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模具设计论文 模具设计论文【汇集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156508

【导言】此例“模具设计论文 模具设计论文【汇集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模具设计论文【第一篇】

手机翻盖通过转轴实现,转轴孔与模具的脱模方向垂直,其成型必须进行侧面抽芯,由于此处位置狭小,结构上受到种种限制,脱模较为困难。合理的侧抽芯机构设计应在使转轴孔可以顺利抽芯脱出并保证塑件成型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模具结构,降低加工难度,便于日后的注射生产和模具维护脱模[4]。在总结同类产品模具设计经验的基础上,考虑采用斜导柱驱动的定模滑块内侧抽芯机构来成型转轴孔并完成脱模,由2个滑块分别成型相对的转轴孔,中间共用1个楔紧块,如图3所示。开模时,由于橡胶型面分型,楔紧块21由2个M6×12的沉头螺钉固定在面板上,而滑块6、滑块18和压条33、34随A板19往动模侧移动,开模力通过斜导柱4作用在滑块上,迫使滑块6、滑块18分别沿着楔紧块的2个斜面以及压条和模板形成的导滑槽往内往下运动,直到小拉杆23限位A板,从而完成转轴孔的侧抽芯过程。

2搭扣的侧抽芯设计

该手机外壳共有7个内扣,采用斜顶机构成型并脱模。斜顶也叫斜销、斜方,是利用顶针板顶出的垂直运动转换成水平运动以处理制品内部倒扣的机构,主要由斜顶本体和固定部分组成。斜顶角度、针板顶出行程和倒扣水平脱模距离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斜顶角度和顶针板顶出行程的确定应以保证倒扣水平脱模为依据。模具成型零部件结构如图5所示,其中内凹搭扣的斜顶1如图6所示。由于斜顶较小,斜顶单边开槽单边导滑。手机外壳共有外侧搭扣5个,加上外侧转轴孔均须滑块外侧抽芯机构成型。搭扣的侧抽芯排布如图7所示,共设有3个动模滑块机构。由于扣位尺寸较小,采用滑块镶针成型方便加工和维修,用螺钉将滑块镶针固定在滑块上。

3顶针和模仁设计

手机外壳底面筋位骨位窄细并纵横交错,适合用扁顶针。顶针和斜顶的分布集中于手机外壳边缘处,为了便于型芯模仁的加工、装配与维修,采用镶块式的组合式型芯模仁,如图8所示。这样既能简化加工过程,缩短加工时间,又有利于排气。

4模具整体设计

手机外壳模具整体成型零部件结构如图5所示,2D总装图如图3(a)所示。高温熔体注射入型腔后,经过保压冷却,模具首先在A分型面分模,取出浇注系统废料并完成2个内侧转轴孔定模滑块的侧抽芯,由图3(a)中小拉杆23限制分模距离。接着模具在B分型面分模,完成图5中滑块3、滑块4、滑块5动模滑块的侧抽芯,由图3(a)中固定在面板上的限位板32和限位螺钉31控制分型距离后,顶出机构顶针和斜顶开始动作,完成内扣的侧抽芯并将产品推离型芯完成脱模过程。合模时,顶出机构由复位杆10和弹簧复位。

5结语

模具设计论文范文【第二篇】

本文主要是针对模具在板材成型加工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板材成型并不是片面的只是平面板材,常见的薄壁型材例如管装型材都是属于板材加工的范畴的,板材成型具有十分悠久的发展史,它的发展是同各个行业的制造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像汽车、航空以及航天等重要的领域会包括着大量的板材加工零部件,这些行业的不断发展促使的板材成型的技术要不断惊醒提升和改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汽车行业的产量要求不断提高,对质量的要求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在航空航天领域也要保持在国际领先的地位,因此,对板材成型的技术需求愈加强烈,这就促使了这一技术不得不向前创新与发展,传统的板材成型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够继续满足这些行业的迫切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板材成型技术的发展也寻找到了契机,那就是与计算机技术相互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模具的自动化技术因此也就应运而生,在板材成型领域也的确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模具设计自动化发展趋势

