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管理文档 >

教育研究和学生事务管理样例(通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796179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育研究和学生事务管理样例(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研究和学生事务管理【第一篇】

一、引言:“教育全球化”――透视教育发展的新视角。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进行的生产组织和市场扩展活动、巨额资本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流动、国际经济组织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区域经济波动对全球经济体系的传导和冲击以及纷纷建立的一体化经济区域等一类具有全球性特征的重要经济现象逐渐引起人们密切的关注,并被概括为“经济全球化”现象,包括生产全球化、市场全球化、投资全球化等各个方面1,2。对“经济全球化”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在政策制定时必须考虑的重要背景,同时也为人们在大的历史尺度上透视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把握全球经济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用“全球化”的分析框架观照其它领域的人类活动是“经济全球化”研究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事实上,目前关于“全球化”的研究已经不限于经济活动,除“经济全球化”以外,在“全球政治”、“全球文化”、“全球战略”、“全球主义”、“全球问题”等方面都有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3,4,5,6,成为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一种学术研究规范。

比较而言,教育界对“全球化”现象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无动于衷:我们既没有看到1篇关于“教育全球化”或“全球教育”方面的专题研究报告,目前一些关于wto与中国教育的研讨也仅仅限于就事论事而缺乏学理探究,本文作者在“全国第二届教育政策高级研讨会”所做的专题发言“教育全球化与开放基础教育市场的政策框架研究”7至今也未得到学界的积极回应。难道是教育活动中不存在“全球化”的问题吗?或者是“全球化”的分析框架不适合于研究此类教育现象?还是此类教育现象不具有研究价值?看来都不是。本文将依据充分的事实对上述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希望因此吸引更多的研究者进入这一研究领域。

本文对“教育全球化”的研究包括现象、历史和机制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教育全球化”给国家中长期战略安全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政策创新问题。

二、“教育全球化”的主要形态。

下面分别予以讨论。

1.教育资源(要素)的跨国流动留学(留学生)是此类“教育全球化”现象的典型代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瑞典、挪威等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纷纷来华频频举办各种“教育展”,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并因此成为“大专辩论赛”的主题。8,9,10另据官方统计,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赴美留学生超过三十万11,去其他国家留学人员也相当可观。

无论中外,留学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12。只是以往大都将其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现象来看待,现在则还注意到它所具有的经济功能:

1994年,世界大学生6100万,其中留学生占2%,达130万人。二战以后,在美国就读的留学生历来为世界之最,1994年,在美国就读的留学生达50万人,为美国经济提供了近100亿美圆的市场容量;1992年,澳大利亚教育创汇7。5亿美圆,成为该国第一大出口商品,而在1986年仅3400万美圆,五年增长20多倍。目前,澳大利亚在北京、香港、新加坡、汉城、台北、曼谷、雅加达、吉隆坡等地开设了连锁教育中心,今年教育出口收入可望超过20亿美圆。

39所高校走出国门招生《经济日报》00/09/26就在国外高校纷纷来中国招生之际,中国高校也将走出国门,瞄准国际留学市场。10月28日、29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39所国内高校将聚集韩国,举办“中国留学说明会”。据介绍,接受外国留学生一直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同时也是高校加强国际合作和提高国际知名度的有效手段,还可补充高校教育经费的不足。去年我国共接受了来自142个国家的近4万名自费留学生。(柯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支持高校大扩招的诸多理由中,“减少因高中生出国留学导致的教育资源流失(向国外学校交纳的学杂费估计达100亿人民币)”,也是一个重要的理由。

除了留学(留。

[1][2][3]。

教育研究和学生事务管理【第二篇】

摘要:本文从谈幼儿园教育的现状出发,指出赏识教育的重要性。以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三方面赏识教育方法:巧用表扬语,善用体态语,妙用有形物,并详细阐述了夸孩子、幼儿体态语应忌、笑脸宝盒、宝贝加油卡等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幼儿;赏识。

面对幼儿集体,老师常犯这样的错误:当幼儿遵守规则,做得好、做对事情时,老师没有注意太多,甚至视之为理所当然;当幼儿不遵守规则,做错事情时,老师才会去注意他。有时,甚至给予指责和呵斥。久而久之,让幼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严重影响了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因此,倡导幼儿教师赏识幼儿,肯定幼儿,给幼儿更多成功体验,非常重要。

一、巧用表扬语――用描述夸奖孩子的努力。

口头表扬作为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奖励是老师培养幼儿自尊心、自信心的最常用的手段。但那些空洞和泛泛的表扬说辞,会使表扬毫无意义。那么老师应该怎么夸呢?下面,我们看看有益称赞和无益称赞的区别。无益的称赞:你比其他人做得好。有益的称赞:我喜欢你的卡片,很漂亮,也很风趣。孩子的感觉:我的品味不错,我可以信赖自己的选择。描述性的语句以及孩子由此得出的积极结论是孩子精神健康的.基石。孩子从我们的话中对自己作出结论,事后还会默默地对自己重申,这会使他们对自己及周围的世界抱有积极看法。

