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管理文档 >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大全通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94260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大全通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大全【第一篇】

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又存在很多不良的信息和错误观念,致使某些学生对我们国家的方针政策出现误解,促使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出现危机,严重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目前,世界处在知识信息爆炸时期,大学生不仅要完成自身的学业,也要关注所选的专业及知识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他们不单单要学习最基本的知识,也要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会导致大学生学业压力繁重。同时,大学连年扩招致使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就业问题成为大学生众多压力中的重点。在不同思潮涌进学校的情况下,有一部分学生心理状态不佳、集体观念淡化、价值观取向不明等情况,阻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虽然大学生是由中学时代顺利过渡到大学时代,但学生的心理没有随着时间的跨越而跟进。大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不再是老师管教式,他们处在比较宽松、自由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基于这种情况,多数学生常常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导致他们的心理出现波动。同时,现在多数大学生为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不足,从而存在较大的自理自律压力,多方面的压力促使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由此出现一些不良事件。多元文化视域下追求以人为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拓展智力和视野,帮助大学生强化自主、竞争独立意识,为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环境及教育对象都经历深刻的变革,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在教育理念、目标、方法、内容等方面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严重阻碍学生思想教育功能的合理发挥。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究多元文化视域下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确保思想教育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一)掌握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变化。

多元文化成为目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强化多元文化的研究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要认真分析多元文化多我国社会生活带来不同的影响,不断借鉴外来的优秀文化,并通过多元文化发展趋势把本国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进行传播,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我国的文化及发展情况。教育文化对于开展的教育活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文化环境对于教育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不良的文化环境则对教育活动产生负面的影响。文化环境对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思想教育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充分证明文化环境对思想教育的重要影响。基于多元文化的发展背景下,教育文化环境比较负载,我们必须认清多元文化的实质,创造优良的文化教育环境,为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大学生思想教育想要获取最佳的效果,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分析、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及其思想出现的变化,针对学生的需求给予正确合理的引导。随着经济全球化层次的逐步深入,对大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而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使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活动教育效果的合理预测。明确教育目标,可以为实施思想教育活动确立发展方向,也为教育活动的落实情况提供检验的标准。同时能够科学预测教育结果,达到心中有数,进而制定最高效的对策。树立正确的目标,可以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指明前进方向,也为多数大学生成才提供可行性的导向。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是由政治方向、理论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等部分组合而成,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做合格的接班人。随着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思想观念、心理状态都发生复杂的变化,过去的培养目标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大学生发展状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从而科学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出满足时代需求的栋梁人才。

(三)培养坚实可靠的教育队伍。

教师作为理想教育的灵魂,老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有着重要影响。老师必须掌握多种现代教育手段尤其是网络技术,确保在网络条件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创建育人业绩与工资奖金挂钩的评分系统,积极调动全体教员参与教书育人工作。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学生成长的.需求,制定分阶段教育计划,由学生步入大学开始直至毕业,实施跟踪培养措施,全面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做事风格、做人态度。

(四)使用积极的教育方法。

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为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条件。多元文化视域下不同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等精神产品涌入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品质、生活习惯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运用高校教学的渠道,正确宣传并贯彻我国的政治方针,强化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发掘更多的教育途径和方法。高校可以合理运用社会的教育资源,创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教育实践基地,采用参观,访问、调查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良好的思想品质。同时合理发挥共青团组织、基层党组织、班集体的作用,采用讲座、研讨会、文艺表演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创建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抵制不良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富于创新、热爱祖国的热情。总之,多元文化教育环境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最佳的机遇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也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为大学生日后成为栋梁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大全【第二篇】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了。

报名很快结束了。开学的第一个早晨,我在教室回办公室的楼道上,突然有个甜甜的声音在叫我:“老师好。”“同学好。你叫什么名字啊?”我回应道。“我叫阮妙豪。”说完,他有点腼腆地跑了。呀,可把我一个人凉在那里了。这跟我听说的阮妙豪太不一样啊。

花在怒放。

至于我们一下子就谈妥了。第二周末,班干部也改选了,而他只当了小组长。

以后,在语数课堂上,我们一直都相安无事。可我有时候进教室前明显感到他有违纪的现象。

气也大有好转。

有一天,他的作业做得实在不像样,我叫他重做。他的本性又暴露无余了。我第一次真正领。

此再没看到他发脾气了。到目前止,那次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同仁们,对于像阮妙豪这样的问题学生,怎样教育才更有效。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大全【第三篇】

第一段:引言(200字)。

学生教育管理对培养优秀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学生教育管理者,我深知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见解和体会,希望能给其他教育工作者带来启示和帮助。

第二段:明确目标,制定计划(200字)。

学生教育管理的第一步是明确目标并制定计划。在管理学生时,我们应该明确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帮助他们成为自立,自信,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制定教育计划,包括规定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我们还需要定期评估学生的进展,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改进我们的教育计划。

第三段:建立积极的沟通和合作关系(200字)。

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建立积极的沟通和合作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我们还应该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他们汇报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并与他们讨论学生的教育方向和目标。此外,我们还应该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管理,共同制定并实施教育计划。

第四段:激励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200字)。

学生教育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激励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应该通过夸奖,奖励和表扬来鼓励学生的学习成绩,让他们感到自豪和满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只有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第五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00字)。

