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管理文档 >

设计论文的管理研究(优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87686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设计论文的管理研究(优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设计论文的管理研究【第一篇】

所谓员工自我激励,就是说企业在管理员工方面要采用一种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能够真正地激发起员工对企业的那种强烈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真正从内心深处对企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意识,让他们从心理上真正地把自己融入到企业当中去,对企业的兴衰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从而激发起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当一个人树立起强烈的自我激励信心,拥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意识,那么他在自己的工作中就会从内心深处真正的从过去一个“被动的”工作人员成为一个更为“主动的”人,这对于提高其自身的工作效率和业绩以及提高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重大的作用,而且,这个人本身的这种行为又会对其身边的其他人产生强烈的榜样作用和带动作用,促使身边的人也逐渐地向其学习。因此,毫无疑问,企业需要帮助每一个员工真正地树立起自我激励意识,不断鼓励并发展他们的自我激励意识,这不仅对于这个企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现代企业制度和观念对每个企业提出来的重要要求,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这佯做除了能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扩大其经济效益,提高产品质量,更能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对企业都是大有裨益的;相反,如果一个企业总是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最新趋势,而总是拿制度化的规章制度来硬性压制员工,遇事不考虑员工的感受,不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动不动就给予员工处罚等等,试想,这样的企业经济效益能上去吗?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整个企业气氛紧张,员工工作没有积极性,没有创造活力,企业死气沉沉,经济效益是肯定不能上去的。企业员工的自我激励就是要企业和员工两个方面都要采取有效措施,让员工能够真正地从内心中接受企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自己在企业当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增长了见识,企业管理者要充分的尊重员工,承认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注意调动起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自我意识,引导他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主动学习,增强自身生产技能和自我素质,提高自身价值,为企业不断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方面,毫无疑问,如果企业员工都能做到不断地自我激励,自我发展,不断主动地提高自身生产技能和自身素质,真正对企业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那么这个企业的管理才可以认为是更加高效的、更加成功的。企业只有不断地鼓励员工进行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这个企业才会拥有更好的企业氛围,才能体现出更好的企业形象,企业的员工之间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个企业也才会具有更好的吸引力,为企业在未来不断做强做大打下更好的基础;如果这个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对员工进行自我激励的重要性,不重视对员工自我意识的培养,而是死板地拿那些制度化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那么这个企业肯定不会有良好的企业氛围和企业形象,即使一时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也不会得到长久的持续发展,因此重视对企业员工的自我激励对一个企业的可持续的发展来说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同时也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适应21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对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激发员工进行自我激励,不仅是企业现实发展的紧迫要求,更是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不二选择。

另一方面,只有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健康发展,管理科学,企业运行正常,那么才有可能有条件促进企业的员工进行自我激励,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形象。毫无疑问,一个企业的良好的管理水平和方法是这个企业鼓励员工树立自我激励意识的重要的前提和基础,试想,如果一个企业管理混乱,企业运行举步维艰,不能正常地运转,那么这个企业即使有心对其员工进行自我激励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要对员工进行自我激励,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从企业员工进行自我激励和企业管理的关系上来说,这二者当中具有紧密的联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任何一个条件达不到,对员工进行自我激励等等都是一种空话,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想对其员工进行自我激励措施,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采取有效的方法来使得企业能更好的进行运转,创造出能够进行这项措施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这对企业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当中,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不断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自身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的观念,这其中鼓励员工进行自我激励无疑就是一个极好的方法。那么要对员工进行自我激励,除了企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进行以外,员工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来进行自我激励也是极为重要的方面。员工进行自我激励的主要的措施,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企业管理者角度来讲,其应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企业要组织员工自我激励的相关专家、知名的企业家、学者等等,请他们到企业来对企业员工进行自我激励的教育和演讲,请他们举例子讲述他们身边的哪些员工通过何种方式进行了自我激励并获得成功的例子。同时对企业的员工宣传进行自我激励的益处,给他们列举身边的普通员工进行自我激励最终取得成功的例子,使这些员工能够从内心深处真正地认同这一措施,为他们树立身边的榜样,这样他们就能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对这一措施产生情感共鸣,并认同这一措施,认识到这一措施是真正的有效的,是可以取得成功的,这对于企业管理者下一步进行的员工自我激励措施是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作用的。(二)企业从自身入手,对员工开展一系列自我激励的教育活动,对自身企业里面那些主动接受这一措施进行主动地自我激励的员工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等,在自身企业当中树立典型和榜样,只有这样真正地挖掘自己员工的典型,才能进一步有效地激发起企业其他员工的自我激励的积极性,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这些员工亲眼看到身边的同伴因为进行了自我激励最终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技能,而且受到了企业的奖励和重视,那么这些动力就会激发他们主动地去接受这一措施,主动地对自己进行自我激励,从最初的被动接受逐渐变为主动接受,最终养成自我激励的好习惯。

(三)采取制度化的激励奖励措施,制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硬性地“困住”员工,而是最终要使得员工养成自我遵守这些制度的好习惯,制度化的管理措施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让员工进行自我的激励,使得他们最终养成遵守企业规范,主动地去为企业的进一步做强做大贡献自己的力量,形成持久的动力。那么,企业管理者就要充分地利用这些规章制度来对自身员工进行激励,企业要彻底改变过去的那种死板的硬性管理员工的办法,建立起真正的人性化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对待员工要真正地做到关心他们,充分地尊重他们的合法权利,对那些有特殊困难的员工进行热心的帮助,尊重他们的自尊心,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为他们提供可发展的空间,做到真正地符合员工的心理需求,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将普通员工看做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让他们在企业中找到归属感,只有这样,对员工进行自我激励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从员工自身的角度来讲,自我激励就更加重要了,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员工要从内心深处对企业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企业有家一样的热情。如果一个员工在企业工作只是为了挣钱,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关心过企业,那么他是不可能进行自我激励的。一个员工,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真正的热情,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那么才有可能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中做到精益求精,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企业的发展;相反,如果只是敷衍了事,随心所欲,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其自身来说都是有害的。

(二)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进行自我激励要坚持下去,不可半途而废。对于自我的激励要做到持之以恒,毫不懈怠,不能仅仅因为物质上的奖励就动摇自己的信念,只有真正从内心深处接受并认可这一理念才会成功。

总之,员工自我激励对企业管理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对企业的发展还是对员工个人的成长来说都是必要而有益的。在实际的工作中,不仅企业要采取措施来鼓励员工进行自我激励,更需要员工自己主动地进行自我激励,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这对员工自身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2]白少君.企业伦理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2。

[3]程江.激励的本质与主体性的转化[d].南开大学,2012。

[4]李家龙.对自我管理要素体系及其实现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9。

设计论文的管理研究【第二篇】

1.人力资源管理不但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在对企业的绩效以及员工的凝聚力、企业组织的创新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市场竞争压力在逐步增加,战略管理的理论和资源观都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也不仅仅是为企业节约资金,也在注重如何鼓励企业员工,使得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变化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局限在行政性的活动上,它的适用范围以及层次空间都获得很大幅度的提高,不一样的范围与不一样的层次也在共同作用着人力资源管理成果的多维性,这一结果也决定着人力资源管理多维性。

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做大做强,那么一定要建立起人力资源是最重要资源的思想,当一个企业有了专业的人才,高价值也随之滚滚而来。建设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十分必要。

1.企业的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它拥有一定的凝聚力,还能被全体员工所认可。建设和企业自身文化相关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将“以人为本”的观点并入企业文化的内涵,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还要建设与市场经济运行基本规律相吻合的现代人才选用机制。在人才选用和招聘的环节要严格把关,让真正的人才不被埋没,选择对企业而言最合适的人才。对于人才的配置和选拔方面,要采取优胜劣汰的方法,打破陈规。公开公平竞争,选用流程透明化,使用科学的评测方法,制定恰当的测试用于人才选拔。在人才的晋升环节上,更要严格遵循公平,对于****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使每一位员工都能知道,当具备了优越的条件,必然会获得晋升。这样严格控制能使企业员工更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3.还要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在技能操纵、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这三个方面应该均衡配比,还要与这三方面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调整和配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人才的积极和热情。还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制度与机制的转换相一致,将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升级,人事制度改革同步进行。