二、善用体态语――无条件地积极接纳孩子。

帮助幼儿建立自信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无条件地积极接纳孩子”,而这却是很多教师容易忽视的方法。“无条件地积极接纳孩子”是罗杰斯所提出的观点,是指教师对每个儿童的接纳和赞同,并不取决于他是否满足了教师的期望,而只因为他是充满无限可能的、活泼可爱的儿童。“无条件地积极接纳孩子”有时可能是一种不加评判的能力,是承认儿童有权与教师和别的儿童不一样,是一种对培养幼儿成长的信念和信心,其中所包含的潜在情感是无法替代的。要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用好体态语是非常重要的。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表情,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传达着某种信息。老师摸摸幼儿的头,或是拍拍他的肩,幼儿就会很高兴,甚至一天都可能很兴奋。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自己体态语的运用,优化体态语言,为孩子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接受的氛围。

三、妙用有形物――用心寻找孩子的闪光点。

表扬孩子的方法很多,但我们发现,除了言语的表扬外,用一些独具匠心的有形方式来肯定幼儿,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1.笑脸宝盒,捕捉生活中的感动瞬间。走进幼儿园的教室,我们常能找到各种各样的“评比栏”,但我们不提倡用这种表扬孩子的方法。因为这样做,容易引起横向比较,引导家长和孩子相互比较,这样做忽视了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有时还会在比较中打击了部分幼儿的自信心,用“笑脸宝宝”的形式,可以避免这点。材料准备:笑脸宝宝若干、彩笔、笑脸宝盒笑脸宝宝――经典卡通笑脸笑脸宝盒――卡通版的抽奖箱使用方法:每次在发现幼儿有良好表现时,即在笑脸宝宝背面写上幼儿的名字,投入笑脸宝盒中。每周总结一次,从笑脸宝盒中抽取部分笑脸宝宝,给抽中的幼儿一些小礼物。抽取完毕后,将盒内的笑脸宝宝取出,将姓名擦除,下一周重新开始。在实施中,我们发现可爱的笑脸宝宝代表了肯定与鼓励,深受幼儿的喜爱。孩子们觉得能在笑脸宝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是一件让人得意的事。而老师每送出一个笑脸宝宝,就找到了幼儿的一个闪光点,给了幼儿一次肯定。投票式的储存笑脸的方式和抽奖式的小结,给幼儿带来了神秘和惊喜。

2.宝贝加油卡,大声地说出你真棒。个体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相互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在幼儿园,往往是那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常能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而那些能力平平或发展稍落后的幼儿,成功的体验较少,容易被成人或同伴忽视,自信心容易受到挫伤。因此,我们精心设计了“宝贝加油卡”,在每周小结讲评时颁发给特别有进步的幼儿。材料准备:宝贝加油卡若干,塑封(便于幼儿珍藏)。使用方法:每位老师回顾幼儿的表现,对一周内进步最大的幼儿(通常2-3名,不宜过多),填写加油卡。与以往一般的奖状不同的是,卡上不仅有获奖者的姓名,还详细地写明了获奖的理由,让这份荣誉更具体、更明确。颁发过程――参照电影节颁奖仪式,教师公布获奖名单,阐述获奖理由,颁发加油卡,逐个进行。我们还要将赏识教育的理念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延伸开去,如:让幼儿轮流当游戏角色、做值日生、领操、带律动、当小组长,注重公平,让尽可能多的幼儿获得成功感。总之,赏识幼儿的方法很多,需要老师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挥创新精神,探索多样化途径,并持之以恒,才能培养出的阳光健康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

教育研究和学生事务管理【第三篇】

对学生的关爱是赏识教育理念得意推广和贯彻的根本,老师只有用心地发现学生的优点,懂得欣赏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自觉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某些学生比较调皮好动,如果老师是以一种关爱的眼光看待的话,便会觉得学生生性活泼,并且采取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明白是非,而不是通过批评指责的方式让学生改正错误。也就是说老师对于学生的行为和结果都是以一种肯定的、关爱的角度来看待,这样会带来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氛围。例如对于班级某些学生的学业退步,老师可以用一种长辈或者是朋友的立场去主动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学习跟不上的原因,从学习和生活上关注学生,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关爱,并且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了语文的课堂参与度和教学效果。

尊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的关系,如果彼此之间缺少了尊重,那么会容易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和麻烦。在教育上同样如此,为了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和运用赏识教育,老师应当充分地尊重学生,这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要知道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都是很强烈的,而且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成熟。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老师不能采取强制性的`管束方式来管理学生,这只会增加学生的厌恶感甚至让学生产生抵制的情绪。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学生的某些想法老师也要慎重地思考和对待,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教学课堂上能够获得独立自主,更好地发散自己的思维,表达自己的想法,为语文课堂带来更多的活力。

