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管理文档 >

管理研究设计实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93672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管理研究设计实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管理研究设计【第一篇】

论文摘要: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而从现有人力资源中发掘、获取人才的关键在于培训。从“胜任力”这一视角出发,对于企业如何进行培训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进行探索和思考。

论文关键词:胜任力;人力资源;培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这一市场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比以往更强的竞争和挑战,尤其是传统的国有企业受到的冲击更盛也更为强烈。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企业必须建立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此背景下,员工的教育培训显得比以往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然而在现有的企业培训管理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1.缺乏有效的、系统的培训规划。

很多企业没有对部门、员工培训需求进行科学和细致的分析,也缺乏对培训课程内容合理的设计,导致培训规划系统性和有效性的缺失,培训工作临时性、短期性、随意性、暂态性的特点比较突出,从而使培训工作经常处于一种零散状态,无法形成一种系统合力推动培训的有效实施。

2.培训方法、手段、技术落后。

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课程教学手段大大丰富,但是这种丰富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惠及企业培训,尤其是在一些传统包袱比较重的企业中,理念和思路的落后严重掣肘了先进培训方法、手段以及技术的导入,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和员工的发展要求以及进步诉求。

3.培训评估机制不健全。

很多企业虽然进行了培训需求分析,也采用了符合现代培训理念的培训方法和手段,但是在培训评估这一环节却不尽完善甚至常常失位。表现在:领导重视不够,对于培训工作缺乏闭环管理的思想;员工配合不力,认为培训评估与己无关,是培训组织部门应该考虑的事情;相关资源投入有限,在人力、财力上不能给予有效支撑;培训实施过程中的数据和记录不够详细,导致培训评估时无可评价等等。

1.胜任力概念。

胜任力是指在组织中能够促使员工有优秀工作表现和优良绩效结果的一系列综合素质,是员工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的动机、知识、技能、自我形象、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集合。胜任力在由美国的麦克里兰教授于1973年第一次提出以后,通过一系列实践证明,它可以有效提升人员素质,优化人员结构,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辅助领导进行人事决策,从而提升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推进企业的战略实施和目标实现。

2.胜任力模型理论。

胜任力模型是胜任力的直观和具体呈现形式,是具有不同性质的各类胜任特征的总和,在企业管理中有重要的应用。现在学术界经常采用的定义有如下几种:

(1)对企业中的某一个或某一类职位,根据其职责要求提出的,为完成职责任务而所需的能力素质的集中表示。

(2)胜任力模型是描绘能够鉴别成绩卓越者与成绩一般者者的动机、特质、技能和能力等深层特征的能力模型。

(3)在一个企业中,不同岗位所要求员工具备的胜任力内容和水平是不同的;在不同企业和不同行业中,相同的或类似工作岗位上,员工的胜任力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也常常把担任某一个特定的任务角色所必须具备的胜任力总和称为“胜任力模型”,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汇总和加成。

3.胜任力模型。

从实践应用来看,目前流行的胜任力模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冰山模型,另一种是洋葱模型。

(1)冰山模型:该模型认为人的能力包括外在的表象能力和内隐的潜在能力两部分,对应于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和“隐入水下的部分”。“露出水面的部分”即表象能力是可以察觉和感知的,容易被测量和了解,比如人的知识和技能;而“隐入水下的部分”即潜在能力是不易被察觉和感知的,比较难以被测量和深入了解,比如人的自我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等。冰山从上到下的深度表示被感知和测量的难易程度,向下越深入越难以被感知和测量。

对于企业而言,员工知识和技能等表象能力是容易通过培训促使其进步和提高的,但是价值观、品质、动机等内隐特质不是简单和初级的培训就可以改善和加强的,需要培训组织者更多的研究和设计,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有效支撑。

(2)洋葱模型:该模型是博亚特兹在麦克里兰洋葱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而提出的,展示了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并说明了各要素可被观察和衡量的特点。与冰山模型类似,洋葱外层相当于“露出水面的部分”,易于观察和测量;洋葱内层则相当于“隐入水面的部分”,不易观察和测量,难以发展和培养。与冰山模型相比,它将人的胜任特征分层来看,有直观和显性的特点。

通过上文对于当前企业培训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和胜任力模型的分析,本文认为必须以胜任力模型为依据进行培训管理体系的重新构建和架设,是完善培训管理、提高人才队伍素质的重中之重。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全流程的先导,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指企业在培训开始之前,从战略远景目标或是从近期现实目标出发,采取相关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企业成员的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的鉴别与分析。胜任力模型之于培训需求分析的价值和作用在于它提供了培训需求分析的范围和维度,降低了培训需求分析的杂项干扰,保证培训需求分析的科学和有效。

与以往培训需求分析不同的是,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需求分析强调了岗位任职能力和岗位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比较岗位胜任条件与人员能力水平的差距,容易甄别出培训的对象以及应培训的内容。

2.培训方式选择。

培训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会议培训法、案例研究法等等。这些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作为培训组织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而选择的依据之一就是胜任特征。针对于提高知识、技能等表象的能力,可以采取常规的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示范培训法等;而针对于激发内隐的潜在胜任特质,则可以考虑采用角色扮演、管理游戏以及工作轮换等方法。总之,培训方式的选择应不拘泥于常规,不囿于传统,应根据胜任特征类型的不同灵活选择、对症下药。

3.培训实施。

培训实施阶段是培训管理的核心阶段。培训组织者需要根据培训计划确定合适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并确认培训相关事项;在培训场地上,要保证培训能够正常运行,不受任何干扰;除此之外,培训组织者还要注意培训经费预算执行、培训通知、培训激励等其他相关事宜。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各方需要密切监控,并做好相应的培训记录,以便于事后的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4.培训效果的评估。

