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工作计划范例【实用10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语文核心素养工作计划范例【实用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语文核心素养工作计划【第一篇】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研究,寻求教书育人的根本,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演练,反思提升等多形式的活动,落实以目标达成为核心的学科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学科素养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要点。
1、落实教学常规评比。
理论学习是校本项目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可以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充实教师的教学实践,学校将利用教师书吧,开展教师自主学习活动。每位老师每学期至少三本理论书,期末写1篇读书心得。教学不断改革,老师充电学习。
教学常规管理,教学常规是教研工作的基础,要求全员老师参赛。备课材料作为教师成长记录档案之一,要求物化可视,采取纸质手写备课本形式,教案电子稿等素材制成光盘粘附在备课本封底页。备课组在期中期末检查中,督促落实。
2、实践演练,开足开好教学公开课。
公开课(教学开放周),落实每学期每人一节教学公开课,全面展示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三位老师将在教学开放周开课,全组人员共同听课、评课,多提建议,自我反思,以便相互学习,不断改进,实现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创造互相促进的'人文环境,探索多种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自觉提升业务能力。在第9周校教学开放周开出教学公开课,盛晓珍老师开课。听课教师要参评,畅所欲言,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第13周教学展示周,名师引领,本组由徐海晓老师开师范课。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备课组组长不少于15节。每位教师至少读一本书,写1篇教学反思。通过对项目内容的理论书籍的学习、课堂实践的演练,写心得、反思与评课稿,进而提高教师对于教学的深度理解。
3、一次备课,二次磨课,发挥集体备课优势。
针对公开课,集体备课(一次备课,二次磨课)主备人员讲解教学思路,目标怎样确定,策略怎样实施。在充分理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研究教学方法的设计、要求尽可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有效学习。每位成员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或思路提供想法,讨论并最终形成教案。教案经过实践,修改形成第二次备课。集体备课一定要落实到位,真正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实践是检验效果的最佳途径,利用集体备课,公开课、经验交流等形式开展教学检验,切实落实校本项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核心素养工作计划【第二篇】
贯彻落实学校和教研组工作计划,认真推行新程改课堂教学理念,加强教学研究,努力构建学习型团队,切实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打造学习型团队。
1、学习内容。
(1)理论学习,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尤其是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要紧跟形势,关注国家关于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热点问题。
(2)专业学习。信息技术科学的发展十分迅速,信息技术教学要跟上技术的发展,必须关注本学科及行业的动态,把握软硬件和网络应用的发展趋势,在了解大局的前提下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两个信息技术应用领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2、学习方式,个人自学和组内交流相结合,恢复每次教研活动安排时间,让主讲老师介绍一个自己擅长的技术领域的新信息,传授一个操作技巧,落实学校的“教师成长工程”。
(二)加大教研力度。
1、集体备课,严格执行学校每周一次的组内集体备课,轮流由组内一位老师主题发言,主讲人提出本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全组该教学设计展开讨论,形成共识,对教材各章节知识体系和线条要昼保持统一,基本内容和要求尽量一致,个人再结合自己所教班级特点,作适当的拓展和补充。
2、公开课研讨,(1)按照学校要求,所有成员都要在组内上一堂公开课,供全组观摩研讨。(2)积极参加学校和上级组织的各类教研交流和赛课活动。
3、积极参加各级教研培训活动,对国家、省、市及学校组织的各类教研活动(包括教研会、教学竞赛、培训学习等),要及时了解有关信息,积极争取机会参加,及时与各级同行交流,才能发现我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
4、积极推广现有的课题研究成果,所承担的省级课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践应用研究》已经顺利结题,要认真总结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并把取得的成果积极主动地应用到各自的教学实践中。
(三)教学常规工作。
1、备课,按学校要求通过集体备课讨论确定相对统一的教学思路和框架,个人再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备课时要注意逐步理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方法,注重对教学内容“三维目标”、重难点与突破方案、活动与练习设计、学生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
2、上课,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班级的特点认真实施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既要围绕教学目标,又要灵活多样,特别是对学生活动的安排和实施,每个活动都要体现在相应的目标任务,而不能流于形式。我们组要特别注意对课堂的组织管理,除了对课堂的常规管理外,在学生开展任务活动期间要加强巡视指导和过程的调控,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并取得既定的效果。
3、练习的设计、检查,本学科可以把练习与任务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相应的练习,每次练习(任务活动)都应该检查评价,具体形式可以根据活动的形式灵活进行,但不能只练不查不评。
4、学生学习的检测评价,本期主要采用平时成绩加信息加工的作品制作的形式来考核,平时成绩利用教材各章后面的知识小结和自我学习评价,在各章教学完成后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老师检查记载。
(四)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
结合本学科特点,配合各级学科竞赛活动,支持配合有辅导任务的老师工作,力争取优异的成绩,既为学校争光,也为本组争荣誉。
本学期,我校将进入新课改全面实施阶段,为了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准确把握新课程的要求,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现就数学备课组全体教师具体计划制订如下:
