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素质 青少年素质教育实用5篇
【导言】此例“青少年素质 青少年素质教育实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青少年素质教育1
由于体育,美育自身的特性,通过体育,美育不仅可以强健学生体魄,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和诣发展,而且,在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协作精神,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想像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这些素质无疑具有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应试教育是片面的素质教育,任何教育模式和环境都会影响到人的整体素质,它往往作用于人的整个学习和工作过程。长期的应试教育给我们的人才素质培养留下许多遗憾。
艺术教育对人的作用是非常深刻的,但过去我们的认识非常浅。
舞蹈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好形式,然而,在青少年与人交往中,情感激动时表达都不大一样。
我们在考察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关系时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很显然,舞蹈教育一是在于提高个人对艺术的欣赏与参与能力,例如,通过舞蹈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从而满足人对美的高层次的追求,通过舞蹈训练达到强身健体,美化身段的目的,从而提高人对自己的欣赏和自信心;二是增进人类社会的情感交流,在这个个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青少年的交流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以其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了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类的共鸣。当我们以美好的、生动的。诗一般意境的舞蹈进行交流时,让我们体验到的是对人类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以及对人生的珍重。因此,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意义在狭义上指的是个人身心艺术修养的教育,在广义上意味首人类境界的完善与升华。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需要有一个过程,舞蹈教育和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主旨是通过创作,训练、表演,对青少年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为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打好扎实的基础。舞蹈训练可以锻炼青少年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能力,不仅增强对形体美的认同,也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舞蹈教育可以锻炼和培养青少年的集体意识,不仅增强青少年的社会模仿能力,也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社会的能力。舞蹈表演可以培育青少年的艺术美感,美感不仅增强个人欣赏能力,也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想像,热爱和追求。
青少年素质教育2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培养
今天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然而近些年出现在青少年身上的一些问题却让人感到不安,据近些年对几所城市在校学生的调查,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0%,初中生为15%,高中生为20%,随年级的升高呈递增趋势,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已超过30%。最近新闻媒体报道,北京市十七岁少年小新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陕西省户县十五岁少年王某为图好玩,竟制造火灾。这些问题的出现,无一不与青少年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关。
上述枯燥的数字和惨重的事例并非危言耸听,它们确实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事实证明,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一个重要因素是心理是否健康。但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学校只重视智能教育,甚至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其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推行素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导致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很多:独生子女的剧增,破碎家庭的出现,父母的望子成龙,金钱的刺激和网络的诱惑,频繁的考试和升学压力,生理的剧变以及现代社会的攀比竞争等,给未成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带来过度扭曲、积压和困扰。使之表现出过度的害羞和依赖,或严重的狭隘和抑郁,或病态的却懦与自卑,或出现逆向心理、打斗伤人,甚至轻生自杀等心理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说明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我们一般知道保持身体健康的途径是讲究生理卫生,却常忽视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是讲究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概念,不能等同与智力发育正常,其核心是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良好。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又是培养心理素质的基本条件。
作为体现基础教育本质要求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按着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和个性特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它所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是书本知识,而且还包括各种生存本能、生活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尤其要在更为广泛的活动中,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品德、智力、性格和社会适应性等多方面的心理素质。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素质教育工作,不仅可以使我们及早识别和预防其心理障碍,而且可以发展和完善其良好个性,促进和保证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不仅只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保证人才和谐成长的先决条件,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基础,还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针对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理论研究。对心理素质,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科研,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教育实践,反之又可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重视课堂教学。由于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抓住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这个关键,渗透心理保健知识。中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特别是思品课,语文课,历史课等科目,教师应深入的加以挖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可在中小学专门开设“心理卫生”、“心理教育”等协同课程,促使其心理素质提高,中小学还应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有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老师,不断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四、注重课外活动。恰当的利用课外活动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找到友谊和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培养健康心理。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中小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体育锻炼能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之,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要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让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快乐阳光的度过青春期,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学探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益民等。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0.
