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鲁迅人物小传汇聚优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91237

鲁迅人物小传【第一篇】

见识过才华横溢,乐于奉献的巴金,欣赏过平易近人,慈祥幽默的老舍,领略过文笔清新,和蔼童真的冰心,但我更敬佩爱憎分明,弃医从文的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十七岁的时候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在此之后,他就借钱读书,去日本留学。他看起来身体瘦弱,中国人特有的黄皮肤里透着白,看上去面色憔悴的他,就像刚痊愈的病人一样。但是你别看他这般消瘦,其实他身体很好,一副精神焕发的样子。

虽然没有见过真正的鲁迅,但从照片上不难看出,尽管相貌平平,但是他的眼睛炯炯有神,可以从眼神中看出一丝深邃,目光犀利。他的头发都是整整齐齐,一根一根地竖立起来,头顶就像一片森林一样。不过看他第一眼,多引人注目的便是他那浓密的胡须,尤其像隶书中的一字。他的脸型方方正正,其实他也是个幽默的人,他很爱笑,有时候笑得忍不住咳嗽起来。鲁迅先生喜欢穿一身朴素的长哪里衫,手里常拿着个烟斗,笑起来的他有时候连烟斗都拿不住。照片上的他没有笑容,一脸严肃,眉头紧促,像是在沉思些什么。

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因为看了一部日本影片,里面主要是日本人侮辱中国人的画面,而围观的中国人却如此麻木,从而使他受了刺激,他放弃了学医,从事于文学活动。1909年鲁迅回国了,之后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

日记。

》,这部小说的一发表,便轰动了全社会,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是他首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此后,他还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小说,比如《孔乙己》,《阿q正传》,《骆驼祥子》等等,他的作品无情地抨击了当时封建黑暗的社会,深入地揭露了当时的吃人制度,尖锐的批判了人性泯灭的过程,他的作品多用反语,尽管有时候语言显得不直白,但是表达恰当,通俗易懂,辛辣地讽刺了旧社会下麻木,愚昧无知的劳动人民。

《祝福》中的祥林嫂,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遭到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的摧残和迫害,造成了自己人生的悲剧,她一生经历太多悲惨遭遇,最终被痛苦夺去了生命。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遭到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的毒害,精神上穷酸迂腐,麻木不仁,整天只知道混日子,不愿意从事劳动赚取基本的经济来源,只知道端着读书人的架子,每天活在人们的嘲笑声中。他那个可怜又可笑的形象以及悲惨的结局,既是旧中国受封建礼制影响的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又是旧社会吃人制度下精神本质的深刻体现。

《故乡》一文中的闰土,少年时期是多么活泼可爱,机智能干的一个农村少年,跟鲁迅先生也是最要好的朋友,但是中年时期的闰土被腐朽的封建思想和强烈的等级观念所腐蚀,再次见到鲁迅也是那么毕恭毕敬,特别是那一声老爷,更能体现他被旧社会的摧残,鲁迅对他更多的不是批判,而是同情。

鲁迅文章的取材,都是封建社会下被压迫,被剥削的遭遇不幸的劳动人民,在这样的封建礼教下,人们多是病态的,而他在处理这些材料时,又有自己格外独到的眼光,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竭力表现出每一个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并且在刻画他们的同时,又不忘关心大众的疾苦和对封建迷信的批判。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中,鲁迅拥有自己坚定的立场,利用自己独特的视野,用手中的笔为武器,与反动政府不屈不挠地抗争,凭借自己锲而不舍的毅力,坚持用笔战斗,强烈抨击封建社会的黑暗势力,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了不起的榜样。我认为鲁迅的那严肃的形象足够让人望而生畏。

我喜欢鲁迅的一句话:其实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要想过上美好的生活,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鲁迅小时侯,他不仅要上学,而且同时还要帮着家人做家务。鲁迅的父亲生病以后,他每天都要先到药店去给父亲抓药,再去上学。有一次,因为买药的缘故,鲁迅上学就迟到了。老师看到鲁迅迟到了,便惩罚了他,用戒尺打了鲁迅。从此,鲁迅就告诫自己要早点去药店买药,于是他就在课桌的右下角刻了一个早字,同时提醒自己做什么事都要趁早。以后每天,鲁迅都是天不亮就起床了,先赶去药店抓药,然后又跑到私塾去读书。家里的重担都落在鲁迅身上,可他再也没有迟过到。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我所喜欢的鲁迅。

鲁迅人物小传【第二篇】

鲁迅先生在塑造的小说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下面一起来看下!