在国家新课改的理念下,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化为现在的“大众”教育的要求下,由过去重理论转化为现在重实际应用的情况下,我备课组三位教师得全面推进高一新课程改革。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法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力求尽可能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尽可能完成学校的教学计划。
二、教学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想、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措施。
1、学习新课程,建构新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则创新的源泉,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面对高中新课程,我们只有改变旧传统,建构新理念,才能有效地实施新课程。
2、钻研新课程,掌握新内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是教师在具体实施新课程教学内容是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充分了解这一问题,设计出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5、坚持集体备课,发挥团队作用。
6、组织相关的教研活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7、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学习他人之长,吸引他人经验。
四、教学要求。
整体把握新课程,理清贯穿教材的主要脉络,反映和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展示重要概念的来龙去脉。
各班级学生必须完成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渗透高考要求,倡导自主学习方式,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具体工作。
(一)预备周期间,组织本备课组教师开展新课标学习,明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并集体备课,赶开学前完成第一模块的备课工作。由吴凯斌老师主讲第一章,吴学彬老师主讲第二章,吴南桃老师主讲第三章,再由吴凯斌主讲第四章,并完成第一章的具体备课内容。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下,由吴南桃负责制定本学期备课组具体活动。
(二)开学后,从第三周开始,就按每周周二下午第八节开展备课活动,按照教学进度的要求,探讨一周来的得与失,主讲下一周的知识体系与内容。
(三)教学进度力求一致,每周出一次周练题,每月进行一次月测试。
(四)提倡互相学习,平时3位老师多交流听课,多交流教研。
(五)组织好学生的扶优补偏工作,每位教师尽量在自己所带班级发现一些优秀生与困难生,力求尽可能的做扶优补偏。
(六)结合新课标要求,鼓励备课组的老师开展教学法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法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可能的情况下,请几位专家老师做一些专题辅导,力求争取外出学习。
六、日常工作安排。
(一)周练安排:一周一份练习,周五学生发给学生,周一交回检查。要求:每人一周出一份,形同单元过关练习,滚动进行。
(二)月测题:每四周一次。
要求:每人一次,形同专题过关测试。
(三)集体备课时间:周二第八节,在高一科组办公室举行。
备课要求:对上一周的得与失进行总结,提出下一周内容的知识体系及教材教学内容课标要求,课时分布,例题选讲,作业布置等。
(四)备课组要求:
1、练习尽量反映学生中易错知识点及重难点及题型。
2、集体备课:无迟到早退、缺席、老师要积极准备发言,力求发挥集体智慧。
3、练习安排,作业布置,备课组应尽可能统一行动。
4、老带新工作要认真,积极互评到位,听课多、评价硬。
5、严格以执行备课组的计划,精诚团结。
本学年高一政治备课组将以新课程标准、新教学观念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根本任务,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引导全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重视课堂情感熏陶,贯彻“和谐教学”理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积极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稳步提高我校政治教学质量。本学期高一政治备课组全体成员,将继续本着“协作、交流、共享、提高”的原则和积极的工作态度,高效务实地开展工作。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依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时代特征统一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充分发挥政治课程的育人功能,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等参与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二、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们学习的是《经济生活》,使用的是人教版政治教材,这套教材内容比较新颖,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比较大,教师个性处理教材的空间也较大,但如何扣住课程标准和课文培养学生的素养将是一个难题。本学期两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的必修课本共四个单元的教学任务,由于高一是起点班,学生对高中的学习有一个适应过程,且课时较紧,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政治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也是一个难题。
三、教学目标。
在高一,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学法的指导,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准确、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点,构筑学科内知识体系,增强对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际以及水平测试和高考的实际,努力增强政治课教学的科学性、实践性、探究性、创新性、德育性和趣味性,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
四、工作设想。
1、认真学习本学科新课程标准,坚持集体备课,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研究、探索新课程实施的理论依据和有效方法。密切关注高考方案,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有关信息。落实“三定、三备、五统一”措施,(定人、定时、定内容;备教材、备学生、备社会生活实际;统一教材、统一教辅、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检测。)明确每位老师负责对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分析以及突破的方法,广泛收集资料,提高备课效率和备课质量,努力实现资源共享,确保备课组活动的正常开展。
