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论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32007

【导言】此例“论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维族舞蹈1

《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依米提・米合肉拉主编,中国ISBN中心,1998年版)正是一本十分全面的介绍新疆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书籍。书中以新疆地区分布的各个民族为脉络详细讲解了各个民族的每一种民间舞蹈,对这些民族和每一种民间舞蹈都做了详细的调查,其中包括他们的分布地区和所属民族以及发展状况。编者在书中依次介绍了新疆地区存在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俄罗斯族、塔克斯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和达翰尔族等民族的民间舞蹈类型,通过对他们的音乐和舞蹈以及服装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了每个民间舞蹈所隐藏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书中图文并茂,对一种舞蹈类型及其动作特点都做了十分详细的讲解。

维吾尔族是新疆地区的一个大族,其民俗民风都极具民族特色,善舞也是维吾尔族人民的一个象征,“维吾尔族人会走路就会跳舞”。维吾尔族的舞蹈种类繁多,各具特色。赛乃姆历史悠久,流传范围广,一般都出现在大型的聚会场合,舞蹈形式自由而多样化,可以随着音乐即兴而舞。刀郎舞是一种节奏感很强的舞蹈,其动作粗犷脚步有力,从舞蹈的形态中还依稀可见原始部落时期的舞蹈影子。除了这两种舞蹈之外,维吾尔族还有萨玛舞、皮尔、木勺舞等十多种舞蹈类型。在《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中,编者都对这些舞蹈进行了整理和介绍,从舞蹈的动作到音乐的类型都做了十分尽的讲解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维吾尔族人民几千年历史进程和民族文化演变过程。

哈萨克族也是新疆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族。哈萨克族的舞蹈类型虽不如维吾尔族的舞蹈种类繁多,却有着一种名为“卡拉角勒哈”的舞蹈,不仅成为了哈萨克族的象征,也是整个游牧民族的代表。因为它舞起来像极了一匹奔跑的野马,步伐稳健,姿态优美,就像以畜牧业为生的草原人民一般勤恳,善良。对这个舞蹈进行介绍时,编者首先介绍了卡拉角勒哈的音乐,这首以冬不拉伴奏的乐曲欢快、活泼,在乐曲的伴奏中,使得卡拉角勒哈多了一份俏皮和灵活。

一部舞蹈史就是一部民族发展史。从最初的氏族社会到现在的文明社会,舞蹈都不仅陪伴着新疆地区每一个人的一生,也伴随着新疆地区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从舞蹈的每一个动作和乐曲的每一个音节都可见当时人类的生活和交流方式。充满智慧的新疆人将这些独特的生活方式都放进了舞蹈中并流传至今,现在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他们对待生活和生命的热忱。这些自由而奔放的舞蹈和乐曲就像这些热情洋溢的新疆人民一样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中散发着熠熠光辉。

维族舞蹈范文2

关键词:流失,维系,开掘,民族民间舞蹈价值

民族舞则是从地域、民族性角度来界定,指具有某种民族特性的舞蹈内涵或形式。它强调的是民族文化形态的形式表现。比如中国民族舞蹈,在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及风俗习惯等影响下,形成独特的舞蹈艺术个性及样式。民族舞蹈指舞蹈的内涵和个性——具有民族性。

一、民间舞蹈与民族舞蹈的现状

1民族流失

红河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现代生活中不断地受到别地域别民族的文化侵扰和当代高科技信息的冲击。由于当今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各种形式的舞蹈表现使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的舞蹈艺术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同时也给民族民间舞蹈带来危机,目前,受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艺理念的影响,中国民族民间舞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变化,西方的动作、节奏等手法,冲击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其形式化,民族性的元素减弱。

“一个民族总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而民族民间舞这一特有的风俗文化的发展现状让人担忧。现在众多舞蹈打着民族民间舞的名义,却完全没有民族舞的内涵,壳是民族性,而魂却已完全不具备民族性。

2民间流失

在中国文化史研究上,自“五四运动”以来,尤其受文革影响,普遍认为传统的东西是陈旧的、有害的,应学习西方的、现代的文化。一度造成重视现代创新,而压制传统发掘,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甚至对立。