不少老师仍然存在着“优等学生,差别对待”的教育观念,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老师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引导和教育学生;但是对于那些成绩比较落后、甚至总是在课堂上调皮捣乱的学生,老师便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长期下来,优生更加优秀,差生更加落后,最终导致了学生的两极分化,这对于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是非常不利的,赏识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老师务必要确保对每位学生的公平对待,做到不偏心,不偏袒任何一位学生,在教学中坚持“只对事不对人”的教育观念。具体来说,老师树立了公正的赏识教育理念,那么就会平等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相同的表现机会。对于表现优良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表现不良的学生要及时地指出和点拨。这样一来学生便能感受到公平公正感,并且在学习中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举个例子,老师让学生们翻译1篇古文,差生能够很快地、正确地翻译出来,但是优生认为这是一种很简单的任务,并没有认真的执行,最终花费了很多时间翻译出来的文章错漏百出。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并不能轻视差生的学习成果,也不能为了庇护优生,为其找任何借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公平公正,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平等的环境,从而有利于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案的有效开展。

一般来说,学生在收到鼓励和肯定后,会有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并且勇往直前。事实上,很多老师并没有重视对学生的鼓舞,对于那些表现有进步的学生,老师认为是应当的;而对于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老师便直接指出他的不对,甚至是严厉地批评,防止学生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教学模式看起来高效,但是实际上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学生开始不愿意听老师的教育,总是要和老师对着干,久而久之,语文正常的教学秩序就会被打破,这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老师不仅要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学生的优点,对其加以表扬和赞赏,而且还要懂得正确鼓舞学生。并不是说无论什么情况都要鼓舞学生,这可能会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甚至使某些学生趾高气扬,骄傲不满,反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教育研究和学生事务管理【第四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之下,国外的教育思想在为我们带来全新启示的同时,也给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和品性特征的培养都具备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寻求小学教育的优化发展和创新已成了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小学是人生的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最有影响力的重要时期。小学教育阶段所面向的对象是广大少年儿童群体,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大多较为活泼好动,好奇心较为旺盛,模仿力极强,但存在观察力和注意力较难持久集中的`问题,容易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转移注意力,同时心理和生理发育都在逐渐成熟和发展过程之中。因此,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需要结合小学生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情绪感知能力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基本特征,设计符合小学生可接受水平范围之内的基础知识教学。当今时代处于信息技术发展极为迅速的新时期,信息的传播和发展早已不受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全球村概念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在社会经济、文化还是教育领域,都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这给我国小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思潮冲击,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固然有积极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最本质的是构建既适应我国国情又具备全球化视野的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正不断谋求全新的优化和创新,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逐渐由技能教育转变为重视学习态度、情感素养和价值观培养的综合素养教育。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为小学生奠定社会行为习惯和思维基础,如何建立兼具科学性和人文关怀的价值观依然是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

在全球化背景下,基于小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的可塑性,小学教育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育思维的禁锢,实现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为更高阶段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集中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健康心态的综合教育,以树人为主要教育目的,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根本原则,在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经验的同时,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实现富有中国特色的小学教育优化发展。

三、实现我国小学教育优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国学教育的启蒙。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在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在小学教育阶段注重国学教育的良好启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传统文化信念,而且有助于培养少年儿童对于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国学教育启蒙实质上是应用国学经典展开素质教育,有助于达到道德教育、通识教育的本质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明晰事理,学会为人处世。另外,通过针对性地诵读和解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中华文学的深层次感悟能力,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影响。

(二)注重创新教育的培养。

传统小学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主体性,同时习惯于应试教育培养的思维,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样的模式化教育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更加注重,因此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和优化,由应试教育向综合素养教育发展,由模式教育向创新教育方向转变。小学作为重要启蒙阶段,需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启发式培养,这需要通过教学课程的创新改革实现,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优化,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人为本,建立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为学生在更高阶段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创新思维和素养基础。

(三)注重社会人教育的转变。

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时期,存在自然人和社会人两个重要阶段。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小学教育是注重实用性教学,育人目的在于促进其成为有用之人。与西方教育思想略有不同,我国传统小学教育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偏向于文化知识的基础普及,但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小学教育也应进行优化发展,切实回归至教育的本质,使人具有人的本质,促使小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进行教育转变。实现这一发展方向,需从两个方面入手:学科知识入门和品性特征养成。中学乃至大学教育注重专业入门,而小学教育则偏向于基础学科入门,同时需要针对学生培养其关于责任、方法和美的感悟这些方面的品性特征,促使小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责任感,了解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方法,同时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美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以此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这一教育发展理念正应和了传统教育思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本质理念。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应不断寻求多元化理念的发展,应用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真正的教育主体,通过国学启蒙教育、创新教育和社会人教育等多方面的优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促进教育树人这一重要理念的实现。

参考文献:

[2]秦克铸,薛忠祥.教师教育知识基础研究课题组,全球化背景下的学前―――小学教师教育知识基础研究[j].淄博师专学报,,04:3-13.

