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初二飘香的端午节样例优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11539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初二飘香的端午节样例优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初二飘香的端午节【第一篇】

我在语文课上学了一手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但对其中的习俗原由我不懂。老师让我们做个小小的调查。端午节到了,安徽合肥市民按照传统习俗,纷纷购买艾叶插在门上以招福驱邪。我在合肥市淮河路上一个菜市场内,看见一位女士买了几枝艾草,正准备回家烧饭。她说,按照传统,端午节要把艾草挂在门上驱邪。在合肥市城隍庙市场的路边,家住郊区的王大爷推着辆三轮车卖艾叶。他的艾草是从附近的山上采来,用别的草叶将几枝扎成整齐的一捆捆来卖,一块钱四捆,艾叶散发着特殊的芳香,不时有人上前挑选购买。

我不明白为什么偏偏用艾草呢?爸爸告诉我,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羽状深裂,表面是绿色,叶被密生白色毛,茎叶均有特殊香气。中国古代以艾叶为药,针灸的灸法,就是以艾草置于穴道上,进行烧灼治病。古人也因此认为艾草可以招福驱邪。我和爸爸还在一本古书上看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古时认为端午节之后天气开始炎热,蚊虫滋生,易发传染病,因而在这一天以所谓“天中五瑞”——菖蒲、艾叶、石榴花、蒜头和山丹等5种植物,来驱除各种毒害。

没想到端午节插艾叶还有这么多学问,传统节日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

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艾叶这是为什么呢?我感到很奇怪。

传说唐朝末年兵荒马乱人们四处逃命。

一天,大将军黄巢带着部队去攻城。在去察探地形的路上,大将军黄巢看见一位大嫂。她手里抱着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手上却牵着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大将军黄巢很奇怪,上前问道:“您为什么抱着大孩子却牵着小孩子呢?”

“这2、3岁的孩子是我的孩子,这6、7岁的孩子是我哥哥的孩子。我哥哥打仗去了,我大嫂也在战乱中死了,把这孩子托付给我。要是在危急的时候,我可以丢掉自己的孩子,救我哥的孩子。”大嫂说。

黄巢很感动,于是对大嫂说:“今天,您回去以后就在门前挂上艾叶,明天攻城的时候我就不会伤害你们一家。但这是军事秘密,您一定要保密啊!”可善良的大嫂马上将这个消息传了出去。

第二天,黄巢去攻城时发现家家户户门前挂上了艾叶。为了遵守诺言,黄巢只好收兵回去了,全城的老百姓免去了战乱之苦。大兵都已进城了,却又撤退了,人们都以为是挂了艾叶的功劳。从此,挂艾叶可以消灾避乱的说法便传开了。

到如今,每逢端午,人们都会在门前插上新采来的艾叶,那清新的药草味可以驱蚊辟邪,保平安呢!

初二飘香的端午节【第二篇】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

悬艾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可见,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习俗。

初二飘香的端午节【第三篇】

端午节到了,在我们乡下,这天早晨家家户户大门头上都插上菖蒲和艾,说是能驱邪避难保平安。父亲相信这些,这天他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弯刀去菜园割回一大捆艾,挨家挨户地送,然后再把自家前门和后门都插了个遍。他不知从何时起,年年如是。

