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整理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9篇)
目录
1.让就业“春风”吹暖千家万户
2.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3.促进就业更有力度温度
4.用心用情做实做细就业服务
5.让新就业群体凝聚在党旗下
6.答好“就业大考”
7.打好促进就业“组合拳”
8.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9.让青年实现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
让就业“春风”吹暖千家万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是高频词之一。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每年全国两会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它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饭碗”端稳了,日子才能安定、踏实、有奔头,就业稳住了,发展才能从容、坚定、有底气。要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呵护民生之举,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推动“稳就业”到“好就业”,再向“就好业”转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要落实完善政策支持,大力推动就业方式更多元、空间更广阔、结构更优化。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通过深入挖掘一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等项目岗位,推介一批本地劳务品牌项目,精选推送一批创业项目,设立一批低门槛有保障的爱心岗位,开发一批城乡公益性岗位,让政策找到人,将岗位送上门。发展养老、托幼、健康等需求旺盛的城市服务业,发展夜间经济,通过平台经济实现大规模岗位创造,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提升灵活就业者与岗位匹配效率。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在政策、服务、金融等关键环节下功夫,构建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让企业与劳动者双向奔赴、相互成就,共同沐浴“春风”。
服务无止境,枝叶总关情。春节假期后,正值务工人员返岗就业的高峰期,要用心用力做好返岗服务,助力更多务工人员顺利返岗就业,真正畅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通过开展“精准推送、上门服务、网络推荐”“点对点宣岗、面对面送岗、一对一荐岗”等组合发力的公共服务套餐,为外出务工人员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着力提升就业岗位推送的精准性,畅通就业渠道。强化就业保障,及时开展劳务协作对接,开展就业困难人员“一对一”帮扶,组织专员入企服务保障重点企业用工;针对务工人员“出行难”“就业难”问题,提供“一站式”直达输送服务,帮助务工人员安全、便捷返岗就业;对有集中出行需求的提供包车、专列、包机支持,让务工人员出家门就上车门、下车门就进厂门,努力做到输出地与输入地无缝对接,确保实现稳定转移就业。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x月xx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xx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揭示了就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彰显了党中央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有效应对各种压力挑战,推动我国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关注就业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就业工作并提出具体要求。国务院出台了《“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等专门文件。特别是近年来面对重大自然灾害、中美经贸摩擦、新冠疫情等冲击影响,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组合拳,把就业放在“六稳”、“六保”的首位,实现了就业局势总体稳定。新时代以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xxxx万人,农民工总量增至x.xx亿人以上,技能劳动者总量已超x亿人,在xx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就业规模显著扩大,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积累了许多经验。习近平总书记用“八个坚持”作出概括:“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坚持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坚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坚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些经验十分宝贵,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必须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当前,随着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和增强,稳就业、促就业等一揽子政策落地落细发挥合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大量新行业新岗位,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持续完善,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我国就业基础不断稳固,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同时要看到,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就业总量压力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就业领域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就业问题、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作出重要部署,要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要求“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在这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做好当前就业工作,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一目标任务,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解决好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这一结构性就业矛盾,从破解“有活没人干”入手,解决“有人没活干”的问题;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做好退役军人、妇女等群体就业工作;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加强市场监管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机制,增强工作合力。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根本举措。