[5]彭小虎.美国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加州小学为例[j].外国中小学教育,,09:6-9+56.

教育研究和学生事务管理【第五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当中,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就必须有足够的人才资源。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要求下,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教育教学也有更高的要求。在本文笔者将会针对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提出培育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建设性建议,也大学阶段教育教学的开展做出一些贡献。

大学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处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下,且多是独生子女,在性格上以及生活能力上都有些一些不足,过分地依赖父母,生理以及心理表现不成熟,更加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不知所措,没有解决办法。同时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当中也存在着不诚信、不认真、不学习、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等一系列问题。

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除了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是有一系列不良的习惯,比如考试期间想出各种办法作弊,课堂上十分随意,吃瓜子、看偶像剧,在集体居住的宿舍中也经常会出现垃圾成堆的现象,还有宿舍楼厕所、楼道等地方的卫生情况十分差,除此之外还有学校里到处都是甜蜜的情侣出没,为校园的形象大打折扣。只要我们留心去观察一下,这种不文明的现象覆盖了大多数的高校,由于高校管理水平的差异,这些问题的深浅程度也表现得不一样,但我们可以看到,出现这些的原因是因为学生的道德素质不高,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文明理念教育,学校没有强有力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和管理。

传统的落后观念的存在在大多数学校的教育中,无论是学校领到或者是老师,甚至是家长,都会有一种传统的错误的观点,就是认为在高中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文明的习惯和行为,在大学时候更加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积累。但是文明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一个特定阶段的问题,而是一生的学问,是在我们每一个学习生活中必须要学习的。一个人在大学阶段,是自身在各方面走向成熟时期,一个学生的文明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以后人生的每一个方面。所以高校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培育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大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中,尤其是非211工程院校,学校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的约束,没有强有力的实施制度的团队,使得对于大学生的某些规定流于形式。当代的大学生,在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不断发展的今天,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多种多样的诱惑,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自制能力。学习没有热情,缺乏主动性和刻苦精神,缺乏钻研精神,学习纪律性不强,还有个别学生对学习没兴趣、有的缺课等一系列不良的现象。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在教育教育中想学生灌输优秀社会人物的事迹,做好榜样的力量,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目标。同时大学生也要不断提高自己对于文明习惯养成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学会约束以及才能成就自己。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去教育大学生,引领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缺少的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者和传承者,对于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习惯,和祖国的事业和前途是不可分割的。所以高校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更加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想教育学生。

学校要制定相关的制度保证要想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形成,首先要有有力的制度保证,把大学生置于制度的监管之下,使大学生从他律走向自我约束。正如一句古话所说的,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所以作为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不断出台和更新促进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规章制度,促进大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大学生也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良好的文明习惯。

要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就是老师。我认为在大学阶段教学中,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占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学生自己独立思维的水平特别强,需要老师的不断引导,才更有利于学习。而老师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笔者认为必要做出一些努力,比如,在教学中要努力使自己所讲的课程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抛弃那种老师上课只是照搬书本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突破传统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得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自主思考,合作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在大学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就是立足实际,教育联系实际,多带领学生,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比如养老院义务活动日,清明节烈士陵园扫墓等等,通过一系列积极向上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平。

综上所述,大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艰巨漫长的任务,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需要学校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学生自己的约束和自制。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成为四有公民。

[1]曾艳。深化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思考[m].社会科学出版,

教育研究和学生事务管理【第六篇】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对于学校而言,"纲要"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道德责任心。其中,道德责任心的培养尤为重要。

2004年2月,为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民族振兴及国内外形势等多方面对当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要求。鲜明地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现实的需要。

我校创办于二零零八年,位于城东,是城区一所农民工子女学校,多数父亲或母亲外出务工,客观上造成的“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有的学生惰性,不爱学习;有的学习上花了工夫,但事半功倍;有的聪明好学而品行令人担忧;有的受家长读书无用论影响较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无视校纪班规,蛮横放肆;还有少数学生个人卫生存在问题,缺乏良好卫生习惯,致使校园环境卫生及保持较差等。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我校实际出发,让我们深感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和恒久性。同样一个习惯可能在学校就保持的好,在家中又变了样。还可能一段时间保持的好,过些日子又出现了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希望通过对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行动研究,能有效地充分调动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改善班级面貌,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基于以上原因,我校成立课题组,确定了“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的课题研究与实践。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

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少年儿童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就进行过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也曾主持过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10月26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17个省共316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深入地探讨了少年儿童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

(二)国外。

从已有研究看,学者们往往将习惯与人格的研究置于儿童道德研究之中。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的研究。如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piaget)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伯格(l·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再如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童焦虑和移情作用的研究,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则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

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具体道德行为养成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总的来说,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注重了“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也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对人才的要求日渐提高,更加需要高素质高品格的复合型人才,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单靠死啃书本,无法更好适应现代生存环境。但是,由于受不良社会现象、不健康影视、不当家庭教育影响,加上当今独生子女式的家庭结构,相当部分家庭教育“重智轻德”,孩子明显存在缺乏爱心,唯我独尊,脆弱娇气,不爱劳动,不善于思考和创造等一些不良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家长自身修养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家长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意识淡薄;第三是家长自身不良行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日常行为缺乏教养。