2、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深度、难度与进度,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搞好课外辅导,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3、加强教师间教学交流,积极开展“苦练内功,提高素质”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活动。按学校要求,本备课组准备至少上三节公开课,促使教师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努力向其他备课组的老师学习,高质量完成学校布置的期中考试等几份试卷。
4、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探索总结出适合于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质疑,思考,探究。强调政治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5、抓好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政治学科紧密结合,关注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和自己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对时事政治的敏感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浏览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网页,了解当今最新的教研动态,并收看与政治学科联系密切的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让学生及时受到教育。
6、做好教学常规检查,根据教情调查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及时总结交流,撰写教学论文,不断积累经验。
语文核心素养工作计划【第三篇】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在正确认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要围绕一个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主抓两种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落实三项技能:识字写字、阅读、写作。
目前各国都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等。而我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xx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多地引导与培育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核心素养,引导陪伴学生最好地成长与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利用学科教学活动载体,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有温情地创新地促进学生健康优秀的发展。个人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围绕一个主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主题分单元,人文类篇目大都涉及责任、爱国、奉献、善良等重要精神、道德修养。如果仅以教师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被动接受文本中心,学生未对文本作真正的探究理解,那么这些文本的精神主旨就很难深入学生心底,更别说形成深刻感悟而指导学生思想与行动实践。所以,对此类文本的处理应以学生精读细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以讨论研究为学习方式,用写作感悟来巩固学习成果,从而对学生实施文本的阅读习惯、语言品析和主旨探究能力训练。可将语文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节日节气时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及传承发扬。可将以下节日(节气)——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惊蛰、春分与春联、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字谜、歇后语、中医、剪纸、风筝、京剧、围棋等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创多元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主抓两种能力: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学生是社会的人,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它们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而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发问、会发问,并与老师互动起来。我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是提问领先:学生在预习时必须提出两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人人有机会发言,就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发言。发言要求声音洪亮、语句流畅、条理清晰。有时为了激发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辩论一番。
当然也有“敏于行讷于言”的学生,怎么办?每天课前《三分钟新闻播报》,摘抄并大声朗读新闻,先消除羞怯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一学期后基本上能大声地阐释问题了。
三、
落实三项技能:识字写字、阅读、写作。
1.每学期教学中,开展“日读一万字”的活动:学生准备b5大小的名著阅读笔记本,每天读名著30分钟,记录日期、页码、字数、内容梗概(90——100字),家长签字。一周一检查,定期进行小测试。
2.寒暑假,布置学生就一部作品制作书签、腰封、手抄报、思维导图等,进行创造性阅读。
3.每两周开展一次读书心得分享会。
写作是综合能力的展现,最能体现学生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技能。在教学中常进行情景作文训练:与教材内容结合仿写,如朱自清的《背影》仿1篇《父亲的手》;与名著阅读结合写人物小传,如《林冲小传》、《虎妞小传》等;与背诵篇目结合写回信,如《公输班不义》、《写给欧阳修的信》。指导学生写作形式,如人物小传分三层写,要层层清:第一层姓名、身份、性格简介;第二层主要情节加评价;第三层全面评价。初中三年基础知识要扎实,阅读要宽厚,写作要源于家庭、社会,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是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能解释生活现象的。
以上是我个人一点浅薄的经验,今后我会继续“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语文学科教学中”,抓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策略与途径,做好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语文核心素养工作计划【第四篇】
寒来暑往,时光交替。又一学年圆满画上句号。没有了平日繁杂的工作,放松了时刻警惕的心,难得一片清静。潜下心来走进陕西省学科带头人汪伟工作坊坊主准备的有关“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的学习资料,细细读来,眼界大开!
