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策划方案 >

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热选(汇总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83561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热选(汇总10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第一篇】

人文素质的培养更多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很多高校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更谈不上重视,也许是受到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本就薄弱,价值取向更加偏向功利性。因此,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更加不均衡,人文知识的缺乏导致人文素质较低,而人文精神也就更加无从说起。当代高校人文素质与高校发展更像是“上半身”与“下半身”分离前进,让人担忧,人文素质教育更多是“贴在墙上”,而不是落在实处。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更多地像是一种辅助性的安排,学时与学分安排明显不足,甚至安排相关课程只是一种制度安排,流于形式。另外,相关投入少、规划乱、内容陈旧、形式刻板,大学生更多只接触理论,无法融入生活,这样只是一种资源浪费,对素质提高一点作用都没有。

(三)校园缺乏人文气息。

对大学生而言,除了专业课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不可或缺,是向学生展示文学艺术魅力的主要途径,是提升大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方式。然而,很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课余时间便放任自流。在数据化时代,许多大学生都将时间消耗在计算机、手机等网络平台,甚至沉溺于其中而无法自拔,中国传统文化被弃之脑后。在这种形式下,很多高校却只注重单纯提升人文素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创新,相互模仿。校园文化创建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力,形成别具一格的人文风格。

(一)文学可表现人类的文化性格特征。

人类的文化是漫长而瑰丽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无数的璀璨明珠不断吸引人们的眼光,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而现代欧美电影的大量涌入,也给东方传统文化造成不小的冲击,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争夺文化阵地,武器便是文学和艺术。因此,文学所特有的深厚影响力不可忽视。

(二)透过文学艺术可以透视人的心灵。

优秀的作品总是会被世人传诵,究其原因,是它们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扎根于生活与历史,高度传神,能够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更深入透视人的心灵。人们的价值观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大学生仍需要被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而这时学校给予正确的指导便有重大意义。

(三)文学教育是延伸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历史延续五千年,在整个世界文化史中都是极为罕见的,古老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体验。同时,传统文化包含很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此,应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方面展示给大学生并加以引导,提升人文修养。

(一)变革思想,重置课程体系。

高校教育者尤其是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文学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大素质教育投入,将文化教育课程提升到与专业课程并重的高度,重新设置学时学分。另外,可重新编纂系列教材,尤其是能凸显人文精神的优秀教材,尽力开展相关课程,让大学生能意识到学校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在全世界掀起“中国热”的时候,中国特色文化走向世界,而国内高校更加不能丢弃,应该将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作为神圣的使命,培养大学生继承民族文化精髓,提升人文素质的责任感,铸就民族精神。

(二)积极创新,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在很多高校也设置相应的文学教育的课程,最主要的便是大学语文,注重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但这并不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大学阶段更加注重的。因此,文学教育不应该仅仅学习文学作品的表面意义,更应该理解它的真正内涵,使学生的欣赏水平和人格魅力等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文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把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发挥到极致,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三)改革考核机制。

人文素质包括很多方面,人文精神是其核心,而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也是其重要内容,对于人文素质的考察若是像传统的考试那样肯定是行不通的,人文素质教育成果更多的会体现在平时的生活中。因此,考核机制的变革势在必行,对于文化教育的检验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例如,观察学生在平日参加活动时候的表现,也可以在平常教学中举办一些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各种考核机制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观察其可行性,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为了实现人文培养的目标,大胆积极地探索都是值得的。

(四)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人文氛围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积极作用。文化课程的学时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相反,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培养的。因此,利用课下的时间便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举办各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文化活动。比如,人文讲座、文学社活动、开办汉服社等,延伸文学教育空间,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对文化方面的交流,拓展知识面,塑造思维方式。更重要的,要发挥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其创造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又推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

21世纪是竞争的新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更高,更需要全面型的人才,面对大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也需要变革教育方式,在不放松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争取培养更高水平的人才。而有关方面的研究正在大力展开,提升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校园,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高校的竞争力,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第二篇】

教师和孩子们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的体现,不仅仅是蹲下来与他们平视,而是从内心深处把幼儿当成朋友,要真正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考虑事情,而不能仅凭成年人的是非观和经验,来判断孩子的对与错。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这个理念的传递绝对不应该仅仅是游戏、教育、说教等简单的方式,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老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来诱导孩子,就像那则“妈妈请洗脚”的公益广告,我们的举手投足间传递给孩子的尊重,同样能让孩子学到,而孩子也同样会不知不觉地把尊重传递给老师、家长、生活中的所有人。

二、赞赏式的批评,体现另一种尊重。

尊重,并不是放纵。我们在尊重孩子的各种选择的同时,还要尊重孩子的错误。在尊重他们错误的条件下,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而不是武断地指责。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寻找孩子的优点,用优点来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把这种方法称作:赞赏式的批评。赞赏式的批评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点、闪光点,并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从而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使孩子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孩子健康主动的发展。它是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以尊重孩子价值为前提,唤醒孩子的主体意识及自身发展潜能,让每个孩子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午睡是个别幼儿很头痛的事儿,我们班的齐齐就是其中的一个。小班的时候她是我们那个楼层出了名的不睡觉。升入中班后,刚开始还是一样不睡觉,在床上翻过来翻过去的。我早就注意到齐齐每天的衣服都很漂亮干净,于是,我想用这个话题敲开齐齐戒备的心理。我走过去趴在齐齐床头,微笑着说:“齐齐,你每天穿来的衣服总这么漂亮,都是你自己选的吗?”“嗯,我每天都是自己选衣服,然后自己穿。”“是吗?你真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好孩子。那等你睡醒后我一定要给你梳一个特别漂亮的小辫子来配你的漂亮衣服,行不行?”“可是我睡不着!”“睡不着可以闭上小眼睛,休息一下,它们都累了,好吗?”齐齐很干脆地答应了我,不一会儿就闭上小眼睛睡着了。起床后我第一个叫起了齐齐,给她梳了一个漂亮的小辫子,小伙伴们都夸齐齐的辫子漂亮。从那天以后我们就有了一个约定,只要她睡觉,我就会每天给她梳一个新头型。齐齐每次都会给我梳的头发起个好听的名字,比如:太阳花、过桥辫……等等。慢慢的.,我用这个小约定帮助齐齐养成了很好的午睡习惯。事情虽然过去了很久,但是现在想想,我觉得这是因为我尊重了她,夸奖她每天早晨自己选择衣服不麻烦父母,用这个表扬换来与齐齐的约定,并且,我们都互相遵守了约定。尊重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赏识是尊重的一种表现。

