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优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165052

【导言】此例“端午节的重要意义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优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第一篇】

社区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策划一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我社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让广大群众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经研究,决定今年端午节期间在我社区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实践活动。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大力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充分挖掘端午节的浓厚文化内涵,引导广大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力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设步伐,努力营造出欢快、祥和的节日文化氛围。

二、活动内容

1、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通过举办赛诗会、点评会、咏诗会等方式,吟诵屈原诗歌、中华历代经典爱国主义诗篇,掀起缅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歌颂和谐盛世的热潮,吸引社区青少年学生广泛参与,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过爱心端午。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特困家庭、贫困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等为重点,组织广大群众、志愿者在节日期间大力开展送棕子、送温暖等慰问活动,弘扬社会新风,促进社会和谐。

3、开展节日民俗和文化娱乐活动,过文化端午。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探索和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注重与三河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相结合,积极打造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品牌。

三、活动要求

(1)把握节日主题,精心组织实施。要把开展好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作为丰富群众性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把中国梦的要求融入到活动中去,研究制定具体详细的活动实施方案,周密部署、精心实施,保证活动稳步、有序开展。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大力普及端午节的节日知识,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相关新闻报道要标注二龙街社区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标识。

(3)立足基层实际,创新活动形式。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不断创新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形式和载体,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现代节日理念。要把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文明县城创建工作结合起来,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开展活动,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社区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策划二

一、活动时间

20x年6月20日上午

二、活动地点

XXX社区

三、活动目的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参与端午节的一些庆祝活动。同时,通过端午节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促进邻里和睦。

四、活动主题

艾香端午邻里和

五、活动内容略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第二篇】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已成为端午节的标志被传承下来。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这些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高校学生策划方案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端午节高校学生策划方案一

活动背景: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已成为端午节的标志被传承下来。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这些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该节已于2009年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一、活动主题

弘扬传统文化,情系源大端午

二、活动目的与意义

为了热烈庆祝“端午节”的到来,继承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源大企业将举办一次大型的“端午员工活动”

三、主办单位

温州源大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温州源大创业服务有限公司

温州瀚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温州市瀚德职业培训学校

四、承办单位

温州源大企业内训小组—飞跃队

五、活动时间、地点、参与人员

活动时间:20__年6月19日(农历五月初四),下午16:30-17:30 活动地点:源大创业园四楼多功能厅

参与人员:全体员工

六、活动内容

1、 端午节小知识pk

4队各派4名成员参赛,比赛环节分:固定答题与抢答题,分高者胜

2、 编蛋袋比赛

4队各派4名成员参赛,两人拉线,两人编织,以完成速度评委

分,由评委对蛋袋进行评分,分数分别为分。综合得分最高者胜。

3、 包粽子比赛

4队各派4名成员参赛,每队完成2种粽子的包扎---豌豆,蜜枣。各包2个,优先完成者胜

最后综合3项比赛得分,分高者胜。名在内训小组里分别加分,最后一名的小组得鼓励奖,谢谢参与!

4、 分发端午节福利品(附件一:福利品方案)

5、 活动结束,领导最后致辞。

七、活动宣传

为确保活动取得良好成效,活动开展前一周向员工推广该活动,要求员工提早做好工作安排,确保出席率100%

八、活动预算

1.豌豆,蜜枣若干,咸鸭蛋若干

2.大脸盆4-6个:放糯米(可向员工或者楼下食堂借用)

3.不锈钢大碗若干:放馅料(可向员工或者楼下食堂借用)

4.彩色棉绳若干:编织用

5.粽叶、棕绳若干

6.以上所有费用控制在300-400元。

九、需协调事项

会场布置:电脑,音响,桌椅,话筒,ppt等 食堂协调:帮忙加工粽子 卫生协调: 主持人,秩序维持人员,摄影,评委

端午节高校学生策划方案二

一、 活动主题: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等。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任楚国左徒,世称三闾大夫。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弊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兴邦强国。因遭谗臣嫉谤,被楚怀王蔬远,后又放逐湘沅,虽辗转艰辛,仍忧国忧民。闻秦军攻破郢都,忧愤交加,投汨罗江以殉国难。古往今来,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已成华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共识,这就赋予端午节爱国主义情结,既“端午情结”。

