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党课讲课稿长征(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42478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党课讲课稿长征(8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党课讲稿长征1

同志们:

知史方能铭志,学史方能明智。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如今的2020年,这段历史让我们历历在目,并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和感情,因为这段历史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学习这部浩然的历史长卷,能够帮助我们从中获取感知更多前行力量,进而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奋发有为。下面,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回顾红色的历史年轮中,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拯救和发展壮大了中华民族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是一部奋斗史,也是一部苦难辉煌史,从苦难中创造辉煌,让我们广大党员认识到了新事物发展之初的艰难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强大生命力。

(一)中国共产党是在黑暗统治中应运而生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敲开了古老封闭满清王朝的大门,从此让中国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让中华民族蒙受屈辱,中国人民饱受磨难。正当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出现衰败、山河残破、饱受欺凌,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个“运”是指民族危亡之时,国家处于最黑暗之时,广大贫民百姓民不聊生,吃不饱穿不暖,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在没有任何指望的情况下,十三名有志青年为中华民族崛起,冲破各种障碍,凭借满腔热血、斗志大勇,走向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3号秘密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北京代表张国素、刘仁静;长沙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广州代表陈公博;留日学生代表周佛海。包惠僧受当时在广州的陈独秀派遣,也参加了会议。他们来自7个地方,代表着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也列席了会议。会议听取了各地党组织的报告,起草了党的纲领和决议。7月30日晚,会议遭到法租界巡捕房的搜查,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中共一大在代表少、局势乱的背景下召开,但它的成功预示着一个伟大的政党即将登上历史舞台。

(二)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中涅槃重生

1934年11月,在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付出了空前惨痛的代价,由从江西出发时的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仍按原定计划,继续向湘西前进。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行动企图,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部署了重兵。在此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根据当时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北去湘西会合红2、红6军团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渡过乌江,1月7日晨,红军先头部队进占黔北重镇遵义。截至此时,王明“左”倾错误统治全党已达4年之久,给党和红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还在中央苏区时,许多干部就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产生怀疑和不满,一些军团指挥员在作战电报、报告中提出批评意见,有些同志甚至同李德发生激烈的争论。这时,中央大部分领导人对于中央军事指挥的错误问题,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1935年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会上,毛泽东作了长篇发言,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并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今后在军事上应采取的方针。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周恩来为团长,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是在紧急的战争形势下召开的,集中地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些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取得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做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屡遭挫折的红军从此有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证!

(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不断壮大

1941年和1942年,是世界法西斯势力最为猖獗的时期,是中国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时期。在敌占区,日军以“清乡”为主,普遍建立汉奸政权,强化保甲制度,镇压人民的反日运动,进行奴化教育和政治欺骗,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在游击区,日军推行“蚕食”政策,大量修筑公路网、稠堡群、封锁沟、封锁墙和岗楼,制造“无人区”,以防止人民武装深入游击区和敌占区活动。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以“扫荡”为主,实行极其野蛮残忍的“三光”政策。在人民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处于下降阶段。从1941年到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兵力由50万减少到40万,干部损失很多;根据地面积缩小了1/6,人口也从1亿降到5千万;生产遭到破坏,财政经济和军民生活发生极大困难,没有任何外援。这时几乎弄到没有衣穿,没有油,没有菜,没有纸,战士没有鞋袜,伤病员没有医药,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境地。当时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宣称:华北的共产党军队败局已定。针对敌人进攻的新形势,1941年11月,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确定了敌后军民对敌斗争的方针是:坚持长期的、分散的游击战争,采取一切斗争方式与敌人周旋,节省与保存自己的实力,以待有利时机。终于在1945年迎来了战略反击,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中国共产党在全面解放中步入辉煌

1949年4月21日,也就是国民党南京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的第二天,毛泽东**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尚未解放的广大地区,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在第四野战军严密监视帝国主义动向的情况下,第二、第三野战军于21日凌晨,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敌人苦心经营了3个半月的长江防线。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政权——中华民国的彻底覆灭。5月3日解放杭州。27日攻占上海。第四野战军于5月14日,在武汉以东的团风、武穴间200余公里的地段上强渡长江,16、17两日,解放华中重镇武汉三镇。与此同时,华北各兵团于4月20日攻克太原。第一野战军于5月20日解放西安。接着,各路野战军分别向西北、西南、东南、中南等地进军,用战斗和和平两种方式迅速解决残余敌人。8月4日和平解放长沙。17日解放福州。26日解放兰州。9月19日和平解放绥远。25日和平解放新疆。到9月底,全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10月1日,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宣告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表明,中国其他各阶级的政党都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能建立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可以预料,建国以后的漫长历史还将进一步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二、从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进一步感恩我们伟大的党,是他带领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土改运动,把广大的土地分给农民,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理想,也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感和劳动积极性。

2023年微党课讲稿 党课简短100篇

党课讲稿长征2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组场景:泸定桥边、大渡河畔珍藏了他们英勇无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岭留下了他们坚毅执着的脚步;四出奇兵,赤水河记录着他们胜利后的笑容;三军会师,会宁载歌载舞恭贺他们创造人间神话。**年前,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年后,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又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呢?

今天,我们重温长征的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程,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长征精神,去传承去发扬长征精神,进而培育我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手中高擎着民族振兴的大旗,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蓝天。今天,我们面前虽然没有了雪山和草地,但前进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曲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伟大而艰巨的长征。进行新的长征,我们同样需要有坚定信念,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长征途中,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了强大敌人,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今天,步入新世纪的我们,是否还需要这种精神呢?轻歌曼舞的欢乐,鸟语花香的芳馨,相敬互爱的甜蜜,灯红酒绿的痴迷,艰苦的环境似乎已离我们悠然远去,然而,亲爱的朋友,你可曾想到,伴随着时光流逝的不仅仅是我们的青春,还有我们绚烂的向往和似锦的前程啊。

长征精神不可遗忘,长征路上,革命先辈以坚信不疑的定力战胜内忧外患,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以坚如磐石的合力同甘苦、共患难,这些壮怀激烈、惊天动地的革命历史深刻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坚守,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勿忘历史、薪火相传”。新时代,长征精神就是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就是不畏艰险、敢于担当、勇往直前的精神;就是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扎根人民、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既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克服艰难险阻、践行初心使命的力量源泉。作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部门,我们发改人更要认真学习、传承长征精神,依靠长征精神的强大力量扎实践行“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

“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今天的新长征正是当年红军长征的接续和发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勇担历史重任、弘扬长征精神,是实现最终奋斗目标的根本所在。我们要把长征精神融入具体工作中,要坚定信念、明确方向,与时俱进认清当前新形势新任务,全力化解新矛盾、应对新挑战;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效果,真正扑下身子到基层开展调研服务工作;要深化思想政治建设,紧密结合业务工作,妥善应对各种考验;要强化责任担当,振奋精神状态,结合实际,增强创新进取和主动谋划意识,全力以赴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立足新时代,使命在肩、初心如磐,我们要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增强历史担当,始终牢记长征精神、大力传承长征精神,不忘初心、铭记党史、珍惜当下,扎扎实实接好长征精神的“接力棒”,在新时代继续“长征”。

党课讲稿长征3

***同志曾经说过: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

***总书记还说过: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

法国历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在其名著《为历史而战斗》中也说:在动荡不定的当今世界,唯有历史能使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

2019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华诞。对一个即将诞生百年的全世界第一大党来说,百年的历程确实是曲折又漫长。从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小小的红船起航中国共产党经历过雄关漫道、重重风雨和滔天巨浪。但是在今天,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又凭添了许多的“腊子口”“娄山关”。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不仅挑起中美经贸摩擦,而且在外交、科技、军事、涉台等诸多领域动作不断。一些身居要职的美国政客,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将中国视为“最危险的敌人”,扬言美中之间是“文明之间的冲突”,甚至叫嚣要把中国“打回到第三世界”。在市场问题上滥用出口管制措施,发布针对中国公司的限制交易令,忽悠、胁迫别的国家打压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揣着形形色色的反华唱本,到处煽风点火、挑拨离间,满世界污蔑中伤中国……

这是新一轮暴风骤雨,这是新时代的严峻考验。实际上,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和平的,我们的日子也不是每天都是花前月下、岁月静好。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地位不断加强,都是靠硬实力拼出来的。中国在复兴道路上前进的每一步,背后都是无数的汗水和艰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于是,在这样的一个时刻,5月20日,***总书记来到江西于都,来到红军长征出发地,来到伟大长征的历史源头。在这里,***说:我们来到这个长征出发地,就是来体验红军当年出发的情况。我来这里也是想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全中国人民也要不忘初心,不忘我们的革命宗旨、革命理想。当年革命十分艰难,也可能不成功,但人民心中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就一定会前赴后继,哪怕当时不成功,将来也必然成功!现在我们正走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新征程上,我们要继往开来,重整行装再出发!

5月3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会上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今年是中人民共和国成立**周年,也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第**个年头,在这个时刻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正当其时。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的时刻,我们不想仅仅用鲜花和歌声去赞颂党的光荣、正确和伟大,而是想通过大家共同阅读分享《苦难辉煌》这部著作,共同走进中国共产党经历地狱之火,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百年复

兴的根脉和起点,深切感悟中央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重新发现和呼唤一种在动荡不定的时代,在外部势力疯狂封杀、围追堵截中,能够团结起我们的力量,凝聚起我们的意志的一种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

党课讲稿长征4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历时两年多,行程共计万多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奇迹。多年来,长征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热点和文学创作的丰富经典词句,有关长征的亲历回忆、口述日记、学术专著、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长征无疑成为了一种世界级学问。作为研究工作者,我从2003年初开始走走,断断续续地用了10年时间对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和发生的重要事件作了实地考察,在宏观上构建起了一幅比较完整的红军长征的生动图谱。这里,我根据亲历亲知的实际考察,谈谈对长征的认识。

怎样认识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念

有关红军长征,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基本概念,即红军主体的长征。它是指到达陕北的4支部队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主体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这个3+1的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四川省分出重庆市,按现在地域说为15个省市),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

红军长征全过程应包括长征序曲、红军主体的长征和长征尾声,即将3+1的长征向前和往后延伸。向前延伸:1934年7月红七军团(在***的部队加入后合编为红十军团,他任军政委员会**,领导该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皖赣地区,这支先遣队就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军,为中央红军长征作战略准备。随后,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探路。这两支先于主力红军的长征,是长征的序曲。往后延伸:就是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的远征。因为红军西渡黄河这一重大决策是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后作出的,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宁夏战役。组建为西路军的两万多名将士都是参加过红军主体长征的,既包括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九军和原属中央红军的第五军,还有红四方面军总部。这样,西路军远征河西就是红军长征的继续,是红军主体长征主脉延伸的一段支脉,即红军长征的尾声。

如果把红军主体的长征看作长征大剧的主戏,那么这场包括序曲、主戏、尾声在内的红军长征,就是一部完整的震天撼地、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

怎样认识遵义会议与其前后一些会议的关系

在走走的实地考察中,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长征的基本内涵:红军长征既突破了反动派军队的围堵,又克服了党内错误指导思想遭致的困难,还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了落脚西北的战略大转移,由此实现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以遵义会议为标志,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根本保证。

在长征途中,我们党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其中最为重要和著名的是遵义会议,它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具有伟大转折的历史地位。但实现这个历史转折有个过程。就遵义会议前而言,最早的通道会议实现了战术转兵,在中央高层第一次否定李德主张,为遵义会议改组中央奠定了初始基础。黎平会议改变原来去湘西建立根据地的决策,实现了战略转兵,并通过决议指出在适当时候开会讨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问题。这就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直接准备。猴场会议驳斥了博古、李德,重申黎平会议决议,并限制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限,从而增加了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的可能性。遵义会议前的这几次会议,为实现伟大转折作了重要准备。

