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加强大学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论文(通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48174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加强大学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论文(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加强大学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论文【第一篇】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探讨。实践表明,应从如下环节着手:

首先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不断革新体育教学观。

传统体育教学,重视学生体质教育,也关注学生运动技巧、技能的培养,却常常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是教学中没有考虑学生情绪的变化;没有对学生间差异给予足够重视;教学中的评价方式不恰当,教学方式创新不足,给人以呆板的印象。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即关注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坚持身心两方面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学生具备积极参与良好的心理状态,以积极的情绪,树立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养成勇于拼搏的良好品质,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均得到健康。

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应为学生营造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这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是极为有利的。实践表明,若让体育基础较弱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反复经历失败,必然会给其自信心带来严重损害,不仅会降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还会对其生活态度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在体育教学环节,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使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特长情况,让每位学生均能充分地展示优势,为学生创造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当中完成学习,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自信心。

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缓解和调节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

学校体育教学活中,教师和学生间的'接触直接而真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状态、意志、情绪、思想和能力等均会有所表现,会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习态度不认真,缺乏对竞争胜负结果的好胜心。这时,教师若只是依据表面情况简单地通过批评来解决问题是不恰当的,即便学生近于压力有所改变,却难以取得实质上的较好效果,甚至给学生心理造成更大的伤害。

因此,教师应当于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发掘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并运用适当的体育运动方式加以治疗。实践也证明,采用恰当的锻炼、运动方式,使沮丧、焦虑、压抑、忧郁和紧张等相对消极的情绪,能够得到合理宣泄,使学生恢复良好的情绪状态。

教学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各类体育运动的技能形成均应遵循某种规律性。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认知某项运动技能的过程,由生疏到了解和熟练协调,最终达到能够准确运用的目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层面也会产生相应的兴奋、胆怯、紧张等情绪,甚至可能因缺乏毅力和耐心而产生消极心理。这时,教师就应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予以化解。如,采用激趣法开展教学,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采用竞赛法开展教学,使学生保持参与教学活动的不懈动力。可以说,教学手段方法的多样化对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大有裨益。

多组织学生开展合作类游戏或训练活动,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体育教学多于开放空间当中进行,如果能让学生相互了解,对学生产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心理的极有帮助的,能使学生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消除闭锁的心理。所以,教师应多增设一些互助性更强的合作类教学活动,使学生们拥有更多的交流空间,并通过互相帮助,体验到团队的力量。当然,在组织合作类游戏或训练时,教师应依据学生能力科学分组,以使小组间实力均衡,小组内学生能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技巧和应变能力帮助极大,不仅能够消除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还能使班级体的凝聚力得到提升。

3结语。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教学不断突破的未来教学主要形式,是改善学生心理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中华。浅析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35)。

[2]支川。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索[j].教学与管理,(6)。

加强大学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论文【第二篇】

2021年2月1日下午,习近平在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欢聚一堂,共迎佳节。习近平指出,中共中央决定,2021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加强大学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论文(通用8篇)”,但是时代发展得很快,今天的美好对于老一辈人而言是来之不易的,而我们更多的新生一代小朋友们却不知道。把红色教育融入幼儿教育,让幼儿从日常游戏活动、节日活动,环境创设中领略红色文化的精髓,让红色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用生命和鲜血创造的辉映寰宇的伟大文化,其内核是包含着无产阶级的价值观、伟大的革命精神、优良的革命传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4月在瞻仰安徽金寨县红军纪念堂时说:“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势必要将红色文化渗透到各个活动,贯穿始终,为孩子播撒爱国的种子,帮幼儿成长。

常言說“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红色精神应当一代一代被传承下去。现在的幼儿大多都是家长手中的金疙瘩,孩子们都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的溺爱使得他们从小就娇生惯养,养成了怕苦怕累、过分依赖、自私自利、不愿分享等缺点,而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爱国主义等思想和精神正好可以弥补和修正这些缺点。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艰辛奋斗的革命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所谱写的一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所沉淀的革命传统精神,代表了无数中华儿女对于马列主义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定信念,是融于流淌在每一名中华儿女骨子里的血液,是应该被每一名中华儿女继承、弘扬、光大的珍贵遗存。在幼儿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从某种意义来说,对于我们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对于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前进道路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影响。