在端午节人们主要以什么方式庆祝这个节日: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但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目前却正在衰退之中。到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社会制度,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意识形态的变化直接冲击传统,端午节习俗越来越衰落,目前除个别地区和民族外,大部分地区人们的节日意识在逐渐淡化,端午节俗的一些传统的项目已经或正在消失。虽然吃粽子的习俗还在保留着,但悬挂菖蒲、艾草、饮雄黄酒、带五色缕等习俗近乎绝迹;粽子也已不再是节令食品,在大城市随时都可以买到。另一方面,端午节自古以来一直是民间节日,平民化、生活化是它的显著特征。也就是说,中国的端午习俗虽然流传了几千年,但从来没有上升到仪式化、礼仪化、典礼化的程度,没有制度上的保证。民俗的这种随意性,决定端午节的仪式传承具有不稳定性,这也影响到它的传承。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这一习俗在中国流传几千年,毕竟有它存在的理由,毕竟有民众的心理、思想在支持这一活动的传承和发展。巫术避疫驱邪—生活愿望(情趣)体现—文化娱乐(竞技)开展,是端午节俗演变的轨迹。

中国端午节习俗历史悠久,它的传承涉及到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一个端午习俗文化圈。中、日、韩、越南等国端午习俗的相同与相似,是历史上民俗文化的交流和影响造成的。 我们不只是要探讨它的源流,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它的传承对各国、各民族民众的生活所发生的重大的影响。韩国江陵的端午祭,不仅是韩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韩国将来自中国的端午节习俗本土化了,变为韩国民族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受到重视和保护,这种经验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中国各地仍在传承着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如果将中国端午节的各种民俗事象加以妥善地保护,将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富有深远的意义,举办端午节活动不仅具有经济效益,更有社会效益。

二、活动背景:

纪念屈原,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传统节日,目前正在衰退之中,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渐渐淡忘,如果将中国端午节的各种民俗事象加以妥善地保护,对端午节开展纪念活动,将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三、活动目的与意义:

为了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长敬先等思想教育。这样的活动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更加喜爱祖国传统节日、并准备过好自己的传统节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活动内容:

活动地点:ⅩXX教室

活动时间:2020年6月25日晚6点

活动负责人:全校班长

活动参加者:全校

五、活动流程:

(一)端午奇缘话习俗。(可以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方式了解)

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跟端午有关的知识和风俗都可以说,以抽签的形式随机上台介绍,也可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问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请问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请学生生动地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等等。

(二)外来学生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的习俗。(全校X位外来学生)

(三)做香袋比赛。

(主持人):同学们,佩香袋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每到那一天,小朋友的脖子上挂上 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做香袋,看谁的手最巧,做的香袋最漂亮。将自己做好的香袋送给老师或者同学。

活动前准备:

1、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丝线(或中国结细线);

2、工具:剪刀、针、缝衣线;

3、将碎布画上自己喜欢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桃形、动物形等;

4、剪下相对的两片;

5、做法:

(1)用线将三边从反面缝合,留下一边。

(2)翻过来,塞入沾有中药店买回来的香料粉的棉花。

(3)将最后一边缝合,再加长绳装饰即完成。

学生动手做香包,然后进行评比。

(四)与诗共舞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端午节也是什么节?让我来揭晓答案吧!告诉大家端午节也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下面请各小队表演诗朗诵。

(每一小队自行准备,形式可以自主创设)

(五)观看赛龙船庆端午的电影或者短片。

(主持人):同学们,你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高潮。龙舟长12米,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5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 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 。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电影或者短片。)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请队员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经费预算

香袋材料工具:100元

其他备用费用:50元

七、活动注意事项及安全

1、小心运用剪刀、针等工具;

2、认真听主持人安排活动;

3、活动前每位同学对端午节知识要有初步的了解(通过查资料);

4、保持活动地点的干净整洁,活动结束做相应的打扫。

端午节高校学生策划方案三

制作方案前呢我们首先要确立一个活动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这次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一个效果,或者制作出那些东西。

1、活动目标

(1)、通过分享、交流,初步了解体验端午节的相关习俗,享受小伙伴们一起过端午节的乐趣。

(2)、老师和学生一起合作尝试动手制作端午节的特色物品:粽子、香包、五彩绳、彩蛋等。

制定好活动目标以后呢我们就要准备一些为了达成目标的辅助物品了。只有准备的充分,才能有好的效果

2、活动准备

(1)、准备制作端午节特色物品的各式材料:粽叶、糯米、红枣、等;各种形状的布片、订书器、棉花、香水、干花;煮熟的鸡蛋、颜料、水彩笔;彩色线绳。

(2)、端午节相关图片、短片和故事。

(3)、邀请学生的家人一同参与活动。

制定好了计划又准备好了相关材料后,就可以开始研究活动的具体过程和细节了。一场好的活动,过程和细节是非常重要的。

3、活动过程

(1)、主持人的开场词

淡淡棕叶香,浓浓世间情,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虽然名字不同,但是在各地的习俗还是差不多的。每到这一天,人们会扒龙船、放纸鸢、挂艾草菖蒲、吃粽子五黄等。

随着端午节不断临近,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今天我们xxx的同学们邀请了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共度这个美好的传统节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掌声欢迎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吧!