传统的民族民间舞也成为革新对象,而当市场经济大潮涌来,刚刚向本位靠拢的民族民间文化又一次偏离轨道,受到冲击,不再保留其民间性本色。而在其变化过程中,民间性只是形式化的宣传口号,已经逐步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等相去甚远,而不能在民间普遍流传和发展,这也是众多民族民间舞只适应舞台表演的要求,而丧失广泛群众基础的原因所在。

二、民族民间舞的价值体现与开掘

(一)民族民间舞的价值层面

民族民间舞蹈价值大体分三个层面: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

首先,它是物质的,受原始的自然环境制约而产生形式。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出现的早期原始舞蹈,即民族民间舞蹈的雏形,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它表现为原生形态舞蹈的基本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及其功能、文化内涵。舞蹈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他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据长期研究舞蹈艺术的专家和行为艺术家的研究结果认为: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上古时代,它就充当原始人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动作和节奏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

其次,它是制度的。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性使得它逐步成为一种稳定的艺术形式。作为祭祀、庆典、群众自娱等,民族民间舞蹈在表演中呈现可见的物质性、动态性等符号,符号象征物具有指称、意味和记忆等功能,有选择的保存和新形态的重新整合,形成较稳定的舞蹈语言。在人类原始部落里,舞蹈具有全社会性,在他们组织散漫和生活不安定的状况下,需要有一种社会感应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不论是狩猎,还是战争,都是整个部落一起行动,所以原始舞蹈总是集体性的。

第三,它是心理的,也是最核心的。心理是维系一个民族情感的最稳定的因素,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民间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民族心理沉淀和文化积累,即蕴藏在民族群体头脑中的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生死观念等。这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就我们红河州来说,无论是哈尼族还是彝族,无论是苗族还是壮族,各民族都蕴藏着极为传统的,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它们融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祭祖祈神、婚丧嫁娶,小到亲朋欢聚、劳动小憩都喜欢以民间舞蹈的形式抒情达意、自娱自乐,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价值核心与内容的挖掘

1技巧应该为表现内容而服务

技巧,固然在民族舞蹈上千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其稳定的象征性、表象性符号,而这只是局限于物质的和制度的层面体现。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在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是在新时期,红河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同样要面对来自强势文化艺术的冲击,它同样面临着被同化的危险。从现阶段来看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生存与发展正处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乡土文化与国际化,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的边缘徘徊。民族民间舞蹈常常被人忽视,其实只有民族民间舞蹈才是舞蹈发展的主流。民族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是一条永远不会枯竭的舞蹈源泉。重形式轻内容的作品成为了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普遍现象,不关注作品本身“意义是什么”,而只问“内容是如何构成的”。普遍认为,只要好看、只要美、只要让人快乐,就是“好舞蹈”。这便是本末倒置,完全将技巧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颠覆。

2内容应该表现为人与民族心理的体验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一种心理体验,一种文化状态,是指民舞的载体——舞群的思想观念,即其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婚姻观念、生死观念、审美取向等。舞群的思想观念受到社会主体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舞群的年龄、职业、接受教育的程度等对其思想观念也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

文化观念集群中,最核心的观念是价值观念。比如说,原生形态的祭祀舞蹈的核心是万物有灵观念,其中以祖先崇拜尤甚,其目的是希望得到祖先神灵的庇护,通过参加祭祖民俗活动,与祖神进行勾通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寄托。