最后,学生教育管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学术知识,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等。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培训和活动,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为学生提供机会锻炼和发展这些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有利于他们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社会生活。

总结(200字)。

学生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努力和智慧。通过明确目标,建立积极的沟通和合作关系,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学生教育。作为一名学生教育管理者,我将不断努力改进自己的管理经验,并为培养优秀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大全【第四篇】

论文内容摘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不断推进和高校改革带来的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深刻变化,冲击着传统高校学生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制度。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设计,应当以学生权利为本位,充分尊重学生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实现从行政管理为主导向法治化为主导的转变;充分体现管理的教育性和民主性,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法治理念的普及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高校改革带来的学生与学校之间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价值矛盾和权利冲突。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正经历一场适应整个国家法治发展进程的深刻变革。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用法治意识和法律思维的理性,通过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程序和制度,构筑起化解学校纠纷的有效系统,规范学校秩序,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实现法治状态下的学生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着国家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公众维权意识日益觉醒和增强的法制环境,面临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成倍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后勤管理逐步社会化的高校大发展背景。形势的发展更加凸显高校学生管理依法而行的迫切性。

1、依法行政、依法治校要求高校加快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步伐和加大制度创新力度。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和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现有高校管理所依据的是1991)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十几年来,国家政治、经济、教育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靠这一规定显然不足以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迫切需要在立法上予以适当补充和支持,增强其内容的可操作性。实践过程中,一些原来就存在的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例如高等学校的组织属性与法律地位问题,高校管理权力的来源及其合法性问题,高校部分学生管理制度、尤其是对学生的处罚(分)的合法性问题等等。这些都要求做出符合新形势的制度回应。

2。大学生不断增强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呼唤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制度设计。随着人权时代的到来,权利主张和要求平等对话在大学生中的呼声日益提高。权利观念的强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学生告老师、学生告学校的法律纠纷,正在冲破以往某些约定俗成的禁忌;学生与学校关系中长期形成的传统的单方制约关系,正在受到法治原则所引导的公民基本权利理念的强烈冲击,学生对学校管理过程中认为侵犯自己权利的诉讼明显增多。新的时代下,学校环境中呈现出更加明显的法治状态。

3。高等教育改革促使管理法制化。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大学生的处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大学不再是交不交学费的问题,而变成了一种投资,相当一部分学生必须付出一定的、甚至昂贵的成本才能进人大学。大学毕业后,国家不再统一分配,就业竞争越来越大。自费就学、自主择业使得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当自己觉得权利受到侵害时也就更多地利用法律去寻求保护。

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学分制的实行,学生管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更加突出的问题,迫切需要依法强化和规范管理。后勤管理社会化打破了原有较为封闭的象牙塔式的校园管理模式,公寓这种新型的社区生活,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教育客体,变为一种主动关系,由原来只有义务和服从的个体变为有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个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事主体,双方关系的协调要通过法律来调整规范。学分制增大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由度,打破了原来的班集体界限,原有的团队合作精神与集体教育功能弱化,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法德相济。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注重的是完成国家的任务,对学生的管理上强调意志的统一,强调学生的服从,较少从法律角度认真思考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对法治原则与精神重视和遵从不足。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倾向是,重视学生的受教育权而忽略学生公民权的完整性,对高校学生公民权完整性的关注很不平衡。

表现之一:学生义务为本位的教育管理制度。由于受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的管理总是重义务,轻权利。在高校管理也表现为以学生义务为本位的管理,这种管理主要以道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行为,用学生应当或不应当等限制或禁止的义务性规范来设计学生管理制度,并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构筑学生管理规则—即德治。当然,在高校的特殊环境中,这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我国学校传统的道德文化,也保证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但这种教育管理理念对法治原则与精神重视和遵从不够,主观随意性大,特别是在从严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在制定或执行一些规章制度时,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而忽视学生的权利,从而与依法治校和“教育法治化”的理念在有关学生权益的保护方面发生冲突,导致学校不能及时区分道德和法的界限,以至于现行高校管理规范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表现之二:某些制度不符合法治精神。近年来的一些典型案例中可窥见一斑,田永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以学校侵权为由将北京科技大学推上法庭,高校学生管理行为接受法院司法审查的事实,终结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由来已久的特殊内部权力关系;武雅诉暨南大学拒绝颁发学位案件,进一步证实高校的规章制度绝对不能背离法律保留原则,否则学校依此作出的具体管理行为不受法律的保护;重庆某高校因学生恋爱怀孕而勒令退学的处理决定,引发在校大学生公民权的争论,呈现出学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及公民权的冲突。天津师范大学一女生的婚礼冲破了高校传统的管理制度底线,引发全社会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审视。这些都是现有学生管理制度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发生冲突而引发的诉讼,凸显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非法治成分。

再自审一下高校内部的规定,我们也能发现一些与法治精神不符的内容,如各项评优制度中限定名额的做法,既违背了“凡符合条件者皆优秀”的法治要求,剥夺了部分符合条件学生的评优权利,又与高校自身制定的评优制度背道则驰;又如对学生的处罚(分)制度公开不够,规定欠详细,人为因素太重;再如侵犯学生的名誉权(将学生考试成绩公之于众,把对学生的处分决定公开张贴)、财产权(乱收费)、隐私权,侵犯学生公正评价权,等等。