培训评估可以从反应、学习、行为、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从胜任特征模型的视角看,反应层评估主要考察员工对培训的满意程度,是员工对于培训效果的直接反映,包括对培训内容、教师、培训方法、材料、场地、设施等的评价;学习层评估考察的是学习的效果,评价员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多少及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在实际中,应根据情况进行理论考试或模拟操作进行评价;行为层评估考察的是员工行为的改变,是员工培训后工作习惯和履职行为方面的变化,可以综合上级、同事、下级、客户及自我评价进行全方位和全视角的评价;效果层评估与企业经营效果建立直接联系,如生产率、员工流动率以及客户投诉率的改变等都可以作为衡量指标。

综上所述,胜任力模型可渗透到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在培训管理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对解决当前企业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值得在实践中继续推广和探索。

管理研究设计【第二篇】

本文主要论述了企业绩效考核的作用和意义,以及企业实施绩效管理后取得良好效益,同时提出企业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并对企业绩效管理的改进建议和措施进行阐述,以便更好的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

前言。

绩效管理可以说是一种管理工具,但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对目标进行有效的分解和逐层落实,推动企业向战略目标逐步迈进。因此要加强企业绩效管理,规范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理顺管理流程,提高绩效管理人员不仅要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所谓绩效考核就是企业结合一定标准,对在岗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果等方面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绩效考核属于企业内部的一种管理活动,是企业实施战略目标以及人开展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中,结合岗位的实际要求,对企业员工的劳动成果进行的客观评价活动,其中要特别注意人员和岗位差异。从绩效考核的实际结果来看,绩效考核在对员工的管理、指导、监督、激励、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首先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考核指标,明确指标标准,这不仅可以把企业战略目标责任到各个岗位,同时也让每个员工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岗位的工作重点在哪,工作目标是什么。企业把相关考核结果运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源计划、人才招聘、人才选拔、员工薪资、员工晋升、岗位调配等等工作的有效开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另外,绩效考核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发现员工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然后企业对员工做出针对性培训,以便员工在岗位上创造更多业绩。

第一,能够合理安排工作。绩效计划的制定,企业把各部门的工作目标、计划、任务以及工作重点,通过绩效计划的制定以合约的形式确定下来,在工作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各部门就可以结合各个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对工作进行合理安排,有利于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第二,工作上不再出现拖延现象。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岗位kpi指标月度工作的计划以及完成情况,这是在实施绩效管理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关键点。每个月末要求员工对当月岗位kpi指标完成的具体情况进行总结,同时也要对次月kpi指标月度工作进行详细计划。如果某些员工不能完成,那么就要找到存在的原因,并帮助其完成,这样就很好的避免的延班现象。

第三,调动了企业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说,企业针对员工组织的相关专业培训都带有一定强制性,长时间下去很容易影响员工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导致人员逐渐失去工作热情和工作主动性。而绩效合约的制定成为激发员工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以及提高业务水平的有效推动力。使一些平时工作态度不是很端正的人员意识到危机感,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表现,进而促使绩效考核成绩较差的人员提高了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容易让员工进入一个机械考核模式。如果对考核指标太过依赖,而忽略弹性因素和人为因素存在的影响,很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矛盾和争议。

第三,kpi指标并对于某些特殊岗位并不适用。kpi指标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岗位,尤其是一些特殊性的岗位并不适合运用kpi指标,例如一些职能型的职务,外显的绩效行为并不是特别明显,而且绩效周期比较长,无法发挥kpi指标的作用。

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第一,要不断的进行探索与改善,在实践经验中加强对考核体系的优化。

第二,加强相关培训,岗位责任实现层层传递、绩效考核实现层层落实、员工激励实现层层连接。

第三,始终坚持可比性、客观性原则。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一定要紧密结合各个岗位特征,不能使用同一个标准进行评价。而且对于相同职务、相同工作性质的指标要在横向上保持一致性。

就目前情况而言,绩效管理工作基本上已经形成一定模式,但绩效管理可以发挥实际作用和效益的空间是没有限制的,因此充分挖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构建适应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可行的、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建立得到员工普遍认可又能对员工起到有效激励作用的绩效管理模式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的问题。

(一)考核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

绩效考核的方式方法对考核结果和考核标准的成效有着直接影响,企业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一定要结合考核对象和考核内容存在的差异,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而且所采用的考核方式必须要效度高、信度高、信度是指考核结果要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对同一员工进行的多次考核所得的结果要具有一致性。考核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就是效度,考核目标和考核方式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二)及时反馈以及公开化原则。

企业要加强对绩效管理中绩效评估标准、绩效评估程序、绩效评估责任的建立管理,始终坚持评估过程的透明化。这有这样才可以让员工体会到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以及可信度,进而对绩效考核开始理解并接受。另外,考核成绩要及时反馈给员工,以便发挥其对员工的教育、激励作用,否则很容易引起员工对绩效考核的怀疑和不信任心理。

(三)建立相应的考核申诉制度。

很大情况下会出现员工对考核评价标准和考核结果不满意的现象,或者是认为考核标准的运用存在不公平的问题,这时就产生了考核申诉程序。企业要建立和完善考核申诉等绩效管理相关制度,从制度上实现进绩效考核的合理性,进一步提高绩效考核的实际作用。

总而言之,绩效考核并不是绝对的,它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个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激活一个活动组织,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造成很多负面影响。绩效管理的主要就是利用绩效考核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工作能力,进而达到提升企业整体业绩的目的。企业管理人员要在绩效考核之后结合员工的实际考核结果分析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找到自己的提高发展方向,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企业在体现设计和具体实施中要敢于迈开步伐,拓宽视野和思维,在绩效考核的实施过程中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使企业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观念和现代化能力结构的可持续发展企业。

管理研究设计【第三篇】

自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被"就业难"问题所困扰,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2014年我国有727万名研究生和大学生毕业,外加2013年未就业的大学生,2014年有810万毕业生就业。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创业。但大学生由于个人精力有限、经验不足,单靠一己之力难以实现成功创业。因此,很多大学生会选择以团队式模式进行创业。