4.必须建立起完整高效的奖励机制。完整的薪酬机制是以工资作为基础,明晰岗位任务还有技能有关需求,定制薪酬与岗位相增长和下降的有关制度。岗位工资的设定还应该考虑到不同岗位的差别和需求,还要同时考虑到个体能力的差异。大体上岗位的工资体系用个人的能力和表现作为参考标准,这样有利于员工提升专业素质优化工作成绩,更加出色的完成既定任务。

5.树立健康、高效率的培训相关制度。一个企业想要成长起来,首先要明白员工的培训不是一个简单的成本投入,而是一个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企业的员工应该对培训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企业给员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空间,企业的发展在为员工提供一个同步的发展空间,企业的发展与与昂的成长是分不开的。只有员工的个人技能与素质都提高了,企业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揍的更快更稳。因此员工应该在培训上更加认真敬业,处理好自我提升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6.还要建设有关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管理能给企业的各项决策提供真实的资料,还能提高企业处理事务的效率,增强企业的团队建立。为完成人力资源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企业获得双方的反馈,加强了互动。肯定了员工的日常成绩,也能让企业的目标和管理更顺利的贯彻和落实,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与支持,增强了企业与员工的交流,能使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更加紧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员工的潜能。

7.还要设定和企业经营战略所一致的人力资源策略。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企业人力资源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对于企业管理应该科学有效的进行规划,这样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还能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正确导向,企业还要参照个人的战略目的,根据企业具体的情况进行机构的灵活设置。将人员配置和岗位的落实精准化。更加合理的适用高素质人才,让还要使得高素质人才能够完全发挥作用,这还与企业吸取人才促进自身的提高有关。也关系到企业对于人才发展战略的调整。也也是参考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利用岗位的不同需求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使人才可以提高积极性和完成按个人目标的重要问题。

设计论文的管理研究【第三篇】

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方式单一、缺乏理论指导和考核过于形式化;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创新研究,内容包括培训管理模式、理念和考核机制的创新。通过对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创新研究,建立健全新员工培训管理机制,从而完善新员工培训管理各项制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根据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现状分析可知,大多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管理方式单一、缺乏理论指导和考核过于形式化等。那么针对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且本文主要以创新新员工培训管理为发展方向。

1.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方式单一。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方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企业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上,大多数的企业采取单一的培训方式是你说我听,问卷考核等。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这种方式不能体现出员工的优势能力,某种程度上成为企业定向的培养有潜力的人才的障碍,而且这种单一的培训管理企业新员工的方式缺乏一定的创新,使得企业在选拔,合理任用人才上有所欠缺。2.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缺乏理论指导。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缺乏理论指导,主要原因来自于企业对于新员工培训管理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意识薄弱,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由于新员工培训管理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就使得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实践工作无法着实有效的进行,更不能发挥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应有的价值。而且缺乏理论指导的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反而会使得新员工对于企业的形象大打折扣等,影响企业形象的树立。3.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过于形式化。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过于形式化,主要在于考核的方式以问答为主,或以卷面测试为主。这种过于形式化的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没有新意,而且这种考核并不能突出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的优势和特色,由于缺乏考核机制的创新研究,更加起不到对新员工提高自身能力的督促作用。

1.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创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创新,应该在充分认识到原有培训模式缺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弥补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中的不足之处。首先,对企业新员工培训应该各取所需,根据不同层次的员工,选择合适的培训管理模式,以此增强不同层次员工的各项必备能力。如企业基层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基层新员工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培训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增强企业基层新员工自身实际工作能力为根本目标。而对于中高层员工的培训管理模式,应该倾向于培养其领导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挑战能力等为主要目标,从而激发企业中高层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企业新员工与老员工、及中高层的互动、交流培训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从而增强企业的集体协作能力和企业集体荣誉感。最后,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创新应该具备灵活性,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适当的培训管理方式,灵活的处理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通过各种针对性的培训管理创新模式解决企业新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创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创新,主要来自于企业管理层的基本思路,企业管理层对新员工培训管理思想意识,决定了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创新能否被实现。首先,企业管理层应该重视对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的创新研究,充分认识到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的创新的必要性。如企业管理层与时俱进的不定期的学习新员工培训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企业自身新员工的特点,创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以便于通过创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来增强新员工的各项基本能力。其次,企业管理层应该重视对自身培训管理理念的更新,坚持与时俱进的对自己的培训管理能力和理念进行革新,以此指引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创新的方向和趋势。最后,企业管理层应该重视借鉴国外先进的培训管理经验和理念,将先进的培训管理理念应用在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创新研究中去,以此形成企业特色的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为其服务。

3.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机制创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机制创新,主要是为了促进企业新员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各项技能和水平等,激发企业新员工斗志,从而提高企业新员工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首先,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机制的创新,应该以为企业培养人才为根本目标,并为新员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统一企业新员工的核心价值观等。其次,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机制的创新,应该注重对考核形式的创新研究,通过研究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形式,并使其与绩效产生必然联系,从而提高企业新员工各项技能和水平,并因此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最后,应该建立新员工培训管理长效考核机制,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如定期考核、抽象考核、个人考核和集体考核等。对企业新员工进行全面的考核,并对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后的效果跟踪记录、及时反馈,建立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档案记录,以便于对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机制的进一步创新研究。

综上所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创新研究是企业持续发展管理人才的需要,而且对于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创新研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除此之外,完善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的创新工作,可以提高企业对人才的甄别能力,激励新员工发挥自身的潜力,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1]侯书森.美国著名商学院mba核心课程人力资源整合精华读本[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

[2]罗伯特l马希斯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2).

设计论文的管理研究【第四篇】

论文摘要: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而从现有人力资源中发掘、获取人才的关键在于培训。从“胜任力”这一视角出发,对于企业如何进行培训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进行探索和思考。

论文关键词:胜任力;人力资源;培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这一市场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比以往更强的竞争和挑战,尤其是传统的国有企业受到的冲击更盛也更为强烈。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企业必须建立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此背景下,员工的教育培训显得比以往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然而在现有的企业培训管理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1.缺乏有效的、系统的培训规划。

很多企业没有对部门、员工培训需求进行科学和细致的分析,也缺乏对培训课程内容合理的设计,导致培训规划系统性和有效性的缺失,培训工作临时性、短期性、随意性、暂态性的特点比较突出,从而使培训工作经常处于一种零散状态,无法形成一种系统合力推动培训的有效实施。

2.培训方法、手段、技术落后。

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课程教学手段大大丰富,但是这种丰富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惠及企业培训,尤其是在一些传统包袱比较重的企业中,理念和思路的落后严重掣肘了先进培训方法、手段以及技术的导入,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和员工的发展要求以及进步诉求。

3.培训评估机制不健全。

很多企业虽然进行了培训需求分析,也采用了符合现代培训理念的培训方法和手段,但是在培训评估这一环节却不尽完善甚至常常失位。表现在:领导重视不够,对于培训工作缺乏闭环管理的思想;员工配合不力,认为培训评估与己无关,是培训组织部门应该考虑的事情;相关资源投入有限,在人力、财力上不能给予有效支撑;培训实施过程中的数据和记录不够详细,导致培训评估时无可评价等等。

1.胜任力概念。

胜任力是指在组织中能够促使员工有优秀工作表现和优良绩效结果的一系列综合素质,是员工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的动机、知识、技能、自我形象、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集合。胜任力在由美国的麦克里兰教授于1973年第一次提出以后,通过一系列实践证明,它可以有效提升人员素质,优化人员结构,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辅助领导进行人事决策,从而提升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推进企业的战略实施和目标实现。

2.胜任力模型理论。

胜任力模型是胜任力的直观和具体呈现形式,是具有不同性质的各类胜任特征的总和,在企业管理中有重要的应用。现在学术界经常采用的定义有如下几种:

(1)对企业中的某一个或某一类职位,根据其职责要求提出的,为完成职责任务而所需的能力素质的集中表示。

(2)胜任力模型是描绘能够鉴别成绩卓越者与成绩一般者者的动机、特质、技能和能力等深层特征的能力模型。

(3)在一个企业中,不同岗位所要求员工具备的胜任力内容和水平是不同的;在不同企业和不同行业中,相同的或类似工作岗位上,员工的胜任力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也常常把担任某一个特定的任务角色所必须具备的胜任力总和称为“胜任力模型”,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汇总和加成。