CAD/CAM/CAE等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出现的,并且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得到了普遍的应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各个国家的经济逐渐融为一体,模具行业作为工业的一个基础支撑行业必然会朝着自动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工业领域中起到其自身的重要作用,随着各个国家的工业发展联系更加紧密,模具行业不单单只是局限的某个国家,大多数情况下是需要多国外某些行业提供先进的模具产品,这不仅对模具的设计水平、制造质量以及制造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还推动着模具的自动化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当前,模具的自动化发展趋势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下面分别进行详细的研究。

模具产品发展将大型化、精密化

随着模具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模具的产品也出现了两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也就是模具的大型化发展与精密化发展,所谓大型化发展并不是指单个模具的尺寸逐渐变大,而是指将多个零件的模具集中到一个模具上进行生产,也就是一个模具往往会有多个模具腔,这样就可以提高零件的生产效率,模具的精密化与模具的大型化并不是冲突的,它是与零件的微型化有着一定的关系的,模具的精密化主要是为了提高产品的

模具标准件的应用将日渐广泛

模具的自动化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高模具的制造效率,传统的模具制造行业对于每个新的产品都要单独设计模具然后再去加工,加工过程中还要对模具的质量进行监测,这样大大降低了效率,模具标准件的出现可以使得一部分模具不用再去重新设计,通过将某些模具的组成部分设计成标准化的模块并制定出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对于模具的自动化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模具设计制造中将全面推广CAD/CAM/CAE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并应用到模具领域,模具设计的开始出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各种先进技术包括CAE、CAD、CAM以及CNC都被应用到模具的设计和制造,目前许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软件在模具的设计过程中可以直接对模具的加工过程生成完成并且可靠的数控加工程序,不仅提高了模具加工的效率,而且提高了模具加工的质量。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CAD/CAM/CAE等相关领域的应用软件成本也开始逐年降低,从而降低了许多中小型企业的门槛,这几项技术作为模具自动化发展技术的里程碑,推动了模具发展质的飞跃。

3模具设计的自动化

模具设计的自动化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生产模具的过程,通过CAD软件对模具进行设计的周期中,可以不断对所设计的模具进行质量上的改进,找出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修正,对于实际中应用的模具对其进行信息的完整收集然后将其体现在CAD模型之中,并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文件的共享从而几种多名设计人才的智慧对设计的模具进行改进,最后可以生成模具的生产文件,实现整个模具设计到制造的自动化过程。

输入产品模型,生成高质量实体模型

在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自动化过程中,模具的产品模型输入是最为基础的一个步骤,只有得到十分完整的实体模型才可以保证整个模具设计过程的可靠性,然而当前的状况就是常用的一些造型软件虽然在造型方面具有很好的使用功能,但是在进行数据交互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在进行数据交互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就是曲面部分,很容易出现数据丢失的现象,因此在进行数据交互的过程中就需要对导入的产品模型进行相应的处理过程,处理过程大多数情况是针对的造型公差,当造型间隙相对公差较大的情况下常常采用的造型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称为愈合处理,另一种方法是公差处理模型,前一种方法的应用比较受限,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可以用该方法进行处理,后一种方法是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较多并且最终效果也比较好的处理方法,因此常常采用该方法。

完备产品模型

在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自动化过程中,模具的产品模型的完备是模具厂家需要完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之所以还需要对设计好的模型进行完备是因为许多模型在设计的过程中是不需要将整个模型完整地绘制出来的,有时候仅仅给出模具的一个简单的外观,而内部的结构则需要模具的厂家进行细化,这种情况在汽车行业比较普遍出现,就算设计人员最终给出的产品的模型是完整的,模具厂家也需要完成另一部分工作,那就是将模具进行分离,也就是分为型芯和型腔两个部分,只有这样设计出的模具才能够进行使用,因此,不管设计人员最终给出的产品的模型是不是完整的,该模型都需要进行不得处理,也就是模型的完备。