遵义会议实现党的历史伟大转折是势所必至。博古报告强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客观原因,与会者绝大多数不满。张闻天代表他本人和毛泽东、王稼祥作联合发言,批评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作长篇发言,尖锐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周恩来讲话承担了领导责任。会议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决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团;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成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遵义会议在长征危急关头,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统治。

遵义会议后的几次会议巩固和发展了遵义会议成果。一是鸡鸣三省会议。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并没有撤换博古;对毛泽东也没有作具体分工。这次会议顺利实现了博洛交接,由张闻天接替博古担任党的一把手,还决定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二是扎西会议。会议通过张闻天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决定电告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中央分局和红二、六军团及红四方面军令其传达贯彻。这就将遵义会议决议昭告到全军。三是苟坝会议。经过毛泽东力争,不打固守打鼓新场之敌,否定了之前通过的决议,避免了红军可能遭致的重大损失。根据毛泽东提议成立的新三人团,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权指挥红军军事行动。毛泽东虽然在军内不是一把手,但团长周恩来非常尊重他的意见,实际上他是总设计师。

当然,遵义会议是系列会议的标志和旗帜。因为此前的几次会议都没有从根本上拨路线之乱,只有遵义会议才开始解决这个问题;此前的会议都没有解决组织领导问题,只有遵义会议才开始改组中央,此后逐渐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怎样认识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的贡献和作用

红军长征胜利是以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为标志的。对于红四方面军进行的长征和作出的贡献,过去的书讲得很少。我在2004年7月对红四方面军开辟的川陕根据地及其随后的长征作了考察之后深深感到:张国焘的错误对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无疑有很大影响,但不能因此就淡化红四方面军长征的贡献。

根据我的考察和研究,我认为红四方面军的贡献和作用至少体现在:其一,对中央红军北进川西发挥了重要策应作用。红四方面军在1932年底开辟的川陕苏区,将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由东南引向西北,并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中央红军的长征,在遵义会议前几乎陷入绝境。为尽快改变这个局面,遵义会议后不久,中央电告红四方面军派兵南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其二,对中央红军克服物资匮乏、补充兵员起了巨大支援作用。其三,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强大的宣传队作用。其四,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播种机作用。红四方面军所到之处,包括后来南下到一些地区,仍然宣传党的政策,坚持地方群众工作。

怎样认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两个奠基礼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5年11月初与红十五军团会师。中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陕甘支队编为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并入红一方面军。这时,国民党对于红军的会合加强了围剿部署。为打破围剿,从11月20日到26日,红军进行了直罗镇战役,歼敌1个师又1个团,击毙敌109师师长等1000余人,俘敌5300多人。这次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为党中央和红军在西北建立大本营,举行了奠基礼。

2003年我开始了走走,到陕北作现场考察后感到,当时的奠基礼实际应当是两个:除直罗镇战役是军事奠基礼外,中央纠正陕北的肃反错误可视为政治奠基礼。因为陕北的肃反造成的政治危机,丝毫不亚于国民党军的围剿。当时,国民党军正在实施围剿,而在中央红军到陕北前的领导机关中共中央北方局驻西北代表团,认为陕北党内有严重的右倾取消主义和右派活动,不顾前线紧张的军事形势,开展肃反运动;并派人到前方和陕甘边逮捕干部,甚至将已任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的刘志丹也关押起来。红二十六军的营以上干部、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区以上干部,还有一些从国统区过来的青年知识分子,共200余人惨遭杀害。刘志丹等60余人被施以重刑,昼夜审讯。这样大规模的捕杀,使陕北根据地面临严重危机。党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吴起镇获悉情况后,立即指示: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经过以董必武为书记的五人领导小组对案卷材料的审核和广泛调查,认为强加于刘志丹等的罪名不能成立。在党中央的直接干预下,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所有人员全部被释放、平反和恢复工作。中央纠正这一严重的肃反错误,为巩固和扩大陕北苏区奠定了政治和组织基础,因此,可将其视为政治奠基礼。

党课讲稿长征5

●为什么说红军长征是“3+1”的长征?

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的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长征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系列)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四川省分出重庆市,按现在地域说为15个省市),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不说绝无仅有,也是极其罕见的。

这些年来了解和研究长征的人多了,不时遇到这样的提问:为什么不以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作准备的1934年7月红七军团北上和红六军团西进作为红军长征的历史起点?这是因为那两支部队尽管是数千人的运动,但毕竟还属于小规模,前者主要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后者带有探路性质。它们无疑是长征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一年10月的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一是队伍达八万六千余人,是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二是党中央和中革军委领导机关随军运动,影响巨大。因此,以1934年10月作为红军长征历史起点的标志是无可非议的。

●为什么也可以说“长征是六万五千里”?

关于红军长征的里程,过去比较多的是讲二万五千里。这里讲的是中央红军走的长征路。现在既然明确了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那么仅仅讲二万五千里就不全面了。

据军史资料统计,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历时11个月,转战8省,行程两万余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历时19个月,转战6省,有的三过雪山草地,行程1万多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历时10个月,转战4省,行程约1万里。将上述四支红军的长征路,历经14个省的里程加在一起,长征的实际总里程为万多里。因此,除了继续肯定中央红军的长征里程两万五千里外,还应当广泛宣传整个红军长征的里程为六万五千里,要强化这个概念。这样比较完整。

●为什么说长征的路线和目的地是一个动态过程?

红军长征,最初叫“战略转移”、“西征”、“远征”。使用“长征”一词,最早是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的2月下旬,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发布的《告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红军长征到陕北,这不是预先设定的。进行战略转移,开始并没有打算走很远。长征的路线和目的地是根据军事形势和作战情况而不断变化的。这是一个动态过程。红军长征目的地,据我初步统计,仅中央红军言,先后有8个设想:(1)在瑞金出发时是到湘西洪江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发展复兴后再回来;(2)黎平会议决定到黔北的遵义地区建立新根据地;(3)遵义会议决定过长江到川西建立根据地;(4)会理会议决定到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去建立根据地;(5)两河口会议决定去川陕甘一带开辟新的根据地;(6)毛儿盖会议进一步明确到甘南在洮河流域创建新根据地;(7)俄界会议决定到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建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8)在哈达铺初步决定到陕北去,随后的榜罗镇会议正式决定陕北为长征的最后落脚点。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后,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榜罗镇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决定,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随后,中共中央将“红都”设在瓦窑堡,陕北成为中国革命大本营。

●为什么不能把战略转移的原因同作出战略转移的决策混在一起?

过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将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同作出战略转移的决策混在一起,不加区别。

其实,这是两个问题,应区别开来。第五次反“围剿”在中央苏区的失败,从主观方面说,无疑要归咎于错误路线。但导致这个结果后怎么办?在当时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死守,与中央苏区共存亡;一是撤出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前者说白了,是死路,不仅国民党军重兵包围,而且苏区内的人、财、物等资源基本耗尽,再也难以支撑一场需要大量兵员和物资的战争。进行战略转移,从理论上说是活路,只要指导思想正确,保存革命力量就能再图发展。这就是俗话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因此,错误路线的领导使红军遭致严重失败,这是一个问题;在这个危急关头作出战略转移即长征的决定,则是另一个问题。对前者要否定,对后者要肯定。不能因为否定前者,就不作分析地认为:在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头,作出战略转移的决定也是错误的。

●为什么说长征出发地是多元的?

这些年开展红色旅游,一些地方争着打“长征出发地”牌,对红军长征出发地的争论愈趋激烈。我在考察红军长征路后,形成了“长征出发地的多元论”概念,即各路红军长征都有自己的出发地,属于不同层面的出发地也不止一个。比如,就中央红军言,瑞金是中央首脑机关的长征出发地,带有标志意义;于都是中央首脑机关和红军主力四个军团的集结出发地。还有红军部队从其他地方直接出发作战略转移进行长征的,如红九军团就是从会昌出发的,因而也是长征出发地。属于这个层面的出发地,还有石城、长汀、兴国、宁化等县。讲红军长征出发地的多元性,并不等于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都是长征出发地。其定位标准,就中央红军而言,大体以1934年10月7日中革军委下达撤离战斗前线到集结地的情况来确定。各部队接到命令时所撤离的那个地方,均可视为长征出发地。上述所列,还只是中央红军的长征出发地。长征既然是“3+1”的长征,其他红军长征还有各自的出发地,如红二、六军团在湖南桑植,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苍溪,红二十五军在河南罗山等。因此,红军长征出发地不只有唯一的一个,而是多元的。

●如何深入理解长征的基本内涵?

红军长征的内涵很丰富,它不简单地是突围、转战、打仗等,应包括三个方面的严峻斗争:

第一个方面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搏斗。中央红军以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最为惊心动魄。红四方面军以嘉陵江战役、名山百丈关战役和甘南的“岷(县)、临(潭)、舟(曲)战役”最为激烈。红二方面军的战斗以在云贵高原转战乌蒙山的大迂回作战和在陇南的“成(县)、徽(县)、两(当)、康(县)战役”最为著名。红二十五军以在河南方城独树镇和甘肃泾川王母宫塬的血战最为艰险。

第二个方面是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搏击中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有尖锐斗争。这个方面包括两个内容,突出地表现在两个系列会议上:一是与博古、李德的“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这以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和遵义会议最为关键;二是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这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两河口会议开始,直到俄界会议,由以毛泽东为实际核心的党中央同张国焘的直接斗争;二是在红军总部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后在阿坝会议和卓木碉会议上,由以朱德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进行的反对张国焘分裂党中央的尖锐斗争。

第三个方面是同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的生死博弈。红一方面军以翻越四川宝兴夹金山,红四方面军以翻越四川丹巴至道孚的党岭山,红二方面军以翻越从云南中甸至四川乡城的系列雪山,牺牲的指战员为最多。过草地是长征途中遭遇的最大的艰难险阻。三个方面军都经过了“水草地狱”,牺牲者更多。这三方面的斗争和博弈,构成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

党课讲稿长征6

87岁的王秀林老人,每天的日子依然安详平淡。而这份日子却来之不易。80多年前,就在赤水河畔的二郎滩,他在母亲的怀抱中,突然,敌机飞来向人群扫射,瞬间,站在他母子身边的红军战士,全都扑在他们身上,飞机飞走了,他的哭声仍在,而7条年轻的生命却永远消失了。

笔者再走长征路,每天都被那些“初心”故事深深打动。红军是一支怎样的队伍?那些曾经的普通百姓,一旦加入到这支队伍,为何就会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让我们通过一个个“初心”故事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

红色特工冷少农

“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这是革命烈士冷少农家书中的话。在烈士的家乡贵州瓮安,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教育局退休干部冷启中向我们讲述了“红色特工”背负家人误解,投身革命的故事。

1923年,23岁的冷少农从贵州法政专门学校毕业。1925年前往广州投身革命,在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共两广区委军事部任秘书,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冷少农奉周恩来指示潜入南京,开展地下工作。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的何应钦是贵州人。冷少农利用与何应钦的师生和同乡关系,打入国民政府军政部任秘书,巧妙周旋在国民党高层中间,获取了不少重要政治军事情报,为中央苏区的三次反“围剿”胜利立下了巨大功劳。后由于叛徒出卖,冷少农被捕,在南京雨花台刑场英勇就义。

