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策划方案 >

XX区关于推进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具体实施方案

云海发表时间 3764587

推动工业振兴,实施三年行动,聚焦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区推进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具体实施方案”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XX区关于推进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根据《XX市关于推进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为深入实施我区强工业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振兴,更好地实现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全面提质目标,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加快"东融""南向"为主导,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坚持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绿色发展,着力抓项目做大增量,着力扩投资增强后劲,着力调结构促进转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动我区工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

1.工业产值:2023-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2.企业上规:2023-2025年全区每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以上,力争10家;

3.工业投资:2023-2025年全区工业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力争三年累计超50亿元;

4.工业供地:2023-2025年全区每年新增工业(仓储)用地出让60亩以上;

5.标准厂房:2023-2025年全区工业园区每年新增可用工业标准厂房10万平米以上;

6.产业优化: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3个百分点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

7.绿色发展:2023-2025年,每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完成XX市下达任务。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强企补链扩群行动

1.构建"两带"工业发展格局。立足现状产业和载体基础,全面加快"东融""南向"开放合作战略部署,推动形成布局合理、主导产业突出的"两带"工业发展格局,为构建XX重要通道和区域枢纽、"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XX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两带"--分别是以"东融"为主导的"两湾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带"、以"南向"为主导的"向海经济发展产业带"。两湾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带,是以XX区XX国道沿线为重点支撑,依托XX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抢占两湾产业融合制高点,加强两湾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产业,致力把高新区打造成为产业基础雄厚、城市配套完善、产城融合发展的现代绿色生态科技高新园区。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贯彻实施XX省"百亿强企""千亿跨越"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行动,通过招大引强、培育扶持、战略重组等方式打造领航企业新方阵。贯彻实施百家龙头企业、百家单项冠军、百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百"培育工程。制定培育企业清单,推动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向清单内企业聚集,培育打造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大力推动优质企业改制上市,支持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协同,提升本地化协作配套水平,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生态体系。实行特派员联系企业服务制度,协调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每个行业遴选1-2家,力争打造10亿级企业3家以上。

3.做大做优产业集群。持续深入贯彻大产业战略,加快培育机械制造、健康食品两大产业集群。机械产业集群:以XX省机械工业二次创业为契机,以XX为主体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在现有的XX等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着力把园区打造成"健康食品产业集中区"、"都市型轻工业区"大健康产业集群。

(二)实施产业优化升级行动

1.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服务外包,加强与供应链企业合作,共同打造新型制造模式。培育一批供应链重点企业,建设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供应链服务。加快引入一批国内外供应链重点企业,建设面向全球特别是东盟国家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水平。搭建重大集群及关键产业链对接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建立密切的产业链供应链关系。实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建设,培育一批供应链创新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到2025年,力争培育2家以上具备较强区域竞争力的供应链重点企业。

2.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围绕产业瓶颈、短板问题,以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为牵引,围绕两大主导产业,打好机械制造、健康食品等重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建立企业牵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行"揭榜挂帅"、"订单式"研发。实施"科技搭桥行动",推进工业企业与院士团队研发合作。加强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生物技术等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推动优秀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应用,积极培育"蛙跳"产业。实施千企科技创新工程,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企业。加快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推进园区建设科技信息咨询、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企业孵化、中试基地、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平台与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成果运用、利益分享的合作机制。2023-2025年,每年推进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及创新平台建设项目2项以上;到2025年,力争XX省级以上产业创新平台突破5家以上,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0项以上。

3.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网络化制造新模式,培育电子商务等新业态。鼓励企业开展需求驱动、柔性制造、供应链协同等个性化定制,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协同设计、共享制造、分布式制造等网络化协同,支持企业发展设备预测性维护、装备能效优化、产品衍生服务等服务型制造。加强工业设计服务能力,建立开放共享数据资源库,搭建网络化设计协同平台。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推进跨境电商承接订单、加工贸易原始设计制造和自有品牌经营等定制生产新业态。2023-2025年,每年推进服务型制造项目1项以上;到2025年,力争形成1个左右新模式应用试点示范,实现1家以上企业复制推广。

4.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建设完善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推进智能制造,创建"黑灯工厂""无人车间",实施以机器人应用为特征的改造升级。推进"上云用数赋智"。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实施工业互联网新基建项目大会战。构建"产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平台,建设汽车、机械、金属材料、林产、陶瓷、煤炭等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形成有力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2023-2025年,每年推进智能化改造、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2项以上;到2025年,力争建成智能工厂示范企业2家以上、数字化车间2家以上,建成1个以上工业互联网公共基础性平台,打造形成1个以上有示范推广作用的标识解析应用案例。