3.胜任力模型。

从实践应用来看,目前流行的胜任力模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冰山模型,另一种是洋葱模型。

(1)冰山模型:该模型认为人的能力包括外在的表象能力和内隐的潜在能力两部分,对应于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和“隐入水下的部分”。“露出水面的部分”即表象能力是可以察觉和感知的,容易被测量和了解,比如人的知识和技能;而“隐入水下的部分”即潜在能力是不易被察觉和感知的,比较难以被测量和深入了解,比如人的自我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等。冰山从上到下的深度表示被感知和测量的难易程度,向下越深入越难以被感知和测量。

对于企业而言,员工知识和技能等表象能力是容易通过培训促使其进步和提高的,但是价值观、品质、动机等内隐特质不是简单和初级的培训就可以改善和加强的,需要培训组织者更多的研究和设计,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有效支撑。

(2)洋葱模型:该模型是博亚特兹在麦克里兰洋葱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而提出的,展示了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并说明了各要素可被观察和衡量的特点。与冰山模型类似,洋葱外层相当于“露出水面的部分”,易于观察和测量;洋葱内层则相当于“隐入水面的部分”,不易观察和测量,难以发展和培养。与冰山模型相比,它将人的胜任特征分层来看,有直观和显性的特点。

通过上文对于当前企业培训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和胜任力模型的分析,本文认为必须以胜任力模型为依据进行培训管理体系的重新构建和架设,是完善培训管理、提高人才队伍素质的重中之重。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全流程的先导,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指企业在培训开始之前,从战略远景目标或是从近期现实目标出发,采取相关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企业成员的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的鉴别与分析。胜任力模型之于培训需求分析的价值和作用在于它提供了培训需求分析的范围和维度,降低了培训需求分析的杂项干扰,保证培训需求分析的科学和有效。

与以往培训需求分析不同的是,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需求分析强调了岗位任职能力和岗位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比较岗位胜任条件与人员能力水平的差距,容易甄别出培训的对象以及应培训的内容。

2.培训方式选择。

培训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会议培训法、案例研究法等等。这些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作为培训组织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而选择的依据之一就是胜任特征。针对于提高知识、技能等表象的能力,可以采取常规的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示范培训法等;而针对于激发内隐的潜在胜任特质,则可以考虑采用角色扮演、管理游戏以及工作轮换等方法。总之,培训方式的选择应不拘泥于常规,不囿于传统,应根据胜任特征类型的不同灵活选择、对症下药。

3.培训实施。

培训实施阶段是培训管理的核心阶段。培训组织者需要根据培训计划确定合适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并确认培训相关事项;在培训场地上,要保证培训能够正常运行,不受任何干扰;除此之外,培训组织者还要注意培训经费预算执行、培训通知、培训激励等其他相关事宜。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各方需要密切监控,并做好相应的培训记录,以便于事后的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4.培训效果的评估。

培训评估可以从反应、学习、行为、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从胜任特征模型的视角看,反应层评估主要考察员工对培训的满意程度,是员工对于培训效果的直接反映,包括对培训内容、教师、培训方法、材料、场地、设施等的评价;学习层评估考察的是学习的效果,评价员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多少及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在实际中,应根据情况进行理论考试或模拟操作进行评价;行为层评估考察的是员工行为的改变,是员工培训后工作习惯和履职行为方面的变化,可以综合上级、同事、下级、客户及自我评价进行全方位和全视角的评价;效果层评估与企业经营效果建立直接联系,如生产率、员工流动率以及客户投诉率的改变等都可以作为衡量指标。

综上所述,胜任力模型可渗透到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在培训管理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对解决当前企业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值得在实践中继续推广和探索。

设计论文的管理研究【第五篇】

“媒资”涉及音视频、信息等众多技术,其复杂性和实施难度不言而喻。同时,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因其本身的一些特点,也使得其推广比起其他数字化、网络化系统更艰难。本文作者结合本职的工作和重庆广电在现有系统中对媒资的应用,我认为在现阶段,以下是影响广电传媒业在未来大规模实施“媒资”时易忽视并需要高度关注和解决的一些共性问题:

(1)从业人员普遍没有认识到媒资系统在未来竞争中的核心和特殊地位。

媒资系统将是未来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的核心系统。为什么说它是居于核心地位的,这是大家普遍没有弄明白的一个问题,就包括不少技术人员对它理解也不深。更有不少领导和同仁认为,它不过是一个技术手段和技术系统而已。但是对它能够带来的变化和连锁反应,因为没有更多的了解与学习,包括亲身的体会和使用,使得大家普遍都难以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就更难以领会到它在未来竞争中的核心和特殊地位了。

(2)国内广电系统的媒资管理,相对于金融等行业,起步较晚,导致我们普遍缺乏整体运营的观念。

因为起步晚,到底该怎么做,系统内有些什么好经验可借鉴,也是缺乏的,摸着石头过河,比比皆是。所以,我们现阶段各级广电机构和台站所拥有的设备和系统,相当部分都是根据模拟时代工作的需要和工作流程而产生和设计的。所以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孤岛,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排斥与互不兼容也是普遍现象,而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媒资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它采用完全不同的数字技术、运营理念和管理办法,给广电行业的从业者们带来诸多的不适应和冲击也很正常,未来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营运和管理,更是需要大家用心思考和学习的。

(3)不少单位单纯从技术与设备角度考虑媒资,普遍由技术部门提出建设和营运方案,在设计前期易忽视对用户意见的搜集与整理。

媒资能否建好且实用,绝非技术部门一家闭门造车就行,用户需求至关重要,特别是前期若忽视对使用者意见的搜集与整理,易对其在整个集团或体系中的定位与功效等考虑不够。特别是因安装使用这一系统后带来的连锁变化与影响等,都可能因与用户等沟通不够而出现一些该有功能的遗漏或缺失,不需要的又可能因部门的利益而扩大化。结果建成后,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使用效果不理想。

(4)广电系统在媒资系统的存储和应用特点研究和思考上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应用明显不足。

现在大家的想法与需求很多,也陆续推出了一些系统,但这些系统都不够稳定,且系统间还有不小差异,普遍不兼容。而重庆一些区市县建媒资系统,因条件所限,相关领导就提出能否用几十万来建,更多的是希望花100万至300万能够建成适合区市县要求和特点的中小型媒资库。但不难想象,从几十万到上千万,这其中不同的投入必然导致不同的效果。然而,在实践中,它们的效果好否,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这是需要通过应用来检验的。因此,广电系统的媒资从业人员应树立相应的观察和研究意识,从最初设计阶段起,就有计划地搜集、记录、分析、研究媒资在应用和运行中出现的各类状况,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问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简单使用的层面,否则无法改进和提升系统的整体功效。

特别是大量采集的资料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有多少是无效冗余,有多少是有效、高频使用资料?应怎样评估其效率、效益?特别是针对不同的媒资应如何来科学分类评估?这尽管是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但囿于技术和评估手段的有限,特别因为应用和研究的不足,导致了在这一环节上的普遍性缺位。另外,不少建设者也因为身处利益关联者的地位,也难以自亮家丑,因为一旦全面评估系统绩效,势必优劣立现。

(6)没把各方情况吃透,不顾自身条件,贪大求全,建成后发现问题多多,使自方处于进退两难之地。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媒体先后有些媒资项目上马,但是都不很成功。这里面既有当时技术条件所限,也有作为先行者,无可借鉴成功经验,探索成本过大、经济实力等各方面还不匹配等诸多因素。而这些失败教训也给我们今天的建设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从相关的案例和分析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当事人和决策者,往往可能受媒资建好后美好愿景所鼓舞,在建设时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实际需要和条件,而只是唯恐落伍,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脑袋一热蜂拥而上,评估不够,只想又大又好,导致建成后效果不彰。