父亲一生勤劳善良,从不怕苦怕累,唯独怕的就是灾难。“平安就是福”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的,他希望全家平安,更希望全村平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非常岁月,说端午节插艾的习俗是封建迷信活动。村民们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个习俗因此曾一度中断。然而,父亲种植的艾根如韭菜一般,还是年年生长,年年收割。父亲把它晒干贮藏起来。谁家的新生儿洗三朝,就送一些;谁家婴幼儿感冒了,父亲就拿出艾叶叫他把艾叶和鸡蛋一起油煎了给患儿敷肚脐。我童年时,由于兄弟多家境贫寒,冬季穿不暖,常常感冒,父母亲就常常用开水泡艾叶给我蒸脚、泡脚发汗。的确比吃药打针要好得多,既经济实惠,又方便无副作用。父亲的艾叶在那个特殊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众乡邻也夸他的艾叶治感冒功不可没。父亲打心眼里高兴,禁不住露出了得意而又满足的微笑。于是,他种植艾的劲头更大了。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鬓发花白的父亲像小伙子一样,在几亩责任田里,挥汗如雨,春播秋收。转眼几年过去,终于有了一点积蓄,可父亲还是闲不住,又忙于选地基建新房。新房门前是一片荒山坡。父亲觉得荒着怪可惜的,就起早歇晚地一锄头一锄头地挖,开垦出一大块来作菜园。在这个园子的一角又种植了一小片艾。春天一到,艾芽萌发,长出绿叶,远望如席如茵;入夏长到半人高,株株如鸡毛掸帚,在微风中亭亭玉立,艾香扑鼻,沁人心脾,无不叫人赏心悦目。临近端午了,父亲又带着灿烂的微笑忙于收割挨家分送。就这样不辞辛苦,年复一年。

后来,我成家独立门户了,每当端午节的早晨,我一开大门,一股扑鼻的艾香,就沁入肺腑。抬头一看,哦,这是父亲插的艾呀!虽然独立门户多年,不管大事小事父亲总还为我操劳。我知道:这门头上插的不仅仅是父亲的艾草,它还是父亲为子孙、为他人和谐安康的一颗善心啊!

如今,父亲已过世八个端午节了,虽然他种植的艾根依然年年发芽、艾叶年年飘香,但是再也没有以往端午节早晨开门闻到艾香的.惊喜了。我失落地站在大门前,放眼望去,那园子里绿油油的艾依然在风中荡漾起伏,心头不由得涌出一阵酸楚,朦胧中仿佛看到父亲正在那里收割的身影,仿佛又闻到了父亲的艾叶在飘香,那艾香飘到了他曾经劳作过的山野,飘到了他曾经赠送的乡邻,飘到了我的心里。

初二飘香的端午节【第四篇】

每当麦花金黄、菜籽飘香的时候,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大清早,爷爷会从菜园里采来艾叶挂在门上,说是辟邪。奶奶会从菜场买来“五黄”:黄鱼、黄瓜、黄酒、黄鳝、黄雄。端午吃五黄,从古一直流传至今。妈妈有一双灵巧的手。每年端午节的粽子,都是妈妈包的。在端午节的头一天晚上,妈妈就把粽叶浸泡在一个很大的盆子里,糯米也要在水里泡上一夜的。看妈妈包粽子是我最大的乐趣和风景了,有时候,顽皮的我也试图去学着包粽子,可是,几次都包不成形也就放弃了,妈妈包的粽子又结实、又漂亮。特别在粽子刚刚煮熟的时候,那糯香伴着箬叶香,馋得我非连续吃上几个不可。

初二飘香的端午节【第五篇】

我在田野的河边上发现了很多的艾叶,艾叶有一股浓浓的“新生命”的味道,生机勃勃,它是我们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随处可见,马路边,田埂上,都能见到它,连石头的缝隙里也有它的踪影。但我从未留意过它们,这一次,我蹲下身子,仔仔细细地观察了一下,收获颇丰。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打开电脑搜索艾叶的功能。从网上了解到,原来在南方,都会在清明前几天,把糯米粉和艾叶搅合在一起做成“青明果”来吃,因为据说清明这天不动烟火,只吃凉食,这是一直延续下来的习俗;我还了解到艾叶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安胎、安神助眠等功效,是一味不错的药材,怪不得清宫剧中总有太医开出的药方中有艾叶来给主子娘娘们安胎;把艾叶晒干,点火,熏出的艾叶味道四处发散,能把周围的害虫驱开;艾叶还有驱邪避邪的寓意,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悬挂在大门上的艾叶原来就是这个作用呀,我恍然大悟。艾叶简直就是个宝贝,太神奇了。可它不仅没有“好大喜功”,而且还平凡普通到哪里都可以见到,艾叶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笔大财富呀!