三、尊重和赏识不能盲目,要“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就想教育要因材施教一样,尊重教育也要因人而异。不同的特点决定赏识点的不同。所以,老师要认真观察每个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的细微变化,给于不同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从而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与别人的差距。尊重、赏识不是没有理由的乱表扬,而是根据客观实际情况,依据一定标准而进行的,一定要避免尊重、赏识的盲目性和偏颇。以正确的标准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原则,才能尊重、赏识得当,才能使被尊重、赏识的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从而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尊重、赏识的选择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做到合情合理。错误的尊重、赏识只会导致孩子的盲目自大,这就背离了尊重、赏识教育的初衷。总之,尊重、赏识你周围的所有幼儿,你才会赢得所有幼儿对你的尊重和赏识,这种在心与心之间传递的尊重,能更好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平等温馨的教育氛围,培养出懂得尊重他人的有素养的好孩子。尊重、赏识幼儿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了,必须付诸行动。教师和家长是教育的行为主体,同时,社会更是教育的大环境,整个社会的氛围也应该是互相尊重、赏识的氛围。

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第三篇】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够创造、能够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情。”今日的教育,一定要在小学生身上播下创造的种子,从根儿培养起。学校实施劳动教育,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的基本途经。当前的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都有所忽视。当今的家庭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百般宠爱,一家人以小太阳为中心的周全服侍,使得孩子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较差,再加上应试教育遗留的影响,家长们普遍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劳动教育,许多孩子依赖性强,不会劳动。这对我们学校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带来了客观上的困难。所以我们提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这个实验课题。

我校是一所农民工定点学校,生源中有自外地务工人员的子女。然而父母比较重视知识的教育,但顾及孩子的其它方面培养的较少,再加在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对孩子的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教育。尤其是劳动这方面,很少有家长让孩子做家务的。现在的小学生劳动观念渐渐淡薄,在劳动过程中斤斤计较的现象日益突出。面对这种现象作为老师应怎么办呢?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面对新世纪的这样一代儿童,如何继续发扬这种美德呢?因此,如何依托我们的学校本身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利用学校教育,创建一个课题研究过程的平台,培养孩子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成了我们特别想研究和尝试的课题。同时对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劳动创造世界、创造人类、创造社会的一切财富,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化劳动教育是实践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之一。强化劳动教育,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可以进一步优化教育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这个课题目的研究,要使小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做家务,能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大扫除等活动。让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明白在将来的学习或者生活中劳动是必不可少的,是成长中的一个必要环节。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帮助小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要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学校,在家里能够帮家长做家务,让家长体会到孩子的成长!

1、研究内容:

以家庭教育为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树立起热爱劳动,积极劳动的良好品质,培养家政劳动、手工劳动的技能技巧;形成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评价标准;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全面了解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掌握发展水平;认真学习劳素质教育要求及有关理论文章,收集整理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方法,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有关资料,进行经验总结。

2、研究目标:

(2)探讨现代家庭中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方式方法和具体措施;

(3)调查、研究现代家庭中对待孩子劳动的某些不良(错误)倾向,并分析其原因,研究解决的措施。

1、参与研究的对象是全校学生(部分实验班为主)。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课题组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实际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劳动意识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劳动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劳动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劳动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准备阶段—抽样调查,了解学生的发展实际,通过动员会,号召学生热爱劳动。

实施阶段—以各种研究方法为途径,结合学生的实践,与学校德育特色形成体系。

总结阶段—总结实验研究的成果,以简练的文字、图片、报道呈现。

1、积极准备。

从20xx年9月起在全校学生当中要求每个学生人手一本《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劳动手册》并订阅《家教周报》进行指导使学生和父母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组织课题组学习培训。

重视对老师的培训,课题组老师通过查阅文献,利用互联网广泛收集信息,通过国内知名网站了解把握时代特点,寻求更具时代特色的青少年优良的行为习惯。丁汝玉校长《劳动教育与幼小衔接》、许永梅老师《浅谈加强培养小学生家务劳动意识和习惯》、陈阳老师《培养小学生劳动习惯是德育的重要工作》、樊玲老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刘敏老师《现代家庭环境教育》等主题报告,使全校教师增长了劳动教育的知识,树立了课题研究的信心。今年暑假,刘敏老师、陈阳老师、孙燕老师参加了蜀山区教体局与合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家庭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收获颇丰。

3、营造氛围。

(1)创设校园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劳动教育。我校校门的宣传栏、教学大楼走廊墙壁上悬挂着有关劳动的名人名言。校内广播、黑板报、校园网充分地宣传,使全体师生了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劳动”的良好氛围,为“人人爱劳动”打下舆论基础。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运动会等集中性校园文化系列活动时也做到了与劳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为师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教育氛围,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熏陶作用。通过亲子水果拼盘比赛,穿衣服竞赛,种植能手比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2)创设班级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除学校创设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外,班级内也充满了浓浓的爱劳动的环境氛围。班级黑板报、班训、专栏、条幅等都可见到热爱劳动的内容。班上还开展一系列以“劳动”为主题的中队会,开展“劳动之星”的评选,举办“劳动主题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教育使“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思想意识扎根学生心里。

4、学科渗透。

劳动教育同其它学科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创造性地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互相渗透、融合和跨越,可以达到有机地为劳动教育服务的效果。

(1)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前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通过语文教学能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如口语交际《我们的小制作》完全可以结合学生做的小制作从外形、材料、用途、制作过程等方面进行介绍。这样的课型不仅融合了语文的相关知识,又使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得益彰。如《三个小伙伴》这篇课文,学生不仅从中了解到团结力量大的道理,也明白了怎样植树,激发了热爱劳动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小学数学教材也蕴涵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如,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茶杯盖、硬币等)画圆的方法,还可用标杆和绳子画出较大的圆。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而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又渗透着劳动教育。如,应用题中有关植树问题的,有关工人们加工一批零件的,有关收割机收割小麦的,学生通过数量计算,会明白“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创造了一切”的道理。这是我校举行的家庭七巧板比拼比赛。

(3)美术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美术教学的目的、内容、任务也处处渗透劳动教育。如在教学陶泥一课时,就可采用美术中橡皮泥的捏、揉、搓、压等技法。美术教学和劳动教育两者有机的渗透和融合,能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4)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信息技术是一种现代教育手段,它具体、直观、生动、形象,非常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让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学有机结合,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三年级下册第一课《茶垫》时,先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播放的品种多样、设计精美的茶垫,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设计并制作美观又实用的茶垫。学生通过自我探究、手脑并用,制作出形态各异、缤纷多姿的茶垫,有心形的,有花形的,有三角形的……书中做茶垫用的皱纸也被有的学生换成了毛线、塑料绳、橡皮丝。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和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才会产生这么优秀的作品。

科学教学中也渗透劳动教育,如科学课中《种植我们的植物》,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是学生在科技动手做活动中。