他从25岁投身革命,一直到32岁牺牲,之间从未回过家。他的母亲以为他在南京贪图荣华富贵,忘了家中的妻儿老小,于是写了一封长信骂他“不忠不孝、忘恩负义”。

收到来信后,冷少农给母亲写了5000多字的长信,他不能说出实情,只能在信中委婉地说:“你老人家和家庭一切人过去和现在的痛苦,我是知道的,但是无论怎样的苦,总不会比那些挑抬的讨田种地讨饭的痛苦……我因为看着他们这样的痛苦,心里特别难过,我想使他们个个都有饭吃,都有衣穿,都有房子住,我要这样干,非得把全身的力量贯注着,非得把生命贡献。”

在狱中,他给家乡的独子冷德昌留下了一封家书:“一个人除解决自身的问题而外,还须顾及到社会人类,而且个人问题须在解决社会人类整个的问题中去解决。”家书中的字字句句,表达了一位知识青年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情怀。

独腿将军钟赤兵

娄山关战斗是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胜仗。娄山关地势险峻,群峰如剑,在这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红军的英勇顽强从钟赤兵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笔者在娄山关纪念馆里,听讲解员讲述了团政委钟赤兵的故事。他在战斗中腿部负伤,但他坚决不下火线,带伤指挥战斗,直到战斗结束。事后,医生发现他被子弹击中的腿部骨头都被扭碎了。当时红军医院没有医疗条件,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就靠砍柴刀和锯子完成了三个多小时的截肢手术,但术后不久伤口感染了,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手术,过后,伤口再度感染,第三次手术医生从大腿根部做了截肢手术。手术后,他坚决不同意留下来养伤,硬是咬着牙坚持拄着双拐用一条腿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拥有如此顽强的意志?在长征路上,像这样铁骨铮铮的红军战士还有很多。心中有信仰,脚下就会有力量。这就是一个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他们为理想而来,为信仰而战。以这种信仰武装起来的军队,就拥有无法战胜的力量。

强渡乌江骑“水马”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由黎平向西进军贵州。敌人此时凭借乌江天堑,在江上数百公里各渡口设防,将沿江100多公里以内的所有渡船全部沉入江中。他们认为,乌江天险,就是神仙相助也难飞渡。

1月2日,红军在贵州瓮安县江界河渡口实施强渡。此渡口是通向遵义的咽喉。没有船,红军就用竹子扎成竹排,冒着密集的炮火一排排向对岸冲过去。在我军仅有5发炮弹的掩护下,在先期偷渡过去的战友的火力支援下,强渡的红军硬是冲上了对岸。

事后,敌人非常震惊,以为红军是神兵天降,说红军爬碉堡不用梯子,穿戴着子弹打不透的盔甲,过乌江骑着“水马”。以至遵义的市民争着来看红军的“水马”。其实,哪有什么“水马”,神奇的“水马”就是那些普通的竹筏子。

在我们采访的长征沿线,不少地方保留了当年的作战指挥室,我们看到,一个个红色箭头,就像滚滚铁流,标向哪里,红军就会打向哪里,展现出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屈服的气势。

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一种无比的力量,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红军仿佛有超越体能的能量,缺吃少穿,缺医少药,行军打仗都不在话下,面对生死考验,毫不畏惧。而且每到一个村庄宿营,就会立即投入写标语、做宣传,发动群众,帮助乡亲扫院干活。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我们这支英勇的红军队伍,是在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站出来的英雄,为国为民,他们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这就是他们的精神高度,是力量的源泉,这就是初心,也是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党课讲稿长征7

同志们:

2月1日,***总书记在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共迎新春佳节时指出,中共中央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2月5日,***总书记在听取贵州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强调,要结合即将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回顾和重温党的光辉历史,不仅能够让我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伟大成就,而且能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注入强劲精神动力。下面,就如何上好党史“必修课”,我从“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三个方面和大家作一交流。

一、学习党史,就要知道“为什么学”。一是学好党史,有利于深刻认识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救国救民、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彻底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不改初心,大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吸收世界先进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初心和使命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在党和国家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全面了解党所走过的艰辛而曲折的奋斗历程,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坚定“四个自信”至关重要。二是学好党史,有利于切实牢记初心使命。认真学习党史,厘清历史脉络,认清历史事实,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能够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是经历革命、建设、改革长期考验,在异常复杂环境中团结带领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伟大奇迹的党。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就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只有深读深悟党史,深刻认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深刻认识党的执政使命和根本宗旨,才能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刻地牢记初心使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永远在路上。三是学好党史,有利于认真践行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近100年来,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无论顺利还是曲折,我们党始终在奋斗中克服艰难曲折,靠奋斗创造未来;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也在不懈奋斗中坚守着初心和使命。一部中共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要从党史中激发责任之心,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为民族之大我承担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要从党史中激发担当之心,深刻认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立足新征程新使命,接好时代的“接力棒”,走好当代人的长征路。要从党史中激发为民之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二、学习党史,还要了解“学什么”。一是要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翻阅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历史,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拼搏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奋斗史。从嘉兴南湖承载革命火种的小船,到劈波斩浪领航复兴伟业的“中国号”巨轮,中国共产党谱写了执政14亿人口大国的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教科书。作为党员干部,就应自觉把学习党史作为“必修课”,在学习党史、借鉴党史中汲取成长营养、获取奋进力量,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恪守为民初心,担当时代重任。二是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我们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保证。要在学好党史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在党的历史上,政治方向、政治路线一旦出现问题,形势就会变得复杂,局势也会随之艰难,党的前途命运则可能出现危险局面。历史经验和现实面临的任务告诉我们,全党上下只有绷紧政治意识这根弦,自觉站稳政治立场,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从政治高度看问题、办事情,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以及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政治判断力,才能真正做到服从大局、围绕核心、自觉看齐。要在学好党史中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重温党和人民共同走过的光辉历程,坚定崇高的精神信仰,获取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汲取革命前辈的智慧,练就“观察事物的敏锐眼光,判断时事的深刻洞见,处理人际关系的练达胸襟以及知行合一的行动能力”,是我们学习党史的落脚点。我们要在党史学习中坚定信仰、获得力量、汲取智慧,做到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坚持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要在学好党史中不断提高政治执行力。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攻坚克难,一路成长,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党。回望历史,不难发现,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只有具备崇高信仰、严明纪律、自我牺牲精神、敢于且善于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持续前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十四五”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这需要全党站在历史和现实交会的高度,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前行。三是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坚决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我们党历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形式主义是一种幼稚的、低级的、不动脑子的东西”“要把官僚主义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经过一段时期的教育治理,作风有明显好转,但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说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然任重道远,需要作出艰苦努力。这要求我们通过学习党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思想上彻底消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四是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断净化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早在1932年的江西瑞金,中央苏区政府就专门设置了检举木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不懈“打虎”“拍蝇”“猎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成效显著。在新形势下,我们党员干部应把党史作为最好的营养剂,努力修好党史这门必修课。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经常揽镜自照、每日三省。要严在第一次,常存“白袍点墨”之戒,在从政伊始,就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严在关键处,严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保持对“腐蚀”“围猎”的警觉,把“严”的基因薪火相传。要严在细微处,常怀“堤溃蚁穴”之思,树牢进步靠组织、温暖靠家庭、消费靠工资的意识,从一包烟、一瓶酒、一盒茶做起,管好自己的手,做到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三、学习党史,更要清楚“怎么学”。一是要真学、笃学。“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正如***总书记所言,只有多学习党史,学好党史、学深党史,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出发、走向哪里。只有理解和回答好这些问题,在真学、笃学党史中寻根守魂,才能真正补足精神之钙,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胸怀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上行稳致远。

党课讲稿长征8

近日,***总书记出席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并发表重要讲,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党史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瑰宝,学好党史可以让我们深刻洞察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秘诀”、科学把握我们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脉络”,可以鼓舞我们的斗志、坚定我们的信念、启迪我们的智慧。我们党的历史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且知识性、关联性较强,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勤于学、善于思、敏于行,将探寻初心、感怀党恩、增智明理之“念”贯穿始终,把党史知识转化为认知和行动,切实在学习党史中增强为民服务的“实效”、干事创业的“成效”、提能砺为的“功效”。

怀揣探寻初心之“念”,在学习党史中增强为民服务的“实效”。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我们党从建党之初,就把为人民谋取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

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了党章……到党的十九大,***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广大党员干部要持探寻初心之“念”,在学习党史中感悟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光辉岁月,厚植为民情怀,坚定不移地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终身奋斗目标、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评判标准。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坚持以群众合理需求为导向,抓牢抓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责任,切实增强为民服务的实效性。

怀揣感怀党恩之“念”,在学习党史中增强干事创业的“成效”。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全体共产党人的顽强奋斗史,其间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学习党的历史,感怀党的恩情。我们党立足于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高擎马克思主义真理火把,从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打碎禁锢在人民身上的枷锁、冲破黑暗笼罩、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到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张张艰苦奋斗的画卷,是为人民而绘制,一处处热血挥洒的场景,是因人民而形成,一次次奋勇冲锋的号角,是因人民而吹响。广大党员干部要持感怀党恩之“念”,在学习党史中记牢党的教诲、歌颂党的伟大、铭记党的恩情,不断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以守土尽责、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回报党的恩情。

怀揣增智明理之“念”,在学习党史中增强提能砺为的“功效”。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处处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里边的智慧之光灿若星河、力量之强无穷无尽,我们要开展沉浸式学习,在体悟我们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中,吸收进步的智慧和思想,汲取前行的力量和勇气。广大党员干部要怀揣增智明理之“念”,在学习党史中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大历史观,既要坚持系统思维和逻辑思维,又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真思考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探究红色火种成功燎原的原因,读懂、弄清我们党“来时路”,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深化学习中提升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的能力,在深入思考中砥砺品质、淬炼思想、坚定信念,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提高政治“三力”

党课讲稿长征9

同志们: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按照局党委的安排,今天由我为大家上一次党课,结合我近期对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想同大家分享以下几点体会。

一、做到“五个深刻认识”,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

一是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干什么。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领悟和思考我们党一路走来,指引我们前行、上下求索的是什么;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为的、靠的是什么。概括地说,答案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即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二是深刻认识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弄明白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进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取得既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也历经艰辛,需要倍加珍惜、永不动摇。深刻认识了这些,“四个自信”就会无比坚定。三是深刻认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弄明白我们党怎样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成长、发展、壮大,怎样靠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起家并从胜利走向胜利;思考为什么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为什么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其深刻道理在哪里。四是深刻认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是什么、该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承担起这样的使命。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认真思考,我们这代中国共产党人该怎样把我们这一棒跑好,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这就需要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把该担当的历史责任担当起来,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美好未来和最高理想前进。五是深刻认识对党忠诚是什么、怎么做。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从典型人物和感人事例中获得深刻认识:正是因为千千万万党员干部对党绝对忠诚,党才有凝聚力、战斗力,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战胜各种困难,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进而深刻理解,新时代党员干部对党忠诚最关键的要求,就是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突出“三个汲取”,认真领会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意义。

一是在知史中汲取爱党爱国的力量。98年的党史,70年的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泪水和汗水写就的,充满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我们只有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才能更深地爱党爱国。二是在知史中汲取智慧担当的力量。通过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史,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坚定“四个自信”;进一步深刻认识党的执政使命和根本宗旨,从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中恪守人民情怀;进一步深刻认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的本质内涵,发扬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勇担历史重任;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靠忠诚经受考验、靠忠诚战胜困难、靠忠诚发展壮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在知史中汲取立国、兴国的力量。“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史、国史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瑰宝,是先行者们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立国、兴国智慧。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今天,开创更好的明天。一个先进的执政党,最难得的是能自觉地做到以史鉴今、以史资政,努力为现实社会政治服务,在承继历史中实现与时俱进,在放眼未来中实现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既可以从中明晰党和国家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有助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历史意识,培养历史思维、历史眼光,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