凯兹恩巴赫(jonkatzenbach)与道格拉斯史密斯(douglassmith)在《团队的智慧》一书中指出,所谓团队是指一组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行动策略、彼此之间知识与技能相互补充、成员个人的成功要依靠其他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及人数通常少于20人的团体。因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创业团队理解成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大学生组建的团体,该团队具有共同的创业意向与创业目标,他们共同对企业的发展负责,对企业拥有共同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分工与合作来推进创业项目的开展。

大学生通过创业可以提高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合作能力等多项能力,但是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很多大学生创业团队解体,直接导致创业失败。据调查显示,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是大学生创业团队解体的主要原因。

(一)创业团队组织结构不稳定。

我们对南通大学过去五年中的二十多个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有50%在一年内解体,70%以上在三年内解体,三年后仅有14%左右的创业团队的成员未发生较大改变。导致创业团队巨变的原因有:第一、从创业团队的组建过程来看,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主要是同学、朋友或亲戚,维系彼此之间关系的主要是亲情、友情,而不是规范的组织结构体系。这种靠人际关系来维系的伙伴关系,能够维持短期的稳定,但缺乏长期的稳定性。第二、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定位尚未明确,变数较大。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认可度还不够高,在学生面临考研、考公务员、就业等多种选择时,学生会面临多重压力,迫使他们放弃创业。第三、大学生个人素质不过关。创业过程充满着很多变数和挑战,可能让人产生挫折感。现在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稍遇困难就容易退缩,同时很多大学生从小没有吃过苦、缺乏劳动锻炼,动手能力较差。第四、创业团队的组建缺少合理规划。创业团队组建之时,很少会考虑专业、能力方面的合理搭配与互补,对各岗位的权利与义务未做明确规定,工作中容易导致摩擦的产生。

(二)资金、社会资源、人才等核心要素缺乏。

对创业项目的良好预期是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的动因,但创业项目的推进需要充足的资金来支撑,而大学生本身并无收入来源,他们的创业资金主要是从家庭、亲朋好友等关系密切的人处筹借来的,资金数量十分有限;而银行、风险机构并不愿意为创业团队提供贷款,因此,资金短缺成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推进创业项目的"瓶颈".创业过程中需要涉及成立公司、占据市场、推销产品等多个复杂环节,这些都需要广泛的人脉和社会资源,大学生人脉关系简单、社会资源短缺制约着这些创业活动的开展。大学生创业团队的领导者往往是由一些有过学生干部经历的同学来担当的,在学生组织中有老师作为指导者,能够紧密地组建起团队,而创业团队的领导不仅需要依靠自身的能力与人格魅力凝聚起组织,还需要具备企业家精神能够带领团队创造经济利润,而这样的人才十分稀少。

鉴于很多创业团队是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组建的,在管理过程中碍于情面,未形成制度化的管理,一些制度要么缺失,要么执行不力流于形式。在激励与分配机制上,为了团结,为了谁也不得罪,往往采用平均分配的方式,事实上,这样反而使团队的一些核心成员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因为未能体现他们的个人价值,进而使团队成员产生做多做少一样,做好做差一样,无形中使团队成员产生倦怠和愤懑情绪,不能形成有效激励,如果这个问题始终得不到妥善处理,那么团队的核心成员可能会选择退出团队,从而导致团队的解体。

(四)大学生创业团队创业综合能力较低。

大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低是导致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到1%的主要原因,以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为例,走到一起进行创业实践的大学生往往是在交往过程中,逐步发现创业机遇,这是最初的创业意识,但创业意识还包涵了危机意识、市场意识、战略意识、竞争意识等。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团队往往将创业项目过于理想化,缺乏最基本的危机意识,不少大学生创业者缺乏对其产品或项目做市场调查的意识,而只是进行理想化的推断。

(五)创业团队后续发展能力不足。

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后续发展能力差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创业项目科技含量较低和大学生创业团队在运作过程中的能力不足。大学生创业团队对创业项目的发展方向并不清晰,发展较为分散,在选择创业项目时不能从自身的专业背景出发,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而普遍选择门槛较低的项目,如启动资金少、科技附加值低的项目。在大学生创业团队运作过程中,既缺乏理论知识又缺乏实践经验。调查显示,创业团队中系统学习过创业知识的学生很少,仅有小部分同学选修过如《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这些知识与创业所需的知识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同时80%以上的创业学生以前并没有真正接触过创业,他们往往是凭一时的冲动和对创业项目的盲目乐观而走上创业之路的,并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来处理创业过程中将会面临的各种挑战。

大学生创业团队遇到的风险与挑战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加强团队队伍建设、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等措施将创业团队的发展风险降到最低。

(一)加强团队队伍建设,增强团队凝聚力。

首先,引导团队成员客观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可以通过一些科学的测量工具如九型人格模型来帮助团队成员科学判断自我人格特质,做到扬长避短,实现与其他成员的良性互动。其次,不断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团队领导是团队前进的"舵手",引领团队的前进方向。对领导者而言,不仅要以个人的才华和能力征服大家,还要以自己的素质和风范感染大家,让大家从内心深处对你产生"依恋".再次,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沟通机制。团队管理与建设过程中,很多问题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的,因此,团队应具有良好的沟通方式,能够使全体成员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和探讨,通过集众人之智来解决各种问题。最后,构建科学的团队目标远景。团队目标远景体现了团队的目标和价值观,许多创业团队在组建之初提出了非常空大的不容易实现的目标,反而易使团队成员丧失信心,因此,团队创业目标愿景的提出可以采用"登门槛"效应,由低至高,逐步实现。