产生模具

在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自动化过程中,模具的产生是在产品模型完备以后需要进行的下一个步骤,在模具的产生过程又可以细化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就是型芯和型腔的产生,这是模具的主要部分,另一部分就是模架等附件,又可以称之为模具的辅助部分,很多模具设计的人员希望通过实体造型的CAD应用软件来完成这项工作,然后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不能够完成的,这是因为模具产生设计过程中应用到最多的就是曲面造型这一功能,而这些现有的应用软件往往很难达到使用的要求。

加工准备

模具加工前的准备是在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自动化过程最后一个关键步骤,这一步骤同样十分关键,它既涉及到模具的设计,也涉及到模具的制造,整个模具的生产过程并不是单一的切削就可以完成的,有时候还需要特殊的加工方式来进行配合,最常见的就是放电加工,对于需要切削加工的表面需要选择对应的刀具来进行加工,而对于需要放电加工的表面就比较复杂,首先需要对放电加工的部分设计对应的电极模型,这一步骤有时候会占据整个模具设计的大部分时间,而电极模型的设计原理就是对需要进行加工的部分进行求逆的过程。

板材成型模具设计

自动化的模具设计时可以遵循上面阐述的四个步骤,此外还需要得到一些材料的特性参数、与模具相关的边界条件以及速度均方差的计算方法等等。其中,vi是考察截面上i节点处的流动速度,v是所有考察节点的平均速度,n是考察节点总数。

4结论

模具设计论文【第三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在生产模具的过程中广泛应用CAD/CAM技术,通常情况下在以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研究,然后进行生产决策,之后生产计划下达开始操作手段,紧接着开发设计模具的工作人员使用模CAD工作站,对模具设计中的分析、造型、计算以及绘制工程图等工作进行完成,而且评价产品性能在设计阶段就可以进行,设计者从繁重的绘图中可以得到解脱,可以在创造性的工作上应用更多的时间。

2CAM过程

集成制造CAD/CAM技术

建立单一的图形数据库是模具CAD/CAM系统的集成重点,在CAD、CAM各单元间获得自动转换与传递数据,使CAM阶段能对CAD阶段的三维图形完全吸收,降低了中间建模的误差和时间;利用计算机反复优化和修改温度在模具工作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在模具中的模具结构、性能以及塑料液体流动、加工精度情况等,在正式生产前查找问题、发现问题,使制模时间大大减少,模具加工精度大大提高。模具集成制造运行图见图1,采用CAD/CAM软件具备详细设计、基础设计、概念设计等功能,面向的对象是参数化造型和统一数据库,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发展模具的集成制造技术。

模具高速加工应用CAD/CAM

Salomon于60多年前提出高速加工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了高速加工技术。刀具直径与主轴速度对高速加工产生很大作用,刀具寿命、所切削的材料及加工工艺等对还高速加工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来讲,达40000r/min以上主轴速度可加工小型模具细节结构,而称12000r/min以上的主轴加工速度为高速加工,通常可加工大型汽车覆盖件模具。高速加工相比于传统模具的加工方式,其优点为:模具加工工序简化;模具表面的质量加强;模具加工的速度提高;利于模具修复。因高速加工与传统加工存在区别,高速加工的加工工艺要求比较特殊,所有的工艺过程都包含于数控加工的数控指令,所以,应用CAM系统在高速加工的系统中对其相应的特殊要求必须满足:具有全程自动刀柄干涉检查和自动防过切处理能力;CAM系统的计算编程速度必须很快;优化处理进给率功能;模具高速加工改变编程方式与要求编程人员;具有丰富的、与高速加工要求符合的加工策略。