1.在游戏活动中渗透。

“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进行活动”是纲要提倡的精神,也是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和捕捉的学习契机。在幼儿园里以幼儿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承必须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可接受程度,因此更需要把红色文化教育渗透到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中去。随着红色文化的熏陶,丰富了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从红军故事、战争片段中孩子们了解到了红军在战争中的英勇顽强,他们对红军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2.用本土文化去熏陶。

(1)白河桥儿沟。白河桥儿沟距今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明清时期,汉江水运发达,白河“上通川汉、下接郧襄”,是汉江水运的重要码头,被称之为“小汉口”,有着“水陆商贾往来辐辏,舟楫如麻,白帆如云”的盛景,也吸引了湖北、江西、四川、广东等地人士不惜山高坡陡,沿着官道,就着山势水流,凿山建房,置家兴业。

(2)白河天宝农业园。白河天宝农业园在环境恶劣的坡地上修田造地,将漫山遍野的石坎坎变成了种粮兴桑的“金碗碗”,并在不断的生产生活中,把“三苦”精神发扬光大。

(3)白河烈士陵园。白河烈士陵园,长眠着从1948年到1949年两次解放白河的42名烈士及1986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收复被越军侵占的某高地战斗中,牺牲的白河籍战士刘安林、刘伯富等为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付出了自己年轻生命的烈士们!

诸如此类本土的红色文化,白河还有很多,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作为白河新生代的孩子们,了解白河本土文化,继承白河的本土精神是不可懈怠的。

3.创设红色文化环境。

布置主题环境,利用红色资源对儿童进行教育,在园内创设红色主题教育环境,让儿童身临其境,心入其境。例如在教室内悬挂中国地图,让儿童能够时时观察祖国的概貌;或在教室悬挂革命英雄肖像,配以英雄事迹介绍,尽可能把爱国主义的榜样生活化、具体化、艺术化,用革命英雄人物形象吸引、感染、说服儿童,让儿童通过了解典型爱国人物的事迹,从小就对英雄人物的行为有一种认同感,在心中矗立起一座座榜样人物的丰碑。红色文化教育不是一天而成的,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把红色文化融入幼儿的学习与生活,让红色的种子在幼儿的身上生根发芽,继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白河县志.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红色文化与传承.

(一)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教育必须变革,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要相应的变革,才能适应新科学技术革命发展的要求。(二)为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手段,不仅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三)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所谓教育科学理论,是具有某种逻辑结构的并经过教育实践检验的教育观念系统。这一观念系统的核心是教育规律的认识,它是经验事实的本质概括。教育科学理论发展的过程表现为一个逻辑的上升过程,认识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研究方法的应用过程。

(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战略措施为适应21世纪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尽快造就一代未来教育的改革家。他们不仅有科学家、哲学家的理论思维头脑,而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实际动手能力,会进行教育实验,有强烈的改革意识,他们应是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科学研究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主要途径。

加强大学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论文【第三篇】

摘要:目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全面普及方面有待提高,应对艺术教育的教学管理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层次化改革,激发学习艺术的主动性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积极性。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目前状况及存在的理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指出了应该采取的一些措施,为提高艺术教育成效、为行政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客观可行的参考依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加强大学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论文【第四篇】

人的素质主要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性素质等多种要素构成[1].心理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在个体与客观相互作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属性和品质,并表现在人的心理健康上。而挫折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和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对处在身心不断发展、意志品质不断完善过程中的成教大学生来说表现则更为突出。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成教大学生思维活跃、朝气阳光,但是,他们要顺利地完成学业,愉快地走向社会,走向新的工作岗位,其间他们会遇到很多困难,要解决许多问题,还要承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因此,如何提高当代成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增强他们战胜困难、抵抗挫折的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来自内、外的竞争已是空前的激烈,且大学毕业生的国家指令性分配政策早已不复存在,成教大学生的就业面临很大的压力,毕业和就业像两座大山摆在他们的面前,势必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影响,造成他们的思想波动大,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