(2)、手工活动

-家长和学生或者老师和学生一起包粽子。

-家长和学生或者老师和学生一起制作香囊、画彩蛋、编五彩绳等,制作完成后可以展示出来或者互相赠送。

(3)、节目展示

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节目,合唱或者是集体舞蹈等,能够给每个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

4.亲子活动

(1).《袋鼠》

人数:1名学生+1名家长,共8对

形式:单面接力

准备:各班粽子2个,终点处摆椅子4把

玩法:幼儿面对家长,双手抱住家长的脖子,双脚勾住家长的腰。家长双手各握一个粽子,教师发令后,家长抱学生向前跑,双手不能碰学生,绕过椅子,返回,将粽子交给第二对家庭,继续游戏,最先完成的一组即为获胜。

(2).《快乐运粽子》

人数:1名学生+1名家长,共8对

形式:对面接力

准备:各班小桶一个,粽子若干

玩法:学生提着小桶,走过独木桥,走到另一端取筐里的粽子再走回来,将粽子放回到队伍前的篮子里,把小桶传给下一位学生,继续游戏。在规定时间内看哪队运的粽子多为优胜。

(3)、《“嘟嘟嘟”跑得快》

人数:1名学生+1名家长,共8对

形式:对面接力

准备:各班一个呼啦圈,两个粽子

玩法:以班级为单位,8个家庭�

5.亲子活动结束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第三篇】

论文摘要: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 中国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可分为三大部分:采药祛病、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爱国为民;龙舟竞渡,追思先哲。端午节在传入日本后,其文化内涵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相结合,在秉承了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的文化内涵的同时,抛却了龙舟竞渡、追思先哲的文化意义,进而演变成为了祈祷男孩健康成长的“儿童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节亦称“端阳”、“天中节”、“女儿节”、“诗人节”、“龙船节”、“解粽节”、“地腊节”、“蒲节”、“重五节”等,与春节、中秋节� 端午节在当代社会己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节日,日本的端午节即传自中国。本文试围绕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端午文化与日本固有信仰的结合及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揭示日本吸收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过程。

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仅以所引诸多命名,就可见端午节起源之复杂。归纳起来,大致可分六种:一是纪念屈原。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这是百姓中最流行的说法。二是纪念介子推。《琴操》曰:‘“介子绥割胖股以吱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播山求之,子绥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三是纪念陈临。《初学记》卷四引三国谢承《后汉书》日:“陈临为苍梧太守,推诚而理,导人以孝梯。临微去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临东城门上,令小童洁服舞之。”四是纪念曹娥或伍子青。三国邯郸淳写的《曹娥碑》:“孝女曹娥者,上虞曹吁之女也。……盯能抚节按歌,婆婆乐神,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五(伍)君(宋章樵注:伍子青为涛神)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五是祭图腾龙。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节的历史教育》联系了《说苑·奉使》《战国策·赵策》所记的吴越之民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推论出吴越民族在五月份日照最长的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六是夏至的演变。宗嚓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有夏至食粽的习俗,隋人杜台卿的《玉烛宝典》亦云龙舟赛为夏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

端午节时值春夏之交,其习俗活动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我们把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分为三大部分:采药祛病、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爱国为民;龙舟竞渡,追思先哲。

(一)采药祛病、驱毒避邪

端午节时值阴历五月,气候潮湿多变,此时人体免疫力最低,也是瘟疫流行的季节。鉴于五月多禁忌,民间便相应产生了许多防瘟避疫的习俗。《养生要集》曰:“味苦,小温,生汉中南郑山谷,五月五日采之。”孙思邀《千金方》记载:“(五月)五日取葵自微炒为末,患淋者食前温酒服一钱,立愈。”另外,《艺文类聚》卷四引《夏小正》口:“此月畜药,以镯除毒气也。”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个恶月,采药来驱除毒气。兰草在古代民俗观念中有避邪的功效,以兰草煎汤沐浴是古代一种常见的祛病方法。江苏《如皋县志》:“端午采泽兰煎汤沐浴,昔人所谓浴兰汤者是也。”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说:“香兰乃香草,能辟不祥。”在门上悬挂艾营,是另一种驱邪的方法。《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五月五日,四民并蹋一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镶毒气。”

(二)保生护命、爱国为民

避兵灾是端午节的另一节俗。历代的战争给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因此,人们在端午节的各种活动中对避兵灾寄予了理想。《荆楚岁时记》谓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即指五彩丝有避兵灾的用途,故五彩丝亦名“辟兵增”。晋葛洪《抱朴子·杂应》说“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可以避五兵。在《仙药》篇中又谓在五月五日日中时取万岁蟾蛛,“阴乾百日,以其左足画地,即为流水,带其左手于身,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弓弩矢皆反还自向也”。这些带有超现实性质的理想,其实寄予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厌倦、对和平生活的无限向往。