生产过程管理应用CAD/CAM

基本由个人计算机和小型计算机终端组成CAD/CAM系统的应用网络,在整个生产过程中FMS管理系统软件可实施跟踪管理。如外购件的采购状况、流转零件状况、加工进度、加工品质、收货状况等都能够掌握。通过对这种软件的应用可以节省劳动力,帮助进行适当的外购物品时机选择。完善的材料清单生成,就是在库存管理中使所有加工状况信息全部进入。然后以加工工艺路线为依据实施加工。停工待料的时间、机床运转时间的数据及操作人员加工工时都可以通过该系统逐日提供。这样不仅能够减少机床空耗的时间,还能计算出实际的生产成本,以此实现生产成本减少的目的。

模具检测应用CAD/CAM

可移动式三坐标测量仪在传统模具加工中的作用与三坐标测量仪在配合CAD/CAM系统进行检验中的作用有很大区别。CAD/CAM系统测量空间在3250×2090×1370mm中,三标测量仪的任何一点都为精度定位,可达40t测量塑料模或冲模的零件质量。测量仪的测量精度如何保持最好的效果,应将它放在一个独立的机房中,与外界环境隔绝,保持室温20℃。为了避免振动影响测量结果,安装三坐标测量仪应在质量为100t的由气垫支承的混凝土底座上。三坐标测量仪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可以最终检验模具品质,也可以在加工过程实施检测,也就是中间检验各道加工工序,从而掌握所需的几何形状如何更精确地加工。在对模具实施检验的过程中,零件的各部位需以较密的轨迹进行检测。通常情况下检验每一副模具需两次,在冲压加工之前一次、之后一次。检验的过程中,上、下模型腔的对合状况应通过理论计算厚度方式测量,从而了解CAD设计数据精度的具体情况。

提高模具精度应用CAD/CAM

引入CAD/CAM系统实施模具制造,对于冲压模具来讲,提高了加工精度,而主模型和靠模不必再使用。如公差加工具有很严的要求,且磨削主要型腔面后需要的模具需手工抛光,具有良好效果的是用CAD数据加工,远胜于靠模和主模型的效果,其根本差距就是加强了控制尺寸。一般情况下模具的主要型腔表面是用CAD数据精确地加工出来的,然后把主要型腔面与其他零件一起配合加工。现阶段模具工程师可以利用各种CAD/CAM软件生成CNC机床的刀具轨迹和实施模具设计,并且还能够提供用于模具的热性能分析和铸造品质改进的有限元分析。

3结语

模具设计论文范文【第四篇】

高职教育中大力倡导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就是要将工作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基于生产、实务、流程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项目教学模式立足岗位要求,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行动化的学习� 项目教学作为一种新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在把握高职教育本质内涵,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符合国情等方面,正是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思想精髓,代表了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值得探索和推广。项目教学是一种开放的学习策略,它鼓励以学习者为主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对开放式的问题寻求解答,依据搜寻、发现来积累规则,提出方案和计划,搜集和分析信息,从其中理出头绪并制作产品以解决问题。项目教学的推广程度很大程度上代表着高职教学的教学水平。

2模具相关企业需求与人才能力评估调研

几个月前,为了更详细地了解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及需求,我们对学校周边相关企业进行了走访或问卷调查,发出8份问卷,走访了9家单位,经分析整理,罗列出了用人单位对我院模具专业毕业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的总体评价和要求。从用人单位对模具专业毕业生能力评价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比较强,这与专业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密切相关,课堂改变了原有的理论知识灌输的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注重实践,注重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专业知识,这样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也证明了教学改革取得的明显成效。另一方面,调研结果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突出的一点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面相对狭窄。经过专业组的讨论与分析,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我们对项目教学法认识的还不够,把握和运用的还不好,导致在某些时候只是重视了项目教学法的形式,忽略了其内涵。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专业组进行了深入地专项交流讨论,以邓小平的一句话作为讨论结果: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在目前的形式下,不管什么方法,必须让学生学的愉快,学有长进,但始终要坚持走项目教学的路线。接下来,我将以本校模具专业的《型腔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来简单表达一下我对项目教学及教学方法的想法。