(二)制定严格的制度,实现科学化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创业团队要实现高效管理,需要制定严格的团队管理章程和合理的股权分配方案。团队管理章程的制定要定位科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章程中应包含团队的创立目标、项目经营范围、资金的构成、部门的设置、团队成员的职责、权利与义务等,通过章程的制定,使各项事务有章可循,确保各项事务的顺利开展。努力制定科学合理的股权分配方案。股权分配是创业团队成员间的敏感话题,在《中国合伙人》影片中,创业团队成员就因股权而发生过剧烈的冲突。在创业团队创立之初,就应将股权分配方案给确定下来,最好通过公证,使其具有法律效应,避免日后因为股权问题而导致团队的冲突。股权分配之后还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作为补充,以避免一些因为股份数较低而贡献显著的成员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保持团队的学习力和创造力。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来自于管理学者彼得﹒圣吉的著作《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概括来讲,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善于获取、创造、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该组织具有较强的反思能力,善于发现与总结,通过不断修正自身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来适应新知识和新见解的冲击。建设学习型大学生创业团队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持续发展的组织,内涵丰富,需要精心的策划和严格的管理,需要专家型的人才来操作这项工作。二、营造团队的学习氛围。现在社会已进入"终生学习"时代,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团队可以将学习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将它与考核和薪酬结合起来。三、构建培训和学习体系。学习首先得明确学习内容,创业团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同时还需建立制度来维持持续地学习。四、构建知识共享和交流平台。团队应通过各种沟通会、研讨会、学习会、工作总结会等形式引导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讨论氛围,从而实现知识的共享。

(四)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高校应不断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的创业素质,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行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创业活动有其客观规律,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的培训,并不断加深知识层次、拓展知识面,使其对创业的内涵、过程以及关键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从而对自己的创业能力有正确的评估。第二,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不能离开实践,而产学研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生产结合起来。因此,高校应贯彻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理念,使创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第三,提升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水平,加大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力度,选拔优秀教师参加系统的syb、kab等创业培训项目;同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掌握企业运作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高校可以邀请成功创业者、企业家到学校担任客座讲师,让学生接触到鲜活的创业事迹,学习到更实用的创业经验。

(五)构建创业服务体系,助推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在创业氛围的营造上,积极优化有利于创业的舆论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广播、报纸、电视、展板等宣传方式,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创业的重要意义;同时积极树立创业典型,通过明星效应感染大学生,激励他们投入到创业活动中来。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服务是进一步推动创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国家及各级政府应积极制定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如贷款优惠政策、工商行政优惠政策等,并保证各项政策能够落到实处。同时,高校应整合校内外资源,完善创业园建设。

大学生创业对推动我国技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处于创业初期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盟,所以,团队成员是团队最宝贵的资产。因此,大学生创业团队必须把团队建设放在首位,努力提高团队的战斗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1]王晓晔.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15).

[2]洪学银等.高校学生创业团队构建探索[j].教育论坛,2012,145期.

[3]王飞.加强大学生创业团队科学管理的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06).

[4]王红军.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问题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5]刘春丽.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3,(05).

管理研究设计【第四篇】

为了便于管理,便于畅通,我们对研究型团队的组建提出如下原则性意见:

学校按学科成立语文、数学、研究团队各一个。由我校教学副校长负责主抓全面工作。

二、确保活动时间,规范活动内容

要保证团队活动的质量,确保活动时间、规范活动内容是前提。虽然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教学工作不能松懈。

研究型团队的活动每学期应不少于2次,每次活动时间应不少于小时。有条件的学科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活动的时间,加强研究的力度。

研究型团队的活动内容以学科的专题研究为主。围绕研究的专题,组织必要的理论学习、专题研讨课、岗位练兵等,及时上传相关资源信息。

集体备课组活动的内容以相关年级的教材教法研究为主。围绕所教的教材,组织教师按时开展集体备课。

研究型团队和集体备课组活动的内容应各有所侧重,但也应做到相互渗透。

三、重视课题研究,提高活动质量

目前教研活动的质量普遍不很高,突出的问题是课题研究的意识还不强,缺乏“研”字上下功夫。因此,建议研究型团队工作要重视课题的研究,以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与研究的层次。研究的课题,应该突出学科的特点。课题的确立,必须在认真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找到与学科改革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根据学校的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课题研究要注重它的价值,方向要把得准,内容要选得实,过程要拟得细,成果要体现新。课题研究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践问题,把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作为宗旨。

四、注重网上工作室的建立,推进跨校联合体活动

网上工作室是一种既经济又实效的校本培训形式。它不以考核考评为目的,侧重于教师专业发展,以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宗旨。在论坛中可以充分的交流切磋,相互取长补短,探求相互促进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有效地改进了课堂教学,而且可以开展跨校交流,实现各校优势互补和扩大优势学校的`教育影响。

五、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益

学校要加强研究型团队的建设,要健全管理制度,管理要注重过程。对研究型团队的活动计划要把好质量关,如在内容上是否恰当、具体、充实;在专题研究上是否有明确的课题,有较详细的研究计划。教导处要深入参加活动,了解活动情况,给以正确的导向。要督促各团队做好活动的记录,记录尽可能详细,积累好有关的资料。要重视团队组长的选用和培养工作,有计划地召开组长例会,交流活动情况,总结工作经验,指导组长有效地开展工作。把学校研究型团队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团队组建

1.中心每年进行一次学术团队的申报工作。

2.中心成员自由组建稳定的学术研究团队,并向中心进行申报。中心组织专家评审组对各学术团队申报情况进行评审。各学术团队根据专家评审状况调整本团队研究构想并报中心备案。

3.每个学术团队必须有稳定的团队结构,至少3名稳定的核心成员,其他成员不限;团队成员可以是本中心人员,也可以是中心外人员,包括外单位人员。

二、团队管理

1.中心不对个体成员进行管理,中心成员必须加入学术团队,由学术团队负责人进行管理;中心只对学术团队负责人进行管理。

2.学术团队负责人负责制定本团队科研发展规划,以及具体负责本团队的各项学术活动及团队的管理;学术团队负责人对中心负责。

3.各学术团队须以3年为一个周期制定本团队科研发展规划,并上报中心备案。

4.学术团队成员申报课题首先由团队负责人推荐,然后由中心推荐;团队负责人不予推荐,则中心不予推荐,同时学院不予推荐。

三、团队考核

1.建立完善的学术团队考核制度,加强学术团队的管理。

2.学术团队考核的主要内容为:(1)团队完成科研规划情况,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出版著作以及各级各类成果奖获得情况。学术团队负责人平均每年必须以本中心的名义(第1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本团队研究方向的学术论文1篇以上;学术团队必须以本中心的名义(第1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本团队研究方向的学术论文2篇以上(可以有1篇为学院学报黑体字)。(2)学术团队建设与管理情况。考核团队在论坛组织、课题申报、学术研讨等方面的活动情况以及学术团队合作科研情况。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四、团队资助

