什么感想?
三、练习应用。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课都积极努力,下面,考考大家。
同学们,老师这里还有一道较灵活的题目,看谁能想出来?
咱们班同学真聪明,这节课上到这里。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案【第九篇】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信息。
2.提出问题:它们表示的是几时?
3.组织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4.出示图片场景:
5.老师结合实物,帮助学生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后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时。
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6.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案【第十篇】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三(x)班数学科教学工作,全班共有学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由于三年级是新分的班,但班里有许多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已经教过的,对于他们的一些情况也有所了解,班里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有一部分学生是插转来的和以前是其他班的,对这些学生我还不太熟悉,因此,本学期重点工作除了继续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以外,还要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对新来的学生的了解和教育,力争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数字编码、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