什么是“单元整体教学”,我认为关键字在这个“整”,即“整体”,也就是打破原有的1篇1篇的教学模式,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出发,准确定位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把握教材逻辑体系,篇与篇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的稳步推进,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同时,这里的“整”也可作“统整”或“整合”解释,以单元整体为基础,正确掌握单元内的篇与篇,单元与单元,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联,有效的整合教学资源,落实语文要素,达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初识单元整体教学后,又陷入了新的困惑,单元整体教学是无论内容与角度,任一单元都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吗?若整合要整合什么?怎样整合?我想作为教者,首先应该要认真研读教材,读懂教材编排意图。不难发现,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行,呈梯度发展的特点,除普通的`学习单元外还编排了“阅读策略单元”“习作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所有的学习单元无论是内容还是编排上,每个篇章,板块之间都相互关联,相互渗透。教学时,我们要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合理安排各课教学内容,将要素分解,循序渐进落实。如统编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围绕“提问策略”安排了4篇不同体裁的文章,而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侧重点。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大胆提问,这是初步感受提问的策略;《蝙蝠和雷达》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问,扩大提问范围;《呼风唤雨的世纪》则要落实引导学生筛选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最后略读课文《蝴蝶的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提问策略进行总结。这样把语文要素中的单元目标细化到每一部分,各篇课文围绕“提问策略”这个大目标依次展开,每一课都在前1篇的基础上合理提升,有效落实语文要素,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其次,我们可以将同一主题或同一个编排意图组织的单元中,基于单元整体,统筹安排,可以选择其中的1篇或两篇课文带动整个单元的教学,将前面文章学习过程中习得的方法及时运用实践,采用多篇组合互促的作用,把精读,自读,练习,写作等环节有效灵活的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教学整体,使教学价值最大化。这样将篇与篇的关联,课内与课外结合,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发展其阅读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次学习,使我对统编教材的“单元整体教学”有了初步认识和系统的了解,那么如何设计和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使学习真正发生,这将是我今后教学实践中努力的方向。我会不断学习教学理论,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相信在坊主的带领下,大家一起探索,共同研究,在语文教学路上会走得更高更远。
语文核心素养工作计划【第五篇】
语文既代表着遣词造句等语法类、语言组织类的能力,又代表着我国几千年传统优秀文化的积淀,学好语文,将会培育孩子丰富的文化认知能力和优秀的语言组织能力。因此,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必须承担起这份教育的重任,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语文教学素养,创新语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乐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之中,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通过有效的语言教学来培育提升小学生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教育部在20xx年提出的教育概念,它主要指的是通过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们的内在文化素养。针对这一教学要求,相关学校在进行课改的时候发现了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主张通过针对性的教学策划来综合提升学生们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完成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而言,学生们因为缺乏足够的语言积累,所以他们对于字典的需求远远大于高年级的学生,字典既是他们认识新字的工具,又是遣词造句的标准典范。