另外,我们在规范管理的同时,加强艺术教育,丰富学生的课外文体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学期利用周四下午开展了全校性的文体活动,开设了二十个兴趣组,人人都能参与到参与“鼓号”“舞蹈”、“儿童画”、“国画”、“书法(钢笔、毛笔)”、“棋类”、“足球”、“抖空竹”、“乒乓球”、“手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挖掘学生动手的潜力。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劳动教育不仅要靠学校教育,还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资源和优势,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贴近生活、生产实际,从中获取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

(1)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渗透和融合。

家庭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不仅是潜在的教育资源,而且也是负有一定教育使命的教育主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把劳动能力的培养视为孩子教育重要的必修课程。有些家庭在教育上存在着误区,认为孩子劳动是浪费学习的时间,恰恰相反,劳动使孩子身心健康,精神愉快,聪明能干,尤其利于养成依靠自己,自信自强的性格品质,能锻炼其动手能力。我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庭访问、校讯通等形式改变“学生是专门读书的”陈腐思想,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家庭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实践能力,搞好家校配合,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为21世纪的一代新人。这是孩子在家劳动的图片。

(2)劳技教育教学与社区教育的渗透和融合。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培养他们不只是学校和家长的事,也是社会的责任。社区本身就是一部大教材,它时刻在起着教育作用。社区教育已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为劳动教育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如我校这两年举行的重阳节敬老教育活动,不仅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劳动教育的有效时机。它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在德、智、体诸发展,具有十分很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公益劳动习惯的培养,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重阳节这一天,我校的学生们扛着扫把,拿着毛巾,提着簸箕,踏进社区老年人活动室,清扫地面、擦洗桌椅书柜、门窗等等,忙得不可开交。虽然累得汗流浃背,但在爷爷奶奶的夸奖声中,他们快乐得像一群小鸟。不久,社区的感谢信就张贴在了学校的门口,学生们的干劲也更大了。

中国历史悠久,有灿烂的文化,如古建筑等。教师不仅把古建筑的文化带进课堂,让他们在欣赏古建筑之雄伟、壮观的同时,引导他们去收集古建筑的资料。结合我校的兴趣小组活动,我们组织了部分学生外出参观西递宏村、三河古镇、省博物馆、市科技馆,源泉博物馆,欣赏中国的古建筑。他们慢慢地体会劳动创造了建筑,创造了美,没有劳动就没有我们美好的生活,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并积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告诉孩子们,这些都离不开人们的劳动,这些活动都是劳动教育与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载体。

经过三年的不断摸索和努力,我们的实验对象无论在主动劳动意识上,还是在劳动技能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研究对象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一是因为我们一直以学校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进行课题研究。二是我们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并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别采用不用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大大增强了训练的有效性。三是实验前期对家长的工作做的比较到位,家长们充分理解了本课题实施的意义,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很大的支持和配合。他们能在家里坚持对孩子进行训练,并把孩子的训练情况及时的反馈给教师,为教师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从而保障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课题研究,使师生的综合素质、环保意识增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得以实现。我校的各项工作突飞猛进,先后荣获“合肥市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学校”、蜀山区“文明单位”、蜀山区“平安校园”、蜀山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电教一类达标学校”、“合肥市文明单位”、“合肥市绿色学校”、“合肥市平安校园”、“合肥市花园式学校”、“合肥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合肥市大课间活动示范校”、“合肥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合肥市卫生先进单位”、“合肥市教育先锋号”、“合肥市少先队规范化队室”、“规范汉字书写实验学校”、“合肥市第十一届文明单位”、“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蜀山区“科技动手做””优胜团队”、“蜀山区教育系统女教职工工作先进集体”、“蜀山区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合肥市家教名校”、“合肥市示范家长学校”。

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已经尾声,但仍然有一些需要思索的地方。劳动品质和劳动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劳动品质和劳动能力是否具备,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在社会中是否能够自理、自立,对社会有所贡献,教育者和家长就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其次就是一定要持之以恒。三年的实验时间不算短,但也不算很长,我们不能因为课题的结束而结束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那样做不仅中断了对学生的教育,也将使前面的实验成果前功尽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使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得到真正提高,还需要我们继续坚持不懈的努力。

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第四篇】

摘要: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学习成绩较差,存在强烈的逆反心理和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因此,中职学生的有效管理一直是令班主任最头疼的问题。赏识教育是建立在家庭式教育上的一种理念,在教育过程中要求遵循“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的基本原则。将赏识教育应用到中职班级管理当中,在正视中职学生缺点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激励和关怀,消除学生对教师教育的抵触心理,从而实现班级的有效管理,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赏识教育中职院校班级管理应用策略。

1.有利于消除师生隔阂,重建师生平等关系。

中职学生本身的学习成绩较差,纪律涣散,在中学教学中往往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区别对待,这就更加重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在中职院校中,学生对教师往往存在严重的抵触心理,以与教师作对为乐。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班主任利用教师的身份,采用强硬手段,要求学生服从管理,班级管理只能是“越管越乱”。赏识教育要求班主任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课堂教学中、校园生活中给予学生以信任和鼓励,逐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心理,重建师生平等关系。只有架构起平等互信的桥梁,才能使学生服从班主任的安排和管理。

2.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现阶段的中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长期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负性格,喜欢倾听夸赞、追捧,对于批评和建议很难接受。以往的中职班级管理中,一旦学生不服从管理,班主任就采用记过、责骂甚至是体罚等形式的处罚,不但不利于班级管理,而且很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赏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自我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学习规划,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进步,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赏识教育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1.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例如,有的同学虽然学习成绩差,但是在组织班级活动时表现非常积极,班主任可以让其担任班级里的组织委员,帮助教师组织策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班主任的表扬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肯定,从这一点上来说,不仅优等生需要表扬,一些学困生更需要得到班主任的肯定与鼓励。班主任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应当不吝鼓励,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特长,从而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

2.营造赏识教育氛围,创设赏识教育条件。

教育是一项双向互动、师生交流的过程,因此在赏识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教育措施,激发学生的潜力。例如,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内部成立岗位轮流制,提升班级民主程度。在选择班委成员、班级干部时,摒弃传统的教师任用制,选出几名合适的候选人,让学生根据候选人的日常表现,民主、公开的投票,提升班务透明度。同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重新选举,激发学生的活动参与热情,锻炼学生的班级管理能力。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督促学生不断进步。

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在管理班级中,虽然要靠严明的班级纪律约束学生,但是,只靠严格管理还是不够的,还需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性格不同,脾气不同,内在需求不同,赏识和激励就要有不同的针对性。班主任要力求在平凡中、普通中捕捉、搜寻学生的闪光点,把握学生的常态,让他们在成功中品味自己的优点,促进其个性的形成。