三、坚持“四个结合”,认真学好党史、新中国史。

一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传承党的革命传统优良作风结合起来。一是持续弘扬党的三大作风。党的三大作风包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毛泽东1945年4月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结党的建设基本经验时提出的,它们也是党革命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以此为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二是要持续体悟革命传统。信念坚定、纪律严明、组织严密、实事求是、统一战线、“两个务必”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不仅要重温历史上的重要会议、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体悟革命传统的孕育,延续党的优良作风,还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把革命传统、优良作风熔铸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二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为人民守初心为民族担使命结合起来。一是正确认识我们党99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就立下的铮铮誓言。在党的一大上,中国共产党就把进行社会革命作为根本政治目的。1925年12月5日,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写道:“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懈努力,尽快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使得人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三是真正认清我们党99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是一部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一直肩负的历史使命。***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回顾中国近代史、党的历史,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成功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复兴迎来光明前景。新时代学好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让历史之光照进现实,启迪心灵,让我们汲取党建的经验,汲取治病救人的良方,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汲取走向未来的力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为人民守好初心、为民族担起使命。

三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学懂弄通新时代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学好党史、新中国史,不仅要明了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史,还要培养历史眼光。学懂弄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要善于从历史高度来理解和把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源自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生动实践,而且是对我们党奋斗史、实践史的最新总结。这一创新理论是在吸收了党的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治国理政智慧的基础上创立的,有很厚重的历史底蕴。在学习中既要把握其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还要用心体会内在的历史逻辑,把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贯通,才能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四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领结合起来。党史、新中国史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历史智慧、政治智慧、管理智慧,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可以使人养成历史思维、具备历史眼光,为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挑战、提高党的执政本领提供历史滋养。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屡屡化险为夷、化危为机,累积了大量攻坚克难的办法,有丰富的事例可供后人参考,也即党史、新中国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党治国治军智慧。比如党的建设方面,始终强调从严治党驰而不息反腐败,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党的作风建设放在关乎党的生命的高度等。比如治国理政方面,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再比如治军方面,坚持党指挥枪,强调从严治军等。把党的历史上形成的大智慧传承下去,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学好党史、新中国史,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汲取滋养,再结合新的实际不断发扬光大,就一定可以提高执政本领。

同志们,历史告诉现在,历史昭示未来。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是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准确把握党史、新中国史中最基本的内涵,不断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增强坚守初心使命的思想与行动自觉。才能接好时代的“接力棒”,走好当代人的长征路。

党课讲稿长征10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红军将士翻雪山、过草地,斩关夺隘,抢险飞渡,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流血牺牲和饥饿病痛,唱响了这部雄壮豪迈、惊天动地的伟大史诗。如今,长征胜利已经80周年,它所传递出的长征精神仍然推动着我们在新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行。那新时代的我们,到底该如何继续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呢?如何付诸行动,将长征精神与国家的长征路、民族的长征路及个人的长征路结合起来呢?

一、牢记历史、不忘初心,标定理想信念的“原点”

漫漫长征路承载着革命先烈们血与火洗礼后的坚定信念,二万五千里的光荣道路延续着风雨之中不灭的革命火种。长征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征程”,更是一次精神和思想上的“远征”。在这场远征中,革命先烈们能够始终扛起解放全中国的这面大旗,在战火硝烟与严酷自然环境中,步伐坚定地向前挺进。8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仅是单纯的在回顾长征岁月,聆听长征故事,更最重要的是继续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

一是要将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在红军心目中,革命理想高于天;在红军行动中,血骨熬汤为理想。雪山严寒挡不住换个天地的追求,草原泥泞缠不住草编的军鞋,泸定铁锁拦不住红色的先锋,红军将士们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信念。可以说,理想信念是长征之魂,是胜利之源。同理,对于我们每名官兵而言,正确地定理想信念同样至关重要。我们的理想信念不但要建立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还要兼顾社会的发展需求,让理想信念成为我们进步的不竭动力,驱动自身与社会不断前进。

二是要将艰苦奋斗作为立身之本。遥想红军当年走过的峥嵘岁月,饱受缺衣少食,饥寒交迫的折磨,无时无刻不在的生死考验,给予我们当代人的震撼不仅仅只有红军将士的英勇无畏,还有他们在面对恶劣生存条件时表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纵使在当今社会,人们已经能够过上富足优越的生活,吃苦耐劳的品行仍不能就此丢弃,它是鼓舞我们克服困难,跻身社会发展大潮的重要保障。而对于部队这个集体而言,艰苦奋斗是其长期以来秉持的优良作风。正如和平年代的军队,依然担负着奔赴急难险重任务第一线的责任,肩负着扎根艰苦恶劣环境的使命,这无一不依赖于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是要将积极乐观作为力量之源。红军长征在经历众多艰难险阻之后,依然能够昂首阔步向前迈进,不仅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保障,还有革命先烈们乐观积极的心态,这使得他们能够看到未来祖国大地上冉冉升起的那面红旗,从而心存希望地朝着目标继续前行。积极乐观的心态鼓舞着红军将难以翻越的雪山视为平坦大道,将难以跨越的草原视为荒漠之中的绿洲,将难以渡过的江流视为一股湍流,纵使千难万险嫣然已成为长征途中的一道道壮丽的风景。我们就应该怀揣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它将为我们提供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力量,让成功的希望时刻缭绕在心间,激荡在脑海之中。

二、以史为鉴、砥砺前行,瞄准新长征路的“方向”

长征已经过去了80周年,走好新长征路,首先就得清楚我们所面临的长征路是什么,方向在哪儿,然后再想想怎么走。

一是走好个人的长征路。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战士还是军官,身穿军装我们都有肩负着国家和人民赋予的责任与义务。我们每个人的军旅生涯就是一段属于我们的长征路,组织交给我们的每一项任务就是我们所面对的长征路上的关口和战役。面对生活和训练中的难题和挑战,坚定理想信念,迎难而上,就是走好我们军旅生涯的长征路。

二是走好军队的长征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成为全军上下最热门的话题和紧迫任务。在长征途中,在党和红军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时,遵义会议的召开及时地把党和红军从危机中拉了出来,而遵义会议也成为党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不也是红军的一次大改革吗?习**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如今,改革强军的责任落在了我们肩上。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我们要以高度政治自觉和强烈使命担当,坚决拥护、支持和投身改革强军实践,坚决打赢改革这场不能输的攻坚战,向党和人民、向历史交出一份合格答卷。以坚强的意志筑牢战斗力、完成改革强军的时代目标,实现强军梦。

三是走好国家的长征路。不久前,习**专程到宁夏考察,参观红军三军会师纪念馆,并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了花篮。习**指出:“长征永远在路上。这次专程来这里,就是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回想当年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尽管历经波折,但队伍却在不断壮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时候的红军也有着一个“中国梦”,一个建立自由、民主、和平稳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梦。而如今,正如习**所说,向“两个一百年”目标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我们的中国梦,也是我们当下正在走的长征路。

三、聚焦实践、继续前行,吹响强军兴军的“号角”

新长征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继续发扬长征精神,将长征精神化为我们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关键在于将精神具化为行动。习**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实实在在地践行长征精神,才能真正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一是要有勇往直前的“冲劲”。在被女儿问到长征时都干了什么工作时,邓小平只用了三个字回答“跟着走!”。而就是这跟着走的信念支撑着红军将士,无论是遇到恶劣的生存环境,还是敌人的围追堵截。那一股跟着党中央勇往直前的“冲劲”是给予红军将士向前走的最直接的动力。而现在面对新的长征路,少数官兵缺乏为集体付出的意识,一心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忘记了自己参军入伍时的誓言,丢掉了为党、国家、为部队做贡献的“冲劲”,遇到难题难事第一时间不是想到怎么往上冲,而是往后缩。要走好我们的长征路也必须要拿出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冲劲”,不能因为走在路上而忘了为什么出发,更不知道去哪儿,缺乏信念与信心是难以取得长征的胜利的。

二是要有克服困难的“拼劲”。长征之所以能够让人们铭记,不仅仅是因为其规模声势的浩大,更是因为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克服了一道道看似不可能克服的艰难险阻。从湘江到金沙江、从大渡河到大雪山、从草地到腊子口天险,长征中一道道险关都被红军将士靠着敢拼敢闯的劲一一突破。这不仅需要需要智慧,更需要这种敢于向困难挑战的拼劲。在新的长征路上,难免会有困难与挑战,往往在这个时刻我们就需要像红军战士们一样,逼自己一下,也是推自己一把,让我们离成功更进一步,而这样的拼劲就是我们不断奋勇前进的“推进器”。

三是要有众志成城的“合力”。在面对大雪山时,应对风雪带来的严寒,红军将士靠着吃辣椒来抵御寒冷;在面对过草地的饥荒,红军将士靠着吃皮带草根来抵抗饥饿。然而就是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中,红军将士依然能面色不改,团结互助,毫不退缩。这靠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能做到的,而是所以怀揣着对长征胜利期盼以及中国解放梦想的红军将士的集体力量。所有红军将士都拿长征当民族和国家的事业去干,众志成城为长征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如今,这样强大的力量仍然是我们迎接新征程新挑战所需要的,需要每一名官兵拿出众志成城的“干劲”,真正以集体利益,民族事业,国家大局为重,甘于奉献,时时刻刻想到为强军梦,中国梦奉献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征程中突破一个个难关,去实现属于我们官兵梦、强军梦、中国梦。

党课讲稿长征11

同志们:

2月1日,在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共迎新春佳节时指出,中共中央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2月5日,在听取贵州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强调,要结合即将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回顾和重温党的光辉历史,不仅能够让我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伟大成就,而且能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注入强劲精神动力。下面,就如何上好党史必修课,我从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三个方面和大家作一交流。

一、学习党史,就要知道为什么学。

一是学好党史,有利于深刻认识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救国救民、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彻底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不改初心,大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吸收世界先进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初心和使命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在党和国家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全面了解党所走过的艰辛而曲折

的奋斗历程,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坚定四个自信至关重要。二是学好党史,有利于切实牢记初心使命。认真学习党史,厘清历史脉络,认清历史事实,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能够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是经历革命、建设、改革长期考验,在异常复杂环境中团结带领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伟大奇迹的党。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就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只有深读深悟党史,深刻认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深刻认识党的执政使命和根本宗旨,才能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刻地牢记初心使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永远在路上。

三是学好党史,有利于认真践行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近100年来,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无论顺利还是曲折,我们党始终在奋斗中克服艰难曲折,靠奋斗创造未来;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也在不懈奋斗中坚守着初心和使命。一部中共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要从党史中激发责任之心,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为民族之大我承担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要从党史中激发担当之心,深刻认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立足新征程新使命,接好时代的接力棒,走好当代人的长征路。要从党史中激发为民之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二、学习党史,还要了解学什么。

一是要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翻阅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历史,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拼搏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奋斗史。从嘉兴南湖承载革命火种的小船,到劈波斩浪领航复兴伟业的中国号巨轮,中国共产党谱写了执政14亿人口大国的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教科书。作为党员干部,就应自觉把学习党史作为必修课,在学习党史、借鉴党史中汲取成长营养、获取奋进力量,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恪守为民初心,担当时代重任。