[3]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青少年素质教育3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它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素质教育也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从基础抓起。
一、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兴趣培养人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大多数人的童年时期都是从涂鸦开始对外部世界的表现欲望,这是兴趣的开始,也是创造力的初级表现。美术教育是儿童的一本最佳“启蒙书”。艺术学科有其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习惯,它利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把感觉、情感和理性相结合起来,通过表象去创造对象与完成作品解释经验,促进顿悟。美术教育能够丰富并推动儿童的情感性学习,这是由于艺术表象最容易激起他们情感反应,增进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爱好,促进他们格外努力的去学习,孩子每创作出的一幅作品,不但是美术作品,又是一件教育作品。通过孩子的画能看到他喜欢什么,憎恨什么,了解他们观察创造想象的素质是怎样自由的得到发展,从兴趣人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中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其他门类必要知识技能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心理素质培养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同学在生人面前或在陌生环境中,表现出紧张、怕羞、胆小,对自己没信心。这种现象看似小事,容易被老师及家长忽视。胆小,怕羞,不自信其实就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素质。是学生自我意识差的表现。对这种现象老师要加以重视和引导,让学生知道如果做事没有信心就会影响他们的进步。引导学生要自我欣赏,自我纳悦,对自己满意,接纳自己,对自己要自信,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启发他们乐观,向上,积极上进,有成功感,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反复练习,逐步克服怕羞,怯场的现象。对他们出现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加以肯定,使他们逐步建立良好心态,提高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也是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互相联系的。还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很多同学宁肯放弃对兴趣的追求,也不愿意吃苦。这其实也是心理素质不高的表现,这种薄弱的意志是适应不了社会环境的。因为在生活中会碰到种种困难,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去克服就无法生存了。老师要针对这种现象主动做工作,爱护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对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加以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引导学生主动克服困难,让同学在战胜困难的同时,增强毅力,使心理素质和专业水平同时得到提高。
三、人格的塑造
人格是人的素质的基础,将决定个体包括心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时期,主要是从胎儿到青年前期。青年中后期仍有一定的可塑性。由此可见,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期,大多是处于受教育期,对受教育者的人格进行整合和塑造,是教育义不容辞的任务。因此,把握好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机,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在全面发展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历史上著名的学者、伟人。绝大多数都是博闻多识、兴趣广泛,全面发展而又各有专长的人。现在各级教育部门强令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孩子们广泛的兴趣爱好提供发展空间,是支持素质教育的一个好举措。
四、品德教育
青少年素质教育4
[关键词] 青少年 基础素质教育 重要性 系统性
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是指青少年基础教育过程中,注重那些最基础的、可操作的知识内容及技术要求,培养青少年形成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价值观的教育。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特别是青少年的基础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只有把今天的教育办好,才能在未来结出丰硕的果实,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1 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各国都重视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
青少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的教育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是能否占领未知世界的有力保证。世界各国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保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美国早在1985年就启动了延续到2061年的普及科技教育的2061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实施让美国的儿童充分学习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基础教育,使其成为21世纪的主人;日本在1984年就组织了临时教育审议会,进行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韩国政府在1995年5月公布了新一轮教育改革方案,从而建立起迎接21世纪的“新教育体制”,以“确保技术国和文化输出国的地位”,力争在21世纪使科技水平赶上西方7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世人的共识。
我国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我国的青少年达3亿左右,我国青少年教育是世界上最大的青少年群体教育工程,不仅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性工程”。然而,我国目前的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挤压。单纯地看重分数,看重智育,把德育、体育、美育等置于薄弱地位的教育已经成为压在教师、学生身上的精神枷锁和沉重负担,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阻力。因此,实施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把青少年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是新世纪教育的核心任务。
发展基础素质教育符合青少年的年龄阶段性特征
近些年来,人类学、认知科学、发育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研究表明:脑的发育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既和基因有关,又和外界的刺激有关。在出生之后的最初几年中,给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十分重要。同时,儿童早期的经历对其认知能力、情绪控制力及脑组织结构的建设等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青少年脑的可塑性是最好的,是功能发展的最佳时期[1]。这些都说明青少年时期实施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是“人可持续发展” [2]的基础,影响着以后人各个阶段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