3《型腔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考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才需求问题不断涌现,作为教学工作者,不可避免地要努力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这些年来,教育部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指定教材等更多地采用了项目模块,学习目标、工作任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都非常的清晰。项目教学看似使得教学更简单化,学生看完教材便能完成任务,但如果不能很好地基于项目进行拓展学习便达不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标准。笔者是一名高职教师,走访过很多企业,对企业招人难、学生择业难的现象深有感触。对于模具专业设计类课程的实际情况,我将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1)企业岗位对学生的岗位技能综合性要求较高;生产的快速性与灵活性使得给与初步入企业一线的学生的适应时间大大缩短;同时企业需要员工具备有独立工作能力和一定的开拓精神,这使得模具专业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需求。(2)模具种类很多,比如冲压模、塑料模、压铸模等,如果都设置课程,课时会比较紧张,而企业需要的是“专一通百”的能力。学生要有好的学习方法,能触类旁通。(3)单纯的项目引入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无法使学生的技能符合职业的需求。

4《型腔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我们课程组邀请了相关企业专家参与了我们的课程建设讨论,最终对本课程的课程设置思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达成了共识。课程设置与设计思路:以多个核心岗位为支撑,以成形工艺分析和模具设计这个工作过程为课程目标,通过多种工艺的学习与比较,让学生获得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型腔类模具的模具结构和成型工艺。教学方法:多启发学生去归纳和比较,多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努力解释现象。为方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接受,我们也进行了教学设计的更新,大体上是:从模具共性(模架)认识到特性(成型件)设计;从结构认识到工艺分析;从看懂案例到模仿设计;从草图绘制到尺寸设计等等。高职高专的模具教材非常多,但能够符合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思路的教材我们没有发现,所以我们自己着手开发了《型腔模具设计》的校本教材。《型腔模具设计》校本教材共分为5个项目。第一个项目从模架及其工作原理入手,让学生认识并熟悉型腔模具;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项目都是模具设计实例,在实例之后附有跟本项目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校本教材的最后整理了一些较为典型的型腔模具图,供学生模仿设计时分析和参考。通过型腔模具的教学过程,学生对各类型腔模具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加上以前学习过冲压模具的相关知识,在毕业设计教学实施前,学生不仅积累了许多模具类知识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基本具备了能根据不同零件的用途选择不同成形方法的能力。在型腔模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项目教学”,如注塑模具设计;有“专题讲解”,如挤压工艺与模具;有“知识讲授”,如模架认识与分类。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又有专项的内容讲授,如其他塑料成型工艺、推出机构的分类等等。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我们的思路非常清晰,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让模具专业的学生能更多地掌握模具知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材料成形视野更开阔。学生的反馈是一种鼓励,学生所出的成果是实证。我们从学生的反馈中了解实际情况,不断改进,目前的课程教学满意度还是非常令人欣慰的。每次,学生上交漂亮的模具图和工艺说明书时,总能看见他们灿烂的笑容。

5小结

模具设计论文【第五篇】

进料箱的结构

进料箱、进料管及软布套管共同组成了进料装置。其中进料管被安装在机架上,通过软布套管联接到进料。在进料管的内部,有1个偏心锥形圆筒,该锥形圆筒的作用就是改变物料落点位置,并且引导物料准确落入进料箱的中心。进料箱是被安装在装置中的筛体上,当筛体开始振动,进料箱随之振动,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喂料的均匀性。固定在进料箱内有一个分料板,其中部会垂直箱壁,分料板的两侧略朝下倾斜,分料板中间有匀料闸门,可调整伸缩,以保证物料均匀分布在筛面宽度。进料箱与机架之间的联接为刚性联接,这样可以保证抽查筛格,同时进料箱也可以自由的拆卸与翻转。