(三)龙舟竞渡,追思先哲

龙舟竞渡活动是将端午节推向高潮的节目,宋代词人杨无咎《喜山溪·端午有怀新淦》词云:“崇仙岸左,争看竞龙舟,人汹汹,鼓冬冬,不觉金乌坠。”

到了汉末魏晋之时,关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吴越传说是为了纪念军事家伍子青;会稽人以此日纪念孝女曹娥;山西传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忠义之士介子推。《荆楚岁时记》言:“五月五日竞渡, 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该观� 由于屈原的情操为人敬仰,此说很快取代了其他诸说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联系起来,端午节的意义便在防瘟避疫的基础上,增添了祭祀屈原、追思先哲的新义,使得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

二、端午节文化在日本的传承

阳历五月五日是日本的“端午句”(端午节),在日本古时又称“曹蒲节”。端午节是奈良至平安时期由中国传人日本的。古代日本端午节的习俗大体上仿效中国风俗,日本对中国端午节文化的传承清况大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采药祛病、驱毒避邪

在端午节使用营蒲这一行为出现在中国的《荆楚岁时记》等诸多图书之中。在日本奈良时代的天平胜宝五年(753年),该书开始被日本的贵族阶级所阅读。《荆楚岁时记》对日本的节日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端午节原先是宫中的节日活动,之后作为贵族阶级和神社、寺院的庆祝活动而传到了地方,并最� 在一千两百年后的今天,“端午的筋句”(端午节)使用富蒲的民俗依然保存着。

据史料记载,推古、皇极等各朝皆在五月初五举行特别仪式,即采草药和骑马射箭两项。在平安时代,宫廷举办的节俗活动日趋隆重。每年节前,天皇都要降旨采集葛蒲、艾篙等应季植物,各地官府则组织人员采摘并进献宫中。届时,宫中屋稽上遍插营蒲,柱子上张挂香囊,室内装饰营蒲、艾篙编织的花轿,御用裁缝编织首蒲冠进献天皇。此外,天皇还要在宫中设首蒲宴,赴宴官员头戴御赐的葛蒲冠,席间饮用雄黄酒,吃五色粽子,宫女们则要换上中国式服装侍候左右。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营蒲的芳香可以祛除恶魔和瘟疫的缘故。

在现代的日本社会,每逢端午节临近时,人们会在屋檐下挂上营蒲;孩子洗澡时,家长会在小孩子的头上缠绕营蒲叶,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有些妇人还会将其挂在头发上,或作为钗头。营蒲本身有浓烈的挥发气味,悬于门上或插在头发上,可消除异味,清洁空气,有益人们的健康。

(二)保生护命、爱国为民

古代日本举行的端午活动,其意义是以悬营蒲等为表现形式的“保生护命”。从飞鸟、奈良一直到平安时代,古代日本所举行的端午活动,大都出于“保生护命”的目的,基本上保持着中国端午的特色。尽管飞鸟时代的节俗内容尚不完整,但人们已经意识到端午节的意义并试图模仿。到了平安时代,端午节开始从一个非定期性节日发展为一年一度的定期性节日,并逐渐从朝廷普及到民间,节俗内容也随之愈益丰富多采。具有“保生护命”意义的端午节俗之所以为日本所接受,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的欲望、消除其对于死的恐惧。

三、端午节文化在日本的发展

日本于昭和23(1948年)年7月制定了《关于国民节日的法律》,将端午节的名字改为“子供”(儿童节),成为现代日本的11个法定节日之一,全国放假一天。在这一天,全国各地举行各式各样的以孩子为中心的活动。另一方面,作为“端午箭句”(端午节),祈祷男孩子健康成长的民俗活动也进行着。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南方的龙舟竞渡,一直没有出现在古代日本的端午活动中,直到德川时代竞渡才开始出现在长崎等地区,属于地方性节俗。据此可以推断,传人日本的端午习俗可能源自中国端午的北方系统。龙舟竞渡自端午节俗中的脱落,意味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中以屈原为对象的“追思先哲”意义在日本的消逝。然而其骑马射箭、崇尚武力和挂鲤鱼旗、祈求健康等含义则发展了出来。

(一)骑马射箭,崇尚武力

飞鸟时代的端午骑射由宫廷独自举办,到平安时代已经发展成为宫廷和贵族们都要举办的大规模的节俗活动。骑射之仪,是天皇在“武德殿”观看左右近卫府军骑马射箭的仪式,赛事在五月三日至六日间进行。参赛马匹由亲王、公卿们进献,数目依爵位之高低而有所不同。仪式结束后,乐队奏雅乐,获胜一方向天皇献舞谢恩,失利一方则将马匹如数献给天皇。除了宫廷举办的骑射之仪外,贵族们还要在私宅举行骑射比赛,其场面之热闹并不亚于宫中。