因此,老师就需要立足于小学生们的学习现状,仔细地分析小学生们的自学模式和自学习慣,在此基础上,针对小学的识字语言教学特点,给予学生们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充分培育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观潮》时,因为本课是1篇典型的写景文,文章里关于景色描写的句子非常多,生字词也较多,那么老师就应该抓住行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到那些描写非常巧妙、传神的句子,让他们充分地朗读和背诵,然后进行临摹描写,培育他们的语言素养。老师可以首先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分出文章的三个层次--潮前、潮中、潮后,然后要求学生们仔细对应不同层次中的语句描写,找出生动传神的句子,如:“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让学生充分感知这些描写,有条件的还应该提前准备好ppt课件,向学生们播放浪潮的视频,将抽象的语句描写直观地转化为自然景象,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锻炼他们的描写技能。
二、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传统的语文教学有一个特点--教学和生活发生一定程度的脱节,这一特点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老师只进行课文教学,而对于社会时事缺乏延伸,而这样就会影响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让语文教学变得单一且枯燥。所以,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做到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不脱离生活化的轨道,这样才能够保证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才能够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更加充盈。例如在学习《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时,文章的主题是感恩和回报,所以老师就可以在课堂里面穿插讲述社会上的一些信息,还可以向他们播放一些感人的视频,如《感动中国》,让课文的内容延伸到生活实际之中,不仅如此,在完成这篇课文的欣赏之后,老师还应该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可以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出一种合适的方式向自己的亲人们表达自己的感恩,完成1篇活动有感,记录自己的经历。通过这种有机地延伸,能够切实地帮助学生们将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提升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继而优化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
作文在语文学习中所占比例很大,习作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生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因为1篇良好的习作需要学生们有足够的语文功底,这主要表现为良好的语言描述能力、一定程度的文化积累和一定层次的思考水平,所以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想要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强化学生们的习作能力。小学生的学习会表现出非常强的阶段性特点,他们随着年龄的上升,对于语文词汇的运用和表达会呈现跳跃式的成长,这都和他们的语文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老师在习作课程的设计中也需要充分迎合学生们的阶段性特征,要保障每个阶段的教学都要符合他们的认知能力需求。在具体的习作教学中,老师应该创建主题式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们都充分进入习作学习的情境之中,然后积极引导学生们思考,要通过一个论点来引发学生们多元化的思考,这种思考不应该拘泥于一个方向,应该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保证语文思维的宽度。在保证学生足够思考的基础之上,老师要通过切身的辅导帮助学生们找到合适的词语来和谐地表达出思维,完整地描写出一件事、一个人、一片景。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达到上佳的效果,所以老师一定要顺应学生们的成长,让他们逐渐地成长进步,切忌过于追求效率而违背了和谐教学的原则。
简明扼要地来说,要想有效地培育学生们的语文核心素养,绝非一时之功,这需要老师立足实践,进行长期的探索。无论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教学理念上,老师都应该充分顺应小学生们的认知需求,要顺应他们的天性,将教学趣味化、多元化、实践化,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他们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邹丽华.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xx(z2):48-49.[2]万智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之研究[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xx(13):0170-0170.