2 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必须贯穿于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阶段,同时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观念的创新,并探索出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素质教育的实施依赖于教育观念的创新,要彻底摒弃“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机械记忆训练,轻实验应用”的传统作法,摒弃那种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唯一标准的方式。而要积极支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教育手段与方法,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适宜的环境,为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对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教育观念都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虽然不再把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但教师肩上的责任和压力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教师已不仅仅为学生的分数负责,更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负责。科学技术的进步已使教师的作用不断扩大,教师的角色将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并为花费最少的时间赢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要求,教师除了传授已有的知识外,还要具有创新精神。要改变过去那种把教育看作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育观,建立新型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开放式教育观;要改变那种在课堂上灌输式单向传播的落后教育模式,自觉地应用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网络化等教育手段。而且在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学生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对有缺点和犯错误的学生,不要歧视,而是鼓励他们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推进基础素质教育,需要广大学生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否则是很难奏效的。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则以身作则,在子女面前树立榜样;二则对学校、对老师教书育人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理解。在子女成才问题上,广大家长应当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对子女寄予过高希望,同时要扭转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许多家长虽然赞成教育部门和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具体到自己的孩子,等到考大学时,又拼命加重孩子负担,又是请家教、开小灶,又是买辅导材料、找补习班,把子女搞得晕头转向。而对子女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有些家长则很少关心、过问,甚至麻木不仁,这是不正确的。
推进素质教育,搞好青少年的基础教育,还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要切实保证青少年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部门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坚决取缔那些只顾牟利、无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作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学校、家长和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作出努力,并且注意搞好相互间的配合。
3 实现青少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途径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正成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使我国的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切实可行地开展下去?怎样才能使青少年学生学有特色、教师教有特色、学校办有特色?值得深思。现就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途径提出设想。
转变教育观念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前提是转变教育界内外,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把认识统一到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上来,统一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同时加大素质教育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的认识统一到淡化选拔意识、增强普及意识、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学生家长不要把升学率和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建立、完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
逐步建立、完善以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和学校管理制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如何正确评估学校,是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发挥导向作用的重要方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必须改变旧的评估体系,尽快研究制定科学、全面体现教育方针的评估标准和办法,发挥教育督导的正确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逐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学校的领导干部、教师集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他们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正确与否是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要搞好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校长、教师自身的素质,建设一支素质高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经验证明:一个好校长带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好一所学校。因此可利用现有的各地教育学院,举办素质教育寒暑假教师讲习班;组织网上远程教学、录像教学等,促进广大教师参与商讨对策。
制定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标准
可由国家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等有关机构领导,尽快组织有关的大学、中学和小学和有关的研究机构,参考国外经验,根据我国国情,编撰出一套我国在21世纪进行素质教育所应依据的最权威的教育标准和阶段指标。
深化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