在生活中不断挖掘学生自身的优势与强项,培养学生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在这种大环境下,为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多元智能眼光看待学生,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在班级开展一项活动,如开展专业技能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篮球赛等,每次活动学生都做了精心地准备而踊跃参加,各项活动开展地有声有色,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挖掘,特长得到展示,能力得到提高。由于班主任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使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各尽所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地生活,自由地发展。

4.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保证教育公平公正。

赏识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有缺点的学生,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更渴望得到来自各方面的赏识,也更需要给予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尊重。另外,不同的学生对表扬与奖励的反应不同,故应因人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表扬与奖励方式。对经常调皮捣乱、破坏纪律、人缘不好的学生,当众表扬可以帮其恢复声誉,同时要多提新要求,帮助其克服不良习惯;对胆怯的学生要多肯定、多表扬;对性格内向、成绩落后的学生,要表扬其遵守纪律的优点,鼓励其大胆发言,积极参与活动,改进方法,提高效率。

三、结语。

中职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个人性格等原因,往往存在个性叛逆、抵触心理较强等情况,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要放下教师的架子,主动融入到学生的圈子当中,在生活、学习过程中给予鼓励和赞赏,在帮助中职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尊心的基础上,实现班级管理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第五篇】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对于学校而言,"纲要"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道德责任心。其中,道德责任心的培养尤为重要。

2004年2月,为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民族振兴及国内外形势等多方面对当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要求。鲜明地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现实的需要。

我校创办于二零零八年,位于城东,是城区一所农民工子女学校,多数父亲或母亲外出务工,客观上造成的“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有的学生惰性,不爱学习;有的学习上花了工夫,但事半功倍;有的聪明好学而品行令人担忧;有的受家长读书无用论影响较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无视校纪班规,蛮横放肆;还有少数学生个人卫生存在问题,缺乏良好卫生习惯,致使校园环境卫生及保持较差等。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我校实际出发,让我们深感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和恒久性。同样一个习惯可能在学校就保持的好,在家中又变了样。还可能一段时间保持的好,过些日子又出现了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希望通过对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行动研究,能有效地充分调动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改善班级面貌,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基于以上原因,我校成立课题组,确定了“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的课题研究与实践。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

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少年儿童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就进行过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也曾主持过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10月26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17个省共316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深入地探讨了少年儿童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

(二)国外。

从已有研究看,学者们往往将习惯与人格的研究置于儿童道德研究之中。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的研究。如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piaget)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伯格(l·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再如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童焦虑和移情作用的研究,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则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

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具体道德行为养成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总的来说,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注重了“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也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对人才的要求日渐提高,更加需要高素质高品格的复合型人才,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单靠死啃书本,无法更好适应现代生存环境。但是,由于受不良社会现象、不健康影视、不当家庭教育影响,加上当今独生子女式的家庭结构,相当部分家庭教育“重智轻德”,孩子明显存在缺乏爱心,唯我独尊,脆弱娇气,不爱劳动,不善于思考和创造等一些不良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家长自身修养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家长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意识淡薄;第三是家长自身不良行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日常行为缺乏教养。

以上原因导致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效果受到影响。从学生的发展特点来看,“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黄金时期,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因此,通过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调查和观察,分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和矫正策略,有效地矫正和转变本校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而为提高实效的新型德育工作方法提供借鉴与参考。

从我校实际情况来看,武夷山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自2008年成立以来就把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确立为学校的发展个性,并进行了研究、实践、探索和创新。学校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养成教育操作规范制度和评价体系。如:《进校附小养成教育实施细则》、《进校附小一日常规及评价标准》、《进校附小养成教育考核办法》、《进校附小班级管理办法》等。我校的养成教育已经卓有成效,为将养成教育发展成为学校的`品牌,进而成为学校的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我校决定把“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作为研究课题,期望通过我们的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农民工子女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本课题研究能很好地破解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时空跨度大、易反复、监督乏力、评价不及时不全面,测量监控难度大的若干难题,能保证养成教育的长效性。

研究的目标:

(一)总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为讲文明、懂礼仪、有教养的人,让学生成为精神饱满、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文明得体、受欢迎的人。

(二)明细目标:

1、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礼仪教育新模式,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构建以礼仪养成教育活动为主,以各学科教学渗透为辅的校园养成方法;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礼仪教育模式。

2、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文明礼仪习惯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形成一套礼仪养成教育的方案。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帮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转变育人观念,改进育人方法,提高教育素质和教育水平。

4、力争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礼仪养成教育的模式,撰写出有一定水平的德育论文,提高教育理论实践水平。

5、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学校文化底蕴、人文氛围。

1、良好的身心健康行为习惯——有一项以上的体育特长、做好两操、与同学友好交往……。

(四)研究的具体内容:

1、调查并分析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成因。

2、对成功的家庭教育和不满意的家庭教育进行个案分析。

3、探究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影响。

(1)校园礼仪:学生在校能主动向老师和进入校园的客人主动问好;能在同伴之间使用文明语言;能文明如厕;能自己爱护校园环境。

(2)家庭礼仪:学生在家能尊敬长辈,能做到长者先,幼者后;能做到文明待客。

(3)社会礼仪:在公共场所能自觉遵守纪律,比如乘车能主动为老年人和小孩让座;参观或观看演出能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等。

1、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小学生礼仪常规》,规范队员的行为,从点滴做起。

为使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日见成效,将《规范》、《守则》、《礼仪》编成小册人手一册,要求每位队员熟记在心,学生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检查细则并对照细则每天进行检查,检查情况给予量化。学生在明确了细则之后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许多小学生随地吐痰、乱扔纸屑。节假日走向街头巷尾向雷锋学习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养成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就要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楼道里慢走右行,见到班里门窗桌椅坏了主动修理,上学衣帽整齐,放学站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事,却是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种积累。

2、用教师的言语行动陶冶学生。

教师的行为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对教师的文明礼仪也提出明确的要求,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言行去感染、熏陶学生。对教师的衣着、发型、化妆、言谈举止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不但要用外在美感染学生,更要用自身行为修养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另一面,开展“微笑教育”活动,与学生、同事、家长交谈,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

来自

3、用制度强化。

从某种角度上说:“小学生的非智因素还不稳定,具有反复性。所以对于小学生在家庭中的养成习惯需要进一步改进,例如见面问好、主动行礼。您好、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的使用要采取常抓不懈,反复抓,抓反复,激发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愿望。只有当文明礼仪内化为小学生自身需要时才能真正地形成稳定的习惯。

