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2024年幼儿学前教育的论文实用样例(精选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08970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2024年幼儿学前教育的论文实用样例(精选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4年幼儿学前教育的论文实用【第一篇】

美育教学环境具有陶冶性、自由性、趣味性的特点,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独立性等品质。学前专业开设美术课程必须了解其深刻的意义,并将现行的美术课程进行多元化、创造性的改革。本文作者尝试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美术教现在形式上将注重绘画形式改为加强绘画的创造性的培养,并合理调整课程内容,使教学更能为学生就业服务。

当前学前美育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结合教育发展倡导的全面的素质教育开设的美术课程,在学前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旨在利用艺术魅力感染幼儿的心灵,以丰富的创作手法激励幼儿的创造力,以创造性的环境艺术熏陶幼儿的情感。

良好的美术环境可以帮助幼儿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因而美术教育活动能促进幼儿愉快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稳定的情绪;有利于幼儿通过想象,激发发散思维能力,产生灵感。同时美术教育又具备陶冶性、自由性、趣味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独立性等品质。

由此可见,美育教学对于学前教育教师在美育能力上要求十分严格,能力需求多样化,这些指导我们在培养学前专业教师的美术课程上必须求变,需要学习更多的更为切实的美术技能。开设学前专业美术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拓展美术的内容能使学习者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通过学习绘画技法的多种多样形式,能使动手能力加强,且有助于培养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美育是对思维开发的主要手段,可以相应结合学前专业特点制定教学计划。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手段,全面塑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艺术,对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创造性的培养及审美功能。美术教学不能停留在以前的传统的绘画教学和思维中。在开发不同的绘画材料的学习中也应掌握不同的技法的教学要领,培养能做、能教、能创作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前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会画会教学,会创编为核心内容,更需要让孩子的思维更加开阔,创造力更为突出,在自由的蓝天下绘制绚丽的图画。绘画是促进幼儿想象和创造力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幼儿借助绘画活动表现自己对生活、事物的态度,以及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手段。

对美术教学的力度美术教育在新观念、新意识的指导下,出现了多元化的具体综合性的理论活动,与传统的美术课程相比,其目标从技能型转向审美型、操作技能型,其教育内容从单一观察事物、表现事物为主转向关注创造表现形态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其教育活动形式也由单一性转向多样化。

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应明确两条思路:一是从美术技能和制作技法相结合出发,二是从创造能力培养特点出发,讲授绘画技法按工具材料的特性安排课程,掌握应具备的基本的美术方面技能,侧重对美术技巧的分析和掌握。教学设计针对学前专业一定区别普通美术专业的特点,应有针对性,以内容实用性、方法灵活性、取材广泛性为主。教学法的学习不仅限于单一的教学法课程完成,而且在不同的美术技能教学中贯穿进去,可有针对性地对于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技巧教学进行演示性教学,以使学生更为直观有效地学习。

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性艺术,也是一种实践性艺术,更应该鼓励高职学前专业的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美术创作活动,这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对绘画教学内容加强,侧重于制作类的美术形式,充分体现艺术的多样性,加强开展装饰绘画的教学如油画棒技法、水彩笔技法,版画类(吹塑纸版画、纸版画、刻板画等)、壁画类(重彩画、沥粉画等)、粘贴画类(植物粘贴画、不同材料的粘贴画等)利用可寻得材料绘制具有不同肌理特点的作品。绘画的材质选取体现了多种的特点,如在纸张的选择中以往的教学主要是用素描纸、水粉纸、卡纸等常用的绘画用纸。而现在根据不同的绘画材料,牛皮纸、砂纸、包装纸、报纸、布料甚至树叶、石头等都可作为绘画的材质进行创作,形式更为多样,挖掘绘画媒介的表现空间,强调视觉的直观性,使画面本身的形式和材料构成新的视觉美感,从而反映作品的情绪与内涵。并尝试利用简便的工具和材料拓印肌理,制作拼贴画,巧用肌理丰富绘画表现。呈现出的不同肌理,以及规则和变化,丰富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并产生有趣的巧用肌理想像,使作品产生独特的效果。将生活的元素带入到创作中去,利用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视觉现象,认识生活与艺术表现的密切关系。