二是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我们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保证。要在学好党史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在党的历史上,政治方向、政治路线一旦出现问题,形势就会变得复杂,局势也会随之艰难,党的前途命运则可能出现危险局面。历史经验和现实面临的任务告诉我们,全党上下只有绷紧政治意识这根弦,自觉站稳政治立场,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从政治高度看问题、办事情,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以及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政治判断力,才能真正做到服从大局、围绕核心、自觉看齐。要在学好党史中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重温党和人民共同走过的光辉历程,坚定崇高的精神信仰,获取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汲取革命前辈的智慧,练就观察事物的敏锐眼光,判断时事的深刻洞见,处理人际关系的练达胸襟以及知行合一的行动能力,是我们学习党史的落脚点。我们要在党史学习中坚定信仰、获得力量、汲取智慧,做到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坚持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要在学好党史中不断提高政治执行力。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攻坚克难,一路成长,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党。回望历史,不难发现,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只有具备崇高信仰、严明纪律、自我牺牲精神、敢于且善于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持续前进。党的擘画了十四五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这需要全党站在历史和现实交会的高度,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前行。

三是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坚决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我们党历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形式主义是一种幼稚的、低级的、不动脑子的东西要把官僚主义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党的十八大以来,就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经过一段时期的教育治理,作风有明显好转,但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说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然任重道远,需要作出艰苦努力。这要求我们通过学习党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思想上彻底消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

四是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断净化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早在1932年的江西瑞金,中央苏区政府就专门设置了检举木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不懈打虎拍蝇猎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成效显著。在新形势下,我们党员干部应把党史作为最好的营养剂,努力修好党史这门必修课。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经常揽镜自照、每日三省。要严在第一次,常存白袍点墨之戒,在从政伊始,就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严在关键处,严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保持对腐蚀围猎的警觉,把严的基因薪火相传。要严在细微处,常怀堤溃蚁穴之思,树牢进步靠组织、温暖靠家庭、消费靠工资的意识,从一包烟、一瓶酒、一盒茶做起,管好自己的手,做到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三、学习党史,更要清楚怎么学。

一是要真学、笃学。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正如所言,只有多学习党史,学好党史、学深党史,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出发、走向哪里。只有理解和回答好这些问题,在真学、笃学党史中寻根守魂,才能真正补足精神之钙,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胸怀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上行稳致远。

二是要学深、学新。学习党史,贵在学新、难在走心。我们党是一个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成长奋进的党。这一过程,党的理论、党的历程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需要经常学、反复学、比较学,掌握新知识、学出新气象。要从党史学习中吸取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不断推陈出新,对标新要求,掌握新方法,走好新道路。要从经常学习中常学、常思、常省,对标初心使命,查一查、捋一捋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断改造提升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合格党员。通过在党史学习中丰厚知识、提升能力,厚植人民至上情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三是要学常、学实。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做好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开启新局面,就要把党史作为必修课学在日常、学在实处,始终做到实实在在学、结合实际学,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切实把红色基因浸入骨髓、融入灵魂,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真学真用、真知真行中汲取宝贵经验,练就担当的宽肩膀,提高成事的真本领,积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好六保任务,以劈波斩浪的勇气、迎难而上的锐气、向难而行的胆气,不辱使命担当,不负伟大梦想,书写新时代新征程壮美华章。同志们,学史者不愚,知史者不慌,用史者不乱。百年党史,既是固根涵源的营养液、揽镜自照的清醒剂,更是鉴往知来的航标灯。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阔步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智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赢得一切挑战,抓住一切机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党课讲稿长征12

2021年度从“党史”中再识长征党课讲稿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历时两年多,行程共计万多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奇迹。多年来,长征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热点和文学创作的丰富素材,关于长征的亲历回忆、口述日记、学术专著、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长征无疑成为了一种世界级学问。作为党史研究工作者,我从2003年初开始“走走党史”,断断续续地用了10年时间对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和发生的重要事件作了实地考察,在宏观上构建起了一幅比较完整的红军长征的生动图谱。这里,我根据亲历亲知的实际考察,谈谈对长征的认识。

一、怎样认识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念

关于红军长征,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基本概念,即“红军主体的长征”。它是指到达陕北的4支部队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主体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这个“3+1”的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四川省分出重庆市,按现在地域说为15个省市),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

红军长征全过程应包括长征序曲、红军主体的长征和长征尾声,即将“3+1”的长征向前和往后延伸。向前延伸:1934年7月红七军团(在***的部队加入后合编为红十军团,他任军政委员会**,领导该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皖赣地区,这支先遣队就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军,为中央红军长征作战略准备。随后,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探路。这两支先于主力红军的长征,是长征的序曲。往后延伸:就是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的远征。因为红军西渡黄河这一重大决策是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后作出的,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宁夏战役。组建为西路军的两万多名将士都是参加过红军主体长征的,既包括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九军和原属中央红军的第五军,还有红四方面军总部。这样,西路军远征河西就是红军长征的继续,是红军主体长征主脉延伸的一段支脉,即红军长征的尾声。

如果把红军主体的长征看作长征大剧的“主戏”,那么这场包括序曲、主戏、尾声在内的红军长征,就是一部完整的震天撼地、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

二、怎样认识遵义会议与其前后一些会议的关系

在“党史”的实地考察中,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长征的基本内涵:红军长征既突破了反动派军队的围堵,又克服了党内错误指导思想遭致的困难,还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了落脚西北的战略大转移,由此实现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以遵义会议为标志,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根本保证。

在长征途中,我们党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其中最为重要和著名的是遵义会议,它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具有伟大转折的历史地位。但实现这个历史转折有个过程。就遵义会议前而言,最早的通道会议实现了战术“转兵”,在中央高层第一次否定李德主张,为遵义会议改组中央奠定了初始基础。黎平会议改变原来去湘西建立根据地的决策,实现了战略“转兵”,并通过决议指出在适当时候开会讨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问题。这就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直接准备。猴场会议驳斥了博古、李德,重申黎平会议决议,并限制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限,从而增加了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的可能性。遵义会议前的这几次会议,为实现伟大转折作了重要准备。

遵义会议实现党的历史伟大转折是势所必至。博古报告强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客观原因,与会者绝大多数不满。张闻天代表他本人和毛泽东、王稼祥作联合发言,批评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作长篇发言,尖锐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周恩来讲话承担了领导责任。会议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决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团”;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成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遵义会议在长征危急关头,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统治。

遵义会议后的几次会议巩固和发展了遵义会议成果。一是“鸡鸣三省”会议。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并没有撤换博古;对毛泽东也没有作具体分工。这次会议顺利实现了“博洛交接”,由张闻天接替博古担任党的一把手,还决定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二是扎西会议。会议通过张闻天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决定电告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中央分局和红二、六军团及红四方面军令其传达贯彻。这就将遵义会议决议昭告到全军。三是苟坝会议。经过毛泽东力争,不打固守打鼓新场之敌,否定了之前通过的决议,避免了红军可能遭致的重大损失。根据毛泽东提议成立的新“三人团”,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权指挥红军军事行动。毛泽东虽然在军内不是一把手,但“团长”周恩来非常尊重他的意见,实际上他是“总设计师”。

当然,遵义会议是系列会议的标志和旗帜。因为此前的几次会议都没有从根本上拨路线之乱,只有遵义会议才开始解决这个问题;此前的会议都没有解决组织领导问题,只有遵义会议才开始改组中央,此后逐渐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三、怎样认识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的贡献和作用

红军长征胜利是以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为标志的。对于红四方面军进行的长征和作出的贡献,过去的党史书讲得很少。我在2004年7月对红四方面军开辟的川陕根据地及其随后的长征作了考察之后深深感到:张国焘的错误对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无疑有很大影响,但不能因此就淡化红四方面军长征的贡献。

根据我的考察和研究,我认为红四方面军的贡献和作用至少体现在:其一,对中央红军北进川西发挥了重要策应作用。红四方面军在1932年底开辟的川陕苏区,将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由东南引向西北,并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中央红军的长征,在遵义会议前几乎陷入绝境。为尽快改变这个局面,遵义会议后不久,中央电告红四方面军派兵南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其二,对中央红军克服物资匮乏、补充兵员起了巨大支援作用。其三,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强大的“宣传队”作用。其四,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播种机”作用。红四方面军所到之处,包括后来南下到一些地区,仍然宣传党的政策,坚持地方群众工作。

四、怎样认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两个奠基礼”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5年11月初与红十五军团会师。中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陕甘支队编为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并入红一方面军。这时,国民党对于红军的会合加强了“围剿”部署。为打破“围剿”,从11月20日到26日,红军进行了直罗镇战役,歼敌1个师又1个团,击毙敌109师师长等1000余人,俘敌5300多人。这次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为党中央和红军在西北建立大本营,举行了“奠基礼”。

2003年我开始了“党史”,到陕北作现场考察后感到,当时的“奠基礼”实际应当是两个:除直罗镇战役是“军事奠基礼”外,中央纠正陕北的“肃反”错误可视为“政治奠基礼”。因为陕北的“肃反”造成的政治危机,丝毫不亚于国民党军的“围剿”。当时,国民党军正在实施“围剿”,而在中央红军到陕北前的领导机关——中共中央北方局驻西北代表团,认为陕北党内有严重的“右倾取消主义”和“右派”活动,不顾前线紧张的军事形势,开展“肃反”运动;并派人到前方和陕甘边逮捕干部,甚至将已任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的刘志丹也关押起来。红二十六军的营以上干部、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区以上干部,还有一些从国统区过来的青年知识分子,共200余人惨遭杀害。刘志丹等60余人被施以重刑,昼夜审讯。这样大规模的捕杀,使陕北根据地面临严重危机。党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吴起镇获悉情况后,立即指示: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经过以董必武为书记的五人领导小组对案卷材料的审核和广泛调查,认为强加于刘志丹等的罪名不能成立。在党中央的直接干预下,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所有人员全部被释放、平反和恢复工作。中央纠正这一严重的“肃反”错误,为巩固和扩大陕北苏区奠定了政治和组织基础,因此,可将其视为“政治奠基礼”。

党课讲稿长征13

同志们:

按照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根据工作安排,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在这里共同上一节党课,主要是结合最近一段时间学习情况,和同志们一同交流一下心得、感悟和收获。

这次党课内容的设计想法和思路是源自***总书记在今年8月份对“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所作出的重要指示,他强调:“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此次主题教育中的重点学习内容,学习好党史、新中国史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寻找初心,寻找理想信念的根源。

首先,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经常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那么共产党人的“初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初心”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支撑共产党人度过那段的苦难的历史?为什么“初心”会产生如此强大的力量让我们的国家在新时代会有如此高速的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想这就是精神的力量,就是红色精神的力量。

今天的讲课内容我就从几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入手,回顾红历史留给我们的红色精神,共同感悟什么是红色精神以及我们怎样继承和发扬好红色精神。

一、追寻足迹、回顾历史留给我们的红色精神

(一)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内容主要包含:不畏艰难、铁心向党的坚定信念,是敢于磨练、咬定青山的顽强毅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不朽灵魂,百折不挠、积极乐观精神品质。

对于中国工农红军这段长征历史,我这里有一组数据可以简要概括:时间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历时2年,行程65000余里(我们通常说的2万五千里指的是中央红军,也就是红一方面军的行程),跨越14个省份,开始时的30万人,胜利会师后仅剩5万余人。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河流(其中大河24条),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的极限。通过以上的几组数据,我们可以想象,长征是一段多么艰苦艰难的岁月。

长征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壮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在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千里冰封的皑皑雪山,数不尽的坎坷劫难,成千上万的围追堵截,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放弃。但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在党的领导下,血战湘江、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等。无数红军将士倒在了长征途中,但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没有阻挡红军将士铁心向党的坚定信念,始终以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不朽革命斗志,以百折不挠、积极乐观精神品质,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壮歌。