成教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高峰时期,其自身个性、心理的发展尚不稳定和完善,由于在大学里是一群处在灰色地带中的人群,因此他们常常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低,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对待学业、情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继而孤独失望、自卑沮丧、苦闷烦恼,甚至精神崩溃。而且他们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们不是很完善的个性。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心和相对优越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很容易在压力和挫折面前茫然而不知所措,从而在心理的误区里越陷越深,严重地影响当代成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为探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本人于5月组织本校基础教育部250名在校男女大学生进行了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分别评定总均分和10个因子分。10个因子分别表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其它附加因子,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从无=0、轻度=1、中度=2、偏重=3、严重=4)。测试表明,当前大学生受到多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其中抑郁和焦虑的问题较常见和严重。在所有的10个分析因子中,心理症状中等和偏重的因子达到了4个,而男、女的总均分值都超过了中等症状值,表明在大学生中普遍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结果令人担忧,也令人深思。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成分,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成教大学生也是祖国的希望和建设者,同样必须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品质,才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孟子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行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挫折教育更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要求,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国际研讨会,专家广泛讨论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指出: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便是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当代的成教大学生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丝毫不亚于他们的前辈,毕业问题、考研、就业、事业等等,这些困难都有可能使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出现问题,继而产生挫折感。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畏缩不前,还是变压力为动力,努力拼搏去战胜困难?这两种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成教大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他们能克服心理障碍,提高抵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而体育教学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与作用。

1.通过经常性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挫折观。

教学比赛、各项测验与技术评定等是体育教学的经常性工作,这些工作存在胜与负、成绩好与差的区别。如何看待、面对和承受失败,此时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要使学生懂得胜利是人人向往的,而失败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在帮助学生分析比赛失败、测验和考试失利的原因后,要帮助他们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既不难以达到,又非唾手可得的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同时,又要使他们清楚:失败的是成绩,而决不应该是精神和人格!从而塑造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2.结合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3.创设挫折环境,激发学生战胜挫折的内部动力。

在教学中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适度高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难题”或“障碍”,有意识地磨练和提高学生承受和征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鼓励学生设法排除“障碍”.如一对一的对抗性游戏、人数不等的比赛、让步赛、要求达到目标的比赛等,由于比赛和评分条件的变化,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争取胜利的精神。还可以利用不当的.气候条件,如当天气变化时,仍按原计划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完成任务的作风,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难题”与“障碍”,体验成功的喜悦,是学生战胜自我和挫折的内部动力。但要注意的一点是,为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体育教师上课一定要严密地组织教法。

4.不断提高要求,完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的心理素质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突破口。体育教学就其任务来看,它是一个“适应-提高-再适应-再提高,”的过程,学生掌握一种新的技术,承担一个更大的运动负荷量,必须要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不适应状况。因此,这一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并要克服一定困难的意志行动。体育教学在户外进行,易受外界干扰。这就要求学生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这种有意注意本身就要求意志努力。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感觉肌肉酸痛和疲劳,并产生厌倦情绪,学生必须通过意志去努力克服肌肉的惰性现象以及各种消极情绪:有的教材如跳箱等,常使学生产生胆怯和慌乱等消极情绪,为克服这种消极情绪需要意志努力,而通过这一过程的反复实践,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树立起完成运动动作的决心和信心,不断积累“实力”,逐渐克服恐惧,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心理素质。体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和学生建立一种“互动式教学”关系,必须严密组织教法,合理地安排教材和运动负荷。

五、结论。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我们认识到对成教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其抵抗挫折的能力的重要性。而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正确的挫折观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紧密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其中体育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上对成教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拥有健全、完善的人格,这个工作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文献:

加强大学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论文【第五篇】

摘要:教学实践是高等教育中考察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实现理论内容升华为实践操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的方法包含两个方面,项目式和竞赛式,两种教学实践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也同时存在随机性和不规范性。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项目式和竞赛式设计教学实践现状,结合项目式和竞赛式案例教学案例分析,尝试分析项目式和竞赛式教学的利弊,为高校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竞赛式教学;利弊分析。