在程序方面,尤其是涉及处罚(分)学生的程序上,也显得不规范。程序保证公正,公正依赖程序牙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最为缺乏的是没有明示李空。申辩的权利、途径和期限,对学生的异议权没脊蛤:予足够的保障,造成学生第一不敢申辩,害怕存在学校以自己认错态度不好而加重处罚的风险,第二学生不知道怎样申辩,学校没有设立由学生代表、专家组成的专门接受和负责处理学生申辩的组织,没有健全的申辩处理答复机制。

法治作为一种制度性文化包含着“公平”(fair)“分享”(s})和“关怀”(c})等“公正原则”,这应成为学校文化的背景和支撑。“公平”强调的是公平的竞争和公平的参与;“分享”是指全体成员分享公共资源,每一个人都享有获得平等对待的权利;“关怀”则主要是指照顾弱势群体,“正义的法律制度就应该给予那些困难的人以特殊的关注”。学校制度文化的存续和再造是整个国家法律文化发展变化的一部分。

1、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设计学生管理制度,尊重学生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学生权利本位是指在肯定学生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的前提下,以学生的权利为起点、轴心和重心的学生管理。大学生处于“边际公民”和“准成年人”的状态,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定时期,他既是一个“社会人”,又是一个“学校人”,换言之,大学生有双重身份,其一,他们是国家公民,其二,他们是正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公民。因此,他们既享有作为公民享有的一般的法定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应享有的特殊法定权利。作为受教育者,大学有受教育的权利,如学习权、听课权、结社权、勤工助学权、毕业权、获取学位权等;作为公民,大学生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如人格权、人身权、结婚权、选举权、财产权、司法救济权等。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制度设计时,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则,正确对待和处理大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公民权,保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自主的合法行为。

从行政法学角度看,高校学生管理属于学校管理的抽象行为规范,是针对全体在校学生所作出的学校管理行为规则。这种管理行为规则一般包括二个方面的具体制度:一是实现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如教育救助制度、教学公开制度、生活保障制度;二是保护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如学生处分等级、处分决定、处分告之等程序制度;三是学生合法权益的救济制度,如校内申诉制度、听证制度、司法救济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重点应放在规范学生的受教育权和与受教育权密切相关的公民权方面,而对他们的公民权则由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直接调整。在程序规范上,要做到学校处理程序不越权,遵守处理决定的层级程序;学校的处理决定以书面形式作出,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告之和送达学生本人;尊重和保障学生的陈述权、申辩权;保障学生的救济权。

2、实现从行政管理为主导向法治化为主导的转变,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法律意义上包含着两重内容:一是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即学校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但法律赋予它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权。这种法律关系强调的是管理与服从,是一种纵向关系,双方主体地位不平等;二是一种具有服务合同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在法理上双方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主要属于民法、合同法等法律的调整范围。有鉴于此,高校学生管理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法律,如行政许可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管理经验,按照“育人为本、依法建章、规范管理”的基本精神进行改革。并且在这过程中始终贯穿“法治”观念,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首先做到依法治校,高校的管理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其次在管理制度中明确学生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必须明确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需要承担哪些义务,明白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该管什么,如何去管。另一方面,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如对学生的处分,要做到程度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

3、充分体现管理的教育性和民主性。高校学生管理,尤其是对学生的处理,应是教育与惩罚相结合,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是一种以实现教育目的为限度的规范关系,这就要求学校自身是具有符合其教育性质要求的问题解决途径和相应的纠纷化解机制,而不是简单地教唆诉讼,所有问题都交由法院去审查、去裁判输底。

民主是法治精神的本质性内涵之一,从民事法律关系上讲,学校与学生双方法律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学校中有关学生利益和管理事务,必须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通过符合法治精神的制度设计,强调理性与正当程序,使学校制度更加理性化、合法化,如实行保证平等和参与的代表制度、公开制度、申辩质证制度、听证制度等制度。处罚(分)学生时,涉及退学、开除等事项的,应实行公开的咨询、答辩制度,给予学生异议权和异议期限。允许学生提出复议。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大全【第五篇】

摘要: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起源于哈佛及早期殖民地大学“替代父母制”,管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中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从而使其成为完整的人。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启示一是实现学生事务管理“事”与“人”两个因素的协调发展,二是实现学生事务管理内容、手段与保障三个维度的整体构建。