***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伟大的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的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延安精神是我们党、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比如,艰苦奋斗既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一条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延安时期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

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1947年,中共中央从延安战略转移,蒋介石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延安,当他看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那与当地农民没有任何差别的窑洞时,他感到十分震惊,他难以想象毛泽东何以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有效地指挥着军队在全国的战场上与他对抗,并且能在这样的桌子上把文章写得既尖锐犀利而又文采飞扬。据蒋介石侍卫长俞济时回忆,看完毛泽东的窑洞,蒋介石那晚一晚上没睡着。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誉之为“兴国之光”“东方魔力”“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感叹创造这种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为“神奇的队伍”。

(三)雷锋精神

周恩来把雷锋精神精辟的概括为四句话,叫“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60年代初期,国内粮食紧缺,物资匮乏,同时苏联撤走了在所有在中国援助援建的专家,那是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正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雷锋以其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染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鼓舞着新中国的每一位建设者。

雷锋从他参军的第一天起,他就立下了听党的话,服从命令听指挥,党指向哪里,我就冲向哪里的志愿,他从来没有动摇过他作为党员的理想和信念,而且都付诸了行动。我们今天还有多少人能够在一个特殊的日子给自己许下愿望,而且许下一个崇高的愿望,并且不折不扣地按照这个心愿去努力奋斗,这就是雷锋的可贵。他没有说大话空话,他的生命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他的言行就是这样和他的愿望一致地呈现出来的。“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是歌词里唱到的。

同样,雷锋还有一段至理名言,他说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正是雷锋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正确理解并坚决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使他走在时代前列,称为一名杰出的士兵和优秀党员。雷锋同志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坚决执行上级的决策指示,他说,一个人的作用,对于整个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螺丝钉虽小,但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他愿意永远做一颗螺丝钉。在敌强我弱的革命年代,不依靠群众,不为人民服务就是死路一条,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是死路一条。但是现在日子好了,脱离群众、背离群众的现象就容易滋生了,这直接会影响我们党的执政根基。

***总书记在20**年9月28日在辽宁抚顺考察时讲到,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它是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这与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雷锋精神永远值得弘扬。

回顾我们的历史,我们还有“爱国、民主、进步、科学”的五四精神、“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西柏坡精神、“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红旗渠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等等。

二、感悟历程,体会什么是红色精神

历史留给我们的红色精神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可能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但是通过我们的学习,红色精神之所以能够一脉相承,那是因为这些红色精神包含了许多的共同点,而这就是我们理解红色精神的真谛和实质,也就是我要讲得第二点内容,什么是红色精神。

(一)红色精神是敢于探索、勇闯新路的精神。

井冈山斗争时期,在革命处于低潮的历史关键时刻,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全新革命道路,制定了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组织制度和纪律,引导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形成了实事求是、勇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长征时期,在经历了湘江战役的惨败后,中央红军损失惨重,李德、博古执意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坚持到湘西与红二、红六方面军会师,与敌人硬碰硬。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没有盲目迷信共产国际的指示,没有照搬苏联的路线方针,而是结合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和中国国情,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做出的正确选择,勇闯出了符合实情的一条新路。

(二)红色精神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

长征时期,在四渡赤水中,中央红军以衣衫褴褛、装备简陋的3万中央红军抵过了一群军事家,拥有40万优势兵力和精良武器的国民党敌军,并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之后又巧渡金沙江,把敌人40万追兵全部甩在了金沙江南岸。面对敌人的重兵,我想如果没有勇于战斗、不畏牺牲的精神,怎能完成如此的壮举呢?延安时期,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多次到抗大讲话指出要坚持“抗日救国”的方向,就要有“三个牺牲”的决心,“第一个决心是要牺牲升官,第二个决心是要牺牲发财,第三更要下一个牺牲自己生命的最后的决心!”抗日战争中,抗大培养了10多万名德才兼备的干部,他们在民族战争中,起了重要的骨干作用和先锋作用,也形成了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抗大精神。

(三)红色精神是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无论是我们的革命前辈和新中国的建设者,他们把祖国的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红军将士们忍受着极寒交迫、天寒地冻和敌人的围追堵截,在那么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依然时刻考虑着他人,那个马背上的小红军为了不影响大部队行军,即便在饿的只靠一块骨头充饥的情况下,还在惦记着战友。

在战士们都没有了口粮时,周恩来却把自己仅有的半碗青稞面泡上水分到了战士们的手中,还有三位女红军在一户老乡家借宿之后,看到主人没有被子,把三人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了半条留了了女主人。国际友人白求恩放弃国内优越的生活,到达晋察冀抗日前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救治我军伤员忘我工作,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最后牺牲在战斗一线。还有我们的雷锋同志时刻把自己当成一颗螺丝钉,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

党课讲稿长征14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历时两年多,行程共计万多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奇迹。多年来,长征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热点和文学创作的丰富素材,关于长征的亲历回忆、口述日记、学术专著、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长征无疑成为了一种世界级学问。作为党史研究工作者,我从2003年初开始“走走党史”,断断续续地用了10年时间对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和发生的重要事件作了实地考察,在宏观上构建起了一幅比较完整的红军长征的生动图谱。这里,我根据亲历亲知的实际考察,谈谈对长征的认识。

怎样认识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念

关于红军长征,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基本概念,即“红军主体的长征”。它是指到达陕北的4支部队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主体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这个“3+1”的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四川省分出重庆市,按现在地域说为15个省市),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

红军长征全过程应包括长征序曲、红军主体的长征和长征尾声,即将“3+1”的长征向前和往后延伸。向前延伸:1934年7月红七军团(在***的部队加入后合编为红十军团,他任军政委员会**,领导该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皖赣地区,这支先遣队就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军,为中央红军长征作战略准备。随后,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探路。这两支先于主力红军的长征,是长征的序曲。往后延伸:就是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的远征。因为红军西渡黄河这一重大决策是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后作出的,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宁夏战役。组建为西路军的两万多名将士都是参加过红军主体长征的,既包括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九军和原属中央红军的第五军,还有红四方面军总部。这样,西路军远征河西就是红军长征的继续,是红军主体长征主脉延伸的一段支脉,即红军长征的尾声。

如果把红军主体的长征看作长征大剧的“主戏”,那么这场包括序曲、主戏、尾声在内的红军长征,就是一部完整的震天撼地、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

怎样认识遵义会议与其前后一些会议的关系

在“走走党史”的实地考察中,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长征的基本内涵:红军长征既突破了反动派军队的围堵,又克服了党内错误指导思想遭致的困难,还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了落脚西北的战略大转移,由此实现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以遵义会议为标志,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根本保证。

在长征途中,我们党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其中最为重要和著名的是遵义会议,它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具有伟大转折的历史地位。但实现这个历史转折有个过程。就遵义会议前而言,最早的通道会议实现了战术“转兵”,在中央高层第一次否定李德主张,为遵义会议改组中央奠定了初始基础。黎平会议改变原来去湘西建立根据地的决策,实现了战略“转兵”,并通过决议指出在适当时候开会讨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问题。这就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直接准备。猴场会议驳斥了博古、李德,重申黎平会议决议,并限制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限,从而增加了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的可能性。遵义会议前的这几次会议,为实现伟大转折作了重要准备。

遵义会议实现党的历史伟大转折是势所必至。博古报告强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客观原因,与会者绝大多数不满。张闻天代表他本人和毛泽东、王稼祥作联合发言,批评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作长篇发言,尖锐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周恩来讲话承担了领导责任。会议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决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团”;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成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遵义会议在长征危急关头,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统治。

遵义会议后的几次会议巩固和发展了遵义会议成果。一是“鸡鸣三省”会议。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并没有撤换博古;对毛泽东也没有作具体分工。这次会议顺利实现了“博洛交接”,由张闻天接替博古担任党的一把手,还决定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二是扎西会议。会议通过张闻天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决定电告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中央分局和红二、六军团及红四方面军令其传达贯彻。这就将遵义会议决议昭告到全军。三是苟坝会议。经过毛泽东力争,不打固守打鼓新场之敌,否定了之前通过的决议,避免了红军可能遭致的重大损失。根据毛泽东提议成立的新“三人团”,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权指挥红军军事行动。毛泽东虽然在军内不是一把手,但“团长”周恩来非常尊重他的意见,实际上他是“总设计师”。

当然,遵义会议是系列会议的标志和旗帜。因为此前的几次会议都没有从根本上拨路线之乱,只有遵义会议才开始解决这个问题;此前的会议都没有解决组织领导问题,只有遵义会议才开始改组中央,此后逐渐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怎样认识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的贡献和作用

红军长征胜利是以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为标志的。对于红四方面军进行的长征和作出的贡献,过去的党史书讲得很少。我在2004年7月对红四方面军开辟的川陕根据地及其随后的长征作了考察之后深深感到:张国焘的错误对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无疑有很大影响,但不能因此就淡化红四方面军长征的贡献。

根据我的考察和研究,我认为红四方面军的贡献和作用至少体现在:其一,对中央红军北进川西发挥了重要策应作用。红四方面军在1932年底开辟的川陕苏区,将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由东南引向西北,并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中央红军的长征,在遵义会议前几乎陷入绝境。为尽快改变这个局面,遵义会议后不久,中央电告红四方面军派兵南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其二,对中央红军克服物资匮乏、补充兵员起了巨大支援作用。其三,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强大的“宣传队”作用。其四,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播种机”作用。红四方面军所到之处,包括后来南下到一些地区,仍然宣传党的政策,坚持地方群众工作。

怎样认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两个奠基礼”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5年11月初与红十五军团会师。中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陕甘支队编为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并入红一方面军。这时,国民党对于红军的会合加强了“围剿”部署。为打破“围剿”,从11月20日到26日,红军进行了直罗镇战役,歼敌1个师又1个团,击毙敌109师师长等1000余人,俘敌5300多人。这次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为党中央和红军在西北建立大本营,举行了“奠基礼”。

2003年我开始了“走走党史”,到陕北作现场考察后感到,当时的“奠基礼”实际应当是两个:除直罗镇战役是“军事奠基礼”外,中央纠正陕北的“肃反”错误可视为“政治奠基礼”。因为陕北的“肃反”造成的政治危机,丝毫不亚于国民党军的“围剿”。当时,国民党军正在实施“围剿”,而在中央红军到陕北前的领导机关——中共中央北方局驻西北代表团,认为陕北党内有严重的“右倾取消主义”和“右派”活动,不顾前线紧张的军事形势,开展“肃反”运动;并派人到前方和陕甘边逮捕干部,甚至将已任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的刘志丹也关押起来。红二十六军的营以上干部、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区以上干部,还有一些从国统区过来的青年知识分子,共200余人惨遭杀害。刘志丹等60余人被施以重刑,昼夜审讯。这样大规模的捕杀,使陕北根据地面临严重危机。党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吴起镇获悉情况后,立即指示: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经过以董必武为书记的五人领导小组对案卷材料的审核和广泛调查,认为强加于刘志丹等的罪名不能成立。在党中央的直接干预下,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所有人员全部被释放、平反和恢复工作。中央纠正这一严重的“肃反”错误,为巩固和扩大陕北苏区奠定了政治和组织基础,因此,可将其视为“政治奠基礼”。

党课讲稿长征15

同志们: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按照局党委的安排,今天由我为大家上一次党课,结合我近期对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想同大家分享以下几点体会。