将儿童文学与绘画相结合进行创编学习,把绘画课程与儿童文学课程进行融合,对学生进行图画文学创编训练,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儿童文学和绘画的各自特性与功能,将掌握绘画技能与培养文学素养结合起来,从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灵感进行图画创编。我们在创编教学中所采取的方法为:从选择题材,确定媒材与技法、艺术风格入手,由简入繁,由点入面,循序渐进。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由儿歌到儿童故事,由单幅的创编作品到连环画的。创编,再到儿童文学的创作和绘画创作相结合渐进,在培养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和加强其绘画技能的基础上,创编出完整的图画书。

改革线描的教学,融入对于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相结合的教学,力图培养学生艺术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手段,使其掌握形式美的构成原则,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学习平面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结合学前美术的特点及线描教学,学会用点、线、形来装饰形象,体会到线描的快乐。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应结合其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教学。用线条表现出物象,体现出写实美,并能通过线的巧妙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提高对作品的审美能力。

根据这些,学前美术课程必须尝试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形式上将注重绘画形式改为加强绘画的创造性的培养,课程的开设加强创造力的培养,体现课程素描和平面构成相结合、色彩训练和色彩构成相结合、创作和教学场景相结合,充分做到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依据行业的调研调整课程内容,使教学更能为就业服务。

相关资料显示,幼儿对美术中线条、色彩、构图等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往往无需成人授意,凭着知觉就能准确地感受到不同色彩的冷暖、线条的曲直等,体会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所传达的不同感觉。由此,应因势利导地将幼儿引向创造性表现。创造性表现可以借助其他艺术进行,如选择与主题有关的文学故事,用美术的方式表现心情、感觉、动作等,发展成综合艺术活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创造力并不否定基本功的训练,而是提倡将创造性思维融入到基本功的训练当中去利用多样的绘画形式和材料目的就是使学前儿童热爱创造活动,有创造力。通过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对学生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其乐观、热情、自信具有很大的帮助,也可建立起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态度、教育观点、教育能力等许多方面。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世界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2024年幼儿学前教育的论文实用【第二篇】

论文摘要: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就业市场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考虑课程自身的实用价值与内涵发展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构建由职业技能核心课程、职业技能选修课程、职业技能渗透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使职业技能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是专业与就业之间“服务”与“导向”关系的具体体现。这里谈的职业技能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是人在职业活动范围内需要掌握的技能。职业技能的养成与知识的掌握截然不同,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讲授或灌输来实现,技能必须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或模拟条件下的实际操作中进行训练和培养。熟练的技能必须在长期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中才能获得,高水平的技能更需要在有意识的实践和培训中,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巩固和提高。从就业导向的角度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也是反映本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互动关系的过程,集中体现着幼教行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课程体系构建应坚持以市场需求状况调查分析为主要依据:

(1)要考虑与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符合度,以此提高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课程体系建设的标准化,以信息化带动课程体系建设的现代化。

(2)要进行规范化的人才素质需求分析,准确把握专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短、中、长期需求态势和现代幼教职业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国内外同类院校相关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发展的历程、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态势,认真分析校本专业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市场需求不多、对就业作用不大的课程应坚决取消。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高技能实际上是心智技能发展的高层次,是借助一定的知识、技术原理在头脑中以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完善化与自动化的活动方式。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着眼点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如下特征:

(3)个性化专业技能选修课的开设。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和地域性,因此还要根据当地幼教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技能分析,开设特色专业技能课程,使培养的人才更具有个性。

高职职业技能课程体系需要体现务实性,应努力做到课程开发看实际,课程实施求实用,课程管理重实践,课程评估讲实效,强化课程开设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课程体系应按以下原则构建:

(1)公共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主要发挥知识性、工具性两个功能,淡化理论推导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注重教学内容的精编和更新,如《计算机基础》课程。

(2)专业课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属于理论形态,而属于实用技术,具有应用性和实施性,专门课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合课程内容或教学模块,注意把握时代特征,对内容相关联而又有交叉的课程应进行适当综合,如《幼儿语言教育》课程。

(3)实训课以“先进、实用”为度,根据专业方向进行定向开发,如《少儿舞蹈编排》课程。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基本上沿袭高师课程体系的内容,其特点是专业实践课课时安排较少,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在于实践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课程设置重复交叉,主要验证理论知识点,学生对实践环节普遍不重视;理论知识程度偏深、新知识缺乏,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特长不过硬。如幼儿园开设了电脑绘画课,但一些幼教毕业生只会电脑打字、上网聊天,不会绘画、动画和课件制作;很多学生虽然学过英语,却无法胜任幼儿英语口语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必须突出内涵发展的理念:

(1)改革课程内容。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弹、说、舞、唱、画等艺术教育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强化基本职业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创造机会使学生接受基本能力训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真正满足幼儿园工作的需要,提高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力,保证毕业后能独立开展工作。

(2)改革课程教学方法。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课程要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

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的构建目的在于促成学生的职业技能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专门化、系统化的学习,促进职业核心技能的形成和巩固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由四个主要模版构成:教学技能模版、音乐技能模版、舞蹈技能模版、美术技能模版,其中各科教学法,弹、唱、跳、写、画等课程为各模版的主要支撑课程职业技能核心课程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辅助.围绕幼儿教师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设计.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综合化”就是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经过一定的调整、删改、补充,有机地重组为一门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如将思想品德、动植物、天文地理、自然等多领域的知识综合为《幼儿科学与社会教学法》课程.通过职业技能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用”、“会用”、“活用”。

职业技能选修课程模块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的有机组合.可有效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丰富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面.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及进一步发展的渠道就业导向下的职业技能选修课程模块的设置要着眼于扩大学生的职业视野.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着眼于学生自我学习的知识结构,体现个性化教育的特色职业技能选修课程应是最灵活、最具个性的特色课程.职业技能选修课程的改革应增加专业对教学内容调整的灵活性.使课程的更新加快.从而有效加强课程的针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不断提高.使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特色更加鲜明。

职业技能渗透课程模块的构建就是加强理论教材与职业技能的联系.通过各门理论学科给学生提供综合技术基础知识.给学生以职业预备教育和职业定向指导.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理论课课时较多,专业基础课、理论课均需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内实践环节。通过加强基础课、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渗透职业技能训练项目如学前儿童教育学课程的实践环节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授课技能训练: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的实践环节可开展主题活动技能训练:幼儿营养学课程的实践环节可进行幼儿配餐技能训练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边实验边听课,专业基础课、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应接近1:1.这样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职业技能渗透的效果更好。

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通过教学见习、课堂教学观摩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礼会调查等环节实施。教育见习课程从一年级就开始安排.每学期一周,主要是到见习基地幼儿园见习。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可分以下几个阶段完成:在新生人校后不久.安排学生到幼儿园感受教学环境.一年级第二学期见习班主任工作二年级第二学期见习教学工作.三年级第二学期全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同时.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和三年级第一学期均安排校内实训,观摩优秀课堂教学录像。另外.每个假期安排调查,完成实践报告。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幼教事业保持“零距离”接触.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投入到职业角色或准职业角色的历练中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改革的趋势是逐步增加实践课时量.形成以后期实习和顶岗为主.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模式当然.各种实践环节应依据学科的序列与专业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科学安排并贯穿始终。