在美国,学生工作称为学生事务。有的学者认为“美国的高校学生工作通常被称之为studentaffair或studentservice,与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类似”;有的学者持类似的看法,把“学生事务”(studentaffairs)和“学生服务”(studentservices)意译为“学生工作”,认为“美国的学生事务和学生服务与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类似”;有的学者则认为,在当今的美国高等教育界,学生事务是与学术事务(academicaffairs)相对的概念,描述学生事务的有关术语有学生人事工作、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事务管理等等,它们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除明确界定“学生事务”概念外,我国学者在实际研究中时常把这两个概念作为同义词来用,行文过程中所表达的意思几乎是相同的。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中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从而使其成为完整的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学生活动、教学辅助活动、生活辅助活动和学生事务工作自身的管理等四个方面。学生活动的概念十分广泛,学生事务管理部门除协调、指导和管理学生社团和学生自发的活动以外,自己也承担了大量活动的组织工作,主要有社交活动、体育活动、文娱活动、自治活动和志愿活动;教学辅助活动包括招生、注册、学术指导、专业定向和就业指导等;生活辅助活动则指食宿、新生定向、贷学金发放、生活和心理咨询、医疗服务等方面。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按对谁负责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向学校负责的要求及责任”“和向学生负责的要求及责任”。其中向学校负责的要求和责任包括:参与对学校的'管理,对学校做出的决定承担责任;对学生所受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情况进行评价,以改善学校的工作;在学校制定或修改方针政策时,提供有关学生情况的信息;有效地管理与学生工作有关的人力和财力资源;通过执行和完善学生行为准则来体现学校的价值观念;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动员和帮助学生建设多民族、多种族、多文化的环境,并教育和引导学生适应这样的环境;当学生中出现危机的时候,代表学校承担领导责任等等。向学生负责的要求和责任包括:帮助学生成功地适应大学生活,探索和澄清价值观念;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之间和集体之间的矛盾,鼓励学生之间发展友谊和树立集体意识;帮助学生得到适当的经济资助以完成学业;为提高学生的美学和文化修养及领导艺术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理解多元化的环境;为学生的娱乐和业余爱好提供机会;帮助学生明确事业目标,选择学习方向,获得就业机会等等。而美国学生工作理论专家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管理、学生成长教育、咨询和校园生态”。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起源于哈佛及早期殖民地大学“替代父母制”;有学者认为,起源于17世纪初,是家长制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殖民时期的学院,1636年,美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哈佛学院开始招生,学校代替家长实行职责。实际上,美国学生事务管理起源于17世纪初,当时美国尚未立国,处于殖民时期;最早起源的学校是美国最早的高等学府哈佛学院;采取的方式是由学校代替家长实行职责的“替代父母制”。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程度分为史前、孕育、诞生、确立和发展成熟五个阶段。殖民时期的学院,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事务及管理;美国立国后,改革原有的教育结构,大学开始区分学术和非学术的差别,学校教育转向学术方面。这一结果导致学生的非学术活动或课外活动排斥在高等教育的范围之外,为学生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8世纪末,美国大学生中出现了学生团体。为了吸纳学生过剩的精力,同时控制学生的违纪现象,高校重新开始关注学生的非学术活动。20世纪初出现了男生主任和女生主任。学生就业工作和学生人事工作产生。在此基础上,学生事务管理作为高校中相对独立的部门诞生了。一战后人们开始积极地看待学生的课外活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学生人事运动;1937年《学生人事宣言》出版,提出了学生工作的一系列原则,标志着学生事务工作在美国高校地位的确立。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学生事务管理理论有了明显进展,高等教育中原先相互独立的学术和非学术部门日益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共同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一)实现学生事务管理“事”与“人”两个因素的协调发展。

“事”的因素:进一步增强学生工作的历史使命感。我国高校非常重视学生工作,设立了专门的学生工作部门。然而由于受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学生工作缺少独立的地位和自身发展的能力,完全服务于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和维持学校纪律的层面,在实践中往往对学生进行保姆式教育和管理,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认真反思以往学生工作的思路和做法,借鉴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中国特色学生工作的大纲和工作规范,重新认识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使命,确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学生工作发展任重而道远。

“人”的因素:促进学生工作队伍向专业化发展。随着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内容的日益分化和渐趋复杂,学生工作的职业化倾向愈演愈烈,迫切需要我们推进学生工作的专业化发展。美国每个州都有大学开办高等教育学生行政专业,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培养专门人才。我国高校也应尽快设立学生工作专业,培养源源不断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推行学生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设定学生工作岗位的用人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及奖励机制等,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学生工作发展之路。

(二)实现学生事务管理内容、手段与保障三个维度的整体构建。

推进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实现学生工作内容科学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学生学习的中心地位,为包括学生工作在内的学校各方力量点明了工作的宗旨和使命。开展以学业生涯辅导为主体的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解决当今大学生在理想信念、自我实现中的困惑问题,使学生能放眼未来而立足当前,建立健康的生涯发展的观念与雄心,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整合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学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发展教育与传统就业创业教育为一体,全面推进成才教育。作为生涯规划教育主体的学业规划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步骤,二者的协调统一有利于学生规划好现在的学习、将来的择业,有利于实现个人的长远目标和人生价值。

依托现代化网络技术载体,实现学生工作手段信息化。学生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美国高校信息化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也遇到的互联网的机遇和挑战,学生工作者要提升自身的网络技术,研究、应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高科技,增强自身的政治觉悟、时代意识、知识含量和技术操作能力;要创建新的教育平台,开展网上文化活动和思想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要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实现网络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建立健全完备的法规制度,推进学生工作保障法治化。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有一套完善的、可操作的学生事务法,依法管理学生事务。工作人员严格依据法规来进行学生事务管理,并自觉接受法规的制约和被管理人的监督。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法规不完整、不健全,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常常无法可循;应急性、临时性的文件与法规并存,朝令夕改现象严重;部分法规政出多门,口径不同,标准不一,有的自相矛盾。为此,我们需要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科学、操作性强的学生工作法规,与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改革相配套衔接,要注意规章的公示制度以及实施规章的程序性要求,整体推进学生工作法治化进程。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大全【第六篇】