以上原因导致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效果受到影响。从学生的发展特点来看,“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黄金时期,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因此,通过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调查和观察,分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和矫正策略,有效地矫正和转变本校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而为提高实效的新型德育工作方法提供借鉴与参考。

从我校实际情况来看,武夷山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自2008年成立以来就把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确立为学校的发展个性,并进行了研究、实践、探索和创新。学校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养成教育操作规范制度和评价体系。如:《进校附小养成教育实施细则》、《进校附小一日常规及评价标准》、《进校附小养成教育考核办法》、《进校附小班级管理办法》等。我校的养成教育已经卓有成效,为将养成教育发展成为学校的`品牌,进而成为学校的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我校决定把“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作为研究课题,期望通过我们的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农民工子女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本课题研究能很好地破解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时空跨度大、易反复、监督乏力、评价不及时不全面,测量监控难度大的若干难题,能保证养成教育的长效性。

研究的目标:

(一)总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为讲文明、懂礼仪、有教养的人,让学生成为精神饱满、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文明得体、受欢迎的人。

(二)明细目标:

1、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礼仪教育新模式,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构建以礼仪养成教育活动为主,以各学科教学渗透为辅的校园养成方法;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礼仪教育模式。

2、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文明礼仪习惯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形成一套礼仪养成教育的方案。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帮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转变育人观念,改进育人方法,提高教育素质和教育水平。

4、力争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礼仪养成教育的模式,撰写出有一定水平的德育论文,提高教育理论实践水平。

5、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学校文化底蕴、人文氛围。

1、良好的身心健康行为习惯——有一项以上的体育特长、做好两操、与同学友好交往……。

(四)研究的具体内容:

1、调查并分析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成因。

2、对成功的家庭教育和不满意的家庭教育进行个案分析。

3、探究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影响。

(1)校园礼仪:学生在校能主动向老师和进入校园的客人主动问好;能在同伴之间使用文明语言;能文明如厕;能自己爱护校园环境。

(2)家庭礼仪:学生在家能尊敬长辈,能做到长者先,幼者后;能做到文明待客。

(3)社会礼仪:在公共场所能自觉遵守纪律,比如乘车能主动为老年人和小孩让座;参观或观看演出能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等。

1、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小学生礼仪常规》,规范队员的行为,从点滴做起。

为使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日见成效,将《规范》、《守则》、《礼仪》编成小册人手一册,要求每位队员熟记在心,学生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检查细则并对照细则每天进行检查,检查情况给予量化。学生在明确了细则之后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许多小学生随地吐痰、乱扔纸屑。节假日走向街头巷尾向雷锋学习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养成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就要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楼道里慢走右行,见到班里门窗桌椅坏了主动修理,上学衣帽整齐,放学站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事,却是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种积累。

2、用教师的言语行动陶冶学生。

教师的行为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对教师的文明礼仪也提出明确的要求,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言行去感染、熏陶学生。对教师的衣着、发型、化妆、言谈举止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不但要用外在美感染学生,更要用自身行为修养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另一面,开展“微笑教育”活动,与学生、同事、家长交谈,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

3、用制度强化。

从某种角度上说:“小学生的非智因素还不稳定,具有反复性。所以对于小学生在家庭中的养成习惯需要进一步改进,例如见面问好、主动行礼。您好、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的使用要采取常抓不懈,反复抓,抓反复,激发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愿望。只有当文明礼仪内化为小学生自身需要时才能真正地形成稳定的习惯。

孔子曾经对他的弟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中还记载了他“席不正不坐”等一系列礼仪言行,经过两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又形成了当代礼仪。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一个外在形式的文明礼仪,可以昭示出一个团体或者个人的文化素养与思想内涵,为了改变农村现有的传统礼仪教育,也为了培养今后的合格人才,我们准备聘请礼仪老师对学生进行礼仪训练,开设礼仪讲座,对小学生进行强化的系统的礼仪文明教育,将外在的美的礼仪言行升华到队员自身内在需求,使现代农村小学生的形象显现出来。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小学生在进行养成教育时一定要充利用好这一阵地,要求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把养成教育贯穿于每科教学之中。在此基础上,让各个教研组,备课组制定出各学科教学的养成教育目标和主要内容,并写出计划安排,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贯彻落实。利用一朝一夕,通过每一件事,每一节课的长期熏陶使养成教育达到目的。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小学生的情操,达到养成教育目的。

小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小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利用好清明节、五一节、国庆节、元旦、教师节、母亲节、妇女节、老人节等重大节日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自己的养成行为,检验养成效果,寻找在良好行为习惯中人们所给予的赞赏和肯定,感受自己在社会、家庭中的作用,从而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陶冶小学生情操的目的。