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可以穿过时间,从很远的地方走到我们面前。这样的人物形象,甚至会掩盖小说人物的原型。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因为人物形象塑造得生动成功,后世的人习惯性地就用小说里的三国人物形象,来理解和想像三国中的历史人物了。鲁迅先生一生小说的数量不多,《呐喊》、《彷徨》加上荒诞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不过是三部,二十来篇小说,而且都很薄,字数加起来恐怕还不及当下下的一部中等长度的长篇小说。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却不少,并且个个鲜活生动,个性鲜明,令人过目难忘。笔者试着按照自己的理解,将鲁迅先生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分类。

第一类人物:压迫者。《离婚》里的“七大人”,《祝福》里的鲁四老爷、《**》里的赵七爷等、《阿q正传》中的举人老爷。有趣的是,这些人大多姓“赵”。分辨起来也非常容易,他们识字,有财产,地位高,说话牛逼。鲁迅对于这类人物的鄙视和憎恶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权威”和他们代表的旧时代、旧文化,一直是鲁迅不遗余力鞭挞的对象。

第二类人物:革命者。《药》里的夏瑜最为典型。但似乎鲁迅对夏瑜这样的革命者有些犹豫,因为他能够感受到这些革命者的热血,但是却看不到他们的努力的回报。正因为如此,鲁迅在《药》里给夏瑜的坟加上一个花环,也算是一种自我鼓励了。在《狂人日记》和《长明灯》里,“狂人”和“他(吹长明灯的人)”,鲁迅同样赋予他们很大的勇气。“狂人”直截了当地抨击吃人的“封建”历史,有着气吞山河的勇武;《长明灯》里的“他”一定要吹到“吉光屯”的长明灯,也显出一种相当大的毅力和果决。而在那些守旧的人的心里,他们正是标准的“狂人”——精神病患者。

第三类人物:帮闲者。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像苍蝇一样嗡嗡到处乱响,让人心烦,但又挥之不去。《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祝福》里的“卫老婆子”,《长明灯》里的“方头”、“三角脸”、“阔亭”、“庄七光”等,都是闲人。帮闲既可以是帮凶,也可以是庸众,反正他们是没有什么大的主见的,永远都是应声虫,随大流,有他们不多没他们不少。正是这些帮闲,构成了“压迫者”的帮凶众多的'现象。他们对于革命者自然是具有伤害性的,鲁迅对于帮闲的厌恶由来已久。

第四类人物:是意志消沉的知识分子。《范爱农》里的范爱农,《孤独者》里的魏连殳,《在酒楼上》的吕维甫,《伤逝》里的涓生,都是这类人。他们一开始都有这相当大的理想,要改造社会,要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等等等。这里面,《孤独者》里的魏连殳最为让人难忘。魏连殳行事在一种乡亲父老面前非常怪异,但是对孩子特别友善。像魏连殳这样的青年知识分子,一度都把希望寄托在小孩子的身上,但是他们很快就遭到了打击。魏连殳见到了一个孩子:“想起来真觉得有些奇怪。我到你这里来时,街上看见一个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我道:杀!他还不很能走路……”在众人的眼中,魏连殳是不入世的。理想一旦失去动力,人就容易蜕变。这恰恰是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的写照。

第五类人物:受苦受难、愚昧无知的劳苦大众。《药》里的华老栓,祝福》里的祥林嫂,《明天》里的单四嫂子。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她。祥林嫂的方式是去捐门槛,华老栓是求人血馒头,单四嫂子是盼望明天。他们构成了社会中最大的底层,就像河底里的淤泥,无声无息。这类人物为读者熟知,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类人物,就是指的这些人物形象。写到这些人时,鲁迅的笔墨变得沉重起来。

第六类人物:旧知识分子。《高老夫子》里的“高尔础”,《肥皂》里的四铭,《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陈士成”,《端午节》里的“方玄绰”,都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鲁迅通常用轻快和嘲讽的语气来写这类小说,这表明这些人所代表的一些势力,在鲁迅的心中并没有占主要的位置。他只是在有心情的时候,顺便写了一些而已。