孔子曾经对他的弟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中还记载了他“席不正不坐”等一系列礼仪言行,经过两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又形成了当代礼仪。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一个外在形式的文明礼仪,可以昭示出一个团体或者个人的文化素养与思想内涵,为了改变农村现有的传统礼仪教育,也为了培养今后的合格人才,我们准备聘请礼仪老师对学生进行礼仪训练,开设礼仪讲座,对小学生进行强化的系统的礼仪文明教育,将外在的美的礼仪言行升华到队员自身内在需求,使现代农村小学生的形象显现出来。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小学生在进行养成教育时一定要充利用好这一阵地,要求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把养成教育贯穿于每科教学之中。在此基础上,让各个教研组,备课组制定出各学科教学的养成教育目标和主要内容,并写出计划安排,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贯彻落实。利用一朝一夕,通过每一件事,每一节课的长期熏陶使养成教育达到目的。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小学生的情操,达到养成教育目的。

小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小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利用好清明节、五一节、国庆节、元旦、教师节、母亲节、妇女节、老人节等重大节日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自己的养成行为,检验养成效果,寻找在良好行为习惯中人们所给予的赞赏和肯定,感受自己在社会、家庭中的作用,从而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陶冶小学生情操的目的。

6、关注“环境”建设,适应养成教育。

环境育人,环境造就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对小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环境作为隐性的课堂,对队员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要把加强校园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抓紧抓好。

(1)关注学校环境建设: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好坏,将学校每一面墙壁开辟出来,设立手抄报区、绘画区、创造区等,真正做到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学生一进校门就生活在布局合理、实用安全、整洁优美、规范有序、洁净卫生的环境中,无形中给他们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爱清洁、讲卫生、爱护公物的良好行为习惯自然养成。

(2)关注家庭环境建设: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往往教育出“质量”很高的学生,不同的家庭,教育出不同的孩子,其性格习惯等也各不相同。所以说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让小学生养成保护环境卫生,维护集体环境的良好习惯呢?这就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学校应担当起指导家庭养成教育的责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思想,让家长首先从自身做起,不仅要重视学业,更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使养成教育形成氛围,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7、及时总结,善于表扬,激励奋进。

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做到每周一总结,每月一总评,学期末进行总表彰。注意随时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利用广播站,校报等形式让全体同学了解,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表扬、肯定、鼓励,对于增强其自信心,激励其进取心,将产生直接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取得新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起到推动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问卷调查法、观察统计法、团队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专题研讨法。

1、讲道理:学校讲,班主任讲,让生明白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明白养成好习惯是自己成人成才的需要。

2、反复训练:习惯的培养是不能单靠说教的,要靠严格的训练:训练过程中重要的四个字:严格、反复,要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地进行训练。好的习惯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够形成的,如读写姿势正确一项,就必须每次写字都要提醒学生坐正立直,坚持很长一段时期,反复训练,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好习惯。不能企图只提醒两三次学生们就能做好。

3、自我约束:利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记录簿,记录在养成某个好习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自己的想法及克服困难的心情和养成好习惯的措施。

4、教育活动:是载体,是动力。学校和班级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在不同时间段多渠道、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5、成立“红领巾文明礼仪监督岗”,在学校、社区、家庭中争做小宣传员,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监督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抓好“三个常规”(一日常规、纪律常规、卫生常规)一天一检查,“四个规范”(语言、行为、仪表、环境)一起抓,“三股力量”(班主任、思品老师、各任科教师)共同目标,“三条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相沟通。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在研究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学生,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一致性原则。

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与良好行为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其个人经历、社会交往及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学校教育的研究,也要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使教师、学生、家长对研究实践的目标、意义有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中要保持行动的一致性,特别是赢得家长的支持,家校配合共同教育,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

3、实践性原则。

学习、卫生习惯形成的基础,是通过特定的外部条件与本能反应或有意识活动的多次联系而成。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需要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选择内容和教育方式,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卫生与环保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4、循序渐进原则。

培养卫生习惯要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符合他们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应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

(一)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活动。通过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指导学生养成敢于承担责任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的责任意识不断得到增强,表现在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遵守秩序的习惯、关心他人的习惯、团结协作的习惯等方面,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逐渐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最终是实现学生的自助疏导和发展的观点已被学生认可和接受。一切经过学生主动接受和参与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教育最终是要靠学生主体来实现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只有学生自身增长了调节自我的力量,才能科学有效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情感、意志、性格等品质的培养和优化。

(三)逐步完善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机制。

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将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融合,充分发挥教育整体育人的功能,使其获得良好的效果。

2、育人观念得到转变,班级管理中以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为重点,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关注学生的健康和发展;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教育论文。

3、提高家长、教师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重要性的认识。

4、个案分析材料。

5、学生的现场展示会。

6、“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校本教材、图片和音响资料。

1、经验保障。进校附小自2008年开始实施养成教育,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养成教育经验,具有进一步研究的能力。

2、组织健全。为保障此项目研究深入有效的开展,我校将成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长效性研究小组和研究团队,课题组成员均有本科以上学历,在教育教学方面表现优秀并获奖,具备较强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1)实行责任人负责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实行定期检查,期末总结。

(3)定期召开教学经验交流和研讨,及时总结经验,交流方法,互相学习。

1、研究对象:

从20xx年6月起,武夷山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针对低、中、高年级学生组织实施“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行为养成”研究实践,实践周期为一年。

2、课题组成员分工:

本组有3名成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长,大家根据每个成员的能力,合理地分配研究工作。

组长:吴娟(小学高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

成员:陈钧玲(小学高级教师)制定学期研究计划、撰写学期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1、《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小学生礼仪常规》。

2、《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关鸿羽著,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3、《儿童的道德判断》。皮亚杰著。

4、《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瞿葆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5、《一切为儿童——陈鹤琴儿童教育文选》。南京幼儿师范学校编,南京出版社。

6、《陈鹤琴教育论著选》。吕静周谷平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7、《儿童心理学史》。朱智贤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第六篇】

随着高校改革开放深入,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扩展,交流领域也不断拓宽。在校期间大学生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需要走出学校参加各种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尤其是安全知识,势必会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则案例:朱某是北京某大学的一名大学生,朱某在北京学习期间,结识了某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龙某,后又结识了某大使馆新任文化参赞萨某。期间,朱某又认识了某自治区党校退休老师杜某。后来,某大使馆文化参赞萨某提出要朱某及杜某等为使馆收集新疆伊斯兰教派活动的有关情况,当时朱某及杜某未表示拒绝,与萨某签订了协议书,并接受由萨某撮合的摄像机 1部、活动经费1万元以及二人的月薪3000元,随后返回乌鲁木齐。接着,朱某及杜某先后前往乌鲁木齐、喀什、莎车等地拍摄、录制了伊斯兰教派有关活动情况的资料,返回乌鲁木齐后,朱某、杜某被抓获,追缴了全部拍摄录制资料。经某自治区国家保密工作局、宗教事务局鉴定,朱某所分享的“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热选(汇总10篇)”,引发了我对当今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方面问题的一些思考。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而许多不强,认识过于狭隘,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为境外敌对势力和间谍情报机构为达到分化、西化中国的目的,一方面利用各种渠道,以公开或秘密的方式,传播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价值观念以及腐朽的生活方式,培养和平演变的“内应力量”。另一方面采取金钱收买、物质利诱、色情勾引、出国担保等手段,或打着学术交流、参观访问、洽谈业务等幌子,刺探、套取、收买我国家和单位秘密。