(7)对媒资的建设规模与投入产出比等缺乏深刻认识与理解。

说到媒资,大家很容易想起目前中央电视台庞大而巨额的投资。据中央电视台同行介绍,处理成本在初期是9000多元/小时,仅这一项支出就可能让省级以下的广电各级决策者们望而却步。而即使小一些的系统也动辄上百万至一两千万,甚至更高的投入。所以,对多数省级广电集团或更小的地市级传媒而言,的确是不小的负担。可各个集团或单位,有无必要和中央电视台一样,搞大而全,尽可能保存更多的各类资源?这是很多单位决策时普遍遇到广电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建设中易被忽视的共性问题探讨的一个难题。事实上,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媒体的地位与资金等各方面的优势,是其他任何一家地方级媒体无法超越与比拟的。而各级地方的媒资系统完全没有必要贪大求全,但确有不少地方电视台的领导放出豪言壮语,希望与中央级媒体一较高下,打造或是中部,或是东部,或是全国之最的媒资系统。这种志向让人钦佩,但是否有必要?有资源与之匹配吗?媒资系统到底建到多大规模是合适的?怎样投入是最优质的?投入与产出比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比例才是科学的?这种种的疑问,都因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还不多,而使其成为正确认识与理解媒资建设的难点。

(8)广电系统的各级领导对媒资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在认识上普遍欠缺。

由于媒资是一个比较复杂与功能全面的系统工程。而在广电系统中,各级主要领导相当部分是从事新闻、经济或文科类专业的人才,学科背景的差异,导致了在理解具体技术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时,有一定困难。早期一些广电媒体已上了播出网,制作网等系统,所以,在很多领导的意识里,认为媒资也就是一个功能更全面一点的存储系统而已。基于此,他们往往把存储与制作网、播出网的数据交换当作了首要的问题。而实际上,对媒资而言,制作网仅仅是其部分数据来源而已。其他的如卫星接收,各种模拟磁带数据采集,日常的新闻素材采集,各类文字、光碟等资源及广电网络传输等多种媒体都有可能构成媒资系统的数据来源。应用来说也不可能仅仅sdi、dvb播出,而流媒体、网络电视、云端存贮及计算、工业等多种新技术,全集团或全台的综合业务管理等都可以通过此系统来发挥和显现作用。对此,因为技术的难度与壁垒等多种因素,使不少领导对它认识不全面、不到位,难免会对其应用和推广产生不利影响。

(9)广电系统的素材管理普遍缺位,新闻素材管理更是大大缺失。

电视台、电台花费了大量宝贵时间,巨大设备投入而拍摄的珍贵素材带,尤其是具有很高价值的新闻素材带,本应很好地加以保存,并可在以后的节目编辑中反复多次使用。但目前情况是,不少省级台的同仁都询问我们有必要保存素材吗?特别是新闻素材更有必要吗?有成片不就行了吗?因为不少台都不搜集新闻素材,但实际情况是每天记者编辑拍回的新闻素材,因节目时间所限,能播放的非常有限,那些难以再现的珍贵历史画面,由于没有相应的设备和管理手段加以保护,往往被无情地删除,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而我们所在的部门恰恰就极大地弥补了这一块工作的不足。目前,我们所在的科室,经过几年的运转,已经保留了几万条经过处理的新闻素材,而仅仅常规素材带的使用量就达到12567盒/次,近几年常规素材的使用也是普遍上万盒/次,可以说全集团各部门对于我们的素材带是极为依赖和需要的。而素材内确有极为宝贵的信息与内容,对节目创作显然大有帮助。虽然,它们的一些画面非常敏感,不少不能播出,但是,用于科学研究或历史性保存,无疑又是不可缺少的。而在重庆范围内的地市级电视台,不少同行因为意识或条件所限,也是大部分电视台不对素材进行筛选和存贮等处理,造成了大量有价值素材资料的流失。

(10)电视台保存有大量的播出节目带,现在媒资建设中只是进行简单的数字化处理是远远不够的。

这些新闻、体育、文艺等各类有自制版权的节目正是电视台的独特价值之所在,具有很强的重复使用性,同样需要进行有效的保存,以备将来之用。但是由于模拟磁带容易老化,给节目的长期存储带来困难,同时模拟磁带经过反复编辑,对信号质量损害较大,导致许多节目带已经无法使用。而现在重庆不少电视台采取的方法就是简单地把它数字化处理即可,而同步的对其挖掘性的开发与研究却因种种原因而没有开展起来,这也影响了媒资整体功能的.发挥。

(11)在存储对象和怎么保存的问题上,省市级媒体之间的意识差别不小。

以重庆广播电视集团电视新闻中心资料科为例,现在按照集团相应的技术和要求,所保存的主要是磁带资料,即视频部分。采取bet、dvcpro、数字带及sony数字蓝光碟保存这几种方式,另外就是针对部分重要的时政内容,因工作需要和方便各方调用,也采取了使用dvd、vcd光盘存贮的方式。而全台对节目文档、台词、摄制记录、字幕等,没有条件也没有要求进行保存。这也是国内不少电视台的做法。而我们认为:更科学的节目资料保存除视频、音频外,还该有文字、图片以及相关的数据等,在存贮磁带、数字化光碟等介质外,也应有文稿、唱词、图片、光碟和编目信息等多个内容在内。在资料部门的定位上我们提出的是:努力做到“三服务”:暨资料部门应为广大记者、编辑创作服务;为新闻及节目管理服务;为新闻研究服务。然而因为条件等诸因素所限,理想和现实之间尚有不小差距。我们有幸在重庆相关会议上做了发言,对重视媒资和资料存贮等进行了呼吁,使一些区县广电系统引起了一定重视,并设立了相关岗位和资源,但也还有一些区县仍然认为多此一举,保留播出带足已。这也就是真实的状况。

(12)电视台的记者、编辑手中,不少同志都建有小而全的个人资料库,如何及时回收、共享并合理调动这部分资源思考还不够。

记者、编辑手中的资料不仅对个人而言非常宝贵,同时,也是媒体单位非常稀缺的一笔资源。它们是否能完好保存、全面管理和充分再利用均将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且这也是关系到技术提升和多种业务开展的一大战略性行为。而各类影视资料,特别是磁带保存的这些资源,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大量的各类非成片类的节目长期以来散落在记者、编辑手中,缺乏系统管理。怎么抢救、发掘它们,使其更快、更好地发挥作用?怎样尽可能采取较好的方式,使大家都愿意主动将手中的资料拿出来共享,这是不少从事媒资工作的同仁们普遍都感觉头痛的难题。据我们所知,中央台采取了一些较好的做法,但省、市级电视台为此采取得力措施且取得较好效果的还不多。目前这些资料分散在各部门和编辑人员、记者手中,有些已经无法找到或损坏,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13)先进的技术系统与专业人员短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作为一个相当先进与高效的系统,它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如何科学地对每天采集的资源进行鉴别、分类与处理,如何更好、更主动、更高效地服务于各方,特别是及时地对用户需求做出反应,这是一个大问题。现在重庆广电集团等不少省级电视台所采取的方式是:原有旧的节目的编目及数字化处理等,交外来承包公司,而后期出现了什么问题则由媒体自行处理,这难免就造成了一些环节的相互脱节。而在专业化分工的今天,能否引进或培养一批技术基础好、专业性强的人才队伍,不仅仅是后期的工作能否胜任,其实已直接影响到系统功能的发挥了。在北京、上海等同行中,他们配备的各类专业人才是比较齐全的,硕士、博士等分工明细,学有所长的专业人才已经充实到了媒资建设的各个岗位。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不少岗位的任职资格基本上均为硕士研究生或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当然,他们代表了全国的最高水准,地方台与之相比肯定有不小差距。但是其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代表了这个领域未来的用人发展方向。没有高素质的各类专业人才,再高级的媒资系统要想充分发挥作用,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

二、结束语。

作为媒资的用户和建设者,我们也呼吁:在现阶段中国广电媒资的建设中,大家要不断观察、发现、探索和总结媒资中的各种问题和疑难,不要因为可能会触及一些内部关联者的荣誉或利益而回避其弊端,特别是一些失败的教训或问题更有其特殊的示范价值和意义。相信踏着先驱们的足迹前行,将使我们避免落入一些陷阱和泥潭,而为后来者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让他们结合自身的需要,找寻恰当的模式与路径,高起点的规划和建设,媒资就会以最小的代价得以全面推广。相信媒资一定会在中国广电领域大放异彩,大展身手,为广电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独特而又不凡的一份力量。