1项目式设计与竞赛式设计教学实践现状。

项目式教学和竞赛式教学是根据课程内容将对应的社会项目任务或者竞赛项目融入到课程当中,放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通过项目实践和竞赛,将理论部分所学习的内容应用在实践操作中,从而锻炼专业技能,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项目成果和比赛结果来判断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内容、方法的可行性。项目式设计教学实践现状。项目式设计教学目前在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都有所实践,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个别差异性,整个实践过程不够完整,随意性较强,教师自主性影响学生对项目的理解与判断。首先,从教学培养上看,高校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和专业的前瞻性,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吸收专业理论知识,一方面掌握专业技能,能够生存于社会而引领于时代发展,这一点是要有别于技术性专科院校的。在设计各专业,项目式教学实践十分突出,但突出的教学方式并不意味着是一种成熟的教学方式,教学实践内容是根据任课教师自行制定的,教学培养没有统一标准,学生技能层次差异大。虽然没有绝对理想和统一的教学模式,但不可否定,大多数高校都在积极的探索项目式实践模式进行设计教育,以应对社会需求和环境变化。竞赛式设计教学实践现状。竞赛式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组织竞赛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竞赛式教学法组织实施的关键在于立足学生的需要,激发竞赛动机,促成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1]竞赛式设计教学,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应用的概率高于项目式设计教学,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竞赛式设计作为教学实践的.重要部分,使学生能够通过比赛过程产生竞争意识,从而带动学生更加深入探索专业技能的未知领域,提高学习意识有较大的帮助。但竞赛式教学模式发展到至今,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竞赛项目较多,教师在制定竞赛任务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对锻炼学生能否达到最佳效果必然有所怀疑,因此怎样的竞赛任务是符合教学要求的,值得探讨。

2项目式设计与竞赛式设计教学实践利弊分析。

优势分析。项目式教学需要把握实践原则,相对标准化和规范化,项目式教学实践的优势在于,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安排社会项目交给学生完成,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逐步适应社会需求。下面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项目式教学实践的优势,比如vi设计课程,此课程划分为两部分教学计划,一部分是理论教学,一部分是实习教学,两个部分各占一半的学时,在实习教学部分教师采用了项目式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某跨国旅游项目公司的vi手册设计全套,要求学生从该公司旅游项目的整体性出发。系统的整体性思维主张从一个系统整体角度出发,着眼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从整体上去认识局部,再综合到整体,这是分析和考察事物的一个基本方法。[2]分析跨国旅游公司的公司经营项目,收集材料,并提取与旅游相关的元素,应用于标志设计中,在此次项目完成后,经由该公司审核后,采用了其中两名学生的设计作品作为前期设计稿(如图1)。竞赛式教学实践的优势在于竞赛任务的数量较多,针对的比赛对象较为广泛,有针对学生的,有针对专业设计人员的,更多的是没有任何限制条件的,取材相对于项目设计比较容易,下面分析一个vi设计的竞赛式教学实践的案例,在实习教学阶段,教师采用竞赛式设计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教师确定了竞赛任务,某历史建筑博物馆的标志设计,从博物馆的背景资料中可以找到两个关键词“历史”和“建筑”,从这两个词出发,寻找视觉元素,该比赛针对的是大众,范围非常广,因此,夺得头筹十分困难,但学生最终的设计作品从设计结构和设计寓意上都有极大的进步(如图2)。劣势分析。项目式和竞赛式教学实践都有其弊端,项目式教学实践虽然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但项目的取材比较竞赛式来说较为困难,随机性较强,项目大小不一,项目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符合程度较低,不能够保证在每一次教学中都能有符合要求的项目;竞赛式教学实践,虽然取材容易,但相对于项目设计来说,社会要求较低,尤其是针对学生的比赛,设计作品会有所宽容,对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作用略小,同时无法适应社会要求,因此两种方式应用在教学中目前还尚未成熟。

3结论。

项目式和竞赛式教学实践的发展必然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中国对部分高校实施独立负责原则,相关院校采取了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建立完整的项目式教学系统,利用企业中的社会项目资源,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有部分院校与全国各大设计类比赛接轨,通过比赛指导教师培训和校园宣讲会了解比赛内容和要求,增强学生的比赛信心,检验教学和指导成果,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无缝连接,但并非所有的高校在短期内能够实现竞赛和项目的长期合作关系,原因诸多,如何探寻教学实践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技术能力的最佳效果,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2]戚序,况成泉.系统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j].社会科学家,2009(10).