必须体现高职“全程实践”和“全方位实践”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所有的职业技能训练环节必须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定位、统筹安排不能到学生毕业前的实习阶段才开始职业技能训练.真正的职业技能培养应当是一个从学生人学到毕业的完整过程实践证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使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落实.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2024年幼儿学前教育的论文实用【第三篇】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是针对处于小学教育阶段之前的幼儿园教育所设立的。中职学前教育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幼儿园。随着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学前教育专业的美育已被提上议事日程。美术课程是广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中国画作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增强美学素养、陶冶情操是大有裨益的。该文结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教学,系统阐述中国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国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幼儿。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是净化学生心灵、升华学生艺术境界的重要手段和必要载体。中国画是美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趣味性在于作画的专业性和墨色的渗透性。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以童心与爱心洞察周围事物的发展变化,努力学好中国画,以便为未来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一、推动教学内容灵活化、生活化。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高水平、高情商的幼儿教师。众所周知,学前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对于幼儿早期思维启蒙至关重要。一直以来,学前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以手工制作和简笔画为主。这些内容均适用于幼儿从早期涂鸦到习练绘画的过渡,若幼儿学习时间过长,容易使幼儿逐渐热衷于把记忆的符号同周围事物区别开来,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感性思维。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美术的瑰宝,通过学习中国画,幼儿可以从小培养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进而感悟艺术神韵、体会美术精髓,这会在客观上推动我国传统美术的传承和创新。从这个角度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培养人才培养的战略眼光,加快综合型、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锤炼,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高度重视中国画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并同日常生活衔接,使中国画教学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要学好中国画,首先要从临摹上苦练“内功”。

中国画讲求临摹的功底,中国画教师在传授国画技巧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练好章法、笔法和墨法,善于汲取临摹的精神要义,以半创作的方式完成临摹教学;高度关注户外考察,给学生更多写生的机会;广泛搜集各类生活素材,实际创作时严格要求学生遵循中国画课堂教学中所讲的临摹笔墨、色彩、布局等美术语言,并要融入自身情感,善于发现国画之美。中职美术教师要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以学前幼儿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素材为教学案例,引发学生强烈的共鸣。如,在中国画课堂上,教师可尝试让学生创作一幅《猴子祝寿》,并提醒学生不但要追求外在形似,还要考虑神似和内涵。学生运用学过的临摹技巧和章法,结合生活中观察的猴子形象,通过对生活的领悟、理解和提炼激发创造潜能,使作品更富有生活趣味,更能体现中国画的基本笔法和主旨。

二、拓展教学手段。

中国画教学讲求高度的悟性和审美水平,鉴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状况,教师不妨在教室、门厅、走廊等学生日常必经场所布置中国画环境,以张贴学生的优秀作品为主,充分发挥艺术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增强中国画学习氛围。学生经由仔细观察和思考,会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艺术内涵的理解,萌生更强烈的探究和鉴赏欲望。除了校内引导外,教师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前往本地的大型美术展览馆、博物馆等参观学习,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和感知中国画优秀画作的创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以及风格、手法等。回到课堂以后,教师可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讲解作品的色彩设置、线条章法、下笔节奏等事关画面整体美感的技巧,让学生对已欣赏并接触的著名国画作品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立体的印象。再者,教师可向中职院校有关部门申请,力求每学期至少开设一次国画学术讲座,邀请本地乃至全国中国画大家现场亲授,给学生解读国画奥秘,进而为学生开辟一个同著名中国画画家近距离交流的渠道。在日常授课时,教师可积极引导、热心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讲评并适度表现,以更加饱满的艺术热情诠释水墨的内涵和韵味。当然,为充分巩固学生学习中国画的效果,中职院校内部可举办不同主题的中国画绘画比赛,设立丰厚的奖品,激发更多学生踊跃报名参赛,让学生的中国画功底得到充分展现,力求获得更高水平和层次的提升。

三、积极选用新型原材料和工具。

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要积极运用新型原材料,必要时可用其他画种的颜料充当传统的中国画颜料。当然,亦可别出心裁,用特制的棉布替代宣纸作画。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待自身中国画基本功达到一定程度后,大胆选用新材料完成绘画,以充分发挥学生国画创作的想象力和兴趣,使作品产生更强烈的视觉观感。结语在新一轮美术教改浪潮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要高度注重中国画教学的地位,加大中国画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力度,注入更多正能量,激发学生自主创作的内生动力,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幼师人才。