设计论文的管理研究【第六篇】

李经理是某业务部门负责人,对于员工的绩效管理一直很苦恼,他感觉自己掌控不了员工的绩效,绩效管理似乎只是完成人力资源部要求的形式性工作。他也按照标准的绩效管理流程在进行:年初与员工沟通制定绩效目标,过程中不断给员工施加压力,推动员工绩效目标的完成,中期、年度考核后与员工沟通哪些工作没有做好……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在下一个绩效周期员工绩效仍然达不到期望的目标。

为什么很多部门负责人像李经理一样觉得绩效管理没有起到效果?是因为他们没找到影响绩效的杠杆——员工的能量管理,也就是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很多情况下,员工只是感觉到令人生畏的工作压力,面对的只是“工作”本身,负责人关心的只是工作结果。这就导致绩效管理陷入误区:过于关注工作、关注事情本身,而忽略了关注产生绩效的“人”,而对人的关注中,最重要是关注人的“能量”。

管理绩效的前提是管理好员工的能量,能量有正能量与负能量之分。正能量的特征是积极主动、乐观开放、有开拓性与影响力、思维灵活而有弹性等;负能量的特征是压抑敏感、紧张被动、思维单一、心态封闭、回避沟通等。简单而言,具有正能量的员工其身心处于舒展扩张状态,主观能动性强,潜能得到较大发挥,工作效率较高,更容易产生高绩效;而具有负能量的员工则处于封闭收缩状态,主观能动性弱,员工潜能受到压抑,工作效率较低,易产生低绩效。如果我们能让员工持续保持正能量状态,其绩效也会处于相对稳定、高位的状态,更容易实现个人与组织的目标。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员工是带着负能量去工作的,而负责人的管理行为看上去是为了推动绩效,实质上却带给员工负能量。比如:不断向员工施加压力,缺乏对员工的关心,以及帮助员工释放压力;长时间不与员工沟通,帮助其分析改进之处并提供帮助;只抓工作完成,不关注态度改进、思维与行为方式转变;只管用不管育,没有给员工提供能力提升与培训赋能;对员工的求助不反馈或反馈滞后,舍不得花时间在内部员工身上;只是一味让员工往前冲,自己却没有带领员工冲锋或与员工并肩奋斗。这样就导致员工的短期绩效貌似上去了,但积压的负能量效应随后而来,员工在短暂冲锋之后是长时间的低绩效状态。

员工绩效输出是一个持续过程,每个时间点上都可以看到其绩效表现,负责人不应该依赖于考核周期到了再去评估员工的绩效,而应该全程关注、考察、评估员工的绩效,当员工出现高绩效或低绩效的时候,及时肯定成绩、分析低绩效的根因,帮助员工审视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辅导与沟通,这个过程就是持续管理员工能量的过程。绩效管理没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绩效管理基本动作是阶段性开展的(点状的),而不是连续开展的(线状的),这样员工的能量自然也得不到持续的管理,从而呈现出波动状态。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绩效沟通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沟通使得上下目标与理念达成一致,情感得到交流,士气得到鼓舞。所以,以下会着重分析如何通过做好绩效沟通来管理好员工的能量,帮助员工实现持续的绩效改进。

绩效沟通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沟通什么内容,二是如何进行沟通(方式与方法)。沟通方式与方法得当就会提升员工创造高绩效的热情,提高员工自我改进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推动高绩效的产生。绩效沟通不但要沟通事情(绩效目标),还要沟通员工的能力、态度、思维与行为方式。但很多负责人只是沟通绩效目标,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决定绩效结果的根源在于员工的能力、态度、思维与行为方式,而这些因素是相对稳定的,需要有意识的改进提升,如果这些方面没有得到改进提升,员工绩效水平就会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

笔者所在的部门有个员工,做事总是停留在表面上,不会直接参与、深入到业务部门工作中去分析、解决问题,碰到事情就是云里雾里的讨论一番就不了了之,或者转发邮件将工作“巧妙”的转交他人,总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笔者除了与其沟通重点工作任务之外,还特别指出其工作能力、工作方式需要改进提升之处,就是要主动深入到业务中去,提升分析、跟进、彻底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光说不练,而是要把结果做出来。经过深入沟通与持续辅导,该下属发现自身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并有意识的努力做出改变(能量提升),在工作方式上有了很大改进,绩效结果也得到明显提升。

采纳率就是员工对绩效改进举措的认同、接受与应用程度。采纳不只是点点头,或者在绩效反馈表上签字,而必须是员工内心上真正接受,其态度与行为都要发生改变。员工的采纳有一个心理过程,即从抗拒到部分认同、到全部接受、再到最后的主动应用。

绩效沟通中,员工的采纳率是至关重要的,而提高采纳率有多种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负责人在沟通绩效结果时,先询问员工对自己绩效的评价(比如对绩效结果的预期,以及这样评价的原因),在一般情况下,员工的自评会与组织评价比较接近,负责人在其自评基础上,逐步延伸至组织对其绩效的评价,往往容易获得员工对绩效结果与评价的采纳。

其次,在绩效沟通的最后环节要确认员工的意愿,比如他有没有信心、愿不愿意采取行动,提高自身能力与绩效。grow模型是一种很好的办法(goal目标设定,reality现状分析,options方案选择,will确认意愿)。最后一步“确认意愿”很重要,是看对方的接受程度、采取行动的决心、提升绩效的信心,如果员工的意愿是正面的、强信号的,就说明员工的采纳率较高。

最后,绩效沟通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要学会在多场景下的沟通。比如在午饭时、等电梯时、会议前后,也可能是早上刚到办公室的宁静片刻,或者是在员工的咨询与求助之后……因为在不同场景下人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好的状态出现就像时间窗一样稍瞬即逝,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时间窗去沟通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提高绩效沟通的采纳率。因此创造随时沟通的可能性,才能持续管理好员工的能量,提升员工的绩效表现。

设计论文的管理研究【第七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资源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实行核心员工管理。目前,核心员工管理有了更加广泛的内容,虽然在企业中一些员工并不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但是只要这些员工有上进心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称之为企业的核心员工。因为企业的核心员工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核心员工的管理也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主要阐述了企业核心员工作用和意义和企业核心员工辨识和培养以及企业核心员工管理对策。

在一个企业中虽然核心员工的人数不多,但是作用却不可小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经常会把一个企业中的管理者当作是企业的核心员工,事实上并非如此,企业的核心员工是更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更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律。但是,在企业中一定要加强对核心员工的管理,实现核心员工的价值,体现核心员工的地位。

(一)核心员工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人是企业中最基本的要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核心员工在企业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视。企业要想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社会地位,就需要核心员工的先进技术做后盾。只有核心员工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才能让企业开发出更多新的产品,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利润。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企业业绩的不断提高都离不开核心员工的努力和支持。

(二)核心员工具有规避风险的能力。

企业的核心员工具有普通员工所不具备的创造性,核心员工可以创造出更多新的产品,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比如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等等,这些风险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如果企业的没有合理的规避这些风险,就很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企业核心员工拥有规避风险的能力,可以在企业遇到风险的时候积极采取措施应对风险,帮企业渡过难关。

(三)企业核心员工可以塑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地位,是企业的象征,企业文化可以更好的影响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企业的核心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企业中核心员工的价值观就代表了整个企业的价值观,核心员工的行为举止以及思想都对企业文化有巨大影响。

(四)企业核心员工具有特殊价值。

企业的核心员工除了具备以上价值之外,还具备一定的特殊价值。在企业中会使用或者修理一些特殊的机器设备,懂得一些特殊的技术,这些核心员工都属于有着特殊的价值,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中的核心员工就是企业最具价值的财富。卡耐基曾经说过:“就算把我的机器设备,办公用品以及使用资金全部拿走,但只要把有价值的人员留下,几年时间以后,我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卡耐基的话中也可以感受到核心员工的价值和作用。在我国,一些相对成功的企业中必定都拥有大量的核心员工,并且合理的对核心员工进行管理。