加强大学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论文【第六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途径也是多样的。本文认为,法规育德是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文中从德与法的共性以及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两个方面分析了法规育德的依据,提出了要落实法规育德.必须要注意完善各项法规。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法规教育、以及严格遵守和执行法规,以严治校。加强社会实践等几个问题。

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是指以学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根据大学生的道德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的道德生活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内容上看,它包括大学生的价值养成教育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途径上看,包括教书育德、管理育德、服务育德、文化育德,除此之外,本人认为,法规育德也是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1法规育德的依据。

1.1道德与法存在共性.这是法规育德的基本依据。

众所周知,德与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两类重要社会规范。

1.1.1道德与法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

他们都有特定的观念、准则和活动方式,都具有反映现实经济社会基础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调解现实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功能。

1.1.2道德和法一样,都是社会控制力量。

任何社会及其各个生活领域,都势必在其运转过程中形成某种相应的秩序,并只有在合宜的秩序中才能正常运转。但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每个人,都是具有个人意识.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因此,他们的个别行动的秩序不尽一致,甚至是互相冲突,互相矛盾的。为了将社会成员的行为尽可能地引入现实直接需要的秩序范围,以保持社会及其各个生活领域正常运转,任何社会都必然会形成某中相应的社会控制系统。道德和法就是这个社会控制系统的两种力量。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疏导和调节社会成员的行为。

1.1.3道德和法都具有他律性和外在的导向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规范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人们的道德意识中的反映和概括。因此,所谓的道德的他律性,无非是客观的社会道德关系和客观的社会道德要求,对进行道德实践活动的人们的一种基本节制或限制。这种节制或限制对道德主体来说,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东西,因而在相当的程度上,一个试图过社会生活的人,是无法抗拒这种约束力的制约的。

道德规范的外在导向功能,是指道德规范对人的`道德活动起到引导作用。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必然在约束人们的行动时也引导人们的行动。也就是说,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扩不仅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而且同时也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不但是约束某一种行为,同时也是在激励某一种行为。从根本上说,道德规范的这种导向功能,是与约束力同时并存、同时发挥作用的。

法规也同时具有约束与导向同一的功能。法规在禁止社会成员的某种行为的同时,也在引导社会成员另一种行为。如,法律规范禁止社会成员杀人,就同时引导社会成员不杀人;禁止偷窃,就同时引导社会成员不偷窃。交通规则也具有这种功能,“红灯停,绿灯行’、“行人靠边走,车马靠右行”等等,都既是约束,又是导向。

当然,道德规范的约束与导向同一的功能,比起法律规范,有着更深刻的内在根据和更广泛的社会效果。

道德和法强调的重点是相同的,即都以义务为基点。

道德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问题,既包含道德观念、道德美德修养,以及道德规范、道德谁则等,而道德规范准则作为人类社会的墓本要求本身就体现了义务性。而道德美德、道德修养等的体现,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只有尽了道德的义务之后方能实现,或者说凡具有道德美德、修养高的人其实首先就是尽道德义务的人。因此,道德在本质上意味着义务。同样在法中,义务也是一个关键的概念。法的权利本位不仅不排斥义务,反而是以义务的履行作为其最基本的条件。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构成了法的墓本范畴,区别只是在于从宽泛的意义上讲,道德所要求的义务的范围在广度和深度上高于法律的义务。并且当代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法律上的义务与道德一样,也存在增强趋势。

总之,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原则为标准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法从本质上说与社会主义道德是一致的。

法规育德符合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德育手段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影响受教育者,将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复杂的,是个体思想品德诸要素一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和转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

从个体道德产生的规律来看,任何道德的产生都有一个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过程,没有他律就没有自律,自律是对他律的一种认可。在整个社会尚未达到人人都能自觉遵守和维护道德规范的情况下,就必须借助外部力来强制性地调控人们的行为。而所有的外力作用中,法规是最强硬的手段,它通过爪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强制力来迫使人门自觉接受并遵守现存的规范和秩序,从而达到社上会道德个体化。而道德主要依靠个人的良心、社会舆论以及传统风习惯等采维持,与法律相比,道德更明显表现出自律的性质。虽然社会舆论对于个体的外在压力和“成慑”力也是足够强人的,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道德的背后缺乏法所拥有的那种“最后解决手段”即强制力,从而决定了道德的制约力量无法与法律相比拟,无论道德舆论的力有多人,个体行为者在极端条件下有可能对道德规范视而不见。而在德育过程中,通过把道德规范的软约束硬化,以国家强制力量来促使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意识的觉醒,实现由他律转向自律,最终达到行为者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愿自觉的行为。