其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也存在着种种模糊的认识。许多大学生缺乏国-家-安-全意识,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内容。因此,全方位理解国-家-安-全有助于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对大学生加强 国-家-安-全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讲到国-家-安-全,大学生会自然联想到美国的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以及国-家-安-全机关、军队、警察身上,这种把国-家-安-全等同于情报间谍活动的片面认识,使大学生不能自觉地把维护国-家-安-全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认为“国-家-安-全与己无关”。此种观念和想法是极其错误的,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三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与日俱增,和平环境使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放松了警惕,淡化了安全意识,认为“对外开放无密可保”,“和平期间无间谍”等等。由于思想麻痹,造成国家的一些机密被泄露,更有甚者,个别经不起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出卖情报,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教训极为 惨痛深刻!

二、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的原因

那么我国面临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其原因究竟何在?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为何又会如此之淡薄?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由于历史原因和国家自身利益等方面原因,我国在许多问题上与西方一些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第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地位得到了加强,实现了中国崛起。面对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些国家别有用心地提出了“中国威胁论”,他们的一些举措给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第三,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网络等电子讯息技术广泛地用与经济交往当中,然而我国却是立法滞后,执法不严这么一个法律现状,给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份子提供了可趁之机。

第四,当代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国-家-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同时深受西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在思想上存在着深刻的危机。

第五,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来看,目前的爱国主义观念淡化,学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也十分僵化,内容空洞,空喊口号,效果欠佳。

《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第七篇】

地方历史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它就等于舍弃了我们的根,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作为相城区水乡“北大门”的渭塘,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在渭塘有三宝:“珍珠、草编和琴弓”。其中渭塘草编,是苏州市非物质遗产项目,享誉国内外。作为渭塘未来的我们,有责任进行传承和发扬。

1.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需要。

渭塘草编是“渭塘三宝”之一,其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独特,沿袭了传统手法和吴文化元素,同时又体现出苏州水乡秀丽婉约的艺术特色,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但是目前,面临草编制作工艺后继乏人,当地的很多人都甚至不太清楚草编的文化,学生们更是知之甚少。学生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用聪明的才智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增强他们的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承担起传承并创新草编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小学劳技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孩子习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引领小学生的精神成长,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灵魂的碰撞和升华。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水乡草编工艺的精美,提高了审美能力;也明白了草编工艺不仅需要仔细和耐心更需要手指的灵活,锻炼了动手能力。在了解、认同并创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鲜活地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让人格自然而完美起来。

3.完善课程建构的需要。

小学劳技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兴趣、生活经历、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及其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现有的劳技教材、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草编文化”的进入,使得学校课程更加多元化、自主化,对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都起到质的飞跃。

1、指尖上的芭蕾:实为草编文化。多为就地取材,主要是用席草、灯草、草编,蔺草等材料编出各类形体不同的物品,有惟妙惟肖的中国龙,形态逼真的蜻蜓、蚱蜢,还有散发着水乡泥土气息的袖珍草鞋,最夺人眼球的还有那些“水乡芭比”,它们有的手提花篮,腰裹蓝印花布小围裙,有的头戴饰花小草帽,身穿丝边公主裙,婷婷玉立……渭塘草编成为民间手工艺苑的一朵奇葩。

2、小学劳技教学:指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学习领域,它以学生获得各种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增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是一门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实践活动课。

3、地方历史文化: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的一些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蕴。本课题中的地方历史文化特指草编文化。

4、融合: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本课题中的融合将草编文化融入小学劳技教学中。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a关于劳技教学的研究:《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指出“学生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是劳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技术探究的主体。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劳动与技术教育并未削弱,而是得到了强化,并会继续成为研究的热点。从世界范围看,一些主要工业化国家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需要,都在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全民的技术素质,加强技术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b关于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我校位于相城区最北面,是吴地文化发源地,其中有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把劳动与技术教育同地方历史文化整合,使学生养成基本的劳动素养,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既是培养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需求,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国外日本文部省首次从2002年起实施的新的小学、初中课程方案中,为各学校根据实际和所处地域,创造性开展地方特色文化教育活动。

c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劳技教学和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很多,都取得一定的成果,对本课题的研究有较多的借鉴意义。但是将两者融合起来的课题研究较少,所以我们提出了这个研究。

2、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a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草编文化。

b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核心素养。

c有利于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

d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3、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a、观念创新:将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打通了传统文化与小学劳技教学的关节。

b、将民间艺人请进课堂,打通了民间传统与传统教学的关节。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构成的生活教育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该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在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传承创新草编文化活动作全面深刻的研究。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学生活动的载体建设。

3.创造性教育理论:“创造性教育”是与“传习性教育”相对应的、面向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的教育。该理论强调通过施教者本身创造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

4.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参照布鲁纳描述和解释学生学习过程的学说: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时间都由学习者自己决定,学习的空间处所按学习者兴趣自己选择。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学习者可以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锻炼成长的过程。

1.课题研究的目标:

研究目标:

1.以儿童文化的视角,挖掘整合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学校的教学活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生活、爱学习的情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

3.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积淀文化底蕴,提高教师筛选资源、选择教材、设计方案和实施教学的能力,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4.形成“传统文化进校园”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提高办学质量。

研究内容:

1、《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

研究要点:通过走访、调查了解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加以筛选。

2、《传统文化对小学教学的价值研究》。

研究要点:传统文化对小学教学的新的交流。

3、《小学劳技教学与地方历史文化融合方式的研究》。

研究要点:校内,劳技教学课堂;校外,参加、体验;学生自己、教师指导、民间艺人。

4、《小学劳技教学与地方历史文化融合的案例》。

研究要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案例、学生劳技制作作品、教师指导能力的案例。

子课题一:《水乡草编文化的实践研究》。

子课题二:《在草编制作中融入珍珠元素的实践研究》。

研究重点:《小学劳技教学与地方历史文化融合方式的研究》。

研究的思路:

课题组从学习、实践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入手,组织研究人员不断加深理解劳技教育与地方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应用与创新,不断反思,不断反复,提高实践的成效,真正发扬与传承地方文化。