6、关注“环境”建设,适应养成教育。

环境育人,环境造就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对小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环境作为隐性的课堂,对队员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要把加强校园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抓紧抓好。

(1)关注学校环境建设: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好坏,将学校每一面墙壁开辟出来,设立手抄报区、绘画区、创造区等,真正做到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学生一进校门就生活在布局合理、实用安全、整洁优美、规范有序、洁净卫生的环境中,无形中给他们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爱清洁、讲卫生、爱护公物的良好行为习惯自然养成。

(2)关注家庭环境建设: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往往教育出“质量”很高的学生,不同的家庭,教育出不同的孩子,其性格习惯等也各不相同。所以说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让小学生养成保护环境卫生,维护集体环境的良好习惯呢?这就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学校应担当起指导家庭养成教育的责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思想,让家长首先从自身做起,不仅要重视学业,更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使养成教育形成氛围,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7、及时总结,善于表扬,激励奋进。

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做到每周一总结,每月一总评,学期末进行总表彰。注意随时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利用广播站,校报等形式让全体同学了解,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表扬、肯定、鼓励,对于增强其自信心,激励其进取心,将产生直接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取得新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起到推动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问卷调查法、观察统计法、团队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专题研讨法。

1、讲道理:学校讲,班主任讲,让生明白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明白养成好习惯是自己成人成才的需要。

2、反复训练:习惯的培养是不能单靠说教的,要靠严格的训练:训练过程中重要的四个字:严格、反复,要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地进行训练。好的习惯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够形成的,如读写姿势正确一项,就必须每次写字都要提醒学生坐正立直,坚持很长一段时期,反复训练,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好习惯。不能企图只提醒两三次学生们就能做好。

3、自我约束:利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记录簿,记录在养成某个好习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自己的想法及克服困难的心情和养成好习惯的措施。

4、教育活动:是载体,是动力。学校和班级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在不同时间段多渠道、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5、成立“红领巾文明礼仪监督岗”,在学校、社区、家庭中争做小宣传员,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监督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抓好“三个常规”(一日常规、纪律常规、卫生常规)一天一检查,“四个规范”(语言、行为、仪表、环境)一起抓,“三股力量”(班主任、思品老师、各任科教师)共同目标,“三条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相沟通。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在研究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学生,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一致性原则。

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与良好行为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其个人经历、社会交往及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学校教育的研究,也要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使教师、学生、家长对研究实践的目标、意义有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中要保持行动的一致性,特别是赢得家长的支持,家校配合共同教育,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

3、实践性原则。

学习、卫生习惯形成的基础,是通过特定的外部条件与本能反应或有意识活动的多次联系而成。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需要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选择内容和教育方式,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卫生与环保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4、循序渐进原则。

培养卫生习惯要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符合他们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应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

(一)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活动。通过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指导学生养成敢于承担责任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的责任意识不断得到增强,表现在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遵守秩序的习惯、关心他人的习惯、团结协作的习惯等方面,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逐渐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最终是实现学生的自助疏导和发展的观点已被学生认可和接受。一切经过学生主动接受和参与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教育最终是要靠学生主体来实现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只有学生自身增长了调节自我的力量,才能科学有效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情感、意志、性格等品质的培养和优化。

(三)逐步完善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机制。

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将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融合,充分发挥教育整体育人的功能,使其获得良好的效果。

2、育人观念得到转变,班级管理中以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为重点,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关注学生的健康和发展;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教育论文。

3、提高家长、教师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重要性的认识。

4、个案分析材料。

5、学生的现场展示会。

6、“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校本教材、图片和音响资料。

1、经验保障。进校附小自2008年开始实施养成教育,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养成教育经验,具有进一步研究的能力。

2、组织健全。为保障此项目研究深入有效的开展,我校将成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长效性研究小组和研究团队,课题组成员均有本科以上学历,在教育教学方面表现优秀并获奖,具备较强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1)实行责任人负责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实行定期检查,期末总结。

(3)定期召开教学经验交流和研讨,及时总结经验,交流方法,互相学习。

1、研究对象:

从20xx年6月起,武夷山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针对低、中、高年级学生组织实施“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研究实践,实践周期为一年。

2、课题组成员分工:

本组有3名成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长,大家根据每个成员的能力,合理地分配研究工作。

组长:吴娟(小学高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

成员:陈钧玲(小学高级教师)制定学期研究计划、撰写学期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1、《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小学生礼仪常规》。

2、《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关鸿羽著,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3、《儿童的道德判断》。皮亚杰著。

4、《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瞿葆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5、《一切为儿童——陈鹤琴儿童教育文选》。南京幼儿师范学校编,南京出版社。

6、《陈鹤琴教育论著选》。吕静周谷平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7、《儿童心理学史》。朱智贤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研究和学生事务管理【第七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可以通过接受学习,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见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做到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来提高学生数学的有效预习呢?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和自己的探索,在了解学生预习现状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尝试。