参考文献:

[1]邱化宾,林家望。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国画教学的思考。儿童发展研究,20xx(4)。

[2]吴晓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国画教学浅谈。职业,20xx(21)。

[3]于妍妍。中师学前教育专业“创意美术”活动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2024年幼儿学前教育的论文实用【第四篇】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并非是纯粹的音乐知识讲授,更重要的是人的培养过程,因此我们往往将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视为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旨在更好地引导幼儿理解音乐中蕴藏的情感。作为生活和情感的一种反映,音乐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着突出优势,这正是音乐感召力的体现过程。比如在欣赏《摇篮曲》时,幼儿或怀抱娃娃、或手扶摇篮,这样宁静唯美的画面是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这足以证明情感教育在幼儿音乐欣赏中的重要性。

二、通过儿童生活经验辅助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指导幼儿学会倾听声音和切实感受音乐的表现力是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的宗旨所在,这对于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学会倾听音乐可从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入手,比如对各种动物声音的倾听都是幼儿感性认知的重要积累过程,这对于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可设计特定的音乐场景,在舞蹈、游戏和表演等方式的推动下更好地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已然能够从音乐作品中分辨出音乐速度与节奏的变化,因此音乐欣赏的过程可将音乐作品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在肢体动作和语言的配合下突出直观教具的教学优势,帮助幼儿在音乐作品中发现情感,并运用自我想象将画面情景表演出来。这不仅与幼儿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相符,同时也能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渗透必要的音乐情感,有利于幼儿对音乐作品的全方位感知。

三、通过想象力激发促进幼儿自主欣赏音乐能力的提升。

故事体验是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最为明显的特质,这时我们可以将故事与音乐欣赏相结合来体现音乐教学本身的趣味性,与此同时对于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培养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幼儿对于音乐结构和风格的理解也可借助故事的方式得到呈现,然而这一过程中需要首先加深幼儿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并在故事情节中渗透音乐的内容。在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结构与风格之后,教师可针对幼儿对于音乐内容的理解进行绘画、故事或是表演的编排,通过直观形象来满足幼儿心理需求,并且在相互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实效性。可见,借助想象力激发来促进幼儿自主欣赏能力的提升对于幼儿综合音乐审美意识培养意义重大。

四、以多种感官辅助下提高孩子音乐整体感受力。

多种感官辅助下的音乐欣赏过程可完善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与想象,在情感因素的影响下提高自我音乐认识和体验,这对于幼儿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极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欣赏水平还相对浅显,因此音乐作品的选择及教师的指导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感受音乐的`美感。比如在音乐欣赏课教学时若是播放一段节奏缓慢、声音低沉的音乐,幼儿的注意力很难被吸引,但若是配之以笨狗熊走路的画面并指导幼儿随着音乐一起模仿狗熊走路他们就能够很快记住音乐,并且印象深刻,这正是音乐感受力培养的重要过程。不难发现,一段描绘动物的音乐仅仅是播放很难激起幼儿的主动性,但若是配合对应的舞蹈动作,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多种感官配合下的音乐欣赏过程不仅是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同时对于提升幼儿音乐感受力也大有裨益。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尤其重视音乐欣赏课教学实施,依据幼儿实际心理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幼儿音乐作品,这对于幼儿整体音乐感受力的提升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在具体的教学策略选择方面却还需要加以斟酌,借助有效的欣赏途径培养幼儿综合审美能力,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这是当前学前教育音乐欣赏课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024年幼儿学前教育的论文实用【第五篇】