语文核心素养工作计划【第六篇】
自从新的学科——语文核心素养出台以来,我就一直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这些具体概念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语文教学中需要关注的方面。在孩子的语文学习中,作为家长的我也应该了解这些要素,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与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
第二段:阅读素养。
在孩子们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阅读素养是最基础的要素之一。我发现,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创造一些环境,比如通过销售书,建立一个可以分享书的文化空间,鼓励孩子去尝试新的题材,在家中给他们设定一些阅读时间等。另外,要鼓励孩子提出他们的问题和对理解的困惑。这样,可以通过阅读来加强他们的想象、分析和其他表达能力。
第三段:写作素养。
写作素养是另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语文要素。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练习书写、写字和写作等,比如,让孩子每天写日记、看电影或阅读后自己的观点,并且帮助孩子写更好的评论。此外,还可以教孩子如何使用语言进行细节描述,以便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想法。
第四段:语言表达能力。
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要素之一。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技能,我们需要鼓励他们更经常地与家人和朋友进行交流。家长可以通过反复让孩子进行修辞演练、口语表达、家庭出现问题时候的解决方法等,帮助他们构建自信和更多的表达能力。
第五段:总结。
家长们应当知道,语文核心素养对孩子的语文学习非常重要。阅读、写作、语言表达都是孩子们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家长,我们要关注孩子的语言学习进度,要注意好与孩子的互动,以及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那种充满自信的心态。最后,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培养出一个拥有好的语文素养的孩子,让他们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语文核心素养工作计划【第七篇】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语文核心素养工作计划【第八篇】
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社会必须有相应素养的人才跟进,国民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关系我国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当代教育界面对的课题。因此,在新一轮的教改进程中,国家对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对核心素养的梳理非常必要。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红梅”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发展的共生体,中国古代经历了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汉语无形之中经历了多民族的激变、融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汉语文化的传承积淀。如在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飞抗金等史实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很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再如,满汉两民族之间利益的争夺对文化的影响更具典型,遵循“农耕”文明的汉文化与“游牧”满文化发生尖锐冲突,继而又互相吸引、融合。汉语中有很多满语迹象就是证明。有些汉语方言来源于满语的词汇,它们仍然存在于北方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在口语中,末字常改为轻声。例如:埋汰(脏)、饽饽(糕点)、个应(使反感)、萨其马(一种小吃)、的瑟(东北方言,意思是轻佻,卖弄)、磨即(即磨蹭)等等,这些文化信息需要在学习汉语之后才能理解。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就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关键的一项核心素养。
4.审美鉴赏与创造。
什么是审美鉴赏?美,是人类的正常需求。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于饮食男女等生理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尚的需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就是对形式的观照。当我们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时,抛却了它的实用价值而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发现其中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内涵,一种内在的精神,你感觉它触动、感染了你,丰盈、滋润了你的内心,令你愉快,这便是在以一种审美态度去欣赏外界。当我们深入其中,反复玩味美的道理时,我们就进入了审美鉴赏的层次。每一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心灵的敏感是与众不同的,因而每个人在审美鉴赏过程中都有创造性的独特发现,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就会阅读到一个个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愿景。
语文学科的四项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当前教改更加科学化,也是教改的灵魂所在。这四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犹如金字塔的四个底边,只有根基扎实了,才能创造令人仰视的辉煌。只有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有意识地把握其中的联系,有重点、有方法地加以发展、提高,才能使教学思路更加连贯,从而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
较理想的语文教学,当时时围绕核心素养,以科学理论做引导,不断反省、不断优化。例如教学中要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形成丰富、多元的语文教学供给侧结构。
“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经过实验提出的,该理论给出了不同学习方式下的学习效果模型。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学习效果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从教育现状看,国外的孩子学得轻松,但国外的优秀学生并不少,原因在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尤其是语文、历史这类文科的内容,更需要孩子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全部感官。我们的许多孩子虽然脑瓜聪明,解题能力强,但往往口才不佳,动手能力差。反思原因,刻板的文科教学方式难辞其咎,因此新时期的教学方式必将趋于更加丰富、多元化,教师必须多给学生创设有选择地、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加强活动型课程再造,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辩证地看,“学习金字塔”只是提供了不同模式的学习效果比照,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或抛弃听讲、阅读等传统学习方式,因为这些方式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中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语言习得有渐悟性特点,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吕叔湘先生曾指出,一个中学生一学期要阅读80万字才能培养起阅读能力,而现在的中学生远不能达到这个要求。