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3月)前期准备阶段。

1.确立研究课题。

2.调查学科现状,确定实验班。

3.广泛收集资料,编写研究方案。

4.组织教师学习,解读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课题实施阶段。

1.调查研究,调整课题实施方案。

2.深入实施,全面开展课题研究。

3.阶段总结,适度调整研究重点。

4.积累资料,及时整理课题材料。

第三阶段(20xx年6月—20xx年6月)课题总结阶段。

1.整理材料,梳理研究成果。

3.组织结题,宣传研究成果。

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对小学生对草编制作民间艺术认识情况的现状调查研究,获取真实性资料。

2、文献法:从书籍、期刊、学术文献、网络等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

3、行动研究法:把课题的研究内容分解到每位成员,制定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观察、反思和实践,在自我探究、观摩欣赏、评议交流中边实践、边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采用“边教学、边实践、边反思、边创新”的动态过程研究分析的方法。针对学生草编制作中题材的广泛性,制作的技术性,作品的创意性等方面进行动态分析其劳动素养提升的轨迹。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4、个案研究法:收集来自学生草编活动、日记及制作作品优秀的典型个案,以点带面,达到整体推进的效果。

5、实验研究法:通过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撰写实验课题报告,总结实践的主要经验。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整理,确立研究方案。

资料的收集和确立。

草编教学方式创新,研究。

交流,心得,体会。

与草编传人的交流和研究活动的开展。

交流,心得,体会。

开展相关的集体备课和校内研究课。

公开课展示。

草编竞赛、成果展示。

竞赛、活动。

最终成果(限3项)。

草编技艺有效提高。

比赛、调查表。

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和教学方式创新,提高。

公开课、交流。

充实校本文化、论文、案例。

资料收集、撰写。

(包括:研究力量。主持人及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研究基础。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保障条件。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研究力量: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我校年轻的青年教师,有钻研,有冲劲。且有两位教师多次参加区,市级评课选优,获一等奖。整个团队师资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敬业、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民间艺人较多,定期来校进行指导。课题主持人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依托课题组全体成员,逐步开展切实有效的课题研究工作。

2、研究基础:在充分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广泛阅读相关课程资源和科学研究方法的书籍,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的实践、研究和总结。虚心向校外的专家请教,不断总结经验,努力使我们的研究行为成为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方向发展,确保该课题的顺利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劳动技术课教学初探》白晓玉全国基础教育研究。

2、《劳动课教学方式变革》马肃霜小学教学研究。

3、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试行)2003年7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4、《草编制作技法》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3、保障条件:

(1)建立学习制度,定期学习教育理论,得到学校教研室的大力支持,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指导性较强的文章的学习,并订购一定数量的书刊。

(2)民间艺人扎根学校。每周五都有外聘专家来校指导,定时的课堂教学成果的展示研究。

(3)教师“劲”足。我们学校的劳技教师,都是年轻的老师,有冲劲。她们都能争取在自己的一片小小教学领域中搞出点“特色”来。

(4)资金和制度保障。学校领导一贯支持教科研工作,每年向镇里积极争取活动经费,添置装备、器具和教师的补贴。并且我们学校有着完善的管理和奖励制度。学校领导大力支持我们各个学科的教育科研活动,对表现突出的教师或先进集体给予“给力”的表彰。

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第八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当中,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就必须有足够的人才资源。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要求下,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教育教学也有更高的要求。在本文笔者将会针对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提出培育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建设性建议,也大学阶段教育教学的开展做出一些贡献。

大学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处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下,且多是独生子女,在性格上以及生活能力上都有些一些不足,过分地依赖父母,生理以及心理表现不成熟,更加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不知所措,没有解决办法。同时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当中也存在着不诚信、不认真、不学习、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等一系列问题。

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除了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是有一系列不良的习惯,比如考试期间想出各种办法作弊,课堂上十分随意,吃瓜子、看偶像剧,在集体居住的宿舍中也经常会出现垃圾成堆的现象,还有宿舍楼厕所、楼道等地方的卫生情况十分差,除此之外还有学校里到处都是甜蜜的情侣出没,为校园的形象大打折扣。只要我们留心去观察一下,这种不文明的现象覆盖了大多数的高校,由于高校管理水平的差异,这些问题的深浅程度也表现得不一样,但我们可以看到,出现这些的原因是因为学生的道德素质不高,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文明理念教育,学校没有强有力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和管理。

传统的落后观念的存在在大多数学校的教育中,无论是学校领到或者是老师,甚至是家长,都会有一种传统的错误的观点,就是认为在高中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文明的习惯和行为,在大学时候更加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积累。但是文明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一个特定阶段的问题,而是一生的学问,是在我们每一个学习生活中必须要学习的。一个人在大学阶段,是自身在各方面走向成熟时期,一个学生的文明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以后人生的每一个方面。所以高校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培育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大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中,尤其是非211工程院校,学校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的约束,没有强有力的实施制度的团队,使得对于大学生的某些规定流于形式。当代的大学生,在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不断发展的今天,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多种多样的诱惑,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自制能力。学习没有热情,缺乏主动性和刻苦精神,缺乏钻研精神,学习纪律性不强,还有个别学生对学习没兴趣、有的缺课等一系列不良的现象。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在教育教育中想学生灌输优秀社会人物的事迹,做好榜样的力量,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目标。同时大学生也要不断提高自己对于文明习惯养成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学会约束以及才能成就自己。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去教育大学生,引领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缺少的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者和传承者,对于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习惯,和祖国的事业和前途是不可分割的。所以高校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更加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想教育学生。

学校要制定相关的制度保证要想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形成,首先要有有力的制度保证,把大学生置于制度的监管之下,使大学生从他律走向自我约束。正如一句古话所说的,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所以作为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不断出台和更新促进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规章制度,促进大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大学生也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良好的文明习惯。

要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就是老师。我认为在大学阶段教学中,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占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学生自己独立思维的水平特别强,需要老师的不断引导,才更有利于学习。而老师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笔者认为必要做出一些努力,比如,在教学中要努力使自己所讲的课程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抛弃那种老师上课只是照搬书本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突破传统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得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自主思考,合作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在大学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就是立足实际,教育联系实际,多带领学生,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比如养老院义务活动日,清明节烈士陵园扫墓等等,通过一系列积极向上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平。

综上所述,大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艰巨漫长的任务,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需要学校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学生自己的约束和自制。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成为四有公民。

[1]曾艳。深化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思考[m].社会科学出版,

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第九篇】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赏识教育在排球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研究。结果认为,赏识教育作为一种能够与教学目标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排球技术教学中,不仅降低了排球技术学习的难度,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排球运动的乐趣、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增强学生对排球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排球技术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赏识教育;排球教学;排球技术;实践应用。