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优良的品格,是给幼儿一生的成长发展建立品格培养的基础。中国有一句古话是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在幼年时候的品行,会对他今后的人生发展,品格养成情况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开展品格教育,实际就是面向幼儿开展品德教育。为了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言传身教等来加以实现。家长和老师都是对幼儿品行养成起到重要的熏陶作用的人,所以,家校联合是在幼儿良好品格养成问题上一个重要的途径。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品行,要抓住3到6岁这样一个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幼儿大多处在学前教育阶段,面向幼儿开展相应的品格教育活动,会对幼儿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他们的一生都会起到引导作用。例如,《狼孩》的故事,在形成狼的生活习惯以后,回归正常人类社会,使得男孩用了很长的时间才适应了人类生活,逐渐学会了站立和走路。而这些用了它两年和六年的时间才学会,直到狼孩去世,他也没有学会说话。通过这个狼孩的事例可以说明,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在关键期的时候进行必要的训练,错过了关键期,就可能难以弥补。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家长和教师都要认识到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要用积极正确的观念去引导幼儿,让幼儿形成正确的善恶观和是非观。所以,在确定了学前阶段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的重要性之后,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幼儿园开展品格教育的具体内容。在幼儿园阶段,很多幼儿从原来自我中心的状态,逐渐学会融入集体,逐渐学会与其他小朋友进行交往和互动。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进行品格教育,要注重去纠正一些幼儿在品行方面的偏差表现,帮助家长和幼儿一起改变错误的思想和观念,逐渐引导幼儿学会感恩分享,学会尊重他人。

二、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幼儿园的.各项教学活动,以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所以,教育教学的形式非常灵活,大多让孩子在边玩儿边学中来学会知识培养技能,磨练品格。例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前向幼儿家长说明在区域活动中要遵守的规则,当自己需要的图书或玩具正在被其他幼儿使用时,我们要通过商量和交换等方式来加以解决。为了让幼儿更容易理解这样的方式该如何进行,教师可以提前给幼儿进行演练,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幼儿在直观的演示中学会如何表达,如何解决类似的问题。

三、注重打造对幼儿品格教育起到促进作用的教育环境。

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需要一定的环境,而且品格教育不是让幼儿背会具体的条目,而是真正要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看到效果。幼儿每天在幼儿园进行生活,幼儿园的环境,教室的环境,首先就是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的基础环境。教师要在环境的布置上多下功夫,用幼儿能够懂的方式进行教育的宣传活动。在幼儿喜欢看的图书区中,要放置一些相关主题的图书作品。这方面的作品非常的多,大多以绘本的形式呈现,幼儿可以通过看图,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另外,教师可以跟幼儿一起阅读,帮助他们对其中的内容做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联合家长一起做好幼儿的品格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要从家庭抓起,虽然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大多数时间会在幼儿园度过。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父母以及其他重要的抚养人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的关系亲密相处时间最长,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会对幼儿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家庭和幼儿园在教育理念上发生冲突,幼儿园的教育就可能遭遇抵消的后果。由于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其家庭人文环境及习惯的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有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品格行为习惯,是学校与家庭不可忽视的工作。父母要做好带头作用,用正确文明的行为去影响自己的孩子。这样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很快就能被幼儿学到。家长要注重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好孩子的榜样。

2024年幼儿学前教育的论文实用【第六篇】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如何做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工作成为了当下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理论和技能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深入到幼儿园中,去熟悉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环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一、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

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参与实践活动,以此来使学生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有课程实践、集中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环节都具备自身的特点,只有根据各个环节的特点合理安排实践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

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教学体系的建构已经基本完善,但是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相比还存在不足。想要使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发展起来,就应该具备特色性的原则,寻找学科发展的特点,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中职学前教育立于不败之地。

2.实用性原则。

现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轻实践重理论的情况,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应该按照实用性原则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以幼儿园作为导向来培养实际教学所需的实用型幼儿教师。

三、构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措施。

1.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完成实践教学的保障。首先应该建立实践标准和教材,根据岗位的要求来建立相应的实践标准和教材,这样可为实践教学提供有效的依据。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实践项目,规定实践教学的主题和具体要求,做好统筹实践,特点是在课程实践当中,各科之间都需要采取统筹的方法来安排实践的内容,以此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自身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2.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由于中职学校学前教育是以培养具有较高从事学前教育教学能力的人才为主要目的,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要根据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并且目标体系要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划分清楚,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的技能达到培养的目标,从而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适应幼儿园的一线教育工作。