3价值体现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1)社会价值

民族民间舞发源于生活,又经人们的创造而升华,挖掘它,不仅能充实民族优秀的民间艺术宝库、丰富了优秀传统民间舞蹈的内容,而且可向世人讲述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新时期的文化潮给民族民间舞蹈带来危机,同时也给我们弘扬民族民间舞蹈带来机遇,危机与机遇共存。这样就给我州的民族民间舞蹈生存与发展探明一条道路,我们只有毫不畏惧地站在外来文化冲击的风口浪尖上,迎难而上,借助现代化技术带来的便捷和快捷,利用一切机会把我们的包括民族民间舞蹈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熟悉中央乐团著名作曲家田丰的人都知道,田丰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就扎根云南,采集民间素材,在采风中他萌生了创建一座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的梦想。为保持民歌、民舞的原汁原味,他千方百计聚集了一批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营造了一个理想中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财产的封闭小区。让这批优选出的年轻人身着地道的民族服饰、口食粗茶淡饭,平淡人生地过着族群先人那种“日出而耕、日落而息” 的地道民族村寨生活。田丰出于一个作曲家的真情,以保护民族生态区,建造民族文化传习馆的思路,坚守民族文化应该是“求真禁变”“活化石”的理念。尽管田丰先生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心力憔悴,英年早逝,留下来的只是短暂的美好回忆与终生的遗憾……优秀的民族文化遗存与遗产到底应该作为“活化石”封闭在当今人造的原生态区域内,仅仅供给考古学者去研究,还是应当再现于当代舞台,建造一座活动的民族艺术博物馆,让当今的人去体味历史积淀中的人文韵味,在倾听祖母的脚步声中面对世界与未来。

就以红河州为例:屏边县大围山民族歌舞团将苗族冗长的仪式程序进行了简化,把民间舞蹈《芦笙舞》加以规范改编,加工后的《芦笙欢歌》不仅突出了民间舞蹈原有的风俗特色,还做到了观赏性与娱乐性并重,得到本民族的认可,并获得了云南省第五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金奖。

(2)历史价值

一个民族赖以生息的自然环境,会在一个民族的人民长期与自然灾害和野兽等斗争过程中体现。而民族战胜迷信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勇气,逐步积累的传统美德也会在民族文化中体现。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能从中体现出来潜在的历史价值,是研究民族民间舞的价值所在。

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等一切领域。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百上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

(3)学术价值

从历史纵向来看,民族民间舞是一块“活化石”,它承载着一个时代或一段特定历史时期,一个民族的集体文化艺术意识及生活方式。以此为标本,追根溯源,我们可以通过民族民间舞这一特定的艺术形态,来了解、研究一个民族的过去历史面貌。同样民族概念从属于社会范畴,拥有稳定民族心理意识的社会群体,一点一滴积累和映射出这一群体在某一历史时期横向的社会关系,从这一层面来看,民族民间舞所浓缩的正是它所处在的艺术创作层面的真实写照,这样,更有利于对其所处社会的深入研究。

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社会的角度,研究民族民间舞蹈,其价值无限,尤其具有了解过去,指导现在,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意义。

片面的形式追求,而长期忽视、轻视内涵价值的挖掘,造成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歧路发展。而真正让中国民族民间舞这朵艺术奇葩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必须从根源——内涵价值——着手,以本正末。

红河州的文艺工作者,在党的文艺政策和民族政策指引下,相关部门领导和有关专家、学者不是消极防御,更不是闭关自守,而是采取兼收并蓄,本土外来并存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处理这一文化矛盾。比如利用传统的火把节,祭龙、采花山等民族节日,采取歌舞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既满足了广大群众祭祖祈福、歌舞自娱的心理需求,加强经济技术开发与合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文化生活氛围。这时的民俗节日和民间歌舞,无论从其外在的形态、表演形式以及社会功能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所以,我认为,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是真正具有民族个性,有其社会意义与历史意义,从根本上,不只是体现某一个人的心理及生存生活状态,更能体现一个群种,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及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世界观、价值观。也只有这样,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才真正有出路,才能真正有价值的被开掘,有利于现代社会的借鉴和发展。

充分利用各种文化平台展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州也相应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文化节日,比如屏边“大围山文化旅游节”、“妃子笑荔枝节”建水“孔子文化节”、弥勒“葡萄酒文化节”、石屏“花腰歌舞节”,以及元阳、绿春、红河等地传统的“长街宴”的举办,都为我州舞蹈艺术展示提供了舞台。彝族舞蹈《踩云彩》,《阿西跳月》等一大批舞蹈节目在央视“CCTV”舞蹈大赛中得到了展示。为弘扬红河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作出了巨大贡献。