初二飘香的端午节【第六篇】

1、不知不觉间,又快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流传数千年的民谣叙述了端午节的习俗。小时候,在炎热的夏季,除了六一国际儿童节,就最盼望过端午节了,主要那时候还是吃不上啊。但不世事的自己一却不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夫子。

到了端午节,妈妈除了包粽子以外,总会从平时经常开的抽屉里把五颜六色的缤纷灿烂的棉线找出来,用心地把他们搓起来,拧成五彩绳,极虔诚地像举行一次神圣的仪式似的把它系在我们兄妹细细的手腕上和脚腕上。快乐的小妹平时没有什么奢侈的装饰物可带,只有这古老的廉价的但意义非凡的五彩绳来满足她爱美的天性,高兴的乐呵好几天。妈妈说,五彩绳可以辟邪,等夏天第一个知了来了的时候(其实知了就在本地的地底下),把他挂在树梢上让知了刁去垫窝,人这一夏天就会平安无恙。这看似有点不可理解的做法,却在幼小的记忆中烙下了深深的影子。

随着时间不经意间的流逝,我参加工作并和梦中的女孩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每到端午节跟妻子说起这一习俗,妻子都会投来异样的眼神,惊奇地像打量一个从地球以外的星体来的“不速之客”。我知道,妻子从来打心里就不喜欢这烦琐的做法,还会说我妈是老土。但她却会为我和淘气的儿子早早地准备飘香的粽子。端午节那天,我们在香甜的粽子味中体会端午节的快乐。

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难以捉摸,你纵使有千万双眼睛也看不清它的本来面目。妈吗那看似迷信的做法,却整整影响我的生活。饱经生活沧桑的妈妈是在用心来教育在她眼里永远长不大的,是用普天下所有的母爱来诠释的。在她的心里,儿女能有所作为,生活过的好好的,孙子长的胖胖的,是她唯一的期盼。她从来没有在心里为自己留一份空隙,从来没有奢侈地多为自己想一想。每当节假日,我们拎着东西回家的时候,她都会重复着同样的话:不要太浪费钱,我粗米淡饭的就足够了,营养丰富还没有污染,这精那丸啥补药的,我吃不惯。

又到端午节了,老妈从老家打来电话:端午节到了,别忘记给她的儿子和儿子的儿子系一个五彩绳。妻子却在张罗着包肉粽子。

2、一年中的节日,我最喜欢的要数端午节了。

每到端午节,我总要起个大早,去感受一年中最香气四溢的一个早晨。清晨的空气格外的清新,满街都是卖香草的农人,推车的、挑担的……他们带来了许多还沾着露水的香草:艾草、菖蒲、紫苏、薄荷、灯心草、车轮叶……他们还带来了一些香花:栀子花、石榴花、玫瑰花、月季花……大街小巷到处弥漫着这些花草的香味,流连于其间,不光是嗅觉,几乎所有的感官都兴奋起来,让人的心情不能不美好起来。

大街小巷卖香囊的小摊也常引人驻足。一个个香囊缝制精巧,造型奇特。你买一个小老鼠的,他买一个小兔子的,挂在孩子的身上,也送给孩子了许多美好的念想。

家家粽子飘香。大大小小的粽子、各种口味的粽子一笼一笼出锅,那种香味真是诱人。剥一个沾满蜂蜜,满口满心都流动着甜蜜。

鼻子、耳朵、额头抹上雄黄酒。因为有着特别的意义,那雄黄、独头蒜泡成的酒在这个节日里也不再令人讨厌了,似乎也成了香醇美酒。

一切一切,都因为这个节日而美好起来。这是个飘香的节日,不仅仅空气中流动着香气,似乎连带着人和各种事物都“香”了起来。

这是大诗人屈原带给我们的节日;这是那个朝饮晨露、赞美香草、行洁志廉的屈原带给我们的节日;这是一个拒绝邪毒,崇尚高洁的节日;这是一个飘香的节日!