一、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让数学预习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不仅仅强调教育要联系生活,而且强调生活本身的发展性和教育性。对小学生来说,很多数学教育的本身就是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更贴近学生,如果能在教学预习中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贴近生活的的具体事例,学生预习的过程就会更有趣,更容易感受到数学预习的成功体验,能改变学生在数学预习中的迷茫和无措,使学生认识到数学预习并不是深奥而不能把握。网络资源中蕴含的贴近生活的数学教育材料数不胜数,用其指导学生的数学预习往往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网络教育资源降低数学预习的难度。

在网络进入千家万户的今天,教育技术与手段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它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其它教学设施无法替代的服务,它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对深化数学教研教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网络资源中的文字、声音甚至动画、图像形象直观,能将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声情并茂,在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接受看、听、说、模拟等多种感官的刺激,化抽象为形象,在无意识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降低了学习难度。当学生预习时与电脑课件中的声音、文字、图像产生共鸣,让本来有难度的数学问题变得迎刃而解,久而久之,他们会自己总结出一套预习的方法,对学习目标、重难点的'掌握越来越准确,对数学预习也不再感到无头绪而只是敷衍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

三、利用网络远程督察学生的预习。

从问卷中还了解到,大多数学生上网时都玩qq,他们在qq空间和同学互相交流学校的一些信息,包括思想方面的交流。从这里我得到启发,我何不利用学生对玩qq的热情来指导学生的预习呢?这个想法让我感到非常兴奋,我想我找到了一个能提高学生预习效果的好办法。老师完全可以和本班学生建立一个班级群,在这个群的对话中,老师极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在这里,老师更容易了解学生、亲近学生,也可以提醒学生必须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可规定学生上网的具体时间,在这个时间段老师可通过聊天指导个别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学生也可以在有疑难问题后随时通过qq请教老师,引导学生逐渐掌握预习技巧,提高预习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预习的主动性。

教育研究和学生事务管理【第八篇】

地方历史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它就等于舍弃了我们的根,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作为相城区水乡“北大门”的渭塘,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在渭塘有三宝:“珍珠、草编和琴弓”。其中渭塘草编,是苏州市非物质遗产项目,享誉国内外。作为渭塘未来的我们,有责任进行传承和发扬。

1.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需要。

渭塘草编是“渭塘三宝”之一,其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独特,沿袭了传统手法和吴文化元素,同时又体现出苏州水乡秀丽婉约的艺术特色,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但是目前,面临草编制作工艺后继乏人,当地的很多人都甚至不太清楚草编的文化,学生们更是知之甚少。学生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用聪明的才智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增强他们的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承担起传承并创新草编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小学劳技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孩子习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引领小学生的精神成长,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灵魂的碰撞和升华。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水乡草编工艺的精美,提高了审美能力;也明白了草编工艺不仅需要仔细和耐心更需要手指的灵活,锻炼了动手能力。在了解、认同并创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鲜活地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让人格自然而完美起来。

3.完善课程建构的需要。

小学劳技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兴趣、生活经历、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及其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现有的劳技教材、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草编文化”的进入,使得学校课程更加多元化、自主化,对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都起到质的飞跃。

1、指尖上的芭蕾:实为草编文化。多为就地取材,主要是用席草、灯草、草编,蔺草等材料编出各类形体不同的物品,有惟妙惟肖的中国龙,形态逼真的蜻蜓、蚱蜢,还有散发着水乡泥土气息的袖珍草鞋,最夺人眼球的还有那些“水乡芭比”,它们有的手提花篮,腰裹蓝印花布小围裙,有的头戴饰花小草帽,身穿丝边公主裙,婷婷玉立……渭塘草编成为民间手工艺苑的一朵奇葩。

2、小学劳技教学:指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学习领域,它以学生获得各种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增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是一门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实践活动课。

3、地方历史文化: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的一些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蕴。本课题中的地方历史文化特指草编文化。

4、融合: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本课题中的融合将草编文化融入小学劳技教学中。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a关于劳技教学的研究:《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指出“学生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是劳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技术探究的主体。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劳动与技术教育并未削弱,而是得到了强化,并会继续成为研究的热点。从世界范围看,一些主要工业化国家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需要,都在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全民的技术素质,加强技术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b关于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我校位于相城区最北面,是吴地文化发源地,其中有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把劳动与技术教育同地方历史文化整合,使学生养成基本的劳动素养,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既是培养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需求,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国外日本文部省首次从2002年起实施的新的小学、初中课程方案中,为各学校根据实际和所处地域,创造性开展地方特色文化教育活动。

c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劳技教学和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很多,都取得一定的成果,对本课题的研究有较多的借鉴意义。但是将两者融合起来的课题研究较少,所以我们提出了这个研究。

2、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a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草编文化。

b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核心素养。

c有利于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

d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3、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a、观念创新:将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打通了传统文化与小学劳技教学的关节。

b、将民间艺人请进课堂,打通了民间传统与传统教学的关节。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构成的生活教育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该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在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传承创新草编文化活动作全面深刻的研究。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学生活动的载体建设。