新时代新征程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促进就业更有力度温度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今年全国两会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更积极的就业目标,体现了对民生的高度关切,传递出更大力度稳就业、强信心的信号。但就业领域一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必须把解决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打好政策“组合拳”。政策有力,就业才更有力度。在过去的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稳岗返还政策持续实施,吸纳就业补贴延续拓展,形成了稳岗扩就业的系统性、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要继续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打出稳就业政策“组合拳”,加强政策激励,充分释放政策红利,稳定就业存量、扩大就业增量,为劳动者铺就奋斗出彩之路,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做大就业“蓄水池”。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这为就业长期稳定创造了良好条件。要畅通部门之间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渠道,建立健全用工保障、政策落实等工作台账,按规定落实好减税降费、稳岗返还、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惠企政策,为企业在发展上解忧、政策上解惑、帮扶上解渴,助力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要促进供需匹配、精准对接、针对性就业指导服务等一系列举措,促进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
优质服务暖人心。从包车、包机、包专列返岗到跨省招聘、劳务协作,“春风行动”等稳就业措施为劳动者送上暖心服务。当前,还存在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需要我们提供更好更多的就业服务。要利用市场化配置手段,建设各类产业园和零工市场,搭好供需桥梁,使劳动者有平台、有途径、有渠道就业。要打造“一站式”“不打烊”服务,优化就业创业环境。要因地制宜建立大学生见习实习实训基地,充分保障高校毕业生稳岗就业。要加大“劳动者驿站”、新就业形态法律服务中心等公益服务阵地建设,完善用工指导、争议处理等综合维权保障机制,推动新业态新职业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今年以来,人社部门全力以赴促就业保就业,集中精力抓政策供给,大规模组织政策宣传、举办招聘活动、开展技能培训,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稳中有增。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离校季,还有一些没有落实就业工作。要以实施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为抓手,加力冲刺、加密服务,凝心聚力打好就业攻坚战,以精准有效、温暖贴心的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
公共服务是促进就业的有力保障。服务早一天到位,未就业毕业生就多一分信心与安心、少一些焦虑和压力。要集中力量、集中人员,强化信息沟通、实名服务、政策落实,确保就业服务不断档不断线。摸清帮扶对象是精准服务的基本前提。要加快完成与教育部门数据交接上传,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主动协调,保质保量按时上传;要畅通求助通道,及时梳理摸排求职登记小程序、失业登记平台涉及人员,做实基础台账,锁定服务对象。做好实名服务是基础所在。要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用好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力量,通过“大数据+铁脚板”,把情况搞清、需求摸准,分类提供就业服务,确保未就业毕业生xxx%联系、xxx%落实“xxxx”服务。
招聘服务是拓展就业渠道的关键之举。要加力岗位信息收集,顺应产业升级趋势和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所需,加大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岗位收集力度,扩大现代服务业、城乡社区、医疗卫生等岗位供给。要加密招聘活动组织,唱响“职引未来”,组织好百日千万、城市联合招聘等专项活动,确保周周有活动,时时有岗位,保持市场热度。要精准投放岗位资源,岗位内容要提高针对性、有效性,岗位投放、招聘活动要向三四线城市和城乡基层延伸。国内外实践证明,就业见习是缓解青年就业结构性矛盾、帮助他们转变观念的重要抓手。要实施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动员各方力量,抓好宣传发动,特别是围绕骨干企业、特色产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加科研类、技术类、管理类岗位数量,增强见习吸引力。
一人就业,全家幸福。困难帮扶是就业服务的重中之重。要聚焦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和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坚持“一人一策”“一人一档”,组织党员干部、服务机构结对帮扶。对确实难以市场就业的,运用公益性岗位给予兜底保障。密切关注农村大学生和长期失业青年就业问题,提供针对性强的岗位信息、实践指导和岗位指导,帮助他们走出家门、早日就业、融入社会。同时,要强化公平公正权益保障,加强劳动就业政策法规宣传,规范企业的招聘行为,整治虚假招聘、就业歧视等违法行为。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营造良好环境,促进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强化数字赋能,拓展服务阵地。新生代青年获取信息的来源是网络平台,闲暇时间以线上娱乐为主。要顺应青年特点,通过数字赋能改进服务手段,把服务阵地向线上拓展,打破时间和地域局限,实现就业服务“触屏可及”,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要加快就业服务数字化转型,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通过业务联动、数据共享、实名管理,精准落实政策、科学服务决策、主动防控风险,打造“拿数据说话、靠数据分析、用数据决策、依数据执行”的服务模式。要夯实线下服务根基,“大数据+铁脚板”相结合,健全主动联系、按需服务、定期回访机制,特别是对那些长期沉淀的失业青年,要通过面对面的优质服务,传递温暖、提振信心,鼓励他们在创新创业的奋斗人生中出彩圆梦。
让新就业群体凝聚在党旗下
近年来,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加速发展,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大批涌现,成为基层党建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关注新业态发展,坚持网上网下结合,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新征程上,各级党组织须积极适应新形势、探索新方法,聚合力、增动力、激活力,努力把新就业群体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组织聚“新”,变“单打独斗”为“众人拾柴”。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抓好新就业群体党建,根本前提在于明晰党建工作“谁负责”、党组织“怎么建”、作用“如何发挥”。要聚焦“统得起、管得住”,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行业主管部门指导推动、所属镇街兜底管理、平台企业具体实施的党建工作格局,全面压实“管行业就管党建、管平台就管人群”主体责任,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贯通、多方联动的“动力主轴”。要着眼“底数清、情况明”,坚持行业自查、社区排查、系统联查协同发力,全面摸清新就业群体党员数量,通过组织联建、队伍联抓、活动联办等方式,推动党的组织建设和党的工作全面覆盖,用“铁打的组织”兜住“流动的党员”。同时,针对不具备组建条件的,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助企服务员等方式,切实将党的工作延伸到第一线。