平安时代的骑射目的是为了比武练兵,这与应季植物“首蒲”有关。葛蒲叶子扁平,上尖下宽,形状似剑。镰仓时代的人们注意到这一特征并发现汉字“营蒲”的日语读音与汉字“尚武”和“腾负”的读音相同,于是,葛蒲成为了日本端午节不可或缺的植物,端午节也倍受武士阶级的青睐,被称为“尚武之节”。这一名称的改变,除了语音相谐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新兴的武士阶级继承了宫廷骑射的传统,并为之注人了反映自身生活的内容。

(二)挂鲤鱼旗、祈求健康

端午节俗中原有的关注儿童的因素逐渐与日本固有习俗融为一体,日本端午从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变异而成了一个男儿之节。鲤鱼旗,是一种布制或纸制的圆筒空心、_上绘鲤鱼图案、可随风飘舞的旗状物。它分为蓝、黑、红三种,蓝色为主,黑、红色为辅,分别代表男儿及其父母。

鲤鱼旗出自德川时代的市民叮人阶层并深受武士阶级的欢迎,其寓意有三:其一是向社会宣示竖旗人家未来战士的人数。其二与中国的传说“鲤鱼跳龙门”有关。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由此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或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埠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李元《蠕范·物体》:“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尽管德川民众也从这个传说中汲取了类似的内涵,但在没有科举考试和文官制度的德川日本,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的结果,并不意味着读书人的金榜题名或官场角逐者的升官发财,而是意味着追思祖先的武功,祈求神灵保佑男儿健康成长,成为像武士那样勇猛善战的英雄。鲤鱼旗的第三个寓意是赞美勇敢无比、临死不惧的人生态度。这个寓意取自“离水鲤鱼”的特性。鲤鱼离水后,几乎不做任何挣扎,即使放在砧板上也一动不动,甚至身受刀伤也依然不动。这种从容就死的凛然态度,深受武士阶级的赞赏,因为他们崇尚危难之际能够镇定自若地献出生命的勇敢精神。当然,在中国文化中,鲤鱼是吉祥和勇敢的象征,但这种勇敢并非取自离水鲤鱼的特性,而是取自它不畏艰险、逆流而上的坚定信念与来到龙门前奋起一跃时的决然态度。同为鲤鱼,一个象征着幸运与生机,一个象征着痛苦与死心,鲤鱼的文化内涵中日两国也大有不同。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第四篇】

夏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过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习惯。端午节同时是一个可以和亲友团聚一起度过的节日,端午节也可以举行许多活动,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节日。今天我们就来过一个特别的有意义的端午节。

活动日期:端午节,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活动地点:**活动目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端午节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端午节的来源之一是纪念屈原,我们也要通过端午节来怀念屈原——这位可歌可敬的爱国诗人。活动内容:1.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具体内容如下:(1)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3)学生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4)一起收看端午节各地的风俗习惯视频2.包粽子(主持人):**,在端午节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粽子的味道不用说了,是十分美味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包粽子的。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一起来包粽子,看谁的手儿最巧,包的粽子最漂亮。材料:糯米、去皮绿豆、肉粹、粽叶、粽绳。方法:1. 将粽叶折成漏斗形2. 在漏斗形的粽叶里放入适量的糯米、去皮绿豆以及肉粹。3. 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粽叶的两边把那个比较长的粽叶向糯米这边压成一个三角形。4. 将粽叶包好后用准备好的绳子把它绑紧。5. 蒸煮。

三)诗歌朗诵(主持人):**,你们有谁知道端午节也是什么节?不知道吧,告诉大家端午节也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下面请看诗朗诵表演。第一:xx朗诵。第二:小组朗诵。第三:女生齐诵。第四:男女朗诵。第五:大家齐诵(诗歌内容附后)四)观看赛龙舟录像。(主持人):**,你们到过汨罗江吗?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赛龙舟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国际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汨罗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视频。)(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我们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吧!**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七。吃粽子请评委根据粽子的样式,口感评价。并且评出最佳包粽子大王;最好吃的粽子;以及最会吃粽子大王。八、领导讲话:**,今天的端午节过得很有意义。**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心灵手巧的一面,感受到学生的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同时也非常感谢家长对我们活动的热情参与。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