(一)企业核心员工辨识。

核心员工之所以能在企业中占据核心地位,就是因为核心员工掌握了企业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先进技术,相对普通员工来说,核心员工对这些技术的掌握更准确。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会花大价钱从其他企业挖掘人才,而核心员工就是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除此之外,拥有良好外部关系的员工也可以称之为核心员工,这部分核心员工成为企业和外咳嗽敝沟通的桥梁,企业只有通过这部分核心员工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以及销售出更多的产品,获取更多的利润。核心员工和普通员工之间必然会存在很大的区别,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就可以简单进行区分,企业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留住更多的核心人员,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核心员工培养。

在企业中培训是提高员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企业中核心员工的培训需要更有针对性,要不断健全核心员工的培训体系,培训体系的建立不仅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也要符合核心员工的自身发展特点,首先要了解核心员工的实际情况以及职业需求,其次还要了解核心员工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对核心员工的培训内容应该更注重实践性,把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对核心员工的培训一定不能使用统一的培训方法,那样就失去了企业培训的意义。在对核心员工进行培训以后还要针对培训做出科学的评价,从评价中找出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采取解决对策。

在现代企业中必须要重视核心员工的忠实度,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企业核心员工忠实度的培养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企业内部要多沟通交流,坦诚相待,让核心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二是可以不断提高核心员工的企业地位,让核心员工参与到企业重大事务的决策中来,增强核心员工的企业归属感。三是加强企业中的团队合作,让核心员工在团队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现代核心员工关注的焦点不再是物质利益,更多的转移到个人的发展机遇上。企业要想留住核心员工,就需要为核心员工做好职业规划,给核心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核心员工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这样核心员工也会更有工作的动力。

(一)调整核心员工的薪资制度。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逐渐提高,企业要想更好的管理核心员工,就要提高核心员工的薪资待遇。核心员工相对普通员工来说具备先进的技术,掌握着大量的外部资源,这些都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提高核心员工的薪资待遇是对核心员工工作的肯定,也是留住核心员工的基本手段。如果企业给出的薪资待遇没有达到核心员工的要求,在企业之间抢夺人才的过程中,核心员工很有可能被其他企业用高薪夺走,这将是企业的一大损失。

(二)为核心员工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企业中核心员工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企业对核心员工的管理成本。要想让核心员工在企业中不断的增值,就需要为核心员工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企业的核心员工可以通过外聘的方式获得,也可以培养企业的内部人员,企业应该给核心员工一个未来发展的保障。但是,事实上企业为了降低风险往往不愿意给核心员工承诺,这对核心员工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企业要想留住更多的核心员工就要为核心员工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加强核心员工培训。

企业培训是企业提高核心员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也可以更好的留住核心员工。企业要不断加大核心员工培新上的资金投入,在培训中核心员工可以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并不断改正。培训是企业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培训的过程中,人事部门要结合核心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措施和培训内容,不能让培训过于形式化。

(四)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的价值观,是员工行为的一个准则。企业文化可以更好的团结员工,让企业员工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企业在管理核心员工的同时也要给核心员工一定的权力,让核心员工肩负起更多的责任。企业越看重核心员工,核心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会越高。企业还要增强核心员工的归属感,企业管理者要公开企业信息,让核心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这样可以不断增强核心员工的归属感。

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就要改变传统的核心员工管理方式。目前,各大企业之间的抢夺对象不再是资源,而是核心员工。企业要想更好的留住核心员工就需要积极的采取对策,首先就是要调整核心员工的薪资待遇,毕竟现代社会人们对物质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薪资待遇也是对核心员工工作的肯定。其次就是要为核心员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要让核心员工看到自身的发展前景。还有就是要加强核心员工的培训,在培训中核心员工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也可以更好对工作做出总结和分析。核心员工在企业中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企业必须要采取措施留住更多核心员工。

设计论文的管理研究【第八篇】

摘要: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严重的竞争压力。在新形势下构建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通过对当前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期对同业者有所借鉴。

商业银行;绩效管理;措施。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管理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绩效是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体现,所以商业银行生存竞争的实质是绩效管理的竞争。绩效管理是一项从总体战略着眼,以提高整体业绩为目的,针对员工个体和部门整体进行考核的业绩管理制度。加强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不仅是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银行业接轨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现代化商业银行,完善经营管理机制的必然要求。

商业银行的绩效管理体系与金融体制的变迁相对保持一致,其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规模扩张型向内涵发展型转变,为银行内部管理提供了方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银行的发展。但自从银行业改革进入控股后,原有的绩效管理体系已无法满足银行业的发展,绩效标准缺乏科学性、应用性和合理性;绩效管理的定位缺乏规范性、准确性、务实性;绩效管理效果不明显,出现了短期经营与长期经营的目标失衡,管理层与员工沟通不畅导致部门之间目标的偏离,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失衡,绩效不能全面反映银行整体营运情况等问题。因此,建立新型的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体系,要适应银行业的实际发展,尽快和国际金融业接轨。

1.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1)部分商业银行领导层风险观念淡薄,重业务而轻管理。在人才选拔时,强调业务推广方面的能力,而忽略技能操控方面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偏差。

(2)受薪资、工作模式以及制度等影响,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利于银行的规范化操作和管理。

(3)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不足或专业知识欠缺,导致银行风险规避不到位,没有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

2.绩效管理定位不明确。

(1)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评价是不正确的。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侧重于信息沟通与绩效提高,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手段,侧重于判断和评价,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2)绩效考核目的定位过于狭窄,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或是为了分配工资而考核,这些都会导致绩效管理过程中人财物的大量浪费。

3.绩效考核的指标制定不合理。

(1)目前,银行的考核机制主要依赖单位的财务指标体系,缺少内部系统化的管理条例,没有根据实际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考核体系,对员工的考核范围界定不明确,内容笼统,指标较少,设计比较模糊,不能体现考核的公平性。

(2)部分银行个人绩效考核的计划和单位、部门的绩效承接不默契,阻碍了单位整体性目标的实现。

4.绩效考核的方式、程序缺乏科学性。

(1)绩效考核应包括目标设计、过程指导、考核反馈和激励发展四个环节。但现行的绩效考核主要包括任务下达、核算任务完成情况、兑现绩效奖金几个方面,这种粗放型的绩效考核办法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2)考核范围局限在可量化的指标上,对不可量化的指标缺乏相应的考核方法,如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创造性等,这些都是相当关键的影响因素。

1.构建绩效管理体系,完善基础考核工作。银行应该不断完善整个考核流程,建立配套制度,对整体的绩效考评进行评估和改进,利用科技手段,对绩效信息进行归集和分类,保证绩效考核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科学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为衡量员工的工作提供可靠准确的依据。具体措施是:

(1)考核办法的制定,要合理征求多方面的意见,通过讨论确定并实施,保证考核过程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促进考核体系的透明化,保证考核有效性。

(2)成立专门的考评小组,对员工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并评价,从而确定员工的绩效。

2.制定健全合理的指标体系。

(1)丰富考核指标内容,增加非财务性的考核指标,包括客户指标、员工自身发展指标、单位内部运营指标等,实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促进银行长期和短期目标的均衡发展。

(2)弱化市场份额指标,禁止在绩效考核规定体系之外下达相关市场份额指标。由于目前银行产品的同质化发展,容易引起相关竞争。

(3)增强内控合规发展的考核力度,把合规建设列入单位的考核中,加强内部治理模式的发展,建立符合单位发展的长效机制,把经营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3.建立合理的外部绩效监管机制。

(1)依据国家制定的绩效考核法则,结合商业银行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有效发挥监管导向作用,引导和督促各经营机构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向管理要效益”的管理理念。

(2)对商业银行发展进行全程监控,从促进单位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择最优的方案,完善业务费用管理和监控制度,督建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抑制盲目扩张规模和非理性的竞争行为。

4.绩效考核要做到公平、合理、透明。

(1)使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绩效考核数据采集,提高数据计量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绩效考核结果透明公开,防止考核指标不清晰、设计复杂以及不透明考核等问题,增强政策的指引效果。

(3)将全年的经营计划和单元价格挂钩,把整体利益和个人贡献紧密联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5.建立有效的、全过程的绩效管理沟通机制。在绩效管理的全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沟通机制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广泛宣传、深入学习、会议讨论等沟通方式来渗透和深化绩效管理理念,通过绩效的计划、目标监控和结果评价来完成组织目标的,促进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真诚合作。同时,加强管理者对绩效计划实施情况的监控,减少失误,逐步提高员工素质和个人技能,实现绩效管理的目标。

绩效管理是银行业常用的一个管理手段,加强商业银行绩效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性的任务。银行体制对绩效管理也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构建有效互动的制衡机制,找好契合点,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不断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1]李洪江.政府导向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02).