同时,保持法规的稳定性,也有助于个体道德的养成。法规的稳定性为道德的养成提供了途径。因为在任何社会任何人,道德品质、道德情操,社会素质,道德水平都不会一夜之间成就,因此,像搞运动,行政命令式的道德建设只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表层问题,而不能在长时期内解决本质问题,即不能使道德内化干心而长久于世。这就要求无论是法规还是道德规范都要相对的稳定,社会成员才能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加以认识、理解和遵守。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通过借助法规的形式,把某种道德规范稳定下来以明确地表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使规定的内容成为许多人反复践履的行为。长期以往,这种规范下的行为便会由不适而习惯,由习惯而自然,道德在其过程中也就养成为人的无意识存在。以上是把法规育德作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的依据。

2落实法规育德,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这里所讲的法规,是指广义的法规,它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以及各高校自己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落实法规育德,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完善各项法规。

这项工作应该从两方面人手:

2.1.1国家的法律的制定,即立法。

在立法的过程中,应该将一定的道德规范直接上升为法律规范,即通过禁止性、义务性的法律规范直接反映特定的道德规范;立法也可以规定法律主体必须遵守一般的道德规范(主要是社会公德)的原则,使一般的道德规范成为具有某种法律属性或法律效力的法律原则;立法还可以规定准用性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国家立法的有效补充,如我国民事司法实施中不乏依习惯或道德规范认定行为合法与否的做法。但这方面工作不是高校本身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后这方面的工作已取的巨大成就。

2.1.2各高等学校自身纪律和规章制度的制定。

各高校在制定纪律和规章制度时,首要的要求就是不能违背国家制定的法律如婚姻法》已规定了中国公民的结婚年龄,高校就不能规定已符合结婚年龄的大学生不能结婚。但是,现在还有些高校的内部规定是与法律相冲突的,因而依据这些规定对部分违纪的学生的处理也是不恰当的,导致大学生状告母校的事件经常见之报端。这些违背法律的高校规章制度并不利于大学生道德的养成,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其次,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应该与时俱进,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政治的分化与重组,文明的冲突与融合,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正确的与错误的,进步的与落后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信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在这样复杂、多变的世界大环境中,我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促使全社会范围内的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和就业形式等方面日趋多样化。这些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并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到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具有明显的影响。就是在这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大背景中,高等学校的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方式也出现了多样化因而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必须研究新情况,适应新要求,规章制度不能几十年不变,更不能与社会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如有个别高校规定大学一年级新生不能购买和携带电脑到校,也许这个规定是从本校学生住宿条件、财物安全以及便干管理考虑,但这一规定已与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要求相违背,学生就算遵守也是极不情愿的,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对学校的不认同,这些规章制度根本就不利于大学生的道德养成。

再次,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应该具有可操作性。规章制度具有可操作性,这是道德养成中必须坚持的最基本原则。也就是说。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学生在遵守和执行时明确地知道界限。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明了道德原则、规范准则的基本要求,而且要使他们具体知道如何去做。只有可操作性强,才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和遵循,从而将道德认识转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并在行为的不断重复中凝结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但是。有些高校的部分规章制度的要求是不明确的。如有个别高校曾规定大学生男女生交往“在公共场所不得有不文明行为”,违者经教育不改的给予处分。“不文明行为”是指什么样的行为,规定中并没有说明,学生也不明确。就算男女生有接吻、拥抱的行为,学校也不能据此对学生进行处分,而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懂得“爱情展览”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各高校应加强规章制度等规范的可操作性研究,将正确道德观念的教育落实在行为之中,真正使得大学生能够在道德行为中培养习惯,在道德习惯养成中积淀道德素质。

对大学生进行的法规教育同样也包括两方面:

通过法制教育对大学生施加思想道德影响,具有自己的独特作用。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体系,法律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权利义务的规定性,是社会基本价值取向的体现。社会主义法从根本上讲权利和义务是平衡的,从价值选择看保护的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当利益发生冲突时,牺牲的是少数人的利益和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利益。通过法制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从而懂得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享受权利的前提是履行义务,只有尊重他人的权利,自己的权利才会同样得到尊重。这样,他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纪守法、关心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奉献社会的行为习惯。这部分的教育要通过正式设立的课程和讲座来完成。

2.2.2对大学生进行校纪校规的教育。

科学、合理、严明的纪律、规章制度可以促进各项道德守则、文明公约等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为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和社会学家涂尔千所言,纪律“从本质上说,它是无与伦比的道德教育手段”,“纪律的本身乃是教育的内在的元素亦道德最重要品质的独有的元素。”