体育锻炼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才会明白其价值,它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力量,会指引人们探索未知的知识和去了解新的事物,它表现了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并且充当积极促进的角色。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真正意义,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其体育锻炼兴趣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的重要途径。高校的体育课程大都是根据大学生的兴趣而开设的,教育过程往往也充满着“趣味性”,这样学生能在尝试各种运动项目时体会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并最终向“志趣”的方向发展,最后能够形成一个关于体育的终身观念。要让高校的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而且能够在他们生命里面留下痕迹,让他们能够形成终身体育观,需要对如何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也正是当下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2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分析。对某些事物感兴趣往往就会产生一种学习动机。动机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也客观反映了学生内心的性格特征。深刻了解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机,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学生的心理需要,并以此来制定更符合学生胃口的体育教学活动,进而可以激起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乐趣和兴趣。经过统计学检测,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课学习是被迫的,因为它是一门必修课。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前提是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热情和学习动机。还有少部分人上体育课的原因是喜欢运动,这种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动机是积极的,是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他们在体育课上的学习是积极的自觉的。还有一部人自身具备一定的体育特长,也有了良好的兴趣爱好,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只要老师稍加正确的指引即可。

体育课学习态度分析。大学体育课相较于初高中小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于高校的师资力量更加雄厚,能够提供的体育运动的场地更加丰富,也为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体育的认识扩大了知识面。大学体育课里面有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让学生有了一个开阔的学习体育的平台,由体育课的观念转变为一“玩”的态度学习体育技能,这些会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巨大的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体育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不同地区的学生对待体育锻炼也有着不同的态度,这使他们在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大部分人可能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身心状况和自身发展与体育锻炼之间的联系。这些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水平和体育智能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知识缺失。

喜爱的运动项目分析。充分地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体育运动感兴趣,这些有帮助于我们在体育教学方面的设计,让我们的安排更适合学生们的口味。而学生表现出来的对某项体育项目的兴趣,也是培养其体育锻炼兴趣的基本要点和基础。现如今,学生们喜爱的项目都是我们大规模开设课程的体育项目,这些更集中在更偏向于团体的球类运动,这说明,学生对于自己比较熟悉的、集体性的、有竞技性的运动更加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学校在开设这些科目时,在场地、器械、经济等条件的允许下都需要仔细考虑这些特点,尽可能地去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

在教学中培养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途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每个学生因为生长环境、年龄、性别、心理需求、生活实践等的不同,会养成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着学生,观察他们的兴趣和变化规律,开发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要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体育活动,老师的讲解要生动有趣,要吸引同学们的兴趣,并且要体现出体育的娱乐性和竞争性。在教学实践中,要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学会新技能。教师可将动作的要领和精要讲解完整,其余可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研究表明,通过体育教学,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可以提高的空间。因此,我们应该更注重低年级的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如果在高校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对开发学生智力提供有效的条件。在体育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动作,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通过对老师正确与错误示范的对比,对学生的想象力和记忆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在一些体育游戏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灵活性。所以,通过这些不难看出体育教学对学生智力提升的重要作用,表明校园体育活动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

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有效途径。

在理论知识方面加强培养。第一,要加强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从理性上对体育锻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以此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向往。通过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锻炼效果都有一定的了解,提高他们对参加锻炼的自信心。也能够让他们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可以很好地去调整自己的锻炼项目、运动时间等。第二,增设体育选项课。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想学的和加入的运动项目,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增强学习主动性。有意义的运动项目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丰富学校生活,这既有趣又有益。

在实践基础上培养兴趣。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在实践中提高锻炼兴趣。让学生可以根据人的生理基本规律去锻炼,从而使锻炼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他们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体质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科学地运用体育锻炼原则,让学生自己定制直接的锻炼方案,学生能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自己,也能提高锻炼自我体质,全面的锻炼计划能提高自我运动能力,以便于教师更加真实地了解学生。其次,开设课程可以结合专业特点。比如可以给旅游专业的学生开设攀岩、野外生存训练等教学,就对他们以后从事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也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增加自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教学多样化、娱乐化、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乐趣,又符合了学生个体的兴趣和需求,让不一样的体育锻炼加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中,让它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4结语。

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是这个时代下体育教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性飞跃。相比较高年级来说,低年级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学习动机更加强大,学习态度也更优。让学生对大多数体育项目感兴趣,也是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一个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变化规律,同时还要保护和促进他们兴趣的发展。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首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加设置自己选课。其次,体育教学的过程让学生也能够加入,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这也是培养体育锻炼兴趣最关键的一部分。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竞争和团队意识、组织能力及智力都有所提高,还能丰富校园文化,使校园生活更加活跃,更加丰富多彩。树立学生的信心,为将来进入社会工作,完成工作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大全【第七篇】

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现,人本化缺失是最根本问题。故为改善这一问题,相关高校管理层应重视“以生为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适当借鉴发达国家或国内优秀高校的管理经验,深度剖析本校学生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策略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学情创新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人本化管理制度,以更新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管理理念上忽视以学生为本。