[2]王蕊.绩效反馈的价值、问题与优化策略[j].人力资源管理,2011(01).

[3]薛峰.银行业改革绩效[j].财经问题研究,2011(05).

设计论文的管理研究【第九篇】

负激励是一个施压的过程,是对所要管理的人员在物质和就业机会等的威胁。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依赖正激励的措施和手段,可能最终导致整个高校教师群体缺乏激情与活力,创造性和积极性不高。要打破这种局面,就需要强化负激励。

因为在实际的管理手段中,有时候鼓励利益的获取不能达到的效果,正激励手段是没有办法完成的,消极获取的手段往往能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能够重视和采取负激励的手段。首先正激励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是以成本为引导方向的,引导教职工积极的获取目标,但是由于正激励的目标通常较难获得,导致很多教职工放弃了对于高目标的追求,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而负激励的过程和正激励是不同的,负激励的目标是为了保证基本任务量的实现,它管理的重点是那些消极的具有抵触情绪的员工,所以负激励不存在投入较高的成本,反而是对于人的一种强制性的克制和约束。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正激励和负激励必须也是相互配合的,负激励的实践价值在于,首先从心里层面来分析,负激励能够减少个体的利益,引起对意外损失的关注,实现更加优秀和安全的管理目标,减少了管理的成本。

除此之外,负激励还能弥补正激励管理机制的不足,并且促进综合管理目标的实现,但是负激励的管理力度和尺度比较难以把握,所以其管理理念和要求是,能够掌握一定的度,负激励一但发生偏差,就会让教职工对管理手段计较,影响到管理者的权威,甚至使得管理机构和组织形同摆设,负激励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必须站在同样的水平上,管理者要舍得对自己进行负激励管理的措施,让被管理者心服口服,最后负激励也要和正激励相辅相成,配合正激励的管理手段,实现绩效管理的提高。

二、高校管理绩效的含义和运营环境分析。

只有充分了解高校管理绩效,充分认识高校管理的运营环境,我们才能提高相关绩效管理水平。首先高校绩效管理的含义,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别是经营的效益和对资源的利用,所以对于高校绩效的.考核,就要综合的分析高校在多个社会职能的目标,以及不同高校在不同的学科或者研究领域的侧重点不同。当然高校管理绩效考核的主要目标还是围绕教学展开的,在效率方面主要围绕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绩效管理不仅仅是针对教师或者个人的,更多是以高校对资源利用的效率作为根本的评价标准,把外界的社会期待纳入到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来。

高校绩效管理主要包含的内容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高质量的人才输出;开设的常规课程的实用性和深度,开设课程的覆盖面是否广泛;在科研领域的创新能力,还有是否能够有效地合理地使用拨下来的科研经费;硬件配套设施的管理是否完善;毕业生带给社会的效益是否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学校的整体社会声望等方面。高校运营的环境分析,从组织管理的相关理论我们知道,任何组织的运营都要受到其自身和来自外界的影响,外部的环境还包含了宏观的社会环境和行业环境,行业的环境主要是横向的企业之间的竞争,高校近两年来由于招生的扩大,相关资金的紧张,在科研和师资团队方面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具体表现在来自政府的补贴,来自同类别同等级高校的竞争越来越大,要求高校对于绩效管理的水平也越来越高,所以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来自经济的压力,高校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上都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分析近几年,随着我国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我国高校发展迅速,在人事分配和内部管理的改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一些名牌大学的高校师资力量的流失情况得到了抑制,但在普通高校中,很多优秀的骨干教师的流失现象仍然十分的严重,而留下来的一些教师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从而影响了这些普通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成果,虽然很多普通的高校对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绩效管理和激励的体制方面仍然有很多问题,最根本的是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考核的过程片面,而且主观性较强,低劣的考核手段对于员工的积极性是致命的打击,大大地降低了激励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绩效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对绩效管理认识不足,高校中大多数的管理人员认为绩效管理就是每年年终的时候填写年度考核表,这种认识是极其片面的,实际上那只是绩效管理中非常小的一个环节,完整的绩效管理包括了对于绩效的全方面的考核,通过计划分析得出的结果的整个过程;沟通不畅反馈不及时,做好绩效管理工作的前提就是要善于沟通,并且能够及时地获取反馈,现在高校绩效管理中缺乏沟通和反馈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作效益的提高,教职工不能及时地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绩效指标设置不科学,由于对于教学综合评定不科学,导致了实际的激励机制不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四、负激励在高校绩效管理的应用。

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活动,管理的各项措施必须能够相互协调和适应,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充分了解了负激励的含义,以及目前高校在绩效管理和相关的激励机制的问题和缺陷,提出了使用负激励应用于高校绩效管理的方法,由于激励措施就是管理的外在表现,所以有着非常明显的导向作用,负激励机制的实现和应用,要具备一定的运行环境和条件。

首先在高校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正确的管理理念。

高校管理的核心是面向教职工和教学的成效的,明确了正确的管理理念,才能够让管理行为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对于实行负激励的实现是有着指导意义的,明确的管理理念在约束和激励人方面有着比较高的效率,有利于负激励的设计和实施。

科学的组织目标。

科学的组织目标能够把握负激励机制的尺度,有利于管理者认清教职工团队中哪些问题更加突出和任务难以完成,目标太高了会挫伤教职工的积极性,太低了又起不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影响组织目标的有效性,从而合理地开展负激励的惩罚措施。

必须明确负激励内容和组织成员需求之间的关系。

管理毕竟是以人为本的,如果忽视了这种关系,造成了偏差,就无法实现负激励起到的管理效果。

构建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

考评的结果是实行负激励内容的依据,是保证负激励客观准确的有效参考,所以明确而科学的考评制定对于开展负激励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明确而科学的考核制度才有惩罚的客观与公正,总之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必须是相辅相成的,互相约束,又互相是因果关系。

建立畅通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管理组织内部的沟通渠道的建立,能够实现信息反馈的及时,但同时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在现代的高校管理当中,信息的反馈得不到及时的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管理措施实现过程中的障碍,这也是中国所有的企业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对于负激励管理来说,没有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更加是致命的,因为负激励不像正激励,就算得不到信息的反馈对于教职工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信息的沟通不仅反映了管理者的素质,更加能促进负激励中被管理者的参与积极性,从而提高负激励管理的作用。

构建融洽的校园管理氛围。

高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一般比较融洽,老师的一切教学活动或者科研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融洽的管理氛围能够让老师在心理层面上接受负激励管理的相关惩罚措施,使得教职员工能够服从并且尊重负激励管理的内容,提高教职工的主动配合的意愿,能为负激励管理创造一个轻松的管理氛围,从而提高负激励管理制度的实现过程。

五、利用负激励手段提高高校绩效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负激励在实现管理职能的过程中,一定也是跟相关的具体管理措施挂钩的,对于措施的理解和把控是负激励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负激励的惩罚措施一般包括了相关的薪酬制度,职位降级制度和淘汰制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负激励的目标一定要准确,实施负激励之前,要明白高校的绩效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什么,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让学校的教职工知道自己因为什么受到了惩罚,负激励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围绕提高管理绩效工作的。其次是负激励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一定的尺度,要给教职员工留有一定的余地,就是负激励一定要有一定的弹性,负激励与考核制度结合不能太死板,更加不能一方说了算,这种主观性太强的惩罚会让教职工缺乏安全感,会增加教职工离职的概率,削弱普通教职工提高业务能力和素养的积极性。