一、做到“五个深刻认识”,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

一是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干什么。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领悟和思考我们党一路走来,指引我们前行、上下求索的是什么;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为的、靠的是什么。概括地说,答案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即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二是深刻认识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弄明白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进而深刻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取得既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也历经艰辛,需要倍加珍惜、永不动摇。深刻认识了这些,“四个自信”就会无比坚定。三是深刻认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弄明白我们党怎样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成长、发展、壮大,怎样靠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起家并从胜利走向胜利;思考为什么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为什么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其深刻道理在哪里。四是深刻认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是什么、该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承担起这样的使命。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认真思考,我们这代中国共产党人该怎样把我们这一棒跑好,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这就需要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把该担当的历史责任担当起来,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美好未来和最高理想前进。五是深刻认识对党忠诚是什么、怎么做。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从典型人物和感人事例中获得深刻认识:正是因为千千万万党员干部对党绝对忠诚,党才有凝聚力、战斗力,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战胜各种困难,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进而深刻理解,新时代党员干部对党忠诚最关键的要求,就是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突出“三个汲取”,认真领会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意义。

一是在知史中汲取爱党爱国的力量。98年的党史,70年的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泪水和汗水写就的,充满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我们只有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才能更深地爱党爱国。二是在知史中汲取智慧担当的力量。通过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史,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坚定“四个自信”;进一步深刻认识党的执政使命和根本宗旨,从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中恪守人民情怀;进一步深刻认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的本质内涵,发扬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勇担历史重任;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靠忠诚经受考验、靠忠诚战胜困难、靠忠诚发展壮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在知史中汲取立国、兴国的力量。“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史、国史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瑰宝,是先行者们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立国、兴国智慧。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今天,开创更好的明天。一个先进的执政党,最难得的是能自觉地做到以史鉴今、以史资政,努力为现实

社会政治服务,在承继历史中实现与时俱进,在放眼未来中实现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既可以从中明晰党和国家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有助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历史意识,培养历史思维、历史眼光,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

三、坚持“四个结合”,认真学好党史、新中国史。

一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传承党的革命传统优良作风结合起来。一是持续弘扬党的三大作风。党的三大作风包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毛泽东1945年4月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结党的建设基本经验时提出的,它们也是党革命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以此为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二是要持续体悟革命传统。信念坚定、纪律严明、组织严密、实事求是、统一战线、“两个务必”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不仅要重温历史上的重要会议、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体悟革命传统的孕育,延续党的优良作风,还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把革命传统、优良作风熔铸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二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为人民守初心为民族担使命结合起来。一是正确认识我们党99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是一部为

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就立下的铮铮誓言。在党的一大上,中国共产党就把进行社会革命作为根本政治目的。1925年12月5日,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写道:“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懈努力,尽快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使得人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二是真正认清我们党99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是一部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一直肩负的历史使命。***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回顾中国近代史、党的历史,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成功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复兴迎来光明前景。新时代学好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让历史之光照进现实,启迪心灵,让我们汲取党建的经验,汲取治病救人的良方,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汲取走向未来的力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为人民守好初心、为民族担起

使命。三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学懂弄通新时代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学好党史、新中国史,不仅要明了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史,还要培养历史眼光。学懂弄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要善于从历史高度来理解和把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源自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生动实践,而且是对我们党奋斗史、实践史的最新总结。这一创新理论是在吸收了党的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治国理政智慧的基础上创立的,有很厚重的历史底蕴。在学习中既要把握其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还要用心体会内在的历史逻辑,把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贯通,才能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四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领结合起来。党史、新中国史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历史智慧、政治智慧、管理智慧,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可以使人养成历史思维、具备历史眼光,为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挑战、提高党的执政本领提供历史滋养。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屡屡化险为夷、化危为机,累积了大量攻坚克难的办法,有丰富的事例可供后人参考,也即党史、新中国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党治国治军智慧。比如党的建设方面,始终强调从严治党驰而不息反腐败,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党的作风建设放在关乎党的生命的高度等。比如治国理政方面,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再比如治军方面,坚持党指挥枪,强调从严治军等。把党的历史上形成的大智慧传

承下去,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学好党史、新中国史,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汲取滋养,再结合新的实际不断发扬光大,就一定可以提高执政本领。

同志们,历史告诉现在,历史昭示未来。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是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准确把握党史、新中国史中最基本的内涵,不断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增强坚守初心使命的思想与行动自觉。才能接好时代的“接力棒”,走好当代人的长征路。

党课讲稿长征16

“3+1”的长征

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的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长征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系列)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

“长征是六万五千里”

关于红军长征的里程,过去比较多的是讲二万五千里。这里讲的是中央红军走的长征路。现在既然明确了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那么仅仅讲二万五千里就不全面了。据军史资料统计,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历时11个月,转战8省,行程两万余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历时19个月,转战6省,有的三过雪山草地,行程1万多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历时10个月,转战4省,行程约1万里。将上述四支红军的长征路,历经14个省的里程加在一起,长征的实际总里程为万多里。

路线和目的地是动态的

红军长征到陕北,这不是预先设定的。进行战略转移,开始并没有打算走很远。长征的路线和目的地是根据军事形势和作战情况而不断变化的。这是一个动态过程。红军长征目的地,据我初步统计,仅中央红军言,先后有8个设想。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后,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榜罗镇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决定,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随后,中共中央将“红都”设在瓦窑堡,陕北成为中国革命大本营。

出发地是多元的

各路红军长征都有自己的出发地,属于不同层面的出发地也不止一个。其定位标准,就中央红军而言,大体以1934年10月7日中革军委下达撤离战斗前线到集结地的情况来确定。各部队接到命令时所撤离的那个地方,均可视为长征出发地。

党课讲稿长征17

按照局机关党委微党课活动的安排,根据个人近期所学、所知、所悟,今天向各位领导汇报讲解“长征精神”,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长征的整体介绍;二是长征的背景及其原因;三是长征的会师地点为什么选在了陕北?四是长征精神及其重要意义。

2019年5月20日,在江西考察调研的***总书记,专程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了花篮。在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时代变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今天,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一、长征的整体介绍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

陕北红军,是指徐海东、刘志丹、程子华领导的红十五军团。

红二方面军,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总指挥是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

红四方面军是工农红军主力之一,由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领导。

1、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

最初,是在1929年1月由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出发,创建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到1931年9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后,革命根据地扩展到35个县,在24个县建立了苏维埃政府。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项英、张国焘任副**。

2、长征的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3、长征中的重要事件

1)长征前毛**在一直赋闲。1932年10月,在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军事“围剿”期间,中共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召开“宁都会议”,左倾领导人王明、博古批评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为“纯粹防御路线”和右倾路线危险,随后毛泽东被解兵权。虽仍然是中央政府**兼人民委员会**,但博古指派张闻天“分管”政府工作,后来又安排张闻天出任人民委员会**,由此,毛泽东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政府首脑了。

当时,王明因顾顺章叛变、总书记向忠发被捕感觉危险,已随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兼国际代表米夫去了苏联。苏区党、政、军、民一切事物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博古、李德、周恩来“三人团”组成。政治上博古作主,军事上李德作主,周恩来负责监督军事计划的实行。“三人团”开会时,不用翻译。博古精通俄语,李德会将德、英、饿三种语言,周恩来英语最为流利,法语、日语次之。

博古原名秦邦宪,无锡人,出身书香家庭,他极具学习天赋。李德掌握军事大权,在军事方面的特长是能言善辩,举例时可以引用凯撒、塔西佗、拿破仑、费雷德里克大帝等一连串名人的话,他决定问题从不犹豫不决,不只知道堑壕战、阵地战。

2、湘江战役。蒋介石妄图阻止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会师,他调动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300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蒋介石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欲将红军全歼于湘江、潇水之间。于是在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由此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

3、通道会议。在红军长征的初期,毛泽东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但他并没有终日自怨自艾,而是在行军中积极思考着使党和红军摆脱当下困境的出路。在1934年12月12日的通道会议时,毛泽东建议放弃原定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避免进入敌人的包围圈,得到大多数与会人员的认可,史称“通道转兵”。

4、黎平会议。1934年12月15日,红军攻占贵州黎平。周恩来和大多数与会者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确定向贵州转兵的战略方针。

12月20日,军委纵队到达乌江边一个叫黄平的橘子园地里,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均因身体有恙而坐着担架行军,每当休息时,三人的担架常常被放在一起,这就让他们有了更多深入交谈的机会。毛泽东向张闻天和王稼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党和红军要想转危为安,必须首先改变最高军事指挥“三人团”所执行的错误军事路线。他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思考以及对红军战略方针的分析,逐渐赢得了张闻天、王稼祥的认同。当天晚上,两个人就将商议结果分别致电告知了彭德怀及其他领导同志。这些开会前的“个别酝酿”及“通气吹风”,为党之后纠正自身的左倾路线错误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橘子园中担架上的谈话,使原来在黎平会议决定的在遵义地区召开会议又增添了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请毛泽东同志出来指挥,即要求进行人事上的变动。由此,黎平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

五是猴场会议。1935年1月1日,红军长征到达贵州瓮安的猴场。作出的《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指出:“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这加强了中央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实际上等于开始动议限制博古、李德指挥权。事实上认可了毛泽东的军事方针,基本结束“三人团”的军事指挥权,确立了政治局决定重大问题的原则,为遵义会议奠定基础。

六是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对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犯的错误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会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将毛泽东重新纳入核心决策层,实际上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的决定深刻影响了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是扎西会议。1935年2月5日到9日,中央红军在被称为“鸡鸣三省”的云南威信县水田寨、大河滩、扎西镇,连续召开三次政治局会议,统称为扎西会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和经验教训决议大纲,以及传达遵义会议精神的决定。扎西会议充分肯定并决定贯彻实施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思想,完成了遵义会议关于调整常委分工的决定,开创以党中央总负责人张闻天与红军实际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相互配合、共同领导全党全军的新局面,为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周毛谈话,他们认为由博古继续领导有困难,如果调整党的总负责人,按当时的形势理所当然应该由毛泽东担任。但是,毛泽东提出由张闻天做党的总负责。这个考虑顾及了各个方面,包括共产国际因素。周博谈话。遵义会议后,博古对会上的一些发言一直想不通。为此,周恩来同博古有一次长谈。周恩来认为党必须找一个熟悉农村革命的人当统帅,他和博古都不合适当领袖。毛泽东搞农民运动出身,熟悉中国国情,有很强的军事才能,也是很有智慧的帅才。因此,建议博古摒弃前嫌,同心同德,一切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个大局。最终,解开了他的思想疙瘩。周张谈话。毛泽东从多方面考虑认为应该由张闻天担任党的总负责,据此周恩来与张闻天进行了一次谈话。

八是苟坝会议。1935年2月20日前后,中央红军二渡赤水河,回师黔北,并取得娄山关战斗胜利。2月28日,二次夺取遵义。3月8日,毛泽东和军委纵队进驻苟坝。3月10日,红一军团林彪和聂荣臻致电中革军委,建议攻打打鼓新场。但毛泽东却根据最近破译敌军电报,推断敌军已准备向打鼓新场集结。由于不少领导人都赞同进攻打鼓新场的建议,双方由此引发了较长时间的激烈争论。尽管毛泽东再三阐述自己的见解,无奈众人未被说服,争论的结果还是同意进攻打鼓新场,毛泽东负气离开会场,会议随后表决剥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虽然出于一时激愤而辞职不干,但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努力,他在这天深夜提着马灯出发,决定再找周恩来争取一下。二人交流过后,又一起去找朱德进行详细讨论。3月11日早,周恩来提议继续开会讨论攻打打鼓新场问题,并和毛泽东一起最终说服与会者放弃这一主张,使红军避免遭受重大损失。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县枫香镇的苟坝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放弃攻打打鼓新场。事实很快证明,毛泽东的军事预见是正确的,红军避免了一次可能出现的失败。