服务惠“新”,变“无处落脚”为“处处有家”。将心比心才能换来真心。新就业群体既是服务居民群众、助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者、共享者。针对新就业群体区域流动性强、不确定因素多、工作生活不规律等特点,要坚持“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从“累了能歇脚”“饿了能就餐”“想学能培训”等方面进行诉求回应、帮助问题解决。探索暖“新”驿站建设模式,推动党群服务中心、爱心商户、营业网点等阵地共建共用共享,打造“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急可如厕、伤可用药”温馨家园。深化党建联建共建,最大限度调动社会资源力量,通过举办“假期托管班”“技能培训课”等方式,用心用情解决新就业群体子女无人看管、缺少一技之长等“关键小事”,切实做到新就业群体难处在哪里,党组织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机制暖“新”,变“服务对象”为“治理力量”。党建引领靠组织,党员形象看行动。作为城市基层治理的新生力量,更好调动新就业群体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其服务“大民生”、融入“大治理”、发挥“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要推行积分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移动探头”“先锋前哨”作用,利用活动区域广、接触人群多、信息渠道畅等优势,探索设置“流动网格员”“红色信息员”“先锋骑手”等志愿服务岗位,常态化收集社情民意、进行政策宣传,更好地融入基层治理。要持续放大示范效应,选树宣传一批“最美外卖员”“最美快递人”“最美司机”等先进典型,纳入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等评选范畴,激发新就业群体学有目标、评有标尺、赶有方向,营造比学赶超、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全面提升新就业群体的职业获得感、城市融入感。
答好“就业大考”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期盼与福祉。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xxxx万人,促进他们就业成为稳就业重中之重,也是民之所盼。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实做细稳就业“绣花功”,让高校毕业生好就业、业好就、就好业。
疏通源头活水,稳住就业基本盘。就业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是个人和家庭的大事,也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要坚持问题导向,全力以赴稳就业,在蓄积源头活水上多下功夫、出实招,努力拓展就业岗位。要全心全意用好用活政策“百宝箱”,推动财政、社保等宏观政策与就业政策同频共振,千方百计开发岗位。做好政策性岗位招录,通过公务员招考、“三支一扶”、“特岗计划”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国企招聘、大学生征兵等工作,探索基层社区岗位,从源头上稳住就业基本盘,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整体稳定。
真诚为企纾困,扩大就业“蓄水池”。中小微企业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促就业的主力支撑,吸纳就业潜力大。就业岗位不可能凭空出现,若企业自身经营困难,难免降低用人意愿。要深入企业调研,倾听业主的声音,诚心诚意为企纾困。要舍得拿出真金白银,通过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手段,发放扩岗补助、就业补贴、社保补贴,提高中小微企业稳岗返还比例等务实举措,帮助企业挺过难关。要多给予企业“雪中送炭”的帮扶,减轻其成本、保障公共服务,不断扩大就业“蓄水池”。
架设数字桥梁,建好就业“高速路”。随着互联网的频繁运用,数字化也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更精准的服务。要善于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创新就业服务模式,用好“互联网+就业”智慧平台,通过线上跨越时空的招聘,网上的“找饭碗”,远程“云面试”等线连线服务,为高校毕业生建设就业“高速路”,以此强化供需对接。实践证明,无论是网上面试,还是键对键的供需对接,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新机遇、搭建新舞台、开创新路径。
助力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开设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程,通过“充电”让他们求职的信心更强、底气更足。多渠道、多形式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搭建校企供需对接平台,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机制,推动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真正做到用人单位需求在哪里,就业培训就跟到哪里,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本领。
打好促进就业“组合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做好就业工作是发展所需、社会所向,更是民生所盼。要提升政治站位,紧扣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个主题主线,依托新质生产力发展,打好就业工作“组合拳”。
就业工作并非单打独斗,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坚持“一盘棋”思维,树立“大就业”观,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向协同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体系,积极发挥就业领导协调机制作用,有效推动就业政策与各个方面政策协同联动,形成新的合力,为推动“稳就业”和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保驾护航。
把握新机遇,挖掘促就业潜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有利于直接创造大量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源附加值的岗位需求。推动就业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个重要机遇,着眼产业发展前沿,紧贴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健康经济、银发经济等就业领域,不断培育新业态,持续挖掘新岗位,释放新质生产力创造就业岗位潜力。
提档新服务,激发保就业活力。抓好就业工作,服务是重要一环。要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更有成效、更有价值的服务机制,不断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以深化就业服务机制改革为契机,推出全国统一的就业公共服务平台,迭代升级“家门口”就业服务模式,布局特色化、专业化零工市场,广泛开展各类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加快数智就业应用场景建设,通过数据运用、多跨协同、实名管理实现求职招聘一码办、职业培训一键办、创业服务一网办。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资源,就业技能素质直接影响生产力的标准,决定生产力的能级。要紧盯现代化产业体系所需的人力资源,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推动优质人力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所在的重点区域集中、重点企业集聚。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中共中央政治局x月xx日下午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总结了新时代就业工作取得的宝贵经验,对当前就业形势作出科学研判,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战略方向、主要方针和着力点,为各方进一步共同抓好就业这一最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提供了根本遵循。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分析当前形势,一方面,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另一方面,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也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新机遇。各方要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总结、丰富、发展以往的宝贵经验,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就业形势持续改善。