3.创造性教育理论:“创造性教育”是与“传习性教育”相对应的、面向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的教育。该理论强调通过施教者本身创造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

4.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参照布鲁纳描述和解释学生学习过程的学说: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时间都由学习者自己决定,学习的空间处所按学习者兴趣自己选择。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学习者可以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锻炼成长的过程。

1.课题研究的目标:

研究目标:

1.以儿童文化的视角,挖掘整合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学校的教学活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生活、爱学习的情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

3.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积淀文化底蕴,提高教师筛选资源、选择教材、设计方案和实施教学的能力,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4.形成“传统文化进校园”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提高办学质量。

研究内容:

1、《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

研究要点:通过走访、调查了解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加以筛选。

2、《传统文化对小学教学的价值研究》。

研究要点:传统文化对小学教学的新的交流。

3、《小学劳技教学与地方历史文化融合方式的研究》。

研究要点:校内,劳技教学课堂;校外,参加、体验;学生自己、教师指导、民间艺人。

4、《小学劳技教学与地方历史文化融合的案例》。

研究要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案例、学生劳技制作作品、教师指导能力的案例。

子课题一:《水乡草编文化的实践研究》。

子课题二:《在草编制作中融入珍珠元素的实践研究》。

研究重点:《小学劳技教学与地方历史文化融合方式的研究》。

研究的思路:

课题组从学习、实践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入手,组织研究人员不断加深理解劳技教育与地方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应用与创新,不断反思,不断反复,提高实践的成效,真正发扬与传承地方文化。

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3月)前期准备阶段。

1.确立研究课题。

2.调查学科现状,确定实验班。

3.广泛收集资料,编写研究方案。

4.组织教师学习,解读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课题实施阶段。

1.调查研究,调整课题实施方案。

2.深入实施,全面开展课题研究。

3.阶段总结,适度调整研究重点。

4.积累资料,及时整理课题材料。

第三阶段(20xx年6月—20xx年6月)课题总结阶段。

1.整理材料,梳理研究成果。

3.组织结题,宣传研究成果。

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对小学生对草编制作民间艺术认识情况的现状调查研究,获取真实性资料。

2、文献法:从书籍、期刊、学术文献、网络等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

3、行动研究法:把课题的研究内容分解到每位成员,制定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观察、反思和实践,在自我探究、观摩欣赏、评议交流中边实践、边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采用“边教学、边实践、边反思、边创新”的动态过程研究分析的方法。针对学生草编制作中题材的广泛性,制作的技术性,作品的创意性等方面进行动态分析其劳动素养提升的轨迹。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4、个案研究法:收集来自学生草编活动、日记及制作作品优秀的典型个案,以点带面,达到整体推进的效果。

5、实验研究法:通过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撰写实验课题报告,总结实践的主要经验。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整理,确立研究方案。

资料的收集和确立。

草编教学方式创新,研究。

交流,心得,体会。

与草编传人的交流和研究活动的开展。

交流,心得,体会。

开展相关的集体备课和校内研究课。

公开课展示。

草编竞赛、成果展示。

竞赛、活动。

最终成果(限3项)。

草编技艺有效提高。

比赛、调查表。

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和教学方式创新,提高。

公开课、交流。

充实校本文化、论文、案例。

资料收集、撰写。

(包括:研究力量。主持人及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研究基础。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保障条件。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研究力量: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我校年轻的青年教师,有钻研,有冲劲。且有两位教师多次参加区,市级评课选优,获一等奖。整个团队师资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敬业、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民间艺人较多,定期来校进行指导。课题主持人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依托课题组全体成员,逐步开展切实有效的课题研究工作。

2、研究基础:在充分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广泛阅读相关课程资源和科学研究方法的书籍,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的实践、研究和总结。虚心向校外的专家请教,不断总结经验,努力使我们的研究行为成为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方向发展,确保该课题的顺利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劳动技术课教学初探》白晓玉全国基础教育研究。

2、《劳动课教学方式变革》马肃霜小学教学研究。

3、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试行)2003年7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4、《草编制作技法》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3、保障条件:

(1)建立学习制度,定期学习教育理论,得到学校教研室的大力支持,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指导性较强的文章的学习,并订购一定数量的书刊。

(2)民间艺人扎根学校。每周五都有外聘专家来校指导,定时的课堂教学成果的展示研究。

(3)教师“劲”足。我们学校的劳技教师,都是年轻的老师,有冲劲。她们都能争取在自己的一片小小教学领域中搞出点“特色”来。

(4)资金和制度保障。学校领导一贯支持教科研工作,每年向镇里积极争取活动经费,添置装备、器具和教师的补贴。并且我们学校有着完善的管理和奖励制度。学校领导大力支持我们各个学科的教育科研活动,对表现突出的教师或先进集体给予“给力”的表彰。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6 279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