这次会议同时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的新“三人团”,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其后的半个多月内,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中央红军先后完成了三渡、四渡赤水,继而强渡乌江威逼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待蒋将滇军调来“救驾”之际又向西直插云南,趁敌回援造成金沙江防线空虚之时越江北上,最终将几十万追兵甩在南岸,从而赢得了战场的主动权。

毛泽东在受排挤的人生低潮期,毛泽东既没有心灰意冷,也没有随波逐流,更没有作壁上观甚至于改换门庭,他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都彰显出他因坚定信仰和坚强信念而生、不因个人荣辱利益而移的强大政治定力。正是这种定力,让党和红军重新走上了正确的路线,于低谷处迎来了新生。

二、长征的背景及其原因

1、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五次“围剿”

随着军阀之间混战的结束,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红军兵力不足4万。

1931年2月,国民党调集20万大军发动第二次“围剿”,红军兵力仍不足4万。

1931年7月至9月,国民党调集30万大军发动第三次“围剿”,红军兵力3万多。

1932年12月至1933年3月,国民党调集40万兵力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兵力4万多。

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3年9月~1934年10月,国民党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对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围剿和反围剿争夺一整年。

第五次围剿,蒋介石采用堡垒战术,在根据地周围构筑大量的碉堡,包围圈平均每天推进两三里,甚至几百米,一面前进,一面筑碉堡,达到“抽干塘中水,捉住塘中鱼”,一举消灭红军的目的。

在此期间,被剥夺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曾建议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但被李德否定。李德指挥以堡垒对堡垒,敌人修碉堡我们也修碉堡,战术上采用“短促突击”,打“阵地战”和“堡垒战”,但是一打,敌人进碉堡,我军暴露在外,尽遭敌人飞机、大炮的轰击,十分被动,加上军力悬殊,节节失利。主要看以下数据:

一是林彪、寻淮洲、罗炳辉的红1、7、9军团,在福建与敌蒋鼎文、汤恩伯第2陆军6个师拼杀一个星期,无力抗衡,失守建宁城。

二是彭德怀红3军团与敌刘和鼎第9总队4个师交战永安失利,永安城陷落。

三是敌南路军陈济棠占领会场筠门要塞,敌李延年第4纵队占领福建连城,敌薛岳、吴奇伟第6路军占领江西永丰龙岗。

四是彭德怀、董振堂的红3、5军团,以步枪、机枪、手榴弹和大刀,组织汤恩伯、樊菘甫第10、第3纵队5个师近8万人的进攻,红军伤亡2300人,其中干部就达600余人,广昌以南全部失守。

中央苏区仅剩瑞金、会昌、于都、宁都、长汀等狭小地区,所以突围“大转移”,只剩这一条路,且刻不容缓。

3、长征前做了哪些准备?

在1934年5月,李德首先提出“大转移”,但并非是长征,而是迫于内线作战失利,企图到湘西与第2、6军团会合,寻求外线的无堡垒作战。大转移,****很稳。1934年5月,只有党中央常委会成员张闻天、项英和军委领导人朱德、王稼祥知道。8月,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陈云、刘少奇及候补委员邓发、凯丰等才知道。9月初,才个别向主力军团首长透露。但只说明了大转移,但未说明转移方向。

一是舆论上的准备:

1934年7月至9月,中央红军以“北上抗日”为口号,深入进行了思想动员。

1934年7月8日,博古在演讲时指出:“工农红军已经必须,而且能够分拨一部分的力量直接去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中央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已经在这方面作了相应的决定”。

7月15日,发表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8月1日,中央苏区纪念“八一”建军节,在瑞金举行了阅兵典礼,突出“红军北上抗日”这一中心,将“北上抗日宣言和抗日的誓词,向全体部队宣布,并要传达到每个战士中去。”

二是兵员上的准备:

1934年夏秋,中央苏区再次掀起猛烈的扩大红军的运动,从5-9月,召集了红军新兵近10万人。

9月4日,在“大转移”前夕,中央军委为扩大红军发出紧急动员令,并宣布成立独立第21、22、23三个师,组成了红8军团。军团长周昆,政委黄苏,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三是物资上的准备:

整理了(*),每月造炸弹5万发、翻造子弹达70万粒,累计修理迫击炮弹共3000发,成为红军有以史来兵工厂空前的成绩。

8月9日的《红色中华》报道:“福建胜利完成了借谷运动,完成余万担”。中央各机关号召募集20万双草鞋慰问红军。

1934年春夏,中央银行行长毛泽民,同毛泽东的警卫员吴洁清从瑞金附近大山里,取回1932年埋藏在山洞里的100余万块银元,搬回瑞金。长征前夕,这些银元都被分发给各军团。

四是军事上的准备:

1934年5月,周恩来派程子华赴鄂豫皖,领导红军25军突围转移。

8月,任弼时、王震、萧克、王首道,率红6军团离开湘赣苏区,转移到湘鄂西,与贺龙、关向应的红2军团会师。

9月,寻淮洲、粟裕率红7军团北上抵赣东北与***会合。

这些军事计划,是为了配合红一方面军的战略大转移,因而成为长征的前奏曲。

“大转移”安排在10月底11月初实施,由于蒋介石已发觉红军有转移的意图,命令各路军加紧进攻,前线战局急转直下,红军主力很可能被四面合围,不走不行了。于是,1934年10月11日,由中央军委**朱德、副**周恩来署名,发布中央军委长征行动的命令,“大转移”提前了近一个月。

4、长征中高级干部的去留问题。

长征前干部的去留,党中央机关、政府、部队、共青团、总工会等,由各单位的党团负责人和行政领导决定报中央;部队留人由总政治部决定,如邓小平随长征就是总政治部决定的;属于省委管的干部,由省委决定报中央。当时,凡是接到命令到中央党校学习,这就是从基层召集长征干部的代名词。所有决定走的人,再由组织局编队。

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留下一个领导机关,坚持斗争,叫中央分局。党的高级干部的去留,都是由博古说了算,比如项英、陈毅、瞿秋白、毛泽覃等同志被留在苏区。项英担任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委分会**。

项英、陈毅和陈毅领导留下的万余人,即红军第24师加上当地民兵和一大批伤病员,这是一支缺乏训练和战斗力的小部队,无法与蒋介石调集来的10万大军相抗衡。红军主力走后1个月,红都瑞金陷落,17日于都失守,11月23日会昌被占。12月,项英和陈毅上山打起了游击战。到1935年3月,万红军中的大多数人均已战死。

1935年4月26日,国民党军包围瑞金红林山区,毛泽覃为掩护游击队员脱险而牺牲,时年29岁;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以南被国民党抓捕,6月18日在罗汉岭从容就义。

瞿秋白,原名瞿船,常州人。据吴黎平回忆,瞿秋白得知自己被留下时,情绪特别激动,说:“你们走了,我只能听后命运的摆布了,不知以后怎样,我们还能相见吗?如果不能相见,那就永别了。我一生虽犯过错误(1933年9月22日,中共临时中央王明、博古作出的《关于狄康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指出他在《斗争》上新发表的几篇文章,犯有严重的机会主义错误,应在组织中开展最无情的斗争……),但对党对革命忠心耿耿,全党同志有目共睹。祝你们前途顺利,祝革命胜利成功。我无论怎样遭遇,无论碰到怎样逆境,此心可表天日”。

三、为什么要选择陕西作为革命根据地?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6月26日,在两军会师后召开的两河口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和毛泽东主导的中共中央在长征方向上出现了重大分歧,具体说就是南北两个大方向:一是南下川北,这是张国焘提出的方案;二是北上陕甘,这是毛泽东提出的方案。此外还有一个张国焘作为妥协而提出的西进新疆的方案。长征是应该往川康走,往陕北走,还是往新疆走,当时张国焘自恃枪多势众,个人野心膨胀,公然向党争权,还企图挟党中央南下。为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毛泽东和党中央毅然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单独北上,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面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了:北上抗日的路线使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南下路线遭遇了惨重失败,红四方面军由8万多人锐减到了不足4万人,历史最终证明毛泽东的路线是正确的。

一是舆论的正确。1935年,日本已经吞下了东北,正在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红一方面军北上抗日,迎击日寇,这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不仅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也赢得了杨虎城和与日本有杀父之仇的张学良的同情,甚至也赢得了受到日本巨大压力的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同情。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很快就和他们结成了统一战线,张学良、杨虎城不仅不肯全力“剿共”,反而让出地盘,对红军接济钱粮和武器,使得中共中央顺利在西北建立了抗日大本营,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能够迅速深入华北、山东,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与红一方面军的前进方向相反,张国焘率领四方面军南下时,由于与遭受日寇侵略的区域越走越远,所以无法打出“北上抗日”的旗帜,而只能以“赤化全川”相号召,这不仅不能获得四川地方军阀刘湘、邓锡侯、杨森等的同情,反而引起了他们的殊死抵抗。他们倾尽全力,与红四方面军在百丈关展开大战并大败红四方面军,迫使红四方面军退出四川。

二是地理位置。落脚西北一隅,远离长江中下游流域这片被国民党视若禁区的核心地带。此时此刻的共产党远走西北,使国共矛盾暂时缓解。国民党迫于民意和舆论,经过权衡,逐步放松“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转而着手准备抗战。红军落脚陕北地区,客观上减轻了来自国民党方面的军事压力,为中国共产党接下来的全面抗战创造了条件。正如毛泽东后来所指出的:“如果不到陕北,那怎么能到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东北地区呢?怎么能在抗日战争时期搞到那么多的根据地呢?”中国共产党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多种渠道与国民党接触,共图合作抗战。

但在陕北,蒋介石面对毛泽东在“联合抗日”旗帜下建立的统一战线无可奈何,杨虎城、张学良不愿意把中国有限的国防力量消耗在毫无意义的内战中,蒋介石的一切软硬兼施都无法让他们继续进攻红军。情急之下,蒋介石决定来霸王硬上弓,命令西北军、东北军让出战场,让中央军入陕“剿共”,结果引爆了“西安事变”,最后的结果是蒋介石被迫接受了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军事上处于极度弱势的毛泽东,把自己的政治意志强加给了军事上占尽优势的蒋介石。

四、长征精神

什么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总书记高度凝练地总结了长征精神五个方面的深刻内涵。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以战胜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是长征精神的首要元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长征精神的本质,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长征精神的特色,顾全大局、紧密团结是长征精神的体现,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是长征精神的内核。因此,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胜利!

党课讲稿长征18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简介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红军先后逃离追踪。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

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5万余人,剩余3万余人。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主力军队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之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了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后,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经固原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党课讲稿长征19

党的十九大在京召开,举国瞩目,***总书记用近三个半小时的时间,在大会上作了这份三万多字的报告。***总书记围绕时代主旋律,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根本宗旨,向守候在电视机前的亿万中华儿女回顾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辉煌,以振奋人心的话语提振起各民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百倍信心,叩响了新时代的强国之音。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铿锵有力的宣言引发了十九大召开当天引发舆论热潮,***总书记坚定而又自信的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既是对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核心提炼,也是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指路明灯,无不彰显着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

心中有党,才能增强对党的信仰。我们每一个党员,都是因为对党的崇高信仰,才加入到党的组织中来的。是党员,就是党的人。在党,就要言党,就要心中有党。入党,并不是获取政治荣誉,或是披上华丽的外衣,而是要为党的事业奋斗。因此,是党员,就要把牢政治方向,强化组织意识,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时刻不忘自己对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要对党增强信念,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岔了、走偏了。还要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必须坚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乘着中国号航船劈波斩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44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