鲁迅先生在塑造的小说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比如“善”的理想,“质朴”的理想,“自然”的理想。但是,他显然是对此充满矛盾和怀疑的。所以,他的小说里,充满的还是更多的恶、不自然和怀疑。这里有对中国文化的深刻怀疑,还有对人性的疑虑。在鲁迅先生小说中最有亲和性的人物还是“六一公公”、“阿发”和“双喜”“长妈妈”。为了塑造这几个有数的人物,鲁迅甚至还在小说里还特别营造一种乡村田园的气氛,用这种气氛来隔绝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蚀,也使得这几个人物和好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因为一旦出现了世俗的场面,里面的人物就要走形了。所以,在《社戏》干脆就处理成一个世外桃源的形象,让阿发和双喜的形象保持下来,也算给自己留下了一丝美好的希望。

鲁迅人物小传【第三篇】

一个削瘦的身影缓步走来,淡淡的双眉,宽大的额头,修长的双眼,笔直的鼻子与倒梯形的脸庞缓缓进入了视野,这便是余楚鉴。

余的相貌不怎么出众,谈不上英俊,却也算不上丑陋。生得一张大众脸,在芸芸众生之中,这张脸平常得就如山溪中的卵石,俯拾皆是。他的相貌平庸,即如我前文所述,但他的身上却不知怎地透出一股子气势,这与他的相貌是极不相符的,大相径庭。但此点真真切切在他的身上体现,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余自认是不低调的,他走路方式如蟹一般,横行霸道。这种行为并非为习惯,而仅为博人一笑。因此,余亦常非正常行走,或横行霸道,或弓身前行,做出各种千奇百怪之状。然余正常行走是极有气势的,走时一板一眼,仿佛在接受检阅,原来佝偻着的背也直了,嬉笑的表情一改为严肃,气场如黑云压境,给人以一种窒息之感。但不一会儿就像泄了气,又“原形毕露”了。

余身上透露出的气势还有才气。他虽生得一副乡野村夫之相,但颇具魏晋遗风,一副文人君子之气由内而外。平时说话似随意,但也经常引用典故成语,诗词歌赋。谈到动人之处,便舌灿莲花,连珠炮一样的古字、词、句、段、章,纷至沓来。令听者颇感惊讶:如此一个五大三粗的糙汉子竟有如此文采。还不止于此,他还有许多非同龄人所有的思想高度,虽不常吐露,但是但凡有同道中人引出话题,他就如诸葛孔明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纵横古今,横贯东西,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上到国际大局势,下到学习小秘诀。他的文采、口舌,真是让我们大大地服气:同样是九年义务教育,为何人家就那么优秀呢?而余呢?只是微微一笑,绝不刻意炫耀。

余楚鉴者,深不可测也。但无疑,他身上闪耀着许多极为璀璨的光华。余的品质,与他的气质、气势,实在令吾钦佩万分。

鲁迅人物小传【第四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身甘做孺子牛。这种魄力不是人人都有的。

近日,杨济源见义勇为事件传遍大江南北,大多数的天津人都为之自豪。但随之入耳的也不乏不和谐之音。也有一部分人认为那是多此一举,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却去找死,死了活该!我实在不知道也不敢想象,假若他在天有灵,听到如此这般话语是否也会心冷至极。

不!不是这样的!

新中国的一些人们也渐渐日趋麻木。社会导致也好,认为做法也罢,总之,这还是一个需要鲁迅的时代,这还是一个需要有人将麻木人民唤醒的时代,这还是一个需要“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时代。别再说鲁迅过时,鲁迅的精神永远贯穿在人类生活中。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如果不能从我们身上看到未来,那中国的未来又要到哪里去呢?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

鲁迅人物小传【第五篇】

在我的印象中,涵君一直都是一个清秀而有灵气的人。你看她,略带婴儿肥的脸上常泛着淡淡的红色。嘴巴常嘟着,一笑就露出整齐而洁白的牙齿,眼睛也恰到好处地弯成半月状,伴着小小的、浅浅的酒窝,简直醉到人的心田。整个线条都十分柔和,即使带着黑色圆框眼镜也不会显得很呆板,倒是扑面而来一种文艺气息。她的头发总是梳得很低,也特别短。浓密的秀发全都汇集到脑袋下方。像是一个小球般圆鼓鼓的。

她从不给老师添麻烦,上课时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讲。从没听说她跟那位同学发生过矛盾,对周围人也是客客气气、礼礼貌貌的。而下课后,她一般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看她的书,做她的作业,或是有时到草地上走一走。感觉像有一道分界线把周围的喧闹与她相隔。她总是这么不焦不燥,有她在的地方,风景也是说不出的宁静、祥和。