探索21世纪中小学教育最必需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性纲要,不求教给学生太多的知识,而要引导他们掌握最必需的基础知识,并增强能力。改变目前对中小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要求偏高、内容偏多的状况,努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把最新科技成果的基本原理,加入到学校教学中去,同时特别照顾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把科学转化为学科。鼓励大学和社会各界要支持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全社会都应关心和支持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学具有明显的科技优势、人力优势,应借鉴美国大学支持基础教育发展的做法,帮助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等。这样做,不仅可加强我国大中小学之间的关系,减少脱节现象,对于选拔优秀生源也有益处。同时,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在中小学校精心策划、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才能引领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必要的科学技能,了解科学的方法,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注释:
青少年素质教育5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185-02
当今世界,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问题已被提高到空前未有的高度,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正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他们应在新世纪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使青少年从小接受科学思想,掌握相应的科技知识,让其具有与其使命相应的科技文化素质。
但是,与当前迅猛发展的科技不相适应,我国的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却存在种种问题,突出的表现在科技知识教育不全面、科技能力培养不尽如人意、科技精神培育不充足和缺乏科技价值观和科技伦理教育等几个方面,远未起到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科技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作用。
一、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全社会对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童视不够、认识不足,崇尚科技的舆论氛围尚未完全形成。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危害,大多数家庭对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家长们所谓的全面健康成长,仅表现在热衷于让孩子们参加各种吹、拉、弹、唱、跳的兴趣班以及英语班、奥数辅导班,而很少重视科技素质的培养。学校正规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科技素养的重要阶段。然而,我国学校教育长期固守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升学考试是唯一的价值取向,灌输知识是教学过程的唯一目的。围绕着“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学生们除了死记硬背、做难题、做怪题以便应付考试之外,已经没有了阅读科普图书、参加科普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更失去了对自然科学的任何兴趣。教学活动严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个中心现象,过分重视基本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技方法、科技实践能力等综合科学素质的培育则无暇顾及,更谈不上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去关心重大社会环境问题、生产技术问题。在这种接受式学习中学生得到了一些从系统科学体系中裁剪下来的孤立而又抽象的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获得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因而也失去了培育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
现在社会上各类竞赛比比皆是,如唱歌、体育、书画、演讲等比赛,而科技发明竞赛却很少,发明家不受青睐。重奖科技人员仅是偶尔有之,很多发明家为把自己的成果推向社会还要自掏腰包,许多发明成果由于受财力所限而被放入“冷宫”,这严重地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另外,我国科普工作比较薄弱,科普工作长期以来都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所做的一点科普工作,也往往仅仅限于实用性的科学知识的普及,而对科学精神的弘扬则比较薄弱。作为一种外部环境因素,它对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的培育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课程设置缺乏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不足。
课程设置在青少年的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青少年素质的提升是通过合理的课程设景来实现的。但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严重缺乏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现代中小学校科技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有的科技课程有大纲无教材,有些学校课程形同虚设,或只是检查时应付一下。即使有的科技课也仅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让学生读科学,而不是做科学、用科学。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缺乏培养学生科技技能和科技思想品质的课程。理工科的实验和实习的时间可为学生提供科技技能的体验,但由于随着大学的扩招,使得原本有限的实验设备、经费显得更加不足,只好将实习和实验的时间一缩再缩,只剩下少许的可怜的技能体验,科技技能的训练和科学品质的培养根本无法在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席之地。
科技素质的提高重在参与和实践。目前,我国有些小学建立了科技课外活动小组,而初高中很少,即使有些初高中安排了活动课也往往成为必修课的补习课,形同虚设。大学也同样如此,这么多年来,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定位在了“了解国情和社情民意”上,高校组织学生开展此类活动就成为“参观访问式”的实践活动。大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很少受到重视和组织。再者,社会上可供青少年参加的科技实践活动场所匮乏,也导致了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的不足。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科技素质教育资金短缺。
2003年,有学者对驻马店地区教师的科技素养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的学生没有专职的科技教师;在有科技教师的学校,65%的师生认为,他们的素质较差,而且他们只熟悉本学科的学科结构与理论体系,应用科学、技术回答的能力较差,一些应用性强、技术性强的问题,不能给学生很好地解释,更不能引导学生从自然科学整体的高度去认识科学问题和科学方法。
我国基础教育主要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各地方市县乡财政普遍困难,教育经费更是短缺,相当一部分的农村中小学己不足以维持最基本的教育开支。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无钱购买实验设备,无钱配发图书、仪器、兴建科技教育实验室、科学活动室。经费短缺局面某种程度上已严重影响了学生科技知识的获得和科技能力的增长。
二、改善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现状的具体途径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