在对待“审美鉴赏与创造”这项核心素养方面,教师尤其需要掌握正确的鉴赏知识与方法,并将它传授给学生,学生需要认真地听讲之后再去实践。如怎样运用现代小说观鉴赏小说?散文写作的重心在哪里?解读散文应遵循什么原则?有的地方教改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我们也要多思考一下,让学生做主体,教师是不是做个主持人就行了?教学中更要格外慎重思考:追求审美认识的开放,感悟是不是可以跟着感觉走?开放是不是就可以随心所欲?学生怎样答都是正确的吗?显然这样做是错误的。在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方面,有些大学教授的理解都出现了问题,更何况中学教师。例如,一位权威教授写了1篇《咏柳赏析》,指出这首诗的几种好处,其中有一项好处是:“二月春风似剪刀”歌颂了创造性的劳动。这个可笑的错误按照孙绍振教授分析就是:“这样的阐释,和经典文本可以说八竿子打不着。一个唐朝贵族,他的脑袋里会有‘创造性动’吗?‘创造性劳动,是权威教授自己心理图式中固有的,是他从20世纪50年代苏联式的文艺理论的狭隘社会功利论中衍生出来的。”
因此,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正视语文学科的规律,比如语言习得有人文性、实践性、渐悟性、随意性等特点,语文学科四种核心素养无法排出谁先谁后,我们的母语——汉语本身就不具备完整的体系。在教改进程中要恰当地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一方面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不忘在教学中努力进行多角度活动课再造,使教学形成形成丰富、多元的语文教学供给侧结构,建设语文学习金字塔,让学生能随时拥有主动选择权,发展自我。
语文核心素养工作计划【第九篇】
1、概念: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教育所获得的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
2、内容: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简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语文素养泛指一切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包容性大,外延广。
4、关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居于首位,它和其它层面是各自独立、相互依存。
内涵的具体阐释。
1、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
语言的构建运用最明显的`就是选择题的字音字词、成语搭配题,和后边的作文,思维的发展就在阅读理解和大作业中有突出的体现,审美的鉴赏,一听这个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是古诗词鉴赏、包括作文,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体现在文言文、古诗词等很多方面。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更加是文化的学习和运用。
从近几年的高考卷上,我们可以看到,考题题量合理,难度每年以鉴赏类(古诗词、文言文)和应用类(现代文阅读理解、大作文)为主要的难点和丢分点。考题的形式更加灵活,不再是刻板的考察,加入了许多新题型和社会热点的元素。
语文核心素养工作计划【第十篇】
高二语文核心素养是我在高中阶段的第二年接触到的一个概念。初听到这个词汇时,我对其含义一无所知。于是,我开始了解了解它究竟是什么意思。经过一番调研之后,我了解到高二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学鉴赏能力、文学创作能力、文化交流能力以及文化传承能力。这些素养贯穿了整个高中语文教育过程,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初识高二语文核心素养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且为我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二语文核心素养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文学鉴赏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深刻理解其中的人生哲理。其次,文学创作能力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我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再次,文化交流能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交流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最后,文化传承能力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只有通过培养这些核心素养,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学子。
为了培养高二语文核心素养,我制定了一些学习计划和策略。首先,我会多读经典文学作品,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深入思考其中的寓意和人生哲理。其次,我会参加各类语文写作竞赛,不断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提升表达能力。再次,我会通过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魅力。最后,我会积极参与学校的文化活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通过这些努力,我相信我能够培养出自己的高二语文核心素养。
在高二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高二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还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深层含义。通过参加语文写作竞赛,我提升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学会了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我了解到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增强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心。通过参与学校的文化活动,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也为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些体会和收获让我对高二语文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五、未来的努力与展望。
作为一名高二学生,我深知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未来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高二语文核心素养。我会继续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我会继续参加语文写作竞赛,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我会继续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最重要的是,我会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为中华文化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些努力,我相信我能够成为一名真正具备高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学子。
总之,高二语文核心素养是我在高二学习中的一大收获。通过初识、认识、培养以及体会,我对高二语文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培养高二语文核心素养,为自己的语文学习贡献力量。我相信,通过这些努力,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