1.中心对各学术团队进行有选择的学术资助,重点资助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学术活动;优秀团队及团队负责人具有优先获得资助的资格。

2.优秀团队具有优先申报基地项目的权利。

管理研究设计【第五篇】

:在知识经济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员工导向的企业管理过程中,知识型员工是推动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强化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成为了现代企业稳定发展过程中非常关注的问题。基于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农业科技企业的知识型员工管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以往的管理模式,为知识型员工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为知识型员工提供更多深入学习的机会,侧重与知识型员工构建心理契约。基于此,本文通过概述心理契约和知识型员工的内涵,提出心理契约在知识型员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基于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农业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的策略,旨在推动农业科技企业能够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

:心理契约;农业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

在当前农业科技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管理者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大部分采用的是有形契约,即经济契约的形式,却忽略了另外一种管理知识型员工的方式,即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让企业管理者和知识型员工之间构建和谐关系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因此,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基于心理契约的视角,提出农业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

1.心理契约。施恩最先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其中,施恩在研究心理契约对于行为动机所产生的重要意义时将其定义为:“每一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在组织中,任何时候都存在着明文规定的一系列期望值”。其中,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将心理契约直接理解成为了所有雇员通过获取成果和取得业绩来换取有报酬的工作、可接受的工作条件、工资或者是津贴形式的组织奖酬,以及提升岗位层级或者是其他职业进步形式的一种互惠的承诺。2.知识型员工的概念界定和特征。所谓知识型员工主要是指掌握和运用一些知识符号和概念,并能够利用和知识或者是信息工作的人。其中,加拿大非常著名的咨询师弗朗西丝赫瑞比认为:“知识型员工就是在创造财富过程中用脑的时间比用手的时间多,其主要是通过自己进行创意、分析、判断和综合产品所带来的附加值”。因此,知识型员工被定义为:在各个企业的日常组织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知识内容和信息开展工作,且利用自己的智慧所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其他动手创作价值的员工。通过将知识型员工和其他员工进行比较,具有下列几种特征:一富有自主性和创新性。大部分知识型员工都期望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及各项组织安排的氛围较为款宽松。同时,知识型员工大部分追求独立自主,而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并不愿意上级领导进行过多的干预和指挥,甚至更愿意在灵活的组织环境中完成工作。二是需求的层次较高。通过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进行分析,知识型员工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不仅对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具有较高的需求,而且还非常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能力。三是评价体系和分配体系较为复杂。知识型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主要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脑力来创造价值,而在日常工作中并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所以他们创造出的价值是无法进行准确衡量的,这为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科学完善的价值评价、分配体系构建提出了较强的难度性。四是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大部分知识型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所追求的并不是稳定的职业,而追求的是增强自身终身就业的能力。

1.通过采用心理契约的形式在无形中约束知识型员工,能够让知识型员工采用较强的心理期望来看待自己与企业不断发展的情况,并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来合理调整自己的各项行为,从而最大限度提高自己对农业科技企业的忠诚度。2.心理契约能够让知识型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避免因一些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而造成知识型员工与其他员工之间的沟通障碍,从而最大限度调动起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3.在农业科技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建立心理契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成本,有效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以这种无形的契约形式来留住知识型员工,从而推动企业更加稳定健康的向前发展。

1.构建动态薪酬体系,实行全面薪酬战略。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农业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日常管理过程中,为了有效提升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水平,便需要构建动态的薪酬管理体系,实行全面薪酬战略。其中,所谓动态薪酬体系主要是指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生产经营和其他各项因素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和制定薪酬制度;全面薪酬战略主要是指企业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向知识型员工所支付的薪酬。通过构建动态化的薪酬体系,落实全面薪酬战略,能够基本满足对知识型员工的全面激励需要,从而有利于提升农业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促使农业科技企业的知识型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形成和谐的心理契约。2.创设和谐的人际环境,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在农业科技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知识型员工在日常工作中都是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各项设计的任务,而上级对其工作的支持、同事之间的团结配合、领导对业绩的认可是提高知识型员工工作效率的重要基础条件。通过在农业科技企业内部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能够让知识型员工始终保持愉悦的工作心情,有效增强知识型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同时,因为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所在,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有效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和团解读,所以便需要农业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构建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从而促使知识型员工能够兑现遵守契约的承若。3.制定职业生涯管理和培训计划,提高知识型员工的满意度。在农业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知识型员工都希望在日常工作中受到其他员工的尊重,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便需要农业科技企业的管理者为知识型员工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和培训计划,为知识型员工创造更大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以便知识型员工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农业科技企业应该积极引导知识型员工将自己的发展理想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最终实现知识型员工在成长的过程中推动农业科技企业更好的发展。同时,还需要适当投入培训的资本,促使知识型员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有效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从而为农业科技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总之,基于心理契约的农业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需要充分重视心理契约的建立,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心理契约管理模式的调整,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增强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充分调动起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增强知识型员工的绩效水平,推动农业科技企业更加稳定健康的向前发展。

[1]陈玮.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管理[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4).

[2]张洁.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4]李鹏.企业内部知识型员工间人际关系、心理契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6.