5.推进工业低碳绿色转型。全面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实施传统产业节能改造工程,推进汽轮机通流改造、发电厂灵活性改造、水泥窑炉热工效率提升、烧结余热发电、低温低电压铝电解、电机及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等项目。加快推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建设废钢加工基地、赤泥路基化及建材化应用、碳酸钙废料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实施钢铁、印染、造纸、化工、制革等行业水资源高效化改造,支持有色、化工、电镀等行业实施污染物削减、有毒有害原料替代项目。推进低碳园区、低碳企业等试点建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2023-2025年,每年推进节能技改及绿色发展项目1项以上;到2025年,创建绿色工厂2个以上。

(三)实施工业园区提质升级行动

1.提升园区集聚能力。完善工业园区规划,推进工业项目入区进园,提高园区投资效率和产出水平。打造一批蛙跳产业集聚区,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小巨人"企业,形成新兴产业新的增长极。

2.大力建设标准厂房。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备的标准厂房,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支持建设强链补链重大项目的定制标准厂房,推动先进装备制造、健康食品等产业的龙头企业"轻资产入驻"。按照园区主导产业及承接产业特点,规划建设一批普通标准厂房,加快承接XX大湾区等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式落户转移。组织及自然人投资建设标准厂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广建设多层标准厂房。2023-2025年,每年推进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以上。

3.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坚持"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打造高质量承载平台。加快道路、供水、供电、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开发管理信息化、功能服务精准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积极推进园区实现"五通一平"。2023-2025年,每年推进园区基础设施项目5项以上;到2025年,力争创建绿色园区1个以上。

4.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园区向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推进产教融合,支持园区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现代产业学院、职业教育城。加快完善园区内医院、学校、文化娱乐、职业培训等生活配套设施,全力提升园区宜居宜业水平。完善园区周边交通设施建设,推进园区和城镇基础设施共建共享。2023-2025年,每年推进园区产城融合及周边基础设施项目2项以上。

(四)实施企业提质增效行动

1.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企业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模式实施技术改造,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优化,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是实施产业链补链强链改造。推进机械产业提高本地配套率,打造先进装备制造黄金产链;提升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打造高端健康食品产业链。二是实施提质增效改造。围绕产业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高端化发展推进技术改造。推进装备改善和工艺改进,提高数字化网络化等先进装备占比,提升集成应用水平。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不断丰富产品品种,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支持建设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优的扩能改造项目。2023-2025年,每年推进企业技术改造项目5项以上。

2.推进质量品牌提升。大力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实施系统化质量管理,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树立一批质量标杆,鼓励企业申报中国质量奖和XX省主席质量奖等,推动质量认证国际合作互认。实施标准化提升工程,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名优品牌,开展"老字号"品牌企业振兴行动。提升企业境外商标发展能力,鼓励企业持自主商标品牌出口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展商标品牌海外布局,推动XX知名品牌互认。

3.开拓工业产品市场。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推动工业企业达产满产。组织工业产品线上线下展销推介,开展出口产品转内销活动,扩大汽车、机械、轻工、食品、电子、家具家居、建材等工业产品销售。鼓励企业优先选用目录产品,力争纳入《XX工业名优产品推荐目录》。组织企业供需对接,推动企业协作配套、互采互购,建立供需双方长期采购关系,提高产品本地市场占有率。组织企业参与境内外展销,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加快开拓海外市场。贯彻实施XX省"千企开拓"强主体工程,到2025年,新增生产型进出口企业2家以上。

4.培育企业上规入统。支持中小微企业上规升级,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完善竣工投产及达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建立重点项目清单,协调解决设备调试、配套工程、竣工验收、证照办理、铺底资金、供需衔接、人员培训等问题,大力推进高新区区块一15宗地14家企业落地投产。建立上规入统企业培育库,全面摸排发展潜力好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加强企业跟踪服务和指导,加大用地、融资等支持力度,落实规上工业企业同等优惠政策。实行工业企业上规入统奖励政策。2023-2025年,力争每年在库培育企业5家以上,每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以上,力争10家;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0家。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全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工业振兴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建立健全工业振兴工作体系。区工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全市工业振兴各项工作,协调解决工业振兴的重大问题;深入实施市领导领衔推进重点产业集群工作专班机制;健全区"一把手"抓工业的机制,加强工业管理干部配备、培养、使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科工局,办公室要按照实施方案尽快充实调整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分工,确保各项预期目标如期按量完成。各部门要切实落实目标责任,进一步扛责任、扛指标,要抓好生产要素调度,加大保障力度。各部门要主动谋划、积极配合,出台支持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各牵头责任部门要根据行动方案制定工作实施细则,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各金融机构要解放思想,加大对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帮扶力度。重点企业要牢固发展意识,坚持市场主体导向,抓住机遇大干快上。