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步伐下,以人为本的观念被应用到了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想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排球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利地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在排球技术中引入“赏识教育”。因为赏识教育在遵循教育学原则的基础上,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借鉴了目标教学等其他教学方法的优点,对待学生的优缺点、成绩等给予赏识性的评价,与排球教学活动形成了快乐合作的学习模式,在教师的赏识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排球技术教学的发展。本文主要讨论赏识教育在排球教学中的优势和可行性以及实践应用的相关问题。

1、排球教学活动的现状。

在我国相当大的一部分排球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信心,没有创新动力。这是因为在我国的排球教育体系中,一些教师不管学生的起点如何、能力大小,都采用“一刀切”的标准,没有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同学们在排球学习中看不到希望,久而久之,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就失去了学习排球技术的信心,造成了排球教学活动的停滞不前。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应在排球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入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个人特点的教学活动,赏识教育以促进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从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主要目标。赏识教育即通过教师认识到学生的能力或价值加以重视或给予赞扬,或进步等方面的肯定,因材施教地发掘学生潜能,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和自身能力的过程。

赏识教育具有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个性化特点,由于这个特点,使得学生能够在取得成绩后及时得到赏识,这大大缓解了学生在排球学习上的学习压力,使得最终的教学目标能够逐步实现,具有一般教学方法所没有的优势。在这个循序渐进式的排球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只要完成自己的阶段性目标,其在排球学习上就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赏识,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排球的自信心。针对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赏识教育不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排球技术的乐趣,同时在看得到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也能够体会到排球教学的乐趣。从而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从排球知识的传授者变身为排球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排球技术教学活动中的乐趣。而赏识教育教学法是区别对待鼓励或委婉批评的方式,通过心理暗示、赞赏等,让学生通过自己在排球技术上的努力,不断尝试成功,逐渐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个人的能力和价值得以体现,对排球运动的兴趣也油然而生,在排球教学中达到了认识和情感的统一,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

3、教学观念在排球教学中的改革。

21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敢于批判、敢于怀疑、敢于创新的人才,每名学生都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具有自己的个性和才华。教师是教育活动行为的实施者,一名学生能否成才主要取决于教师如何培养,教师培养学生的教育行为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要注意掌握学生们的共同特点,同时也应注意熟悉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创建平等、自由的师生交流平台,注重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予以引导,使学生热爱排球运动。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就要在排球教学的改革中加入赏识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就是人都有希望获得他人赏识的渴望。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手段对排球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赏识是一种理解、一种激励,能够因材施教地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使学生走向积极向上。在赏识教育中,学生受到鼓舞,回报给教师积极的反馈,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排球学习中去,这样学生的创造性不断被培养,潜能不断被激发,最终给排球技术教学改革中注入新的活力。

4、赏识教育在排球教学中的运用。

谁也代替不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所以,首先对排球课中带有各项技能的内容及相关排球知识的部分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学习和思考,给学生提供自主研究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独立学习思考的无限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排球知识的求知欲。其次,教师要提供给同学互相合作学习的机会。因为积极的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让同学各抒己见,拓展了学生的交流信息渠道,解决自己的疑问,在互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自信,帮助同学获得更多排球知识,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教师应提供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如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同学结合自己已有的排球运动知识,设计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排球运动,培养学生用创造性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从而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5、赏识教育在排球教学活动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排球技术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应注意很多事项。例如,首先,教师在排球教学活动中应意识到赏识教育不是单纯地给予学生赞赏和肯定,赏识教育中也包含批评的成分,赏识教育允许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对事不对人的大胆的批评。

因为,批评和赏识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教师在该坚持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毕竟学生犯错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教师在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上予以批评,是在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上的引导。赏识教育批评下的教师能够让学生在犯了错误后,重拾信心改正错误。其次,赏识教育不是一味地赞赏学生,教师在赞赏学生的同时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虚荣、自以为是的心理。教师要想正确地做到赞赏学生应当做到细心地观察和发现学生的成绩,在看到学生的努力后再鼓励学生和时刻关注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不断进步。最后,学生是不断发展成长的个体,教师在运用赏识教育教学法时应有正确的着眼点,学生的天生特质不是决定学生今后发展的唯一要素。所以,教师在赏识时应正确地着眼于学生的个人表现和努力程度,客观科学地给予赏识。这样才能培养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6、结语。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教育理念运用到排球教学中,不仅可以更新当前排球教育的观念,还能有效促进探索排球教育教学的改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许多高校教育想要推动其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但很多都未跳出传统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而赏识教育就在于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客观上贯彻。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运用科学的理论逐步缩小差异。所以,赏识教育的效果优于一般教学方法的效果。赏识教育在学生学习排球知识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心理的引导,认可、鼓励、赞赏学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精神补充和心理慰藉的有机统一,帮助学生树立排球技术的自信心。所以,学生在整个排球技术教学活动中充满了兴趣和求知欲。因此,足以说明赏识教育教学法有利于排球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2]周国辉.大学生激励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学生服务与教育研究: 错过作文的解决方案【第十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小孩子正处于接触、认识事物的时候,犯一些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有了错误不可怕,只要他能够认识错误,勇于改正错误,那他就是可造之才。这一点连小孩子都知道。关键是对犯错误的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我们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有的学生学习第一,有的学生创造力惊人,有的学生口才一流,有的学生舞蹈天赋极强……调皮捣蛋怪招频出的孩子,也许是最具有潜能的孩子,并帮助其开发潜能。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有些老师不去仔细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而是劈头盖脸一顿训斥之后草草了事。学生不仅没能深刻地认识到错误的原因,甚至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是人就会犯错误,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不能完全明白或记住老师的要求,这是很正常的。然而,我们教师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

善待学生要用人格去相互感化,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学生虽小,不懂事,但你对他的关心他是知道的。即使学生再不自觉,甚至顽皮,你也应该以教育为主。道理跟他讲透,关心他到位,让他感觉胜过他父母的关心,这样的学生大多数会被感化。如果你不分青红皂白一上面就是一顿教训,别看他当时不做声,其实他骨子里根本不服。

善待学生并不是等于放弃原则,违反班纪校规的事,一定要严厉批评。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学生也可向老师提合理化的建议,老师从中吸取好的意见,做到原则面前师生平等。要让学生觉得下课你是他的朋友,上课你是他的老师。充分利用生活的空间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果这样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在三言两语中解决。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有人曾经这样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受到赞美,所以我们要善于欣赏和赞赏他人,而不要轻易批评他人。”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例也告诉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责难和赏识,方法不同,结果也大不一样。经常鼓励学生,用赏识和赞许的目光关注学生,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8 2483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