七、活动结束

附活动资料:1、故事概况。(1)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第五篇】

中图分类号:DK89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7)02-0053-05

民众过节的行为载体是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而其物质载体则是各种具有鲜明节日特色的节物。节物不仅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背景下的物的昭示,也是封建家庭模式和性别社会个体乃至总体的心灵呈观,是人类“意义生产”的特殊载体。我们可以将传统节日中的节俗活动和节物看作是一种广义的“文本”形式(即“泛文本”),是主体的一种“言说”行为,因此具有一定的修辞功能。从物质生产和意义生产的二维视角综合考察传统节日节物的修辞情景和指述关系,有利于我们深刻把握传统节日节物的文化留存、发掘并有效利用传统节日节物的符号价值。这对于我们正确判断节日节物的文化价值、探寻出中国传统节日在文化传播、价值发掘、产业(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有效路径都将大有裨益。本文就以端午节的节物之一――“端午索”为研究对象,对传统节日节物的修辞性符号指述关系作初步探索。

端午期间历代沿袭用彩色或五色的线、缕、索作为象征驱邪辟妖的节物。明朝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载:“(五月)五日之午前,……项系,垂金锡,若钱者,若锁者,日端午索。”[1](p315)在历史上,端午索形制和种类特别丰富。从材料的色彩来分,有朱索、五色丝、五彩缕、五彩缯等;从延寿寓意角度来看,有长命缕、寿索、继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百岁索等;[2](p96)从其形制上分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简单地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二是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三是五彩绳折成方胜或结为人像等,四是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鸟兽等物。[3](p163)

品种繁多、形制各异的“端午索”曾经作为端午节重要的吉祥象征物而存在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堪称中国丝索手工艺饰品的一大瑰宝。中国古代还在端午前后形成了端午索制品的观赏、游艺以及买卖集市。五光十色、美伦美奂的端午索记录着中国古代女性的诉说与希冀。因此,端午索也就成为我们观照中国女性社会角色(包括家庭角色)、考察中国古代女性表述方式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生产和性别劳动分工是端午索确立女性修辞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前提

在中国封建时代,社会生产的外在形式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分工,即“男耕女织”的社会生产分工形式和家庭劳作方式。“男耕女织”的分工模式维系着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秩序。正如《汉书・食货志》所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纺绩织红”成为中国古代女性最为重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形式。

端午索逐渐成为节日里女性性别修辞的符号化载体,其萌芽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就在于女性生产劳动的这种分工形式的形成和巩固。正是这种社会生产分工,使妇女们所从事的“纺绩织红”工作不断模塑着女性的角色形象,甚至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评价妇女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纺绩织红”的生产活动又反过来不断固化了女性角色的认同和表达。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作为织物形制的端午索成为反映女性社会角色的符号化载体也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端午索成为女性性别修辞的基础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分工,但是古代中国为什么会在端午节里形成这种表征女性社会生产意义的节物形制呢?众所周知,在古代中国,端午节的核心影响区是湘楚之地。古代湘楚大地很早就有发达的纺织技术。长沙楚墓(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丝麻织品多达167件,其中丝织品就有160件,品种十分丰富,包括绢、纱、锦、编织组带以及制成品绢带、纱冠、纱手帕等。[4](p412)在纺织技术非常发达的古楚大地,端午节前后正好是广大妇女从事纺绩工作的时令季节。时令性的生产活动为端午索成为具有女性书写意味的节物奠定了基础。

分析端午索的性别修辞和女性书写功能,其逻辑起点应该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分工――女性从事“纺绩织红”生产方式的确立。当然,端午索作为女性性别修辞的社会意义,不是仅仅停留在“生产性”这个逻辑起点上。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端午索的性别修辞不断丰富、日臻丰满,最�

二、端午索的“女性书写”的符号意义及其指述关系

在古代科学技术及人的生存条件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对疾病、祸灾(包括兵灾)等非常恐惧,因而产生了许多与病灾有关的岁时禁忌。五月就被视为恶月,而五月五日更是恶月中的恶日。在节日里祈求家人健康、禳灾祛祸,是中国古代女性制作端午索最为根本的修辞动机。端午索在祛病禳灾的指述关系上所指向的对象是不同的,大致可分为夫妻关系指向的符号指述和母子关系指向的符号指述。这两种不同指向的符号指述,反映在端午索的颜色与形制上也略有差异,其代表的修辞意义也不尽相同。

(一)端午索夫妻关系指向的修辞意义及指述关系

在古代中国,端午索发挥其“女性书写”功能最为重要的修辞意义及指述关系就是指向夫妻关系的。细究起来,端午索夫妻关系指向的修辞意义及指述关系又可分为以下两种:

1.禳病祛疾、躲避兵灾的修辞意义及指述关系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日:“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江南卑湿,丈夫早天。”南楚之地湿热多疫,经常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的成年男子染上疾病的机率自然更大。因此,“丈夫早夭”成为困扰当时家庭关系的重要障碍之一。而南楚又是端午节的核心影响区域,于是,客观上就需要一种妻子用于祝福丈夫常保健康、远离灾疾的符号载体――端午索因此充当了这种符号角色。

妇女赠给丈夫的端午索主要有两种形制――“长命缕”和“辟兵缯”。两者的象征意义略有不同:长命缕的象征意义是丈夫的长寿,而辟兵缯则寄托着妇女们希望丈夫能够躲避兵灾,也泛指不染瘟疫。

在女性赠给丈夫的端午索中,最具修辞性的是端午索的色彩。端午索的形制不同,色彩更为丰富。在夫妻指述关系的端午索中,有一种称为“五色丝”的最为普遍。《太平御览》卷一引东汉《风俗通》日:“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这种“五色丝”是女性以五种颜色的蚕丝制成

“长命缕”、“辟兵缯”等诸多形制。五色分别为青、赤、白、黑、黄,其修辞指向为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中国古代妇女藉此隐喻丈夫能够五方大吉、处处平安。

2.夫妻情感的修辞意义及指述关系

目前,中国学者对端午索夫妻情感指向的修辞意义及指述关系进行研究的特别少。其实,端午索具备夫妻情感的修辞意义也是一种必然。在古代中国社会,妇女对丈夫的祝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身体健康,另一种是家庭幸福。对于广大妇女而言,“家庭幸福”很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夫妻关系的和谐。在中国古代社会极不平等的婚姻制度下,女性对夫妻之间“情深意笃”的愿望往往要比男性强烈得多。

只要将制作端午索的材料的历史演进过程作一简单梳理,便可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端午索是如何完成“夫妻恩情”的修辞情景和指述关系的。

“索”,《说文・屮部》作屮,糸会意。“屮”是草本盛之意。段玉裁日:“屮糸者,谓以草茎叶纠缭如丝也。”可见,索最早是指以草、木、竹料等所编成的绳,而并非是丝麻线编之绳索。笔者认为端午索取名“索”亦与此有关。也就是说,端午索最初可能和一些可以编成绳索形状的草木有关。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端午节流行采百药以作药浴的节俗,其象征意义也是祛病。端午节这天,妇女们采集一些而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草木回来,除了供全家人洗浴以外,还把一些柔韧的药草、树木枝条编为索状,佩带于身,用 从节物发生学的角度而言,这种情况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妻子又将这种端午索赠于丈夫,希其远离疾病。这种朴素的祝愿寓含了夫妻恩爱最初萌芽形态的修辞关系。在这个阶段,端午索的指述关系基本上还是以“禳灾祛病”为核心,“夫妻恩爱”的象征意义和指述关系尚处萌芽的初始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端午索就不只是局限于草木、竹料等原始材料了,而更多的是替之以麻、棉、丝等物料。端午索禳灾祛病的指述关系随之逐渐扩充到情感关系的指述关系。特别是自从端午节的娱乐、社会整合等功能得到逐渐加强后,端午索的指述关系就由“禳灾祛病”扩充成为寓含吉祥之意的符号载体。毕竟,与草木、竹料相比,拥有高超纺织技术的封建中国所纺织出来的麻、棉、丝制品外观更为精巧、质地更加匀称、颜色也更加丰富。更为重要的是麻、棉、丝为原料的端午索,更能反映女性的心灵手巧,更能够满足中国古代女性获得丈夫乃至整个社会认可的期待心理。妇女们通过自己的生产方式(纺绩织红),制作出大量形制精美、寓含和谐吉祥的端午索馈赠丈夫。这时,端午索“夫妻恩爱”的指述关系得到了快速发展,�

至唐时,随着端午节逐渐从祓禊、禳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端午索吉祥欢娱及家庭和谐的指述功能得以进一步加强。人们在素有“恶月”之称的五月里对夫妻感情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一点从唐以后流传下来的许多与端午节有关的诗句中可以得到明证。以李白《荆州歌》为例。诗云:“白帝城边是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拨谷飞鸣奈妾何!”此诗不仅道出了端午前后的荆州大地(此地属于端午节俗影响的核心区域)已是“茧成蛾”的时令景象,“拨谷飞鸣奈妾何”一句更为直接地说明了五月和女性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拨谷”俗称“布谷鸟”。《岁时广记》卷二引《北户录》日:“(拨谷)五月飞鸣,声如‘行不得也哥哥’,思妇闻之而情更切。”可见,古代妇女已习惯于将布谷鸟喻为“情思”。《岁时广记》又载:“布谷脚胫骨,令人夫妻相爱,五月五日收带之各一,男左女右,置之水中,自能相随。江东呵为郭公,北人云拨谷。一名获谷,似鹞长尾。”这说明布谷脚胫骨也曾是端午节表达夫妻恩爱的节物之一。如此,“拨谷鸟”、“端午索”就与妇人的“情思”有了指述关系。只不过到了后来,端午索大多以丝织就,“丝”与“思”谐音,因此,端午节“夫妻恩爱”的指述关系随之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以后,在端午节物指述功能的流变中,“布谷鸟”、“布谷脚胫骨”夫妻恩爱的象征意义逐渐杂糅融入到端午索这种节物之中,以至于布谷鸟与夫妻恩爱的象征关系以及布谷脚胫骨这种象征男女美好爱情的端午节物被许多学者所忽视。至于布谷脚胫骨这种节物的指述关系为何逐渐杂糅融入到端午索中,笔者认为很可能是因为布谷脚胫骨与端午索比较起来,毕竟是天然之物,且较难以获得,其便利性自然不如端午索,而一种节物在民间能够长期传承,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节物易于获得。