一个月前的军训,我和她封到了一间寝室。经过了一天的训练后,每个人都筋疲力尽,恨不得倒头就睡。快速打开空调、电风扇。“嘎吱、嘎吱……”一阵奇怪的响声传来,仔细一听才发现,这居然是电风扇发出的噪声。因为这么一个小插曲,每个人都开启了抱怨模式,又是说自己一天多么辛苦,又是担心晚上怎么办。而她呢,麻利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整理好自己的床铺。手脚并用攀扶梯,被子一裹倒头睡。只看她用被子蒙住耳朵,面朝墙壁,仿佛根本不存在噪声般沉沉睡去。没听见任何抱怨,而是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个事实,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当然,她也有自己擅长的一面。每次上体育课时,大家都不希望跟涵君比,因为会输的很惨。短跑时,对方通常会说:“你等等……”话还没说完,她就已经到达了终点,而对方只能哭笑不得地跑完剩下的路程。她自己却不满足呢!一直烦恼着:如果我再长高点那多好啊,这样就可以在提高一些了。其他项目皆是如此,别人拼尽全力都达不到的成绩,她却能很轻松地拿下。

但这些轻松的背后,都是汗水的积累。她有告诉过我,从小学开始,她就每周开始练习体育,几乎从不间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水滴石穿,铁杵成针,才练就今天这般本领。

她呀,宁静的外表,慢热的内心。她若笑,世界都被她感染;她若哭,星辰皆为之悲伤。不善言辞但低调踏实,专心走路好接下来的每一步。相信努力地女孩运气都不会太差。

鲁迅人物小传【第六篇】

张爱玲在现代文坛上是独树一帜的。成功的原因除了她小说中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1篇篇千疮百孔的爱情故事、一幕幕对于人性近乎残酷的解剖外,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功不可没。词语的艳丽绚烂和辞格的奇巧脱俗展现了她语言的华美。平声字的运用奠定了悲哀的基调,叠音词的运用又使这种情感迂回荡漾。华美与悲哀,在张爱玲笔下得到了充分的演绎和诠释,从而形成了张爱玲小说独特的语言魅力。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她以冷静犀利的笔法揭示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香港等都市男女的人生百态。其对人生剖析之透彻、运笔之精湛,令人称道。张爱玲在《茉莉香片》的开头谈到“……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同样也可以用此来概括:华美而悲哀。本文试从修辞学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华美的风格。

“华美,又叫华丽、绚丽、富丽、藻丽,就是情思丰富,情感强烈,语音动听,辞彩缤纷,艳丽绚烂,光彩夺目,生动形象,呈现出艳彩、新奇之美。”’(+大凡描写多姿的景物,抒发细腻的感情,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大都表现为华美的风格。华美这种语言风格,在语音、词汇、句式、辞格各方面都有其特点。张爱玲小说中,引人注目的是其词语的艳丽绚烂和辞格的奇巧脱俗。

张爱玲充分利用具有形象色彩的、浓艳的描绘性词语描写房屋建筑、自然天象、居家陈设、服饰装束等,从而显得富丽华贵、色彩斑斓。例如:

(1)山腰里这座白房子是流线型的,几何图案式的构造,类似最摩登的电影院。然而屋顶上却盖了一层仿古的碧色琉璃瓦。玻璃窗也是绿的,配上鸡油黄嵌一道窄红边的框。窗上安着雕花铁栅栏,喷上鸡油黄的漆。屋子四周绕着宽绰的走廊,当地铺着红砖,支着巍峨的两三丈高一排的白石圆柱,那却是美国南部早期建筑的遗风。(《沉香屑·第一炉香》)。

(2)屋里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巾,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篆字。梳妆台上红绿丝网络着银粉缸,银漱盂,银花瓶,里面满满盛着喜果。帐檐上垂下五彩攒金绕绒花球,花盆,如意粽子,下面滴溜溜坠着指头大的琉璃珠和尺来长的桃红穗子。(《金锁记》)。

例(1)运用了多种色彩词语,如“白”、“碧”、“绿”、“鸡油黄”、“红”,细致描绘了房屋建筑的用色。而且色彩词的构造也是不同的:有单音节的单纯词,如“白”、“碧”、“绿”、“红”;有复合词,在表色彩的字前加以限定或修饰,使所形容的色彩更加生动形象,如“鸡油黄”。单从色彩上已为读者展现了房屋建筑的艳装异彩,表现出华丽之美。

例(2)中的色彩词更是多种多样,令人眼花缭乱,如“玫瑰紫”、“大红平金”、“水红”、“红绿”、“银”、“五彩攒金”、“桃红”,皆是艳丽色彩,皆是世家豪门的富贵气象,非一般平民所能有。除此,这一段对居家陈设的描写更突出精雕细琢,如椅披桌巾是绣花的,围屏是五凤齐飞的,对联是绣着盘花篆字软缎的。图案、花纹、质地无不一一勾勒、细细描绘,宛如一幅精致的工笔画,细腻华美。