主体性是学生的基本属性,是学生在学习、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自然表现的一种主动且自觉的思想与行为。但分析我国以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可以发现大多数学校管理层教师忽视了“学生是学习主人”这一观念,且过于注重管理者的主体地位,通常使用有目标性的管理理念,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大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过于强调对人才的培养,希望借助统一的管理模式将学生培育成优秀人才。但这样的管理观念忽视了集体中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且为学生带来一些负担,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管理内容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开放平台。但是,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的管理内容,发现大多数高校将维护公共秩序、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作为学生管理的主要内容。这样的管理模式虽可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基本发展需求,但由于框条式制度太多且事无巨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动机。因此,在高校管理中,相关高校管理层应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创新管理制度。

(三)管理行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权。

当今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在运行中还存一些问题,阻碍了管理质量的提升。其具体表现在:1。一些高校管理者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将学生看作为学校的附属品。如:过于重视文件、各类会议等工作的布置与安排,为一些完成一些“表面工作”对学生提出不合理的强制要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权。2。管理过程中过于注重集体性,进行不合理的统一制度管理。如:部分高校对学生衣着、发型等方面有严格要求;学校不经学生同意将学生个人信息公布出来;学校将学生寝室的整洁度与学生奖学金挂钩等。

(一)坚持“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育者应将学生的根本利益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学管理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人本化”出发对当前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分析与探究,发现其中的不足,并以“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实现学生价值”出发创新原有的学生管理制度,建议健全且柔性管理机制。做到“以学生为先”、“以学生为重”、“以学生为主”,从而真正的将“人本化”科学发展观运用到具体的学生管理实践中,提高管理质量,弥补当前管理中的不足。

(二)优化管理体系,促进个性发展。

为改善以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提升学生管理质量,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优化管理体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其具体可以:

1、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应建立在了解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如:要求辅导员、管理员等对学生有一定了解,通过观察、交流、学情分析等形式发现学生不同的需求。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系统且科学的管理制度,引导学生逐渐实现自己的合理需求。

2、管理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要求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针对学困生、特困生、情感受挫、适应能力差等学生加强关注,注重引导;开展大学生群体普查,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及时帮助与引导。

(三)重视主体权力,增强主体能动。

学校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权利,发挥学生在管理实践中的主体作用,以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首先,学校可以赋予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制度建立的权利,如:在教育收费、处分管理、生活等方面有一定的发言权;然后,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自我管理,培养学生教育与自我批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权利。另外,学校应强调并帮助学生树立“主人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生管理中,增强学生主体能动性,促进管理质量的提升。

总而言之,基于人本化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改善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的不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大全【第八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时代,“学生消费者”的观念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这也给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大学生被看作是高等教育“消费者”,教育质量作为“产品”受到了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关注,传统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基于“学生消费者”视角,以期促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完成由“管理”向“服务”的理念转型,并探析完善、创新学生事务管理制度的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给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关于“学生消费者”身份的讨论受到广泛的关注。如果将学生视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那么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将是高校发展的关键。过去传统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主要是僵化的管教式的管理模式,强调以管理为主,已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及学生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本文基于“学生消费者”的视角,力图探析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与制度的创新途径,树立“服务学生”的管理理念。

一、“学生消费者”的内涵以及身份的确立。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动荡期”社会各界开始广泛关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为了争取更多的财政资源,高校之间展开了对学生市场的激烈竞争,美国高校与学生之间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一变化是“学生消费者”观念的体现。所谓“学生消费者”,是将经济学中买方与卖方的关系,作为重新认识学校与学生关系的基础,学生是高等教育市场中的消费者,学校应当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己任。高校越来越像是提供教育产品的“商家”,而学生则越来越像是购买教育产品的“消费者”,人们也更加期待在缴纳学费后,不仅能够获得“高深学问”,还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学生事务服务。本文主要探讨,“学生消费者”观念的确立,对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的意义与作用,促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转变,以及管理机制的创新。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体系的设置情况大致是:高校通常由校党委副书记分管全校的学生工作,对于本科学生的日常管理机构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处);二是党团组织。院(系)一级与学生进行直接接触,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先遣队,受校党委学工部(处)、校团委等部门的直接领导。学生事务的决策权在校级层面,学校学工部安排工作到院系学工组,院系学工组再向辅导员等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安排,辅导员按照上级的指令来管理学生。这种命令与服从式的运行机制,导致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较为僵化,并存在以下缺陷:

首先,管理理念重管理、轻服务。我国高校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以传统的行政命令化模式,强调的是上级下达命令,下级积极服从,忽略了学生事务管理中服务的重要性。

第二,忽略管理对象的主动参与性。我国高校目前更注重的是控制和管理好学生,严防学生违规违纪,但忽略了学生在高校中的权利,以及在高校管理中的主动参与性。

第三,学生事务管理机构缺乏协同合作。学校各职能部门共同负责学生事务管理,各部门都是平级单位,共同管理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思想与工作难以协同统一。

最后,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程度较低。我国高校目前对于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人员准入制度、入职后的培训、晋升制度等都未完善,优秀辅导员的队伍难以得到稳定发展。