发展是应对就业问题的根本举措。当前和未来,我们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既要提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又要扩容,这包括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强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等等,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既要从需求端着手,也要在供给端发力,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当前,技术进步早已引发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深刻变革,重塑就业需求的新格局,特别是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已呈现出由低端劳动力向中高端劳动力延伸的趋势。我们要见微知著,及时做好相关研判,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解决好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这一结构性就业矛盾,从破解“有活没人干”入手,解决“有人没活干”的问题。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全社会一体联动、协同发力、重点突破。宏观上,要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具体实践中,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为广大青年拓宽就业渠道。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动相关部门连续推出五季“国聘行动”,和求职者同频共振,精准破解就业难题,成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求职应聘的重要渠道。五季“国聘行动”累计入驻企业已近x万家,收到简历xxxx余万份,提供职位超过xxx万个。
就业,一头连着市场主体、经济大局,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民生冷暖。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与社会各界全力以赴、久久为功,不断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切实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让青年实现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青年就业问题更是重中之重。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共青团xx省委近日印发了《促进青年就业行动方案》,将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青年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广大青年通过劳动奋斗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让青年群体实现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既需要青年群体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也需通过多方面改革举措,从根本上改善青年的就业环境,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政策支持和服务,不断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能就业,提振青年就业创业信心。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了青年群体的就业状况,而对经济发展形势的预判也极大影响着青年的就业选择。持续推动实现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结构均衡的高质量发展,增强市场主体的就业吸引力,从根本上提振青年就业创业信心。应当重点着力扩大地区核心产业规模,着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民营企业,在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开发更多适合青年群体的就业岗位。积极优化营商环境,通过税费减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政策手段,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通过市场主体的增加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好就业,拓展青年就业岗位。如今,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呼唤更多有想法、有能力的青年参与其中,而这正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用足用好各类政策性岗位,稳定扩大国有企业招聘,进一步深化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现有基层就业项目,强化物质保障,畅通基层青年职业发展路径,使参与相关项目的青年更具获得感、成就感,进而真正扎根基层。在城市基层治理中,要以服务居民为导向拓展青年就业岗位,如鼓励中专以上学历毕业生入职养老护理员,对符合条件的新入职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给予一次性入职奖励,实现改善民生和吸纳就业的双赢。
就好业,提高青年就业能力。日新月异的产业发展及其所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变化,要求必须加强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培育体系与市场需求相适配。重点培育建设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数字经济、通用航空、装配式建筑等一批省级重点产业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鼓励公共实训基地开发一批服务本地区支柱产业、重点行业企业、紧缺职业的技能培训项目,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及企业真实生产项目或典型生产案例引入实践教学过程,促进实践教学、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就业服务等功能集成化发展。此外,还要增强青年就业获得感,打破限制青年灵活就业的制度壁垒,加强执法监督,为劳动者筑牢法律后盾。
促进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把稳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真招实效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就一定能有力助推广大青年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