同时,张爱玲小说中也广泛运用比喻、通感等描绘类修辞格,尤其是大量的不落窠臼的比喻。正如有论者所言“张爱玲的比喻,依据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建立起复杂交织的对应关联,借助读者的审美积淀,通过暗示、引发人联想的方式,使整个意蕴显示出超乎寻常的丰富性,对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

(3)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茉莉香片》)。

(4)那时天色已经暗了,月亮才上来。黄黄的,像玉色缎子上,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烧糊了一小片。(《沉香屑·第一炉香》)。

例(3)中,“笼中鸟”用来比喻旧时代封建大家庭中受束缚的女性,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儿陈词滥调的。张爱玲笔下的比喻当然不会仅仅止于此。她首先否定了“笼中鸟”这种说法,然后笔锋一转,却写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华丽、矜贵的质地和图案,象征她所处的环境,但是岁月流逝,仍然是“死也还死在屏风上”。屏风与笼子一样具有了枷锁的象征意味,而且更深一层。笼子里的鸟是活的,有朝一日笼子一开还能飞出去。屏风上的鸟只能一动不动地霉烂下去,到死也跑不了。不仅在肉体上,而且在精神上彻底成为残废,失去了飞的能力,更失去了自由的欲望。冰冷冷的一段比喻,写出了大家庭的女子,她们只能成为旧时代旧家庭的殉葬品,更写出了中国传统大家庭———传统文化“吃人”的特征,象征着女性生存的依附性和无法摆脱封建家族对女性束缚的悲剧性命运。神似达到了极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例(4)中把“月亮”比作“玉色缎子上”“烧糊”的“一点香灰”,本体和喻体的搭配是异常的,十分新奇,可以说是想人所未想,写人所未写。所谓新奇,就在于本体、喻体双方在人们惯常的观念看来,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从而使一般人的联想难以跨越本体和喻体之间在心理上、认识上的距离,于是新奇感就产生了。钱钟书在《七缀集》中谈到“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衬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已经超出了逻辑的范围,而出于设喻者的主观感受和想象,营造出一种气氛、情境,从感觉上找到事物的交汇点。从而使貌似无关的两件事情得以沟通,激发了读者的丰富联想,传达出一种新颖的感受。葛薇龙和乔琪乔的爱情本应是玉色缎子般的光滑美好,又如月亮样纯洁清澈,但在张爱玲笔下两者这般结合无疑凸显的是葛薇和乔琪乔爱情的伤痕,它是昏黄有漏洞的,那“烧糊了”的“一小片”终是让人耿耿于怀。

二、悲哀的基调。

张爱玲冷眼看世界,她的小说有一种渗入人心的疼痛,一种悲从中来的感悟。悲怆凄婉的情感,无声无息,处处弥漫。

从语音上来看,较多使用的平声字,奠定了悲哀的基调。叠音词的使用,又使这种情感回环荡漾,久久萦绕。

汉字的每个音节都有高低不同的声调,古汉语的四声为“平、上、去、入”,现代汉语的四声为“阴、阳、上、去”。对于四种声调读法的描绘,最早见于唐代的《元和韵谱》“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清代语音学家张成孙曰:“平声长言,上声短言,去声重言,入声急言。”总的说来,平声,其声哀,且尾音自然延长,适宜表达悲怆哀婉的情感。语音古今变化,古四声与现代汉语拼音并不是完全相同,大致说来,现代汉语中阴平、阳平为平声。试以此来看张爱玲小说中文字的用音。例如:

(5)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开电车的人眼睛盯住了这两条蠕蠕的车轨,然而他不发疯。(《封锁》)。

(6)生命像圣经,从希伯莱文译成希腊文,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从拉丁文译成英文,从英文译成国语。翠远读它的`时候,国语又在她脑子里译成了上海话,那未免有点隔膜。(《封锁》)。

例(5)中平声字59个,非平声字35个。单从声调上看,占多数比例的平声字的使用,就已经营造出一种缓缓的哀绪,低低笼罩。在此基础上,文字的内容描写电车车轨,而无限延伸的不只是车轨,更是不相干的别人的事,反映了张爱玲小说中一贯表现出来的冷冷的悲哀。