(二)端午索母子关系指向的修辞意义及指述关系

处于古代中国极度父权社会中的广大妇女,也只有在母亲的意义上,才可能得到家庭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也就是说,因女人的家庭化而形成的女性性别角色,是妇女们无法摆脱的“受控力场”。对于女性家庭角色而言,除了纺绩这种社会生产活动之外,另一种主体性活动就是“相夫教子”。在女性情感体验活动中,“相夫”和“教子”成为连绵不已的二重奏,成为中国女性文化习俗的主旋律。前文笔者分析了端午索在维系夫妻关系层面的修辞功能。其实,我们还可以寻找到端午索在女性与子女这种异代关系层面上的修辞图景。总体说来,端午索在母子关系指向的修辞意义及指述关系也可分为两种。

1.对“五月子”禁讳规避的修辞意义及指述关系

端午索呈现出异代关系的指述功能始于人们对“恶月”、“恶日”的禁忌。中国古人视 宗懔在《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5](p41)五月五日为重五,更是恶月中的“恶日”。俗云此日所生之子,有不祥之兆。东汉王充在《论衡・率性》中说“俗有大讳四”。其中第四条“大讳”便是:“讳举正月、五月子。”因为“正月、五月子杀父或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应昭的《风俗通义》说得更加具体:“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旧社会的人们不仅对“五月子”多加禁讳,而且在“恶月恶日”里高度重视小孩与父母之间的和谐关系。妇女在端午节里给儿童颈部、背部、手腕、脚腕等部位带上各种形制端午索,用以祈盼母子关系和谐、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因此,端午索

2.节物教化功能的修辞意义及指述关系

在端午索的母子关系修辞情景之中,其实还包含着另一种修辞功能,就是妇女希翼女孩长大后善于纺绩、精于织红的教化功能。这种具有教化意义的修辞功能,学界也多有忽视。

在中国封建社会,许多与女性纺绩活动有关的节俗活动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教化意义。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纺绩手艺及文化熏陶其实从女童时代便开始了。甚至在小孩一出生时,家庭就赋予其性别角色象征性的教化意义。如《仪礼》记载“子生,男子设弧(即“弓”笔者注)于门左;女子设(巾兑)(即“巾”笔者注)于门右。”[6](p36)女童的许多游戏也与纺绩织红有关:有

的是模仿纺绩织红制作工艺,有的是以纺绩织红的工具或制品为玩具等等。中国古代有一种专供女童玩耍的纺(即纺轮笔者注)玩具。此种玩具的玩法就是模仿成年妇女纺纱的工艺过程。它不仅是一种女童游戏,也是训练她们掌握纺织技能的手段。[7](P133)在端午节里,女孩佩戴的端午索形制更为丰富,色彩更加斑斓。而且古代中国端午节前后部分地区还流行一些供女孩模仿制作端午索的集体参与性游戏,这也反映了端午索在性别社会里的教化功能。经由这种持续不断的观念渗透和年复一年的游戏式的习练,自然会逐渐培养起女童她们对纺绩织红性别角色的认同。也正是这种直观反复且深入内心的教育训练,使端午索的女性性别修辞意义和指述关系在封建社会里得以传承赓续并不断强化。

三、结论和启示:传统节日节物符号化象征载体的现代性重构

通过前文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端午索并不局囿于狭义的物质层面,而是女性性别表达的象征载体,是一种极具性别修辞意味的符号形式。端午索上“书写着”女性自身角色的期待,寄托着女性对夫妻、尊长、子女等和谐关系的渴盼,模塑着女性的社会化的角色形象。在社会劳动分工的背景下,端午索这种节物形式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女性表述的创造性、开拓性、承袭性及其流变性的特点。也正是这个原因,端午索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节物形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16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