抓住云南旅游“二次创业”机遇大力弘扬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近年来,云南各地抓住“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契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打造《云南映象》、《丽水金沙》、《蝴蝶之梦》等一批演艺精品,成功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对接、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尤其是近年来以红河州少数民族为主题的电影《婼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红河》的拍摄上演,把中国和世界的眼光引向云南,引向红河,成为了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导游”; 我州在元阳梯田文化旅游节上表演的实景原生态的农耕文化节目《梯田印象》,也震惊来自世界各地游客。

通过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创造出旅游景区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用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田欣同志的话说:云南旅游好似一个漂亮姑娘,但一定要有文化内涵才更有身价。因此,红河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要扩展自己的市场和舞台,一定要抓住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的机遇,发展增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生命活力,永葆青春,长久不衰。

简言之,处于新时期的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必然要受到国内外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总的趋势是适应不同的职业、文化层次、审美情趣群体的需求,在接纳吸收各民族和外来舞蹈文化的基础上,不失原味地发展本土民间舞蹈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曾经带给我们快乐和享受的民族民间舞蹈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翻腾出一朵朵美丽的浪花。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2]梁一儒。宫承波。《民族审美心理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3] 云南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个案研究

维族舞蹈范文3

维族舞蹈叫维族舞,维吾尔族舞蹈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的乐舞传统,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舞蹈艺术,广泛流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

(来源:文章屋网

论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4

关键词:风格特征,表演形式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一。风格特征

(一)形成原因: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新疆

它是我国最大的省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自古以来就有“歌舞之乡”的盛誉。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艺术,以动作的健美、轻柔和富于变化而著称。每当节日在城乡举办“麦西莱甫”时,男女老少,参加者成百上千,人人都能登场起舞。维吾尔族舞蹈与其他民间舞蹈一样来自干生活。维吾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古代叫西域现在是新疆,由草原牧骑生活发展到地区的农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信奉过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维吾尔族舞蹈在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鹊族乐舞的传统基础上,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过历代新疆各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和长期发展与演变,不断追求完善,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维吾尔族舞蹈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这一体态的形成是经由维吾尔族的第一舞人、杰出的舞蹈家、教育家康巴尔汗的规范而形成的。在这之前,新疆的民间舞蹈,特别是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对舞蹈的体态不很讲究,大部分处于自然传衍的状态。康巴尔汗把在苏联学习的芭蕾舞科学的训练方法及开、蹦、直的形态特点,用来整理自己民族的舞蹈,与维吾尔族的舞蹈相结合,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使得维吾尔族舞蹈不仅具有东方沉稳的含蓄之美,而且亦具备了西方直立向上的美感。六十一岁的易国刚为大陆首席维吾尔族舞教授,也是编制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教材的第一人。他表示,维吾尔族舞有三个最重要的特色:一是要以眼传神,以眼传情;二是庄严的气质;三是柔软的手腕和优雅的旋转。《赛乃姆》、《刀郎》和《手鼓舞》是三种最具代表的舞蹈形式。以《刀郎》为例,如在云端般飘然行走却又突地重重踩下的三一踏,是刀郎最重要的部分,要诀是必须放松的呼吸。

(二)由于新疆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使维吾尔族各种舞蹈既有共同的风格,又有不同的地区特色

维吾尔族舞蹈从头、肩、腰、臂、肘、膝、脚都有动作,传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还要加上“动脖”、“弹指头”、“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装饰,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维吾尔族舞蹈节奏,多用切分音、附点节奏和在弱拍处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如舞蹈动作中的绕腕,头的“挑”,脚步的“三步一抬”动作的后踢步等都是节奏的弱拍时做的,以此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特点。维吾尔族中的旋转快速、多姿和嘎然而止,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时作竞技性旋转。

二。表演形式

维吾尔族舞蹈可分为风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新疆各地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萨玛舞、盘子舞、手鼓舞以等其他表演性舞蹈。