三、基于“学生消费者”视角,探寻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转型路径。

“学生消费者”身份的确立,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将学生看作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就要求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

(一)加强理论建设,转变学生事务管理理念。

转变理念是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的第一步。要彻底转变过去僵化的管理理念,就要求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确立“学生消费者”的理念。以服务与指导代替控制与管理的转变,不仅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建设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人们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实践性的`知识领域,因此,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还是相对较为薄弱的。加强理论建设,要融合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成果,以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广泛开展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科研活动。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情,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学生事务管理理论。

(二)以服务代管理,建设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队伍。

1.实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准入制度,明确学生事务管理在高校中的专业地位。我国应该实行严格的学生事务管理资格考试制度,并在高校中设立高校事务管理专业,其从业人员必须要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考取任职资格,才能够担任此项工作。

2.建立科学、系统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体系。重视对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发展,制定系统明确的培养计划。建立专业人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以做好专业人员各方面培训。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高等教育学、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体系。

3.建立学生事务管理岗位晋升制度。建立配套的职称评定制度,如初级、中级、副高级、高级等级别,相应地设置岗位晋升制度,并在职务津贴、住房分配、出国进修等方面对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相应的政策倾斜,鼓励专业人员在岗位上长期发展,以稳定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队伍。

“学生消费者”身份的确立,有助于我国高校进行学生事务管理时,密切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从而“以生为本”设计管理机制。高校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每一个阶段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与服务。建立协调统一的服务管理机制,由学生事务管理专门部门(校党委学工部)牵头设立综合服务科室,由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资助、学生社团活动、就业服务、健康教育等各职能部门提供支持,并在综合服务科室设立办公小组,整体由学生事务管理专门部门统一负责和管理,以此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学生消费者”理念要求高校注重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的权利,提高为学生服务的质量,同时也需要高校成为学生利益的保护者。首先,在学校章程中明晰学生的各项权利,使学生权利在制度上得到保证。其次,在进行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建设时,以维护学生权利为导向,提倡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转变制度设计理念,以指导与服务代替控制与管理。第三,建立、健全学生助管制度,倡导学生参与到学生事务管理中,在学生事务各职能小组设置学生助理职位,鼓励学生参与管理,定期召开学生代表会议,并将其形成常态化的制度,及时了解学生发展需求。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时代,新时代的学生群体的个性日益突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学生消费者”的身份确立,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转变以往的僵化的管理模式,以“为学生服务、促学生发展”的思路做好学生工作,有助于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升高校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陶美重.“学生消费者”辨析[j].教育与经济,(5).

[2]王向华,张倩.我国高等教育中“学生消费者”身份的确立及其意蕴[j].教育科学,(3).

[3]赵丹.学生消费者时代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路径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5).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大全【第九篇】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宗旨。

和普通院校的学术教育对比。高职院校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问题。所以,高职院校教学需要结合社会和市场需求,保证培养出能够创造实际价值的人才,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个性化。学校应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宗旨,深入了解目前社会就业的趋势,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岗位群设置人才教育宗旨。

(二)改变专业教学模式,完善设计课程。

高职院校需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将学术性教育向实践性、就业性教育转化,将原有的教育方式摒弃,丰富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实践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培养的重视程度。且设计专业课程时,应具备创新意识,冲破传统模式的束缚。第一,以岗位为核心建设课程。高职院校应树立岗位的核心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保证课程中存在技术主线(一般为一门技术课程),如可以将自身学校的核心课程设置为“java程序设计”“、c语言”、“uml建模”等;第二,化散为整,改革基础课程[3]。因为高职和中职教育存在一定差异,高职需要在夯实中职教育基础上提高教学层次,进行内容和能力的拔高,将内容相近的课程整合,将其中重复无意义的文字去掉,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三)强化校企合作,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应意识到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目标,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培养高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性动手性强的人才。学校应和中小软件企业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建立自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依照学生自身的喜好参与到企业部门工作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沟通,定期向企业输送教师及学生入职,学生可以在实地学习,教师可以带新入职,感受现实环境的需要,负责相关软件业务,学习实践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备合作创新意识。对教学内容,应将课程之间的繁冗复杂部分删除。如讲授“c语言课程设计”时,还会涉及到一些数据结构和操作体系问题,其他内容教育意义不大,则可以删除。

(四)专业教学创新。

教学成果很大程度受到教学方式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知识储备较少,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特征,需要保证高职院校在软件技术教学中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首先,采用启发教学。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解疑答惑;其次,讨论教学。教师应对企业现实的环境进行真实模拟,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组别,分组讨论。授课完成后,应鼓励学生大胆评价,统计总结经验;最后,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应结合自身的实际企业经历和社会经验,结合案例为学生传授软件专业知识。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技术能力,以提高专业建设效率。

二、结语。

信息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如今计算机市场对软件人才需求增多,高职院校对此领域专业的人才培养重视程度加深。软件行业作为前景良好的行业,对社会型和实践型人才的需求有了一定增长。通过树立教学宗旨、加强校企合租、改善教学模式、创新专业教学等方面,更好地进行软件专业建设,使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计算机人才。