管理研究设计【第六篇】

文章在考察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概念及其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层管理团队中的信任需求与信任特征。通过回顾以往关于高层管理团队中的信任研究,作者发现信任是高层管理团队取得高绩效的必要条件,信任对高层管理团队的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都存在显著的影响。论文最后归纳并指出了高层管理团队信任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信任;高层管理团队;团队绩效。

近年来,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研究已经引起了管理研究者的关注,其中,hambrick与mason(1984)提出的“高层梯队理论”标志着这类研究的开始。高层梯队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高层管理团队的特征会影响到组织绩效,团队成员不同的认知基础、价值观、洞察力以及这些特质的作用过程会影响到组织的竞争力。对高层管理团队同样起重要作用的还有团队内部的互动过程,团队成员之间互动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团队的绩效,而团队成员的信任互动过程就是其中的关键过程之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任是导致绩效提高的重要因素。

在高层管理团队的特征和团队过程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中,不同的学者选用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团队绩效与组织绩效。很多研究者从组织层面考察,他们认为高层管理团队负责整个组织的经营决策,团队绩效会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组织绩效。因此他们采用组织的财务绩效来衡量团队绩效,常用的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回报率以及股东总收益率等。有些研究者从团队内部层面考察,他们重点关注团队内部互动过程的质量,例如eric和kennech(1990)认为团队绩效包括团队效能和生存能力:团队效能指组织内部或外部的人员在收到团队的产品、服务和信息后,对团队工作的可接受性程度;生存能力指团队工作对成员工作态度的影响,以及对于团队作为整体单位的发展前景,具体表现为团队成员满意感和团队承诺。

总体来说,可以把高层管理团队绩效归纳为团队过程绩效和团队结果绩效两类因素,团队过程绩效包括:凝聚力、团队内的关系、决策效率、沟通质量、成员满意度和团队承诺、团队行为整合与持续发展能力。团队结果绩效包括:组织的财务绩效、团队任务绩效(生产率指标、团队目标达成程度、顾客满意度)、团队人员绩效(离职率、缺勤率、工作态度)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成熟和规范化,高层管理者的流动性将进一步增加,这就对高层管理团队的信任和合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要建立高绩效的高层管理团队,则要求新组建的高层管理团队必须迅速建立信任,并且在团队发展过程中维持高的信任水平,以便提高团队的运作效能。

在高管团队的形成初期,成员通常只能间接地知道其他成员的专长,成员背景和行为风格存在明显的差异,彼此的行为不容易被理解和认同,某些未能得到理解和认同的行为差异,将可能导致不信任或者怀疑他人的动机,所以很难在成员之间迅速建立信任感。因此,管理团队中的差异性并建立持续的信任是高管团队有效运行的关键。

在高层管理团队成熟期,维持和发展团队信任也存在着相当大的障碍,例如borrill(2003)指出,高层管理团队面临的高风险是阻碍信任发展的原因之一,由于战略决策是在复杂的不确定环境下的决策,风险很高,一旦过于轻信其他成员的决策,很容易导致共同利益的损失,在这种情境中,团队成员倾向于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而妨碍信任的发展。

此外,高层管理者所掌控的信息的专门性也妨碍了信任的发展,由于市场环境复杂性的增加,意味着个体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相关信息,而高质量的战略决策需要及时地整合足够多的差异性信息。遗憾的是,信息同时还是权力的来源,高管人员可能会将其用于政治目的或者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而妨碍信任的发展(borrill,2003)。因此,如何保障高层管理团队中信任的维持和发展,仍然是保证高层管理团队取得高绩效的基础,也是是当前的企业管理实践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smith等(1994)发现,一起运作得很好的高层管理团队能够反应敏捷,比起那些表现较弱的团队,表现为三个方面:更加灵活;运用更优秀的解决问题的技巧;更有生产力和高效率。另外,信任的作用还体现在:信任可以促进信息和知识的交换,更好地利用团队资源(hansen,1999;uzzi,1997)、信任有助于冲突的解决,增加合作行为并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mayer等,1995);信任可以促进团队学习(edmondson,1999);信任可以增强组织公民行为(mayer,2005);信任可以加快决策速度并提高决策质量(talaulicar等,2005)。由此可见,信任程度高的在运行的过程中会表现得更加高效。

大量研究文献都关注信任对战略决策的积极作用。由于高度的信任能够导致中肯、全面和及时的信息交流,并且它使交易各方有信心彼此坦诚相待。相反,低信任度的团队会导致缺乏信息的分享,甚至故意阻碍信息交流,从而导致决策质量下降(dooley&fryxell,1999)。高信任度还能够促进认知冲突并抑制情感冲突,认知冲突能够达到激发思维多样性而促进决策质量,而情感冲突的减少也对决策质量有促进(amason,1996)。

团队的效能还取决于团队成员行为的整合的程度。一个团队只有具备范围适当、平衡的团队角色,才能形成团队力量的最佳整合。成员的个性和智力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团队角色。团队成员通过对角色的认同,加上逐渐达成的团队目标共识,形成了团队的内在凝聚力。正如mead(1934)指出的,个体承担了他人的角色期望,团队成员通常会根据他人的信任期望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个体的行为表现又会影响另一方,然后各方调整沟通和行为的模式以达到相互期望的信任状态,进而影响团队的合作。

关于信任对团队结果绩效的作用,以往研究普遍的观点是信任通过影响团队互动过程进而影响团队绩效。团队互动过程中信任与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包含两类,一类研究关注信任会提高团队互动过程的质量,例如提高沟通质量和决策效率,进而提高绩效;另一类研究关注信任会导致有益的冲突模式,从而提高团队绩效。

也有研究认为,信任是通过提高团队凝聚力进而促进团队绩效,一般认为,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信任程度越高,则团队的凝聚力程度越高。以往的研究认为凝聚力与绩效之间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例如,smith等人(1994)的研究指出,在小型的高技术企业中,高层管理团队的凝聚力与其财务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zac—carro等人(1995)认为,在时间压力下,任务凝聚型团队能提高团队的决策水平。王垒(1993)则认为,凝聚力与绩效有循环依存的关系。高凝聚力可能促使成员共同努力提高绩效,而绩效提高也反过来鼓舞士气,提高凝聚力。

porter和lilly(1996)在其冲突、信任与任务承诺对团队绩效的作用研究中,将任务过程的质量定义为团队在组织工作相关的活动时的效能,团队过程的质量反映了团队集合在一起运作良好的程度。他们验证了团队信任通过降低冲突水平进而提高团队绩效,而团队任务过程的质量对团队冲突和团队绩效的关系起着缓冲作用。