例(6)中平声字41个,非平声字26个。对于生命的感受,习惯于顺从他人的英文教师吴翠远的看法,是日复一日单调乏味,有隔膜感。占多数的平声字,读起来慢慢延长的尾音,仿佛是隔了长长的距离,触不到生命的本质。不能置身生命之中,享受欢喜和烦恼,这人生便有着无限悲凉的味道。

叠音实质上是声韵交错的重叠,兼有双声叠韵的作用。使声音以及由此声音所表达的情绪,得到强化,从而使铿锵的越发铿锵,婉转的益见婉转,荡漾的更加荡漾,促节的尤为促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多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叠音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恰当地运用叠音词不仅可以壮大声势,协调音韵,加强语意,增强节奏,加深印象,使语言富有感染力,而且可以夸大描绘效果,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张爱玲作为运用语言的高手,当然也十分注重叠音词的使用。例如:

(7)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她微微地抬起脸来……季泽两肘撑在藤椅的扶手上……深深地唉了一声。……又是长长地叹了口气。(《金锁记》)。

(8)敝旧的太阳弥漫在空气里像金的灰尘,微微呛人的金灰,揉进眼睛里去,昏昏的。街上小贩遥遥摇着拨浪鼓,那瞢腾的“不楞登……不楞登”里面有着无数老去的孩子们的回忆。包车叮叮地跑过,偶尔也有一辆汽车叭叭叫两声。(《金锁记》)。

例(7)中叠音词有“细细”、“微微”、“深深”、“长长”。繁密叠音的使用,造成形式上的整齐,声调上的回音,调制出余味深长的韵律。披着黄金枷锁的曹七巧,不顾一切地捞取能够得到的物质的东西,企图弥补感情上的亏损。但对于季泽,她从来没有真正忘记过。以致于后来季泽站在她面前,诉说隐藏了十年的爱,说出了一些确实有点感情的话语时,七巧陷入了片刻的眩晕之中。此时的七巧,内心该激荡着多少欢乐!“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在心中辗转反复。七巧“微微”地抬起脸,季泽“深深”地唉了一声,又“长长”地叹了口气。这细碎的喜,这无奈的悲,仿佛回音一样,回环往复。

例(8)中叠音词有“微微”、“昏昏”、“遥遥”、“叮叮”、“叭叭”。五对叠音词,渲染出一种悠远漫长的氛围。在这日复一日毫无生气的姜家,一点点的悲哀,也会如墨浸水般弥漫扩散。而曹七巧那扛着半辈子枷锁的压抑、悲哀、凄凉,就是在这样的空间里一层层、一重重回旋荡漾。

丰富多彩、缤纷艳丽的词语,不落窠臼、自成一格的比喻的大量运用,展现了张爱玲小说语言的华美。“哀而安”的平声字的运用,奠定了其小说悲哀的基调。繁密的叠音词的运用,又使悲哀的情感迂回往复、久久荡漾。华美与悲哀,在张爱玲笔下得到了充分的演绎和诠释。张爱玲用自己独到的语言,写下种种体验感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构筑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景观。

参考文献。

1黎运汉、盛永生:《汉语修辞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48页。

2卢国华:《张爱玲小说语言欣赏》,《名作欣赏》,2006年第6期,第42页。

3黎运汉、盛永生:《汉语修辞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鲁迅人物小传【第七篇】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学术影响。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另一方面他整理校对勘正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数十部古籍,为后世的古典文学研究留下了一笔巨大财富。

精神影响。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政治影响。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尔后国民政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三十年代又与共产党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政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

鲁迅人物小传【第八篇】

高考离我们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考生们无时无刻的在准备迎接高考,对于高考作文来讲,是一个重大不能忽视的部分,在高考作文的时候,人物是很关键的,在日常的准备当中,一定要多积累人物,以便在高考的时候有素材可写。

鲁迅是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人,他的人生观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后来又解释道:“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鲁迅很重视钱,绝不假装清高。有个书商骗了我和余杰、摩罗等人的钱,我们跟他交涉,他却对我们说:你们知识分子怎么这么庸俗、这么爱钱啊?你们是灵魂工作者啊!我不听他的欺哄,就学习鲁迅,一定要跟他算账。

鲁迅在《世故三味》中写道: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

在高考作文的时候,如果题目出的`合适的话,可以引用鲁迅这个人物作为论据,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所以在高考即将到来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积累作文人物的素材,这个是一个很必要的工作。

绘景暗喻“夏日的来临”

描写春天“云彩”的精彩。

蝴蝶的蜕变美文题材;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191237