校纪校规的教育要经常化、制度化。优良校风是通过学生守则、学籍管理条例、学生奖惩条例等若干规章制度和一整套约束机制和引导机制得以保障和落实的。学校的规章制度要靠经常性宣传教育才能保证落实。新生入学,规章制度教育是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期中,结合教学和工作检查,利用学生违纪实例进行规章制度教育;期末,结合工作总结,也要对学生进行规章制度的教育。

2.2.3严格遵守和执行法规,从严治校。

法制具有权威性、强制性,我国的公民(当然包括大学生)、组织和一切国家机关的一切行为、活动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必须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事。高校对于有违法行为的学生必须依法处理。

高校对于自身制定的规章制度也要严格执行,绝不能出现规定与实际操作不符甚至因人而异的现象。因为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大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准则,是学校各项活动正常开展的保证。学校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实际上就是进行经常性的道德行为训练,执行合理合法的规章制度越严,越有利于学生形成动力定型。

2.2.4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

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是从书本上学会的,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的。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巩固、提高。道德的实践性特征,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道德行为实践性的训练,而这种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把道德行为训练纳入各种活动之中,让大学生的德育行为在社会实践的各种活动中得到反复表现和发挥,并形成行为惯性,从而使不自觉的道德行为逐步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

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法规不断完善,法制教育不断深入,法制意识不断深入人心。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认识和体会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市场经济需要诚信守法,认识到享受权利的前提是履行义务。

总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贵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是育人之本。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养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教育、修养等多种途径,综合运用引导、激励、评价、法律和规章制度等多种方式手段,以获得最佳的效果。

加强大学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论文【第七篇】

摘要:目前独生子女已构成现在校学生的基本组成部分。由于受家庭优越条件的娇惯,体育课进程中嫌脏、怕苦,嫌累、怕难已经严重困扰体育课的顺利教学。由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体育训练的失败与碰撞在所难免。这成为有针对性地克服娇惯思想、拓展挫折教育的可贵的教育资源。体育课中的挫折教育将大有作为。

关键词:教师研究;体育教学;挫折教育;教法实践。

从素质教育出发,坚韧不拔的意志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意志的坚韧在于对挫折的消解能力与转化力。良好优秀的品质在于将挫折转化为积极的动力。中小学生正处于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操练中的失败与碰撞,优化为珍贵的挫折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痛苦的磨炼、接受挫折与失败的体验、品尝转败为胜的胜利喜悦,对于培养其坚韧意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挫折教育的`迫切性。

由于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基本上是2+1结构。两个大人呵护着一个小公主或者小皇帝。加之奶奶爷爷的娇宠,导致学生形成了一些独有的性格心理缺陷,诸如骄横而又脆弱、放肆而又压抑、自狂而又自卑,对于失败与挫折没有消解能力,往往表现为逃避、放弃或者求助,甚至自暴自弃。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近3000名被调查的中小学生对象中,有40%的学生基本没有体育锻炼,原因是没有体育场所或者没有时间或者外在天气原因等,其实质原因是无法克服挫折与困难。同时学校教育观念滞后,片面追求升学率、强调知识灌输而忽视品质培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导致学生意志薄弱、心胸狭窄、求大而不能容小,面对挫折的消解与耐受力几乎是零,零忍耐、零消化,挫折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二、基于“公子”与“公主”视角下体育教学的挫折教育。

体育操练中的失败与困难,是难得的挫折教育资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现挫折,让学生在竞技中承受挫折,并积极疏导学生消解竞技中的挫折,转化为积极的发展动力。

1.身教重于言教,率先垂范增强学生的意志。或者害怕挫折或者不畏艰难,这些品质往往具有互相的感染性。教师的率先垂范对于激发学生克服困难挫折的优良品质具有最直接的意义。

比如最简单的俯卧撑,或者比较复杂的体操动作,教师首先要做,反复去做。如果教师不怕脏、学生就会不怕脏,教师不怕累,学生就会不怕累。学生会被教师的行为所感染,跟着教师哪怕是挥汗如雨。这对于训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具有很直接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勤奋、体育教师更需要勤奋,一个勤奋的率先垂范的体育教师是磨练学生挫折意志的前题。