3.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指导队伍。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是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指导队伍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立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时候,一定要以学校的专业教师作为基础,除此之外,学校要经常组织培训工作,让教师通过下基地来增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反思活动也是完善教师指导能力的关键。一名优秀的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能力,还要不断地反思不足之处,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在选用教师的时候也要选用骨干教师来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

4.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

在中职学前教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建立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实践教学考核的内容和要求,加强校内实训和校外的实践指导和管理。除此之外,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制定综合实践考评方案,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编排舞蹈和儿歌,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指导队伍。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缩短中职学校学生和社会的距离,从而使他们毕业后能够胜任幼儿教育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徐燕。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xx(z1).

[2]许友根。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xx(04).

[3]徐捷,黄志敏。学前专业教育实践现状对改革实践教学的启示[j].怀化学院学报,20xx(07).

[4]陈小燕。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xx(12).

2024年幼儿学前教育的论文实用【第七篇】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学前儿童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且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而个体兴趣和需求差异又很大,这就要求幼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可见,学前教育对一个人的三观形成有很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好的学前教育能培养幼儿学习和生活的良好习惯,让幼儿在未来的生活中终身受益。

一、从主观方面来引导。

1.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对孩子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要允许孩子有反复。幼儿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要求与侧重。小班幼儿应该培养他们自理能力,卫生教育和有礼貌等;中班要重点培养幼儿的礼貌交往。到了大班,要逐渐培养孩子自我评价与调控等方面的习惯。由于幼儿认知水平低,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还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因此要加强日常生活中的反复练习,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潜移默化地的引导。同时还要坚持正面教育,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小朋友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多表扬并不代表不批评不惩罚,也需要适当的惩罚教育。最后是发挥幼儿的榜样教育及成人的言传身教作用,由于爱子们喜欢模仿,年龄段的同伴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影响,老师是非观观的评价能使儿童学会了较为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全面地评价自我,有利于发挥孩子的个性特长。如:幼儿自我整理小课桌能力不好,老师就要增加整理课桌项目,每周五下午通过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周评价一次,对于有进步的孩子给予肯定并奖励,从而不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2.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的感知能力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帮助幼儿接触并感受艺术的美感,让孩子在学习美术中进行艺术上的`熏陶。首先是要做到精心设计,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计,使孩子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其次是让孩子在高品位的游戏中感受到美的存在,游戏尽量多样化,只有好的游戏才能真正的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要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感受美的存在,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孩子去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激发他们更多地了解大自然。

二、从客观方面去完善。

1.智力开发。

智力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训练幼儿的动作发展以促进幼儿观察力的提高,如:通过美妙的声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宛转动听的旋律可以给儿童带来无比的喜悦,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陶治幼儿的性情。也可以让孩子们在图形上涂上颜色,从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结合音乐不仅可以锻炼优美的体态,也可以培养还在们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情趣。

2.科学引导。

幼儿的良好习惯养成需要教师和家庭的正确引导,父母长辈们给予了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就造成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产生了过分的依赖心理。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可塑性,正确的引导能够使其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快乐中学习”是幼儿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幼儿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处于发展期,其能力的发展需成人正确的指导与启发。首先要解放头脑,解放头脑是学前教育不可回避的挑战,传统的幼儿教育是将所有知识细细嚼碎后再喂给他们,如此“不劳而获”的学习套餐,导致孩子的智力得不到提升。正确的幼儿教育应该培养幼儿多动脑的习惯。其次是解放孩子们的手,让孩子们亲自摸一摸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对幼儿来说,游戏既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又能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最后是解放眼睛,生机勃勃、变化万千的大自然是幼儿学科学的最好课堂和材料,其丰富多彩的景象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最生动的材料。