初二飘香的端午节【第七篇】

端午节到了,新鲜的芦苇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洁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里,晶莹剔透;红枣、葡萄干以及腌制好的五花肉都显得那么诱人。(开篇点题)。

妈妈用灵巧的双手左折右叠,再用绳子层层缠绕,很快一个个精致的粽子便包好了……(观察细致,描写具体)不一会儿,满屋飘香,真叫人馋得直流口水!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粽子就往嘴里塞,爷爷看着我被烫得龇牙咧嘴的样子,乐呵呵地笑了。

“奕奕,别光忙着吃,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纪念屈原呀!”我说。“他是位爱国诗人,当秦军攻破楚国国都时,屈原非常失望,投江而死……”爷爷带着我穿越时光隧道,来到烽烟四起的楚国,我仿佛听到当地人们沿江寻找屈原的哀嚎声,似乎看到人们把自己省下来的食物投入江中喂食鱼虾,以防它们侵犯诗人的遗体……(听爷爷的讲解,作者感受深刻,对端午节吃粽子习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中国强大了,屈原强国富民的遗愿实现了。他老人家终于可以含笑九泉了。”爷爷的话语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点点头说:“放心吧,爷爷,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精彩点评。

本文选取端午节的一个习俗――包粽子,作重点介绍,紧扣“香”字,层层深入。读罢全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不仅仅是那浓浓的粽子香,更有对流芳百世的爱国诗人屈原产生的由衷敬意。

初二飘香的端午节【第八篇】

又是一年端午节,忽然收到远在北京的女儿发来的照片,是几张包粽子的全部过程,看到她手上擎着一个精致又漂亮的小粽子,一脸的幸福和自豪,忽然想起二十多年前的往事。

那个时候,总是企盼端午节,因为每年端午节家里都会散发着浓郁的欢腾和粽叶飘香,那时候,妈妈还不会包粽子,总是请来隔壁的大娘过来给我们家包粽子,端午的味道总是浓郁而温馨。年复一年,大娘的年纪大了,也就不好意思请了,之后的几年,端午节总是到街边买上几个粽子表示一下而已,从此家里再也没了端午节的气氛,看着那几个冷冰冰的粽子,回想起那些年跑到芦苇塘摘粽叶、泡江米、红枣、花生。然后端午节的`前一天请来大娘,孩子们忙着屡粽叶,大娘灵巧的双手转的飞快,不一会一锅粽子包好了,然后妈妈又忙着在柴火上架一口大锅,煮粽子的时刻是在节前一天晚上,香味一出来,孩子们就在这样的香气里,走过来,走过去,探头探脑的。心里是欢喜的等待,脸上是无忧的笑容。闻着粽香,咽着口水,睡梦中也依然会有一些轻轻的牵挂。第二天一大锅香喷喷的粽子煮好了,妈妈总会给左邻右舍的送一些过去,这时候,就感觉满弄堂都是我们家里幸福的味道。

思绪落回桌上那几个冰冷的粽子,忽然我直奔里屋,叫妈妈再去请大娘一次,这次我决定学会自己包粽子,不能让端午节失去那种欢腾,不能让弟弟妹妹们失去对端午节的企盼,我学的很努力,很快就能自己包上一锅粽子了,于是,每年的端午节又延续了那份欢腾和企盼,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坐在圆桌前,弟弟妹妹吵嚷着挑选自己喜欢的各种馅的粽子,角角落落都飘满粽叶的香味,忽然觉得,那一刻,幸福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女儿如今也二十多岁了,端午节那一天,她说,很感谢妈妈教会她包粽子的手艺,自己包粽子过端午节会觉得很开心,能感觉到家的味道和妈妈的味道。说现在所怀念的并不仅仅是家乡的粽子的味道,更多的则是对父母的想念,父母在家里挂念着我们,心中才会有一个依靠。学会包粽子的女儿,延续着我们的生命,延续着端午节的温暖,同时也延续着中华的传统文化。

在这个传统节日,粽子不仅仅是美食,它还是一种文化,端午的粽子会久久飘香,中国的文化也将源远流长!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91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