(一)赛乃姆自娱性舞蹈

广泛流传在新疆各地,赛乃姆原是古代新疆民间曲调的一种,节奏平稳,旋律优美,适于舞蹈,后来与节奏欢快的曲调赛勒凯相结合,形成由慢转快的两段体的舞蹈形式,被收进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赛乃姆的表演较自由,无论室内室外均可进行。开始表演前,群众围坐,乐队和伴唱者聚集一处。音乐开始后舞者进场,可独舞、对舞或三五人甚至更多的人同舞。例如新疆歌舞团编排的舞蹈群舞《刀郎麦西来甫》舞姿优美,动作丰富,大小动作配合巧妙,常在小的停顿或一组动作的末尾,以扬眉、动目、移颈、耸肩作为装饰性动作,使人感到亲切而风趣。在舞蹈演中如最常见的有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了望式、抚胸式等。舞步中主要有三步一抬,错步,点步和进退步等。

(二)萨玛舞风俗性舞蹈

是伊斯兰教节日时由男子在广场上集体表演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主要流行于喀什、莎车一带。从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以来它就一直伴随着伊斯兰教的礼拜活动而存在。每逢库尔班节和肉孜节,便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在众人“阿拉”的呼喊声伴奏下跳起这种粗旷、奔放、节奏强烈的二拍子舞蹈。舞者均为男子,动作简单始终贯穿一种不太快的原地低头旋转。其舞蹈动律沉稳、舒展。落脚时全脚着地,身体下压,微顿,抬步时两手随身体的俯仰而轻摆,常用跳转、擦地空转等技巧动作。表演者多为劳动群众,动作粗犷有力,富有劳动生活气息。

(三)盘子舞表演性道具舞蹈

流行于新疆库车、喀什、伊犁、乌鲁木齐、麦盖提等地。用弦乐伴奏,节奏为拍,有专用曲调。据传,盘子舞源于新疆库车民间,后流传各地,逐渐发展成为舞台节目,由女子单人表演。表演时舞者两手各持一盘子,指挟竹筷,和着音乐,边打边舞,并在头上顶一盛水的碗,以增加难度。麦盖提县的盘子舞,由男艺人表演,嘴内叼长把木勺,随舞击打碗。盘子舞的步法与舞姿,多来自赛乃姆。

(四)手鼓舞表演性舞蹈

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舞蹈形式,开始流传在南北疆各地民间,后发展成为舞台节目。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进行。舞蹈的特点是动作敏捷、节奏多变,多用高难度的旋转与腰部技巧。例如获世青节金质奖的《摘葡萄》就是,舞蹈中手鼓和舞蹈紧密配合在一起在,手鼓的鼓点节奏与舞蹈动作非常和谐统一、手鼓音乐的快,舞蹈的速度也快,手鼓音乐慢,舞蹈的速度也慢,有时与之相反。它以手鼓音乐和富有感彩的舞蹈动作的表演,展现了姑娘在葡萄园中一边劳动一边吃甜酸葡萄时的情景和喜悦的心情。因其手鼓的伴奏,烘托了气氛,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没有手鼓伴奏,这一舞蹈定将大为逊色。

结论:

民间舞是一门群体的艺术,实践证明许多民间艺术的成功范例无一不是聚集了众人的力量和智慧。维吾尔族舞蹈是一个流布广泛,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文化集合体。对于维吾尔族舞蹈的发展,我们可秉承着继承与创新的原则,进一步地探讨和思索。所谓的继承,就是继承它独特的风格特征;对于创新而言,就是在舞台表演中用更宽广的思维编创出更优质的维吾尔族舞蹈作品。在这样的过程出不断丰盈维吾尔族民间舞蹈。

参考文献:

[1]罗雄岩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成》上海音乐出版社

[2]李才秀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上海文艺出版社

[3]韩芸霞。 《维吾尔民间麦西来埔与木卡姆麦西来埔比较研究》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 3月

[4]王欣欣 《维吾尔族民间歌舞之概论》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1月

[5]章浩 《新疆艺术学院维吾尔族舞蹈访谈录》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4月

[6]罗雄岩《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教学规律》北京舞蹈学院学2007年4月

[7]李季莲《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中的舞蹈艺术》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 1月

[8]主编:纪兰慰、邱久荣,顾问:贾作光《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发行

[9]隋剑飞《50年来的维吾尔歌舞艺术研究综述》新疆师范大学出版2007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33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