造成目前我国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现状的首要原因是对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因此,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提高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的关键。首先,要教育人们养成正确的人才观、全面发展观,注重对子女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教育行政领导、学校领导及教师对“科教兴国”的认识,必须明确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是关系到“科教兴国”的大计,必须克服科技活动不是主科,有条件就上,没条件就少上或不上的错误思想。其次,切实加强对科技教育的管理和评估,建立奖励、考核机制。将科技辅导员辅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列入考核范围:把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取得的成果记入学生档案,作为评定学生成绩、评优的一个依据。
我们要营造一个倡导科技的社会环境,鼓励青少年加强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首先,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建立健全各种培养、使用和奖励科技人才的机制和政策,完善与多种所有制相适应的科技人才管理机制,建立与现行分配制度相匹配的科技人才 经济利益激励机制,广辟渠道,促进科技知识、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形成开拓进取的舆论环境,营造民主的学术环境,提供良好高效的工作环境,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他们才能,以此来激发广大青少年学习科技的热情。其次,加大科普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备种组织、传播媒介不断向社会大力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并逐步实现科普教育的大众化、正规化、系统化和多样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学,使广大群众了解、认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作用,感受到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严峻挑战的巨大压力,形成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良好环境和社会风气,使青少年耳濡目染,从小就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新的科技教育课程结构。
为促进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首先要改善教学模式。要着力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讨论模式、探索模式和研讨模式,注重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多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把教学方法从传统的灌输式变向交流式、疏导式。其次,要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大力改革应试教育模式下片面地用考试分数、单纯地用升学率来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教育评价机制,要突出科技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能力使基础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最终转向真正的素质教育。同时,在保证普及义务教育的质量外。还应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和加强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多、质量优的青年队伍。
优化科技教育的学科课程,是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关键。要完善科技教育大纲,编印科学规范的科技教育教材,学校要正式设立“科学”、“技术”等专门科技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科技知识的传授与科学方法、科技能力和科技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不仅传授科技知识,也注重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精神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习惯和科技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形成良好的观察、思维和实践的习惯,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科学能力。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科技技能和科技思想品质,采取措施,切实保证理工科的实验和实习的时间,使学生科技技能的训练和科学品质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科技活动
各级教育、科技部门要不断拓宽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开展广泛多样科技实践活动,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探求科学奥妙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怕困难、挫折的科学精神和作风。各级科协要主动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组织科技专家定期为学校举办科学知识讲座,指导和辅导中小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科技夏令营。有关科研机构和科技活动场地要为青少年开展科技活动提供条件,向青少年免费开实验室等实践场地。教育教学部门要结合学科教学和每个学生的爱好特长,组成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建立科技辅导站,指导学生进行科技设计和科技试验,组织学生深入到工厂、社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尽可能地让学生尝试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多渠道融资,充分利用社会科教资源
要提高我国教师的科技素质,首先要重视对现有科技教师进行岗位培训,不断地提高他们科技素质水平和实施科技教育的能力。在培训目标上,要使教师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及技术应用科学知识。在培训内容上,要把科学精神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以确保教师确立正确的科学观。在培训方法上,要改革被动的,灌输式和式的陈旧方法,而代之以新型的,能有效培养与提高教师实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的科技素质。再者,还应鼓励教师开展广泛的科学研究,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组,对科技教育进行专题性的、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优秀的科研成果指导科技教育实践。
在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资源方面,要坚持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原则。
第一,政府作为投资的主体,首先要建立持续、稳定的科技资金投入机制,保证科技经费较稳定的增长速度,使科技投入步入一个持续、稳定的轨道。其次,要树立“教育是最佳投资”的观点,政府部门要从政策上、资金上像保证经济建设任务一样,确保基本教育事业经费的投入。
第二,鼓励社会各界为青少年科技教育募捐资金,根据市场经济“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原则,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第三,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积极动员社会单位,提供各自所有的设施、场地作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苏肖:《谈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年第4期。
[2]张翠花:《科技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太原科技》,2003年第3期。
[3]龚萱:《创新视野下的大学生科技价值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期。
[4]余翔:《高中与中师生科学素养发展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5]刘文军:
《科学普及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及对策思考》,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