在关于信任对冲突管理模式的影响研究中,一般认为,当高层管理团队信任较高时,团队具有更高的任务冲突水平和更低的关系冲突水平,此时,团队成员可能更愿意表达相反的观点,并更愿意挑战和接受其他人员的观点,而且不用担心冲突会被理解为个人攻击。关于信任和冲突的联系以及两者对团队绩效的作用,jehn和mannix(2001)在冲突的动态本质、团队冲突与团队绩效关系的纵向研究中,提出了综合性的理论观点,他们认为信任导致了更有益的建设性冲突模式,信任提高了团队内的任务冲突,同时降低了关系冲突,从而提高了团队绩效。

信任对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回顾我们发现,不同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研究信任对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的作用,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许多高管团队的研究研究都忽略了"团队过程"这个中介变量,尤其是忽略了信任在高管团队运作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往研究对信任如何发生作用的机制仍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因此虽然明确了信任在高层管理团队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在提出建立和维持高层管理团队信任措施的时候,却没有必要的理论依据。

因此只有深入考察高层管理团队信任的演化过程,分析不同高层管理团队中信任的结构和演化机制,以及明确在高层管理团队信任发展过程中维持或者破坏信任关系的关键因素,才能在根本上解决高层管理团队信任管理中的问题,从而更有效地发挥高层管理团队的作用。所以进一步探索高层管理团队中信任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及其作用机制,就是高层管理团队信任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

管理研究设计【第七篇】

本论文是1篇关于医院经济管理研究的优秀论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经济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摘要:进入新世纪之后,医院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意味着医院和医院的经济管理也将面临的严峻挑战。文章将阐述医院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及分析目前医院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医院经济管理的创新模式构想进行探讨。

经济管理所涵盖的学科十分广泛,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所谓医院经济管理,就是按经济规律来管理医院,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医院的经济管理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医院卫生经济管理也赋予了新的涵义。医院的经济管理的好坏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医院想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以经济管理作为重要基础和保障。在新形势下,医院应当在树立新的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思路,达到实现医院经济的低耗、优质、高效运行的目标,以适应竞争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的各项经济活动必然受到市场因素的调节,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现阶段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处于社会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补偿机制是预算补贴和医疗服务经营收入的叠加形式。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的预算补贴呈下降趋势,而且对各类医疗服务采取低廉的收费价格,超标准费用又得不到补偿,客观上运行的经济负荷却不断加重,医院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自身的医疗服务经营收入,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势在必行。

医院的成本核算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同时也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很多医院的医疗设备,有将近70%是国家无偿投入的,这些都不计成本和效益。所以,在医院的成本管理中,不理解和支持的现象经常遇到,不仅情绪上抵触,甚至还有反对的现象。医院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等”、“靠”、“要”的思想。其次,很多医院的管理者,还有职工,对医院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片面地认为,医院成本核算只是一种会计的方法,是财务部门和管理决策层的事情,与其他职能部门、临床科室没有多大的关系。正是他们存在这样的想法,各科室就只会向医院伸手要设备和房子,而没有爱护、保养这些设备的意识,完全不考虑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面对员工成本意识淡薄的现状,各家医院都不能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制订相对合理的经济管理方案,使得员工的成本意识得到加强。

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必须注意从市场需求出发,根据经济效益优化原则,站在医院全局的高度,通过预测、分析,提出对策,合理规划、调控引导医院的经营活动,使医院的经营活动既适应市场的需要,又能提高经济效益。资金是医院经济活动的血液,又是医院管理中的“牛鼻子”,加强资金管理。清楚自己的家底,明确资产质量状况。及时清理呆账、坏账、盘活资产,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医院经营管理重要组成部门的经济管理体制,要强化资金管理意识,千方百计筹集资金,集中管理资金,控制资金外流,促进合理使用;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加强资金的日常监督、检查、合理灵活地调剂资金,节约有效地使用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管理对医院经营的保障、支持和控制监督作用,促进医院的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第一,医院对经济管理重视不够,重要性认识不足,风险意识不强。医院经济管理是合理组织、协调医院经济的一种方法,是全员参与全过程的管理。而目前的状况是,一些医务人员认为经济管理只是医院领导和经济管理部门的事情,作为医务人员只要自己干好本职工作就行了,觉得医院经济管理离自己太遥远,就是这样错误的思想认识,影响了医院的办事效率。

第二,实物管理不规范影响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目前,我国各类各级医院,资产不清晰、实物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或多或少还是存在。虽然对经费收支实行了统一管理,但事实上实物资产日常管理还是相对分散的。

第三,医院长期计划福利性导致经济管理基础工作不到位。我国医院大部分都属于公立医院,以往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体现其社会福利性为主,基本上是一切靠国家计划和政府指令,投入不计成本,产出不计效益,医院处于一种低水平的运转,技术和建设发展缓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备,国家给医院的资助是有限的,补偿金额与医院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为此,就要求医院的管理人员要学会如何在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经济管理,广开筹资渠道,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也正是由于这,使得个别科室、部分医务人员重经济效益、轻医疗服务。

1.更新观念,重视经济管理。一些医院管理者和职工有这样的认识:他们主要是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医务人员,医学科学规律才是他们需要掌握和研究的,对于经济规律则不需要研究;医院应该是社会福利事业,经济管理是不应该被强调的;经济管理无非就是多搞钱、发奖金,事实上,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