2.珍惜体育课的户外特点,培养学生的顽强品质。户外教学,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没有经历风雨、哪里能见彩虹。这些困难最能锻炼人的意志。教师要因势利导,利用户外的困难,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尝试并克服困难,感受战胜困难的喜悦。某校的一次长跑比赛,刚刚开始,恰逢天降大雨。是取消比赛、还是坚持比赛。正在犹豫不决之际,体育教师率先跟跑,虽然不符合规范,但这种不畏困难的精神迅速感染了学生。一场既有下雨还有刮风的比赛完了,学生们在这场汗水与雨水的比赛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验,跑到最后一名的同学也成了“雨中英雄”。这种“雨境”下的“比赛”使得这场比赛不再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速度比赛,更成为一种耐力、意志、顽强精神的磨砺,这种磨砺会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财富。

3.拓展训练外延,开发挫折教育。体育教学中的困难无处不在。教师要努力创设多种困难情景,让学生去感受困难、品尝困难、克服困难。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加科目的外延,增加练习中的宽度和难度,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困难的习惯,如最简单的绑腿赛跑、或者多人跳绳比赛等,教师要适当提高比赛的难度与要求,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挖掘学生的底力,并积极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克服畏难心里,使学生养成一种敢于挑战、勇于挑战、直面困难、承受失败的勇气,能够承受失败,便必然能品尝胜利。

4.用生活体育,使学生品尝体育生活的挑战。体育在学校是一门课程,在生活中,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体育教师要积极努力把生活体育的多采项目引入到体育课堂上来,并在体育课堂上让学生感受生活体育的难度与苛求,从而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对困难的认识。教师可以把广场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民俗体育等内容引入课堂。这不仅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而且会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在生活体育中感受生活的不易,体会困难的磨砺,困难是一种学习推动力,困难会使学生不断地自我完善与发展,逐渐形成良好的意志与品质。

三、结语。

挫折教育是品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堂的独特优势是挫折教育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体育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品质训练,使学生拥有更加美好的性格与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靳淑玫.试论体育教育与学生个性培养[j].价值工。

加强大学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论文【第八篇】

加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着力养成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道德教育,简言之就是对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能力的教育。只有加强道德养成教育,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大学生的主观意识、道德认知见之于客观行为,潜在的品质变为显性品质,才能根据具体表现加以检验,同时,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才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以道德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不仅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也是施教者施教与大学生品质形成相统一的过程。可以说,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过程就是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离不开理论的传授教育,但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实践的磨练。而养成教育作为使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逐步形成对事物的情感、意志的最佳、最直接、最不易改变的教育形式,则是对大学生道德品质中情感、意志进行培养的根本途径之一。

(二)强化大学生道德行为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递进的过程,要获得真正的认识,只有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一个辩证的过程。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要靠不懈的实践。大学生的道德养成也是一个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的认识过程。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生活这一载体的作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作为培养人的外因条件,无时无刻不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着塑造。它激发他们的情感,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陶冶大学生的美好情操,塑造大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日臻完善,思想得到升华,道德修养得到加强。

(三)激励大学生道德行为自律。

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是其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有着丰富的道德修养理论,可为大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值得借鉴的方法。

首先,学思结合。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一切最优秀和最合乎德性的活动,总是与知识、理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道德修养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学习各种道德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对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人生哲理予以思考、反省和默虑,从而选择好的道德行为,最终成为有道德的人;其次,内省。内省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对此做了充分的阐述。孔子“内省”的实质是提倡自省察实的道德修养,“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是说内心不断自我省察,就不会感到愧疚,也就不会有什么忧愁和恐惧。这种“内省”的方法,是对自己行为以及所表现出的品德是否合乎道德标准的自我检查过程,也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以及自身道德认识和道德价值的自我评价;最后,慎独。慎独是儒家所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即在他人和社会监督不到、法律和道德舆论管不到的地方独自行事。“慎独”作为道德修养方法,就是不因为无人监督而为所欲为,时刻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照道德要求行事。每一个具有道德觉悟的人,都应该努力做到“慎独”,坚决纠正和克服表里不一和双重人格现象。

建立有效的道德评价考核体系是加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必要保障。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道德评价考核体系,这样才能使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一是道德知识考核和道德行为考核相结合;二是加强对大学生行为的考核;三是加强综合考核,由教师、学生、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四是建立大学生道德行为档案。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0 2348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