六、结语。

在高校绩效管理中开展负激励管理措施的时候,要明确负激励管理的内涵,充分地了解高校绩效管理的内容,结合社会因素和高校自身因素的影响,正确合理地利用负激励提高高校绩效管理的水平。

设计论文的管理研究【第十篇】

文章在考察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概念及其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层管理团队中的信任需求与信任特征。通过回顾以往关于高层管理团队中的信任研究,作者发现信任是高层管理团队取得高绩效的必要条件,信任对高层管理团队的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都存在显著的影响。论文最后归纳并指出了高层管理团队信任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信任;高层管理团队;团队绩效。

近年来,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研究已经引起了管理研究者的关注,其中,hambrick与mason(1984)提出的“高层梯队理论”标志着这类研究的开始。高层梯队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高层管理团队的特征会影响到组织绩效,团队成员不同的认知基础、价值观、洞察力以及这些特质的作用过程会影响到组织的竞争力。对高层管理团队同样起重要作用的还有团队内部的互动过程,团队成员之间互动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团队的绩效,而团队成员的信任互动过程就是其中的关键过程之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任是导致绩效提高的重要因素。

在高层管理团队的特征和团队过程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中,不同的学者选用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团队绩效与组织绩效。很多研究者从组织层面考察,他们认为高层管理团队负责整个组织的经营决策,团队绩效会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组织绩效。因此他们采用组织的财务绩效来衡量团队绩效,常用的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回报率以及股东总收益率等。有些研究者从团队内部层面考察,他们重点关注团队内部互动过程的质量,例如eric和kennech(1990)认为团队绩效包括团队效能和生存能力:团队效能指组织内部或外部的人员在收到团队的产品、服务和信息后,对团队工作的可接受性程度;生存能力指团队工作对成员工作态度的影响,以及对于团队作为整体单位的发展前景,具体表现为团队成员满意感和团队承诺。

总体来说,可以把高层管理团队绩效归纳为团队过程绩效和团队结果绩效两类因素,团队过程绩效包括:凝聚力、团队内的关系、决策效率、沟通质量、成员满意度和团队承诺、团队行为整合与持续发展能力。团队结果绩效包括:组织的财务绩效、团队任务绩效(生产率指标、团队目标达成程度、顾客满意度)、团队人员绩效(离职率、缺勤率、工作态度)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成熟和规范化,高层管理者的流动性将进一步增加,这就对高层管理团队的信任和合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要建立高绩效的高层管理团队,则要求新组建的高层管理团队必须迅速建立信任,并且在团队发展过程中维持高的信任水平,以便提高团队的运作效能。

在高管团队的形成初期,成员通常只能间接地知道其他成员的专长,成员背景和行为风格存在明显的差异,彼此的行为不容易被理解和认同,某些未能得到理解和认同的行为差异,将可能导致不信任或者怀疑他人的动机,所以很难在成员之间迅速建立信任感。因此,管理团队中的差异性并建立持续的信任是高管团队有效运行的关键。

在高层管理团队成熟期,维持和发展团队信任也存在着相当大的障碍,例如borrill(2003)指出,高层管理团队面临的高风险是阻碍信任发展的原因之一,由于战略决策是在复杂的不确定环境下的决策,风险很高,一旦过于轻信其他成员的决策,很容易导致共同利益的损失,在这种情境中,团队成员倾向于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而妨碍信任的发展。

此外,高层管理者所掌控的信息的专门性也妨碍了信任的发展,由于市场环境复杂性的增加,意味着个体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相关信息,而高质量的战略决策需要及时地整合足够多的差异性信息。遗憾的是,信息同时还是权力的来源,高管人员可能会将其用于政治目的或者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而妨碍信任的发展(borrill,2003)。因此,如何保障高层管理团队中信任的维持和发展,仍然是保证高层管理团队取得高绩效的基础,也是是当前的企业管理实践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smith等(1994)发现,一起运作得很好的高层管理团队能够反应敏捷,比起那些表现较弱的团队,表现为三个方面:更加灵活;运用更优秀的解决问题的技巧;更有生产力和高效率。另外,信任的作用还体现在:信任可以促进信息和知识的交换,更好地利用团队资源(hansen,1999;uzzi,1997)、信任有助于冲突的解决,增加合作行为并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mayer等,1995);信任可以促进团队学习(edmondson,1999);信任可以增强组织公民行为(mayer,2005);信任可以加快决策速度并提高决策质量(talaulicar等,2005)。由此可见,信任程度高的在运行的过程中会表现得更加高效。

大量研究文献都关注信任对战略决策的积极作用。由于高度的信任能够导致中肯、全面和及时的信息交流,并且它使交易各方有信心彼此坦诚相待。相反,低信任度的团队会导致缺乏信息的分享,甚至故意阻碍信息交流,从而导致决策质量下降(dooley&fryxell,1999)。高信任度还能够促进认知冲突并抑制情感冲突,认知冲突能够达到激发思维多样性而促进决策质量,而情感冲突的减少也对决策质量有促进(amason,1996)。

团队的效能还取决于团队成员行为的整合的程度。一个团队只有具备范围适当、平衡的团队角色,才能形成团队力量的最佳整合。成员的个性和智力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团队角色。团队成员通过对角色的认同,加上逐渐达成的团队目标共识,形成了团队的内在凝聚力。正如mead(1934)指出的,个体承担了他人的角色期望,团队成员通常会根据他人的信任期望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个体的行为表现又会影响另一方,然后各方调整沟通和行为的模式以达到相互期望的信任状态,进而影响团队的合作。

关于信任对团队结果绩效的作用,以往研究普遍的观点是信任通过影响团队互动过程进而影响团队绩效。团队互动过程中信任与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包含两类,一类研究关注信任会提高团队互动过程的质量,例如提高沟通质量和决策效率,进而提高绩效;另一类研究关注信任会导致有益的冲突模式,从而提高团队绩效。

也有研究认为,信任是通过提高团队凝聚力进而促进团队绩效,一般认为,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信任程度越高,则团队的凝聚力程度越高。以往的研究认为凝聚力与绩效之间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例如,smith等人(1994)的研究指出,在小型的高技术企业中,高层管理团队的凝聚力与其财务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zac—carro等人(1995)认为,在时间压力下,任务凝聚型团队能提高团队的决策水平。王垒(1993)则认为,凝聚力与绩效有循环依存的关系。高凝聚力可能促使成员共同努力提高绩效,而绩效提高也反过来鼓舞士气,提高凝聚力。

porter和lilly(1996)在其冲突、信任与任务承诺对团队绩效的作用研究中,将任务过程的质量定义为团队在组织工作相关的活动时的效能,团队过程的质量反映了团队集合在一起运作良好的程度。他们验证了团队信任通过降低冲突水平进而提高团队绩效,而团队任务过程的质量对团队冲突和团队绩效的关系起着缓冲作用。

在关于信任对冲突管理模式的影响研究中,一般认为,当高层管理团队信任较高时,团队具有更高的任务冲突水平和更低的关系冲突水平,此时,团队成员可能更愿意表达相反的观点,并更愿意挑战和接受其他人员的观点,而且不用担心冲突会被理解为个人攻击。关于信任和冲突的联系以及两者对团队绩效的作用,jehn和mannix(2001)在冲突的动态本质、团队冲突与团队绩效关系的纵向研究中,提出了综合性的理论观点,他们认为信任导致了更有益的建设性冲突模式,信任提高了团队内的任务冲突,同时降低了关系冲突,从而提高了团队绩效。

信任对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回顾我们发现,不同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研究信任对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的作用,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许多高管团队的研究研究都忽略了"团队过程"这个中介变量,尤其是忽略了信任在高管团队运作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往研究对信任如何发生作用的机制仍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因此虽然明确了信任在高层管理团队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在提出建立和维持高层管理团队信任措施的时候,却没有必要的理论依据。

因此只有深入考察高层管理团队信任的演化过程,分析不同高层管理团队中信任的结构和演化机制,以及明确在高层管理团队信任发展过程中维持或者破坏信任关系的关键因素,才能在根本上解决高层管理团队信任管理中的问题,从而更有效地发挥高层管理团队的作用。所以进一步探索高层管理团队中信任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及其作用机制,就是高层管理团队信任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6 2687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