出料箱的结构

螺栓与筛体联接在一起是出料箱的特点之一,主要包括大杂出料口、粮食出料口、机箱、及小杂出料口,通过焊接,不同的出料口结构都可以与出料箱机箱联接,不同的出料口和筛体之间都存在着密封装置。出料箱结构通过筛面筛出的大杂项经过大杂出料口输出到一旁的机箱,上筛面与下筛面之间的物料经过物料输出口后直接输出,而小杂项通过下筛面选出,并通过小杂出料口输出。机器在使用之前,需要检查其严密情况,保证设备不存在泄漏情况,以保证各个出料口之间不会发生混合的可能。

机架

采用分离式设计是该振动筛的特点之一,同时横梁和底座的支撑采用分开设计,支撑横梁与底座之间使用可调式螺栓联接,这样的好处是横梁可以上下移动,因此保证了筛体调节角度在0~12°。不同角度的调节可以满足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的筛选要求。该方案的优点是实用性强,并且制作简单,运输方便。物料输入和进料机构联接的设备是移动架。螺栓进行联接是料筒盘和进料筒之间的主要联接方式,物料也可以经过管道直接进入物料筒。料筒盘可以直接在支架的横梁上进行焊接。上支架的组成部分包括了加强板、料筒盘、封板。移动架和支撑架之间是刚性联接,这是由支撑板和螺栓完成的。在设备开始运转之前,要保证移动架支撑架的联接紧密,这样才能保证物料准确进入进料箱。

驱动电机的设计

驱动电机的驱动设置一般都选择在筛体两侧,并且要保证筛体重心的位置重合。在4只螺栓的固定下,电机安装在圆盘上,当圆盘的固定螺栓被松开时,电机和圆盘将同时绕着中心轴旋转,以至于改变电机安装角度,实现调节振动角,振动角在0~45°可调节。

2模具设计

在模具的设计过程中,以下现象需要考虑到,有模具头部的成形,在球形顶端的飞边、打偏等现象。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到限位工件、出料自动等来自各个方面的多因素。各个部件的关系如下:上锻模被安装固定在了工作头的主轴孔中,下锻模被安装固定在定位模具中,压板紧紧压住下锻模,工作台与压板在工作台的T形槽的作用下,由联接螺栓被紧密联接在一起。工作台和定位模具为了提高定位与定心的精确度,选择了比较小的间隙进行配合。模具中存在着顶芯,机床底座的下面存在着模具底座,在连杆和工作头的作用下联接为一个整体。设计的模具的工作原理如下:模具被固定在指定位置后,把加热后的材料放在下锻模里面,上锻模在工作头的带动下,压在了下锻模上,模具底座在联接杆的作用下随之往下,顶芯因此落到了定位模具的下边。顶端的部分刚好比下锻模的底部高出部分,可以支住工件。等工件加工完毕,工作头将会随之升起,并带动上锻模和模具随之升起,在顶芯的作用下,模具底座的柱销也因此被顶出模具。

3设计时注意的问题

(1)下锻模下锻模在实际作业时受到的压力非常大,因此若强度方面没达到标准,很容易因此而断裂。所以在实际选用特殊材料,并且加热处理,满足强度方面要求。下锻模的台阶过渡时选择了大圆弧过渡。(2)定位模具为了在实际作业中避免锻压工件偏倒现象,为此特别设计一个定位模具,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保证上锻模与下锻模的同心度;②对顶芯的支撑作用,对工件的定位作用;③若顶芯上升的话,将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3)顶芯上锻模通过工件对顶芯施加锻压压力,同时,为了保证下锻模和定位模具能够在允许范围内正常滑行,那么一定不能存在形变,所以也需要选择特殊材料,并进行热处理。

4结语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156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