文档为doc格式。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大全【第十篇】

(一)对于加强学校和学生管理,培养学生管理能力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场所和组织形式,是大学校园和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加强学校党政机关和学生的联系、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学生与外部社会的交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特殊力量,培养一批具有政治觉悟较高、业务素质优良、战斗力强,能充分发挥知识才华的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目的所在。”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基本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后,学校班级意识逐渐淡化,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联系学生和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日渐凸出。

(二)对于学生张扬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以满足学生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为主要特征,为学生在某一方面展示、发展自我提供了发展空间。而当代大学生在关注社会,审视他人的同时更加关注发展自我,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他们的要求。为此,他们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有待于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弥补。事实上,高校中部分校园社团组织已经显示了它们的这种功能。有些同学性格内向深沉,平时惯于沉默寡言,语言表达能力和日常交际能力较差,演讲协会向他们敞开了大门。有些同学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管理协会将着眼于培养会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样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会妥善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培养会员的组织活动能力。“取我之所需,补我之不足”是这类社团组织成员共同的潜在目的。同时,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与社会接轨,也为学生服务社会、适应社会、促进自我社会化等提供了机会,加快了学生社会化进程。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误区分析。

(一)高校社团发展应该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从我们的了解情况来看,目前部分高校拥有社团数量巨大,同类型社团较多,在一定程度上讲,部分社团滥竽充数,使得校内社团发展环境恶化,进而影响其他社团的发展,社团不是不发展而是注重发展,而是有质量的发展,合并同类型社团,整合资源,优化社团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精品社团。

(二)活动数量多,没有创新意识。

这点可以说是当前大部分社团普遍存在的,凡是有一定历史的`社团,基础较好,然而活动总是比较固定,好像是把整个社团的未来已经规划好了。创新可以说是一个社团进步的动力,围绕一个宗旨,不断的发挥所有成员的积极性,想象力,打破以往的模式,尽量打造品牌活动创新活动。一般来讲,一届会员的加入,翻来覆去只是一个活动,从而导致会员的不断流失,从而导致社团失去生命力。

(三)用人机制不当。

由于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然而部分社团负责人不懂的如何使用人才,任人唯亲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导致内部矛盾激烈,更为严重的是导致组织机构的消失。作为社团负责人应该更好的去学习,更要谨慎的去选拔和培养社团的接班人。

(四)社团活动简单化、商业化、娱乐化,缺乏持久性。

现在无论是学术性、公益性、还是体育性等社团活动都只停留在开会、出海报、挂横幅的层次上,或者单纯的以舞会、郊游的娱乐活动作为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没有一点实质性的内容,也就不可能让同学们从中受益。还有些高校学生社团做活动只是为了拉赞助,有太浓厚的商业气息,让社员牺牲自己的时间,被迫去接受商家对产品的宣传,而对同学们却没有太大的帮助。

总之,社团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如何正确的看待一个社团,如何让高校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课堂需要所有社团人的努力。社团犹如一个企业,为了使得社团走的更长久更辉煌,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团结一起更好的利用好这个平台。

(一)建立系统管理,发挥社团职能部门作用。

通过社联各部门与社团相关部门建立垂直管理关系,直接对社团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建立相关管理系统,社团信息系统、社团宣传系统、社团财务系统、社团档案系统、社团外联系统、社团团支部等等,信息系统有社联新闻媒体部和各社团信息报送员组成,宣传系统由社联宣传部和各社团宣传部,财务系统由社联财务部和各社团财务人员(会计和出纳)组成,档案系统由社联办公室和各社团档案管理人员组成等等,此项举措可以改变以往社团会长一人“工作”的状态,减轻了会长负担,大大调动了社团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了社团各职能部门的作用,使更多社团干部和会员得到锻炼和成长,也加强了会员参与社团的积极性。

(二)实施责任管理,明确职能分工。

学生社团管理上,应该实施责任管理的方式,合理分工,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能,做到“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谁管谁负责”的管理原则,实行第一负责人挂帅制,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原则,做到制度分权,合理授权,给各社团负责人及活动负责人更大的权限,这样可以使活动不仅从内容上还有组织上都有更大的突破,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活动按照计划执行并取得预期效果。制度分权需要明确每一个职位的职能分工,让各工作人员清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权力,以下是根据个人工作经验,对社联各职位职能的一个细划分。

(三)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团组织,加强社团组织凝聚力。

为了提高学生社团团员的素质,增强团员意识,深入引导各学生社团富有成效地开展团员活动,发挥团员在学生社团中的先进作用,在学生社团社团联合会和各学生社团内部建立起团组织,延伸团工作的手臂。若在学生社团中有这一制度,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社团活动中,起到直接指导社团的目的,对确保学生社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社团对会员的管理和约束,改善社团松散的状况,增强社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必须在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上进行改进,“高等学校在外部机制上要给政策、给人员、给经费、给设施,在内部机制上要寻找高校学生社团的依托点、凝聚点、结合点,研究其发展规律”。只有这样,高校学生社团才能在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新红.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问题及对策[j].淄博学院报(社科版),,18(1).

[2]胡敏.大学生社团之现状及思考[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报,,(2).

[3]余杰,朱湘红.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j].高等教育学刊,2002,(4).

[4]刘金凯.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网络.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6 2994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