(二)加大财政对工业的扶持。确保区本级财政预算每年不低于1亿元资金用于支持工业振兴,提高财政扶持的精准性和及时性。主要用于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术改造、融资担保、中小企业发展扶持、企业上台阶扶持和企业市场开拓扶持等。

(三)支持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出台高新区15宗地14家企业实施推动工业稳增长激励机制,净地交付企业后3个月内依法取得施工许可证进场施工的企业每亩奖励5000元,开工后9个月内投产的企业每亩奖励5000元。时限规定,2023年2月9日-2024年6月30日止。力争2025年9家企业开工建设。

(四)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奖补。对列入XX省"千企技改"在建项目,区本级财政给予最高不超过10%的设备固定资产投资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获得XX省认定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区本级财政分别给予企业50万元和25万元的一次性资金奖励。对年度购置10台及以上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区本级财政按购置金额的20%给予一次性奖补,最高不超过250万元。

(五)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园区"七通一平"基础设施以及配套给排水公共设施。对产业园区管委会和企业按质量高标准、用地集约化、功能现代化要求建设的标准厂房及配套用房、研发楼项目,积极争取XX省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对各级政府和园区平台引入社会资本建设高标准厂房,区本级财政给予最高不超过20%的固定资产投资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六)加大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力度。(实施百亿元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50亿元、30亿元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25万元、15万元)。支持"个转企、小升规",对新入规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转专业、当年入统当年退库企业除外),对新入库的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再额外奖励10万元。对国家、XX省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25万元奖励,对国家、XX省认定的"单项冠军"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25万元奖励。实施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大行动,对当年获认定的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5万元。对到期复审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支持企业开拓市场,举办工业品牌发布会,开展线上线下工业品专项促销活动。

(七)加大产业股权投资。充实XX区工业高质量发展基金,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直接股权投资力度。整合区政府平台公司,加快组建XX区产业投资基金,力争2025年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达20亿元。通过合作设立产业投资子基金,重点支持园区基础设施项目传统优势产业项目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规范产业投资基金运行,强化产业投资子基金的风险防范和管理职能。探索平台公司与工业园区合作共建模式,实现产业投资基金、平台公司和工业园区属地"三赢"的发展目标。

(八)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一是扩大工业贷款规模。市属银行机构每年新增工业项目建设贷款(3年以上)额度不少于10亿元;XX政策重点向工业倾斜,优先保障能耗强度高于国家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或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的项目。二是加大工业应急周转资金池规模。进一步满足我区重点工业中小企业的过桥资金需求。对重点行业、重点中小企业给予贷款贴息,缓解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融资成本压力。三是加强工业企业融资担保。力争到2025年全区工业新兴产业融资担保基金规模达到5000万元。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龙头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支付上下游企业账款。

(九)加大企业经济贡献奖励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新建重大工业项目自投产之日起5年内,每年按照企业当年对地方经济贡献区级所得部分的30%对企业进行事后奖励,企业5年累计获得奖励资金不超过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0%,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对列入XX省"双百双新"产业项目库的重大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

(十)强化工业用地保障。一是全区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0%以上优先用于园区工业项目建设。加大征地拆迁工作,确保全年工业用地供地任务。二是完善工业用地收储制度,实现"地等项目",确保项目"拿地即开工"。对年度排名前列的部门给予一定奖励。三是将工业园区"七通一平"建设纳入土地一级整理建设内容,实行工业用地"净地"出让。四是研究出台闲置低效工业用地处置工作方案,对工业用地每亩税收低于25万元的企业采取腾笼换鸟、转型升级或依法依规强制处理等措施,并尽快组织实施。

(十一)强化能耗指标保障。贯彻实施有保有压能耗指标差别化配置政策,积极争取XX省预留部分新增能耗指标,用于调剂保障重大工业项目,对能耗强度优于国家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或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的项目予以优先保障。积极推动六大高耗能行业降低能耗,腾退能耗指标。推行能耗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开展用能权有偿交易。

(十二)强化人才保障。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对四大主导产业领军人才及团队、高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力度。建立领军人才持续稳定支持机制。支持职业技能培训载体建设,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住房保障力度,在产业、人员集聚的集聚区及周边交通便利地区,鼓励配套建设人才公寓、政策性租赁住房。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标准厂房或新型产业发展用地政策建设职工集体宿舍。

(十三)加强工业绩效考核。一是强化绩效考评正向激励。细化各有关部门绩效考核指标,提高工业经济考核指标分值在绩效考核中的占比,将工业增速及占比、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及占比、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二是设立工业投资绩效考核专项奖励。提高工业投资绩效考评指标的分值权重;将工业投资纳入XX区激励担当作为奖励集体和个人重大事项。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8 3764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