近几年来,医院的资源配置开始靠市场的经济运行,医院的资产也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为此,解放思想,更新经济管理观念,实行科学的管理,来推动医院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势在必行的。这就要求医院,不但要有较为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而且还要有将专业财务知识和最新的经济管理理念融合在一起的能力。同时,由于大部分医院的主要领导人都是医学方面的专家,对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并不熟悉和了解,所以,经济管理人员应通过教育来提高干部职工对医院经济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多向主要领导人灌输经济管理的新观念和新思路,让领导在思想上接受经济管理理念,并将这些管理理念融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去。

除此之外,医院还要定期、定时更新全院职工经济管理观念,克服一些医务工作人员存在的模糊认识,让全体职工明确医院经济管理的真正目的和意义,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医院经济管理中来,实行定额管理,健全财、物的管理制度和手续。全体职工的参与就是搞好经管的关键。

管理研究设计【第八篇】

酒店员工流失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酒店基层服务人员占据绝对比重,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使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对企业的忠诚度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员工流失给酒店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增加人力成本。酒店对员工专业学历、工作经验等方面的要求虽然不高,但是招聘、培训及相关人员管理工作都会产生成本。首先,在招聘环节,如果员工流动频繁,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不断开展招聘工作,每一次招聘又要经过资料筛选、面试、复试等多个流程。其次,员工入职后,酒店会为员工提供系统的培训,即产生培训成本。如果员工短期内就发生离职,重复以上招聘环节就势必会重复培训工作,所以员工流失越少,培训成本投入越少,而且可以将节省的成本用于开发更深入的培训课程,以提升员工素养。最后,员工从办理入职手续开始,人力资源及后勤部门也会投入一定的管理成本。员工流失同样会造成工作上的重复。因此,酒店员工流失严重将导致企业人力成本的居高不下,而且重复劳动多。

而员工流失亦会间接影响酒店的品牌声誉以及人才资本积累。员工在酒店工作一段时间后离职会带来对酒店评价的传播,如酒店内部的管理是否合理,对顾客服务情况、价格水平、员工满意度等。如果负面信息居多,将会影响到酒店的品牌声誉。而且员工在酒店工作期间接受专业培训、积累工作经验、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实质是为企业积累人才资本。一名在酒店工作多年的优秀员工无论是专业技术技能,还是心智的成熟,都是行业中所难得的。一旦员工流失,将会影响本企业的人才资本积累,同时又促进了同行企业人才资本的积累。在酒店业激烈的竞争中,人才资本流失显然不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积聚。

酒店员工流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工作满意度不高,工作满意度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薪酬福利。薪酬福利是员工最为关心的问题,也决定着员工的衣食温饱。不少酒店服务人员来自偏远地区,希望通过工作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所以酒店能否给予员工合理的薪酬福利待遇,如按时发放工资、按时为员工缴纳保险,都会影响到员工的满意度。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行业竞争加剧,如果同行企业薪酬福利更为理想,员工流失也不可避免。

第二,企业对员工的尊重。按照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是逐渐递进的。当员工衣食温饱和安全需求得到保障后,他们希望获得企业给予的尊重。酒店服务工作比较辛苦,员工理应获得企业的尊重。如果企业对员工尊重和关心不足,片面要求员工付出,员工自然会降低对企业的忠诚度,无法与企业建立心理契约,很有可能选择其他工作机会。

第三,个人发展前景。员工进入企业工作,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发展。酒店服务工作虽然要从基础做起,但同样拥有晋升的可能,而且只要个人付出努力,能力出众,服务人员也有机会从事管理工作。所以长期就职于一家酒店,如果晋升发展空间有限,员工也会寻求其他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

为提高酒店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防止员工流动过于频繁,企业应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从薪酬福利、培训、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方面改进当前的管理,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协同发展。

第一,薪酬福利激励。酒店企业首先应建立公平、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将基本薪酬、奖励薪酬、年终薪酬共同作为薪酬的组成部分。基础薪酬对应员工日常额定工作量和加班工作量,如酒店服务时间的延长、临时开展庆典准备等;奖励薪酬包含员工服务顾客情况、自身学习进步、为酒店管理出谋划策等,如果员工表现优秀,酒店应给予奖励薪酬;年终薪酬则适用于鼓励员工长期任职于现在的企业,而且随员工工作年限增长、工作表现情况而增加,例如年终分红、职位晋升、旅游休假等。通过薪酬体系的丰富,员工的付出与收入形成正比,同时也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和鼓励。

第二,培训激励。培训是提升酒店员工专业素养的重要举措,为留住优秀员工,减少员工流失引发的人力成本投入过高问题,酒店可以设立阶梯培训模式。所谓阶梯培训,就是培训内容依据员工在本酒店的任职年限、职位、工作表现等递进式发展,并且以员工工作年限为首要参考因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越高,任职时间越长,将有机会参加更多的专业培训。酒店建立业内富有竞争力的培训模式,悉心栽培员工,员工也能感受到企业的尊重和关怀。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激励。员工入职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帮助其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使员工将目光放置在更远的位置,认真对待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因此,酒店应为员工制定多重职业路径和明确的晋升制度,鼓励服务人员向管理层晋升。如果员工通过接受培训、学历进修等途径实现自我价值的积累,酒店应为员工提供晋升以及参与不同部门工作的机会,使员工发挥才能,释放工作热情。

第四,企业文化激励。为防止员工流失,酒店企业文化应充分体现对员工的关怀,将酒店作为一个大家庭,将员工视为大家庭中的成员,营造亲如一家的工作氛围。当员工生病时,领导应主动探望问候;当员工家庭遇到困难或员工面对其他难题时,领导要及时帮助员工解决,鼓励员工战胜困难,真正做到关心员工以及员工的家庭;酒店各部门员工要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在一个充满温暖的环境中,酒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会自然形成。

酒店业属于服务行业,服务人员居多,准入门槛较低,因而企业内部员工流失现象非常普遍。为此,企业应制定富有吸引力的激励举措,鼓励员工,帮助员工,用真诚打动员工,从而积累人才资本,凝聚核心竞争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6 2693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