3.情感沟通。

幼儿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逐渐增多,老师的眼神和动作都会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第一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信任老师,才能对他们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第二是是让孩子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全面发展。可见,爱是进行教育的基础。在幼儿教育中,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一名幼儿教师既要扮演的老师的角色,也要扮演好好老师妈妈的角色。尤其是刚开学的时候,很多小朋友不间断性的苦闹,这个关键时刻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4.搭建平台。

为了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应力求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发展。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护物品,讲究卫生等良好行为习惯。幼儿教师应使幼儿间建立起互相赞赏鼓励的融洽关系,并允许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活动,并注重培养同伴间建立间友好的伙伴关系。也可以构建跨班级幼儿及校内小学生间互动式的活动空间,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新的信息刺激带给他们的乐趣。如:课间玩耍时,已经读小学的大孩子能够将他们在活动中的经验介绍给小弟弟、小妹妹,从中,小朋友也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经验。总之,幼儿学前教育是提高我国幼儿学前教育水平的主要渠道,教师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方位的教育,从而全面完善幼儿的心智,为幼儿的未来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生兰.比较学前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刘晶波.我国学前教育研究年发展状况分析[j].教育研究,(08).

[3]王凤娟.引导发现式教育模式对学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18).

[4]柴占学.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不容忽视:学前幼儿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农村教育,2010(7).

[5]王婷婷.浅谈如何做好学前教育工作[j].学周刊,(32):3-5.

2024年幼儿学前教育的论文实用【第八篇】

如今,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已成为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当前我国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无法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本文从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出发,对其重要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论述,本文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起源于美国,如今,人们普遍认为信息素质是人必须具有的能够结合相关信息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事业的接班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完善的信息素质,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高效辨别自己需要信息的同时,又遵守相关的道德约束,及时、有效的整理、归结信息,为我所用。

(一)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素质认识不足。

一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高校的领导和教务部门信息意识淡薄,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高职学前教育学生的自觉性较差,探索精神不足,对信息的需求缺乏渴望,敏感性和洞察力较低。有的学生虽然拥有电脑,但是通常是被用来看视频、玩游戏的,发挥的信息效用极少,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帮助也很小。此外,对信息素养内涵理解也存在误区,简单地认为信息素养就是会操作计算机和会借阅书刊资料。

(二)信息知识不够系统、合理。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知识不成系统、不够丰富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课程安排的影响。在信息素质教育中,教师本人既需要接受信息教育,又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承担者。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到信息素养教育的成败。

(三)信息获取技能和自觉性较差。

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受教育环境和个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其信息获取的途径很少,除了在课堂上老师传授知识获取之外,当遇到问题时,第一想法是问百度、查谷歌,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却常常无从下手,收集到的信息杂乱而又通常不具权威性。还有学生对图书馆的信息检索系统不够了解,使用不够熟练,分析、鉴别信息的能力也有限,造成很大程度的资源浪费。

全面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应当首先强化信息意识。具体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信息意识就是培养他们对信息所具有的敏锐的感觉力,对新的或有重大价值信息的感触。面对大量的信息,不仅要关注信息本身,还应该有对信息的敏感,以主动的、积极的心态去接触信息、挖掘信息、利用信息和批判信息,在无形之中形成强烈的信息意识。

(二)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现代大学课程的典型特点是学科交叉融合,各种信息之间彼此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关联,所以信息的获取方法和途径是大同小异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学校可以从课堂出发,通过开设专门的信息获取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方法,并让他们理论结合实际,将习得的信息获取能力应用到生活中去,实现学以致用。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启发他们主动的去寻找信息获取途径和方法,通过对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

(三)注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得许多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明确的道德标准作为指导。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很大的可塑空间,他们对信息的甄别、判断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外界的干扰。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对待各类信息,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抵制不良的道德行为并勇于同有违信息道德的行为作斗争。积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获取、使用和传播信息时,规范自身的行为,不肆意妄为,不危害他人,不参与不良信息的传播。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0 2408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